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四講 如何發(fā)起本起清凈
第四講 如何發(fā)起本起清凈
我們昨天把大悲的意義了解了一下,佛教授我們依義而不依語,這個世界的語言結(jié)構(gòu)是很粗陋的。在很多佛國凈土當中不是以語言音聲來做佛事,只有在這個世界是這樣。因為佛說這個世界的人“其性剛強,難調(diào)難伏”,所以如來以剛強語言來調(diào)伏眾生。
不要小瞧人說話的音,話音會非常剛強。我們聽人家一句話能氣得好幾年過不來那個勁,你說剛強不剛強?有時候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能把人家氣得半死不活,諸葛亮那三寸舌頭能把人罵死,你說人的話剛強不剛強?我們的心性很剛強,所以佛以種種教化語言來調(diào)伏眾生。
釋迦世尊教化眾生經(jīng)常會說“下地獄”。地獄對佛來說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但是他給眾生講,“你要不怎么樣就會下地獄”,這就是一種剛強語言。佛大慈大悲怎么會去咒怨你?不會的,是告訴你,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那種現(xiàn)象,沒有絲毫的嗔心想去咒怨你。
是我們錯理解了,說“不敢去違犯佛的教誡,萬一下地獄怎么辦?”。并不是你違犯了佛的教誡要下地獄,是佛告訴你不能那樣做,做了的話肯定會有那種果報現(xiàn)象出現(xiàn)。佛只是給你一個教誡,并不是他制定了什么,你違犯了就要倒霉,因果都是自己感召來的。我們對佛法里很多的道理不夠理解,現(xiàn)在要懂得透過對語言結(jié)構(gòu)的認識而去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
比如,我們昨天說得很清楚,為什么稱為“大悲世尊”?因為他徹骨的悲心。何為“徹骨”?沒有任何私欲的認識,對一切眾生的呵護。這不是我們用常理觀念所能明白的,只能深深地去體會,慢慢地去感受。“大悲世尊”,文殊菩薩對佛的這種稱謂,是真誠無偽的贊嘆。但是我們常常對人的稱謂很多時候是言不由衷的,所以去稱呼人家的時候人家不會感動。從真心里發(fā)出來的一聲呼喚,真的會感動一切啊。
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什么?是帶有愛心的語言,如果一個人說出的話充滿了慈愛,我們就感覺有一種親和力,這是一種攝受力。為什么我們說話別人不會聽呢?因為我們帶有分別和執(zhí)著的煩惱心性,所以說出來的話不會有人聽。那種話不美,不是最好的。
佛所教授的法,為什么眾生都容易又都愿意接受?并不是佛以勢壓人,沒有。釋迦世尊完全是以他真誠的慈心、愛心和悲心,從深心里發(fā)出來的每一個聲音,對一切眾生的教誨所產(chǎn)生的攝受力不可想象。包括他所有的遺跡,所有的圣跡,都有難以估量的攝受力。只要有緣的人見到他,都會產(chǎn)生恭敬心。這就是他那種徹骨的慈悲心,大慈大悲所顯示的力量。“慈能生威”啊,能折服一切大眾。
正是因為佛有這樣殊勝的心因正見,他的法子們對他尊重敬畏,發(fā)出言自由衷的真誠贊嘆。這就叫因果相應(yīng),因緣相合。他們之間無量的智慧力量能對一切眾生產(chǎn)生亙古不絕的影響和利益。
佛教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近三千年了,為什么我們還能夠聽到他的遺教?釋迦世尊跟他的教眾之間真誠的心靈所發(fā)生的智慧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因為它是真正從真誠的心里生出來的,所以法子們每一次的請法,佛祖每一次的開示,都能以經(jīng)典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是他的果報,原因是他因地殊勝,出自于真誠。宇宙之間最貞實的是什么?心!心性當中所含有的一切是無量的智慧和光明啊,那是不可勝數(shù)的。
從這個角度去看,你會真正地認識佛,認識法,認識僧!真正的佛法僧是什么?“佛”,我們知道,偉大的世尊,無可厚非他是絕對的智慧完人。
咱們先說僧,“僧”是能夠奉行如來圣教的,能夠發(fā)起如來圣教智慧的。像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他能夠去觀察眾生根基(眾生的心基是他自心的動態(tài)),他能夠透過自己身心的觀察而去發(fā)起智慧因緣、生起智慧種性因緣,這是“僧”。
佛跟僧之間真誠地感應(yīng)道交而產(chǎn)生的力量,是“法”。這個法是超越一切時空的界限的。這是真實的一體三寶!我們不認識這樣的三寶種性,沒有辦法真實地感受到他的力量和他生命的存在性。
我們?yōu)槭裁匆堰@些講得很細?因為對佛的認識深度廣度不一樣,對他所教誡的經(jīng)法自然生起來的信心就會堅固清晰。往往我們對此認識得不夠真實,學佛的人都說自己信佛,真信。但是“真”的程度不一樣,眾生法界當中的“真”是有分別的。
這就宛如兩個人去相親搞對象、成家立業(yè)一樣,他跟你當時說的話都是真的,沒有假的。但是“真”的程度和廣度、深度有差異性。他的“真”會隨著時空和境界的變化在變。盡管如此,如果時空還能倒回到起初,他也還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界里所謂的“真”是有感受的,是相對的真(相對于時空空間來說叫“真”)。
佛跟圣賢們所發(fā)生的智慧,那種“真” 是絕對的。真誠的力量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只要有機緣去領(lǐng)悟到的時候,同時就會發(fā)出跟他一樣殊勝的正覺受。學佛法正道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個觀點,否則很難生起來法喜禪悅。
我們聽經(jīng)聞法的機緣是來之不易的。為什么我們總在強調(diào)這些?的的確確是來之不易的。眾多因緣和合才能生成這種緣起。這是善根福報,我們要是很輕易地放過,那是自己的損失,跟別人沒有關(guān)系。你怎么去維護這個善根福報?就要用真誠。
如果沒有真誠,感受升不起來。過去人求法,千里迢迢為一句法義,那種付出是很殊勝的。而我們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呢?我們一定要惜緣。對佛法有一種真誠的認識,升起的感受就會不一樣,這在于我們自己。我當年是用真誠求法的,我自己在家就已經(jīng)修了十年,十年的每一天都過得很痛苦,然后自己跑到九華山跟我的師父去求的。
我的一位朋友喜歡玩古董,起初他對那些古董玉器就是一念喜好。越喜好越看,越看越喜歡,越來越有感覺。感覺從哪兒來?一念心生。越玩的時間長,對那些東西就越有感受,形成一種力量,從一開始的感受到慢慢地感通(一眼看到就大概知道它的好壞,叫“感通”)。
我們對佛法也是如此,我們不能一時升起來那種殊勝的感受,不要緊,慢慢來,一點一點地用你的心去感受。熏染,熏染,就感通了。自然就升起殊勝的利益了(業(yè)障重一點的就慢慢來,一點一點地感受)。我們學法的態(tài)度要清楚,一定要懂得,當時為什么佛陀一講道很多人就證悟了?因為人家求法的心切!
為什么懂道理的人感受生不起來?放下自己的太少了,背著的太多了。就像一個杯子原來的味兒不刷干凈,又灌進去,串味兒。只有把自己的東西鏟除干凈,然后再灌進去才有味道。法會眾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怎么去入如來法會?就是一個誠意。
首先跟佛不要有界限分別,時空、心靈這兩個界限都不要有。時空是我們自己假設(shè)的,心靈也只是自我的認識。這兩個都不要去有(都不要去觀察它),佛所教戒的精神和智慧,自然會把整個身心世界浸潤得通體光明。我們?yōu)槭裁纯偸切睦镱^還有一點點陰霾散不去?那就是你執(zhí)著的。因為有個假我(你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在執(zhí)著,所以擋住了陽光。
佛的光明能夠穿透任何東西,唯獨穿透不了的就是你的業(yè)障。業(yè)障得自己消除,但是他能照見你的業(yè)障。業(yè)障如何去照見?《心經(jīng)》里一句話說得最清楚,諸法平等相 “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消業(yè)障最好的辦法(最好的思惟)。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相(一切現(xiàn)象本身是沒有實質(zhì)的),這是個總體性的概念。具體到自己的身心世界就是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實有的。
我們把握“心不可得,不可得心”這個原則,對待自己身心世界的調(diào)配(調(diào)整),就非常有規(guī)律可循,很容易就得道。這時候就叫會用心了,就是我們會在意道的上進不上進,并不是在意得失的上進。我們平常去衡量的都是得失好壞善惡,都是五蘊范疇里的。我們現(xiàn)在學道,道是平等,是諸法空相。把握這個,以誠意進入真理的實踐(進入如來法會)。
如來是絕對的平等,不會因為時空和心靈界限的差異對你沒有力量。去敞開你的心靈世界,自然時空和心情就會完全變化,充滿了智慧和光明。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光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可以擋住。唯獨的界限就是你自己的所知見(所知障),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時空、心靈世界的界限。我們把時空打開,把心靈界限放下,心的包容和寬大,所體現(xiàn)的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清凈)。那時候你的心跟佛是一般無二的,參與的就是如來法會,這時你就跟佛是同樣的緣起、同樣的生活、同樣的世界。
我今天跟你說這些,是讓你不用放下現(xiàn)在的身報,直接慧入極樂世界(慧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怎么慧入?把心靈打開。怎么打開?放下。我們的心靈為什么放不開?總在得失(有無)相對之間衡量。把心靈世界敞開,諸佛如來的光明剎那間就充滿。這是真實的,不假修證而得的圓覺大法!
《圓覺經(jīng)》叫不修而證的法,但是要透過三昧的思惟(正覺思惟)才行。正覺思惟是一種返觀(我們說的觀照)。觀照力一旦升起來,正覺受(三昧正受)就升起來了,就跟諸佛如來同一法會,這是“平等法會”的意思。
要參與這個法會,首先誠意的態(tài)度是第一位的。沒有誠意,不要說解脫道,就是世間道,也不可能得道。耍個小聰明,人都能清楚,佛難道不知道你想干啥?雖然我比佛祖還差一些,但是我告訴你,我也知道你想干啥,有一次有兩次行,有三次我保證不理你。
“愿為此會諸來法眾。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蔽氖馄兴_很慈悲,他問的問題,就是我剛才解釋的。想體會真理從哪兒開始?一定要從本際(實際和根本)出發(fā)。“本起”的意思是一定要從根本開始。不觸及根本,理性發(fā)揮不出來。什么叫“根本”?我們所執(zhí)有的煩惱心想去獲得究竟生命意義上的升華和快樂,必須得從根本上拔除煩惱障礙,否則再作別的努力沒有意義。
就像人身染病,只有一味藥治你的病。你偏偏說我不吃這味藥,吃別的藥行不行?你們說行不行?要行的話你教教我,反正我體會這么多年是不行。是啥病就得吃啥藥,這是真理。感冒就得吃點發(fā)汗的藥,鬧鼻炎的時候就去吃點消炎藥。鬧鼻炎的時候吃點治肚子的藥管用嗎?你感覺治鬧肚子的藥挺好吃,這就是我們?nèi)祟惐娚?
體會真理的起行處就要從根本出發(fā),根本就是一定要觸及心靈深處的隱藏。這種隱藏,需要自覺,不要指望別人給你說。別人只能旁敲側(cè)擊行,真的觸及到的話,你會立即跟人翻臉瞪眼的,維護最大的我慢,一下就蹦起來了。
碰到人業(yè)障要現(xiàn)行的時候怎么辦?不能跟他扛,讓他瘋過去,瘋勁下去了然后再慢慢說。腦袋清楚點了,以后再瘋的時候就注意了。注射一下疫苗,不能說他不犯,肯定他習慣還在,以后再犯的時候就有免疫能力了。我們都有煩惱再犯的,要不犯就不叫凡夫了。但是現(xiàn)在給你講的道理就像注射疫苗一樣,下回再犯的時候會懂得去返觀自省了,持續(xù)的時間就短多了,一點一點好了,越來越好,到最后這個煩惱心就放下了,這是佛法在我們自己身上漸漸地起到利益。
有句話叫“初發(fā)心菩薩于煩惱中不得自在”就是說明這個意思,這是個調(diào)伏煩惱的過程,與此同時智慧在生長,此消彼長。我們要調(diào)伏自己,讓煩惱不要再現(xiàn)行,當現(xiàn)行的時候要用理性來約束它。要從根本上觀察,認識去犯這些錯誤對我沒有好處。那么辛苦地付出都會付諸東流,不管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是這樣。
我們生活中經(jīng)營一個家很辛苦,只是因為感覺和感受調(diào)和不了,就出現(xiàn)離婚現(xiàn)象。理性和感受總沖突,偏于理性的時候還能夠維持,偏于感情的時候就完蛋了。但是這兩種情況的存在就決定了你要受煩惱。你的感覺(理性)升起來的時候,“我應(yīng)該維護大局”,自己就說服自己了。但是感受生起來的時候,“這家伙真的對我很差勁,花言巧語蒙我”,感覺跟感受總要打仗,最后看哪個沖破哪個。
我們?yōu)槭裁纯偀⿶?因為沒有從根本出發(fā),所以不見如來。如來是什么?真理實相(真實的理性所運行的真實作用叫真理實相)。人世經(jīng)歷中的真理是人生要幸福,去奮斗所爭取來的環(huán)境本來是為了獲得幸福,結(jié)果反而一團糟。為什么?證明理性偏離軌道了。我們自己不覺察,還覺著自己挺對的,最后失其所守,一無所有,又回歸本性了。但是你不喜歡本性,因為習慣“有”了。本性本來是清凈莊嚴,無一物的。六祖大師知道,直接去找根本,“本來無一物”。你不習慣,你習慣花花綠綠的,結(jié)果一下花花綠綠沒有了,空空如也,了無一物。有福的就出家跟師父修行了。
非常清晰的人性概念都在這些經(jīng)典上擺著。我們于如來見不到,所以“本起因地”本來該有的在你這兒都發(fā)生不起來。由此就知道,想得道并非難事,一定要除去最大的障礙。正真和誠意都要有,那才行。發(fā)心就得這樣!立意就得這樣!只有這樣的開始才有很好的結(jié)束。
“本起清凈”從本質(zhì)上發(fā)生很清晰的認識,不受干擾的觀念,這叫“本起清凈”。你的“本起” (根本發(fā)生)不清凈,沒辦法升起來正覺。我們今天要發(fā)起這個“本起清凈”,就必須得把你的一點一滴是是非非都告訴你清楚。不然你不清楚(本起不清凈)。不知道該如何針對你個人去發(fā)生本來(根本)的東西。不然我們學來學去為什么?佛經(jīng)教典教授的是實際的東西,一定要針對具體的心態(tài)。
文殊菩薩在這兒所問的,恰恰就是想修行獲得解脫發(fā)生的原則該如何確立?這是個關(guān)鍵的問題。不單單適用于我們修行的開始,而且適應(yīng)于我們確立人生方向。這都要很清楚的,F(xiàn)在的小孩兒為什么人生方向都是茫然的?因為他一開始確立的時候就是錯誤的、迷茫的、不清楚的。“本起”不清凈,“因地”就不真。
“本起”和“因地”不一樣。“因地”是已經(jīng)形成因緣法相對境了!氨酒稹笔侵饾u形成(清楚)自我概念的過程。類似于小孩三歲到七歲的時候朦朧的想法,一般人從三歲到七歲,基本上一生的想法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性格是從零歲到三歲形成的)。
“本起清凈”,只有本來發(fā)生(種性的形成)清凈的時候,“因地法行”才會準確。何為“因地法行”?主觀意識方向上的原則就不會發(fā)生錯誤,這個原則不會有很大的偏差。不然的話你的原則肯定會很麻煩。
我們知道很多人在評判所謂的“魔”跟“佛”。首先你自己明白什么叫“佛”什么叫“魔”了沒有?這個明白是:你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你自己的感受不是,就是本起不清凈。你本起不清凈,憑什么評判人家是“魔”還是“佛”?這個“明白”是你的身心有沒有升起感受。很多人明明知道師父講的佛法很殊勝,為什么不去聽?為什么還要在外面跑?這就叫“本起”不清凈。
“本起”不清凈,“因地法行”就不能準確,主觀方向行為準則就會發(fā)生錯誤,就得不到受用。我再真誠,把真正的生命現(xiàn)象的功德展現(xiàn)給他看。他只能生起一時的信念,只是善根力發(fā)生。不可能真正獲得今生的好處,只能說結(jié)個善緣。包括你們也是這樣。你們在這個生活世界里頭所探尋的就是這些道理,你要清楚,要抉擇的方向一定要準確,以絕對的理性知道自己要選擇什么樣的狀態(tài)生活。這個生活不是簡簡單單的吃喝拉撒這些,是你自己的心該去邁向哪個方向,不要騙自己的心。你可以欺騙天下人,騙不了自己。
最簡單的例子,那些皇帝們,天下人都可以相信他,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卻很無聊、很恐怖、很寂寞的,不然的話他不會稱孤道寡。他的話不能跟任何人講。他的“本起”是什么?就像曹操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是他們所奉行的一個原則。到最后他誰都不會相信,沒有信心可言,沒有真誠可以看得到。最后連死的時候曹操要弄七十二個假墳,生怕人家把他給掘了,可見人多可憐!
我說的意思你們要弄清楚:要想自己開始好,必須把握根源。根源是什么?動機要純、要凈!皟簟笔恰扒鍍簟。“清凈”就是非常專一,心不能亂,開始心真的不能亂。我們一般都想這個東西擁有,那個也不放棄。又能修行得到利益,世間的功名我又不會損失。現(xiàn)在很多在家人學佛的是這種觀點,你要知道佛祖比你不傻。對于在家人所說的成就,如果能好好持五戒修十善,念佛修行回向,舍此報身往生極樂世界,經(jīng)典上說是可以的。想破惑證果,證到三果是可以。但真的要干呢,雖然是在家人的形象必須奉持出家人的戒行,才能破惑證果。
就憑這些人不容易,一天念幾百遍大悲咒可以,但煩惱心(煩惱惑)一點兒不減(大悲咒都念給觀世音菩薩聽的),念了幾百遍有感應(yīng)嗎?有感應(yīng),嘴麻得很。再來問我,“念那么多怎么沒感覺?”想要什么感覺?突然天上掉餡餅,又掉個大個的砸到頭上了?可見我們理解的佛法跟真理差得很遠,這些經(jīng)典揭示的是人性的缺陷,完善的是人性的完美,呈現(xiàn)佛性的自在。
“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這是告訴我們修行的目標,總的方向和原則都給確立了。“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遠離諸病!笔歉嬖V我們?nèi)绾稳ビ^察,方向、目標、原則都確立了,把分別念好好去用的方法。
“大乘”首先心要大,認識要廣,并不是有理體形象的分別!按蟆笔欠戏ㄉ砹x,符合絕對的理稱為“大”。 “乘”是要以理作為核心,承載心的運行發(fā)生軌跡。
“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發(fā)起分別念的作用的時候是清凈的。清凈就是不要有什么夾雜、染雜,也就是不要受所謂的“色受想行識”的干擾。對真理的奉行實踐不要有任何干擾,稱為“清凈心”。我們平常認為什么叫清凈心?什么都不想。錯,那叫無想心!扒鍍粜摹笔怯^念和主觀的意識都不會受干擾。
經(jīng)典這里講的“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是依法身究竟真理為思想核心的認識過程中,沒有任何的干擾的分別念,叫“清凈心”。我們符合這樣的標準才能“遠離諸病”,行為才不會有過失。才不會說今天又犯錯了,明天又懺悔了,沒有那事。只有這樣能保證因地真實,果才不會遭迂曲。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明白核心,核心是廣度和深度都要圓滿!按蟆笔侨康囊馑,要認識全部(廣度和深度)。光認識不行,還要去分別和感受它,而且這種分別和感受是不受干擾的才行。有干擾叫不清凈心,會生一切諸病(發(fā)生過失,這樣那樣的錯)。
就像開車一樣,完全認識它的時候,才能完全駕馭它。車乘代表行車原理,只有認識車乘才能駕馭車,而不是認識車就能駕馭車乘。要掂對清楚,我們都認識車,但是我們不認識車理的時候能開嗎?不能!
一樣的道理,不是見到三寶,就知道三寶是什么的。不是我們天天用分別,天天知道分別念,就知道分別念到底有啥作用,不是那樣子的。真正掌握分別念的時候,智慧就解脫出來了,不會有煩惱。因為它本身是沒有煩惱的,這是真理,所以說“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遠離諸病”。只有認識思想核心的過程中感受很清楚,沒有干擾,所有的過失才會被避免。
已經(jīng)發(fā)生的境界該如何去把過失避免?深入去認識了解理,不是了解自己,你自己是沒有任何可了解的,自己的感受都是虛無縹緲的。想獲得真正的好處,得記住把境安,心才會安(因為你還沒那個本事心安——境安)。很簡單,你想心感受好,第一身體要好。凡夫是這樣的,練著練著心就會安了。等你的心完全安(完全符合理性)的時候,你在哪兒都會把境安。心安——境安,沒那個力量的時候安不成。
訓練念力,心有一定的安詳,就能把境安了,這叫練心。心力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遠離諸病”。不然心很麻煩,在顛顛倒倒的過程當中不得理清,理不清的時候就完蛋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大疏
- 圓覺經(jīng)道場修證儀
- 圓覺經(jīng)略疏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二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一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十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九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七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六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五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四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三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一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卷第二
- 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卷第十七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卷第十六
-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一講 佛法教義的核心思想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二講 認識法身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三講 修斷無明的三步置換法則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四講 如何發(fā)起本起清凈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五講 何謂絕對的生命法則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六講 轉(zhuǎn)身的智慧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七講 擺脫一切觀念的執(zhí)著去做一切實際的行為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八講 依道見法
- 解讀《圓覺經(jīng)》之普賢菩薩篇 第九講 有無俱遣 凈覺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