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二講 認識法身
第二講 認識法身
我們昨天講到“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是描述的解脫境界,我們?nèi)ゲ聹y所謂解脫道的境界很難,因為我們是煩惱眾生,根本不知道它是個什么形式,但是佛在后面說了一句話,所謂的解脫境界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生命現(xiàn)象里怎么去觀察?“是諸眾生,清凈覺地”告訴我們法性智慧所行持的形象在徹底明了以后叫“如來光嚴住持”。“光嚴”是它的作用,具體的表現(xiàn)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它的感受稱為“三昧正受”。
這是身、心兩個境界,它們是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的。這里講的身是絕對的身見,包括境界(我們所說的世界),身心、世界是一體的,也就是所謂的解脫。完全徹底了解法性真理的時候所持有的身見就是所謂的法身正見。法身見是什么意思?我們能理解的范圍內(nèi)任何的緣起,任何的現(xiàn)象都是他那種生命的具體表現(xiàn),一心分別的具體內(nèi)容都在里頭包容,這是解脫境界。
在眾生界怎么理解?因為沒有見過佛,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解脫過,沒有真正地感受過清晰的解脫,所以不可能知道他到底說的是什么。所以佛在后面一句說“是諸眾生清凈覺地”。我們知道“諸眾生”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身心世界,詳細說是叫諸法緣起、眾緣和合而發(fā)生,簡略說叫“諸眾生”。在一切諸法當中所包含的緣起,任何緣起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就是我們現(xiàn)有的身心世界。我們現(xiàn)有的身心世界什么樣的狀態(tài)跟前面說的解脫境界類似呢?“清凈覺地”跟它是類似的。
“清凈覺地”弄清楚了,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清凈覺地”而去體會所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會產(chǎn)生三昧正受。這是在現(xiàn)有基礎上發(fā)現(xiàn)佛性,也是體現(xiàn)三世佛平等的一個具體的地方,三世如來在這兒是不會有差別性的。
佛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明白“神通光明藏”,“如來受持”“三昧正受”這一切一切的解脫境界,因為我們沒有涉獵過(進去過)。你會說“那要這樣的話,蕓蕓眾生就沒有辦法解脫了,又該如何去理解佛法呢?”
佛在這里告訴你,你可以通過觀察 “諸眾生清凈覺地”。用你的能覺的不可思議“入于神通”(就是我們能分別的一念正心,能分別的一念心是沒有偏執(zhí)性的),去分別什么呢?我們可以觀察“清凈覺地”。觀察哪種“清凈覺地”?是在一切諸法緣起當中的“清凈覺地”。你去觀察這個,然后你跟解脫德就是相應的。
這是在現(xiàn)有的境界當中(不去了脫煩惱,不去斷生死),而能夠受菩提記。你們應該聽過我講的《彌勒上升經(jīng)》,優(yōu)婆離問佛,阿逸多不斷煩惱、不修禪定,為什么佛您授記給他,說他要成佛?因為阿逸多觀察的是“清凈覺地”。(十二圓覺里也有阿逸多菩薩問法存在)。
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兩種法性相如何能夠平等?總的前提是一定要成就婆伽婆的功德,而婆伽婆的功德是什么?佛的正見。就是依佛的認識(佛是不分別知見,清凈的理性)為出發(fā)點(就是所謂的心,我們所說的種性),去觀察這兩種法性相,頭一種我們沒有見到過,第二種我們可以見到,眾生的“清凈覺地”。
什么叫眾生的“清凈覺地”?我給你形容一下,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過程里頭去體會它,這樣就離佛不遠,這叫第二月。我們在《楞嚴經(jīng)》里形容的見聞覺知的性,能夠去體會、能夠去感受分別的那個作用,就是我們的心性本質(zhì)吧,但是它不是第一月,因為它還沒有完全地合乎理性,它叫第二月。
第二月是什么?就像你是近視眼看月亮,不是倆嘛,雖說是倆,但也是見到本體了。你只有通過觀察“清凈覺地”,在你現(xiàn)有的這個過程里頭才能體會它。否則在我們現(xiàn)有基礎上是不可能體會的。所以我們著重通過一些細細地分別、分析,去認識“清凈覺地”。
每個人的機緣不同,每個人的“清凈覺地”就不同,正所謂“眾生種種心,如來種種法”。“眾生種種心”是我們的出發(fā)點、所執(zhí)的感受不一樣,種性不一樣,發(fā)生不一樣,無明煩惱不一樣,所以真理(本體理性)在你那里所顯現(xiàn)的法性就不一樣。
具體怎么說?就像一個家庭由父母、孩子、朋友,這些種種構(gòu)成,在家庭里頭每個人都要遵循自己的法則,父母有父母的法則,他所遵循的法則源自于他的種性,這個種性是形成的,法界身在結(jié)界以前(什么叫結(jié)界?一個家庭在構(gòu)成以前)特定的因素就決定了。什么叫特定因素?兩個人結(jié)婚以后注定男的就當爸爸,女的就當媽媽。你說“為什么一定要男的當爸爸,女的當媽媽?”沒有為什么,在我們這里叫不分別概念。
你想過“為什么偏得男的當爸爸、女的當媽媽?”沒有吧?這是無明條件所決定的。啥叫無明?先性概念,這個概念一生成就已經(jīng)成那樣了。作為這種生命法則一存在就是那個種性。這種現(xiàn)象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這叫不分別性。
形成種性這個過程是不分別的,沒法分別,為什么?沒有智慧,這就是眾生的不分別,眾生的不分別就叫無明。他沒辦法支配種性的形成,這個過程是剎那間就形成的。一剎那間,在中陰身投胎的時候就是顛倒妄想,產(chǎn)生女的,產(chǎn)生男的。但是你要記住一句話,這個種性形成以后,雖說形成男孩女孩,但是他不一定去當爸爸媽媽。有的人一輩子不結(jié)婚就當不上爸爸媽媽,種性有變異性。
這是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去給你分析,從你個人怎么去認識無明呢?你想增長智慧,體會“清凈覺地”,必須得先見無明,最起碼要認識它,否則你的無明始終沒有辦法斷絕。消除不掉無明,所做的一切都是煩惱業(yè)障。因為你的種性就是無明,你不知道為什么形成這個現(xiàn)象。
為什么?因為最初動念的一剎那。不要以為最初很難,很容易的,我們每天都在最初境界當中去活,念念之間都有個最初境界。最初境界怎么生?那是無明力量的連鎖反應。怎么去感受它?從你最習慣的方面最容易發(fā)生出來,你不知道為什么出來,也并不知道那個感覺從哪出來,但是它會出來,而且是超越你的理智的。
理智是壓不了它的,所以它就會蹦出來,你一旦碰到它,就會把所有的行為軌跡全部充崩。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心與境不相應的時候產(chǎn)生心境煩惱,也是我們說的執(zhí)著煩惱。執(zhí)著從哪來?執(zhí)著是兩種錯覺,并沒有真實的東西。說白了無明實際上并沒有的,但是我們總是誤以為有一個什么東西,什么東西?就是心和境的判別差異,這就產(chǎn)生無明。
這里很微細,我來給你細細形容,我們今天不要著急,慢慢講清楚。比如眼前這個錄音器,我們在認識它的時候,每個人的認識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知道它是個錄音器。然后我們再見相似的東西,還會認為那是個錄音器,為什么見到相似的,不會說那是別的東西,為什么你偏偏也說那是錄音器呢?
再說,我們?yōu)槭裁匆姷竭@是個男人,然后再見到他也相信他是個男人,為什么不懷疑?就是無明。沒有為什么,就是因為一念之間的不覺。從來不去想為什么,這就叫無明。心和境的差異性(心不去判別、境界不去管它)出來了,無明就產(chǎn)生作用,這是一念錯覺的產(chǎn)生過程。
如果我們對心和境都很清楚(我很清楚為什么),無明相就沒有了。我們平常是含糊的概念,用前面的影像去判別后面的事,無明煩惱就從這里來。所以說你看任何問題都有個慣性在里頭產(chǎn)生作用,慣性從哪來?就是從前邊印象出來的,我們?yōu)槭裁从杏∠?因為你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的心跟境界產(chǎn)生差異性,所以你的無明就出來了。不知道它是因為沒有去了解它,所以我們做什么事都是盲目性。從根源上就是盲目性,不知道為什么去做。
比如人們都結(jié)婚成家,娶妻生子,為什么這么去做?經(jīng)常得到的回答是“人家都那樣”,對沒錯,為什么人家都那樣你就那樣呢?想過沒有?沒有想過,這就是無明。正因為我們建立的基礎就是一個含糊朦朧的東西,所以發(fā)生的一切都是模糊的。這也正應了我剛才給你說的那話,你不明白這個真理去修行,去做任何事都是糊涂的,得不到正確的東西。正像這里講的,沒有“入于大光明藏”,所以“三昧正受”不能生。
何為“大光明藏”?“大”是我們的心體,了達我們心體所覺的一切,那叫“光明藏”。我們不了達心體中的一切,不知道心往何處想,不知道心該判別什么,所以說沒有“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不能產(chǎn)生“三昧正受”。能夠明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的時候,這叫“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然后“三昧正受”就產(chǎn)生。什么叫“三昧正受”?正確的觀點、方法和感受就會產(chǎn)生,這是一定的,這道理很清楚。
就像昨天我們接視頻線,這線一年前就買了,當時接了半天,視頻沒有連接成。因為不了解連接方式,這叫無明所障。但是當時要是以心的力量就會通泰,心通了,事就通了。今天這位居士了解調(diào)節(jié)哪里,一下就接好了。
一年前為什么沒有搞好?因為心不通泰,還有無明覆障。什么叫無明?還停留在前邊的念頭里頭,什么念頭?這個不好搞呀怎么樣,定力不夠。換句話說,沒有守心所以不通泰,“光明藏”就不顯,“三昧正受”就升不起來。恰恰就是一轉(zhuǎn)念就行了,但是要知道,這個轉(zhuǎn)念需要修禪定。
沒有明白之前要修禪定,明白的時候叫入禪定(入三昧定),一旦入三昧定的話,智慧自然就發(fā)生。從現(xiàn)象里看,你就會通過用不同的因緣組合,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但是正覺力(三昧力)要有,三昧從哪來?首先要“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我們說的“入”是用心去觀察兩種性質(zhì),第一個我們見不到,我們見第二個“清凈覺地”。“覺地”是非常堅固的觀念、“清凈”是非常清晰的觀念,就是很清楚每天在干什么。很清楚每一念在干什么,而不是含含糊糊地帶過去。
從現(xiàn)在就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我很清楚我的每一個心念在想什么”才行。別管在做什么,一定要很清楚,雖然清楚,但不用掛礙它,把它放一遍兒。這是修習正覺三昧,入“清凈覺地”。關(guān)鍵是“我很清楚我現(xiàn)在在干什么”,所以一天干的事情可以不用很多。由此可以想得到,為什么那些祖師大德包括釋迦世尊教給我們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循環(huán)往復性很強?目的是叫你清楚當下在干什么。
因為眾生識心性比較發(fā)達,心的變化性、波動性很大,非常容易受干擾。我們?nèi)绾稳グ堰@種弊端除掉?增加不斷地循環(huán)性。在現(xiàn)象當中每天做事循環(huán)性增加,力度就發(fā)生在同樣的地方。因為心念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無論是幾十年前的事,你一想跟在眼前是一樣的。為啥叫每天誦經(jīng)做功課?這就是增加心性的定力,把本有的力量發(fā)揮出來,能夠清凈地認識到自有的東西。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性增加增加,心里頭本來是具足一切的,不需要去外邊搜索。
就跟你玩電腦一樣,不是電腦往網(wǎng)絡世界里去拿東西,只是把它打開,操控它,網(wǎng)絡里的東西自然就反射過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心清凈,不受別的干擾,自然就可以接收一切東西,本來具足的就顯現(xiàn)出來了。
所以心是不假修成的,心本身具足萬德,不是修出來個什么。修是修我們的心行軌跡,把心行軌跡的專一性體現(xiàn)出來,專一性就是它本來具足,讓它消停下來,它自然就能去清凈。你自己就有感覺,什么時候想事情想得清楚呢?特別清凈的時候,安靜的時候想事想得很清楚;成天昏昏擾擾的時候啥也看不清楚。這就叫“清凈覺地”,我們通過這種觀察,知道身心都要凈下來,先安靜后清凈。
清凈怎么說?每天做事專一性要強,比如做功課,每天這樣循環(huán)往復,這就是增加智慧升起來的因素,而不是聰明,所以正覺力(三昧力)就產(chǎn)生。把這個過程仔仔細細記住,我剛才給你說的一堆,一定要反反復復去思維,這樣去修禪定能修出來,順著這樣思維心就定下來了,心定下來心能就會展現(xiàn)出來,世界能看得很清楚。
能看清楚到什么程度?我們平常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真是那樣的。有一回我坐火車,一個車廂里大概百十號人,我非常清凈地坐在那兒,周圍所有人說的話,包括心里頭的反應、動靜,我這里真的很清楚,全部一時都聽得見而且清楚他想干什么,由此我能體會到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應”就是你心性的感應力,心性本身的功德體現(xiàn)出來,那是智慧力,是相應的力量。
所以給你們說一定要修習禪定,而且首先要了達它的方法和意義。想念佛嗎?想念佛必須得先見佛。念佛就是修習禪定,但是得先見佛,見佛的意思是得先認識它。我昨天跟今天講的概念你不認識的話,門兒都沒有,慢慢兒去琢磨吧。這是佛在他圓滿的清凈覺性里介紹他自己的境界,下邊那句是他自己所受用的功德。能顯現(xiàn)這樣的因,果就是他自己受用的東西顯現(xiàn)出來了(這樣去觀察叫修觀)。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于不二境 現(xiàn)諸凈土”,這是智慧升起來,寥寥幾個字給你說的是自身受用境界。三昧力產(chǎn)生的第一個現(xiàn)象就叫身心平等(身心寂滅),“身”是法身概念,“心”是一念判別。所謂法身就是一切現(xiàn)象(一切緣起)都是他的生命境界,這叫法身義(身見),能分別這一切現(xiàn)象(一切緣起)的叫“心”。身心同歸“寂滅”是什么?身、心是互相不分別的,是平等的。
桌子上這兩個物件,這個代表身,那個代表心,它倆之間是互相不分別的,這個沒有怨言,那個沒有抱怨,互相沒有所謂的是非風。我們不一樣,我們的身心是分別的,一會兒這樣了,一會兒不舒服了,這叫身心不寂滅。因為我們的身叫業(yè)報身,業(yè)報就是習慣性,習慣性就是不做主(習慣成自然,自然就叫不做主),這話能串通吧?所以很多事情你當不了家。
沒辦法,一回兒疼了、一回兒酸了,業(yè)報身對應的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是非觀念,好壞、相對法,相對境界,這是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世界。因為身心是這樣的,就不叫寂滅,就不能展現(xiàn)平等性。念念不斷地總在分別,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
人家“身心寂滅”的叫“平等本際”。一切都從實際出發(fā),本來出發(fā),這叫“本際”。我們是一切從現(xiàn)象出發(fā),不是從本際出發(fā)的。我給他們提的四個字“不動本際”的意思也就在于此,不動叫寂滅,本際是從本來根本上出發(fā)。我們是從現(xiàn)象出發(fā),冷啦熱啦,實際從根本上說冷熱都沒有實質(zhì)的東西。
冷熱只是感受,冬天屋子里也就十幾度,我們感覺很暖和,夏天二十多度,反而覺著屋里是涼快的,那感受是咋回事?身心不寂滅,平等本際就不能出現(xiàn),平等性不能觀察出來,見的都是不平等性。能一切從本際出發(fā),自然圓滿十方,“十方”是所有的生活空間。
因為佛陀安住本際,能夠平等現(xiàn)前,所以他在什么地方都是圓滿的。有人說了“那他還受十難事”,那是你看見的,實際上他并不難。當時佛祖食馬麥,阿難挺傷心,說佛您那么大智慧的、受人尊敬的圣人,怎么還受難呢?佛就說“你來嘗嘗我這里頭的”,就拿自己缽里的馬麥給阿難吃,比甘露還好吃。人家不受的,是因為你有那樣的業(yè)果性,還存有眾生的概念。
這些道理不明白的時候本際不現(xiàn)前,你的十方就不能圓滿(你的生活空間里有缺陷),只有你的生活空間全部圓滿了,不分別了,叫“不二隨順”,好壞都沒有。就像你對你的孩子是沒有好壞分別的,叫“不二隨順。他好你愿意,不好你也愿意,除非他超越你的極限。他真的不像話了,你就收拾他了,但是你對他的概念還是不分別的,還是“不二隨順”的。
在心性方面講,我們對心性的作用是“不二隨順”的。別管它好壞都要隨順它,這個隨順是被動的,沒辦法。心跟身是一體的,解脫、不解脫,它都是一體的。解脫有自主性,不解脫欠缺自主性。啥叫自主性?能夠自覺,自主,不受現(xiàn)象的約束。不解脫就被現(xiàn)象和業(yè)力所牽引,好壞都得跟著它。
佛是圓滿十方以后的“不二隨順”,我們的生活空間也是十方空間,存在的空間是不圓滿的,有黑有白,有好有丑,有來有去,這叫不圓滿的。佛安住的圣境是圓滿的,沒有黑白、沒有好壞、一切自在的,源自于“身心寂滅”。
“于不二境 現(xiàn)諸凈土”不二境就是生活世界(所對境)的不分別,我們的心不去分別好壞,“不二”就是沒有好壞、沒有是非。心真是這樣的話,所對境就是這樣,看到的一切世界國土都是清凈的。
我們看到的一切國土都骯臟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好壞是非心,想別人的時候全是是非,因為懷著無明煩惱知見,琢磨的是知見煩惱,然后你看別人都是那些。有句老話,叫“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我們天天以小想法琢磨別人也是這想法,所以你天天就在分別呀判斷啊,越是這樣福報就越不現(xiàn)前,無論積的什么善根也會被埋起來,土太厚了,所以因果不得同時現(xiàn)前。
“現(xiàn)諸凈土”,世界徹底改觀了,我們現(xiàn)在沒有見到,為什么?因為身心沒有寂滅,換句話說,還沒有真正地進入三昧正受。身心寂滅必須得有個條件就是三昧正受,這是一連貫的,次第相當清楚的。
“婆伽婆”是頭,一切萬事開頭,我們要認識佛,我們自己的認識要跟他統(tǒng)一,叫婆伽婆。我們的認識還是自己所謂的主張呀觀念啊,就慢慢來吧,不可能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于不二境 現(xiàn)諸凈土”這是佛他自身的境界,寥寥幾句話看上去很短,實際上經(jīng)義很深的。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這十萬人是誰?我們不要把佛經(jīng)上講的數(shù)當數(shù)字,真的有十萬菩薩嗎?也有,因為他身心一如的。還有一層意思說出來你們更容易理解,這十萬菩薩是一霎那間的心念數(shù),一霎那間能產(chǎn)生十萬個念頭。你說“有那么多嗎?”絕對有那么多。
身心世界包括十萬個念頭一霎那間就產(chǎn)生了,怎么理解?你現(xiàn)在在聽我說話,同時在覺著身體,你沒有放下身體吧?身體沒放下里頭放下了嗎?也沒放下,對不對?然后你又在想著別的,你查清楚多少了嗎?還能再細分吶,你能一下看到這屋里所有的顏色吧?你能聽到我說的話吧?樓上的念佛機也能聽得到吧?聽得到是念頭在覺悟,但是不一定執(zhí)著,何止十萬吶。身跟心一下就能覺悟到這種程度,也就真的是十萬菩薩俱。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覺有情。
所以佛經(jīng)上講的不要把它當成直接的理解,否則就慢慢理解吧。但是因為心和境是相應的,他有這樣的心就有那樣的境,就會有十萬菩薩出現(xiàn)。那你又說了,“當時佛陀的教團里有十萬人嗎?”,講《圓覺經(jīng)》時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沒湊齊吶,就是在我們現(xiàn)象里能看到的人還沒湊齊吶。《華嚴經(jīng)》是給法身大士們講的,誰也看不著,那你說佛得怎么講?
心性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包括你自己給自己講話能聽得到嗎?我們天天都在不知不覺就給自己說話,在商量自己,你知道說給誰聽嗎?能商量和被商量的是誰?最后事情商量出來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幾個你?千百億。哪是你?不知道,什么樣是你?真的不知道。為什么有十萬菩薩俱?也是在這兒。正心不凝(正心不住),就沒有真實的我。我們正心現(xiàn)前了,所謂的我才會有,那個我也并非實有性,但是真正的世界(真實依報)就會形成。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叫如幻的依報,如幻的依報是沒有意義的,到最后都會緣盡曲終。
十萬菩薩是誰呢?怕你不理解,告訴你一些名字,以十二個菩薩為頭兒。十二菩薩這里稱為十二圓覺,十二圓覺菩薩是我們一個思維過程要經(jīng)歷的十二種層面。為什么分為十二種層面?是把所謂的根塵識詳細分解出來。把根和塵對解出來,以變化識心來了解根和識。這是十二圓覺菩薩為什么發(fā)生十二圓覺性(圓滿的覺性);在所謂的根和塵的境界里頭,識該如何去分別,該如何去對待會產(chǎn)生所謂的圓覺性。
“文殊菩薩”是以知見來對法塵,正覺三昧產(chǎn)生,知見和法塵才能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身心才能寂滅、才能平等,才能產(chǎn)生圓覺性。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去分析這個概念(概念就叫知見),中間能分別的識心作用如果不平等的話,心和境互相不相應,就會產(chǎn)生執(zhí)著和煩惱。我們觀察平等性,以所謂“三昧正受力”來看待知見和心性(或者說知見和法塵),平等性產(chǎn)生,這是文殊菩薩存在的意義。
再舉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你為什么叫張某,他為什么叫李某?我的知見首先得跟你這個塵相應,你得跟你的姓名相應,我喊張某你就知道是喊你。但是我的識心分別不相應的話,會認錯人(叫錯覺性)。
再具體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說,我們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理解(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這叫知見。這個知見跟你的現(xiàn)象不相應,所以就會產(chǎn)生現(xiàn)在的煩惱世界。怎么叫相應?中間認識的作用,完全能平等地認識你的價值和你的境界,解脫出來了就不受它兩個障礙了。
十二位菩薩表示十二個層面的圓覺性發(fā)生。我們怎么通過諸法緣起性來觀察這個圓滿的清凈覺地?如來正覺地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知道清凈覺地,清凈覺地怎么體現(xiàn)?就得通過這十二個圓覺菩薩所代表的十二個層面,以我們的識心分別性平等觀察,能觀察到清凈覺地。簡單講你把這些話先記住,叫得法眼凈。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凈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凈諸業(yè)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普眼菩薩就是我們說的韋馱菩薩,這幾個菩薩名字代表他的特性(代表他所具有的一個層面)。“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知見,“普賢菩薩”代表行為,“普眼菩薩”代表對外在現(xiàn)象的觀察力,“金剛藏菩薩”代表內(nèi)在的實質(zhì)性,“彌勒菩薩”代表變化性,“清凈慧菩薩”代表理性,通過對不同層面的觀察,看清楚識心狀態(tài)能產(chǎn)生清凈覺。不然的話凈覺力產(chǎn)生不了,凈覺不能產(chǎn)生對自己的修行沒有意義,守不了道,見不了道。
“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菩薩皆有眷屬,說明他同樣能影響一個層面的人。這些眾生“皆入三昧”,這個三昧是指如來正受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同時安住真理所發(fā)生的緣起性聚會的地方。能夠跟他統(tǒng)一境界,就能“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我也想叫你們跟我平等,關(guān)鍵你們跟我不平等。如來法會是平等的,真理在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樣地運行,但是體會不到時叫不平等性,因為你的心是不平等的。
這段經(jīng)文是非常精彩的,咱們首先明白參加法會這幫人都是干啥的,人家跟佛是同等正覺的。我們今天能聽這個經(jīng),能聽這個義、解這個義,緣起就建立了。別管這兩天聽得懂、聽不懂,我也希望你們能把這段聽完,也叫“入如來平等法會”,認識不認識都叫進去了。比如小娃娃不認識去北京的道兒,他也不需要認識,他父母把他拉到北京去,他自然就到了,就這么簡單。
“如來是法性身,隨想而生成”,跟他想的一樣,就有跟他一樣的受用;跟他想得不一樣跟他受用就不一樣。就像新買的話機不會玩兒這叫想不通,會玩兒了(想通了),就會受用了。我們的心思肯定要想問題,但是不要亂想問題,一定要想佛的想法去,他的想法你想通了,你叫撈著了,他的感受你也就有了。
就像我們在網(wǎng)絡世界里玩一樣,假以媒體(電腦)你跟很多想法在溝通,一旦你跟它的想法溝通了,你的感受就出來了。包括我們看電視劇呀文藝作品啊也是一樣,為什么能夠得其感受呢?因為跟他的想法在溝通,在理解他的意思,他的感受就產(chǎn)生了。
最有意思的是你平常在盲目地瞎理解,一回兒想想這兒,一回兒想想那兒,結(jié)果一個感受都不是真的。為啥?換的太快。你還沒有心的定力,不像佛那樣無量種意思一下就能包容下。人家的心量大,你不行,你的心量就那么點兒啊,看一個就是一個,不能同時看兩個,所以你感覺就很亂,那是錯覺,實際不亂。
當你的心練得很大的時候就不覺得亂,看世界都很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到絕頂看到眾山都是小的,在山底下看到山都是大的。人的心也是這樣,把人的心看透了,世界都是小的,彈丸微塵之地。通過這樣入佛的三昧,去想佛的想,正受就升起來了。入了他的法會,跟人家是同道中人。跟誰混也不如跟他混,跟他越混越光明,那是絕對的好處。
把這個把握好了真的叫不白生一回,跟如來平等法會去了。別跟眾生平等法會,眾生好不好?明白了,眾生也無所謂好壞;不明白的時候,真的有好有壞,也很煩的。我們都希望別人是好人,自己是壞蛋,光想好東西的一定是壞蛋,一定是貪心的。人不見好的時候,他肯定不在意,就放下了。人人都說錢是好東西,有人說“我才不在乎錢”“不在乎,你說什么!”這就是眾生世界,所以我們要清楚。
- 上一篇:解讀《金剛經(jīng)》第十五講
- 下一篇:人間佛教的生活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大疏
- 圓覺經(jīng)道場修證儀
- 圓覺經(jīng)略疏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二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一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九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七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六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五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四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三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一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二
- 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卷第十七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卷第十六
-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