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課 諸家的判教(一)

  釋尊應種種機,說種種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說皆截然不同。佛教傳入中國后,經中國學者,各據(jù)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學佛研經人士,獲有線索可尋,較易探討了解,名為判教。判者:分別同異之象,教者:圣人度世 (1) 之言。自唐以來,判別教相者二十余家,今擇其較為重要普及者,分述于下:

  天臺宗所判教相

  天臺宗 (2) 智者大師 (3),判釋尊所說之法,為五時八教。五時是就時間的先后分出,即第一。華嚴時,第二、鹿苑時, 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盤時。(4) 八教是就法的性質分出,八教中又分為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化法是教化眾生的法門:即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5) 化儀是教化眾生的儀式:一、為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二、對中下根漸次 ,自淺至深,次第而進者,名漸教。二、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使聽眾各自領會,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四、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

  華嚴宗所判教相

  華嚴宗 (6) 將一切經教,判為五 (7),即一、在四部阿含經,及發(fā)智、婆娑論中,說灰心滅智的涅槃法者,名小乘教。二、在解深密經,及唯識論等,分別五性 (8),建立依他 (9) 的萬法者,為相始教。在般若經,及三論 (10) 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義者,為空始教,這兩種教,皆不開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故僅能為大乘始教。三,在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 (11) 之理,示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者,名大乘終教。四、對于頓根 (12) 眾生,應機說法,不必定依言句理路,但以促使對方頓悟心性,如凈名的無言 (13),世尊的拈花者 (14) 名頓教。五、在華嚴及法華經中,開圓融不思議的法門,會三乘于一佛乘者 (15),皆名圓教。

  唯識宗所判教相

  此宗在判教之前,先分頓悟與漸悟二機,若是頓機,無論聞有聞空,皆能消歸第一義,而證中道,無前后次第可言,若是漸機,須先由方便法,漸次證入究竟法,如是則將佛說經教,判為三時:第一、凡外妄執(zhí)五蘊為實我,起惑造業(yè),沉淪生死,佛為破其妄執(zhí),乃于鹿野苑說阿含經,令小乘行人,悟我者不過是五蘊 (16) 十二處 (17),十八界 (18) 等法所假合,若加分析,則但有法而無我,是為我空法有論,屬小乘有教。第二、二乘行人,初聞有教,雖解我空,尚執(zhí)法有,佛為除彼等法執(zhí)故,繼說諸部般若經,顯示一切法皆無自性,廓然大空,是為我法二空論,屬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 聞空教后,復起空執(zhí),謂真俗二諦 (19),性相皆空,如此則無法可修,無佛可成,落入斷滅空。由是乃說解深密等經,演唯識三性 (20) 等教,開示境無識有,圓成實性,非是斷滅,令悟入中道實相,是為境空心有論,屬大乘中道教。

  【注釋】

  (1) 言濟度世間也。

  (2) 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臺山,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為主,明一心三觀的妙理。

  (3) 隋智顓大師的賜號。

  (4) 詳初級佛學教本第三課第二段。

  (5) 詳初級佛學教本第三課注十。

  (6) 此宗依華嚴經立宗,故名華嚴宗。

  (7) 亦名華嚴五教。

  (8) 法相宗將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類,名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三、有可修成佛果的無漏種子者,名不定性菩薩。四、兼有以上二種或三種的無漏種子,則將來所證之位,遇緣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種果者,名不定性。五、并無以上三乘的無漏種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者,名為無性。

  (9) 是依他起性的簡稱,為三性之一。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依靠眾緣具備,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

  (10) 中觀論簡稱中論,及百論,十二門論,合稱三論。

  (11) 一切事物,皆待緣生起,名為緣起。如來藏緣起,亦名真如緣起,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12) 具頓悟的根機者,名頓根。

  (13) 維摩詰譯為凈名。維摩詰所說經,不入二法門品中,諸菩薩對于不二法門,皆有言說,獨維摩詰以默然無言,顯不二法門體。

  (14)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梵天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眾,并無所說,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 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與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15) 法華經中說:佛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法,教化眾生,但最后皆教令成佛,會三乘于一佛乘,是名會三歸一。

  (16) 見初級教本第二十七課課文。

  (17) 見中級第六課課文。

  (18) 見中級第六課課文。

  (19) 見中級第十八課注一注二。

  (20) 唯識宗終于宇宙萬法,立三性義,一、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后顛倒迷執(zhí),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zhí)性。二、萬法皆依因緣而生起,名依他起性。三、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曰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

  【習題】

  (一) 何謂判教?

  (二) 「化法」及「化儀」各作何解釋?化法四教是什么?化儀四教是什么?

  (三) 秘密教及不定教,其性質怎樣?

  (四) 寫出華嚴五教的名目。

  (五) 解釋法相宗的五性。

  (六) 禪宗起源的故事是怎樣?

  (七) 唯識宗所筆判的三時教是什么?

  (八) 何謂依他起性?

  (九) 佛說大乘空教后,何故復說大乘中道教?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