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眾的德行
第一節(jié)一般的世間行
人天行
出世的德行,是一般德行的勝進,是以一般人的德行為基礎而更進一步的。佛法為了普及大眾,漸向解脫,所以有依人生正行而向解脫的人天行。佛弟子未能解脫以前,常流轉于人間天上;而佛法以外的常人,如有合理的德行,也能生于人天,所以佛法的世間正行,是大體同于世間德行的。釋尊為新來的聽眾說法,總是“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如中含教化病經)。我們知道,生死是相續(xù)的,業(yè)力的善惡會決定我們的前途。在沒有解脫以前,應怎樣使現生及來生能進步安樂,這當然是佛弟子關切的問題。佛法不但為了“究竟樂”,也為了“現法樂”與“后法樂”。怎樣使現生與未來,能生活得更有意義,更為安樂,是“增上生”的人天心行。也即是修學某些德行,能使現實的人生更美滿,未來能生于天上人間。釋尊的時代,一般人或要求人間的美滿,或盼望天宮的富樂自由。依佛法真義說,天上不如人間;但隨俗方便,也說生天的修行。印度宗教的人天法,充滿了宗教的迷信生活──祭祀、祈禱、咒術等;而佛說的人天法,即純?yōu)樽运蜆返牡滦些ぉな┡c戒,及凈化自心的禪定,主要為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
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慈悲等定,這是佛為須達多長者所說的(增一含等趣四諦品)。布施是實際利他的善行,但一般常含有不純正的動機。如:“有為求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為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誑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諍勝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為名譽故施,或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為聚眾故施,或輕賤不敬施”(智論),這都不是佛陀所贊嘆的。即使是善心凈心的布施,究竟是身外物的犧牲,不及持戒的功德。持戒是節(jié)制自己的煩惱,使自己的行為能合于人間和樂善生的目標。然一般的說,持戒還偏重身語的行為,如慈悲喜舍等定,降伏自心的煩惱,擴充對于一切有情的同情,這種道德心的凈化、長養(yǎng),更是難得的。即使還不能正覺解脫,也能成為解脫的方便。所以釋尊常說:布施、持戒,能生人天;要生色界天以上,非修離欲的禪定不可。不過,禪定是傾向于獨善的,偏重于內心的,如修慈悲、欣厭等禪定而取著,即會生于天國。從正覺的佛法說,還不如持戒而生于人間的穩(wěn)當。
正常的經濟生活
在家眾,首先應顧慮到經濟生活的正常,因為有關于自己、家庭的和樂,更有關于社會。釋尊曾為少年郁阇迦說:“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雜含卷四·九一經)。一、方便具足:是“種種工巧業(yè)處以自營生”。如沒有知識、技能,從事正當的職業(yè),寄生生活是會遭受悲慘結局的!渡粕洝芬舱f:“先當習技藝,然后獲財業(yè)”。正當的職業(yè),如“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雜含卷四八·一二八三經);“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雜含卷四·九一經)。一切正當的職業(yè),都可以取得生活。如有關淫、殺、酒,以及占卜、厭禁,大稱小斗等,都是不正當的。特別是像陀然梵志那樣的,“依傍于王,欺誑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誑于王”(中含梵志陀然經)。他為了女人,而假借政府的力量來欺壓民眾,利用民眾的力量來欺壓政府,從中貪污、敲詐、剝削、非法取財,這是不能以家庭負擔或祭祀、慈善等理由來減輕罪惡的。二、守護具足:即財物的妥善保存,不致?lián)p失。三、善知識具足:即結交善友,不可與欺誑、兇險、放逸的惡人來往,因為這是財物消耗的原因之一。善生經說:財產的損耗,有六種原因,即酗酒、賭搏、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與懈怠。四、正命具足:即經濟的量入為出,避免濫費與慳吝。濫費,無論用于那一方面,都是沒有好結果的。慳吝,被譏為餓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給家屬,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慳吝得盧至長者那樣,不但無益于后世,現生家庭與社會中也不會安樂。釋尊提示的正常經濟生活,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可說是非常適當的辨法。
合理的社會生活
人在社會中,與人有相互的關系。要和樂生存于社會,社會能合理的維持秩序,應照著彼此的關系。各盡應盡的義務。佛曾為善生長者子說六方禮,略近儒家的五倫說。善生長者子遵循遺傳的宗教,禮拜天地四方,佛因教他倫理的六方禮。六方禮,即以自己為中心,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長,西方為妻,北方為友,下方為仆役,上方為宗教師。這六方與自己,為父子、師弟、夫妻、親友、主仆、信徒與宗教師的關系。彼此間有相互應盡的義務,不是片面的,如《長阿含》、《中阿含》的《善生經》詳說。六方中的夫婦,應彼此互相的保持貞操。沒有君臣、兄弟,可攝于親友中。親友,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近于長官與部屬的關系。對于自己的友屬,應以四攝事來統(tǒng)攝!安际,以財物或知識,提高友屬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皭壅Z”,以和悅的語言來共同談論!袄小,即顧到友屬的福利事業(yè)!巴隆,即共同擔任事務,與友屬一體同甘苦。這四攝是社團,尤其是領導者必備的條件,所以說:“以此攝世間,猶車因工(御工)運!杂兴臄z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間”(雜含卷二六·六六九經)。菩薩以四攝來化導有情,負起人類導者的責任,也只是這一德行的擴展。主人對于仆役,除了給以適宜的工作而外,應給以衣食醫(yī)藥,還要隨時以“盛饌”款待他,給以按時的休假。這在古代社會,是夠寬和體貼的了!六方中,特別揭示師弟、宗教師與信徒的關系,看出釋尊對于文化學術的重視。
德化的政治生活
釋尊舍王子的權位而出家,對當時的政治情勢,互相侵伐的爭霸戰(zhàn),是不滿意的。他常說“戰(zhàn)勝增怨敵,戰(zhàn)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釋尊為國際的非戰(zhàn)主義者,對于當時的政治,對于當時的君主,少有論及,更不勸民眾去向國王誓忠。關于國族的興衰,佛曾為雨勢大臣說七法(長阿含游行經)。古代政治,每因國王的賢明與否,影響國計民生的治亂苦樂,所以佛曾談到國王有十德:一、廉恕寬容,二、接受群臣的諍諫,三、好惠施而與民同樂,四、如法取財,五、不貪他人的妻女,六、不飲酒,七、不戲笑歌舞,八、依法而沒有偏私,九、不與群臣爭,十、身體健康。如《增一阿含經》“結業(yè)品”所說,這是重在陶養(yǎng)私德,為公德的根本。《中含》《本起經》說:“夫為世間將(導),順正不阿枉,矜導示禮儀,如是為法王。多愍善恕己,仁愛利養(yǎng)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這是極有價值的教說!國王臨政的要道,主要是公正,以身作則,為民眾的利益著想;特別是“利以平均”,使民眾經濟不致貧富懸殊,這自然能得民眾的擁護,達到政治的安定繁榮。
佛經傳說輪王的正法治世,一般解說為佛教理想的政治,其實是古代印度的現實政治,留傳于民間傳說中。傳說阿私陀仙說:釋尊如不出家,要作輪王。依佛經所記,從眾許平等王以來,古代有過不少的輪王。上面說過,輪王的統(tǒng)一四洲,本為印歐人擴展統(tǒng)治的遺痕。佛化的輪王政治,略與中國傳說的仁政、王政(徐偃、宋襄也還有此思想)相近。正法治世,是“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穩(wěn)”的。對于臣伏的小國來貢獻金銀,輪王即說:“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yǎng)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長含轉輪圣王修行經)。正法即五戒、十善的德化。輪王的統(tǒng)一,不是為了財貨、領土,是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使人類甚至鳥獸等得到和樂的善生。
第二節(jié)特殊的信眾行
五法俱足
優(yōu)婆塞與優(yōu)婆夷,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關于家庭、社會的生活,雖大體如上面所說,但另有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的人間正行而向于解脫。修行的項目,主要是五種具足(雜含卷三三·九二七經等)。一、信具足:于如來生正信,因佛為法本,佛為僧伽上首,對如來應有堅定正確的信仰。信心是“深忍欲樂,心凈為性”,即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實現的凈心──這等于八正道的正見、正志。二、戒具足:即是五戒。五戒不僅是止惡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殺生又能愛護生命。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的:于五戒外,“離高廣大床”;“離華鬘、瓔珞、涂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觀聽”;“離非時食”;淫戒也離夫婦間的正淫。有的徹底離絕男女的淫欲,稱為“凈行優(yōu)婆塞”。這八關齋戒與凈行,是在家信眾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過著比較嚴肅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三、施具足:如說:“心離慳垢,住于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布施”!靶淖》羌摇,即不作家庭私產想,在家信眾必須心住非家,才能成出離心而向解脫。供施父母、師長、三寶,出于尊敬心;布施孤苦貧病,出于悲憫心。也有施舍而謀公共福利的,如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雜含卷三六·九九七經)。上二種,等于八正道的正語到正精進。四、聞具足:施與戒,重于培植福德。要得佛法的正知見,進求正覺的解脫,非聞法不可。這包括“往詣塔寺”,“專心聽法”,“聞則能持”,“觀察甚深微妙義”等。五、慧具足:即“法隨法行”而體悟真諦── 這等于八正道的從精進到正定。佛為郁阇迦說四種具足,將聞并入慧中,因為聞即是聞慧。這樣,才算是“滿足一切種優(yōu)婆塞事”。以信心為根本,以施、戒為立身社會的事行,以聞、慧為趨向解脫的理證。名符其實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真不容易!但這在佛法中,還是重于自利的。如能自己這樣行,又教人這樣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這才是“于諸眾中,威德顯曜”的“世間難得”者(雜含卷三三·九二九經)!五法而外,如修習禪定,在家眾多加修四無量心。
六念
在家的信眾,于五法而外,對心情怯弱的,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蛐匏哪,即念三寶與戒;蛟偌幽钍;或更加念天,共為六念,這都見于《雜阿含經》。這主要是為在家信眾說的,如摩訶男長者聽說佛與僧眾要到別處去,心中非常難過(雜含卷三三·九三二、九三三經);還有難提長者(雜含卷三○·八五七、八五八經),梨師達多弟兄(雜含卷三○·八五九、八六○經)也如此。訶梨聚落主身遭重病(雜含卷二○·五五四經);須達多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經等),八城長者(雜含卷二○·五五五經),達摩提離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三經)也身患病苦。賈客們有旅行曠野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經);比丘們有空閑獨宿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一經)。這因為信眾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為生死別離,荒涼凄寂的陰影所惱亂,所以教他們念──觀想三寶的功德,念自己持戒與布施的功德,念必會生天而得到安慰。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別是「念佛」,有著非常的發(fā)展。傳說佛為韋提希夫人說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還是為了韋提希遭到了悲慘的境遇。所以龍樹《十住毘婆娑論》說:這是為心情怯弱者所作的方便說。這種依賴想念而自慰,本為一般宗教所共同的;神教者都依賴超自然的大力者,從信仰、祈禱中得到寄托與安慰。念佛等的原理,與神教的他力──其實還是自力,并沒有甚么差別。經中也舉神教他力說來說明,如說:“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斗戰(zhàn)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缡侵T商人!汝等于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雜含卷三五·九八○經:又參增一含高幢品)。他力的寄托安慰,對于怯弱有情,確有相對作用的。但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如以此為能得解脫,能成正覺,怕不是釋尊的本意吧!
在家信眾的模范人物
現在舉幾位佛世的在家弟子,略見古代佛教信眾處身社會的一斑。一、須達多是一位大富長者,財產、商業(yè)、貸款,遍于恒河兩岸。自信佛以后,黃金布地以筑祗園而外,“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共”(雜含卷三七·一○三一經)。對于自己的家產、能離去自我自私的妄執(zhí),看為佛教徒共有的財物,這是值得稱嘆的。波斯匿王大臣梨師達多弟兄也如此:“家中所有財物,常與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共受用,不計我所”(雜含卷三○·八六○經)。須達多受了佛的指示,所以說:“自今以后,門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諸行路乏糧者”。從此,彼“于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于大市布施貧乏,復于家內布施無量”(增一含護心品),這難怪須達多要被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了。二、難提波羅,是一位貧苦的工人。他為了要養(yǎng)活盲目的老父母,所以不出家,卻過著類似出家的生活。他不與寡婦、童女交往,不使用奴婢,不畜象馬牛羊,不經營田業(yè)商店;他受五戒、八戒,而且不持不畜金銀寶物;他專門作陶器來生活,奉養(yǎng)父母。農業(yè)是多少要傷害生命的;商業(yè)的“以小利侵欺于人”,也不免從中剝削;畜牧是間接的殺害。佛法中沒有奴婢,所以他采取工業(yè)生活(中含頻婆陵耆經)。工業(yè),在自作自活的生活中,更適宜佛法的修學。三、摩訶男,是佛的同族弟兄。凈飯王死后,由他攝理迦毘羅國的國政。他誠信佛法,佛贊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增一含清信士品)。在流離王來攻伐釋種,大肆屠殺時,摩訶男不忍同族的被殘殺,便去見流離王說:“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并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那知他投水自殺時,自己以發(fā)系在樹根上,使身體不致浮起來。這大大的感動了毘流離,才停止了殘酷的屠殺(增一含等見品)。佛弟子的損己利人是怎樣的悲壯呀!
- 容通法師:有德的人自有伙伴
- 智隨法師:沙彌五德是哪五德?沙彌應具備的德行
- 印順法師:心量、福德與幸福
- 如瑞法師:美德需要培養(yǎng)
- 印順法師:佛法觀察現象探求三層因緣
- 慈法法師:在一念上對自己的阿賴耶識負責
- 印順法師: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仁禪法師:如何修女德?印光大師告訴你“女德”的重要性
- 圣嚴法師: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印順法師: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菩提法師: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 印順法師:印順導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印順法師: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濟群法師:佛弟子學佛必備的基本德行
- 星云大師:抱怨是敗德之行
- 印順法師: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印順法師: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印順法師:佛性、人性和德性
- 印順法師: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