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凈土宗教程-第七編 往生品位(二)

  第二十一章 三輩九品

  凈業(yè)行人奉持念佛法門,信愿有深 淺,發(fā)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xí)有 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 別,福德因緣亦復(fù)各有殊異。人人自別 ,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無 量,其品類亦無有量。釋尊乃于無量不 同之中,粗標(biāo)大類,于《無量壽經(jīng)》中分上中下三輩,輩各有三,則為九;是則《觀經(jīng)》中之九品,九品各含九,則為八十一。如是輾轉(zhuǎn)推演,實是無量。本章擬就三個問題:三輩九品的關(guān)系與種性,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加以討論。

  第一節(jié) 三輩九品的關(guān)系與種性

  一、三輩與九品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往生與《觀經(jīng)》的九品往生的同異問題,古來凈 宗大德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認(rèn)為三輩與九品正相配合,只是開合不同,持此 觀點的有:曇鸞、凈影慧遠、嘉祥、璟興、天臺智者、蓮池大師等。均認(rèn)為粗分為三,細分為九。(2)認(rèn)為三輩與九品相異者,有靈芝、孤山、義寂等諸師。靈芝法師認(rèn)為:三輩只對《觀經(jīng)》之上品,不攝余六品;因《觀經(jīng)》的中品及下品,皆未發(fā)菩提心。孤山法師則認(rèn)為三輩只攝《觀經(jīng)》的上品與中品,不攝下三品,因《無量壽經(jīng)》中三輩往生者,皆是善人,而《觀經(jīng)》的下三品,皆是惡人,臨終懺悔,念佛得生。

  蓮池大師會通上面二說,闡釋天臺智者大師主張三輩與九品相配,乃著眼于往生后的階位,而未論及其因地之行持;靈芝諸師主張三輩與九品相異,乃專就因地行持,從曾否發(fā)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行持而言,則《觀經(jīng)》下三品,不能與《無量壽經(jīng)》的下輩等量齊觀。兩種觀點的角度不同,各有所據(jù),并不相悖?藢嵍,煩惱菩提,皆無實法。煩惱之性,即菩提性。前念是惡,后念是善,又有什么妨礙呢?惡人既已成善,豈不圣賢同科。如阿阇世弒父害母,應(yīng)墮阿鼻地獄,后因重悔,得無根信,當(dāng)即上品往生。由是可見,三輩與九品,實相配合,不容或疑。①

  沈善登居士亦持一圓融觀點,云:“此經(jīng)(指《無量壽經(jīng)》——注)上輩當(dāng)出家,中下二輩當(dāng)在家,乃從其多數(shù),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jīng)》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yōu)降,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②表明三輩九品的判分,乃從人體與多數(shù)著眼,不必拘泥細節(jié)。《觀經(jīng)》之九品,尺度甚寬,境界與受用殊異。上上品往生者,彈指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須臾歷事諸佛,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乃三輩中極優(yōu)者。下下品乃至五逆十惡,地獄相現(xiàn),臨終懺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輩者最下者。《觀經(jīng)》明其最優(yōu),兼指最下,故謂極其優(yōu)降。故三輩與九品,乍看似異,而實旨正同。

  總會上述諸家之說,從其本質(zhì)而論,三輩與九輩正相配合,不容置疑;然就跡相因行而論,同中亦有別,吾人當(dāng)善巧圓融之。

  二、三輩九品的種性

  關(guān)于三輩九品的種性問題,是凈宗一大理論問題,亦具實踐意義,關(guān)涉到凈業(yè)行人的愿欲與安心,古今凈宗大德于此有諸多闡釋。善導(dǎo)大師以前的古德諸師,多以大乘通途教理為判釋標(biāo)準(zhǔn),認(rèn)為上輩三品是菩薩圣眾所生,中輩中上品是小乘圣眾所生,凡夫絕分。善導(dǎo)大師指陳這種判釋系統(tǒng)的缺失,提出三輩九品均系凡夫種性的論點。為明晰諸家所說,茲圖示對照如下:

  善導(dǎo)大師針對以前諸師的觀點,從佛理與九品情狀兩方面一一加以破斥,最后總結(jié)云:“看此《觀經(jīng)》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yè)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①又云:“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圣也。”茲將善導(dǎo)大師有關(guān)三輩九品種性之說,圖示如下:

  上輩——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大乘之凡夫

  上輩——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大乘之凡夫

  上輩——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大乘之凡夫

  中輩——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小乘之凡夫

  中輩——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小乘之凡夫

  中輩——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小乘之凡夫

  下輩——下品上生——十惡輕罪之凡夫——遇惡之凡夫

  下輩——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遇惡之凡夫

  下輩——下品下生——五逆重罪之凡夫——遇惡之凡夫

  善導(dǎo)大師以一代祖師的膽識,矯正前人判位過高之失,上契圣心,下洽群機,消除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凈宗法門,發(fā)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善導(dǎo)大師的判釋,成為后人的共識,大有功于凈宗的理論與實踐,現(xiàn)代凈宗學(xué)人宜應(yīng)仰承此說。

  第二節(jié)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在《無量壽經(jīng)》中,有詳明的開示,茲以圖示表出,用便行人觀覽對照。

  總結(jié)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歸納如下幾項特質(zhì):

  1.三輩行因: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需“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稹?rdquo;三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fā)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禪定,饒益眾生。中輩生者:隨分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yīng)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三輩生者均須回向功德,愿求往生。三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愿執(zhí)名為正行,修諸功德為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zhuǎn)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yè),一切果,為凈因凈緣凈業(yè)凈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愿海,即能成就往生大事。

  2.臨終情景:凈業(yè)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伏斷煩惱的程度,決定臨終見佛有勝有劣。上輩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前接引;中輩生者,見阿彌陀佛化身與諸大眾現(xiàn)前接引;下輩生者,如在夢中見佛。能感之機與所應(yīng)之佛呈正相關(guān)。凈業(yè)行人無論所見佛身勝劣明暗,悉蒙阿彌陀佛愿力加持,不經(jīng)中陰身,彈指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內(nèi),蓮華化生,自然長大。

  3.生彼國后狀況:諸往生者因生前凈業(yè)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凈土后的功德受用迥異。上輩生者,華開見佛,聞法得忍,便即與諸菩薩一樣,供養(yǎng)十方諸佛。所舍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中輩與上輩往生者,華開見佛有遲速,聞經(jīng)悟經(jīng)有深淺,下輩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梢妰魳I(yè)行人精進修持,功不唐捐。釋尊開示:凈業(yè)行人在娑婆世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①所以,凈業(yè)行人應(yīng)發(fā)廣大心,勤苦修行,力爭上輩往生。

  除專修凈業(yè)三輩往生者外,還有一類修持大乘其它法門,兼修凈土,回向往生者。經(jīng)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fā)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zhuǎn)無上菩提。”①可見凈宗法門廣大,可以接引攝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門教下的大修行人,正宜應(yīng)以西方凈土為歸宿。明代梵琦禪行曾云:“大悟而決定求西方,萬牛莫挽也。如參禪不求生,欠悟在。”誠哉斯言。輕藐凈土不求往生的大乘行人,乃少善根福德所致,于菩提道上,多有退墮。

  第三節(jié)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觀經(jīng)》有詳明的闡述。茲謹(jǐn)依經(jīng)語,圖示表出,用便觀覽對照。

  總覽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概述如下幾點特征:

  1.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有圓發(fā)三心與凈業(yè)三福!队^經(jīng)》云:“若有眾生,愿生彼國,應(yīng)起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至誠心,二深生,三回向發(fā)愿心。具足三心,必生彼國。”此段經(jīng)語出在上品上生章,實則貫通九品,只是隱顯互文,義無欠缺。圓發(fā)三心是凈業(yè)修持成就的保證。而凈業(yè)三福則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礎(chǔ)。九品往生之行,是釋尊隨自意所說的散善之教法。末世眾生障重心雜,道念微劣,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執(zhí)系之境,蒙阿彌陀佛光明愿力攝受,帶業(yè)往生,深契圣心,稱佛本懷。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充分體現(xiàn)阿彌陀佛愿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綜觀九品往生情狀,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凈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圓教通經(jīng)者得上品上生,頓教通禪者得上品中生,學(xué)大乘漸教而未透徹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種性升進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種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順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僅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yè)。若論此種行因,縱使孝順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間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國。何況后三品尚是逆惡之流,理合墮落惡道受報,安有往生佛國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號救度眾生,能令此等罪惡眾生,當(dāng)?shù)鬲z相見,性命在呼吸間時,急迫稱名,即化地獄火為清涼風(fēng),感得天華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住金蓮華往生彼土。此等殊勝奇特希有,唯凈宗念佛法門方能達致。罪惡眾生臨終懺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懺除多劫惡業(yè)的功能。臨終時,佛號現(xiàn)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yè),共相資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當(dāng)前,成就往生。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恩德之弘深,無能稱說。

  3.善知識的重要性。九品臨終情景中,突顯善知識說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人,生前不特對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對于極樂凈土,尤為陌生。徒以臨終時,眾苦逼迫張惶之際,得善知識演說凈宗,稱贊持名功德之緣,便急迫念佛,如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證知善知識助轉(zhuǎn)法輪之功,至堪珍佩。即便久修凈業(yè)行人,臨終具助念之勝緣,仰賴善知識及眾道友的佛號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惡人)臨終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僥幸之事。須知其人必于無量劫前,值佛聞法,種過善根,但有聞思,未曾修習(xí),或亦曾修念佛法門,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為煩惱覆障,竟被沉埋,直至臨終,為苦逼出,得遇善知識,說法啟智,教令念佛,觸動宿種,聞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報,隨其心力,互通無礙。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凈土因,一切惡若能懺悔,亦凈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種種善,修之淺深,例分九品;一一惡,懺功力故,亦皆九品。萬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惡,或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十念,帶業(yè)往生,屬下下品。而阿阇世王,臨終重悔心猛利故,得無根信,即上輩三品所攝。證知五逆十惡,隨其懺罪功力的強弱,自分九品。善惡修懺,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報的正相關(guān),顯示自力的效用;臨終見佛接引,帶業(yè)往生,又顯他力的殊勝奇妙。證知凈宗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修因證果,不差毫厘),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橫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淺深差異,略有三類。(1)臨終接引異,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無數(shù)菩薩圣眾來迎。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無量眷屬來迎。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五百化佛及諸菩薩來迎。中品上生與中品中生者,佛與比丘眾來迎,中品下生與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蓮華來迎。阿彌陀佛平等普接一切眾生,而行人隨其心量根性,所見各異。(2)所乘華座異。從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到下品下生的金蓮華,亦與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關(guān)。(3)見佛聞法異。從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華開見佛聞法到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始開,懸殊偌大,故凈業(yè)修持雖有彌陀愿力仰賴,而在此土精進勤苦修持,斷惑消業(yè),功不唐捐。

  善導(dǎo)大師曾以偈頌形式,概述三輩九品之因行果報,文約義周,茲引如下 :”

  上輩

  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凈土斷貪瞋

  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相續(xù)助三因

  一日七日專精進畢命乘臺出六塵

  慶哉難逢今得遇永證無為法性身

  中輩

  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

  孝養(yǎng)父母教回向為說西方快樂國

  佛與聲聞眾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

  百寶華籠經(jīng)七日三品蓮開證小真

  下輩

  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

  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

  終時苦相如云集地獄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

  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

  三華障重開多劫于時始發(fā)菩提因

  從上述三輩九品的種性、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因行果報的討論中,一方面體悟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凈宗法門的奇妙殊勝;另一方面,在堅固信愿的前提下,調(diào)整自己的行業(yè),與三輩九品的行因相符的保留,不符的遣去,欠缺的補償之,力爭以上輩三品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彼即丈夫吾亦爾,當(dāng)仁不讓,取法于上,方稱佛的本懷,得如來歡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