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六編 凈土資糧:信、愿、行(四)
第十七章 愿 門
信愿行三資糧具內在鉤鎖關聯(lián)。愿為信之文券,行之門樞。信有愿,則文券在手,決無改悔;行有愿,則門樞安立,決定無倒。愿攝信行,凈業(yè)修待,立愿尤為要務,愿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專志不移,成辦道業(yè)。茲從愿立則凈業(yè)可成、厭離行、欣慕行三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節(jié) 愿立則凈業(yè)可成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yè),無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愿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愿;凈土往生,事非尋常,眾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啟信發(fā)愿,不可或缺。
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凈土法門乃阿彌陀佛愿力所啟,凈業(yè)行人欲生彼土,應發(fā)愿求生。以求生彼土的愿力,感阿彌陀佛愿力接引,帶業(yè)往生,橫超生死。所以,釋尊殷勤勸令發(fā)愿!阿彌陀經》三番勸愿,一番勸信,悲心特切,阿彌陀佛大愿之船能運載一切眾生到西方凈土,倘眾生不愿乘坐,亦不得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fā)之愿猶如磁石,吾人誠愿往生則如鐵針,二者內具自然吸取之勢。“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①幽溪法師闡釋的二愿和合之原理,甚為精辟。
凈宗愿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澫益大師語)凈宗啟愿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啟愿,置身娑婆業(yè)海,為五欲纏縛,備受眾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fā)愿愿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凈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凈土法性生身,是為厭離心。聞說西方凈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愿功德,生人歡喜,欣心愿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為欣愿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愿;蛴腥速|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圣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后能轉凡,欣慕而后能成圣。②
二者從理體上啟愿,以般若智慧觀照性相事理因果,從恨本上生起愿心。依據(jù)萬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穢土。理應厭離;極樂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凈土,理應欣求。厭離婆婆欣求極樂是愿的一體兩面。既厭穢土,必須愿舍;既欣凈土,必須愿取。舍至究竟,方可無舍;必須求出娑婆,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舍。取至究竟,方可無取;必須求生凈土,徑登九品蓮臺,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以欣厭取舍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與即事之理,無二無別。如果凈業(yè)行人不從事相發(fā)愿,舍穢取凈;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執(zhí)理廢事,亦是不離取舍。何以故?執(zhí)理就是偏取于理,廢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廢于事,理亦不得圓通,豈契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若能了達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合于真如實相。
綜上所述:由事相啟愿,念能相續(xù),亦得往生;然因理體不甚了了,影響愿力,遇有障緣,或易退轉。從理體啟愿,契入心源,滲入骨髓,縱逢諸多障難與誘惑,愿力堅固如金剛王寶劍,勢不可擋。“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①愿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愿立即凈業(yè)可成,凈業(yè)行人宜應在愿門深著眼。
第二節(jié) 厭離行
凈業(yè)修持的必要前提是厭離心,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所以,釋尊詳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極樂圣眾種種功德,意在建構一個新的參照坐標。正因為有嚴凈光麗的西方凈土作為參照系,才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兩相比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便容易產生。其愿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xiāng)。對娑婆世界種種事相,絕無系戀之心,需要般若智慧的觀照。而借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關鍵性的效用!瑜伽師地論》云:“菩薩厭離生死,過于二乘百千萬倍,非不厭也。”
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fā)出世心,修凈業(yè)以了生脫死呢?《觀經》發(fā)起因緣,即是韋提希夫人受到兒子阿阇世悖逆的苦迫,求哀懺悔:“唯愿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惡世也。”②正是由于這種極強的出離心,成就了韋提希夫人的凈業(yè),當下證得無生法忍,得上品上生,頻娑婆羅王亦證阿那含果。所以,佛典常云:三世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大乘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濁世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只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huán)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凈土之愿具有真切的內涵。茲擬就現(xiàn)代人生境況與佛教對減劫三災的懸記,略作討論。
一、現(xiàn)代人生境況
認識自我,認識人生是世界各大宗教與哲學所應回答的問題,佛教也不例外。釋尊示現(xiàn)八相成道,無非欲令眾生破迷開悟,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路還家,橫截生死,成就佛道。佛在大小經典中曉示,苦空無常無我是人生的常態(tài),應于此警覺,于此解脫,具言之:
1.覺悟人生的苦
從苦的內容來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無能避免,所謂八苦交煎,只是隨各人業(yè)力有程度淺深的差異。從苦的性質來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上加苦;二者壞苦——當快樂消失時,不勝憂苦;三者行苦——介乎苦樂二受之中,不苦不樂,念念遷流。欲界眾生具足三苦,所謂三苦互滲,任何人無能避免。色界眾生具后二苦,無色界眾生唯有行苦。十方眾生,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惡臭不凈,無可樂者。對此觀照,尋思出離之道。
2.覺悟人生的空
這一期的業(yè)報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業(yè),勞役終生,無非一場苦樂交雜的夢。誠如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如的般若觀照,是斬斷煩惱系縛的金剛利劍,惜乎眾生處處執(zhí)有,認假為真,起惑造業(yè),枉受苦痛。世人于此人生逆旅,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于此夢幻人生,當體識破,志求涅盤凈土,是為覺悟。
3.覺悟人生的無常
有情根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身如聚沫,不得久立,是身不凈,穢惡充滿。眾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的人生舞臺上,自因自果,蒙冥顛倒;迷于瞋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4.覺悟人生的無我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邊見熾盛,執(zhí)認此身為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yǎng),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堅固的我執(zhí)伴以強盛的貪欲,便造作殺盜淫妄諸種惡業(yè),招致五痛五燒的果報,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現(xiàn)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的生存環(huán)境,各類動物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zhàn)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境況日趨惡化。
本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的或人為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xiàn),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qū)域性發(fā)展到人為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xiàn)于物力、人力的耗損和毀火,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xiàn)代劫難則直接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fā)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當代有識之士本著良知所發(fā)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的大浪潮中,似顯微弱,業(yè)力之障,不可思議。如果人類不從內心作一根本轉變,重新修復善惡因果報應的堤壩,重組道德與效率的良性互動的話,任誰也無法挽狂瀾于既倒。釋尊曾懸記:“吾(釋尊自稱——注)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后轉劇。”①重溫這段法語,于當代人類命運,思過半矣。
《法華經》用火宅喻來形容三界的苦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殷勤誘導眾生出離火宅,等頒大白牛車,究竟成佛。吾人于此此濁苦世間,如能信愿持名,自行化他,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從當代人的境況所外華的唯一理念,也是唯一可走的妙莊嚴路。
- 懷玉禪師十劫修行,志在金剛臺含笑往生
- 老鼠每天聽女居士念佛后往生
- 如何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 吃葷對誦經和臨終往生是否有影響?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凈業(yè)行人應致力培養(yǎng)“向西定勢”
- 臨終業(yè)障現(xiàn)前沒念佛號,能往生嗎?
- 亡者要有什么景相才能判斷是否往生?
- 念佛的勝妙功德真是無窮無盡
- 凈土法門的真實大利
- 往生時只見蓮花不見佛能到極樂世界嗎?
- 一生信愿持名,若臨終無瑞相能往生嗎?
- 這種瑞相能說明一定往生了嗎?
- 如何掌握病人斷氣時刻的念佛速度
- 念佛機代替助念可以嗎?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該如何勸導
- 臨終時魔會化作佛來接引念佛人嗎?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大安法師談母親念佛及往生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怎樣勸導?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