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4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4)
第 4 講
時 間:公歷2009年6月20日,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學(xué)習(xí)內(nèi)容:
耳識,前頭把眼識這部分讀完了,我們在讀眼識的時候就知道這一部分。我們回頭再看一下,整個《瑜伽師地論》它分十七地,哪嗎第一地:“五識身相應(yīng)品”。 主要集中經(jīng)力談五識的,說到這里,我再給大家提一下,這幾天我在寫《八識規(guī)矩頌》這個東西,我對這個開始在思考。當(dāng)然,我們這里有些對唯識學(xué)比較熟悉,你看這個《百法》里頭,它是按照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的順序,這樣子在排;包括這個《八識規(guī)矩頌》,它也是前五識,實際上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可是你注意哪個《三十頌》它不是這樣的,《三十頌》前面它是倒過來的,《三十頌》開始就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zhuǎn),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初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它是倒回來的,這里頭有內(nèi)涵的,我給你提醒;你要琢磨思考。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呢?也是從眼識開始的,但是關(guān)于這個順序的排列呢?我建議你們看一下,將來可能找得到,太虛大師大概是在上個世紀(jì),二三十世紀(jì)在北京的時候,北京居士林,那個時候叫北平,講過一次《八識規(guī)矩頌》,后來有個《八識規(guī)矩頌》講錄,這個收集在太虛大師全錄里頭,他有點發(fā)前人未所發(fā),他把這個《八識規(guī)矩頌》的順序打亂了,他不按那個順序排列來講,也不按《百法》的順序,也不按《三十頌》的順序;他另外搞一套,但是你們思考一下,有道理。這個《八識規(guī)矩頌》分兩部分,一個是講染污世界,一個是講清凈世界;染污世界這一部分他是按照六,他是先講第六識,第六識講了,我們講六識,我們先學(xué)過《百法》的都知道,這個六識的作用是什么?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綜合判斷,推理思維,這些都靠第六識的作用來完成的。對吧?他有點象房東的當(dāng)總管一樣,他是協(xié)調(diào)所有的東西;可是呢?你第六意識要綜合判斷,推理思維,有點象加工廠一樣,對不對?叫綜合加工廠,你總得要有人給你提供材料,這個材料從哪里來,前五識。所以,太虛大師在講《八識規(guī)矩頌》的時候,他先把第六意識講了,第六意識思維很活躍,他就容易覺察到,叫綜合思維?墒悄?他這個綜合思維從哪里來呢?靠前五識來,所以,他接到就講前五識,不管你是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前五識是沒有綜合思維的了,眼識只能對色境,耳識只能聽聲音;可是這個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的時候,這個意識都要去參與;他是個綜合的,可是,不管你是單獨的思維,還是綜合的思維;如果按照我們普通的講,說你認(rèn)識這些客觀的東西從哪個地方來?認(rèn)識的對象嘛,第六識認(rèn)識有沒有對象,肯定有嘛;前五識有沒有對象,也有,眼識認(rèn)識的對象什么?是色境。那么你這個色境從哪個地方來的,按照我們今天這個哲學(xué)上講,我們認(rèn)識的這些叫客觀世界,這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佛法說不是,你這些東西不是客觀存在,是什么?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顯現(xiàn)的。所以,他接著就講第八識,解決你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靠前五識來,對嘛?所以講前五識,不管你第六識,還是前五識,你們所有思維認(rèn)識的對象靠誰提供,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他接著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講完了,這個時候有些人知道有個阿賴耶識,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顯現(xiàn)的,那么接著就講第七識,為什么?這個第七識就把這個東西當(dāng)成我唉,不是叫我藏嗎?對嘛?所以,他就接著講第七識;講染污世界的時候就按照這個順序來的,六、五、八、七,可講清凈世界的時候又倒過來了,清凈世界又不是這個順序了,清凈世界是什么?按照佛法講:我們這個世間,山河大地,我們所面向的這些境象唉,這些真不真實呀?答:不真實。你說他不真實也不對,你說他真實還是不對;為什么?這個世界都是緣起法。你譬如:諸佛菩薩,他們來還是面對這些環(huán)境,我們凡夫還是面對的這些環(huán)境,但是圣者面對這個環(huán)境,但是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我們是識在起作用,諸佛菩薩這些圣者他們是智慧在起作用。所以,佛法里面講,改變你的認(rèn)識,這個最重要。所以,這個八識講轉(zhuǎn)依,轉(zhuǎn)什么?就是轉(zhuǎn)這個識。把這個識的作用轉(zhuǎn)成智慧的作用,就解決問題了。所以,我們常常打比方:你帶墨鏡,你帶有色眼鏡,你看事情,看得清楚嗎?看不清楚。那么,你把眼鏡上面的顏色揭掉,這就是佛法講的,要凈化掉的。所以,這八個識要凈化掉,從誰開始呢?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最活躍的,最容易發(fā)現(xiàn)它;第七識不好弄的,你要把第六識逮住了,才能逮住第七識。啊,他講清凈世界的時候,說先要對付第六,第六容易找得到,第六對付完了,又對付誰呢?第七。所以,哪個六祖《壇經(jīng)》講的:“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圓”。就說的這個,要先把這兩個轉(zhuǎn)掉,我們先對八識要有個基本的判斷。
我給它們打個比方,這前五識就相當(dāng)于采購員,去把東西買回來;這個六識收貨的,收貨的在你們哪里叫什么?叫庫管還是叫什么?也不叫,這個六識只管收起回驗貨的;這個七識呢?就好象搞傳送的,前五識買回來了,六識驗收的,七識傳送的,這個傳送就要出問題,送進去這個倉庫是誰呀?第八識。第八識負責(zé)保管的,所以第八識是被動的,你不要看,說這些東西是八識顯現(xiàn)的,說八識有本事,你認(rèn)為他想怎能么顯就怎么顯,不是,它是被動的;因為別人送進來的是這個,它就干嘛呀?如實顯現(xiàn),它沒有自主權(quán)。所以,外面買材料回來,是甚么材料拿回來的,它就如實顯現(xiàn);所以,那個前五識也是很被動的,知道嗎?關(guān)鍵問題出在哪兒?這個驗收的和送進庫房的,這兩環(huán)節(jié)容易出問題?如果驗收完了,這個送的人要想起打貓心腸,它說這個東西好,我把它按住點點,去庫房里就少一點了,問題出在這了。所以,你前面這個前五識,收進來的信息,第六意識綜合一處理,第七識本身就是我嘛,對不對?它一傳進去,那么前面的這些信息就帶上有色的了,就染污,送到阿賴耶識的信息量,就是染污的信息量了。問題出在哪里?就要去查,所以,先要對付第六意識,驗收對沒有,第六意識搞對的;就要去查第七,哪個送東西的,他搞過來弄一弄,只要這兩個不出問題,接下來其它的馬上轉(zhuǎn)掉。只要第六和第七不和起來送哪個染污的信息進去,是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自然就轉(zhuǎn)掉。所以,先把第六、第七對付了,它不送哪些壞信息、送染污的信息,第八識自然就轉(zhuǎn);第八識牽動的是誰呀?前五識嘛。因為前五識在外面對的境像,都是由第八識變現(xiàn)的嘛,第八識一轉(zhuǎn),它就干嘛呀?它就跟著轉(zhuǎn)了,這個不轉(zhuǎn)都不行。所以,很多人不懂六祖講哪個:“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圓”。你沒學(xué)過教的人,你是講不出因和果的;因在什么時候是因,果在什么時候是果。當(dāng)然《八識規(guī)矩頌》談到的嘛,六和七是在“發(fā)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xiàn)纏眠”。第七識是:“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都是在第一地,就是菩薩登初地,入預(yù)流;這個時候,六七就轉(zhuǎn)了!拔灏斯蠄A”呢?五識和八識要到七地以后,八識要到“金剛道后異熟空”,什么叫金剛道?就是要到十地以后。所以,這個是有次第的。所以,我當(dāng)時給你說:異熟識這個到什么時候才不用?要到金剛道后才不用這個名字。金剛道前這個名字都還保留的,我給你講這個意思,就希望……。唉呀!這個《瑜伽師地論》好煩啊,我們學(xué)《百法》那么簡單,學(xué)這個越搞越復(fù)雜。
他為什么談這么多的內(nèi)容,就是要從各個角度,讓你認(rèn)識你的心里世界。到底是什么?以前我們學(xué)《八識規(guī)矩頌》的時候就是個輪角性的。那么現(xiàn)在呢?從各個角度來給你談。那你盡量能夠?qū)δ愕男睦锘顒佑袀比較全面的認(rèn)識。
所以,我剛才說:關(guān)于八識的問題,太虛大師分出染污世界怎么說,清凈世界怎么說,很有點啟發(fā)意義,他符合我們修證路上,我們一直強調(diào),你學(xué)佛法不能搞學(xué)術(shù)、搞研究、不是當(dāng)學(xué)者,你是當(dāng)行者,當(dāng)修道者,那就要站在修正的立場,我認(rèn)為是很有啟發(fā)的。
但他這個《八識規(guī)矩頌》也沒離開過這些。就是《瑜伽師地論》談到的眼識:“性境現(xiàn)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些,所依講的哪些東西?種子依、等無間依、俱有依這些我們都講了嘛。當(dāng)然到成佛的時候講得更復(fù)雜,這個眼識它要生起來,需要所緣!栋俗R規(guī)矩頌》上講的:“九緣八七好相鄰”。說眼識生起來需要九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你看所依就講生起的條件,必須要有生起的條件,是不是?所緣是不是前面講過,助伴與它生起的心所,眼識多少個?那天我跟你們講的呢?三十四個。你會背《八識規(guī)矩頌》一下子就解決了!氨樾袆e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你算一算是不是這么多?三十四個。就是那么多,這個腦瓜子要管用,F(xiàn)在雖然是人,學(xué)會像電腦一樣,會處理程序,知道不?要會處理,不要學(xué)完了就往垃圾里掉。你要放在桌面上,隨時要調(diào)的。所以,腦瓜子要靈光。學(xué)這個佛法很有識辨的、很有邏輯的,所以,你看它每個識都是這樣的,有所依、有所緣、有助伴、還有它的作用等等的,都是從這幾個方面在談。
前面我們是哪個談完了呢?眼識談完了。現(xiàn)在談耳識: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先到這里,看到這幾句話很短,這幾句話內(nèi)容很多。因為我們講了嘛,它每一個識都是按照這幾個;你翻到前頭那一頁,要不停的復(fù)習(xí),第二頁,翻到?jīng)]有;你看中間哪個地方:謂五識身,自性;對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yè),你要知道每一識都是按照這五個方面在談。那么這兒講的:“云何耳識自性,自性就是它的特點是什么?主要說這個。它的特點是什么?謂依耳了別聲。謂依耳這個耳是指的什么呢?耳根。了別聲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聲音。了別呢?也可當(dāng)辨別講,也可當(dāng)分別講,也可當(dāng)認(rèn)識講,都可以。當(dāng)然,關(guān)于唯識佛法對了別的問題呢?我鼓勵你們有條件的學(xué)學(xué)藏文,學(xué)學(xué)梵文,學(xué)學(xué)巴黎文;因為這個《瑜伽師地論》有梵文本。為什么呢?這個了別的問題,這個認(rèn)識的問題,我們講這個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后面都有這個識,還有我們講唯識后面也是這個識字。對不對?但是漢文這個識字都用一個詞,都是識字。對不對?可是到了梵文本、到了藏文本,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它在藏文的時候,認(rèn)識的識和唯識的識,一個是( )(?)、一個是( )(?),它是絕對不同的。但是在漢文里,這兩個字都是一樣,都分不開;你懂藏文,一看區(qū)別一定是很大的;為什么呢?包括梵文,這兩個的詞根是不同的。一個( )(?)、一個( )(?);一個了別,一個認(rèn)識,一個在藏文里是:表示的“表”。什么是表示呢?就是擺在這個地方,今天的話說就是顯現(xiàn)給你看的。那個表的意思,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顯現(xiàn)的意思。所以,用唯識的識就是表的這個識,就是顯現(xiàn)。用八識的識一定是哪個了別。所以在漢文佛經(jīng)里頭很多字搞明白就太難了。我再你們舉個例子,就剛才講的:謂眼識自性、謂耳識自性,這個自性的問題,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個詞都不同的。所以,這個漢文的字,麻煩得很。我那天跟佛學(xué)院的學(xué)生們講:快樂的樂到處都在用,可口可樂,還是那個樂;百世可樂,還是那個樂;助人為樂,還是那個樂;知足長樂,還是那個樂;可是在嚴(yán)格意義上來講:這幾個樂好像都有快樂的意思。對吧?但是你可以琢磨,喝口水為什么都可以可樂?所以,這些東西都值得去琢磨。所以,我們學(xué)漢文佛經(jīng)的問題有很大程度的,漢文的字意義伸縮性很大;不像梵文和藏文,它那個字很確定,因為我原來學(xué)過,那是韓老我們在北京的時候?qū)iT請藏文老師教我們幾個學(xué)藏文。他們幾個好一點,我回來什么都忘了,學(xué)了兩年,很多東西都忘了,基本上的有些東西還是;那是韓老從藏文翻譯到漢文來的。凡是唯識的經(jīng)論都是翻譯過來的,漢文里沒有藏文里有的,韓老都重翻的,包括《彌勒五頌》都是全部重翻的,包括《三十論》的注解藏文都有,原本都有,所以韓老都翻過以后,韓老年齡大了怎么翻,我們就幫他校。所以,一只手拿的是漢文,一只手拿的是藏文,看他翻譯的對不對;就這樣子就可以把藏文學(xué)會的。所以,我建議你們有精力的、有機會的還是可以學(xué)一學(xué),這個將來對你學(xué)習(xí)很有幫助的。但是我也沒有真正的學(xué),學(xué)完了告訴我就行了。這個營養(yǎng)不良,像吃飯一樣,我已吃過一段了,已經(jīng)消化了,營養(yǎng)我都吸收跑了,吃過了吐給你的。
這個了別,那個藏文里邊了別、辨別、認(rèn)識。這個耳識,什么叫耳識呢?你看我原來講《百法》的時候,我是怎么給你們講的?我講《百法》的時候,一句話:“依耳根分辨聲境的認(rèn)識功能,叫什么?叫耳識”。我不是隨便概括一句話的,有根據(jù)的,從哪里來?就從這兒來的“謂依耳,了別聲”。六個字,一般沒學(xué)習(xí)過的搞不懂。所以,我就給你再翻譯,依耳根辨別聲境的作用的認(rèn)識功能,就命名為耳識。包括這個詞,為什么叫命名?我都是真灼過的,諸位。你都不會注意,為什么?因為你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個東西也是假的。這個東西是假的,學(xué)甚么?哪沒得搞呢?我老打比方:你看腦袋盧內(nèi)裝的甚么東西?腦花。我們今天的書面語言:叫大腦。我們今天生物學(xué)的觀點,說我們所有的認(rèn)識活動從哪個地方出來的,大腦是指揮中心;早期學(xué)生物學(xué)的時候,老師給你講腦子有左腦,還有右腦。是嗎?說大腦下面,還有腦魁體,還有偏直體,一大堆;腦還可以一分為二,分得了嗎?分不了。哪都是搞研究的人搞出來的,還有研究呢,說前面這里叫什么聽覺神經(jīng)中樞,視覺神經(jīng)中樞,還有運動神經(jīng)中樞,還有感覺神經(jīng)中樞。這么多神經(jīng)中樞,是不是你生下來腦袋都刻得有啊?你在腦刻了字,這是運動神經(jīng)中樞,這是感覺神經(jīng)中樞,這是視覺神經(jīng)中樞,有沒有?就是搞研究的人取的個名字,給安上去的,花了一畝三分地上搞研究出來的,這塊叫什么?那塊叫什么?實際上這個大腦是干什么?是一個統(tǒng)一體。所以,這個名字是命上去的,安上去,在這里我一再告誡你們,這個名相,在《唯識三十頌》怎樣講的:“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zhuǎn)”。都是假說的,都是安的,都是貼上去的標(biāo)簽。所以,這個八識也是,叫:“命名為耳識”。
你不要說這個經(jīng)上叫耳識?緣起的嘛、條件組合的嘛、安上去貼個標(biāo)簽。而且這八個識,誰也離不開誰的,一定是一個整體,為什么叫八個識?不搞出九個來,再分小一點搞出十個來,要不就叫一個,有沒有這種叫法?有的。早期時就不叫八個識,叫意思識也好,叫意義識也好,都是一個攏統(tǒng)的。后來就有還有人搞出九個,后來說不行。到此為止,你不要再搞了,再搞,搞出九千個怎么辦?就沒法搞了,說基本上這八個識,就把基本功能概括出來了,就夠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東西。
這個地方講耳識的自性,它的自性是什么?它的自性是:“辨別聲音的認(rèn)識功能”。這就是它的特點,就像我們?nèi)艘粯?你自身長的相貌這個特點,屬于男,就是你的特點、就是你的特征,就是你的自性。那么這個耳識,它是辨別聲音的,這是它的特點。那個眼識呢?了別色境的,這是它的功能、它的特點。是你自己區(qū)別其它不同的事物,這個就叫:“自性”。用今天話講,就是你的特點、特征,就是指的這個東西。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彼所依有幾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這幾個都是指的彼所依。所以,你看他這個都不科學(xué),實際上把彼所依抬上去,把哪個俱有依、等無間依跌下來,他這個分段還是有問題,后來我給你講包括逗號、句號打的都不對的,就把有些意思搞變了。
彼所依者有三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俱有依是什么?謂耳。這個耳指什么?就是耳根。就是你這個認(rèn)識功能要產(chǎn)生作用,一定要借助它的太極是誰?耳根嘛。就象電能一樣,你這個電能要發(fā)光、發(fā)熱必須通過電線、燈泡、線路,你不說我直接把燈插在電能上,它能不能發(fā)光?不知道我沒搞過,你們?nèi)ピ囈幌。電是什?能量。電能它要發(fā)光、發(fā)熱,必須要通過什么?線路。所以,這個耳根,外面叫什么?耳脯;有些耳朵大一點,有些耳朵小一點;耳脯下面叫什么?耳道;耳道下面叫什么?耳膜;耳膜下面有三塊骨頭:捶骨、真骨、登骨往里面一傳,神經(jīng)往里面一傳到大腦里頭,對不對?那么這些都是線路,這個比喻不一定正確,總的來講這些都是為耳識輔助作用的管道。所以,叫俱有依;它要通過它發(fā)生作用,這個俱有依,指的耳根,離了它就不行,因為這兩個,為什么俱有依呢?表面上看好象是一起的,你看電能和電線,分得清楚誰是誰嗎?從功能上分得清楚,但實際上它是什么東西?融為一體的。俱有:用今天的話講,是同時存在。你看電能和電線是不是同時的?你說我今天把燈安上,明天才送電能過來,今天晚上燈亮不亮?肯定不亮。它必須同時的才會亮,對不對?俱有就是同時。
等無間依,謂意。這個意指什么?就是耳識的前一念。這個意不是指意識?叫無間滅意,叫等無間。就是眼識,認(rèn)識活動一剎那一剎那生滅不停,就是說這一念眼識要生起來,要前一念眼識開導(dǎo)、讓路。你說我不讓你,看你往哪兒走。所以說必須要前一念眼識滅掉,下一念眼識才能生起來。如果說把它擋倒了,就生不起來了,就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叫等無間依。
種子依,是誰呀?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實際上一切種子是對阿賴耶識的描述。知道不?就是說一切的種子都藏在哪兒的?阿賴耶識里邊。眼識的種子,耳識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里面。所以,一切種子生現(xiàn)行都少不了阿賴耶識。說今天阿賴耶識不營業(yè),停業(yè),盤存,你就搞不成,一切的潛能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面,這里講的是彼所依。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就是剛才那幾個補充說明,耳,這個指的什么東西?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耳根為什么叫四大種所造?學(xué)過《五蘊論》的就搞得清楚。你學(xué)過《五蘊論》嗎?沒學(xué)過。《五蘊論》就講這個,今天我隨便給你講一下這個。四大和四大種,這兩個是不同的。因為這是代表佛法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先講四大,按佛法的立場,我們整個人生宇宙,就是這四大所構(gòu)成的,也就說整個人生宇宙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元素。第一個、地大:就堅韌為性。比如人,你身上哪些是堅韌的?骨頭、筋絡(luò)這些都是,光有骨頭沒有筋絡(luò)是不行的。第二個、水大:是什么?血液、整個汗液都是。第三個、火大:你身上有火沒有?肯定有。不是冒火的火,冒火是生嗔恨心,是一個煩惱心所。這個火你要是冒出來就麻煩了,不是哪個火。但是你們可以研究一下,人生嗔恨心是否與溫度高有關(guān)系。那依你哪個理論把人弄到冰箱去,他就不生氣了嘛,哪到哈爾濱去也就不生氣了,哪里零下多少度了。第四個、風(fēng)大:就是你的呼吸系統(tǒng)。佛法講:人就是這四個元素構(gòu)成的。整個世界宇宙也是地大:山、土、木這些都是。水:河流、大海、江河;:地上有火山爆發(fā)。風(fēng):七級臺風(fēng)多了。都是離不開這四大原素構(gòu)成的,這個是四大,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不是?但是,我們?nèi)说纳眢w,這個四大種。佛教講:過去出家寫信,祝你四大堅固。什么東西?四大堅固,你身體好。因為你四個東西要配合,四個東西不配合你的身上要出故障。地大:說你骨頭長硬了,摔一下就碎了,缺鈣。骨頭長多了也不行,骨質(zhì)要勻分;要全是骨頭,沒長肉,你這個人像筆干,也不可以。水:也是要有比例的,也不能多,多了就象過去水腫;:溫度也要適中,就是這么高,高了你就要小心,高了就要隔離的,一般發(fā)高燒的都要隔離的;低了也不行。風(fēng):就是你這個呼吸系統(tǒng),數(shù)呼吸;你注意修禪宗的人,開始入定以前要數(shù)呼吸的,是有道理的,呼吸要均勻,快了行不行?不行,你很累。呼吸慢了行不行呢?也不行,上氣不接下氣。所以這四個必須要協(xié)調(diào),哪一個不配合,你的身體就有病。懂了不?所以,過去和尚說:身體生病不叫生病,叫四大不調(diào)。這四個家伙不協(xié)調(diào)了,不配合了。所以,過去寫信:祝你四大永固。祝你身體好,你看了半天不懂,整個身體就是靠這個東西構(gòu)成的。這個東西構(gòu)成的時候,要注意。比如我們?nèi)松砩系募∪狻⒐穷^、筋絡(luò),這是地大。一般人對我們這些東西很愛護,唉呀!你哪個人皮膚好,你看他的肉長得好,白里又透紅;唉呀!你看她長得多勻稱,實際上按佛法上講:我們看見的這些物質(zhì)世界的東西,實際上他一點都不真實,你信嗎?信。因為你現(xiàn)在是在文殊院講的,你不得不講是信,你講的信可能是跟著人家說的,因為是佛說的,你內(nèi)心里并沒有建立徹底的斬釘截鐵的這種認(rèn)識;為什么?你不是證得的。是嗎?我當(dāng)時跟他們也講過,好像跟你們也提到過,說最近這個科學(xué)家,物理學(xué)家,量子力學(xué)研究這個物質(zhì)事件,開始說這個分子、直子、原子、中子、電子,到最后什么呢?跨克,跨克都不行了,又推翻了。最后量子物理學(xué)家研究,最近聽說一個“玄論”。不知聽說過沒有?就是彈琴哪個玄,他比喻叫玻璃二重說,你感覺這個物質(zhì)就像光波一樣在蠕動,但是你用手去抓,又沒有,就這么一個狀態(tài)。還長得廷結(jié)實的,管你長得結(jié)實,還是缺鈣的,都是一個樣的。最近有個科學(xué)家,搞化學(xué)研究的,他寫了一個文章。佛法對整體這個世界的判斷是如幻的,所以,《金剛經(jīng)》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蔽医o你講這四句話的落腳點不在哪個前頭,如夢、如幻、如泡,不在這個上頭啊,應(yīng)在哪個地方?應(yīng)在如是觀上頭。所以,有些人講,這個佛法真好,一切都是虛幻的,如露如電的。這是佛的看法,對你有什么關(guān)系?你學(xué)佛法應(yīng)學(xué)到如是觀。你要覺得這件事情真是這個樣子,還可以;我們有很多是推理得來的。所以,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寫的這個,量子力學(xué)研究結(jié)果如像波光一樣在蠕動,你去又沒有,就等于一個影子嘛。佛法早就講出這個東西:如夢、如幻、如泡、如露、如電。咦,他說這個結(jié)論已經(jīng)靠近了。這叫比較研究,佛法結(jié)論與量子力學(xué)比較。這個文件好像送給了楊正明,楊正明說了一段話,他說:我們這個科學(xué)家,在科學(xué)這條路上不停的攀登高峰,不停的往山上爬,當(dāng)你爬到山頂?shù)臅r候,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宗教家早就等在哪里的。這不是我講的,是他說的,網(wǎng)上都查得到的。你們不是上網(wǎng)嗎?沒網(wǎng)到這一條,網(wǎng)到?jīng)]用的消息。
我講這個意思是什么?你不要看到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又是硬的,又是軟的,這些物質(zhì)世界背后都不是這么回事。所以,量子力學(xué)搞到今天好像有點接近,其實佛陀在二千多年早就告訴你了。但是我講這個意思,有一條不要去比誰高誰低,千萬不要去比,你一比就要出問題。他說他的,你說你的,各說各的嘛。我也不要你跟到我說,但我也不跟到你說;各說各,這樣子好一點;和平相處,不要去爭。我講這個意思是什么?佛法早就告訴你,除了《金剛經(jīng)》:“如夢如幻”以外;我剛才講的,這個四大,大家要記住,這個四大是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擺在眼前的,就是你身上的肌肉、骨頭、筋絡(luò),看得見不?看得見,這叫四大。他背后靠誰支撐它的,叫四大種,說四大種是因,四大是果。那么這個地大:就有地大種;水大:就有水大種,不是水腫啊!火大:就有火大的種子;風(fēng)大:就有風(fēng)大的種子。那么四大種是一種潛在的能量,叫潛能。在西方哲學(xué)家早就說了的,說這個世界有一個隱形的世界。四大種在那個地方的呢?在阿賴耶識里面。阿賴耶識里的業(yè)力四大種內(nèi)變根身,外變器界,都是由四大種變現(xiàn)的。最后,你看這個木頭這么大一堆,用火一燒還有這么大一堆嗎?沒有了。因為它發(fā)生了變化,從這種形態(tài)變化成那種形態(tài)去了。所以,我們今天凡夫的世界,總是覺得這個世界真實得不得了,唉呀!這個世界太可愛了,實際上被這些假相干嘛呀?“莫將浮云遮望眼,此人正在最高朝”。你站得在高,被眼前這片云把你眼睛遮住了,什么大的?硬的?這些東西把你迷惑住,你就看不見事物真實相。
耳大,耳根,四大種所造;耳根、耳脯,屬于什么?地大。對不對?它從哪里來的?地大種所造的。這個造、不是加工廠,需用造字,其實就有點像顯現(xiàn)的意思。從原來潛能的狀態(tài),顯現(xiàn)成顯露的狀態(tài)。我們原來哲學(xué)上講的隱形的世界到了顯形的世界,當(dāng)顯現(xiàn)的意思講,不是制造;也可以說是制造,為什么?他們幾個聯(lián)合起來制造嘛,地、水、火、風(fēng)聯(lián)合起來就把人造出來了,內(nèi)變根身,外變器界都這樣子出來的。
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我們剛才講了嘛,你耳識要發(fā)生作用,它安置在哪個地方呢?耳根上。根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扶塵根,一個是凈色根;扶塵根在外看得見,凈色根在內(nèi)看不見,比如經(jīng)絡(luò),看不見的就是凈色根。
無見有對,什么意思?這里的無見,就是說耳根不能發(fā)揮看見功能的作用。是指的這個,無見有對,是指的這個。
意及種,如前分別;這個意指什么?就等無間依。哪個種子依指的是什么?阿賴耶識嘛。這個在講眼識的時候講過了,就不再講了。這就是彼所依,我就講了一大段。下面是彼所緣: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此復(fù)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fēng)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斗諍喧雜聲、受持演說聲、論議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如螺貝聲至有眾多聲者:此中螺貝乃至俳戲叫聲,十種聲攝。女聲、男聲、風(fēng)林等聲,七種聲攝。等言,等取叢聲。明了聲、不明了聲,二種聲攝;即了義聲、不了義聲。有義聲、無義聲,八種聲攝。四圣言聲,名有義聲;四非圣言聲,名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此亦七種聲攝。下惡趣聲,是名下聲;中人趣聲,是名中聲;上天趣聲,是名上聲。江河等者,等取鳥聲、獸聲。斗諍喧雜聲乃至論議決擇聲,六種聲攝。如下自釋。(陵本三卷十二頁244)
這里就是說,耳識,我們剛才說到,耳識它所分別認(rèn)識的對象是什么?聲音。就是這里說的彼所緣,這個彼字指什么?耳識。它所緣的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無見有對,無見有對是什么意思?這個聲音是用耳朵來聽的,不是用眼睛來看的。有對:一方聲音超過另一個聲音,聲音與聲音之間就有障礙;科學(xué)的東西最好辦,聲音大小有分倍。對嗎?分倍數(shù)量大就把其它掩蓋了。實際上就是個聲音,你看它跟你搞很多,螺貝聲就是吹的哪個,海螺、貝殼都可以吹出聲音來的;大小鼓聲,敲鼓的聲音;舞聲:跳舞是什么聲音?節(jié)奏是音樂的聲音,衣服上的聲音,你要用心去聽;一切都是美妙的音樂;日本茶道最喜歡這一套,所以過去日本茶道有這樣的詩:“微風(fēng)吹幽松,靜聽聲雨吼”。不是松樹的聲音,日本茶道泡的茶,是現(xiàn)場爐子在哪里燒的,哪個爐子隔下面火,燒的水咕咚咕咚的開,哪個聲音,他說:“微風(fēng)吹幽松,靜聽聲雨豪”。他說你靜下來聽哪個聲音與松林里發(fā)出的聲音一樣的美妙;你要在竹子里面去叫見聲音象煮開水一樣,咚咚的響,這是何等境界喲?修養(yǎng)。知道不?甚么東西只要用心去都有聲音,中國人跳舞沒有吉他,那是什么聲音喲?唱戲的甩袖子都有聲音,你看天女散花。歌聲:是語言。諸音樂聲:是制作成的。俳戲:叫什么?就是一種戲劇,俳戲有節(jié)奏,有韻律,俳戲三句為一段,一句五個字,二句七個字,三句五個字,有節(jié)奏的;就有點像我們中國的詞。念過詞沒有?念過,都讀過的。有沒有讀過:“大江東去浪濤盡”;中國人讀得最多的年青人經(jīng)常發(fā)短信的:“古道秋風(fēng)廋馬”,那個也是詞,那個俳戲就指這類,總的來說那個俳戲的聲音就是:陰陽鈍戳,節(jié)奏是指的這個。男聲:男子的聲音要高昂。女聲:要尖尖的。風(fēng)林等聲:風(fēng)吹樹林里有沒有聲音?當(dāng)然有啊。
明了聲和不明了聲:什么意思?嗯,外面是什么聲音,不是很清楚,不明了;外面鳥叫聲,一下就明白了,明了聲。
“有義聲和無義聲”:就是有些話依我們佛教講,沒有多少意義;有些話包涵很多意義。什么話有意義?就是佛說的話是有意義的,世間的那些話都是讓你思想開小差的。
“下中上聲”:下聲指的是惡趣聲,指的地獄、餓鬼、傍生的聲音;中趣就是人的聲音;上趣就是天上的聲音,那些寫詩:“此去只因天上有,人間不知幾回聞”。天上的?比方,天上的誰聽到了?除非你到天上去過了。
還有江河等聲:河流的聲嘩嘩的,有些瀑布、大河的聲音,你看那個黃河,去過黃河嗎?你看個叫什么瀑布?巫河瀑布,你看那個聲音;還有那個涓涓溪流。
斗諍喧雜聲:多呢?你看那個斗的諍的吵的,每天去菜市場里,五塊、三角,少點,不得行,那個聲音就是喧雜的聲音。
受持演說聲:就是發(fā)表演講的。
議論決擇聲:議論聲就是討論的;決擇聲是跟議論連在一起,不管這么多聲是誰在辨別?耳識。所以,耳識的功能就這么多,甚么都知道,鳥聲、汽車聲,我還沒作過實驗,你問他這是什么聲音?都是聲音。有沒有這樣子的?可能精神病有,不過這樣還要有點本事啊!不管什么好聽的不好聽的,在他那里就是一樣的嘛;這需要智慧,你別以為,老外見我,我說不用歡迎,因為什么?不管怎樣,我講的都是好話。老外他也很高興的,他怎么知道我說的是好話?人見了都講好話嘛,怎么見了就罵人呢?這個人不地道。搞了這么多聲音出來,下面還有對聲音的分別:
此略三種。謂因執(zhí)受大種聲、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
丑二、料簡
初唯內(nèi)緣聲,次唯外緣聲,后內(nèi)外緣聲。
因執(zhí)受大種聲等者:地水火風(fēng)名四大種。此為依因,遍生造色,得大種名。今依大種有三差別,是故建立成三種聲。謂若大種內(nèi)身所攝,為阿賴耶識之所執(zhí)受,是名執(zhí)受大種;以此為因,聲現(xiàn)前起,名因執(zhí)受大種聲。若諸大種外器所攝,不為阿賴耶識之所執(zhí)受,是名不執(zhí)受大種;以此為因,聲現(xiàn)前起,名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若以執(zhí)受不執(zhí)受二種大種為因之所生聲,名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如下自釋。初唯內(nèi)緣聲者,謂如斗諍諠雜聲等;次唯外緣聲者,謂如風(fēng)林聲等;后內(nèi)外緣聲等者,謂如螺貝聲等。
子二、后三種
此復(fù)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壬三、釋異名2 癸一、約彼相辨
又復(fù)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眼識應(yīng)知。
謂可意聲等者:此亦唯說意識所緣,如前眼識所分別義。鼻、舌、身識三所緣相皆應(yīng)準(zhǔn)知。 這個啊,前面這幾個就是對這個聲音啊,就從另外不同的角度,把它做了分析。此略三種。上面說了那么多種聲音,概況起來可以三大類。哪三大類呢?謂因執(zhí)受大種聲、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你一聽這個東西繞口,簡單地跟你講,因執(zhí)受大種聲就是人發(fā)的聲音,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就是外面這些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發(fā)的聲音。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就是人和外面這些器界同時發(fā)出的聲音。就指的這個,比如人發(fā)的聲音,你講話是不是就是人發(fā)出的聲音。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就是樹發(fā)的聲音。人和那些東西合作的,你比如,敲鼓、吹笛子、彈琴、吹牛,呵呵,不是,吹牛還是人做的,吹牛吹不出聲音來的哈,那么為什么,它下面說了一大段,實際上,我給你把那些一理,你就懂了。那個大種啊,就是指的四大種,執(zhí)受啊,誰在執(zhí)受四大種啊,阿賴耶識,所以由阿賴耶識執(zhí)受四大種,它變現(xiàn)出來的是什么?就是四大,指的什么?有情,就是指的人,懂了不?所以人發(fā)出的聲音就叫因執(zhí)受大種聲。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也就懂了,就像阿賴耶識不執(zhí)受色身一樣的,就是外面的器界,山啊、河啊、草木啊、叢林啊,它們發(fā)出的聲音。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就是兩個合在一起,這個好懂了,不要說那么大一轉(zhuǎn)。還有三種,初唯內(nèi)緣聲,內(nèi)緣聲指的什么?還是人發(fā)出的,次唯外緣聲指的什么,外面的器世界、環(huán)境,它這里打的比方,謂如風(fēng)林聲等這就不是人發(fā)的聲音,對吧。后內(nèi)外緣聲等者,就是兩個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謂如螺貝聲等。螺貝聲是怎么出來的,是人去吹的嘛,就是兩個結(jié)合在一起的嘛。這個佛法啊,真的,反著說、正著說、上面說、下面說,反正倒過來倒過去給你說。還有,還可以給你分。此復(fù)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這是什么意思呢?可意聲就是好聽的,不可意聲就是不好聽的,俱相違聲就是也說不上好聽,也說不上不好聽。哪些聲音好聽啊,哪些聲音不好聽啊?這天下沒有絕對的可意不可意。你認(rèn)為好聽的,他說不好聽。你認(rèn)為不好聽的,他說:哎呀,這個東西誰唱的啊,簡直像帕瓦羅蒂一樣。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嘛。這種東西,要靠意識參與進來才有的,光靠耳識是完不成的。這已經(jīng)進入了意識的活動了,已經(jīng)到了這個階段了,所以叫可意、不可意、俱相違聲。所以我跟你講啊,我告訴你,我還有一個經(jīng)驗,再不好聽的,像鬧得很、吵雜的、煩得不得了,打坐,你把聲音想一想,想一想,。。。。哎,這聲音怎么沒有了,這聲音怎么還像唱歌一樣好聽呢,有這個感受沒?我曾經(jīng)有過,我趕火車,那個時候上學(xué),沒有錢呢,買火車票又沒買到,但是要回去了,春節(jié),最不好買票,后來好不容易,托個關(guān)系,把我送上火車了,上去沒票,連個站的都沒有,嘿嘿,沒站的站哪呢?擠在一起,夠慘了,那個時候站了二三十個小時,站到北京了。哎喲,那些打工的,這樣、那樣的,開始心里很煩,由煩躁啊,就要發(fā)火啊,什么的上來。哎呀,我想這么長時間怎么辦呢?還沒過西安。人站在那,就象窖蘿卜一樣,一個一個立著。哎,我就慢慢的,反正就不要管它了,不管外面怎么吵怎么鬧,讓心慢慢沉靜下來,念佛也好,數(shù)呼吸也好,慢慢的心往內(nèi)收,你就慢慢地感到,這些聲音不是那么煩躁了,反倒還覺得這些人、這些聲音挺可愛的,所以,我為什么和你說,天下沒有絕對的可意、不可意,就看人的本身啊,怎么對待它。所以你們以后啊,可以做這個實驗,哪怕人惹你的聲音不好聽,你用你內(nèi)心去觀,觀到那個聲音好聽了,你說太感謝你,多偉大了。哎喲,那個人嚇?biāo)赖袅恕?/p>
又復(fù)聲者,好,你看。又復(fù)聲者,我還沒講完,這個聲音還可以怎么說,謂鳴,什么叫鳴呢:鳥叫。叫鳴。音,這個聲和音是不一樣的哦,聲音,聽我講話這個叫聲,音啊是屋子里面回蕩的這個叫音,所以我們叫空谷回音,聽過這個成語沒有哦。你看那些大峽谷里面,你說話,一個人講,你剛講完,哎喲,整個那個峽谷里面那個聲音在回蕩,那個就是音。詞,那就是詞章的,吼,那個聲音啊,吼什么吼。就是大聲地,但是再吼沒有那個獅子吼。表彰語等這些都是屬于聲音。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前面都是講的聲音的,分類,從不同角度來給你談這個聲音,有的是從聲音的種類,有的是從聲音發(fā)出的地方,有的是從聲音的感受程度,對吧,從各個角度來。
下面,是耳所行,這是耳是指的什么?(耳根),耳境界呢?耳根面對的境界。耳識所行這個就是指的耳識啦,耳識境界,這個指的也是耳識了,耳識所緣,這個指的也是耳識了,同時還有意識參與。我告訴你哈,我不知道當(dāng)時和你們講過沒有。這個跟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生起的時候,意識參與的,這個意識叫什么意識,五俱意識。一定要記住,意識啊,由于他的活動很多,要分幾類,簡單地分,分兩大類,一個就是五俱意識,一個是獨頭意識,所謂五俱意識是什么呢?就是跟著眼耳鼻舌身一起參與活動的。叫五俱。五嘛,就是指的眼耳鼻舌身,俱就是同時,跟五識同時產(chǎn)生活動的那部分功能,叫五俱意識。還有一類叫獨頭意識,就是單獨活動的,這單獨活動的獨頭意識分幾類,分三類,一個是夢位獨頭意識,你做夢的時候有沒有意識活動啊,有,眼耳鼻舌身都停止了,可是你做夢的時候,還在里面做什么呀?還在騰云駕霧,還在吃張涼粉,都有,這個很好玩,但是全部是意識的活動,那個叫夢位獨頭意識,還有叫定中獨頭意識,定位,正在入定的時候,前五識停止了,意識還有的,這叫定中獨頭意識,還有就是散位意識。散位就是散亂的散,散,分散的散,就是你坐在那個地方打妄想,沒事在一個人在那發(fā)愣、發(fā)呆。哎喲,這個人發(fā)起呆來很可怕的,我到印度尼西亞的時候,我看路邊有很多小亭子,我搞不懂,像我們路邊的小亭子是干嘛的啊?汽車招呼站。哎,我說你們的汽車招呼站怎么建得那么漂亮,他說我這個不是,我說是什么,他說叫發(fā)呆亭。哈哈,我說還有這玩意兒啊!他說印度尼西亞的人啊,那些男孩子不上班的,都是女人上班供養(yǎng)這些男的,干嘛,要發(fā)愿去印度尼西亞了嗎?那個地方多好,哈哈。結(jié)果那些男孩天天沒事干,干嘛,就在那修個亭子,讓他們?nèi)グl(fā)呆。我從那里路過,真看見有兩個在那里發(fā)呆的,我看那個眼光啊,麻煩死了。你說它有活動嗎?有意識活動沒有?有,他在那抽煙也好,喝茶也好,想入非非的,一會天上,一會地下,這個時候,他前五識都沒有活動,就是那個第六意識在活動,這叫散位獨頭意識,所以一般來講啊,但有些地方啊,是把這個散位和亂位分開的,實際上這兩個東西都是一樣的,所以有些地方是把這個獨頭意識分了四類,就是夢位、定中、散位、亂位。所以嚴(yán)格意義上來講,分三類就可以了。就夢位獨頭、定中獨頭,還有呢散亂獨頭,它實際上是一類意識。所以,你看這個意,我跟你講啊,只有這個意識可以這么分的,其它的都不可以。其它的認(rèn)識都簡單的說,唯獨這個意識,麻煩。所以我老跟他們講,這個意識在《西游記》里面就是孫悟空,你知道吧,可以上天,可以入地,一會兒十萬八千里,比喻這個意識你管不住,它還善變呢。豬八戒是哪個識呢?沙和尚肯定是前五識,干活的嗎,唐僧肯定是第八識了,豬八戒就肯定是末那識了,好吃懶做,有什么東西都要我先吃了,我嘛,他都離不開。所以,你看他為什么不要搞五個呢?不搞師徒五個,要師徒四人呢,你看《西游記》里全是有佛法的呢。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人就是白骨一堆嗎,你修白骨觀嘛。是不是,打了三道也沒打垮。都是白骨精哦,我們都是白骨精。人人都是白骨精呢!是不是,還有那個盤絲洞,你看那個蜘蛛牽線線纏住的是誰啊,就是你自己嘛,作繭自縛啊,所以那個四大名著里頭,我跟你講,佛教色彩最濃的就是這個《西游記》和《紅樓夢》,在紅樓夢里全是禪宗的東西,看你怎么讀。你看,開始打開就是“茫茫大地,一片空白”,在先就給你講一切都是空的,早就給你把結(jié)局寫好了,人人都是這樣的,那這又扯遠了哈,這里面說意識的活動很是活躍,。。。所以剛才我給你們介紹,意識,我們過去講分這么幾種,好,下面這個地方,就把它的所緣說完了,就是它的聲音這部分說完了。
下面,“助伴及業(yè),如眼識應(yīng)知。”什么意思呢,它的助伴,相應(yīng)心所跟誰一樣?眼識。多少個?唵?三十四,哪三十四?什么什么?我說了很多遍了,“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這一下就背住了,講課講了這么多盤還沒背住哦,前五識都是這么多!氨樾袆e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一加是三十四。及業(yè),那個業(yè)是什么?就是它的作業(yè),它也像眼識,有幾種作業(yè)啊?翻到那個第六頁,“彼作業(yè)者當(dāng)知有六種”,眼識有六種作用,耳識呢?也同樣有這六種作用,那么這個地方,就省略了,不再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把耳識說完了。下面說什么?鼻識。
庚三、鼻識攝4 辛一、自性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辛二、所依2 壬一、舉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 癸一、鼻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3 癸一、標(biāo)
此復(fù)多種。
癸二、列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 香。
癸三、結(jié)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鼻所齅知根莖華葉果實香者:此顯五種香攝。謂根香、莖香、葉香、華香、果香,如下意地說。(陵本三卷十三頁246)
壬三、釋異名2 癸一、約彼相辨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齅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庚四、舌識攝4 辛一、自性
嗯,好,你看前面那個只要講完了,這個鼻識就好講了,下面學(xué)舌識也就好懂了。都交代清楚了。“云何鼻識自性?”就是鼻識的特點,它的自身相貌是什么呢?“謂依鼻,了別香!本褪且辣歉R別什么?味道啊?氣味。這個味字不同哦,那個舌識、頭也是味,那是真正的味道,這個是什么?氣味,識別氣味的認(rèn)識功能。命名為什么?鼻識。鼻所依者,什么?俱有依,謂鼻。指的鼻根!暗葻o間依,謂意。”指的什么?就是指的前一念鼻識,對不對?種子依呢?就是指的阿賴耶識里面鼻識自身的種子。“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蹦莻鼻是什么?鼻根,對吧,“謂四大種所造”,前面已經(jīng)講過,你就好懂了。鼻識所依凈色根。那個鼻,除了外面兩個鼻洞洞以外,里面還有鼻粘膜,再往里頭還有什么?反正這里面很復(fù)雜啊,這些都屬于凈色根范疇,無見有對,它有障礙,但是它沒有像眼睛一樣見的功能。“意及種子,如前分別!边@個意就是指的什么?無間滅意,種子就是指的阿賴耶識!氨怂壵,謂香”,就是指的那個氣味,“無見有對”,比如這個香味,我眼睛看看就知道它香了,有沒有?嗯?除非你是觀音菩薩,六根可以互用。你人都不行的,氣味不是用來看的,干嘛的呢?聞。不對,聞的也不對,嗅的也不對,聞字是耳朵聽呢,但是我們平常都說:“你聞一下這是什么味道?”這個聞字是什么意思?那個聞字怎么寫?我們平常都說:“你聞一下這是啥子味道?”那個聞字是怎么寫,那不是聽嗎?怎么是聞呢?看來,老百姓還是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哈哈哈,可能是不是從這兒來的哦,是從耳根圓通來的哦,那個《楞嚴(yán)經(jīng)》有二十五位菩薩嗎,二十五圓通嘛,包括那個香嚴(yán)童子,當(dāng)然這個說遠了,當(dāng)然你可以思考一下。
說哪兒?“彼所緣者謂香”就是指的那個氣味,那個鼻識來嗅的,那么那個香啊,無見有對,這個不是用眼睛來看的,是用鼻子來嗅的,有對,那個香就有障礙,有臭的就沒香的,有香的就沒臭的!按藦(fù)多種”,有很多種。好香,就是你感覺到比較舒適一點,惡香,就是你感覺到比較討厭一點、平等香,就是無所謂喜歡也無所謂討厭,鼻所齅知,你鼻子所嗅的,根指什么?樹根、草根,是吧;莖,樹干,對吧;華,開的那個花嘛,葉,就是那個樹葉子。、果實這些都有香味,都有氣味。那些果實有沒有味道啊,聞一下,有果實的清香。今天打廣告的都是,賣飲料的,賣化妝品的都是給你打的這一套。你覺得這個是天然的,趕快去買。我告訴你,那都是蒙你的,今天賣東西都是賣的概念,he(騙)誰啊,he(騙)老百姓不懂,F(xiàn)在賣房子的也是賣概念嘛,你聽嘛。給你起個名字,讓你聽得:哎呀,這個地方是張果老住的地方,我要去買。呵呵。它就弄個這些概念就把你騙進去了。所以,人哪,這些眾生啊,一天到晚就上這些當(dāng)呢,你知道不,但是佛菩薩是隨遇而安,管你哪個地方,都是我住的地方。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這些香很多。下面又!坝窒阏,謂鼻所聞”,這個鼻是什么?這兒也是鼻所聞呢!氨撬 ⒈撬M等差別之名!边@是指什么?鼻根、鼻識來分別、辨別所對境的。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所緣、意識境界。這個就跟剛才那個一樣的;“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就跟那個眼識、耳識一樣,下面就看那個舌識啊。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辛二、所依2 壬一、舉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 癸一、舌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2 癸一、標(biāo)
此復(fù)多種。
癸二、列
謂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舌所嘗。
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舌所嘗者:此顯所緣三種差別。非可意非不可意,名舍處所。于此處所不生貪恚,住無記故。
壬三、釋異名2 癸一、約彼相辨
又味者,謂應(yīng)嘗、應(yīng)吞、應(yīng)噉、應(yīng)飲、應(yīng)舐、應(yīng)吮、應(yīng)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嗯,好,這個是舌,舌頭。實際上這個都不用講了,讀一遍都懂了,這里面那一句你不懂的?嗯?有沒有,哪一句不懂的,說,說了我們就往下說,反正是讀了。這個很好懂,所以你也別覺得這個《瑜伽師地論》好神秘,好神秘得不得了,你慢慢讀進來了,哎,覺得這里面很有意思,很熱鬧。你慢慢讀就讀進來了。這可能就那句“若舍處所”,那個可能不好懂。那個,嚴(yán)格意義上講,他打標(biāo)點有問題!爸^苦、酢、辛、甘、咸、淡”應(yīng)該打逗號,懂了不,“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逗號,應(yīng)該這樣打。前面是明顯的什么酸啊、甜啊、苦啊、淡啊,就是很明顯的味道,下面就是可意、不可意,就是剛才講的,你感覺好的,感覺不好的,若舍處所就是指的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的味道。那個下面有解釋嘛!啊7强梢夥遣豢梢,名舍處所。于此處所不生貪恚,住無記故!,因為它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對那好的味道啊,“給我再來一碗”,就要生貪,對不對,那不好的味道。他端到就說:“那個啥子?xùn)|西哦,拿開,煮得這么難吃!笔前,他就要生嗔恨,對吧,無記的呢,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無記就不生貪恚,情緒平淡。有這樣的味道沒有哦,好像很少。你平常吃飯的時候,你去體會一下,什么東西也不是可意也不是非可意的,你去體會一下哦。要么就是:哎呀,好吃;哎呀,今天味道不錯,今天手藝好。要么就是:哎,今天咋個手藝回潮了呢。都這樣的時候多,我覺得可意不可意的時候,我覺得蠻少的。所以這個好懂。
“又味者,謂應(yīng)嘗、應(yīng)吞、應(yīng)噉、應(yīng)飲、應(yīng)舐、應(yīng)吮、應(yīng)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庇行┪兜腊,是嘗的,有些光嘗還不行的,噉,噉是什么?舐是下面那個。吮就是喝稀飯,吮嘛,就是喝了。這個噉啊,那個讀的叫:“日啖荔枝三百只,不辭長做嶺南人”,那個啖就是吃的意思,其它的,你都好懂了。身識,身識里面有點名堂。
庚五、身識攝4 辛一、自性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辛二、所依2 壬一、舉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 癸一、身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2 癸一、多種
此復(fù)多種。謂地、水、火、風(fēng)、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饑、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黏、疲、息、軟、怯 、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地水火風(fēng)乃至怯勇者:此中所觸,初四大種是實有性;所余造色輕性、重性,乃至怯、勇,當(dāng)知即于大種分位假施設(shè)有。下決擇分廣釋其相。(陵本五十四卷八頁4316)
癸二、三種
此復(fù)三種。謂好觸、惡觸、舍處所觸,身所觸。
壬三、釋異名2 癸一、約彼相辨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暖,如是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這個身識啊,它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這五個啊,其它的自性啊、所依啊、助伴、作業(yè)啊,我都不大講了,因為前面都講過,我著重談?wù)勊壍牡胤健_@個地方為什么我要談呢。你看看啊,“此復(fù)多種!蹦憧,它就舉了那么多。但是,你看那個解釋,“地水火風(fēng)乃至怯勇者:此中所觸,”,觸是個什么東西哦,唵,就是感覺嘛。這個身根指的什么?就是這個皮下組織,全身都是,布滿整個全身,有很多感覺神經(jīng)末梢,都算是這個身根。那么這里面它講了:“此中所觸,初四大種是實有性”。前面這個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造的就是四大,就是我們面前的身體啊,我們所對的物質(zhì)啊,都是這個四大,對不對,后面的所有東西都是在這個四大種所造的四大上面分位假施設(shè)有,明白了吧。就是你那個輕的也好、重的也好、柔的也好、所謂滑、冷、暖、悶都是在這個上面所產(chǎn)生的感覺、差別而已。明白了不,所以,你感覺說:“哎呀,那個東西好重!笔裁唇兄匕,這都是感覺,真正到了圣者那,他對你那些什么輕啊、重啊,這些感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過去讀那個《鳩摩羅什傳》,你不要說那個:“哎喲,那不可思議。”鳩摩羅什六歲的時候,他到那個廟子里面去,他把那個寶鼎,很大,他走去的時候,他不知道那個東西多重,他走去就把它抱起來了。其它人說:“哎喲,那小孩是神童哦,那么重他都抱起來“,他一聽好重啊,他有那個重的感覺一起來,真重了,落下去了,又抱不起來了。所以過去有個公案就講:舉鼎悟唯心。這輕和重,唯識里面心里面的觸覺,是感覺,包括冷、暖、滑。但是特別是那個觸覺啊,對我們?nèi)藖碇v啊,我們大部分煩惱、貪念就是這個觸覺起來的,但是你要記住啊,這個觸啊,是識的活動的結(jié)果,不是我們那個遍行心所的觸心所。觸心所跟這個是有差別的。遍行心所的那個觸是心所有法,是根、境、識大家結(jié)合在一起,叫觸。而這個地方的觸完全是識的結(jié)果了,認(rèn)識的結(jié)果了,什么冷的、暖的、滑的、澀的、輕的、重的,它已經(jīng)是個結(jié)果了,為什么我講這個很重要呢,我們?nèi)说拇蟛糠譄⿶?貪念,都是因為這觸覺而起,你比如坐椅子,哎呀,這個梆硬,我換個pa活的,為什么,細軟的就是舒服啊,睡床都一樣的,這個枕頭不行,你鍛煉啊,你回去鍛煉試一下,這都是觸覺,會生貪念的,哪怕兩個人,比如你們在家人,兩個人牽個手,你摸他的手像個棒棒一樣:“拿開哦,咋個沒抹潤滑劑,”你要摸到那個手很柔軟的就喜歡多摸兩下,這都容易生觸覺,這都是觸覺嘛,按佛法講呢。但是這些東西啊,凡夫眾生是處理不好的,他有分別,所以他容易生貪念啊。所以我們大部分前面講除了眼睛對的色,耳呢,聲,鼻呢,香,舌呢,味,這些東西啊。你說:“我大不了眼睛閉著不看,耳朵不聽,我鼻子不聞,捏著,我嘴巴不吃東西,”但是你每天,你站在那有感覺不?啊,站在那,你覺得,哎呀,這個地還挺好的哦,哎呀,這個風(fēng)還不錯,你是不可阻擋的,它隨時都在你身邊,隨時都給你制造這種感覺,可是,你要是把握不好啊,就容易隨煩惱而轉(zhuǎn),這里我還給跟你提:“病、老、死都是感覺!蹦阕⒁獾,你看這兒寫的呢,它把這兒,老、病、死都是放在觸覺里面的,感覺里面的,剛才講了嘛,什么是死啊,四大分離,你感覺到四大分離了,所以為什么說預(yù)知時至很容易,你不要覺得好難,真正有修行的人,他四大要分離,他馬上有異常反應(yīng),說個不好聽的話,那個青蛙都知道要地震的嘛,沒什么了不起,那人也是啊,要死之前,是體內(nèi)大地震。人要死之前,很痛苦了,四大分散,所以預(yù)知時至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就是一種感覺。所以他死的時候沒痛苦,四大不合了嗎,它還不是一種感覺啊,是吧,就是病。老,四大的功能衰竭了嘛,那就是老,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感覺,各位要記住,沒有真正的老,沒有真正的病,沒有真正的死,這都是感覺而已,是吧。有真正的老嗎,有的人一百歲了還說:“我挺年輕!边@都是各人的看法,所以這個地方啊,我給你們提出來,你包括怯、勇,勇敢、擔(dān)心、害怕,這些都是一種感覺、觸覺而起來的,所以你不要把它當(dāng)真,這是要給你特別提出來的,大家要引起思考和重視。所以在這個觸覺里頭,由于我們這個身根啊,很發(fā)達。因為你的眼耳鼻舌啊畢竟是有限的,這個器官,可是這個身根啊,它遍布全身都是,隨時都有觸覺,你摸到碗有觸覺,拿到筷子有觸覺,穿上衣服有觸覺,有沒有哦,都有,躺在床上有觸覺,坐在凳子上有觸覺,你沒有哪一刻離開過這個觸覺,最活躍,其它那些東西啊,在我們生活里面,雖然也天天碰到,但是它畢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唯獨這個觸覺啊,在時間上來講啊,它經(jīng)常伴隨著我們,經(jīng)常干擾你,所以修行啊,你就在這個地方來觀照,不要去想:“哎喲,這個地方好啊,我多站一會,哎呀,這里面有空調(diào),我多呆一會!崩渎,舒服嘛。 這也是貪呢,你別以為哦,這些微細的心念,按照佛法來講,就要用智慧來覺照,冬天就在床上,“哎呀,這被子暖和,多躺一會,“這都是,所以這個學(xué)佛法啊,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就會照破。因為這個觸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所以你要把這個觸覺堪破。能夠照破,你修行就一大進步,你就不會被這些東西所牽掛、阻擾你。所以這個是身識所對的境界。下面呢,對這五識講完了,那么下面呢做了一些補充,這些補充里面很有內(nèi)容的,念一下。
己二、總顯相應(yīng)2 庚一、料簡識生2 辛一、生因緣2 壬一、舉眼識2 癸一、簡不生
復(fù)次,雖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癸二、顯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正復(fù)現(xiàn)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 ,乃至身識,應(yīng)知亦爾。
雖眼不壞至應(yīng)知亦爾者:此中諸義,如下意地釋。(陵本三卷五頁204)
辛二、生隨轉(zhuǎn)2 壬一、舉眼識2 癸一、初三心3 子一、標(biāo)
復(fù)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子二、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子三、釋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癸二、后二心2 子一、染凈心
決定心后方有染凈。
子二、等流心
此后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zhuǎn)。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jīng)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xù)而轉(zhuǎn)。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yīng)知亦爾。
由眼識生三心可得至應(yīng)知亦爾者:眼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此中且約意識生無散亂為論,是故說言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初一剎那名率爾心,此是眼識;次二剎那名尋求心及決定心。當(dāng)知若意識生,或時散亂,則不定爾。顯非決定,置可得言。由彼意識起尋求心及決定心,隨爾所時分別境界,此后乃有染污或善法生,由是此言決定心后方有染凈。即由染污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間,于眼識中,染污及善法生,是故此言此后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zhuǎn)。然彼眼識善不善轉(zhuǎn),唯由意識分別所引,是故此言不由自分別力。自唯隨境勢力任運而轉(zhuǎn),無分別故;即此剎那,名染凈心。從此以后,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xù)而轉(zhuǎn);即此剎那,名等流心。如眼識生,余識亦爾。如下意地釋。(陵本三卷六頁210)
庚二、喻所依等2 辛一、如行旅喻
復(fù)次,應(yīng)觀五識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yè),如自功能。
辛二、如居家喻
復(fù)有差別。應(yīng)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業(yè),如作用。
應(yīng)觀五識所依等者:此中為顯五識
-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節(jié)日與團聚是聯(lián)結(jié)親情的紐帶,是家庭的維系
- 明白“人生四大要務(wù)”,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 心到底在哪里?七處征心的故事
- 用歡喜心降伏你的自卑與嫉妒
- 如何看待僧俗之間的關(guān)系?
- 躍入從未感知的禪境
- 真正信仰的落實是怎樣的?消除自我,融入大眾
- 活在當(dāng)下,該干嘛就干嘛!
- 布施的時候,是給還是不給?
- 教化“壞人”的方法
- 如理布施,讓眾生圍繞在你的身邊
- 佛法沒有秘密、專利,誰都可以學(xué)
- 現(xiàn)代人為什么活得那么累?
- 不要走入學(xué)佛的誤區(qū)
- 歸命三寶,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
- 佛弟子如何做一個有擔(dān)當(dāng)?shù)娜耍?/a>
- 表面風(fēng)光的人,不一定真正快樂
- 當(dāng)對生活感到絕望時,不如再努力一下
- 瑜伽師地論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