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弟子品第三(4)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又派遣須菩提前往問疾,須菩提,意譯善見,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人,生性聰穎而瞋恨弊惡,被親友厭棄,遂入山修道,經(jīng)山神指點,從佛出家,先證須陀洹果,后證阿羅漢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稱“解空第一”。以說空為宗的《金剛經(jīng)》,就是因須菩提請問而說。須菩提也自言不堪前往維摩詰家中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他記起有一次去維摩詰家乞食,維摩詰給他的缽里盛滿飯食之后,就進行法布施,開示說:如果能夠?qū)κ澄锲鹌降刃,無所謂好壞,法性都是一如的,食物的法性一如,諸法的法性一如,都是平等不二的,只有以這樣的心去行乞,那才有資格吃這缽飯。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小乘必須要斷盡淫怒癡才可以獲得解脫,菩薩不斷淫怒癡,但是“亦不與俱”,也不與淫怒癡在一起,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像小乘一樣把淫怒癡看做是實有的,以敵對的態(tài)度一定要把它斷盡,而只是觀淫怒癡的本性畢竟空,這樣觀的時候,雖然沒有作意去斷淫怒癡,而自然超離了淫怒癡,轉(zhuǎn)煩惱為菩提。小乘是斷煩惱得菩提,大乘是轉(zhuǎn)煩惱為菩提,藏傳佛學(xué)叫做“轉(zhuǎn)位道”,大小乘對待煩惱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

  小乘要破壞色身,觀其不凈,厭棄它,叫做“壞法觀”,大乘則不破壞色身,只是隨順法界一相。因為色身不管怎么不理想,怎么不凈,其法性與法界一相——畢竟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大乘不重在觀身不凈,而重在觀身實相。

  不滅癡愛,起于解脫。

  小乘修十二因緣法,是把癡愛滅盡以后,才生明和解脫。大乘則不滅癡愛,不作意要把癡愛滅掉,只是如實觀癡愛的本性本來解脫,觀無明本明,系縛本空,一切法本來解脫,如此獲得真實解脫。起于,即生起。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五逆“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在佛法里面是最重的罪,必定要墮入無間地獄,故稱“五無間業(yè)”,要懺悔滅罪也是很難的。阿彌陀佛的本愿中,接引往生的諸條件中也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及謗法之人即便信愿念佛,也不得往生。菩薩不斷五逆相,也可以得到解脫,其實質(zhì)是“不解不縛”,就是不把五逆相看做是實有而作意去斷它,而是觀五逆的本性畢竟空,本來就沒有縛,所以用不著去解。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圣諦,是聲聞乘教法的綱宗,也是諸乘諸宗佛法的綱宗。小乘觀四諦,見世間一切皆苦(苦諦),諸苦的根源是自心所起諸煩惱(集諦),修習正見等八正道(道諦),斷盡煩惱,證得涅槃寂滅(滅諦),即解脫生老病死等諸苦,見四諦為實,《涅槃經(jīng)》稱為“生滅四諦”。菩薩則是“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見非不見,非見,是不像小乘一樣視四諦為實,非不見,是拿更高的智慧見到四諦本空,即《心經(jīng)》所謂“無苦集滅道”。如《思益經(jīng)》所言:

  “知苦無苦,是名苦圣諦;知集無和合,是名集圣諦;于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圣諦;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諦。”

  此四諦在《涅槃經(jīng)》中稱為“無生四諦”。

  非得果,非不得果。

  轉(zhuǎn)煩惱為菩提,也就證得道果。但是,菩薩不一定要在得不得果這件事上用功夫,非要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只在與法性相應(yīng)、修菩薩行上用功夫,所以叫做“非得果”,也是“非不得果”。如菩薩登八地時,也斷盡一切煩惱,同阿羅漢,非不得果,但不入無余涅槃,即非得果。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因為菩薩以智慧轉(zhuǎn)化了煩惱,所以不是凡夫,但是也沒有離凡夫法,要示現(xiàn)凡夫相普度眾生,所以從表面上看是凡夫,不一定離凡夫法。不是阿羅漢等圣人,也非不是圣人。如彌勒比丘當時所現(xiàn)的就是凡夫相,維摩詰居士更現(xiàn)為在家凡夫相,你不能說他們不是圣人。示現(xiàn),就是表演給眾生看,就是演戲吧。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一切法,指大乘佛法所修的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及六度、四攝等等,成就了這一切法而離這一切法相,不執(zhí)著于這一切法。這樣修行,才有資格接受人家的布施。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須菩提原來是在外道里修行的,當時的外道很多,最著名的有六家,稱“六師外道”,這六家里面現(xiàn)在剩下的只有尼犍陀若提子,就是當今印度耆那教的祖師,所謂苦行外道,有兩個派別,都崇尚苦行,其中有一派叫天衣外道,是主張裸體的。一直到現(xiàn)在,這兩派在印度的勢力比佛教還大得多,伊斯蘭教當時把佛教滅了,但是沒有滅掉耆那教。外道六師原先是須菩提的師父,他作為弟子,也曾墮在師父所持的邪見里。各種非正道的苦行等,也隨之墮在里面,才可以取食。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菩薩持平等心,不舍外道邪見,而示現(xiàn)入于外道中,持邪見,修苦行,如《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中善財所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就有三位外道:毗目瞿沙仙人、勝熱苦行外道、最寂靜婆羅門,但他們其實都是大菩薩。外道雖然于心外求道,但也都是修行人,不是邪教,他們所修的道,如持戒、禪定等,也未必都是錯的。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須菩提示現(xiàn)拜外道為師,在外道里修行,入諸邪見,示現(xiàn)依邪見修行是不能到達涅槃彼岸的。

  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八難”是八種沒有機緣接觸佛法的障礙: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后。雖然住于不能聽聞佛法的八難之中,但是八難的本性也畢竟空,所以既不得八難,也“不得無難”,示現(xiàn)八難障礙解脫。

  同于煩惱,離清凈法。

  雖然示現(xiàn)同于煩惱,離清凈法,而見煩惱本空,本來清凈。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在《金剛經(jīng)》中,佛稱贊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諍三昧,是大阿羅漢需要修的一種禪定,這種三昧有兩種,其定力護持眾生,能使眾生不起諍心,避免爭執(zhí)、嫉妒等。無諍三昧修好以后,可以以這種定力熄滅別人的嫉妒心。因為若證得圣果,一起修的其他人沒有證得,難免嫉妒,嫉妒到極點可能要起殺害心,就會使嫉妒者犯五無間業(yè),墮于無間地獄。這樣的事情在佛門里過去出過一些,如達摩大師、慧思大師都曾被嫉妒他的同道多次下毒。所以證到阿羅漢果以后,必須修無諍三昧,示現(xiàn)為一個很平常的凡夫,有神通也要隱藏,這樣別人就不會嫉妒,不會因自己而犯無間惡業(yè)。修習無諍三昧,要觀嫉妒、諍論的本性畢竟空,住在這種跟畢竟空的本性相應(yīng)的心中而不散動,就是無諍三昧。一切眾生的本性從來都是畢竟空,所以說一切眾生從來也都住在無諍三昧里。如果須菩提以為只有自己得了無諍三昧,別人都未得,就墮入我人眾生壽者見而必然有諍,不是得無諍三昧了。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yǎng)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供養(yǎng)你這僧寶者也不叫種福田,反而要墮入三惡道。因為若以世俗心供養(yǎng),執(zhí)有布施的福德可得,執(zhí)著你是圣者、是福田,供養(yǎng)你得無量福報,就墮于我法二執(zhí),不離貪心,與諸魔為侶,同為煩惱、塵勞所縛,就與諸魔及煩惱塵勞沒有差別了,都是能使人產(chǎn)生煩惱,因煩惱造惡業(yè)而墮三惡道。

  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眾數(shù),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對于一切眾生懷有怨恨,誹謗諸佛及佛法,不入賢圣之流,也終不入涅槃,你要是這樣,那才有資格吃這缽飯。“眾數(shù)”指圣者之流。這些說法更不可思議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小乘把魔看做敵人,把布施僧寶看做種福田,把誹謗三寶看做是極重的罪,這樣看的時候,都是只見世俗諦,不見勝義諦。不見勝義諦的僧人,至多只是福田僧,沒有佛法的出世間智慧,不能斷除煩惱,夠不上作為歸依對象的僧寶,沒有資格接受供養(yǎng)。只有見勝義諦,證本性空,超越魔,超越煩惱塵勞、超越毀謗三寶、超越涅槃,清凈心完全跟實相相應(yīng),這樣的乞食者才是真正的僧寶、福田,才有資格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

  當時須菩提不能理解維摩詰所說這段話究竟是什么意思,這種說法非常令人震撼,他無以對答,就把盛滿飯的缽放下了,慚愧沒有資格吃這缽飯。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維摩詰招呼他:“別怕,端起缽來用餐吧!佛所化現(xiàn)的化人如果這樣去詰難他的話,這個化人會害怕嗎?”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yīng)有所懼也。

  維摩詰開示:一切諸法,包括須菩提也好,乞食這件事也好,都如幻如化,所以不應(yīng)該有所畏懼。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

  為什么?一切言說,不離如幻如化這個實相。智者了達語言文字的實相,不執(zhí)著語言文字,所以無所畏懼。

  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如實看破文字的本性,知曉它只是一種表示虛妄認知的人造符號,“假名無實”,遠離以語言文字分別諸法、認語言文字所表示者為絕對真實的虛妄認知,超越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思維方式,開發(fā)出證得真如的一切智,才能夠獲得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所謂解脫,并非遠離諸法,在諸有為法之外得到一個性質(zhì)與有為法相反的無為法,只是心與諸有為法本來解脫的實相相應(yīng)。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凈。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給須菩提說這個法的時候,當時在場的二百欲界天人得到了法眼凈,即見道,體會到涅槃。法眼凈的法眼,不是佛五眼中的法眼,是指見到諸法實相的智慧眼,實即五眼中的慧眼,一種能直覺地體證諸法空相的智慧。“天子”指欲界天的天人。維摩詰所說的,須菩提當時都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他感到?jīng)]有資格去維摩詰那里問疾。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弟子品第三(4)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