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安詳
活得安詳
作者:一行禪師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
如果我們既不愉快,也不安詳,我們就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安詳和愉快,即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能像一朵花一樣地綻放,我們家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安詳?shù)腻櫋?/p>
因為我們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們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間消失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飲食方式都與世界政治形勢相關(guān)。禪定就是為了深入地觀察事物,為了弄清我們怎樣才能改造我們的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就是改造我們的心,改造我們的心也就是改造我們的環(huán)境,因為環(huán)境就是心,心就是環(huán)境。覺照是重要的。
痛苦不是全部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
如果我們既不愉快,也不安詳,我們就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安詳和愉快,即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能像一朵花一樣地綻放,我們家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安詳?shù)腻櫋P蕾p藍天的美,我們需要做什么特別的努力嗎?我們必須練習怎樣才能欣賞它嗎?不,我們不需要,我們本能地就會欣賞它。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每一秒種其實都可以過得像欣賞藍天時那樣舒暢愜意的。無論我們處身何地、何時,我們都有能力欣賞藍天、彼此的存在、甚至呼吸的感覺。我們不需要到中國去欣賞藍天,我們不需要到未來去欣賞呼吸,我們可以馬上去體會、欣賞這些事物。如果我們僅僅對痛苦保持清醒的意識,那將是很遺憾的。
在今天這種社會中,我們太忙了,幾乎沒有時間去關(guān)注我們所愛的人、哪怕我們自己的家人,也沒有時間去關(guān)注我們自己。偶爾有些閑暇,我們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使我們回歸自我。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打發(fā)掉這些寶貴時間:打開電視、拎起話筒、開上小汽車到某地去。我們不習慣與自己相處,我們的所作所為就仿佛我們不喜歡自己、試圖逃避自己似的。
禪定就是對正在發(fā)生和進行的事情保持覺照 我們體內(nèi)的、感覺上的,心中的、世界上的,所發(fā)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每天有4萬兒童死于饑餓;超級大國們已擁有5萬枚核彈頭,足以把地球毀滅很多次。然而日出是美麗的,沿墻的玫瑰今晨開了,開成了一個奇跡。
生命既令人恐懼,又精彩絢麗。習禪就是去充分地體味這兩者。請不要以為為了習禪我們就得板起面孔,不,事實上,為好好習禪,我們必須多多微笑。
前不久我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一個叫蒂姆的男孩甜美地笑了。我說:"蒂姆,你的微笑很美",他說:"謝謝你",我告訴他:"你不用謝謝我,我應該謝謝你。因為你的微笑,使生活變得更亮麗了。不必說'謝謝你',你應該說:'不用謝'。"?一個孩子微笑了,一位成年人微笑了,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微笑,能夠有安詳愉快的心境,那么不但我們自己身心受益,而且每個人都將受到感染和滋潤。這就是和平工作最基礎的一項工作。當我看到蒂姆微笑時,我是那么快樂,如果他意識到他正在使別人感到快樂,那么他完全可以說:"不用謝。"
有時,為了提醒我們自己放松下來,擁有安詳?shù)男木,我們會希望專門留出些休整時間,比如純粹、自然地過一天,在這一天里,我們可以悠閑地散步、微笑,與友人品味清茗,慶祝彼此的歡會,就好像我們是這個地球上最快樂的人。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治療和康復活動。行禪坐禪中,廚房和花園勞作中,從早到晚,我們都可以練習微笑。開始你也許覺得微笑是困難的,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一下為什么。微笑意味著我們是自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擁有主權(quán),意味著我們沒有被淹沒于無明當中。這種微笑,我們可以在佛菩薩的臉上見到。
我很樂意奉獻一首小詩給諸位,當你練習呼吸和微笑的時候,你可以時常地默誦一下:吸進來,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帶微笑安住于當下吧這一刻真美妙"吸進來,我身心安爽",念這一句就像喝了一杯冰水你會感到清涼,一種清爽的感覺擴散到全身。當我吸氣念這一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感到呼吸使我的身體放松、心情寧靜。
"呼出去,我面帶微笑",你知道微笑的效果,它可以使臉上的幾百條肌肉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放松。微笑可以使你把握自己,這就是為什么佛菩薩總是微笑的原因。當你微笑的時候,你會認識到微笑創(chuàng)造的奇跡。
"安住于當下吧",當我坐在這兒的時候,我不想其它任何地方,不想過去,不想將來。我坐在這兒,而且我知道我在哪兒,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習慣于活在將來,而不是現(xiàn)在。我們常說:"等我畢業(yè)了,拿到哲學博士學位,那時候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了。"等我們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學位了,我們會對自己說:"要想好好活,我得找個工作哩!"找到工作后,該買小汽車了。汽車買了,該買房子了。我們總是不能活在當下,我們習慣于將好好地活著推向遙遠的、不可知的未來。如果現(xiàn)在這一刻不能好好地活,那么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曾好好地活過。因此,生活的技巧如果我們不得不提及"技巧"這個詞兒的話 就是:活在當下;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活在此時此地;人可以好好地活著的唯一一刻就是當下這一刻。
"這一刻真美妙",當下一刻是唯一真實的一刻;钤诖藭r此地,品味當下一刻,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安爽,微笑,當下,美妙",我希望諸位都來試一試上述這種做法。
盡管生活是艱難的,盡管有時很難微笑,但我們還是不得不努力去做。就像我們彼此祝愿"早上好",那么這一天早晨就有可能成為美好的早晨。前不久一位朋友問我:"當我內(nèi)心充滿痛苦的時候,我怎么能強迫自己微笑呢?這太不自然了。"我告訴她,她必須能夠面對她的痛苦微笑,因為痛苦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人就好像一臺很多頻道的電視機,我們擰到佛的頻道,我們就是佛;擰到痛苦的頻道,我們就是痛苦;擰到微笑的頻道,我們就是微笑。我們不能讓一個單一的頻道占領(lǐng)了我們。我們心中有一切事物的種子,我們一定要把握局勢,恢復自己的主權(quán)。
當我們安詳?shù)刈聛,在覺照下呼吸和微笑的時候,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擁有了對自己的自主權(quán);當我們向一臺電視節(jié)目開放自己時,我們就是在聽任自己被這臺節(jié)目所侵略。當然電視節(jié)目有時是好的,但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是極嘈雜無意義的。因為我們想要自我以外的其它東西,所以我們就呆坐在那里聽任一臺喧囂的電視節(jié)目侵略我們、毀滅我們。即使我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很緊張很難受,我們也沒有勇氣站起來關(guān)掉電視,因為一旦這么做了,我們就不得不掉過頭來直面自己。
禪定則與此相反。它可以幫助我們回歸真正的自我。習禪在當今這種社會是很困難的,所有的事物似乎在聯(lián)手使我們遠離真正的自我。我們有很多消遣工具,像錄像帶、音樂等等,都使我們與自我保持著距離。習禪則是保持清醒、微笑、呼吸。這些都是與沉溺、麻木、被動、消極的行為和心態(tài)相反的舉措。為什么要回歸自我呢?回歸自我是為了看清楚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習禪正是要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保持清醒意識眼下正在發(fā)生著什么,這是非常重要的。
設想你在期待著一個孩子的降生,你要為他(她)呼吸和微笑。請不要等到孩子生下了才開始關(guān)心他(她),你可以從現(xiàn)在就開始關(guān)心他(她),甚至更早。如果你不能微笑,那將是很嚴重的。也許你會想:"我太傷心了,微笑恰恰是現(xiàn)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情",也許哭泣或喊叫最符合你的心情,但你的孩子會受到影響,故而你的任何情緒,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你的孩子,為他(她)著想,以他(她)為出發(fā)點。
即使你的子宮中還沒有孩子,一個孩子的種子卻早已在了。即使你還沒有結(jié)婚,即使你是個男人,你也應該認識到:一個孩子早已在那里了,下一代的種子早已在那里了。請不要等到醫(yī)生告訴你你要有孩子了你才開始關(guān)心它。它早已在那里了。不論你是什么、你做什么,你的孩子都會受到影響。你吃下的任何食物、心中的所有焦慮都會影響到他(她)。你還能跟我說你不能微笑嗎?想想孩子,為他(她)微笑,為下一代微笑。請不要告訴我微笑與你的悲傷不協(xié)調(diào):痛苦是你的,與孩子何干?痛苦不是他的,也不是她的。
孩子們能很好地理解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有一種覺醒、理解和愛的能力。很多孩子告訴我他們找不到一個人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一部分人容許它發(fā)展了,一部分人沒有。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它。這種覺醒的能力、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你的體內(nèi)、感覺上、知覺上、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能力,被稱作佛性,也即理解與愛的能力。既然佛的胚胎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應該給他(她)一個發(fā)展機會。微笑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微笑,世界上就沒有和平。和平不是由我們?nèi)ヅe行一場反對核導彈的示威游行帶來的,它是由我們微笑、呼吸和活得安詳?shù)哪芰喸斓摹?/p>
我們很多人憂心世界形勢,我們不知道哪一天炸彈會爆炸,我們感覺自己處于時代邊緣。作為個體,我們無助而絕望。形勢是這樣地危險,不公正現(xiàn)象是如此普遍,危險是這樣地迫近。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驚慌失措,事情只會變得更糟。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清醒。禪修就是為了保持清醒并試圖提供幫助。
我喜歡舉一只小船穿越暹羅灣的例子,越南有很多被稱為"船民"的人,他們乘著小船去國離鄉(xiāng)。船經(jīng)常會被困在洶涌的大海中或狂暴的風浪中,人們?nèi)绻@慌失措,船就沉沒了。但是如果甲板上哪怕只有一個人能夠保持冷靜、清醒,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他(她)就有可能使整只船脫離危險。他(她)的面部表情、他(她)的聲音傳達著冷靜、清醒的信息,于是人們就不知不覺地信任了那個人,聽從他(她)的命令。如此一來,這樣一個人就能拯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世界就像一條小船。與宇宙相比,我們的行星是一條非常小的小船。我們會很驚慌,因為我們的形勢比汪洋中的一葉小舟好不了多少。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已擁有5萬多枚核武器,人類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我們需要能夠靜坐、能夠微笑、能夠安詳?shù)刈呗返娜恕N覀冃枰邆渖鲜瞿芰Φ娜,以拯救我們自己?a href="/foxue/zhishi/74029.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大乘佛教認為,你們正是這樣的人,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人。
我有一個學生叫Thich Thanh Van,他六歲就出家了,十七歲開始跟我學習。后來他成為青年社會服務學校的第一把手,在那里,在越戰(zhàn)期間,他領(lǐng)導著幾千名青年人重建被戰(zhàn)爭毀掉的家園,安頓了數(shù)萬名從戰(zhàn)區(qū)逃出來的難民。在一次事件中他遇害了。聽到他的死訊時,我在哥本哈根。他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出家人,非常勇敢。
當他還是沙彌的時候,大概六、七歲,他看到人們帶著糕點和香蕉到寺廟里供佛。他想知道佛是怎樣吃香蕉的,所以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他還在等。寺廟關(guān)門了,他透過門縫往里盯著看,等著佛伸出手來,拿一根香蕉,剝了皮吃掉。他等啊等啊,可是根本不見動靜。佛看起來不想吃香蕉,除非他意識到有人在窺視他。Thich Thanh Van還告訴了我他童年時代的另外幾個小故事。當他發(fā)現(xiàn)佛像不是佛的時候,他開始產(chǎn)生了疑問:佛在哪里?他覺得佛似乎并沒有生活在人群中間。于是他得出一個結(jié)論:佛一定不是特別慈悲的,因為人成了佛以后,他們就遺棄了我們,到一個遙遠的國度去了。我告訴他,佛就是我們,他們是用血肉骨頭做的,而不是青銅或金銀。佛像只是佛的象征,就像美國國旗是美國的象征一樣。但美國國旗并不是美國人民。
"Buddh"這個詞根的意思是覺醒、明了、智慧。那個覺悟了、具有智慧的他或她,就被稱作佛。就是這么簡單。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被稱為佛性。當佛教徒說"皈依佛"時,他們是在表達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理解和覺醒能力的信任。中國人和越南人說:"我回過頭來,皈依自性佛。"加上"自性",事情就很清楚了,說明你自己就是佛。佛教中有三寶:佛、法、僧。佛,是覺悟的人;法,是培養(yǎng)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僧,是和合覺醒的共住團體。三寶是互相聯(lián)系的,有時很難將它們生硬分開。每個人都有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所以在我們心中既可以發(fā)現(xiàn)佛,也可以發(fā)現(xiàn)法,發(fā)現(xiàn)僧。對法和僧,我將多作些解釋,但是首先我想說點關(guān)于佛的知識。佛是將他(她)的智慧和慈悲的能力發(fā)展到最高階段的人。(梵文中,智慧是"Prajna",慈悲是"Karuma"和"maitri")。
智慧和慈悲不是兩種東西,而是一種。假設某天早晨你兒子醒了,看到時間很晚了,于是他決定叫醒妹妹,好讓她上學前有足夠的時間吃早飯,可是恰巧妹妹很煩躁,她不但沒說"謝謝你把我叫醒",反倒說:"閉嘴!讓我一個人呆會兒!",還踢哥哥。于是哥哥很生氣,想:"我好心好意把你叫醒,她還踢我?"于是他想到廚房向你告狀,甚至想回踢妹妹,可是當他想起夜里妹妹咳嗽得很厲害時,他意識到妹妹一定是病了,或許是感冒了,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她舉止這么粗暴的原因。于是哥哥不生氣了。那一刻"Buddh"(覺悟)在他心中產(chǎn)生了,他理解了,清醒了。當你理解了以后,除了愛,你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去幫助人了。你不能生氣。為了提升智慧,你必須練習用慈悲的眼睛看待一切眾生。當你理解了的時候,你就是在愛。當你愛著的時候,你自然就會以一種能減輕人們痛苦的方式來做事。
覺醒、明了、智慧的人叫做佛。佛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都可以覺醒,富有智慧和慈悲。我經(jīng)常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的媽媽或爸爸非常有智慧和愛心,很有愛心,努力工作,認真顧家,笑得很可愛.像朵花一樣,那么他們就可以說:"媽媽(爸爸),你今天一整天都是佛。"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一個人通過修行使他的智慧和慈悲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件事: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當悉達多還很年輕時,他就開始思考為什么生命中有這么多苦痛,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沒有足夠的愛與理解。于是他離家到森林里去修習禪定、呼吸和微笑,成為一個沙門。為了使他的覺悟、智慧和慈悲發(fā)展到最高水平,他努力修行。他與五位沙門朋友一起,練習了幾年的坐禪和行禪。盡管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可是他們還是失誤了。比方說,他們每天只吃一個水果 一只芒果、一個番石榴,或是一只星果。有時人們夸張了,說悉達多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我去過印度悉達多修行的那座森林,我知道這是荒謬的,因為那兒根本沒有芝麻。我也看到了尼連禪河(Anoma River),他在那里洗過幾次澡。我還看到了傳說中他坐在下面成佛的那棵菩提樹,不過我看到的菩提樹不是原來的那一棵,而是原來那棵樹的玄而又玄的玄孫。
有一天悉達多感到太虛弱了,以致他不能堅持坐下去了。因為他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所以他決定到村莊里要點吃的 香蕉、點心或其它什么東西。但是他才走了四、五步,就昏倒在地上。過度的饑餓使他失去了知覺。如果不是一位提著牛奶的少女進村時看見了他,走上來,他可能會死掉的。少女發(fā)現(xiàn)他還活著,還有呼吸,但是非常虛弱,于是她就拿了個碗給他嘴里灌了些牛奶。開始悉達多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他的嘴唇動了,開始喝牛奶。他喝了滿滿一碗牛奶,感到好多了,慢慢地坐了起來。他看上去相貌端嚴,因為他是個非常非常英俊的人。現(xiàn)在人們給他塑的一些像不那么好看,有時候看起來滿臉怨氣,面無笑容。但實際上他是個非常美的人,擠奶的少女以為他是山神,于是就跪下來給他行禮,可悉達多伸臂攔住了她,并對她說了一句話。你們猜他說了什么?
他說:"請再給我一碗牛奶。"因為他看到牛奶使自己恢復了體力,于是他領(lǐng)悟到只有身體強壯了,禪定才有可能成就。少女很高興,又給了他一碗牛奶,并詢問他的情況。悉達多告訴她,自己是個沙門,刻苦修習禪定,想把慈悲與智慧發(fā)展到最高水平,好幫助其他人。少女問她能不能幫上什么忙,悉達多說:"你能每天午時給我一小碗米飯吃嗎?這將給我很大的幫助。"于是從那天起,少女每天給他帶來一些香蕉葉包著的米飯,有時候還帶來一些牛奶。
另外五個與悉達多一起修行的沙門很鄙視他,認為他喪失了志節(jié)。"我們一起到別的地方去修行吧。悉達多開始喝牛奶吃米飯了,他堅持不了苦行了。"但是悉達多的修行卻進展得非常好。他恢復健康以后,夜以繼日地打坐,他的悟解、智慧和慈悲飛速地發(fā)展著。
一天,悉達多在尼連禪河(Anoma River)洗過浴之后,他感覺到他只需要再打一座,他的修行就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他將成為一個徹悟的人。落座之前,他照例先行禪,這時一個牧童從旁邊經(jīng)過。在印度,2500年以前,牛是用來犁田的,牧童的工作是放牧,給它們洗澡.切草給它們吃,照管它們等等。
當這個牧童經(jīng)過時,他看到悉達多安詳?shù)刈咧挥傻亓⒖滔矚g上了他。有時候我們看到某個人,會非常喜歡他(她),甚至不知道為什么。小牧童想說點兒什么,又很害羞,上前三、四次,才說:"先生,我很喜歡您。"悉達多注視著他,說:"我也喜歡你。"牧童受到鼓勵,說:"我真想送點東西給您,可實在沒什么可送的。"悉達多說:"你倒真的有我需要的東西。你有剛割下來的很好的青草,如果你愿意,可以給我一抱。"能給悉達多點兒什么東西,牧童太高興了,悉達多謝過了他。牧童離去后,悉達多鋪開青草為墊,在上面開始打坐。
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他暗暗發(fā)誓:"不得圓滿正覺,誓不起座。"懷著堅定的決心,他徹夜打坐,當天空晨星閃爍的時候,他徹悟了,成了一個圓滿的覺者,一位擁有了最高的智慧和慈悲的佛。
佛陀在原地呆了兩個星期,微笑、呼吸,享受法喜。每天擠牛奶的少女給他送飯,牧童也來看望他。他教他們智慧、慈悲和覺悟。巴利文經(jīng)典中有一部《牧牛經(jīng)》,經(jīng)中列舉了一個牧童應具備的十一種本領(lǐng)。諸如:能辨識出自己的牛群,生煙驅(qū)蚊,護理牛身上的傷口,幫助牛群渡河,找到有豐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舉完這十一條之后,佛陀告訴諸比丘,禪定也類似于此,于是他又相應地列舉了十一項沙門應具備的本領(lǐng),如能辨認出一個人的五蘊,等等。很多佛陀傳記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樹旁度過的這兩個星期。他與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閑地散步,其樂融融。我敢肯定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否則佛陀怎么會講《牧牛經(jīng)》?實際上,牧童長大以后,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當他坐在集會的前面時,佛陀就講了這部經(jīng)。
兩個星期后,佛陀意識到他必須離開菩提樹下的座位去與其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告訴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我很抱歉,我必須離開這兒了。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是我得去和成年人共事了。"他思考著誰能夠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想到了曾與他一起修行的五位朋友。為了找到他們,他整整跋涉了一天。當他恰巧碰到他們的宿營地時,他們剛剛結(jié)束了下午的坐禪。他們坐禪很勤奮,現(xiàn)在已是瘦骨嶙峋。他們中的一個人看到悉達多來了,對同伴們說:"如果他來了,不要站起來,不要到門口去迎接他,不要給他打水洗手腳。他沒有堅持苦行,而是吃了米飯、喝了牛奶。"但是當悉達多到來時,他是那樣地富有攝受力和安詳,以致五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給他水洗手足,還讓他坐到上座。佛陀對他們說:"朋友們,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發(fā)展智慧和慈悲的方法,請坐下來,讓我教給你們。"五個人開始不相信,他們說:"悉達多,我們一起修行的時候,你放棄了苦行。你喝牛奶、吃米飯,怎么可能成為一個圓滿的覺者?我們不信。"佛陀說:"朋友們,我對你們?nèi)鲞^謊嗎?"五個人此時回憶起來,事實上,悉達多從未對任何人撒過謊。"我從來沒對你們?nèi)鲞^謊。我是一個圓滿的覺者,我將成為你們的老師。坐下來,聽我講。"于是五個人就坐下來聽佛講法。這是他第一次講法,是針對成年人的。如果你想閱讀他這一次的講法,你們可以在一部解釋佛教基本教義的精彩經(jīng)典中找到它,這次所說的法,概括起來,即四圣諦:苦、集、滅、道。我讀過很多佛陀的傳記,我把他看作是一個與我們一樣的人。有時候藝術(shù)家們把他畫得不像人類中的一員。事實上,他是一個人。我看了那么多佛像,但是沒有多少是真正美麗而簡單的。如果什么時候你想畫張佛像,在拿起筆開始畫之前,請先坐下來呼吸五或十分鐘,微笑著,然后畫一張簡單的佛像,美麗而簡單,面帶微笑。如果愿意的話,你還可以在他周圍畫些小孩。佛陀是年輕的,但是不瘦,也不嚴厲,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我們必須這樣畫,因為,當我們看到佛的時候,一定也會像牧童和擠奶少女一樣馬上喜歡上他。
當我們說:"我皈依佛"時,我們應該也領(lǐng)悟到"佛皈依我"這層含義,因為沒有后者,前者就不完整。佛陀需要我們把覺悟、智慧和慈悲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名相,它們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對生命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的東西。無論什么時候我說,"我皈依佛",我都會聽到"佛皈依我"的回響。這兒有首詩,是種樹或種其它植物時念的:
我把自己托付給大地
大地把她托付給我
我把自己托付給佛
佛把她托付給我
"我把自己托付給大地"就像"我皈依佛"(我把自己與植物統(tǒng)一起來)。植物因大地而生而死,植物皈依大地、皈依土壤。大地把她托付給我,是因為每片落葉腐爛后使土壤變得更肥沃了。我們知道肥美的土層是由于植物腐爛、變成了有機肥滋養(yǎng)了的緣故。如果大地一片碧綠、美麗,那也是因為有了植物。因此,植物需要大地的同時,大地也需要植物,需要植物以優(yōu)美、生機勃勃的姿態(tài)來展示自己。所以當我們說:"我把自己托付給大地"的時候,我,這株植物,必須還要聽到這句的下文:"大地把它托付給我。"這樣一來,"我把自己托付給佛,佛把她托付給我"現(xiàn)在就很清楚了: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與慈悲需要通過我們才能變成一種活生生的現(xiàn)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再現(xiàn)。因此,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去實現(xiàn)覺悟,實現(xiàn)慈悲,實現(xiàn)智慧。我們都是佛,因為只有通過我們,智慧和慈悲才能成為現(xiàn)實,并產(chǎn)生效果。Thich Thanh Van是在他努力助人的過程中被殺害的,他是一個好佛教徒,一個好佛,因為他能夠幫助數(shù)以萬計的人民、戰(zhàn)爭受害者。因為他,覺悟、智慧和慈悲成為了現(xiàn)實。所以我們把他叫做一個"佛身"(Buddhakaya)。為了使佛教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東西,一定要有一個佛身作為覺悟能力的具體化。否則佛教就成了一句空話。Thich Thanh Van是一個佛身,釋迦牟尼也是一個佛身,當我們實現(xiàn)了覺悟,當我們正滿懷智慧和慈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佛身。
三寶中的第二寶是"法"。法就是佛陀的言教。它是智慧和慈悲的方法 即怎樣去理解、怎樣去使理解和愛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佛陀入滅以前,他對弟子們說:"親愛的人們,明天我的色身雖然不在這里,但我的法體(my teaching body)將永遠在這里護助你們。你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的老師,一個永遠不會離開你們的老師。"這就是法身(Dhamakaya)的誕生。法也有其身,即教身,或方法之身。你們可以看到,法身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盡管大乘人把它搞得很復雜。法身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言、實現(xiàn)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后來它演變成萬物存在的超邏輯根據(jù)。任何能夠幫助你警醒的東西都有佛性。當我獨自一人時,一只鳥兒向我啼鳴,我回歸了自我,呼吸,微笑。有時它會沖我鳴叫很多次,我就微笑著對鳥兒說:"我已經(jīng)聽到了。"不僅僅是聲音,一些情景也可以提醒你回歸真正的自我。清晨當你打開窗戶,看見陽光流瀉進來時,你可以把它當作法音,這樣它就成了法身的一部分。那就是為什么覺者在任何事物中都能看見法之顯現(xiàn)的原因。一只卵石,一棵翠竹,一聲嬰啼,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法音、法的呼喚。我們應當能夠這樣去練習。
有一天,一個僧人去參謁Tue Trung 越南13世紀最著名的法師。那時佛教在越南很盛行。僧人問:"什么是清凈法身?"Tue Trung禪師指指馬糞。這是一個對法身的不恭敬的指示,因為人們當時都在用"清凈"一詞來描述法身。你不能用言語來描述法身。即使我們說它清凈,那也不意味著它可以從不凈的事物中分離出來。真實,終極真實,是遠離一切形容詞的,亦凈亦垢。所以他的回答是為了動搖僧人的意識,以便他清洗掉所有這些形容詞,從而見到法性。老師也是法身的一部分。因為她(他)幫助我們覺悟,她看東西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對待動植物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實現(xiàn)智慧與慈悲。
教化的方式有多種:言語教化、書本教化、磁帶教化。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個越南禪師,很有名,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有條件親近依止他,因此,居士們就錄了他的講法磁帶,于是他就以"磁帶和尚"而聞名全國。他現(xiàn)在還在越南。政府剛把他趕出他所在的寺廟,所以他不得不去另一個地方行化。他被禁止在胡志明市講法,因為如果他在那兒講法,會有太多的老百姓去聽,而這是政府所不喜歡的。
即使他不講法,他的存在對于我們保持清醒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他是法身的一部分。法身不僅表現(xiàn)為言語、聲音,它還可以僅僅以存在這種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有時候我們什么也不做,卻比做了很多事情還要有用。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無為"。這就像風暴中的小船上那個鎮(zhèn)靜的人,他毋須多做什么,只需保持鎮(zhèn)定就行了這樣,情勢就可能發(fā)生變化。這也是法身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說話、不講法,而只是存在著。
這不僅在人類這里是真實的,在其它物種那里也同樣如此?纯茨阍鹤永锏臉浒桑饦渚褪窍饦,這就是它必須做的一切。如果橡樹不是橡樹,那我們大家就麻煩了。因此,橡樹正在說法。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必在青年社會服務學校里服務,不必講法,亦不必坐禪,橡樹只以它在彼處的存在就給了我們大家極大的幫助。每次我們看到它,我們就有一種信任之感。夏季我們坐在它的下面,感到?jīng)鏊、輕松。我們知道,假如沒有橡樹,沒有所有其它的樹,我們就沒有可呼吸的新鮮空氣了。
我們也知道在我們過去的生命中我們曾經(jīng)是樹。也許我們自己就曾是一棵橡樹。這個看法不僅僅是佛教的;更是科學的。人類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物種 我們只是晚近才在地球上出現(xiàn)。在此這前,我們是巖石、是空氣、是礦物質(zhì),然后成為單細胞的生物。我們曾是植物,曾是樹,現(xiàn)在變成了人。我們必須回憶一下我們過去的存在狀態(tài),這個不難。你只要坐下來,呼吸、觀照,就可以看見你過去的存在狀態(tài)。當我們沖一棵橡樹吼叫時,它不會覺得受傷害;當我們表揚它時,它也不會翹尾巴。我們可以從橡樹這里學到法,故而橡樹也是我們法身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向周圍和心中的一切事物學習。即使我們不在禪定中心,我們?nèi)钥梢栽诩揖毩,因為我們周圍處處皆法。每件事物都在說法。每只卵石、每片葉子、每朵花都 在宣講《妙法蓮華經(jīng)》。
僧伽是和合的、覺醒的共住團體。僧身(Sanghakaya)是一個新梵文詞。僧伽也需要一個身。當你與家人共住,練習微笑、呼吸,發(fā)現(xiàn)你和孩子們自性中的佛身時,你的家就成為一個僧伽。如果你家里有鐘,那么鐘也就成為你的僧身的組成部分,因為鐘為你的修行提供幫助;如果你有坐墊,坐墊也成為僧身的組成部分。很多事物都在幫助我們修行,比方說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你家附近有個公園或者有條河,那么你就很幸運了,因為你可以享受行禪的樂趣。你必須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僧身,去邀請朋友來跟自己一起修行,體味茶禪,一起坐禪、行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使你在家中建立起自己的僧身。如果你有了僧身,修行就容易多了。
悉達多,這位未來佛,當他與他人一起修行時,開始喝牛奶,所以五個與他共住的沙門離開了他。于是悉達多就把那棵菩提樹納入了他的僧身,他也把牧童、擠牛奶少女、河流、樹木、周圍的鳥兒都納入了他的僧身。在越南,有些人住在勞改營里,他們沒有同修,沒有禪定中心,但是他們修行。他們不得不把其它事物視為他們的僧身的組成部分。我認識有些在牢房里練習行禪的人,這是他們出獄后告訴我的。所以在我們還很幸運的時候,當我們還有能力發(fā)現(xiàn)那么多有利因素去建立我們的僧身時,我們應當馬上就去做。一位朋友,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的屋宅,我們后院的樹,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僧身的組成部分。實踐佛教、練習禪定是為了使我們變得寧靜快樂,充滿智慧和慈悲。通過這種方式,我們?yōu)?a href="/remen/jiat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家庭和社會的幸福與和平而工作。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三寶實質(zhì)上是一體的。其中的任何一寶都包含另外兩寶。佛中有佛性、佛身,佛中也有法身,因為沒有法身,他就不可能成佛,佛中也有僧身,因為他與菩提樹、別的樹、鳥兒及自然環(huán)境共進早餐。在一個禪定中心,我們有僧身,因為我們是在這里練習增長智慧和慈悲的方法,所以這里也有法身(方法和教言)。而教言不通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和身體是不能成為現(xiàn)實的,所以這里也有佛身。
如果沒有佛和法,也就無所謂僧伽了。如果沒有你,佛就不是現(xiàn)實,它僅僅是個理念。沒有你,法就沒有人來實踐 法是要人來實踐的。沒有你們每個人,就無法組建僧伽。那就是為什么我們在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時,同時我們也聽到"佛皈依我"、"法皈依我"、"僧皈依我"的原因。
受和想
根據(jù)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gòu)成的:色(意思是身體,包括五官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想、行、識。下面我來講一下受和想。
每天我們會有很多感受。有時候我們很快樂,有時候很痛苦,有時候很生氣,有時候很惱怒,有時候又很害怕。這些感受充斥了我們的意識和心靈。一種感受持續(xù)了不久,另一種感受就接踵而至,接著又是第三種,就仿佛有一條感受之河,需要我們?nèi)端频摹>毩暥U定就是要對每一種感受都了如指掌。
關(guān)于佛教心理學方面的阿毗達磨論說,受可分為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踏到一棵刺上面,會產(chǎn)生苦受。當有人對我們說好聽的:"你真聰明"或"你真美"時,我們會產(chǎn)生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比如你坐在那里,既不覺得苦,也不覺得樂。但是我曾讀過《阿毗達磨論》,并且自己也修行,我發(fā)現(xiàn)這種分析是不正確的。所謂的"不苦不樂受"可以轉(zhuǎn)變?yōu)榉浅?鞓返挠X受。如果你優(yōu)雅地坐下來,練習呼吸和微笑,你會變得非?鞓贰.斈氵@樣坐著的時候,意識到你很愜意,沒有牙疼,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這感覺不是很棒嗎?
對有些人來說,工作是苦。如果他們不得不工作,他們就感到痛苦。對另一些人來說,如果禁止他們工作,那才叫苦。我每天做很多種工作,如果你們不允許我裝訂書冊,不許從事園藝勞動,不許寫詩,不許練習行禪,不許教小孩子,我將悒悒不樂。對我來說,工作是樂?嗪蜆啡Q于我們看問題的方式。
我們把"看"叫做不苦不樂受。然而為了能看見東西,一個失明的人可能愿意獻出一切。如果她突然復明了,她將把這視為一個怎樣神奇的禮物呵。可是我們這些有眼睛的人,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卻常常不快樂。我們應該練習改變這一點。走出門去,看看樹葉,看看花,看看小孩子,看看云,我們就會變得快樂了。快樂與否取決于我們是否有覺照。當你牙疼時,你會想,牙要是不疼我就很高興了。但是你牙沒疼的時候,你也常常仍然是不快樂的。如果你練習覺照,你就會像突然變得很有錢了一樣,變得快樂異常。學佛修行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幸福唾手可得,去體驗它吧。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不苦不樂受轉(zhuǎn)變成非常快樂的覺受,而且可以使它停留很久。這也是我們在坐禪、行禪時所練習的內(nèi)容。如果你很快樂,我們所有的人都將從中受益,社會將從中受益,一切眾生亦將從中受益。
在禪宗寺院里,禪堂外面通常有一塊木板,上面有四行字。最后一行是:"不要浪費你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由日子和小時構(gòu)成的,每一個小時都很珍貴。捫心自問,我們浪費過自己的小時或日子嗎?我們是不是正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些問題很重要。學佛修行就是為了在每一個時刻都真正地活著。當我們練習坐禪、行禪時,我們想盡辦法要做到盡善盡美。在這一天中余下的時間里,我們還要接著練習。雖然這要困難得多,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坐禪行禪時的心態(tài)盡可能地擴展到這一天中沒坐禪沒行禪的時間里去。這是習禪的基本原則。
"想"包括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各種想法和名相概念。當你看到一枝鉛筆時,你想著它,但是這枝鉛筆本身與你意識中的鉛筆可能是不同的。當你看到我時,你面前的這個我與你所想的我可能是不同的。為了想得正確,我們需要直面事實,實事求是。當你看著夜空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顆美麗的星星,并朝它微笑,可是一位科學家會告訴你,這顆星星早已不在那兒了,它在一千萬年以前就已經(jīng)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的"想"并不總是正確的。當我們看到無限美麗的夕陽時,我們很高興,以為太陽在那兒與我們在一起。事實上八分鐘前它就已經(jīng)落到了山背后,因為日光到達地球的時間需要八分鐘。這個事實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就在于: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此刻的太陽,我們永遠只能看到過去的太陽!再假設你在薄暮冥冥中行走,突然看見一條蛇,你尖叫起來?墒谴愦蜷_手電一照 ,卻發(fā)現(xiàn)那只不過是一截繩子而已。這也同樣是一個"想"的錯誤。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如果我不理解你,我隨時都有可能生你的氣。我們不能互相理解,這就是人類痛苦的主要根源。
一個霧朦朦的早上,一個男人劃著小船逆流而上。忽然間,他看見一只船順流而下,直沖他而來,絲毫沒有閃避的意思。他大喊:"小心!小心!"可是船直向他沖過來,他的船差點兒被撞翻了。這個人火冒三丈,開始沖另一個人大吼一通,想給他一點兒教訓?墒钱斔拷吹臅r候,卻發(fā)現(xiàn)那只船上空無一人。原來不過是系船的纜繩松開了,結(jié)果船就順水飄流而下。于是這個人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就化為烏有,他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如果我們的想法不正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良的感覺。為了不誤入歧途、陷入痛苦和不良的感覺中,為了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佛教教給我們應該怎樣去深入地觀察。
佛陀教導我們說:"彼是故此是"。你明白嗎?因為你微笑了,所以我很高興。此是故彼是,彼是故此是,這就叫"因緣共生(dependent co-arising)"。假設你和我是朋友(事實上,我希望大家都是朋友),我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你的影響;而你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我的影響。我對你負責任;你對我負責任。我做錯了任何事情,你也會遭殃;你做錯了任何事情,我也會遭殃。所以,為了照管好你,我就必須先照管好自己。
巴利文經(jīng)典中有個故事:一對父女在馬戲團表演,父親要把一根很長的竹竿放到前額上,女兒則要爬到竿頂。他們做這個表演時,人們就會給他們一些錢,買米飯或咖哩食品吃。一天,父親對女兒說:"親愛的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你必須照顧好爸爸,我也要照顧好你,這樣我們就安全了。我們的表演太危險了。"因為如果她摔下來,摔斷了腿,他們就沒有飯吃,無以為生了。"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好維持生計。"女兒是很聰明的。她說:"爸爸,你應該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維持生計。 '因為在表演中你應該照顧好你自己,你也只管照顧好你自己就行了。你站得穩(wěn)穩(wěn)的,隨時保持警惕,這就是幫了我的忙。爬竿時我也會照顧好自己,小心翼翼地爬,不能出任何差錯。你照顧好你自己,我照顧好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繼續(xù)維持生計你應該這樣說,爸爸。"佛陀贊同女兒所說的話。
所以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否幸福受彼此的影響。根據(jù)上述教導,我必須照顧好我自己,你也必須照顧好你自己。這就是我們互相幫助的方式,這是最正確的想法。如果我只是指指劃劃地說:"別干這個,你去干那個,"而不照顧好自己,我可能會做很多無益的錯事。我必須照顧好自己,知道我要對你的幸福負責,如果你也清楚這一點并像我一樣做,那么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這就是佛陀關(guān)于"想"的教導,是建立在"因緣共生"法的基礎上的。你們看,佛教很容易學吧?!
佛陀有一個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想的對象的特殊方法。他說,為了理解你想理解的事物,你必須和它成為一體。這個方法是可以練習的。大約十五年以前,我經(jīng)常幫助一個委員會為越戰(zhàn)中成為孤兒的孩子們做事。委員會的人從越南發(fā)出求援書,那是一張紙,紙的一角上有孩子的照片,上面寫有該孤兒的姓名、年齡及其它情況。我們按要求將它從越南語譯為法、英、荷、德等國語言,以尋求資助者,好讓孩子們有飯吃、有學上,并把他(她)安置到某位叔叔或阿姨或祖父母的家中,然后委員會就把資助者的錢送到照管孩子的那個家庭成員手上。
每天我?guī)兔Π汛蠹s30份求援書譯成法文。我做這件事情的方法是看那個孩子的照片。我不讀求援書,而是先花時間去端詳那個孩子的照片。通常三、四十秒以后,我就與那個孩子合為一體了。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發(fā)生的或者為什么,可當時的情形一直是這樣的。然后我就提筆把求援書的話譯到另一張紙上。后來我發(fā)覺當時作翻譯的人并不是我,而是已經(jīng)成為一體了的孩子和我。端詳著他(她)的臉,看著看著,我被觸動了,然后我就變成了他,他也變成了我,然后我們一起來做這個翻譯。這是非常自然的。為了能做到這一點,你并不必做很多冥想練習。你只要看著,允許自己與孩子合為一體,然后你就把自己融進了那個孩子的形象中,孩子也把自己融進了你中。這個例子,是用來說明佛陀教給我們的有關(guān)"想"的方法的。為了理解某個事物,你必須與該事物融為一體。法語中有個詞叫"comprendre",意思是理解、了解、領(lǐng)會。"com"的意思是"成為一體","一起","prendre"意思是"取"或"抓"。去理解某件事物就是把這件東西拿過來,然后和它成為一體。印度人對此有個很精彩的例子:一粒鹽想知道海水有多咸,為了這個目的,它把自己投入大海,融于海水中,于是它得到了最完美的答案。
今天核物理學家們對此已有同感。當他們深入到小于原子的粒子世界時,他們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心念。電子首先是你對電子的概念。你所研究的對象,不再同你的心念分開,你的心念大量地存在于研究對象中,F(xiàn)代物理學家認為"觀察者"(Observer)這個詞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因為觀察者是同他的觀察對象兩分的。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你保持這種兩分狀態(tài),你就無法在小于原子的核科學中深入下去。所以他們提出了"參與者"(Participant)這個 詞。你不再是觀察者,而是一個參與者。這也是我每次講演時的感覺。我不希望聽眾獨立于我和我的演講之外,只是觀察和聽。我希望他們能與我融為一體,同呼吸、同體驗。為了得到正確的理解,演講者和聽眾必須合為一體。"不異"(Non duality)意味著"不二",但是,"不二"同時也意味著"不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不異"而不說"一"的原因。因為有一就有二,如果你想避開"二",你就必須也避開"一"。
從佛陀時代開始,《四念處經(jīng)》就一直作為禪定的基礎手冊,上面寫道:"行人須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這話的意思很清楚。"觀身如身"這個重復不僅僅是為了強調(diào)身的重要性。觀身如身的意思是說,你不要站在事物之外去觀察它,你必須與它成為一體,沒有能觀和所觀的分別;你不應該把你的身體當作你的觀察的對象,你必須與它一體不二。這樣一來,意思就很清楚了。"不二"就是佛教禪修的關(guān)鍵詞語。
光坐著是不夠的。我們同時還必須"是"。是什么?是某種東西,你不可能是什么都不是。吃,你必須吃某種東西,你不可能吃什么都沒有。覺照,也是覺照某種東西;生氣,是對某些人事生氣。所以"是"也是"是某件東西",這件東西就是:在你的體內(nèi),在你的意識中,在你的感覺領(lǐng)域以及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靜坐的時候,你坐著,并且你是。你是什么?你是呼吸。你不僅僅是呼吸著的那個人你同時就是呼吸和微笑本身。你就象一臺有一百萬個頻道的電視機,當你擰到呼吸的頻道,你就是呼吸;當你擰到惱怒的頻道,你就是惱怒。你與它們是一體的,惱怒和呼吸不是你身外之物。你如實地觀照它們,因為你與它們是一體的。
如果我有生氣的感覺,我該怎樣就此進行靜觀呢?作為一個佛教徒,或者一個聰明人,我應該怎樣對付它呢?我不會把生氣視為我必須與之戰(zhàn)斗、或者要動手術(shù)把它割掉的、某種異己的東西。我知道生氣就是我,我就是生氣,兩者是不二的。我必須以細心、愛、溫柔和非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它。因為生氣是我,所以我必須用愛和細心來照顧它,就像照顧一位小弟弟或小妹妹一樣。因為我自己就是生氣,我處在生氣中,我就是生氣。在佛教中,我們不把生氣、憎恨、貪婪當作是我們必須與之戰(zhàn)斗的、需要摧毀和消滅的敵人。如果我們消滅了生氣,我們就是消滅了自己。這樣對待生氣就如同把自己變?yōu)閼?zhàn)場,把自己割裂為敵對的兩方,一方站在佛的一邊,一方站在魔的一邊。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去戰(zhàn)斗,你就是在對自己施暴。如果你對自己都不能慈悲,那么你又豈能對他人慈悲?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必須提起覺照:"我生氣了。生氣是我。我是生氣"。 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
在怒火較小的情況下,辨認出這股惱怒情緒,一個微笑、幾次呼吸,通常就足以把它轉(zhuǎn)變?yōu)槟撤N積極情緒了,如寬恕、理解、愛等等。惱怒是一種破壞性的能量。我們無法消滅這種能量,而只能把它轉(zhuǎn)化為某種建設性的能量。寬恕、理解都是一種建設性的能量。假設你身處沙漠,只有一杯泥水,你必須把這杯泥水變成一杯可以喝的清水,而不是一扔了之。于是,你可以把它放一會兒,不久水就澄清了。我們必須用同樣的方法,把怒火轉(zhuǎn)化成某種更具建設性的能量,因為怒火就是你。當你生氣時,除了生氣之外,你還剩下什么了呢?這種轉(zhuǎn)化,就是禪定的工作。
上次我舉過一個例子:開始哥哥生妹妹的氣,后來發(fā)現(xiàn)妹妹發(fā)燒了,于是哥哥理解了,開始關(guān)心她,并盡可能地幫助她。在這里,生氣這股破壞性的能量,因為理解而被轉(zhuǎn)化成愛的能量?傊,就生氣進行禪觀首先要提起對生氣的覺照:"我就是生氣",然后深入地觀察生氣的本性。生氣是由無明產(chǎn)生的,是無明的堅強盟友。
"想"就是有關(guān)我們的身體、感覺、心靈、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思想觀念。為了見到橡樹的佛性,看到它作為法師的功能,我們必須對它有正確的"想"。為了發(fā)現(xiàn)我們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哪些地方出現(xiàn)了疵漏,我們必須正確地"想"。"想"對于我們的健康和安寧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把"想"同情緒、無知和妄想區(qū)分開來。在佛教中,知見被視為智慧的障礙,就像一個冰塊堵住了流水。據(jù)說當我們認定某事物是真理并執(zhí)著于它時,即使是真理本身化現(xiàn)為人前來敲我們的門,我們也不會開的。為了讓事物在我們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我們需要做好放棄一切有關(guān)它們的成見的準備。關(guān)于這一點佛陀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鰥夫非常疼愛他五歲的兒子,某天他因事外出,土匪來了,燒毀了整座村莊,擄走了他的兒子。當他回來時,看見滿目殘垣,驚駭萬分。他以為一具燒焦了的幼童尸體就是他的兒子,不由地撕扯自己的頭發(fā),捶胸頓足,號啕大哭起來。他為"兒子"舉行了一個火葬儀式,把骨灰收集起來 ,裝進一只非常精美的絲絨袋里。勞作、睡眠、吃飯時,他一直把這只骨灰袋帶在身邊。
有一天,他兒子從土匪那里逃回家來了,半夜時分來到父親的新茅舍,他敲著父親的門。你可以想象,那時年輕的父親仍帶著那只骨灰袋,淚流不已。父親問:"誰呀?"孩子說:"我,爸爸,開門哪,是你兒子。"在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下,父親以為是些調(diào)皮孩子對他搞惡作劇,他大吼著趕那孩子走,接著又哭泣起來。兒子頻頻敲門,可是父親就是不開。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終于走了。從那時起,父子再也沒相見過。講完這個故事以后,佛陀說:"某時某地你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理。如果你太過分地執(zhí)著于它,那么當真理本身化現(xiàn)為人前來敲你的門的時候,你也不會開的。"
執(zhí)定知見不是理解的好辦法。理解意味著拋開你的知見。你必須能夠超越你的知見,就像爬梯子一樣。如果你在梯子的第五層,以為自己已經(jīng)爬得很高了,那么你就沒希望爬到第六層上去。這其中的訣竅是放下。佛教的理解方法就是:為了超越,要把知見置之一邊。這是最重要的教導。這就是我為什么用水之喻來談論理解的原因。知見是堅硬的,它堵住了理解之路。水能流動,能滲透。
修行的心
修禪不是為了遠離社會、逃避社會,而是為重新進入社會做準備。我們把這叫做"人間佛教"(可譯為"入世的佛教"engaged Buddhism)。當我們?nèi)ザU定中心時,或許會有這種感覺,即我們把一切家庭啦、社會啦、與家庭、社會相關(guān)的一切啦 都置諸腦后,為了修行和尋找安寧,我們作為一個個體來到這里。這是一個錯覺,因為在佛教里沒有個體這回事。
就好比一張紙,它是一個結(jié)果,它是由很多可以被稱之為非紙的因素構(gòu)成的,個體是由非個體因素構(gòu)成的。如果你是個詩人,在這張紙里,你將會清楚地看到云朵在飄飛沒有云就沒有水,沒有水樹就不能生長,沒有樹就不能造紙,所以說紙里有云朵。紙的存在依賴于云的存在,紙和云的關(guān)系是如此密切。讓我們再想想其它事物,比如說陽光。陽光對一張紙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陽光,森林就不能生長;同樣的,沒有陽光,我們?nèi)祟愐膊荒苌妗榱丝硺,伐木工人也需要陽光。為了成長,樹木也需要陽光。因此在這張紙里,你還可以看見陽光。如果你看得更深一些,用菩薩的眼睛來看,用覺者的眼睛來看,那么你在其中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云朵和陽光,而是一切事物:小麥(做成面包,成為伐木工人的食物),伐木工人的父親……等等。一切事物都在這張紙中。
《華嚴經(jīng)》告訴我們,你無法指出任何一件與這張紙沒有聯(lián)系的事物。所以我們說,"紙是由非紙的因素組成的。"云是一個非紙的因素,森林是一個非紙的因素,陽光是一個非紙的因素,這張紙就是由所有這些非紙因素構(gòu)成的。如果我們把這些非紙因素歸還給它們的來處 把云還給天空,陽光還給太陽,伐木工人還給他的父親 這張紙就空了。
但到底是什么空了呢?一個孤立的自我空了。紙是由所有這些非"我"(非紙)的因素構(gòu)成的,如果我們把所有這些非紙因素取出來,這張紙就真的空了 一個獨立的自我空了。在這個意義上講,空意味著這張紙包含著一切事物,包含著整個宇宙。這張薄薄的紙的存在證明了整個宇宙的存在。
同理,個體由非個體的因素構(gòu)成的。你怎能指望進入禪定中心時把一切都置諸腦后呢?你放入心中的那種痛苦,正是社會本身。你是帶著痛苦一起來的,你是帶著社會一起來的,你是帶著我們大家一起來的。當你修禪時,不僅僅是為你自己,也是為整個社會在做這件事;你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法,而是為我們所有的人。樹葉常被視為樹的孩子。是的,它們是樹的孩子,因樹而生,但它們同時也是樹的母親,樹葉把天然的樹液、水、礦物質(zhì)、陽光、空氣組合到一起,把它轉(zhuǎn)化成一種能夠為樹提供營養(yǎng)的復合樹液,這樣一來,樹葉就成了樹的母親。同樣地,我們大家都是社會之子,但我們同時也是社會的母親,我們必須對社會盡責。如果我們完全脫離了社會,我們就不能夠把它改造成一個更適合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了。樹葉與樹是由樹干連接在一起的。樹干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我們的團體中從事園藝勞動有很多年了。我知道移植插條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有些植物不容易移植,所以我們就使用一種蔬菜激素,使它們更容易在土壤中扎根。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在禪定中發(fā)現(xiàn)某種藥粉,能夠使那些脫離了社會的人重新植根于社會。禪修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逃避,而是重新武裝自己,以便使自己有能力進入社會,做一片滋養(yǎng)大樹的葉子。
在有些禪定中心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一部分年輕人不能適應社會,所以他們離開社會來到禪定中心。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禪定中心的。他們聚集在禪定中心,形成了另一種社會。作為一個社會,它必然像其它社會一樣,有它的問題。在進禪定中心以前,他們曾希望能在禪定中心找到安寧。現(xiàn)在,修行、組織另一種社會,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比那個大社會還要困難些,它是由彼此疏遠的人們組成的。幾年以后,他們失望了,情緒比進禪定中心以前還糟。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禪定,我們誤會了禪定的目的。禪修是為一切人而修,不只是為修禪者本人。
把孩子們帶到禪定中心是很自然的事。在梅村,孩子們跟大人們一起練習。我們不時地為一些帶著孩子來與我們一起修行的客人開門。我們給這些孩子特殊的照顧。孩子們高興時,大人們也很高興。一天,我無意中聽到孩子們在談話:"為什么咱們的爸爸媽媽一到這兒來就變得這么好了呢?"我有個朋友,習禪已經(jīng)十四年了,可是他從來沒有教過他女兒怎么打坐。你不能一個人打坐,你必須和你的孩子們一起打坐。如果你的孩子不快樂、不微笑,你也就笑不起來了。當你邁出安詳?shù)囊徊綍r,這一步既是為你自己、也是為孩子們、更是為這個世界而邁的。
我想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難居住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就可能被連根拔起,而一旦被連根拔起,我們就不可能幫助改造社會、使它成為一個更適宜居住的地方了。坐禪是幫助我們呆在社會上的一種方法。它很重要。我們看到有些人被社會遺棄,再也無法重新進入社會。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小心,這也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身上。
我了解到,美國有很多學佛人是年輕的知識分子,他們進入佛門,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心理問題。我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們遭受很多的心理痛苦,而這正是為什么很多人成為佛教徒的原因。他們學禪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很多人仍在社會上,而其中有些人已被社會拔除了。我在這種社會里已經(jīng)呆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自己覺得自己無法同這種社會協(xié)調(diào)得很好。社會上有很多東西使我想逃避,想回歸自我,但我的修行幫助了我繼續(xù)留在社會上。因為我清楚,一旦我離開社會,我將不能再幫助改造它。我希望學佛的人能成功地將他們的雙腳保持在大地上,呆在社會里。這樣我們的和平才有希望。
三十年前,我二十七、八歲時,寫過一首詩,內(nèi)容是關(guān)于一位師弟的。他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不得不脫離社會,來到禪定中心。因為佛教寺廟是一個慈悲的地方,他們對他表示歡迎。當一個人很痛苦、來到禪定中心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她)某種安慰。寺廟里的人都很慈悲,收留了他,讓他有個痛哭的地方。他需要哭多長時間,多少天、多少年?我們不知道。最后他把禪定中心當成了避難所,不想回到社會上去,他受夠了。他以為他已找到了某種安寧,但是有一天,我來了,燒掉了他的禪定中心 一間小茅篷,他最后的避難所!在他的意識里,除了這間小茅篷以外,他一無所有;他無處可去,因為社會不是他的。他認為他是來尋求自我解脫的。但是根據(jù)佛法,沒有自我這回事。我們知道,當你來到禪定中心時,你是帶著所有的傷痕來的,帶著所有從社會上受到的創(chuàng)傷來的,就好像把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在下面這首詩中,我是那個年輕人,同時我也是那個來燒掉小茅篷的人:
我應該說 我什么都想要
如果你問我 我想要多少
我應該告訴你 我什么都想要
你和我還有每個人
流動在今晨
融入絕妙的一體之河
我們是想象的碎片
我們曾飄泊天涯,尋找自我
并為黑暗中的自己尋找解脫
今晨回來了,我的兄弟
帶著漫漫旅途的風塵
跪在祭壇前 熱淚盈眶
他的靈魂在尋找一個可以停泊的港灣
一如我久遠的從前
讓他跪在那兒吧
讓他把他的心哭碎
讓他得到一千年的庇護
足以把所有的淚水哭干
因為有一天晚上我會來
放火燒掉他山上的小茅舍
他最后的避難所
我的火將燒毀一切
在他的生命之舟觸礁后
再奪走他僅剩的小木筏
在極度痛苦中的他
會有一層硬殼爆裂靈魂
茅舍熊熊的火光 會照見
他輝煌的解脫
我會在燃燒的茅舍旁等他
淚水流下我的面頰
我會在那兒注視著他的新生
緊握著他的雙手
問他 你想要多少
他會對我微笑 說
什么都想要
一如我從前
對我來說,禪定中心是一個使你得以回歸自我的地方。在這里,你對現(xiàn)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智慧和慈悲中得到更多的力量,為你重新進入社會做準備。如果不是這樣,那它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禪定中心。如果我們開發(fā)了真正的智慧,我們就能重新進入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時間段。坐禪和不坐禪這兩段時間是如此地迥然不同。坐禪時我們努力修行,不坐禪時我們就不努力修行,所以事實上,我們是在修"不努力修行"。在修行和不修行之間有一道墻將兩者隔開了,修行僅僅是在修行時間內(nèi),而不修行在不修行時間內(nèi)。我們怎么能把這兩者混合起來呢?我們怎樣才能把禪定帶出禪堂,帶進廚房和辦公室呢?坐禪如何才能影響到坐禪以外的時間呢?如果醫(yī)生給你打針,那么不僅是你的胳膊,而且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得到治療和營養(yǎng)。如果你每天練習一個小時打坐,那一個小時打坐應該影響整個二十四個小時,而不僅僅是為那一個小時。一個微笑、一次呼吸應當利益全天時間,而不僅僅是利益那一刻。我們必須把修行和不修行時間之間藩籬拆除,渾然一體、綿綿密密地去修行才對。
當我們在禪堂行香時,我們專心致志地走路,非常緩慢。但是當我們?nèi)C場時,我們就成了另一個人了,走路跟行香時大不相同了,不那么專心致志了。我們怎樣才能在機場和市場里修行呢?能做到在世間修行,這叫做入世佛教。入世佛教的意思不只是用佛法去解決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示威游行,反對原子彈,反對社會非正義等等,首先我們必須把佛法帶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來。我有一個朋友,她在兩個電話的間隙練習呼吸,結(jié)果這給了她很大幫助。另一個朋友在商務會議的間隙練習行禪,在丹佛市商業(yè)區(qū)的建筑物之間專心致志地行走,行人都向他微笑,而他的商務談判,哪怕對手是很棘手的人物,結(jié)果往往都變得非常愉快、非常成功。
我們應該能把修行從禪堂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我們怎樣才能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洞察自己的受和想呢?我們不應只在坐禪時間里觀察我們的受和想,而應在一切時間內(nèi)時刻觀照它們。我們大家需要討論一下怎樣做。你在兩個電話的間隙練習呼吸了嗎?你在切胡蘿卜的時候練習微笑了嗎?你在努力工作幾個小時后練習放松了嗎?這些問題都是很實用的。如果你知道怎樣把佛法運用到就餐、睡眠和空閑時間中去,我想佛法就會融入你的日常生活,然后它將會對你的社會事務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佛、法、僧三寶將會成為你日常生活中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內(nèi)的事情,而不再僅僅是對某種遙遠的事物的描述。
我們的意識就像一條河流,有很多想法和感覺流過。有時候,背誦一首偈子(一首短詩)會有助于我們安住于當下。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偈子上時,那一刻偈子就是我們的意識,它充塞了我們的意識有半秒鐘,或十秒鐘、或一分鐘,然后我們開始背誦下一個偈子。在靜靜地用餐時,我為自己背一首偈子,然后開始吃東西。盤子吃光了,我再背誦另一首偈子,然后喝杯茶。假設你坐禪一個小時,然后五個小時沒坐禪,緊接著又坐禪三個多小時,精進修行,那么修行時和沒修行時之間,修行時的心態(tài)和非修行時的心態(tài)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坐禪就像一首偈子,一首寂靜的長偈子(也許它不是那么寂靜的)。我所關(guān)切的主要事情是偈子對沒有偈子時的心態(tài)所產(chǎn)生的影響。
汽車司機需要路標不時地為他指路。路標和路是一體的,因為你不是只在設立路標的地方看到它,而是沿途都看到它,直到下一個路標出現(xiàn)。這就是我們練習誦偈和坐禪時應該做的。偈子幫助我們回歸自我,一旦偈子結(jié)束了,我們繼續(xù)沿著意識之流順流而下。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偈子和我們生命的剩余部分之間、路標和路之間的一體性,那么我們的意識中就會產(chǎn)生法文稱之為cloisons etanches的現(xiàn)象。它的意思是絕對分隔,兩個被分隔的部分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不能互相滲透。有偈子時和無偈子時的心態(tài)之間是絕對不同的,就像坐禪和不坐禪一樣。
偈子怎樣才能影響沒有偈子的時刻呢?坐禪的狀態(tài)怎樣才能擴散到不坐禪的時間里去呢?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修行,以便一個偈子、一分鐘的坐禪、行禪中所邁出的一步,能影響這一天的剩余時間。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想法都會產(chǎn)生影響,即如我剛剛拍了一下手,它的影響就無所不在,甚至在遙遠的星系。每一次坐禪、行禪,每一次微笑都會對你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也對他人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修行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當我們練習坐禪、行禪時,我們必須注意坐禪、行禪的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我們必須有智慧地去練習。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我們環(huán)境的修行方式。我給你們講個故事:有個婦女修習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圣號。她很有恒心,每天做三次功課,用一只木魚和一只鐘伴奏,每次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小時。念滿一千聲,她就請鐘響一次(在越南語中,我們不說"敲鐘"或"擊鐘")。盡管她已經(jīng)堅持十年了,可是她的性格卻沒什么變化,她仍然很吝嗇,總是沖人大吼大叫。
一個朋友想給她點兒教訓。一天下午,她剛點上香請鐘響了三次,剛要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時,這位朋友來到門外,喊:"奴茵太太,奴茵太太!"她覺得很討厭,因為這是她修行的時間,但是他就站在門口,不停地喊她的名字。她告誡自己:"我必須與自己的怒氣作斗爭,不理睬他。"于是她接著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位先生繼續(xù)喊她的名字,她的火氣越來越往上撞。她與怒氣作著斗爭,想:"我應該停下來去教訓教訓他嗎?"但她仍然誦著圣號,內(nèi)心斗爭得很激烈。怒火在她的心中不斷上升,但她仍然努力地去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位先生很明白此時的情形,繼續(xù)喊:"奴茵太太,奴茵太太!"
她再也受不了了,扔下鐘和木魚,猛地推開門,沖到大門口,喊道:"你為什么要這樣干?你喊我的名字喊了幾百遍了!"那位先生微笑著對她說:"我喊你的名字才十分鐘,你就這么惱怒;你喊阿彌陀佛的名字已經(jīng)十年了,想想看現(xiàn)在他該有多惱火吧!"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不一定要做很多,而是要做得正確。如果你做得正確,你就會變得更善良、更可親、更有智慧、更慈悲。當我們練習坐禪或行禪時,我們應該注意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如果我們只為數(shù)量而修行,那么我們與奴茵太太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我想她一定得到教訓了。我想她的做法自那以后一定有所改善。
為和平而工作
在法國梅村,我們收到很多封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菲律賓等地難民營的來信,每星期有幾百封。讀這些信是令人痛苦的,而我們又不得不去讀,因為我們要和難民們保持聯(lián)系。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但是苦難是如此深重,有時候我們很泄氣。據(jù)說一半的船民死在大海里,而能夠到達東南亞一帶海岸的只有一半。
船民中有很多年輕女孩子被海盜們強奸了。盡管聯(lián)合國和很多 國家努力幫助泰國政府防止這類事件的發(fā)生,但是海盜們還是繼續(xù)給難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一天,我們收到一封信,信中說,在一只小船上有一個年輕女孩子被一個泰國海盜強奸了,結(jié)果她跳海自殺了。女孩子只有十二歲。
當你首次得知這類事情的時候,你自然會站到女孩子一邊,恨透了那個海盜。可是當你再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的看法就會不同了。如果你站在小姑娘的一邊,事情很好辦,你只要拿起一桿槍把海盜打死就行了。但是我們不能這么做。在禪修中,我認識到,如果我出生在海盜所住的那個村莊,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那么現(xiàn)在我就是那個海盜。有很大的可能性我會成為那個海盜。我不能這么輕易地譴責我自己。在禪修中,我想到暹羅海灣一帶,每天有幾百個嬰兒降生,如果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政治家以及其他人不采取行動來改善當?shù)丨h(huán)境,那么25年以后他們當中會有一大批人成為海盜,這是肯定的。如果你或我今天出生在那些漁村,25年后我們就可能會成為海盜。如果你拿起槍桿把那個海盜打死了,你就是打死了我們大家,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的人對這類事件的存在都負有責任。
在一次長時間的禪坐之后,我寫下了下面這首詩。詩中有三個人:那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海盜和我。我們彼此看看,是否能在彼此的身上辨認出自己的影子?這首詩的題目叫做《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因為我有很多名字,當我聽到其中一個名字時,我就不得不應一聲:"哎"。
不要說 明天我會死去
因為直到今天 我一直在降生??
請仔細地看吧 我每秒種都在誕生:
我是春天花枝上的蓓蕾
我是羽翅稚弱的小鳥
在新巢中學習歌唱
我是花心里的毛毛蟲
我是石中的玉
為了痛哭和歡笑
為了恐懼和希望
我一直在降生
一切眾生的生和死
是我心臟的律動
我是水面上的蜉蝣
我是春天里啄食蜉蝣的鳥
我是碧池里快樂的青蛙
我是以青蛙果腹的草蛇
悄無聲息地發(fā)動了襲擊
我是烏干達的孩子 瘦骨嶙峋
腿像竹竿一樣細
我是軍火商 把殺人的武器
賣給烏干達
我是那十二歲的女孩
一只小船上的難民
被海盜強暴后
我跳進了大海
我是那海盜
我的心還不懂理解和愛
我是政治局的一員
手里握著權(quán)柄
我是那個
必須向同胞償還血債的人
在勞改營里
慢慢地走向死亡
我的快樂像溫和的春天
它使花兒永遠綻放
我的痛苦是洶涌的淚河
它注滿了四大海洋
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吧
這樣我就能馬上聽見
自己所有的哭泣和歡笑
這樣我就能看到
我的快樂與痛苦不二
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吧
這樣我就能醒過來
這樣我心靈的悲憫之門
就會永遠洞開
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禪的故事:一個人騎著一匹馬,馬跑得很快。一個路人問他:"你到哪兒去。"馬上的人回答:"我不知道。問馬吧!"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現(xiàn)實情形。我們正騎著很多匹馬而我們自己卻無力控制,比方說,武器擴散,就是一匹。我們盡了自己的努力,但是無法控制它們。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忙碌匆匆。佛教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安住正念,知道正在發(fā)生著什么 不但知道此地正在發(fā)生什么,還要知道彼處正在發(fā)生什么。比方說,當你吃面包時,你可以選擇這樣去觀想:農(nóng)民朋友在種小麥的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藥品太多了,我們既然吃了面包,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也就負有責任……當我們吃肉喝酒時,我們可以這樣去觀想:第三世界每天有4萬兒童死于饑餓,而為了生產(chǎn)一塊肉或一瓶酒,需要用掉很多谷物。喝一碗麥片粥也許比吃一塊肉與這個世界的苦難更協(xié)調(diào)些……一位住在法國的經(jīng)濟界權(quán)威人士告訴我,西方國家的人民只要少吃50%的肉、少喝50%的酒,就足以改變目前這種世界形勢。只要少消費50%的酒肉就可以了。我們每天要處理和接觸很多與和平有關(guān)的事情。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風格、消費方式、看問題的方法保持覺照,那么我們將會懂得如何在我們活著的當下去創(chuàng)造和平。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拿起報紙周末版時,我們可以觀想:這個版面很重,也許有三、四磅。為了印這份報紙,也許有一整座森林被砍伐掉了……當我們拿起這份報紙時,心里應該有覺照。如果我們的覺照能力很強,我們就可以采取某些行動去改變事物的進程。
在我們的寺廟里,我是第一個騎自行車的出家人。那時還沒有適用于騎自行車時誦的偈子。我認為我們修行必須靈活,跟得上時代,所以最近我寫了個偈子,你們開車前可以用。我希望它對你們有幫助:
啟動車之前
我知去何處
車我乃一體
車快我亦快
有時候我們并不真地需要用車,但是因為我們想逃避自我,所以就下樓去開車。如果我們誦這個偈子:"啟動車之前,我知去何處",這句話有可能像一道閃電,使我們看到自己不需要去任何地方。無論去什么地方,我們都將與自我同在;我們不可能逃避自我。所以有時候最好是關(guān)掉發(fā)動機,到外面去練習練習行禪。這樣做或許要愉快得多。
據(jù)說近幾年里有200萬平方公里的林地被酸雨毀掉了,部分原因就是我們的小汽車。"啟動車之前,我知去何處",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我要到哪兒去?走向自己的滅亡嗎?"如果樹死了,人類也會死的。如果動植物都死了,我們又怎么可能存活下來?"車我乃一體"。我們有這種感覺,即我們是主人,汽車不過是個工具而已,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有了汽車,我們就變得有些不同了。有了槍,我們就變得很危險;有了長笛,我們變得很怡悅;有了5萬顆原子彈,人類已經(jīng)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我們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危險過。我們應該清醒了。最基本的準則就是對我們每一分鐘所做的、所體驗到的事物保持高度的覺照,而每一條其它的準則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為了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我們必須深入地觀察。一個游泳者在享受清澈的河水的同時,他(她)也應該能夠成為這條河。一天,我與一些朋友在波士頓大學共進午餐,我往下看,看到了查理斯河(the CharlesRiver)。其時我已離開家鄉(xiāng)好長時間了,看到這條河,我覺得它異常優(yōu)美。于是我離開朋友們,下去到河里洗臉,并把腳放在水中,就像我們過去在自己的國家常做的那樣。當我回來時,一位教授說:"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你在河里漱口了嗎?"我告訴他,"是",他說,"你應該看看醫(yī)生,打一針。"我很震驚,我不知道這兒的河水污染得這么厲害。你可以把它們叫做死河。在我們國家,河流有時也會變得很渾濁,但是那里面并不是垃圾污物。有人告訴我,德國萊茵河(the RhineRiver)里有那么多的化學成分,人們簡直可以在河里沖洗照片了。我們可能是游泳好手,但是我們能作為一條河來體驗一下一條河的恐懼和希冀嗎?如果我們不能,我們就沒有實現(xiàn)和平的機會。如果所有的河都變成了死河,在河里游泳的快樂就不復存在了。如果你是個登山愛好者,或者喜歡田園生活,喜歡綠色的森林,那么你肯定知道,森林是我們體外的肺。然而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這樣做 居然聽任200萬平方公里的林地被酸雨毀掉了。我們被拘禁在自已的小我里,成天只想著為這個小我創(chuàng)造種種舒適的條件,同時我們卻在毀掉我們的大我。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太陽就是我的心,我體外的心。如果我體內(nèi)的心停止了作用,我肯定不能活下來;但是如果太陽(我的另一顆心)停止了作用,我也會馬上死掉的。我們應該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能夠是河、是森林、是蘇聯(lián)國民……為了理解和擁有對未來的希望,我們必須這樣做。這就是觀察事物的不二法門。
越南戰(zhàn)爭期間,我們年輕佛教徒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幫助戰(zhàn)爭受害者們重建被炮彈炸毀的家園。在服務中,我們有很多人犧牲了,這不僅僅是因為槍彈,還因為人們懷疑我們是敵方的人。我們能夠理解共產(chǎn)黨和反共產(chǎn)黨雙方的痛苦,我們努力向雙方敞開心懷,去理解雙方,去與他們成為一體。這就是為什么即使全世界都立場鮮明我們也不會偏向任何一方的原因。我們試圖告訴人們我們對時局的看法:我們希望停止戰(zhàn)爭。但是炸彈聲是如此地震耳欲聾。有時我們不得不以自焚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愿,但是即便如此,那時世界也仍然不能理會我們,他們認為我們是在支持一種政治行動。他們不知道那是一種有待于聽取和理解的純粹的人道主義行為。我們想要和解,并不想要勝利。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為幫助人民而工作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有很多人被害。共產(chǎn)黨殺我們是因為他們懷疑我們在為美國人工作,反共組織殺我們是因為他們懷疑我們是為共產(chǎn)黨工作。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徊幌敕艞壎蚱渲械囊环健?/p>
今天世界的形勢仍然如此。人們完全地偏向某一方或者某種意識形態(tài)。為了理解一個蘇聯(lián)公民的痛苦和恐懼,我們必須與他(她)成為一體。這樣做是很危險的 我們將會受到雙方的懷疑。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完全站在此方或彼方,我們將失去為和平而工作的機會。調(diào)解就是理解雙方,向一方描述另一方正在忍受的痛苦。只有這樣做對和平才有很大的幫助。在普羅維登斯禪定中心(the Providence Zen Center)的一次靜修中,我請一個人描述他在河里游泳的感受;接著練習15分鐘的呼吸,再描述一下他作為這條河的感覺。為了能夠用河的語言和感受來表達自己,他就不得不成為那條河。在此之后,我又請了一位曾經(jīng)到過蘇聯(lián)的女士,讓她描述一下她作為一個美國人的感受;呼吸、禪修一會兒之后,再請她描述一下她作為一個蘇聯(lián)國民的感受,并說出她所有的恐懼和她對和平的希望。這位女士做得非常成功。這些都是與不二相關(guān)的禪修練習。越南的年輕佛教工作者努力去做這種禪修。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服務中犧牲了。我寫了一首關(guān)于怎樣不抵抗、無怨憎而死的詩,為我的年輕兄弟姐妹,這首詩的名字叫《忠告》:
答應我
在這麗日當空的時候,在今天
答應我
即使他們以山一樣的憎恨和狂暴
把你擊倒在地
記住,兄弟
人類不是我們的仇敵
盡管你的嘆惋無言以喻
盡管你的憤怒無邊無際
可是,兄弟
憎恨永不能使你直面
人心中的野獸
如果有一天
當你獨自一人面對這頭野獸
你要英勇無畏
眼神溫良
用微笑綻成一朵花
而那些愛你的人
將目睹你穿越
一萬個世界的生和死
又是獨自一人向前走
我低垂了頭
可是我 明白了慈悲的不朽
在這漫長崎嶇的路上
將有日月閃耀
照亮我的征程
禪修是為了認識到痛苦的存在。佛陀第一次講法就是關(guān)于痛苦和出離痛苦的方法。在南非,黑人民眾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白人民眾也在受苦。如果我們站到其中任何一方,我們都無法完成調(diào)解的任務,為他們帶來和平。南非有人能夠與黑人白人兩種社團保持聯(lián)系嗎?如果這種人不多,那么形勢就很糟糕了。必須有人能夠與兩方保持聯(lián)系,能理解雙方的痛苦,把雙方的感受告訴對方。有人在為地球上兩大陣營之間做理解、中介和調(diào)和的工作嗎?你會成為那種能夠深刻理解雙方痛苦的人嗎?你能傳達和解的信息嗎?你也許沒有意識到你們的國家制造了很多常規(guī)武器,賣給第三世界國家,使那里的人民自相殘殺。你很清楚,比起這些殺人武器來,這些國家的孩子和大人更需要食物。然而沒有人有時間去組織一場全民討論,來審視一下制造和出售殺人武器的問題。每一個人都太忙了。常規(guī)武器在近30年、40年、50年里已經(jīng)殺死了很多人。如果我們只想著將來會爆炸的原子彈而不去注意現(xiàn)在正在爆炸的炮彈,我們就犯了某種錯誤。我相信里根總統(tǒng)說的話,即美國不得不繼續(xù)制造和出售常規(guī)武器,因為如果你不做,別人也會做,這樣美國就會失掉它的經(jīng)濟利益。這不是一件值得一說的好事。這句話是有偏差的。這個聲明只是個借口,但是確實有些因素在推動他和整個國家繼續(xù)去制造和出售常規(guī)武器。比方說,如果停下來,會有很多人失業(yè)。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廢止軍火工業(yè),該提供何種工作以幫助那些工人呢?
沒有多少美國人意識到這些武器每天在第三世界殺死很多人。議會沒有認真地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花時間去清楚地審視形勢,所以我們沒有能夠改變政府的政策。我們不夠強大,無法給政府施加壓力。一個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人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作為國家公民,我們有很大的責任。我們認為政府在制訂政策方面是自由的,但這個自由是建立在我們?nèi)粘I畹幕A之上。如果我們使他們改變政策具有可能性,他們就會做的。但是現(xiàn)在還不可能。也許你認為如果你進入政府并掌握了政權(quán),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成為總統(tǒng),你將面對這一困難的事實。你大概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只是略好一點兒或略差一點兒而已。
因此我們必須看到真相,真正的形勢。我們的日常生活、飲食方式都與世界政治形勢相關(guān)。禪定就是為了深入地觀察事物,為了弄清我們怎樣才能改造我們的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就是改造我們的心,改造我們的心也就是改造我們的環(huán)境,因為環(huán)境就是心,心就是環(huán)境。覺悟是重要的。炮彈、非正義、武器和我們的存在本身,這些事物在本質(zhì)是一樣的。這就是入世佛教的真正意思。
在過去2500年中,佛教寺廟里 ,形成了一套和合共住的修行制度,共有7條。盡管這些方法的設置是為了解決出家人內(nèi)部的爭端,但我想它們也可以適用于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第一條內(nèi)容是當面座談。在全體常住僧人大會上,大家以利益眾生的心態(tài)而不是以爭斗的心態(tài)坐到一起,專注地練習呼吸和微笑。這是基礎。那兩個鬧矛盾的比丘也在場,他們清楚與會的每個人都期待著他們的和解。在還沒有任何人開口講話之前,和平的氣氛已經(jīng)存在了。人們避免在集會以外聽故事,傳播這個比丘或那個比丘的消息,評論這個比丘或那個比丘的威儀。這樣做是無益的。任何事情都必須在公眾集會上說。于是那兩個比丘就面對面坐著,注意呼吸,而且,不管多艱難,還要微笑。第二條內(nèi)容是回憶。兩個比丘要努力回憶鬧矛盾的整個過程,每個與矛盾相關(guān)的生活細節(jié),全體與會者只是耐心地坐在那里傾聽:"我記得那天是個雨天。我去了齋堂,你也在那兒……,"把他能想起來的都說出來。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僧眾們在試圖補救過去的事情。僧伽的生活原則就是對每天發(fā)生的事情保持覺照。如果你對每天發(fā)生的事情沒有覺照,等到將來某一天事情爆發(fā)出來了,那就太遲了。如果常住僧眾坐在一起開會,有兩個比丘互相對立,矛盾就已經(jīng)公開化了。坐下來,努力去回憶過去發(fā)生過的細節(jié)(就過去所涉及到的),是當前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假設一對男女結(jié)婚了,而后過著一種疏忽大意的生活,不知道生活的表層底下真正發(fā)生著什么。他們的受和想正在導致一種危險的局面。有時候,發(fā)生在表層底下的事情會終于爆發(fā)出來,那時侯再來應付它們就太晚了。于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離婚、爭吵,乃至互相戕害。坐禪是為了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以及家庭中 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保持覺照。這一點對任何一種方式的生活都是很重要的?傊诙䝼方法是回憶,僧眾了解的細節(jié)越多,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第三條內(nèi)容是不固執(zhí)。僧團的每個成員都期望那兩位比丘不固執(zhí),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和解。結(jié)果并不重要。每個僧人都盡最大努力表達他對和好和理解的愿望這一事實,才是最重要的。當你盡了最大努力去理解和接受的時候,你就不必擔心結(jié)果了。你盡了最大努力,這就足矣。別人也會盡他(她)的最大努力的。會議的氣氛是極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對這兩位比丘懷著很高的期望,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好好做,否則他們將不再被視為修行的伙伴了。
第四條內(nèi)容是用稻草蓋泥。你知道,當你在雨后的鄉(xiāng)下走路時,道路滿是泥濘。如果你用稻草鋪在上面,走起來就安全了。各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老被指定來代表矛盾的雙方。然后兩位比丘就開始告白大眾,盡量說一些使被牽涉到的人減輕內(nèi)心難受的話。在佛教僧團里,人們尊重大和尚。我們把他們叫做祖師。他們不需說很多話,但凡有所說都會受到僧團其他人的認真對待。一位長老說一些牽涉到甲比丘的話,而他所說的能夠使乙比丘更好地理解甲比丘,從而減輕乙比丘的難受,緩和他的怒氣和對抗情緒。然后另一位大和尚說一些維護乙比丘的話,但說話的方式會使甲比丘感到好受些。這樣做,他們就把兩位鬧矛盾的比丘的心結(jié)解開了,從而使他們能夠接受整個僧團的決定。把稻草鋪在泥上 泥就是爭端,而稻草就是佛法的慈悲。
第五條是自動懺悔。兩位比丘都會自動發(fā)露自己的缺點,不等別人來說。如果由別人說出來,你的感覺就不同了。如果你自己說出來,那是很好的。開始你發(fā)露一個小缺點。你也許有一個大缺點,但你只講了一些小的犯戒之處(這當中有技巧)。當你懺悔時,你可以說:"那天,我心有些散亂,我說了如此這般一件事,這太可怕了,我非常抱歉。"即便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懺悔,也會使對方感覺好多了。它可以鼓勵對方懺悔同等程度的過錯。(想象一下蘇聯(lián)和美國試圖著手慢慢地解決問題)。這種氣氛是鼓舞人心的。每個人都在支持著這兩個人,期待著他們實現(xiàn)和解。兩位比丘中的每個人的佛性都有機會得到顯現(xiàn),因憤怒和嗔恨而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也將得到減輕。在這種氛圍中,相互理解、接受的能力就誕生了。然后 長老們會提醒不和比丘:"首先你們是僧團的一部分。僧團的良好秩序是最重要的。不要只想著你們自己的感覺,要考慮到整個僧團的和合"。然后兩位比丘各人都會準備一份供養(yǎng),準備接受整個僧團作出判決或決定。
第六條和第七條是一致決定和接受決定。預先就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兩位比丘要么接受整個僧團作出的任何決定,要么離開這個僧團。所以,在研究了矛盾的每一個細節(jié)、實現(xiàn)了最大程度的和解之后,一個委員會會做出決定。這個決定將被宣讀三次。僧團的領(lǐng)導將這樣宣讀決定:"在坐禪、研究、討論之后,在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后,我們建議,甲比丘應這樣這樣做,乙比丘應那樣那樣做。這件事情應該這樣改正,那件事情應該那樣改正。請問常住大眾們接受這一決定嗎?"如果大眾保持沉默,那就意味著"可以",然后他再重復一遍:"請問尊敬的常住大眾們接受了這一決定嗎?"三次沉默以后,他宣告:"尊敬的常住大眾已經(jīng)接受了這一決議。請雙方執(zhí)行這一決議。"這是會議的結(jié)束。解決同一件事或許有很多次會議。如果兩位比丘中的一位反對這一決定,他的話也是沒有分量的,因為他已經(jīng)同意遵守大會所作出的任何決定。
2500多年以來,解決爭端的這七種方法已被印度、中國、越南、日本、朝鮮以及很多其它國家的佛教僧團所接受。我以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某種東西,把它應用到我們自己的家庭和社會中去。在和平運動中有很多令人氣憤、沮喪和誤解的事情。和平運動組織能寫出非常好的抗議信,可是他們卻不能寫出一封充滿愛心的信。我們要學會給議會或美國總統(tǒng)寫一封他們想讀的信,而不是被棄之一旁的信。你說話的方式和你所使用的語言不應該把人們拒之門外。總統(tǒng)像我們大家一樣也是人。
和平運動組織能不能用愛語說話,指出和平的道路呢?我想這取決于參加和平運動組織的人們自身是否安詳。因為沒有安詳,我們就不可能為和平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微笑,我們就不可能幫助別人微笑。如果我們自己不安詳,我們就不可能為和平運動作貢獻。我希望我們能為和平運動帶來一個新的視角。和平運動中充滿了憤怒和憎恨。它不可能走上我們所期待的道路。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活得安詳、爭取和平的方式。這就是為什么禪修對我們來說那么重要的原因,它可以使我們獲取觀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我們能為和平運動作貢獻,是很好的,我們應該把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運用到和平運動中去,從而消除其中的攻擊性和憎恨。和平工作首先意味著活得安詳。禪修是為我們所有的人而修。我們彼此依賴。我們的孩子是否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取決于我們。
互即互入
我相信佛教和西方文化的相遇將會帶來某種激動人心的、非常重要的東西。西方社會有很多重要的價值觀,例如看待事物的科學方式、自由探索的精神、民主等等。這些價值觀和佛教的相遇將給我們?nèi)祟悗砟撤N新的、令人激動的東西。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印刷術(shù)是中國發(fā)明的,金屬活動版塊則是朝鮮發(fā)明的,但是當西方開始采用印刷術(shù)時,它就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火藥是中國人發(fā)現(xiàn)的,但是當西方人生產(chǎn)出來之后,它卻改變了地球的面貌;茶是我們亞洲發(fā)現(xiàn)的,但當它傳到西方時,卻變成了茶包。如果我們把佛教看問題、做事情的不二準則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結(jié)合起來,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發(fā)生徹底的變化。美國佛教徒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佛教引入美國,使它與西方文明相交融,這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不是單一的。佛教的教法有很多。當佛教引入一個國家時,那個國家總是得到一種新形式的佛教。我第一次參觀美國的佛教社團時,問一個朋友:"請把你們的佛,你們美國人的佛,指給我看看。"這個問題使我的朋友很驚訝,因為他以為佛是普遍的。實際上,中國人有中國人的佛,西藏人有西藏人的佛,而且教法也是有差別的。此國的佛教與彼國的佛教在教法上是不同的。佛教要更好地發(fā)揮它的教化功能,必須與它所服務的社會之心理和文化相適應。
我的問題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們的菩薩在哪里?請指一個美國菩薩給我看。"我的朋友指不出來。"請指一個美國比丘、美國比丘尼、美國佛教中心給我看。"所有這些事情到現(xiàn)在還不明白。我認為我們可以學習其它國家和地區(qū)的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你們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的佛教。我相信,通過深入地修行你們將會很快擁有自己的佛教。
我愿意向你們介紹一種可能被西方所接受的佛教形式。在過去的20年里,我們用這種佛教形式作實驗,看起來它可以與我們的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它被稱為"Tiep Hien原則"(Tiep Hien Order),亦即"互即互入原則"(Interbeing Order)。"Tiep Hien原則"是在戰(zhàn)時的越南創(chuàng)立的,它源自臨濟宗學校(the Zen School of Lin Chi),是這個宗派的第42代傳承。它是入世佛教的一種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是社會性的佛教,而不是只局限在某個靜修中心內(nèi)的佛教。"Tiep"和 "Hien"是對應中文原意的越南話。我將解釋一下這兩個字的意思,因為理解它們有助于理解這個原則的精神。
"Tiep"的意思是"接觸"。入世佛教這個概念已在"Tiep"這個詞中體現(xiàn)出來。首先是與自己接觸。在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想與自己接觸,我們只想與其它事物接觸,如宗教、體育、政治、書籍等等,我們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有空閑,我們就想邀請其它事物進入我們的心靈世界,讓自己對電視開放,讓電視來對我們進行殖民統(tǒng)治。所以首先,接觸意味著與自己接觸,其目的是找到我們每個人心中尊嚴、智慧和慈悲的發(fā)源地。與自己接觸是禪修的含義,目的是要認識到在你的色、受、想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這是"Tiep"的第一個意思。"Tiep"也意味著與佛菩薩們接觸。這些覺者身上充滿了真實有力的智慧和慈悲。與自己接觸就意味著與智慧和慈悲的源泉接觸。你知道孩子們都明白佛在他們心中。在加利弗尼亞的歐杰(Ojai)舉行靜修活動的第一天,一個年輕的男孩子就要求成佛。我告訴他,這話有一部分是對的,因為有時候他是佛,有時候他不是,這取決于他覺醒的程度。
"Tiep"的第二層意思是"繼續(xù)",使某事物堅持更長的時間。它在這里的意思是,由佛菩薩們所開創(chuàng)的智悲事業(yè)應該得到延續(xù)。而這只有當我們與真正的自我接觸時才有可能。這就好比掘井,只有我們找到有活水的地下泉眼時,水才會冒出來使井充滿。當我們與我們真正的心相接觸時,智悲之泉就會噴涌而出。這是一切事物的基礎。與我們真正的心相接觸對延續(xù)佛菩薩的事業(yè)是必需的。
"Hien"的意思是"現(xiàn)在"。我們必須活在現(xiàn)在,因為只有現(xiàn)在是真實的,我們只能活在現(xiàn)在。我們不是為未來在天國中再生而修行,而是為了現(xiàn)在的安詳、慈悲和快樂。"Hien"的意思還有"使成為真實,使顯現(xiàn),使實現(xiàn)"等。慈悲和智慧不僅僅是名言概念,它們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人身上和社會上得到實現(xiàn)。這是"Hien"這個字的意思。
要在英文或法文中找到能準確地傳達"TiepHien"的含義的詞是很難的!度A嚴經(jīng)》里有個術(shù)語,叫"Interbeing"(互即互入),可以傳達出"TiepHien"這個詞的精神,所以我們曾把"TiepHien" 翻譯成"Interbeing"(互即互入)。在經(jīng)中它是個復合詞,意為"互相的"和"是"。 "Interbeing"在英文中是個新詞,我希望它能夠被接受。我們已經(jīng)在討論"多在一中,一包括多":在一張紙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其它的事物,云、森林、伐木工人……我存在,所以你存在;你存在,所以我存在。這就是"Interbeing"這個詞的含義。我們是互即互入的。
按照互即互入的原則,有兩個圈子。核心圈子(the Core Community)包括已經(jīng)發(fā)誓要遵守此原則的14條戒律的男女。一個人至少應當先以這種方式修行一年,才會被接受為互即互入原則的兄弟或姊妹。在接受儀式上,這個人必須組織起一個以他(她)為中心的圈子,以繼續(xù)修行。這個圈子叫擴展圈子(the Extended Community)。該圈子里的成員以同樣的方式修行,但還沒有發(fā)誓守戒,尚未被吸收進入核心圈子。
被接受進入核心圈子的人沒有任何特殊標志。他們不剃頭,不穿特殊的長袍,唯一的區(qū)別在于他們遵守一些規(guī)定。規(guī)定之一就是每年至少靜修60天,專注地生活60天,不管這60天是連續(xù)的還是被分成幾段。比方說,如果他們每個星期天修行,那么他們一年就有52天時間。擴展圈子里的人即使不想進入核心圈子,也可以這樣修,甚至花更長的時間。核心圈子里的人可以選擇單身或過家庭生活。
圈子里的成員和朋友們至少每兩周聚會一次,誦這14條戒。他們從三皈依和為兒童所作的兩許諾開始。這兩個許諾囊括了成人的全部戒律。第一個許諾是:"為了愛護人和動植物的生命,我發(fā)誓要發(fā)展我的慈悲。"第二個許諾是,"為了能夠愛護人和動植物并與它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我發(fā)誓要發(fā)展我的智慧。"所以這兩條許諾就是慈悲和智慧,或曰愛和理解。它們是佛陀教導的精髓。孩子們誦完三皈依和兩個許諾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了,成人們則要繼續(xù)誦他們的14條戒。
通常,戒律是從身戒開始的,例如"不殺生",但是"TiepHien"戒律的次序則是相反的,它是從心戒開始的。在佛教中,心是萬物之本。下面就是互即互入原則的14條戒律:
1.不要崇拜或執(zhí)著任何學說、理論或意識形態(tài),包括佛教的。所有思想體系都是指導方法,它們不是絕對真理。
這條戒律如同獅子的吼聲。它的精神體現(xiàn)了佛教的特色。學佛人常說,佛陀的教導只是幫你渡河的筏子,為你指點月亮的手指。不要錯把手指當成月亮,筏子當成了岸。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筏子,執(zhí)著于手指,我們就會錯過一切。我們不能在手指或筏子的名義下互相殘殺。人類的生命比任何意識形態(tài)都要珍貴得多。
互即互入原則誕生在戰(zhàn)時的越南。那場戰(zhàn)爭是由兩種世界觀的矛盾造成的。在意識形態(tài)和學說的名義下,人們殺人同時也被殺。如果你有槍,你能殺死一、二、三、五個人;但是如果你擁有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并執(zhí)著于它,認為它是絕對真理,那么你就有可能殺掉上百萬人。這條戒律從最深刻意義上包含了"不殺生"戒。執(zhí)著于知見已經(jīng)給人類造成了很多痛苦:"如果你不遵從這個教導,我要切下你的腦袋。"在真理的名義下,我們互相殘殺。世界現(xiàn)在依然陷于這種情勢。很多人認為某某主義是人類意識的最高產(chǎn)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它相比;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那是瘋話,我們要消滅那些人。我們就陷入這種情勢中。
佛教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的一個最基本的教義就是:人身難得。這是對現(xiàn)時代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即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回答。只有當我們不執(zhí)著于某種觀點、不狂熱盲從的時候,和平才有可能實現(xiàn)。你修習這條戒律越精進,就越能夠深入實際,理解佛教的教義。
2.不要認為現(xiàn)在你所掌握的知識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要避免目光短淺和對現(xiàn)前知見的執(zhí)著。要修習不執(zhí)著于知見,以便能敞開地接受其它觀點。真理是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而不僅僅存在于概念性的知識中。準備好盡你的一生去學習,隨時隨地觀察你自心和世界的實相。
這條戒律源自第一條。請回憶一下那位年輕的父親,他拒絕為自己的兒子開門,以為那孩子已經(jīng)死了。佛陀說:"如果你把某事物當作絕對真理,被它束縛住了,那么當真理自身以人的形象來敲門時,你也會拒絕讓它進來的。一位科學家如果擁有開闊的胸懷,能對現(xiàn)有的科學知識提出質(zhì)疑,他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揭示更高級真理的機會。一位佛教徒也是如此。在她修禪的過程中,在她尋求更高級智慧的過程中,她必須對她當前的關(guān)于實相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智慧的訣竅是超越知見。不執(zhí)著于知見的方法是佛教關(guān)于智慧的基本教導。
3.不要以任何手段強迫別人(包括兒童)接受你的觀點,無論是通過權(quán)威、威脅、錢財、宣傳乃至教育,都不可以。然而,我們可以通過充滿慈悲心的談話,幫助別人放棄盲從和狹隘。
這也是源自第一條戒律。它體現(xiàn)的是自由探索精神。我想西方人能夠接受這條戒律,因為你們能夠理解它。如果你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使全世界都能接受這個觀點,那將是一件好事情。
4.不要逃避與痛苦接觸,或在苦難面前閉上眼睛。不要失去對世界生活中存在的苦難保持覺照。想辦法通過各種途徑與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接觸,包括私人接觸、拜訪、圖片、音訊等。通過這些方法,使你自己和他人對世界上的苦難現(xiàn)實保持警醒。
佛陀初轉(zhuǎn)*輪的內(nèi)容就是四圣諦。第一諦是苦諦。因此與苦難接觸、并對苦難保持覺照是必需的。如果我們沒有遭遇過痛苦和疾病,我們就不會去尋找導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就不會去尋找補救和出離苦境的辦法。
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封閉的社會。美國人不太注意美國以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這兒的生活那么忙碌,即使你看電視讀報紙,外面的圖像也只是一閃而過,沒有真正的接觸。我希望你們能找到某種方法,來滋養(yǎng)對世界上存在的苦難保持覺照。自然美國內(nèi)部也有苦難,與它們保持接觸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西方的很多苦難是"沒用的",當我們看到別人真正的苦難時,這種無病呻吟就會消失。有時候我們痛苦是因為某些心理事實。我們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們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間消失了。
5.當數(shù)百萬人在挨餓的時候,不要囤積錢財。不要把名利、錢財或感官享受當作生活目標。生活要簡單,要與那些需要的人分享你的時間、精力和物質(zhì)資源。
《八大人覺經(jīng)》中講:人類"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中,簡單的生活也意味著盡可能地保持自由,避免那種毀滅性的社會和經(jīng)濟機器,,避免緊張、抑郁、高血壓等現(xiàn)代疾病。我們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避免充斥于現(xiàn)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和焦慮。唯一的出路是少消費。一旦我們能夠簡單快樂地生活,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別人。
6.不要讓怒火或嗔恨在心中停留得太久。一旦怒火和嗔恨生起來了,要修慈悲觀,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刻地理解那些引發(fā)怒火和嗔恨的人。學會用慈悲的眼睛來看待其它的眾生。
當惱怒或怒火升起來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覺照,盡力去理解它。一旦我們理解了,我們就能更好地遺忘和愛。慈悲觀就是理解觀。如果我們不理解,我們就不可能愛。
"慈眼視眾生"("學會用慈悲的眼睛去看待其它眾生")是直接從《法華經(jīng)》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摘錄出來的。你也許愿意把它寫下來掛在起居室里。中文原文只有五個字:"慈眼視眾生"。我第一次誦《法華經(jīng)》誦到這五個字時,我沉默了。我知道這五個字足以引導我的一生。
7.不要讓自己迷失在散亂和周圍的環(huán)境中。學習練習呼吸,以便重新獲得身心之安泰;練習正念;提高定力和智慧。
這條戒律位于中間,是這14條戒律的重心,是最重要的一條戒律:活在覺照中。沒有這條戒律,沒有覺照,其它戒律就不可能完全遵守。它像一只扁擔(在亞洲,人們用扁擔挑東西,把扁擔的中部放在肩膀上),象扁擔的中部,你們可以把它放在肩膀上。
8.不要講引起爭論和導致團體破裂的話。盡最大努力調(diào)解一切矛盾,不管矛盾有多微小。
現(xiàn)在我們講到了戒律的第二部分,涉及到口業(yè)方面。戒律的前七條是關(guān)于意業(yè)方面的,接下來兩條是關(guān)于口業(yè)方面的,后五條牽涉到身業(yè)。現(xiàn)在這條戒律牽涉的內(nèi)容是和解、是創(chuàng)造和平的努力,不僅是在你的家中,在社會上也是如此。為了幫助調(diào)解矛盾,我們必須與雙方接觸。我們必須超越矛盾;如果我們自身仍陷在矛盾當中,調(diào)解起來就困難了。為了傾聽雙方的意見,理解雙方,我們必須采用同體的思維方式。世界需要為和解而工作的人,需要具備智慧和慈悲能力的人。
9.不要為了個人利益或為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說不實語。不要講導致分裂和仇恨的話。不要傳播你不確知的消息。不要對你沒有把握的事情提出批評和譴責。永遠說真實語和利益語。要有勇氣講出非正義的事情,即使這樣做會危及你自身的安全。
我們所講的話可以在我們周圍創(chuàng)造出愛、信任和幸福的氛圍,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地獄。我們應該留心自己所說的話。如果我們習慣于說話太多,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應該對此情形有所覺照,學會少講話。我們必須對我們所講的話及其后果保持覺照。這兒有個偈子,在你拿起話筒前可以誦誦:
語言能夠跨越千山萬水
架起理解和愛的橋梁
句句話如璀璨的珠寶
編織成了一幅美侖美奐的掛毯
我們應該講有益的話。在講話中要盡量避免引起誤解、仇視或嫉妒的言辭,要盡量說能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相互接受的話。這甚至能幫助你減少電話費。同時第九條戒律也要求坦誠和勇氣。在講真話會威脅到我們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去揭露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呢?
10.不要利用佛教團體來謀取個人利益,或者把你們的團體變成政治黨派。無論如何,一個宗教團體應采取鮮明的立場,反對壓迫和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在不卷入黨派紛爭的前提下,通過奮斗來改變現(xiàn)狀。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對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保持沉默,它恰恰意味著我們做事應該保持覺照,不偏向任何一方。我們應該講真話,而不只是權(quán)衡政治結(jié)果。如果我們偏向任何一方,就將失去我們幫助調(diào)停矛盾的力量。
在一次訪美過程中,我遇到一群人,他們想建立基金會,幫助越南政府恢復國家建設。我問他們是否愿意為船民做些事,他們說不。他們認為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談論船民的事情是不好的,因為那樣做就是對政府不信任。會使越南政府產(chǎn)生懷疑。為了確保一件事的成功,他們不得不放棄做其它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
11.不要從事對人類和自然有害的職業(yè)。不要向剝奪他人生存機會的公司投資。選擇一個能助你實現(xiàn)你的慈悲理想的職業(yè)。
這是一條極難守的戒律。如果你足夠幸運,擁有一份能幫助你實現(xiàn)慈悲理想的職業(yè),你仍然必須更深入地去理解。如果我是教師,我很高興能有這份幫助孩子的工作。我很慶幸自己不是殺豬宰牛的屠夫。然而屠夫的兒女來到我班上,我要教他們。他們從我的正當職業(yè)中獲得利益。我的兒女吃屠夫準備好的肉。我們被聯(lián)系在一起了。我不能說我的生計是完全正當?shù),那是不可能的。守這條戒包括想辦法使所有的人都擁有正當?shù)穆殬I(yè)。
也許你在試圖遵循一個素食菜譜,盡量減少殺生,但你不可能完全避免殺生。你喝水時,會殺死很多微生物。即使在你的素菜里,也會有很多微生物,被燙死或干死了。我知道我的素菜不是百分之百地純素,而且我認為,即使我的導師佛陀在這里,他也無法避免這一點。問題是我們是否決心朝慈悲的方向努力。如果是,那么我們能不能把痛苦減小到最低限度?如果我迷失了方向,我必須先尋找北極星,然后再向北走。這并不意味著我想到達北極星那里。我只是想朝那個方向走而已。
12.不殺生。不教他殺。盡一切可能保護生命、阻止戰(zhàn)爭。
西方國家的國防預算是驚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停止軍備競賽,我們將會有綽綽有余的錢去消滅貧困、饑饉、文盲等現(xiàn)象,以及世界上的很多疾病。這條戒律不僅適用于人類,也適用于一切眾生。正如我們所見到的,沒有人能夠把這條戒完美地守好,關(guān)鍵在于尊重和保護生命,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護生。這意味著自己不殺生,也不讓別人殺生。這是很困難的。那些努力去守這條戒律的人必須不懈地為和平而工作,以便自己擁有和平。防止戰(zhàn)爭比游行示威抗議戰(zhàn)爭要好得多?棺h戰(zhàn)爭已經(jīng)是太晚了。
13.不要侵占任何屬于他人的東西。尊重他人的財產(chǎn)權(quán),但要阻止他人采用使人類或其它眾生痛苦的方式來為自己謀取財富。
第13條戒律要求我們對由社會不公正所造成的痛苦保持覺照,敦促我們?yōu)榻ㄔO一個更合適居住的社會而工作。這條戒律是與第四條戒律(對痛苦的覺照)、第五條戒律(生活方式)、第十一條戒律(正當職業(yè))、第十二條戒律(愛護生命)相聯(lián)系的。為了深入領(lǐng)會這條戒律,我們也必須對上述四條戒律進行思惟。
尋找方法去阻止他人采用給人類和其它眾生造成痛苦的方式來為自己謀取財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的責任。然而,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靠近被壓迫人民,幫助他們維護生存權(quán)利、反對壓迫和剝削。讓人們用給人類和其它眾生造成痛苦的方式來謀取財富是我們不能容忍的事情。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必須努力去防止這類事情的發(fā)生。怎樣在自己的城市里為正義而工作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菩薩們的誓愿濟度一切眾生是宏大的。我們每個人都可發(fā)誓坐上他們的救生船。
14.不要虐待你的身體。學會尊敬地對待它。不要只把你的身體看作一件工具。為了證道要保存生命的能量(精、氣、神)。沒有愛和承諾不應該發(fā)生性行為。在性關(guān)系中要意識到將來可能產(chǎn)生的苦果。維護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權(quán)利和義務。對于將新生命帶入這個世界上來所應承擔的責任要有充分清醒的認識。對這個你將把新生命帶入其中的世界要有所思惟。
你也許有這種感覺,這條戒律不鼓勵生孩子,事實并非如此。它只是敦促我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保有覺照:我們的世界是否足夠安全以至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如果你想把更多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那么你就必須為這個世界做些事情。
這條戒律也與單身生活有關(guān)。傳統(tǒng)佛教出家人不結(jié)婚至少有三個理由。第一條理由是,佛陀時代的出家人一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坐禪。為了講法和乞食,他們才不得不和村莊里的人保持聯(lián)系。如果一個出家人必須贍養(yǎng)家庭,他就不可能完全盡到他作為一個出家人的責任。
第二個理由是為修禪必須保存性能量(精)。在亞洲的宗教和醫(yī)學傳統(tǒng)中,據(jù)說人有三個能量來源:精、氣、神。精是你在性交過程中所消耗的那種能量。氣是你說的太多而呼吸的太少時消耗的那種能量。神是你過度焦慮、睡不好覺時所消耗的那種能量。如果你消耗了這三種能量之源,你的身體就不夠強壯、無法證道和深入實相了。出家人過獨身生活不是為了道德上的忠告,而是為了保存能量。一個長期辟谷的人就知道,保存這三種能量之源有多么重要。
出家人不結(jié)婚的第三條理由是苦的問題。在佛陀時代,甚至今天,如果我們?nèi)ビ《龋覀兙蜁吹胶芏嗪⒆記]有食物、有很多孩子無醫(yī)無藥。一個婦女可能生十、十二個孩子,但是卻不能夠正常地養(yǎng)活兩、三個。"生命是苦",這是佛教的首條真理。把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一個很大的責任。如果你很富裕,那么對你來說可能不成問題。但是如果你很窮,這可就是一件真讓人操心的事情。再生首先意味著在你的孩子身上再生。你的孩子是你的自我的延續(xù),你在他們身上再生。你在延續(xù)這個苦的循環(huán)。佛陀認識到在他當時的社會里生更多的孩子只會給孩子們造成痛苦,所以他禁止出家人有孩子。我想在過去的2500年里,很多國家的僧侶在遏制出生率方面作出了貢獻,這是相當重要的。
第14條戒律敦促我們尊重自己的身體,保存證道所需的能量。其實不僅僅是修行,任何一種改造世界的努力都需要能量。我們應該照顧好自己。
據(jù)我看來,西方的性解放產(chǎn)生了一系列良好的結(jié)果,但也導致了某些問題。通過現(xiàn)代的生育控制手段,婦女解放在某種意義成了實實在在的事實。過去亞洲和歐洲的年輕女孩子懷孕之后會有很多問題,有些甚至選擇了自殺。自從控制生育的方法出現(xiàn)以后,這類悲劇可以想見是減少了。但是性解放也導致很多壓力、很多麻煩。我認為很多人抑郁痛苦部分地是因為這個。請思惟一下這個問題。這對西方社會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孩子,請你為你將要把他們帶入其中的這個世界做些事情。這會使你成為一個為和平而工作的人(不管是以這種方式還是以另一種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鐘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鐘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
身語意合一
心隨鐘聲起
聞者醒迷夢
離苦趨正覺
然后他(她)呼吸三次, 請鐘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鐘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
聽呵,聽呵
這悠揚的鐘聲
將我?guī)Щ卣嬲淖晕?/p>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nèi)、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tài)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鐘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jīng)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么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yǎng)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yè)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yè)。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zhuǎn)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fā)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xiàn)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后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xiàn)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么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chǎn)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chǎn)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jīng)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xiàn)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鐘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借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鐘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借助于鐘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借助鐘修行,你就能借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后你不僅可以借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借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xiàn)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shù)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后你再倒著數(shù):十、九、八、七……,數(shù)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xiàn)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于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lián)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shù)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么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么多事,跑得那么快,形勢那么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么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后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里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么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fā)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jù)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愿望就是停下來。怎么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zhèn)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并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yōu)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仿佛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 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后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guān)于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jīng)》(The Satipatthana 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jù)這部經(jīng)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fā)生什么,那么當問題出現(xiàn)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并且有助于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chǎn)生。當事情爆發(fā)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鐘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里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zhì)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于饑餓。然后孩子說一些類似于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為了把覺照帶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在電話的間隙呼吸、在商務會議的間隙行禪,幫助饑餓兒童和戰(zhàn)爭受害者的同時修習禪定。佛教是入世的。倘若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guān)系,那么修禪又有什么用呢?
練習呼吸和微笑時,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愉快。有很多條件可以利用。你可以在禪堂練習,可以在家里練習,可以在公園里沿著河邊練習,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我建議我們在各自的家里都設置一間練習呼吸用的小間。我們有臥室、餐廳、廚房,為什么不能有一個練習呼吸用的小間呢?呼吸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只小鐘,一只有著優(yōu)美聲音的小鐘,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里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鐘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zhí)籼扌。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松、也不安詳。可見制造佛像的藝術(shù)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里來,請?zhí)籼扌槲覀兊暮⒆又耄@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并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ň褪欠,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 早飯后,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 吸 一,呼吸 二,呼 吸 三,十次,然后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么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yǎng)這個佛,那么這一天結(jié)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 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征著我們內(nèi)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里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鐘響一次,然后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里。他妻子準備晚飯的時候,經(jīng)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鐘聲,這鐘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于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nèi)拢涸诩依锇才乓粋呼吸室,用于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鐘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鐘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培養(yǎng)愛心
我母親去世七年以后,一天夜晚,我突然醒來,步出室外,看見皓月當空。凌晨兩、三點鐘時,月亮總是散發(fā)出一種深沉、寧靜而溫柔的光,就像母親對孩子的愛。我感到沐浴在她的愛里,此刻我領(lǐng)悟到,我的母親仍然活著,并將永遠活著。幾個小時以前,我在一個夢境里非常清晰地看見了我的母親。她年輕而又美麗,溫柔地對我說話,我也跟她說話。從那時起,我知道我的母親一直與我在一起。她假裝死了,但那不是真的。我們父母的生命在我們身上得到延續(xù)。我們的解脫就是他們的解脫,我們?yōu)槲覀兊耐晟扑龅囊磺芯褪菫樗麄兊耐晟、為他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完善所做的一切?/p>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謝時,你不會太難過,因為你知道花開易謝,原本無常。但是你卻不能夠接受你所熱愛的人遭受無常,當她去世時,你會悲痛萬分。如果你看透事物無常的本質(zhì),那么你現(xiàn)在就會盡最大努力使她過得快樂。認識到無常,你會變得積極、慈悲和富有智慧。無常是好事情。沒有無常,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有了無常,每一扇門都為變化敞開著。我們不僅不應該抱怨,相反我們應說:"無常萬歲"!無常,是我們解脫的一個工具。
- 上一篇:孝子割肉濟父母
- 下一篇:第二則·念佛的好習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zhuǎn)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