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黃念祖老居士)【一】

  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于北京居士林

  (本記據(jù)黃老居士錄音帶整理成文后,復經黃老居士親自校訂)

  諸位大德,我們共同研究華嚴念佛三昧論,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一切法是從因緣生,不離因緣。此中有殊勝因緣,可分五方面來說:

  一、我們都知道,華嚴是經中之海。‘海’表示廣大無邊,無窮無盡。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華嚴在佛法中又稱為經中之王,最尊貴、最高深。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澈。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為‘華嚴念佛三昧論’。‘華嚴’二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此名太長,故取‘華嚴’二字代表!洞蠓綇V佛華嚴經》是圓教,乃最高之法。在華嚴中講了種種三昧,無量無邊無窮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華嚴經》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論單講華嚴念佛三昧,‘經’是經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論’是王中之王、殊勝中的殊勝、尊貴中的尊貴。因此,稱為法殊勝。

  二、講此論要有書可讀。圓德法師印《龍舒凈土文》,將此論附印出來。有書是另一殊勝。若無書空談、沒有文字可看,講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頂’,灌頂時很有收獲,過了幾天什么也沒有了,現(xiàn)在有了書本,此為另一殊勝因緣。

  三、現(xiàn)有這么多人來聽。‘居士林’的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這樣一些發(fā)大心的信眾,是講經條件。否則,像生公對著石頭講:‘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此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個緣。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頂風冒雨來參加,共成一個殊勝的法會。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長呂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談此論。此即有因有緣,我才來向大家匯報。

  五、我大病不死,得講此論,此為另一因緣。

  有這些因緣,所以人人應當生出殷重心,難遭難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阿羅漢,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連他們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說了。這些阿羅漢們如聾如盲,好像跟聾子一樣,好像跟瞎子一樣,參與了法會。但對法會殊勝的內容,殊勝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此為如聾;看到,與沒看一樣,此為如盲。因此,今天的內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時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滿意。就連大目犍連、舍利弗都還吃不消。至于不明白,聽了有什么好處?這因一經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議。這里許多文句來自《華嚴經》,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三昧中的王,亦即經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論,大家應有慶幸之心,說者、聽者都生難遇之想。

  若說佛教經、論,在開始研究之前,要應當先知道這部經、論的綱要。心中先有一個輪廓,再去看經、看論,收獲就大。所以,天臺宗經典,一開始先講五重玄義。華嚴宗更多,十門分列。第十門講經文,講經文之前有九門,此九門都是經文之外,是總結提出的。我的大經解,就是用華嚴十門。這次按天臺的五重玄義,較簡。五重玄義為:

  一、釋名。解釋論的名字。研究經論,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石頭上都是,有些大德臨終就請人念經題。所以說,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經論的特點包括進去了。因此,先講經名,大家看其他經論也應注意此點。

  二、辨體。經以什么為體,本體是什么?經中說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為本體。言說是形相,是文字相。這些相是從什么體里顯現(xiàn)出來的?知道體,才知道根本。所以,我們看一部書,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體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凈土資糧》就講了一個《阿彌陀經》的宗,即蕅益大師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內容,全部的理論,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栋浲咏洝肪褪且‘信’,發(fā)愿往生。難信之法,要信。發(fā)愿,愿生彼國。還要念。一經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個字把一部經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發(fā)愿,好好持名。

  四、論用。作用,講此論的作用。

  五、教相。講此論屬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不同的教就是為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隨機說法的,說的內容就有分別。小乘就不談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終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頓教一剎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屬于那一教。一剎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說的,但物件不同,所說便不同了。再說,時間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說一剎那、說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要知此論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兩種說法不一樣的時候,應該依了義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義。有時看書、看論,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攔路虎’,就攔住了,因為它講五重玄義。我們現(xiàn)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質,雖只是十五頁的短論,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義。

  壹、釋名

  ‘華嚴念佛三昧論’。華嚴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只有七個字,這個經題是最全面的經題。經題往往包含三個內容:人、法、喻!佛說阿彌陀經》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彌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說彼方的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沒有人,‘金剛’是喻,‘般若波羅密多’是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廣’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大’講‘體’,以常遍為意。體是大,是常,無生無滅,豎無初際,無始,找不到開頭,未來也沒有頭,此就時間來講?臻g則遍滿十方一切處。此‘體’就是如此,無生無滅、無始無終,遍滿一切處。所以,大即常與遍。‘方’是以軌持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樹的桃花就是那樣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樹的花、葉、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為‘持’,各個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則知其含義,軌持為意,此為‘方’。‘廣’言‘用’,以包博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

  第二種說法,‘方’是相大,‘廣’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體大。體是離開言與思的,體是什么?用語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解。語言就是言,分別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別。那么,此體大是什么?離言思,就是說現(xiàn)前自己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就是極微小的一念之心。永遠沒有變異而包攝一切。(底下還要細說),此部論,此點說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爾一剎那一念之心,而這一心就是永遠沒有變異,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體生。從體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從體生,體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離言思,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就是介爾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凈自在、常樂我凈,無量無邊的功德。方的含義如此,此相大,一切殊勝之德皆此相。用就橫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廣度眾生’就是菩薩法界。‘自覺’就是羅漢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因,就得聲聞緣覺的果。以六度萬行為因,就得菩薩的果。以大方廣為因,就得佛果。我們一般說大,都是一個對待的大,桌子比相機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還有比房子大的東西?傊,某物是大,也是小,此為對待的大。華嚴之說,是沒有對待的,絕對的。有二才有對待,到了無二,還有什么對待?所以維摩詰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么?離開了二。誰要能離開二,就入不二法門。不要等別人給你證明入了不二法門。離開了一切分別,就入不二法門了。以上解釋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修行證到什么?證到大方廣。

  佛是覺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覺悟的人。是覺圓果滿,覺都圓了,圓覺;果都滿了,果頭的佛,最尊!覺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滿。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所以,成了佛。據(jù)《華嚴經》,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種智。

  三、離煩惱障。

  四、離所知障。所知障,知識份子確實要注意。都知道煩惱障——貪嗔癡不好,而不知道本來不懂的,現(xiàn)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煩,所謂事障易遣,理障難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見,承認這個,不承認那個。要鬧派系,這宗說那宗,這一派說那派。固執(zhí)一宗一家之說,不能圓融。這些都是理障,以為就是自己這個意,其實呢,不見得。四十二章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這個意,這個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礙,佛就離開這個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開覺。

  六、能讓他開覺。

  七、于一切種相,能自開覺。

  八、于一切種相,能讓他開覺。

  九、如睡夢覺,佛就是睡醒的人。我們就是在夢中的人,佛就是這么平等。佛醒了,我們在作夢。作佛也是在夢中,大作夢中佛事。是個好夢,但是還是究竟沒醒。要知道它是夢。我們作夢都有此經驗,夢里頭,‘啊!我這是作夢嘛!’,這就要醒了。我們知道這是夢,那就要覺。佛就是睡夢中覺醒了。

  十、如蓮花開,蓮花開了是極其自然的。每一個花苞都要開,佛開了,我們還沒開。

  佛就是這十個涵義。到華嚴,什么都是十。此其特點。此為第四個字—‘佛’,是‘人’。

  ‘華嚴’是‘喻’,比喻。‘華’就是開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莊嚴法報化身。‘芬馥萬行,榮耀眾德’;ㄓ窒阌趾每,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是一切眾德所形成的;ㄓ鞔恕R磺猩裢,一切妙相,來作為莊嚴,此‘華嚴’之意;ㄒ灿惺畟涵義;ú粌H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銀、作裝飾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瓔珞,是寶所成的,這也算花。耳環(huán)、釧鐲也都是莊嚴之具。飄幡,身上披的飄幡為衣、綢緞的重裙,這一切莊嚴之具。珠玉金寶也可以嚴身,也是花;ㄓ卸N,一種是草木的花,一種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莊嚴其身;ㄓ惺N涵義:

  一、含實;芙Y果結籽。

  二、種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xiàn),由性德再出現(xiàn)修德。

  三、光凈。表示本性本來是很明顯的,花很光瑩、很潔凈、很微妙。

  四、適悅。誰看了花都很高興。‘順物之機’,應一切眾生的機,大家歡喜

  五、引果。能結出果子。

  六、端正。

  七、無染。

  八、巧成;ㄩ_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ㄎ断忝馈

  十、開敷。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開悟、開解。心被捆上了,又放開了。開敷為意,從此點看,有很深的涵義。

  這十種里,有的是通于二種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嚴’是莊嚴之意。萬德、萬行都圓滿了,拿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華嚴’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人’,能證的人。此人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也可以說大方廣也是體、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華嚴。有一點覺悟,便有一點莊嚴。最后,又證得大方廣,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經題七字中,解釋了六字,此為別名。

  ‘經’是通名,一般解是‘貫、攝、常、法’。到了華嚴又是有十個涵義。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來。

  二、出生。經里能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

  三、顯示。顯示佛的知見。

  四、繩墨。木匠用帶墨的繩子在木上彈出一條墨線,然后完全依照這墨線來施工。表示經中指示,應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經題就能知道經的全部意思。忙人見經題亦能得利益。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這個經題只能很粗淺的做一介紹。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華嚴經》內,所以才叫華嚴念佛三昧。華嚴里講了種種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義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禪定。定有種種的定,正定,相對的還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現(xiàn)了許多奇異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稱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難,趨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說:‘你這不好,你開了鬼眼,通了鬼脈’。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許多陰間的情形,看到許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現(xiàn)鬼的特點。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墻壁擋不住鬼,地也擋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從墻過去,從地下出來。得鬼通是進步是退步?這問題要好好想一想。許多佛教徒對這些事,還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堅持,但不能夠勸動別人。這些東西要有分別。無分別中還有分別,有分別中還無分別。此處是正定、正受,分別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觀想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用這個去修,這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三昧’,修這個三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為果上三昧。當然,三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華嚴講的。

  妙葉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禪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內。這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之后,就是圓人。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只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么機械。有的人就忙亂不堪。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愿,故稱如意之寶。能滿一切的愿,它也沒有什么減少。要什么給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葉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說的。

  蕅益大師說:‘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摩尼寶,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諸三昧寶’。不是世間所要的寶、要飲食、要湯藥要臥具。而是,能給你一切無量無邊的三昧之寶。所以,一個念佛三昧包括這么多。‘如轉輪王’,轉輪勝王統(tǒng)攝四天下,統(tǒng)攝一切諸三昧之王。‘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最圓最頓,頓是頓然成就,一生成辦。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頓法,頓法是剎那成就,至圓滿至頓之法。以上是二位凈土宗大德所論。

  大智度論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帳,劫是極長的時間,沒法說了。億劫:萬萬劫,數(shù)位大的不得了,電腦都表示不出來。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勝.

  ‘論’里說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入了念佛三昧,就攝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釋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稱為寶王三昧。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寶。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于此暫聞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聽到一點都不可能。這是給我們證明。大家能聞,證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論’就是優(yōu)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對于佛的教義,做了一些解釋,設了一些問答,這些著作稱為‘論’。

  以上說明了‘華嚴念佛三昧論’的論題。下面介紹作者。他是受過菩薩戒的大居士彭際清,字紹升,號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間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論有篇自序。《居士傳》是他做的,《居士傳》最后:有自撰的‘知歸子傳’很簡單。只說:為儒,父親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歲),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親是尚書,他本人是進士。后為官,最后都放棄了,專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對《無量壽經》做了一些刪節(jié)。

  王龍舒著有《龍舒凈土文》。他把四本《無量壽經》會集成一本,稱為‘大阿彌陀經’。作了第六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共九種。凈宗學會把九種合印,很好。(一)漢譯、(二)曹魏譯、(三)吳譯共三本。(晉譯了五、六次,都未傳下來。)唐《大寶積經》中有一會,是無量壽如來會,是第四本,唐譯本。第五種宋譯。存世者,即此五種。王龍舒居士取四種原譯會集成‘大阿彌陀經’。流行很廣,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進士。此本缺點是會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語言寫的內容。此點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語言作為佛說的,便是大妄語,這個例開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補救,但沒有會集,他把魏譯本加以刪改簡化,成第七種。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貫,清咸豐年間人,用五種原譯會集,想盡量不要犯王龍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覺還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經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種,公認完善了,圓滿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無量壽經》出現(xiàn)了善本,是現(xiàn)代人的福報,F(xiàn)國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經解國外也在印,在講,錄音復制。此經大放光。

  彭二林刪節(jié)了一種,成了第七種,而且還作了‘無量壽經起信論’。另外,他有‘觀無量壽經略論’、‘阿彌陀經略論’、‘華嚴念佛三昧論’、‘一乘絕疑論’、‘居士傳’。還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禪宗、深入凈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蓮池大師的風格很近,禪與凈土密切結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