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
第二十五課 讀經錄要(一)
大寶積經
一、
佛告迦葉菩薩:求無上正覺時,有所得者,則為著想。若著想者,于佛法外,起有為想,于有為外,起無為想,即于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zhí) (2)。起解執(zhí)時,于佛法中,堅住不舍,當知是人:不名為無上佛道;何以故?以于佛法,起想執(zhí)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zhí)數相應故,而不舍離。
二、 一切諸想,皆不應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三、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了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當了知,不應執(zhí)著善與不善。
四、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愿求。若法是空無相無愿,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于中而生執(zhí)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zhí)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 (3)。若有著者,如是執(zhí)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惟虛妄戲論分別。
五、
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于諸法中,無有少法,名為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凈,非由染凈之所建立,無住無起。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了知彼即清凈。
六、
應知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 (4)。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不可宣說,惟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彼所趣,而于諸法,應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
七、
佛告無邊勝菩薩言:諸菩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若出若入,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于法理趣而安住者,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亦無所動,如是則與如理而住相應,不動相應,不取相應。
八、
佛告精進行童子:慈為大乘最居前導,能攝御一切諸乘,積集無量福聚。慈善之力,一切有依 (5) 諸福業(yè)事,所不能及。
【注釋】
(1) 宣說大乘之理為大,圣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全經有四十九會,為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等所譯。
(2) 謂起見解的執(zhí)著。
(3) 勝于世俗之義,故名勝義。
(4) 梵語波羅,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法, 法相有生有滅,法性皆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與涅槃相應,故稱一切法第一彼岸。
(5) 指依因緣生起之法。
【習題】
(一) 何以起解執(zhí)時,不名為向無上佛道?
(二) 何謂「勝義」?
(三) 諸法空無自性,則成一相,這一相是什么相?
(四) 諸法真實之相,是什么情形?
(五) 「一切法第一彼岸」作何解釋?
(六) 什么是居于大乘的最前導?
【經文語譯】
一、
佛告訴迦葉菩薩說:求無上正覺的時候,心里若以為:這無上正覺,是有所得的話,這就是著于思想。如果著于思想,那么,必定在佛法之外,起了有所作為的思想,于有所作為之外,又起了一個想證涅槃無為的思想,這樣即于佛法,生起思想的執(zhí)著,以及見解的執(zhí)著。起了見解執(zhí)著的時候,則心堅住于佛法中,而不能舍離。要曉得:這一種的人,不能算是向于無上佛道,為什么呢?因為他對于佛法,生起思想,執(zhí)著我見而勤修,這樣就和執(zhí)著有我的范疇相應,而不能舍離。
二、 一切的思想,都不應生起,因為一切的思想,都無所得的緣故。
三、
一切諸法,都沒有可分別之處,徹底知道:所有的分別,都是和真如實相的性質相同的緣故。一切諸法,并沒有他們的住處,也不可能證見,因為它們的自性,同是空無,沒有特異的緣故;所以諸法都是無有住處;無有依傍的,但在名字施設之中,有諸法的假名罷了。它們實際上,都是空寂的,沒有自性的,它們是住在無住之中,所以它們并沒有住處。因為無有處所的緣故,盡了的緣故,滅了的緣故,時時都在變換之中的緣故,所以如來說法時,只是把不同的名字在宣說。像這樣只許默契的密意,應當理會,并不應該執(zhí)著這是善法,或者這是不善法。
四、
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因為門類眾多,所以其性非一;皆無自性,屬于幻有,所以其性非異;就因為諸法沒有或一或異的性,所以一切法雖生非生,雖有非有。由于這樣的宣示,那么,諸法也是空的,法若使是空的話,那它們便沒有體相,若使沒有體相的話,也就沒有愿求。若使諸法是空的,無體相的,無愿求的,那它就不可以知道,不可以普遍知道,這樣就不應說它們或有或無。世間所謂之有無者,但是言說而已,實在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不應在這中間妄生執(zhí)著之見。為什么呢?如來常常說過:若使不執(zhí)著一切法的有無者,這真是最勝之義。假如有執(zhí)著者,這樣的執(zhí)著,也一切皆空,可算是敗壞法,惟有虛妄的,開玩笑的議論,在那里妄加分別而已。
五、
假如用言說能得一切法的本性自性的話,根本就沒有這一回事,因為在諸法當中,并沒有些須的法,叫做諸法的本性自性。一切諸法,它們的本性,都是空的,它們的自性。都是無性。若使它們都是空而無性,那么它們就變成只有一種共同的體相:就是無體相。因為無體相的緣故,所以一切法都是清凈的,并不是由染或凈所建立的,不特沒有住處,并且也沒有起始。但是,許多世間的人,因為迷惑的緣故,并不能徹底知道:它們都是清凈的。
六、
應該知道:諸法真實的相,并沒有來,也沒有去,并沒有分離,也沒有斷絕,不是同一的性質,也不是互異的性質,它們都到了一切法的最上最究竟的涅槃彼岸。沒有一些微的法,不到彼岸,到彼岸就算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了。一切諸法,都是涅槃的體相,所以不能宣說,惟除在隨俗的作用中,說為「中道」,這中道,就是趣向大涅槃的道路。實際上,也沒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若使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話,這樣在諸法中,就應該有去有來了。一切諸法,它們的自性,都是平等的,所以涅槃,名為無所趣向。
七、
佛告訴無邊勝菩薩說:許多的菩薩,并沒有些微的法,可以得到,可以安住,或是出,或是入,他們極會安住在諸法的理趣之中,而無所搖動。在諸法理趣中安住的人,感覺一切法并沒有分別,也沒有搖動,這樣就和在真如的理趣中而住者相切合,和不動相切合,和不取相切合。
八、
佛告訴精進行童子說:「慈」居于大乘佛法的最前導,能夠包括駕御一切法乘,積聚無量福德。慈善的力量,為一切集起的許多福業(yè),所不能比得上。
- 上一篇:第二十六課、讀經錄要(二)
- 下一篇:第廿二、廿三、廿四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三十七課、讀經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