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二卷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二卷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戊三.難行戒等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菩薩現(xiàn)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舍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凈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凈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諸菩薩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于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凈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于相續(xù)中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余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凈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現(xiàn)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xiàn)行。于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于諸有情身語善業(yè)恒相續(xù)轉。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贊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說有毀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回向戒;叵虼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舍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yǎng)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
七利有情異熟戒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于我現(xiàn)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鹿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于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xiàn)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于彼現(xiàn)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xiàn)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xiàn)行為。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于他現(xiàn)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情。于應遮處而正遮止。于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diào)伏者正調(diào)伏之。菩薩于中身語二業(yè)常清凈轉。是則名為四種凈戒。復有所余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凈戒。則為五種?傉f名為九種凈戒。如是菩薩所有凈戒。能令自他現(xiàn)法后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云何菩薩清凈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于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三重離懈怠戒。于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遠離利養(yǎng)恭敬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于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xiàn)行故。七者凈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于先所受無損失戒。于先所受菩薩凈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凈戒。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凈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F(xiàn)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舍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后在在所生。常與凈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凈戒波羅蜜多。五者現(xiàn)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凈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凈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三種菩薩凈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xiàn)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凈戒。唯有爾所凈戒勝利。唯有爾所凈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于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于中學。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F(xiàn)在菩薩求大菩提今于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丁九.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忍。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凈忍
戊一.自性忍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蛴勺孕钥叭淘购。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戊二.一切忍
云何菩薩一切忍。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己一.耐他怨害忍
庚一.正審思擇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xiàn)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yè)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yè)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于此無義利若苦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于己自作非愛。便為于己自生結縛。便為于己自興怨害。非是于他。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于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多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庚二.勤修五想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于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訓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云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jīng)歷長世。昔余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尊兄弟姊妹親教軌范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托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如是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于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于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fā)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于有情欲作義利而當于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xù)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己二.安受眾苦忍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于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nóng)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
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菩薩于此若得鹿弊勘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xiàn)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于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凈修其心。終不非時●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咨受正法。四既咨受已廣為他。五以大音聲吟詠贊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于此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須發(fā)等。棄舍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游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nóng)等世間事業(yè)。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勤¥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勞因緣發(fā)生種種身心否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處苦。
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等業(yè);蚴窃诩冶阌袩o商估營農(nóng)仕王等業(yè)。由此發(fā)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于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己三.法思勝解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于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勝解由二因緣。于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凈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戊三.難行忍等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于贏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于自臣隸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于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澳苋淌。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于親所作不饒益事。于怨所作不饒益事。于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后。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偸N。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于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于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于今現(xiàn)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祭法故能修行忍。云何七種。謂于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于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后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fā)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于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于極兇暴上品惡業(yè)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于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遺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于彼此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于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于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于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不放逸。于諸善法悉能堪忍。于諸寒熱悉能堪忍。于諸饑渴悉能堪忍。于蚊虻觸悉能堪忍。于諸風日悉能堪忍。于蛇蝎觸悉能堪忍。于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于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xiàn)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后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xiàn)法后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凈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lián)p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xù)恒,F(xiàn)前。欲作饒益先后無異。非一益己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后受謝?制淦挷胖x便受。于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于堪忍于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于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凈無垢。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后清凈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精進品第十二
丁十.精進品第十二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精進。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凈精進。
戊一.自性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澳軘z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戊二.一切精進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二種。一者依在家品精進。二者依在家品精進。當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于發(fā)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余趣。乃至菩薩經(jīng)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shù)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于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取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jīng)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若有菩薩于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凈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yǎng)無量勇猛。發(fā)勤圊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于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yè)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為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當知此復略有七種。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三無量精進。能現(xiàn)證得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等通達故。五無倒精進。為欲證得能引義利所應得義愿所引故。六恒常精進。是無間加行故。七離慢進。由勤精進離高舉故。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余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贊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彼說尸羅此說精進。當知是名彼此差別
戊三.難行精進等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三種。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于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于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四種。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凈除業(yè)精進。四增長智精進。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引白清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凈除業(yè)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yè)皆悉清凈。能攝妙善身語意業(yè)。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無所棄舍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
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fā)勤精進隨長養(yǎng)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達進趣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偸N。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進。數(shù)數(shù)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余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圊進發(fā)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于諸善法不舍其軛。云何菩薩七種精進。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shù)于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愿隨長養(yǎng)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污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于諸善法等習而住。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四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于所學法如應如宜。普于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于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應知。其差別者。彼說堪忍。此說菩薩精進勇悍。
戊三.清凈精進
云何菩薩清凈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十種。一相稱精進。二中習精進。三無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達眾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舍軛精進。九平等精進。十回向大掊提精進。
若諸菩薩或為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為斷彼彼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謂為對治諸貪欲故修習不凈。為欲對治諸瞋恚故。修習慈愍。為欲對濁諸愚癡友修習觀察緣性緣起。為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為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如是等類。是名菩薩相稱精進。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業(yè)。業(yè)初斤有精進。謂為住心教授教誡。非不亦由言習加行積習加行。是名菩薩串習精進。若諸菩薩亦非住有串習力行積習加行。為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yè)初業(yè)菩薩。于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半諸菩薩從師長所;蜃远嗦劻λ止薀o倒而取。為住其心發(fā)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若諸菩薩無倒取已。于應止時能正修止。于應舉時能策其心。于應舍時能正修舍。是名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若諸菩薩于其種種止舉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達眾相相應精進。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若諸菩薩于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于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于其中熾然修習。于能引攝無倒義利。于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舍軛精進半諸菩薩發(fā)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于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半諸菩薩一切精進有所為作。無不皆為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回向大菩提精進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后清凈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一卷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三卷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觀世音菩薩傳授《心經(jīng)》給玄奘大師的故事
-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注音版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jīng)注音版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jīng)注音版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jīng)》,是最有加持力的
-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五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四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三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二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一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