發(fā)明十念記數(shù)法 初機念佛得方便

  自民國三年(1914年)《佛學叢報》發(fā)表印光大師四篇佛教論文以后,頗多居士多方打聽,逐漸了解到常慚是普陀山法雨寺的高僧印光大師。如民國五年夏,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兩人同時給上海狄楚青居士寫信打聽常慚法師的消息。同時,知道印光大師下落的居士也開始陸續(xù)到普陀山拜訪大師。

  民國六年的春天,溫州周孟由居士和兄弟周群錚到普陀山參訪,在法雨寺藏經(jīng)樓的一間寮房門上看到“念佛待死”四個字,心想里面一定有高人,扣門,頂禮一位老法師,一問,正是荻居士所介紹的印光大師。周氏兄弟請教念佛,大師隨緣開示,離開時,給了他們一些書信的底稿。當時徐蔚如居士得到印光大師給鄧伯誠和鄧新安居士共三封書信,刻印了5000份贈送結緣,名為《印光法師信稿》。同時繼續(xù)搜集印光法師的文稿,就從周孟由居士那里把信稿要去謄寫。

  農(nóng)歷四月間,福建福鼎謝恩光居士來普陀山拜訪印光大師,同時帶來同修高邵麟居士的書信,他們都請求皈依印光大師。大師婉言拒絕。他說:“不慧人微德薄,百無一能。寄食普陀,茍延殘喘,不敢為人作師。閣下皈依三寶,隨于本地擇其品行端方者,拜以為師,則已得為如來弟子矣。下次再有筆札,不得用皈依字樣。貴地既無明眼通人,光自愧道業(yè)未成,不敢作師,然復隨緣開示者。喻如無足之人,一步難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達家鄉(xiāng),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達家鄉(xiāng)。而歸家之人,斷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廢之也。”

  這些來拜訪,或者寫信來求教的居士們多數(shù)提到念佛過程中妄想難以制伏的問題。印光大師由此比較各種念佛方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希望找到適合初機念佛攝心的方法。如寶王隨息念佛一法的優(yōu)點是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shù)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xiàn)前,而愚癡可破。缺點是對呼吸隨得不好,可能出毛病。又如晨朝十念一法,乃慈云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優(yōu)點是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但缺點是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又如大聲念佛,優(yōu)點是可以去昏散,但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有時所處的環(huán)境限制也無法大聲念。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凈念,何啻天淵。如何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落到實處呢?大師對此頗費研窮。根據(jù)數(shù)息觀可對治散亂的原理,大師改數(shù)息為邊念佛時邊數(shù)佛的方式,發(fā)明了十念記數(shù)念佛法。正好溫州周孟由居士和福鼎高邵麟居士不斷來信請教,于是大師分別向他們傳授這一新的念佛方法。

  大師在給周孟由居士兄弟的回信中開示:“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當念佛時,但用十念記數(shù),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若能從一至十記得清楚,則妄念無從而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但用心記,不可掐珠。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來所示數(shù)息之法,亦只從一至十而止。蓮宗寶鑒訛作從一至十至百至千至萬,為害不小。又此十念與晨朝十念不同,彼以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則傷氣受病。此則從朝至暮,或聲或默、或快或慢,用之無不相宜。但作務之時,便難記清,當驀直憶念,至作務竟,仍復十念。若一直記覺費力,當從一至五,從六至十;驈囊恢寥,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隨自心力,雖兩氣三氣,并不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記而已。”(載民國七年《印光法師文鈔》“與某居士昆季書三”)

  大師在給高邵麟居士的回信中開示:“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念佛功夫,第一步是念佛成片,所謂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大師說十念記數(shù)念佛,“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機用之,皆無不宜,唯益無損。”大師這一發(fā)明為凈土念佛方法增添了新的工具,為初機契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