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第三十三課 俱舍宗(二)

  四、十二處十八界各攝盡七十五法

  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合稱三科、五蘊(yùn)攝七十二法、而十二處、十八界、則各攝盡七十五法,如左表:
 

\

  五、業(yè)感緣起與解脫

  事物之生,必待緣而起,名為緣起。一切有為法,乃至宇宙萬有,皆不離緣起,此緣起義,各宗的見解,各有不同,本宗則認(rèn)為是業(yè)感緣起。

  業(yè)的意義,就是造作,既有造作,自然有因有果,有感有應(yīng),于是乎三世遷流,萬法起,如急水漂木,收煞不住。此中法法新陳代謝,隨現(xiàn)生、住、異、滅、四相、生、本、死、中、四有 (2),由是三界 (3) 六道 (4),因而建立,這便是諸行無常的宇宙觀,能了解諸行無常者,則于三界流轉(zhuǎn),必能深生厭離,別求解脫之道,因而趣之涅槃寂靜的境界,是為本宗教義。

  六、三乘修證因果

  本宗立聲緣菩三乘,及其修行佛道的因位果位,其中聲聞乘所修者,自屬四圣諦中的道諦,緣覺乘則作十二因緣觀,菩薩則修六度。除二乘之修證及時(shí)間,已詳?shù)谑n外,菩薩修諸波羅蜜,歷五十位,時(shí)間為三大阿僧祗劫,最后百劫,尚須植相好之因 (5),方能證得佛果。

  七、四諦十六行相

  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jìn)而達(dá)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至忍位,即集中觀智,以修習(xí)之,至世第一位,觀智更為猛利,經(jīng)此位后,無漏智生,斷盡三界見惑,即證預(yù)流果。爾后進(jìn)而漸斷三界思惑,次第證得一來果,不還果、及阿羅漢果 (6),達(dá)到出三界了生死的地位。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于左:
 

\

  【注釋】

  (1) 在十二處中,為法處所攝屬的色法,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一、極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zhì)的實(shí)色,令之至極微者。二、極迥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zhì)的顯色,令之至極少者,因至難見;故名極迥。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是依受戒儀式,而引發(fā)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見,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jì)所起色,遍計(jì)一切法的意識前,所顯現(xiàn)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乃至空花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禪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2) 欲界色界眾生。在一度生死中,皆具此四有。即一、生有,指于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也,二、本有,在一生的過程中,除去生時(shí)一剎那,死時(shí)一剎那之外,中間的壽命,名為本有。三、死有,指死時(shí)的一剎那也,其時(shí)間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四、中有,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

  (3) 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三界。凡有淫食及食欲之處,皆名欲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獄皆屬之。在欲界上,離淫食二欲之處,但有色身及色法存在,故名色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色界之上,即無色界,因無色身及色法,惟住心識于深妙禪定之中,故名無色界,四空天屬之。

  (4) 見初級第十五課注三。

  (5) 菩薩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后,尚須以一百大劫的時(shí),完滿三十二相的福業(yè),然后方能成佛。

  (6) 詳初級第十八課課文中。

  【習(xí)題】

  (一) 法處所攝色,共有幾種?情形怎樣?

  (二) 十八界如何攝盡七十五法?試表列之。

  (三) 何謂四有?

  (四) 何謂菩薩最后百劫,植相好之因?

  (五) 就四諦的每一諦,各寫出其四種行相。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