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月溪法師講
胡品生錄
-----------------------
佛經(jīng)中無此說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
僧肇、道安、吉藏之錯誤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jīng)典參考
各派說法從何而生?
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zhí)著
《大乘起信論》與《華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所論適得其反
妄念與妄緣二者不同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
無始無明出何經(jīng)典?
中國佛法分成二派
宗教之分
禪宗捉機鋒
----------------------------------
禪宗老師,考驗學人工夫,名曰“公案”。甚么謂“公案”,譬如世俗法官,判斷屈直,審判罪犯,有罪或無罪。禪宗公案,老師判斷學者生死,有否明心見性,是謂“公案”。明心見性,是了生死,如不明心見性,即是生死不了。
五祖年老,欲知學人工夫到了怎樣地步,有否明心見性,命各人做一偈,如此就可以判斷有沒有明心見性,時五祖會下,有一學者,名曰神秀,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亦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五祖見之即印可,認六祖明心見性,已了生死,因六祖偈,冥符經(jīng)意,如《華嚴經(jīng)》云:“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偈中“本來”二字,即謂真如。神秀偈意,將真如譬喻鏡子,起妄念如鏡子起灰塵,時時勤拂拭,譬喻將妄念斷得干干凈凈,莫使惹塵埃,譬喻妄念不要起。妄念一動,分為二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不正念固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的,此則與你不相干涉,何必去斷他,如妄念從里面生出來的,如龍?zhí)冻鏊?其水源連續(xù)不斷而生,斷了又生,生了復斷,循環(huán)不絕,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此理實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狈鸱ㄒ嗖煌夂跞饲椤
我們現(xiàn)在研討神秀之偈,其思想假使佛經(jīng)里面是有的,則五祖、六祖去推翻他,如此則不算公道。神秀之偈意,如古人說過的,是則依樣畫葫蘆,如古人沒有說過的,是則神秀個人獨創(chuàng)。有人說,六祖偈是頓教,神秀是漸教,此是錯的,何以故?斷妄念謂“漸修”,經(jīng)不作如是說。經(jīng)中所說的,三法頓漸修,有廿五種。從小乘到中乘,是謂“漸修”,并非斷妄念是漸修。中乘十二因緣將妄念斷盡,不是佛性,是“中陰身”,即見聞覺知。
佛經(jīng)中無此說
從最初講佛法,研究起佛法,自漢明帝永平八年,才來中國,至六朝時,高僧講解,各立一旅,如僧朗法師,用空假中解釋佛性,佛經(jīng)中無此解釋,是從莊子《南華經(jīng)》脫胎而來。《南華經(jīng)》對中道解釋,不要善,不要惡,要中間為中道,終督以為經(jīng),緣是順,督是中,經(jīng)是常道。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狈鸾(jīng)中無此話,是從老子《道德經(jīng)》中來的,廿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小乘執(zhí)有,二乘執(zhí)空,大乘非空非有。”佛經(jīng)中亦無此話,此段亦從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中來。
《大般涅槃經(jīng)》云:“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钡玫谝涣x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處空中,名為“中道”。第一義空,就是見佛性,出《楞伽經(jīng)》。
莊子說的中道,善惡生,就不是中,善惡滅是中,這是生滅法相對的。佛家所說中道,是見佛性后而說的,是佛性遍虛空中的中。山川草木,石頭瓦塊,皆是佛性,皆在佛性中,是絕對的。
普通所講中道,中因邊有,不落二邊,名為“中道”。這又分二方面講法,〈大智度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屬是假名,亦屬中道義”。這幾句解釋,因緣所生是空是假,離開假便是中,空假與中,是相對的,空假離便是中,空假不分離,這又不是中,倘若見佛性后,因緣所生的空、的假、的中,皆變?yōu)榉鹦浴?/p>
“以妄除妄”佛經(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脫胎出來,《南華經(jīng)》說:“遣之又遣!奔创艘庖。
“心法雙忘,人法雙泯,人法雙忘。”佛經(jīng)無此說,乃從《南華經(jīng)》,善惡兩忘,脫胎來的。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苯(jīng)中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jīng)》“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泵撎ザ鴣。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狈鸾(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真人不變。”脫胎而來。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經(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脫胎而來。
〈永嘉禪宗集〉:“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狈鸾(jīng)中無此說,乃從《南華經(jīng)》,脫胎而來。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佛經(jīng)無此說,從孟子良知良能,脫胎而來。
“不執(zhí)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狈鸾(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脫胎來的。
“只要我無心于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佛經(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脫胎來的。
“事理無礙!狈鸾(jīng)無此說,從《南華經(jīng)》“生死無礙。”脫胎而來。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眾禍之門!狈鸾(jīng)無此說,從子《道德經(jīng)》“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钡脕淼。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狈鸾(jīng)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jīng)》,脫胎而來。
“真如受薰染!狈鸾(jīng)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jīng)》,脫胎而來。
“真如不守本性!狈鸾(jīng)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jīng)》,脫胎而來。
“真如緣起!狈鸾(jīng)無此說,亦從老子《道德經(jīng)》出來。
以上五節(jié),皆從老子《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來!度A嚴經(jīng)》云:“真如不受薰染,真如恒守本性”,《維摩經(jīng)》說:“真如無緣起”。
“起念是識,不起念是智。”經(jīng)中又無此說,乃從《易經(jīng)》中,陰不起念,陽起念,脫胎來的。
六朝高僧吉藏法師用“本有始有”解釋見佛性。起念為始有,不起念為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見聞覺知腦筋的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干。
‘小\’─是有;‘始\’─是空;‘終\’─不有不空;‘頓\’─即有即空;‘圓\’─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冀K頓圓\’五教義,查各佛經(jīng),無有此說,考其源,為唐時一般義解講僧所著而已;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此系印度婆羅門,四句外道之說;“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贝思蠢献印兜赖陆(jīng)》所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參閱老子《道德經(jīng)》,可以明晰。
《圓覺經(jīng)》說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塾^法師,分“頓、漸、不定”三教,為判教之說,佛經(jīng)中無有此說,乃慧觀一人所分判而已;
六朝高僧支道林,用“小頓悟,大頓悟!苯(jīng)中無此話,為支道林獨創(chuàng)。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中國古時各派祖師,其道德學說,當然超越常流,然不一定是明心見性者,一般學者,一見各派祖師,便以過來人目之,非也,如祖師遺作語錄尚存,欲知其是不明心見性,但一讀其文,即可明白,有如按圖索驥。因為明心見性者,如人曾游杭州西湖,其所陳西湖風景,極為真切,至若未明心見性者,雖述其境,模糊不實,其未明心見性之各派祖師,吾人但師其品可行也,其所述修習用功之法,未必可從,以免貽誤。古來或有著述豐富之德,名震宇宙,貴師七帝,但考其言語,實未必明心見性,亦不可盲從,故德行還歸德行,學問還學問,明心見性還明心見性,不可混為一談。學者或師其言,或師其行,或師其心,要在以師見性為主,非此無以了生死也,宜三致意焉。
僧肇、道安、吉藏之錯誤
佛法在中國,最早著作者有三人:僧肇、道安、吉藏。釋道安《安般經(jīng)》德序云:“安般(即呼吸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禪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以至于斯為,級者,忘之又忘,以至于無欲也,無為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適,無形而不因,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務,成務者,即萬物而自彼,開物者,使天兼忘我也,彼我雙廢者,守于唯守也”。(“損之又損!笔抢献;“忘之又忘!笔乔f子,“開物成務!笔周易);吉藏〈中觀論疏〉云:“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后,故稱本無”,又云:“釋道安以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托本無,則異想便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者,與方等經(jīng)論,什肇山門,故無異也,后故稱本無”。此乃用老子“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币葬尩腊菜ⅰ氨緹o”之義。其實空宗之所謂本無,即本際之義,本際即本來真際,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是也,與老子之無極不同。
僧肇《寶藏論》云:“夫本際者,即一切眾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稱種顛倒者,但為一念迷也,又此一念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jīng)云:道始生一,一為無為,一生二,二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為二,二生陰陽,陰陽為動靜也,以陽為清,以陰為濁,故清氣內(nèi)虛為心,濁氣外凝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眾生,皆稟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為法也,既緣無為而有心,復緣有心而有色,故經(jīng)云:種種色心,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yè)因,遂成三界種子,夫所以有三界者,為以執(zhí)心為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為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xiàn)為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為欲界,所為塵境也,經(jīng)云:三界虛妄不實,唯一心變化,夫內(nèi)有一生,即外有無為,內(nèi)有二生,即外有二為,內(nèi)有三生,即外三界,即內(nèi)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钡腊步狻爸T法皆空”之義,并非否定現(xiàn)象之存在,而謂一切現(xiàn)象,故為因緣和合所生之范疇,此種因緣和合而生之萬物之相,乃時刻變化,永不休止之范疇,故非萬物之本性,萬物之本性為不變不易之范疇,所以超越人類的認識,如此說法,并非錯誤,但既不知萬物本性(即真如)為不變不易,不可認識之范疇,則真實之本性,乃無生無滅,非有非無可知矣。老子之所謂有,乃生于無,有后歸無,一生一滅,循環(huán)返復,便是生滅輪回之法,既知其由無生有,便是可認識之范疇。夫有無生滅,輪回可認識之法,豈可與離有無、不生滅、超輪回、不可以眼根認識之法,相提并論耶。此理極明,而諸師不察,深為惋惜。世尊所據(jù)以破外道邪說者,即憑此生滅法與非生滅法一點也,生滅乃起于腦筋揣量妄想計度,是相對非絕對,非生滅越出時通三界之外,是絕對非相對也,故老子之“無”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脫死之體,不可同日而語也,平者然后可與談。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僧肇著〈涅槃無名論〉,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與佛之“涅槃”并論,實為大謬。老子之無名,乃無始無明也,豈可與涅槃妙心真如實相并論耶,其言曰:“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不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渺莽恍惚,若存若亡,五目莫觀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庇纱硕^,僧肇明明把無始無明,當作涅槃境界,認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與涅槃同境,實屬大錯。
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jīng)典參考
以上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jīng)典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佛說梵綱經(jīng)》,《維摩詰所說不思議經(jīng)》,《勝鬘師于一乘大方廣廣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在上述經(jīng)中,并無各派之宗旨說法記載,亦不同如《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中各祖師明心見性后之說法,再按《高僧傳》,《續(xù)高僧傳》中各法師,俱無有明心見性者,作以上各派說法。
各派說法從何而生?
以上各派說法,既不見于大乘經(jīng)及燈錄,是則從何而生耶?實從老子《道德經(jīng)》、莊子《南華經(jīng)》脫胎而來的。莊子、老子為中國哲學,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研究有始有終,謂之“哲學”。譬喻喜怒哀樂是從何處生呢?宇宙萬物從何處來呢?從無生有,由有歸無,循環(huán)不停的。出于老子《道德經(jīng)》四十章,“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盁o極”乃道家之說,老子〈知雄章〉“復歸于無極”,莊子〈大宗師篇〉,“撓挑無極”,〈刻意篇〉“澹然無極”,〈在宥篇〉“游于無極之野”,哲學與佛法,剛剛相反,佛性是有無生滅來去,了不可得的,佛說:“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后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zhuǎn),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zhuǎn)火,云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六朝高僧,道安,僧肇,慧遠,吉藏,此四人文學好,哲學好,然未曾明心見性;寶志禪師,布袋和尚,善慧大土,寒山拾得,諸師是明心見性的;慧皎,道宣,贊寧,文學好,然未曾明心見性。
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zhí)著
今人多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最初起妄念,一念不覺為眾生,能將妄念斷盡,舍妄歸真,就是佛性”。這話查佛經(jīng)中并無此說!惰缶V經(jīng)》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狈侵^原來是佛,近人俱說斷妄念,這是錯的。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zhí)著,如經(jīng)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
《大乘起信論》與《華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所論適得其反
南朝《大乘起信論》云:“真如不守本性,真如變易,真如受薰染,真如緣起”。《華嚴經(jīng)》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無有變易;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庇衷:“本性清凈,無染無亂!庇衷:“法身無染,究竟清凈!薄毒S摩詰經(jīng)》云:“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蹦铣洞蟪似鹦耪摗放c《華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所論者,適得其反。
妄念與妄緣二者不同
百丈禪師,上堂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币话闳苏f:“斷妄念”,不知離妄緣。妄念與妄緣,二者是不同的。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可引經(jīng)證明!独銍澜(jīng)》云:“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xiàn),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jié),詰其根元,咸有體性?v令虛空,亦有若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若汝執(zhí)(悕-巾+ㄙ)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yè),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zhí)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xiàn)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zhí)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弊x此可見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nèi)守幽閑,仍未能破無始無明,不能證無生法忍。
《楞嚴經(jīng)》又云:“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佛四大弟子,共轉(zhuǎn)*輪,常言:覺知分別性心,既不在內(nèi),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梁啟超說:“廣東第一偉人是六祖!睘槭裁茨?自晉宋齊梁陳隋唐,諸大德所說做法,俱被六祖一手推反。今平心論之,如其說不見于佛經(jīng),六祖貶棄之,斯則極為公道。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妄念是從無始無明起的,以上各派宗旨,認無始無明為佛性,千古大錯。
無始無明出何經(jīng)典?
無始無明出何經(jīng)典?出于《勝鬘經(jīng)》,經(jīng)云:“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往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shù)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惡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shù)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shù)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
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惟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為大力。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yè)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yè)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yè)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yè),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shù)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yè)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
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后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
以不斷故,名有余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凈,非一切清凈;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脫,有余清凈,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于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于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
何以故?法無優(yōu)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凈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
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若復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然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等所應斷法,皆亦隨斷。
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獅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唐朝窺基法師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篡〉卷八有云:“《勝鬘經(jīng)》說:有五住地,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后一所知障,彼經(jīng)自說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斷,唯為如來佛菩提智所斷故,由此定知是所障,唯識第九與經(jīng)說同,煩惱障四中,初一見道斷,后三修道斷!磳Ψㄕ摗嫡f:發(fā)業(yè)無明有二,真實義愚發(fā)福不動行,二異熟愚發(fā)非福行,此二皆唯見道所斷!毒壠鸾(jīng)》說:諸圣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yè),唯識亦言,正發(fā)業(yè)者,住見所斷,助此不定,故唯取彼見一處住地,所有無明,然此有三,一唯發(fā)總業(yè),二唯發(fā)別業(yè),三通發(fā)二業(yè),令取初后二業(yè)無明,放言唯取能發(fā)正感后世善惡業(yè)者,然此有四:一、相應,二、不共,三、纏,四、隨眠,皆能發(fā)業(yè),外道內(nèi)道異生,放逸不放逸,其所應用四無明發(fā)業(yè)皆別。如《緣起經(jīng)》自廣分別!庇志硎:“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fā)業(yè)無明,名為前際,而觸受俱能起受取,潤生無明,名為后際!卑锤Q基法師所說,無明一唯發(fā)總業(yè),即前際,即無始無明,亦名發(fā)業(yè)無明,二唯發(fā)別業(yè)與三通發(fā)二業(yè),即后際,即妄念無明,亦名潤生無明。
《楞嚴經(jīng)》云:“汝等必欲發(fā)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fā)業(yè)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jié)之人,不見所結(jié),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jié)解故,則汝現(xiàn)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闭摯艘欢谓(jīng)話,明明將發(fā)業(yè)、潤生兩無明舉出,發(fā)業(yè)無明,即無始無明,潤生無明,即妄念無明。
上文窺基法師,亦已明白舉出,則其區(qū)別,彰彰明甚,妄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斷了又起,修十二因緣斷妄念,是暫時性的,妄念斷了,是無始無無明,不是佛性,無始無明,無始有終,破無始無明見佛性,是一次,沒有二次,講經(jīng)破無明,是破妄念無明,禪宗破無明窠臼見佛性,是破無始然明。
中國佛法分成二派
中國佛法,無形中分成二派,一派禪宗,照佛法經(jīng)典修來,破無始無明,一派講哲學來解說佛經(jīng),依哲學去修,始終不能成就的,有人將西洋哲學解說佛理,本體譬如佛性,現(xiàn)象譬如妄念無明,由本體起現(xiàn)象,由現(xiàn)象還歸本體,這是大錯,本體是無始無明,現(xiàn)象是一念無明,由無始無明起一念無明,由一念無明還歸無始無明,哲學不符佛理,關(guān)鍵是在這一點上,哲學可以體驗看得見的,佛法破了無始無明,方才可以看見,不破則難以見到的。佛說:“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倍U宗稱宗,佛說的稱經(jīng)教,禪宗用功法門是經(jīng)上有的,講經(jīng)法師以老莊哲學,去會佛法,始終修不成的。
宗教之分
宗門教門之分始自中土,而源本于《楞伽經(jīng)》,經(jīng)云:“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文字言說妄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fā),是明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薪應當修學!狈鹪谱谕ㄕ,即自參自證之實踐禪法也;說通者,不離自性,不墮二邊,說法自在之教理也。一為直接,一為間接,一在心行,一憑口說。釋尊宣教利生之法,大略不出斯二途,其方法雖不同,其最后目標則一也,然細究之,宗不離教,教不離宗,自來宗門,雖云:“不立文字,不重經(jīng)典”。然世尊拈華示眾之后,隨即說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贝税司浼词钦Z言,即是教理。至若初祖達摩,以《楞伽經(jīng)》傳慧可,五祖弘忍以《金剛經(jīng)》授慧能,四祖有法語,六祖有《壇經(jīng)》,此宗不離教也之明證,又如教典之中,《華嚴》,《涅槃》,《圓覺》,《金剛》,《楞伽》,皆直表宗旨,不離法身,此宗不離教也之明證,故《證道歌》云:“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蹦┦辣娚,不明斯旨,先入為主,鮮能貫通,各立門戶,互為傾軋,習宗者,則執(zhí)宗以非教,習教者,則執(zhí)教以輕宗。其實宗離教,則墮于空疏,教離宗,則流為雜沓。宗教如車之兩輪,相輔而行,不可偏廢也。
佛法雖創(chuàng)始于印度,但明心見性者,在中國比較為多,歷史可以查考的,如寶志禪師,善慧大士,布袋和尚,寒山拾得,雖未見過達摩,然而能明心見性,豈非我華人之長耶,學者欲知,如何修行方可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可參閱本人所著《大乘佛法簡易解》及《禪宗修法》,則可了然于胸中矣。佛法產(chǎn)生于印度,漢時傳來中國,照以上各派的哲學來解釋佛法,是根本錯誤,認為哲學是,哲學是中國原有的,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要以經(jīng)解經(jīng),佛法中心點,就是明心見性,解決生死,當然要下一番苦心研究,才能知道佛法的,古人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睂⒄軐W道理,拿來用功解決生死,經(jīng)里說了譬喻:“如蒸成飯,其非飯本。”假若明心見性,就不用研究,千七百機,一大藏教,宗門所謂,不過一笑。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沒有明心見性者的心理;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不知道明心見性人的心理。
禪宗捉機鋒
捉機鋒者,老師觀察學人心得。臨機應變以接引學人也。龍?zhí)缎哦U師參天皇悟禪師。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被试:“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睅熢:“何處指示!被试:“汝檠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指示心要!饼埖皖^良久;试:“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
又鳥窠道林禪師。有侍者會通。一曰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睂υ:“會通為佛法出家,和尚不重慈誨,答往諸方學法去!睅熢:“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痹:“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lǐng)悟。
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于長安肆。遇鐘離權(quán),授以延命術(shù)。自爾人莫之究。常游廬山歸宗寺。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覓道,對境無心莫問禪!蔽磶椎澜(jīng)黃龍山。都紫云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擊鼓升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饼堉冈:“這守尸鬼!眳卧:“爭奈囊中有長生不死藥!饼堅:“饒經(jīng)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眳伪∮。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曰:“‘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于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卻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后,始覺從前錯用心。”龍矚令加護。
太原孚上座。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jīng)。有禪者阻雪。因往聽講。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廣該法身妙理。禪者失笑。師講罷請禪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倍U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睅熢:“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睅熢:“法身之理。猶如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痹:“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師曰:“即如是,禪德當為代說!痹:“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信!痹:“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于室內(nèi)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睅熞灰浪。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禪者曰:“阿誰?”師曰:“某甲!倍U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么醉酒臥街。”師曰:“禪德自來講經(jīng),將生身父仍鼻孔扭掜,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睅熕炝T講。
(出指月錄)
- 上一篇:佛法與宗教哲學科學之差別
- 下一篇:月溪法師談佛性
- 月溪法師:用佛法解釋人生真義
- 月溪法師:月溪禪師問答錄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語錄(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語錄(二)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
- 月溪法師: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
- 月溪法師:楞伽經(jīng)疏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心經(jīng)印心疏
- 月溪法師: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疏全集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金剛經(jīng)釋要
- 月溪法師:荷澤大師證道歌考
- 月溪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疏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辯證語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