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三苦八苦
第五課 三苦八苦
三界無安,眾苦充滿,不獨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國土,除佛國外,也都是同樣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為樂,不思出離,故佛說四諦,以苦為首,使之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為千佛出世的共例。
諸經(jīng)言苦,有二苦 (1)、三苦 (2)、四苦 (3)、五苦 (4)、八苦、十苦 (5)、百苦 (6) 之別。其實五濁惡世,無一非苦,其品類之多,非言能盡。三惡道無論已,即就人道而言,吾人在人生四苦中,所經(jīng)歷者,僅一生苦,然已談虎色變。不久的將來,尚有老病死三劇苦,加諸吾人身上,所以必須跳出三界,以絕苦本。
苦諦是四圣諦中的首要,不容不說。茲姑就最普通的三苦八苦,加以說明,雖然只是大海中的一勺 (7),然而嘗此一勺,即知大海之味,聞一知十,固在于學者的感悟也。
所謂三苦者,是對于三受而言。一切眾生,在六道中,所受的境界,不出三類: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悉皆是苦?嗍苋琊囃矗,貧病等,心身受苦時則生苦,是為苦苦。樂受如富貴壽考,花好月圓等,樂境變壞時則生苦,是為壞苦。不苦不樂受,雖然無苦,然而外則四相遷流 (8),內(nèi)則諸想不斷,是為行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
八苦者:一、生苦。在胎如處監(jiān)牢,出胎如鉆穴隙,是為生苦。二、老苦。眼昏耳聾,氣虛體弱,是為死苦。三、病苦。四大不調(diào) (9),面黃肌瘦,是為病苦。四、死苦。疾痛喪生,水火殞命,是為死苦。五、愛別離苦。骨肉分離,魂牽夢縈,是為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惡眷敗家,仇人見面,是為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是為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舍報 (10) 之后,復須受生,是為五陰熾盛苦。上七苦是果苦,后一苦是因苦。
若論八苦和三苦的關系:則生、怨憎會、求不得、皆為苦苦;愛別離為壞苦,五陰熾盛為行苦、老、病、死、則通于苦苦及壞苦。
【注釋】
(1) 一內(nèi)苦。此有二種:一切疾病為身苦,憂愁嫉恨為心苦。二外苦。此亦有二種:一為盜賊虎狼之害,二為風雨寒暑之災。
(2) 除本課所列苦苦、壞苦、行苦之外,復有二說:甲說:身心所受之苦,名依內(nèi)苦,人物見害之苦,名依外苦,風雪水旱之苦,名依天苦。乙說:一切眾生,有三種身苦,謂老病死;三種心苦,謂貪嗔癡;三種后世苦,謂地獄饑鬼畜生。
(3) 即生老病死四苦。
(4) 在上列四苦外,另加一獄苦,謂違法犯罪,受諸刑罰,枷銷系身,不得自由之苦,統(tǒng)稱五苦。
(5) 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加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苦,八、憂苦,九、病惱苦,十、生死流轉苦。
(6) 三界二十五有,各有生住異滅四有為相,生住異滅者,無常也,無常為苦,故合之則有百苦。
(7) 勺音酌,古飲器名,形如湯匙。
(8) 即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
(9) 四大不調(diào),即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diào)和,系生病的異名。
(10) 謂舍棄報身,即死的異名。
【習題】
(一) 佛說四諦,何以以苦為首?
(二) 二苦是什么?
(三) 何謂依苦?依外苦?依天苦?
(四) 何謂三種身苦?三種心苦?三種后世苦?
(五) 三種受是什么?由三受生的三苦是什么?
(六) 在三苦中,欲界、色界、無色界、各有那幾種苦?
(七) 八苦是什么?其中那幾種是果苦?那幾種是因苦?
(八) 八苦和三苦的關系如何?(試劃一關系表)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