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黃念祖老居士)【六】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禪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實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這與夏老師《凈修捷要》講得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是什么?就是咱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發(fā)了心來念佛,才開始覺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究竟覺,就成佛了。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為什么?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彌陀要解》,所作的《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決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印光大師贊嘆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墻鐵璧,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愿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愿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頂多能信事,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個化現度眾生的佛,不是圓滿究竟的境界。當年在印度,有人見佛,只見黃面比丘;有人見佛種種光明、種種殊勝;有人見佛像塊黑炭;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師的話,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國佛學院有學員告訴我:國清寺有一個和尚,他聽到什么聲音、風聲、雨聲等等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佛號念得很好,結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證明了蕅益大師的話。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發(fā)菩提心!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這一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將謂別有故’;以為佛是離開自性,另外有一個。所以常說:‘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錯誤。

  【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能入了這個法門的話,念一句,功德就過于虛空沒有限量!無量壽經》也講:你如果達到一念凈信,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慈舟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做了個科判,他特別提出一個‘一心三輩’。九品三輩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輩。那不就是這個限量了,就是一念凈心、一念凈信,皆得往生。

  一種是不入此門、一種是入此門。再引證古德的話。黃檗,臨濟的師父。目前中國禪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向黃檗問法,三次問法,三次遭痛棒。后來到大愚禪師處開悟了。三頓棒子打得好。黃檗是一個了不起的禪宗大德,他有一部書‘黃檗傳心法要’,是很好的書,佛教徒都應該看。‘學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于是向外求覓,(向外去找佛),歷劫尋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種功用;現在有人貪境界、求功用,想學功能,都落在此話中;其結果為‘皆是妄想、與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這是黃檗的話。

  唐朝高麗國的普照禪師開示:‘不覺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個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說心外頭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還有法。‘堅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輸髓’,(燒身燒臂供養(yǎng),把頭骨腦髓拿出來供養(yǎng)),‘刺血寫經、常坐不臥’,(晚上坐不倒單,有人練不倒單,無濟于事。不從心里頭解決問題,都是從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經,修種種苦行’,這種人怎么樣呢?能修種種無量的苦行,怎么樣呢?‘如蒸沙作飯。(把沙子蒸了來作飯。)這些話很堅決,很明白,很透徹。‘只益自苦爾’,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說,‘不入此門’不行啊!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第一段,這一段也就是談《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所謂‘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由于念佛,念即憶念之意,憶佛念佛,憶念佛的功德。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報身、化身。剛才說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圓滿呢?還要念佛的報身、化身。因為佛現報身、現化身,正是為了救度我們。報身有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為了利他,化身更是這樣;矸謨煞N:一種是應身,像釋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還有一種化身,如魚籃觀音,化成漁家的女孩子,籃子里還有條魚,由于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陸續(xù)拿出《心經》、《普門品》和《法華經》,并說:‘誰能先背誦,我就跟誰結婚’。用這變化身來救度眾生。

  凈土法門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們都知道。觀像,是看阿彌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頭也是這個像,這也是一種念佛方法。觀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觀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觀經》詳講此法。一步一步的練習,日觀、水觀、一步步上去。所觀的,就是報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們現在為什么不大力提倡《觀經》,實因眾生是很困難。《觀經》告

  訴我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條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長度單位,一由旬約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贊唱:‘白毫宛轉五須彌’,此根據《觀經》而來。白毫是旋轉圈的,有五座須彌山大。太陽是圍著須彌山轉的,咱們圍著太陽轉。想想須彌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這個心量與凡夫相較,我們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狹隘,觀不出來。又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報身就不一樣,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舍,不放棄我們,不舍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么畏懼?應該是無所畏懼,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一點大家要堅決的相信。

  這就是觀報身。《無量壽經》里說:上輩往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圣眾,現在其前。就是報身佛來接引。中輩的人,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化身來接引。報佛、化佛隨著眾生的修行,都來救度攝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諸佛的報化身!队^經》觀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此的偉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攝受我們,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報化。

  《往生論》中五念法門,即五種念佛: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都是念佛。觀察包括觀想,憶念佛的功德,觀像、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

  佛是如法界的量,這個量是無盡的、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如這個量,和這個量相稱,來示現種種身。佛身也無量,也無盡,也究竟,也不可思議。示現了無盡的莊嚴。因為法界無盡,莊嚴也是無盡的。作無邊的佛事:佛八萬多相,每一相八萬多好,每一好八萬多光明。這個光明遍照十方、攝受眾生,作無量無邊佛事。這只是相好,一個方面,佛還有其他種種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無量無邊。這些事,以什么為體?而能有這樣的示現?‘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賢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體,于是乎流現無量的身、無盡的莊嚴、無邊的佛事。以下又引證《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如世主妙嚴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佛所現的這個報身,這個身充滿在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音聲,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國人,蘇聯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貓、狗、螞蟻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以這個智為體,好像虛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虛空當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為體,出生種種示現。‘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上面講平等,此處講無分別。這就是佛的智慧。我們眾生就是喜歡分別、喜歡執(zhí)著,只是這樣、不能那樣。往往自己有一個成見,我這個是對的,別的那個不對。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應了。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但佛不是糊涂,還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沒有愛憎在里頭。我們就是分別心,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為此智不可思議,沒有限度、沒有邊界、沒有分劑,所以具有這樣的力用。因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局限。這就是說,諸佛報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為體,而能夠有這種示現,出現種種的報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報化身佛的體———智慧,提出來。底下為了利益學人,預先防止我們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茍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

  在凡夫的地位聞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稱為‘得根本智’,這就是‘開悟’的人了。凡夫做到這一步,在當前地球上應該還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聞法、通理,能夠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禪宗破初關,就是見一見法身。

  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氣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們都是可思議的、有限量的。我們這是離開言說、離開思量、離開語言、說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開悟的人把他開悟的境界跟你說,你還是摸不著頭腦。

  到了這個地步,見法身,得根本智,已經很難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參,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廣大的后得智、差別智來修行,來圓修圓證,他也就跟二乘一樣,墮于寂滅。墮于此一境界:法身無為、無相,不會生起諸佛的這種大用:要救度眾生,示現殊勝的報身,建立殊勝的佛剎。報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虛空,救度眾生,現種種的化身像觀音菩薩化身美女,讓打魚的人因求婚,而背誦經典,來度他們。沒有利他的心,沒有成就國土的心,不就跟阿羅漢一樣了嗎?所以說‘墮于二乘聲聞’。外道以升天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為墮落。小乘以成阿羅漢為究竟,成為圣人,(阿羅漢是圣人,是小乘極果),但是從大乘教、一乘教來看,還是墮落。所以‘墮’于二圣聲聞境界。(密教里,跟聲聞眾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為他們不是大乘行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