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第三十二課 俱舍宗(一)

  一、俱舍論及其主旨

  佛滅九百年頃,世親菩薩取經(jīng)藏中「有」義,造阿毗達摩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發(fā)揚諸法的有諦。阿毗為對,達磨為法,俱舍為藏,合之為對法藏論。對有二義:一對向涅槃,二、對觀四諦。法亦有二義,一、勝義法,即涅槃,二法相反,即四諦。所謂對法者,即以無漏真智,觀四諦之理,而證涅槃之果,這是本論的主張。

  俱舍論共分九品,前八品演說萬法有漏無漏的因果,后一品則闡明無我之理,因為宇宙間的業(yè)力不滅,所以萬法皆是實有。至于人:則系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諸法中,實無有虛妄的我,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論的主旨。

  陳真諦三藏 (1),將此論傳入中國,并加以翻譯造疏,行人遂據(jù)以立宗,惟后來漸次散失。唐玄奘大師,在慈恩寺重譯三十卷,傳與門人,并及日本,其教義如左:

  二、七十五法

  此宗對于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報 (2) 所具的種種色質,內五根外五塵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識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 ,有四十六,系屬于心王者 (3)。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四,謂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與此三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五、無為法,有三,謂無生滅變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其內容有如左表:
 

\

  三、五蘊攝盡有為法

  一切眾生,心生于內,境應于外,諸法因之而起,其門類雖多,總不出上列七十二有為法的范圍,亦即不出于五蘊的范圍,所以此七十二法,亦可攝于五蘊之內,有如左表:
 

\

  【注釋】

  (1) 西印度人,梁大同十二年,年三十余歲來華,七十一 寂,參看第二十三課注十二。

  (2) 參看初級第二十四課注三。

  (3) 參看第十九課注二。

  (4) 受戒時,以強盛三業(yè),制造一種色體,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為色,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生戒體。此無表色,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然因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攝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義。

  (5) 亦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等十個心所,與一切心相應而生,乃心動時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6) 受是領受苦、樂、不苦不樂三境的作用。想是想像事物。思即行動之前的動念。觸是與境界相接觸,即根境識三法,起和合作用。欲是欲望,有欣求之意;凼怯诰称鸷唲e抉擇的智慧。念是于過去所習境,明記不忘。作意是于境界起注意警覺。勝解是殊勝的見解,即無懷疑的了解或認識。三摩地亦譯為三昧,于義為正定,即使心注住于一境的作用。

  (7) 謂此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而起,故大地善法。

  (8) 信指信仰,因有信仰故,使心清凈。不放逸是精進不放蕩之義。輕安是身心兩方面,輕妙安樂。舍、因為受蘊中的不苦不樂受,也名為舍,而此處的舍,則是行蘊中的平等正直而平常的心,故別于受舍,亦另稱為行舍。慚是于自己德學未充,常懷慚念而生善。 愧是恐作惡受人譏笑批評,生愧心而止惡。無貪是知足而無貪求。無嗔是對逆境能樂天安命,不生嗔恨心。不害即不存損害他人之心,不做損害化他人之事。勤是修善法時,使心勇往。

  (9) 謂此六法,系由惑而起的煩惱。

  (10) 疑亦無明,即愚疑不明。昏沉即使心昏重下沉,提不起精神,故能障觀。掉舉即心輕浮,因妄動不寂靜,故能障止。

  (11) 謂此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的煩惱。

  (12) 忿即忿怒。覆謂隱藏己惡,不使人知。慳即慳吝而不肯惠施。嫉是嫉妒別人好事。惱是惱怒他人。害是逼害他人。恨是懷恨在心。諂是諂曲,即外作恭敬,內藏禍心。誑是偽裝有德或誠實,以博取地位。驕是驕通,或恃才,或恃富貴,驕傲他人也。

  (13) 不定有兩說:一是善惡不定,二是此八法不入前五地,為特殊之法,故名不定。

  (14) 尋是尋求事理的粗性作用。伺是伺察事理的細性作用。惡字讀去聲音塢,厭惡所已作之事也。又名為悔,作后生悔也,如為善而悔則屬惡,為惡而悔則屬善,故列入不定。

  (15) 凡物之系屬于我者名為得,反是則為非得。同分亦名眾同分,如同為人,則果報相同,同為天,則果報亦相同之類,各隨其趣其類,使得同一果法的實法。無想果是無想天中,使心及心所皆滅之法。無想定是外道欲得無想果,所修的無心定。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或滅定,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為主,最后并六識心所皆滅,此定為九次第定的最高一定,是圣者所修。命根是維持壽命之法。生住異滅者:凡物本無今有曰生,現(xiàn)在尚存者曰住,形態(tài)入于衰殘曰異,由現(xiàn)在成為過去曰滅。文身是文字,名身是名字,句身是連綴成句的名文。

  (16) 用真智選擇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無為之境,名擇滅無為。凡事無能生之因緣,或有因而缺緣,則畢竟不生,合于無為宗旨,名非擇滅無為。虛空遍一切處,既是虛空,自然無生滅變化,名虛空無為。

  【習題】

  (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怎么解釋?

  (二) 對法二字作何解釋?

  (三) 在諸法中,何以無我?俱舍論的主旨是什么?

  (四) 七十五法中,分為五位,這五位是什么?

  (五) 一、無表色,二、大地法,三、不定地法,四、不相應行法,作何解釋?

  (六) 一、三摩地,二、輕安,三、舍,四、掉舉,五、覆,六、驕,七、尋,八、伺,九、惡作,十、同分,十一、非

  擇滅無為,各作何解釋?

  (七) 列出五蘊攝七十二有為法的表。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