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課、讀經錄要(二)
第二十六課 讀經錄要(二)
大寶積經
九、
佛告無垢寶月王光菩薩言:我愍眾生,作如是說:言我背痛 (1),令諸病者,知佛金剛身 (2) 尚有背痛,何況我等,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有病。
十、 佛言:提婆達多 (2) 是善知識,共我諍勝,現作怨家 (4),得顯如來無量功德。彼語阿世王,令放象滅如來 (5),如來見象,即調伏之,爾時眾生,見象調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歸依三寶。應知提婆達多是善知識,示現怨家,而諸愚人,如實取之。
十一、
若法從境界生,作意生,分別生,執(zhí)取生,六根四大生,住五蘊中,有為中,生滅中,皆名為識。若內寂靜,無執(zhí)取,無所緣,無了別,無分別,無所住,不生不滅,皆名為智。
十二、
云何圣財 (6)?謂信、戒、聞、慚、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謂圣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何等名為菩薩圣財?謂菩薩法門差別 (7)。
十三、
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 (8)。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法趣。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為諸天之所嘆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十四、
文殊師利,后當成佛,號普見如來,世界名隨愿積集清凈圓滿。其國莊嚴,彼剎菩薩若樂見金即見為金,樂見諸寶亦然,皆不相礙?嘤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于彼,何況稱于普見佛名。
十五、
佛告富樓那:諸弟子但知如來在此說法,而我實于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常作佛事,無有休息,亦于十方世界,如是說法。
十六、
若以名花好香,幡蓋瓔珞 (9),衣服妓樂 (10),贊嘆供養(yǎng)如來,如是不名第一供養(yǎng);若人得聞經法,受持讀誦,如所說行,是名第一供養(yǎng)。
十七、
若有菩薩,以大千世界香花燈炷,供養(yǎng)如來,若有菩薩,凈心持戒,于師尊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凈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勝彼,無量無邊。若有菩薩,以大千世界花香末香 (11),于百千歲,晝夜六時,供養(yǎng)如來。若有菩薩,舍于憒鬧 (12),深畏三界,為利眾生,發(fā)心趣向阿蘭若處,舉足七步,勝前功德,無量無邊。
十八、 行菩提而無所住,是名菩薩; 已度諸行,圓滿大智,為摩訶薩。
【注釋】
(1) 雜阿含經載:世尊曾示背痛,天作婆羅門,以酥、油、石蜜、暖水,使人擔往世尊所,尊者優(yōu)婆摩,以油涂世尊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背痛即瘥。
(2) 金剛即金剛石,為八面或十二面的結晶礦物,其硬度在萬物中為最高。金剛身者,喻佛身堅固,如金剛之不可壞也。
(3) 亦譯作調達,為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的從弟。出家學神通,身具三十相,誦六萬法藏,其本地為深位的菩薩,釋尊在法華會上,述往世為棄位國王,提婆達多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
(4)(5) 然而提婆達多在釋尊住世時,曾教唆阿世王,偽請佛入城中,欲驅五百醉象,踏殺佛及其弟子,而自說法,當象至時,佛舉五指,化五獅子,吼聲震地,醉象伏不敢動,王及臣民,皆受感動,而皈依佛法。又雜寶藏經載: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雇五百婆羅門射手,藏樹林中,俟佛過,將射殺之,箭及佛身,皆化為五色蓮花,婆羅門見之,皆皈佛出家,后悉得阿羅漢果。因提婆達多,屢圖害佛,故云現作怨家。
(6) 即圣人的財產也。
(7) 大乘經,內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之法,故名菩薩藏,其中法門甚多,各各不同,此即法門差別。
(8) 阿蘭若處,譯為遠離處,或空閑處,樂阿蘭若:即樂住在遠離熱鬧的空閑處也。
(9) 編珠玉懸掛身上,為妝飾品,名瓔珞。
(10) 亦作伎樂,技樂,謂音樂也。
(11) 謂香屑也。
(12) 憒是心亂,熱鬧能使心亂,故名憒鬧。
【習題】
(一) 佛為什么示現背痛?
(二) 一、提婆達多的另一譯名是什么?二、何以見得他是善知識?三、他放象害佛,是何作用?
(三) 識和智的性質, 怎樣判別?
(四) 什么東西,稱為圣財?菩薩的圣財是什么?
(五) 出家有那十種功德?
(六) 文殊師利菩薩,將來成佛時,是什么名號?他的世界,名叫什么?稱文殊師利菩薩,或普見佛的名號,其福會比何者為多?
(七) 要怎么樣,才能算是第一供養(yǎng)?
(八) 菩薩和摩訶薩,有什么分別?
【經文語譯】 九、
佛告訴無垢寶月王光菩薩說:我憐愍眾生的緣故,作這樣的說,說我背痛,意思是要諸有病的人知道:佛有像金剛石一般堅固的身體,尚且有背痛的時候,何況我們凡夫;而許多愚疑的人,執(zhí)為實事,說佛有病。
十、
佛說:提婆達多是一位善知識,他要和我爭勝,假裝作我仇人,這樣才會顯出如來無量的功德。他教唆阿世王,使人放醉象,想踏殺如來,如來見象來時,即以法力調伏它們。那時候許多人,見象被調伏,生起奇特的觀念,馬上就生正信心,歸依三寶。 你們要知道:提婆達多是善知識,他故意裝做我的仇人,而許多愚疑的人,執(zhí)為實事。
十一、
若使法是由境界中生出來的,由萌動的心意中生出來的。由意識分別所生出來的,由于固執(zhí)取著所生出來的,由六根四大中,所生出來的,住于五蘊之中,有為之中,生滅之中,這一切都叫做識。若是內心寂靜,沒有固執(zhí)取著,沒有攀經,不去了別它,不去分別它,不住于境界,或有無二邊,合于不生不滅者,這一切都叫做智。
十二、
什么是圣人的財產呢?就是信心、戒律、聞法、慚愧心、施舍的行為、智慧,這些都是圣財;有許多眾生,他們不能獲得這種種,所以名為極其貧窮。什么是菩薩的圣財呢?那就是大乘經教里面,所記載著的,種種不同的法門。
十三、
歡喜出家的人,能夠得到十種功德:第一是:不染著于世間的許多嗜欲。第二是:歡喜住在清靜空閑之處。第三是:行佛所行的事。第四是:離開凡夫的行為。第五是:心不著于妻子財產。第六是:離開三惡道的因由。第七是修善法的趣向。第八是:前多生所種的善根,全都生效;不會損減。第九是:常被諸天人所贊嘆羨慕。第十是:一切鬼神,都會恭敬看守保護。
十四、
文殊師利菩薩,以后應當成佛,號為普見如來,世界名隨愿積集清凈圓滿,國土莊嚴,國內的菩薩,假如歡喜看見金,馬上就看見金,假如歡喜看見許多的珍寶,也就可以隨心而見,各人隨各人的意思,盡現其所欲見的境界,并不至互相妨礙。設若有人,稱念百千億諸佛的名號,假如另有一人,稱念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他所得的福報,多于前一人,何況稱念著普見佛的名號,那福德更多了。
十五、
佛告訴富樓那說:許多弟子,只曉得如來在此處說法,其實我也在十方,像恒河沙數那么多的世界,常做佛事,并沒有休息,也在十方世界,同樣地說法。
十六、
若使把很有名的花、很好的香、綢緞繡的幡和蓋、珠玉串的瓔珞、衣服、音樂、用于贊嘆供養(yǎng)如來,這樣不能算是第一的供養(yǎng);若使有人,在聽到了佛經佛法之后,受持其義理,讀誦其字句,照經中所說的法則而實行,這樣才算是第一的供養(yǎng)。
十七、
若使有一菩薩,把一大千世界這么多的香、花、燈、燭、供養(yǎng)如來。若有另外一個菩薩,凈其心念,持戒不犯,在師尊的場所,受持讀誦一個四句偈,凈其心念而修行, 乃至僅僅只走了七步之近,然而他的功德,尚且勝過前一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使有一菩薩,把一大千世界這么多的花香末香,經過百千年,白天三時,黑夜三時,都在供養(yǎng)著如來;若有另外一個菩薩,舍棄了熱鬧的地方,深怕三界輪回的煩惱,因為利益眾生的緣故,發(fā)心趨向閑靜之處,只要舉足走了七步之近,他的功德,尚且勝過前一個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
十八、
修覺道,而心不住著于任何法上,這叫做菩薩;已經修完許多的功果,圓滿了極大的智慧,這才算是摩訶薩。
- 上一篇: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下一篇: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三十七課、讀經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五課、讀經錄要(一)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