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黃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羅言:‘我開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花佛、如是等而為上首,于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shù)佛’。】
第三位裨瑟胝羅居士,他說我開了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了一個三昧,叫‘佛種無盡’。我入了這個三昧,就見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佛,從迦葉佛到種種佛。我于一念之間,能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shù)佛。這又是一位普勸念佛,因為普賢愿行無盡,于是念佛無盡,佛種無盡。底下就是彭二林的解釋。
【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愿行所生。蓋普賢愿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佛種無盡是為什么呢?就是由普賢的愿和行。(普賢十大愿王大家都很熟悉),由于普賢的愿和行,具有四句都是無盡。‘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要虛空界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業(yè)也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我愿乃盡。當(dāng)然這些都不可能盡,于是我的愿就無盡。普賢愿具有這四句,這些都無有盡故,所以佛種無盡。入這個三昧就是佛種無盡。因為虛空無有窮盡、眾生無有窮盡、眾生的業(yè)和煩惱都無有窮盡,所以佛種無有窮盡。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wù)?rsquo;。沒有佛般涅槃,走了,離開我們。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菩薩品,藥王菩薩焚兩臂,經(jīng)曰:‘是真精進,是真供養(yǎng)’,讀至此時,看見印度靈山一會,釋迦牟尼佛仍正在說法,大會的諸大菩薩大阿羅漢,種種都在座聽法,這個法會儼然未散,還在進行。誰般涅槃了?因為咱們是從生滅心所生見,說釋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師說儼然未散,法會還沒散呢!所以經(jīng)云‘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wù)?rsquo;,就是如此。
大家也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般涅槃,繼任者是觀世音菩薩,但是要知道這都是示現(xiàn)。對于很多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人,他在極樂一定時間之后,阿彌陀佛就示現(xiàn)般涅槃了,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對于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彌陀佛還照樣在極樂世界是佛,沒有般涅槃。這都無礙。各各所見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樣的。你就坐在我旁邊,你就見觀世音菩薩成佛,我就見阿彌陀佛還沒涅槃:沒有妨礙。只許阿彌陀佛涅槃,才有觀世音菩薩補位,是眾生的情見。這都是經(jīng)上說的,不是我說的,這點我順便說一說,免得大家擔(dān)心,怎么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十方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wù)?rsquo;。
【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shù),如阿僧祗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
‘該一切數(shù)’,諸佛的報化,一切數(shù)都包括在內(nèi),這個數(shù)目是無法說的。這個是《華嚴經(jīng)》阿僧祗品說的。‘窮一切時’,遍一切時間無有窮盡,此如來壽量品說的。‘遍一切處’,佛的報化身遍于一切空間,是菩薩住處品說的。佛所現(xiàn)的報化身是如此,‘該一切數(shù)’,廣大不可說;遍一切處,無處不有;窮一切時,任何時都不要擔(dān)心,處處有佛,時時有佛。大家都是佛,佛就在這里。不然怎么叫遍一切處,窮一切時。就是當(dāng)前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們這里。五臺也就在這里。不是非得到山西去找五臺!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真諦和俗諦都是平等的。‘生滅一如’ ,什么叫生?什么叫滅?都是如。‘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聞是如’。就是一個‘ 如’字,‘如’字非常重要:‘生滅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異,‘如’就是相同。說兩弟兄長的一模一樣,如同一個人一樣。不是兩樣人才說是一樣,說是‘如’,就不是從‘二’出來的。兩個人一樣,既是兩個人,便又不是‘一’。一和不一,都包括在‘如’字。生和滅就像水上劃畫,當(dāng)處生,當(dāng)處滅,生時就是滅時。所以說‘生滅一如’,這樣念佛就一切平等,離開生滅了。‘盡未來劫無有間斷’,這樣念佛,沒有間斷,諸佛不涅槃。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沒有間斷,便無生滅。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念名字,我們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個最勝的方便。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憶念本師的功德,遵崇本師的教導(dǎo)是首要的。本師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聽話。第三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越來越親切了,越來就用得上了,前頭難一些,深入一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我不管它能明白幾分,只要一進耳朵,永遠成為道種。這一點是肯定的。在座各位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殊勝的《華嚴經(jīng)》,殊勝的三昧都歷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
此論所顯是《華嚴經(jīng)》的精華!度A嚴經(jīng)》是經(jīng)中之王,當(dāng)時說法時,連大阿羅漢都聽不懂,因此,我們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咱們耳根過一過,永遠成為極殊勝的道種;因為,它是經(jīng)中之王。這里面我們總多少能吸收一些,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為還有些不懂感覺不滿,而應(yīng)該認為能得到一點點啟發(fā),都是最殊勝的啟發(fā)。我自己也是這樣。
問題越說越集中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報化身,怎么念呢?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是殊勝,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第三,就談這個問題,直指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怎么念佛的法身呢?怎么念佛的報化身?念佛的名字。大家就覺得親切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念佛名字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把念法身、念報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里面。就是日常很熟悉很親切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釋,還有很多話。用最通俗的話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我們要度眾生,要取得成就,我們要得到一個‘便利’的方法,要有個法子,否則眾生怎么得度啊?法子要便利。比方說有人得病,有人說趕緊飛到美國去,那有個好大夫,設(shè)備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能到美國去啊?要辦護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費,要大量的醫(yī)藥費,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沒有一樣。比方,街道有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專治你這病,就在你旁邊不遠,這就方便了,醫(yī)藥費很低,出門不遠也就到了。這就是‘方便’。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最殊勝的。特殊而勝過一切,就是殊勝。
所以,往往歷代的祖師、歷代的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提法之后,我們對于念佛名字的體會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為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
‘朕’:朕兆,跡象。法身沒有什么跡相,沒有什么蹤影可以找,沒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這樣,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蹤跡。但是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xiàn)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xiàn)在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勝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這名字,法身就顯了。所以名字很有關(guān)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實,念這名字法身就顯現(xiàn)了。
報化無邊,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為緣此名字,一切報化身都概括進去了,報化身都在里面了。緣于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頭了。此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怎么念?一句名字,法身就顯現(xiàn)了,一切報化身都概括在里頭,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底下引證《華嚴經(jīng)》的經(jīng)文。
【須彌偈贊品:‘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shù)劫受苦,流轉(zhuǎn)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shù)數(shù)繼念!
這首偈說為什么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fēng)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墒乾F(xiàn)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這個精神是:寧受苦得聞于佛名,不愿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shù)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zhuǎn),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的很深,由于目光遠大,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zhuǎn),就是因為不聞佛名。所以我寧可現(xiàn)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shù)數(shù)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jīng)云:‘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臺,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文殊般若經(jīng)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里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里不專一。‘一行三昧’,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yīng)處空閑’,你應(yīng)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閑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zhuǎn)西轉(zhuǎn)。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舍諸亂意’?臻e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舍開,不要心猿意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不是一會念這個佛,一會又念那個佛,一會想往生,念阿彌陀佛,一會又有事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又想財多,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閉關(guān)修凈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專一。‘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可見大智文殊,專主持名。‘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凈土宗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為什么?這也為了使人攝心。有人問過善導(dǎo)大師,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執(zhí)著嗎?大師答:現(xiàn)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還不專呢!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沖著那方,心身都專一了,就是這一個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能于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xù)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能夠見到不等于說一定見到。你到底舍亂意舍得怎么樣?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合了,決定能夠做到。)
為什么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又是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里頭沒有分別,龍舒凈土文,說要念多少多少聲阿彌陀佛,不必這么兜個圈,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的道理。所以,華嚴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里頭有一,無量中有一,一里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大,包括一切數(shù),一里頭有多,這又不好懂。多少萬年里頭有分有秒,一秒鐘里,有多少萬年,這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的道理。因為用現(xiàn)在科學(xué)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zhì)都是由于眾生的錯覺,是愛因斯坦的話。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錯覺,大小的概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zhì),都說物質(zhì)是現(xiàn)實的,科學(xué)家現(xiàn)已認為,物質(zhì)是錯覺。
所以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dǎo),有人認為念佛很淺,誰都會念,這是愚夫愚婦的行為。那么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所以,我們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導(dǎo)。凈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諾那祖師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都是一個道理。最殊勝的方便之門,大智慧的結(jié)晶。
【阿彌陀經(jīng)亦以執(zhí)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又引證《阿彌陀經(jīng)》!栋浲咏(jīng)》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達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證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底下又引《華嚴經(jīng)》兩段文。
【又如兜率偈贊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專念這一尊佛。不是念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F(xiàn)在許多人喜歡雜,學(xué)了一個又學(xué)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練一練,西練一練,什么都練一練,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shù)與心等’ 。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匆姛o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吹綗o量的佛,沒有數(shù)位所能表達出來的那么多的佛。常?吹竭@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么是最勝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y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shù),所見佛的數(shù)跟心里念的數(shù)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呢?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shù)。后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dāng)?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知即數(shù)之名,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知離數(shù)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dāng)?shù),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沒有離數(shù)。后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所以說無量。見佛無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shù),而莫知離量之?dāng)?shù)。有的人計數(shù),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shù)量里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shù)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數(shù)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shù)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shù)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數(shù)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達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時,你就離開了數(shù)位。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shù)的名。你知道離開數(shù)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shù)量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這與《金剛經(jīng)》的話一樣: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shù)珠,也可以即念離念。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離量之?dāng)?shù)’,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shù)是離量的,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一切佛。
這就把華嚴里的兩個偈,一個有數(shù),一個無量的原因說出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持名;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彌陀要解》云:‘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shù),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
- 為什么要求往生?
- 我們?yōu)槭裁匆笸?/a>
- 阿彌陀經(jīng)宗要
- 谷響集
- 黃念祖善知識事跡簡介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后語)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妙果)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持名)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發(fā)愿)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生信)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明宗)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引言)
- 《凈土資糧》-關(guān)于結(jié)七與圣號讀音的書示
- 《凈土資糧》-念佛七起香開示
- 《凈土資糧》-初刊說明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D居士下)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D居士中)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D居士上)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C居士)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B(yǎng)居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