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課、讀經(jīng)錄要(一)

  第二十五課 讀經(jīng)錄要(一)

  大寶積經(jīng)

  一、

  佛告迦葉菩薩:求無上正覺時,有所得者,則為著想。若著想者,于佛法外,起有為想,于有為外,起無為想,即于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zhí) (2)。起解執(zhí)時,于佛法中,堅住不舍,當(dāng)知是人:不名為無上佛道;何以故?以于佛法,起想執(zhí)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zhí)數(shù)相應(yīng)故,而不舍離。

  二、 一切諸想,皆不應(yīng)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三、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了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shè)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yīng)當(dāng)了知,不應(yīng)執(zhí)著善與不善。

  四、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愿求。若法是空無相無愿,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yīng)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yīng)于中而生執(zhí)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zhí)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 (3)。若有著者,如是執(zhí)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惟虛妄戲論分別。

  五、

  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于諸法中,無有少法,名為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凈,非由染凈之所建立,無住無起。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了知彼即清凈。

  六、

  應(yīng)知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 (4)。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不可宣說,惟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彼所趣,而于諸法,應(yīng)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

  七、

  佛告無邊勝菩薩言:諸菩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若出若入,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于法理趣而安住者,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亦無所動,如是則與如理而住相應(yīng),不動相應(yīng),不取相應(yīng)。

  八、

  佛告精進行童子:慈為大乘最居前導(dǎo),能攝御一切諸乘,積集無量福聚。慈善之力,一切有依 (5) 諸福業(yè)事,所不能及。

  【注釋】

  (1) 宣說大乘之理為大,圣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全經(jīng)有四十九會,為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等所譯。

  (2) 謂起見解的執(zhí)著。

  (3) 勝于世俗之義,故名勝義。

  (4) 梵語波羅,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法, 法相有生有滅,法性皆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與涅槃相應(yīng),故稱一切法第一彼岸。

  (5) 指依因緣生起之法。

  【習(xí)題】

  (一) 何以起解執(zhí)時,不名為向無上佛道?

  (二) 何謂「勝義」?

  (三) 諸法空無自性,則成一相,這一相是什么相?

  (四) 諸法真實之相,是什么情形?

  (五) 「一切法第一彼岸」作何解釋?

  (六) 什么是居于大乘的最前導(dǎo)?

  【經(jīng)文語譯】

  一、

  佛告訴迦葉菩薩說:求無上正覺的時候,心里若以為:這無上正覺,是有所得的話,這就是著于思想。如果著于思想,那么,必定在佛法之外,起了有所作為的思想,于有所作為之外,又起了一個想證涅槃無為的思想,這樣即于佛法,生起思想的執(zhí)著,以及見解的執(zhí)著。起了見解執(zhí)著的時候,則心堅住于佛法中,而不能舍離。要曉得:這一種的人,不能算是向于無上佛道,為什么呢?因為他對于佛法,生起思想,執(zhí)著我見而勤修,這樣就和執(zhí)著有我的范疇相應(yīng),而不能舍離。

  二、 一切的思想,都不應(yīng)生起,因為一切的思想,都無所得的緣故。

  三、

  一切諸法,都沒有可分別之處,徹底知道:所有的分別,都是和真如實相的性質(zhì)相同的緣故。一切諸法,并沒有他們的住處,也不可能證見,因為它們的自性,同是空無,沒有特異的緣故;所以諸法都是無有住處;無有依傍的,但在名字施設(shè)之中,有諸法的假名罷了。它們實際上,都是空寂的,沒有自性的,它們是住在無住之中,所以它們并沒有住處。因為無有處所的緣故,盡了的緣故,滅了的緣故,時時都在變換之中的緣故,所以如來說法時,只是把不同的名字在宣說。像這樣只許默契的密意,應(yīng)當(dāng)理會,并不應(yīng)該執(zhí)著這是善法,或者這是不善法。

  四、

  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因為門類眾多,所以其性非一;皆無自性,屬于幻有,所以其性非異;就因為諸法沒有或一或異的性,所以一切法雖生非生,雖有非有。由于這樣的宣示,那么,諸法也是空的,法若使是空的話,那它們便沒有體相,若使沒有體相的話,也就沒有愿求。若使諸法是空的,無體相的,無愿求的,那它就不可以知道,不可以普遍知道,這樣就不應(yīng)說它們或有或無。世間所謂之有無者,但是言說而已,實在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不應(yīng)在這中間妄生執(zhí)著之見。為什么呢?如來常常說過:若使不執(zhí)著一切法的有無者,這真是最勝之義。假如有執(zhí)著者,這樣的執(zhí)著,也一切皆空,可算是敗壞法,惟有虛妄的,開玩笑的議論,在那里妄加分別而已。

  五、

  假如用言說能得一切法的本性自性的話,根本就沒有這一回事,因為在諸法當(dāng)中,并沒有些須的法,叫做諸法的本性自性。一切諸法,它們的本性,都是空的,它們的自性。都是無性。若使它們都是空而無性,那么它們就變成只有一種共同的體相:就是無體相。因為無體相的緣故,所以一切法都是清凈的,并不是由染或凈所建立的,不特沒有住處,并且也沒有起始。但是,許多世間的人,因為迷惑的緣故,并不能徹底知道:它們都是清凈的。

  六、

  應(yīng)該知道:諸法真實的相,并沒有來,也沒有去,并沒有分離,也沒有斷絕,不是同一的性質(zhì),也不是互異的性質(zhì),它們都到了一切法的最上最究竟的涅槃彼岸。沒有一些微的法,不到彼岸,到彼岸就算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了。一切諸法,都是涅槃的體相,所以不能宣說,惟除在隨俗的作用中,說為「中道」,這中道,就是趣向大涅槃的道路。實際上,也沒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若使有涅槃是它所趣向的話,這樣在諸法中,就應(yīng)該有去有來了。一切諸法,它們的自性,都是平等的,所以涅槃,名為無所趣向。

  七、

  佛告訴無邊勝菩薩說:許多的菩薩,并沒有些微的法,可以得到,可以安住,或是出,或是入,他們極會安住在諸法的理趣之中,而無所搖動。在諸法理趣中安住的人,感覺一切法并沒有分別,也沒有搖動,這樣就和在真如的理趣中而住者相切合,和不動相切合,和不取相切合。

  八、

  佛告訴精進行童子說:「慈」居于大乘佛法的最前導(dǎo),能夠包括駕御一切法乘,積聚無量福德。慈善的力量,為一切集起的許多福業(yè),所不能比得上。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