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

  集論- 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

  “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 又名“ 集論” , 由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者--- 無著菩薩所造。他所著的“顯揚圣教論”及“攝大乘論”,是以入識來說明大乘唯識學(xué)的妙理,重點在辨證阿賴耶之殊勝,而集論并不如此。本論是集大乘的阿毗達(dá)磨之精萃,分別大乘法相。所以顯揚圣教論及大乘論是唯識宗之論藏,集論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義,不屬于何宗派的論典。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隨著經(jīng)典傳譯時期不同,興起各家各宗的學(xué)說,他們只能依據(jù)當(dāng)時手上有的某經(jīng)某論來開宗立說,有如瞎子摸象,難免產(chǎn)生誤解及疏漏。要學(xué)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學(xué)天臺、華嚴(yán)等論述,最好先看集論,因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礎(chǔ),不是個人的思想學(xué)說。

  本書原文來自“藏要”中的集論,重新分段,加標(biāo)點及使用簡化字,若有錯誤處,希望大家指正。多謝幾位法師的協(xié)助,及一群居士發(fā)心打字,校對及排版,還有林長澔居士助印,使本書的初版終于得于面世。希望本書能助各位讀者,對大乘法相有更正確了解,更全面的認(rèn)識佛法的精要所在。

  目錄

  集論加標(biāo)點序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一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二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三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四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五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六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七.

  集論加標(biāo)點序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 又名“集論”, 由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者---無著菩薩所造。他所著的“顯揚圣教論”及“攝大乘論”,是以入識來說明大乘唯識學(xué)的妙理,重點在辨證阿賴耶之殊勝,而集論并不如此。本論是集大乘的阿毗達(dá)磨之精萃,分別大乘法相。所以顯揚圣教論及大乘論是唯識宗之論藏,集論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義,不屬于何宗派的論典。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隨著經(jīng)典傳譯時期不同,興起各家各宗的學(xué)說,他們只能依據(jù)當(dāng)時手上有的某經(jīng)某論來開宗立說,有如瞎子摸象,難免產(chǎn)生誤解及疏漏。要學(xué)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學(xué)天臺、華嚴(yán)等論述,最好先看集論,因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礎(chǔ),不是個人的思想學(xué)說。

  本書原文來自“藏要”中的集論,重新分段,加標(biāo)點及使用簡化字,若有錯誤處,希望大家指正。多謝幾位法師的協(xié)助,及一群居士們發(fā)心打字,校對及排版,還有林長澔居士助印,使本書的初版終于得于面世。希望本書能助各位讀者,對大乘法相有更正確了解,更全面的認(rèn)識佛法的精要所在。

  廣超法師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與決擇 是各有四種 三法攝應(yīng)成 諦法得論議 幾何因取相 建立與次第 義喻廣分別 集總頌應(yīng)知

  蘊界處 各有幾?

  蘊有五,謂∶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界有十八,謂∶

  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觸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

  處有十二,謂∶

  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何因蘊唯有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說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體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過現(xiàn)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處唯十二?唯由身具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

  何故名取蘊?以取合故名為取蘊。何等為取?謂諸蘊中所有欲貪。何故欲貪說名為取?謂于未來現(xiàn)在諸蘊能引不舍故,希求未來染著現(xiàn)在欲貪名取。

  何故界處名有取法?應(yīng)如蘊說。

  色蘊何相?變現(xiàn)相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xiàn)。

  云何名為觸對變壞?謂由手、足、塊石、刀杖、寒熱、饑渴、蚊、虻、蛇蝎,所觸對時即便變壞。

  云何名為方所示現(xiàn)?謂由方所可相,示現(xiàn)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尋思相應(yīng)種種構(gòu)畫。

  受蘊何相?領(lǐng)納相是受相,謂由受故,領(lǐng)納種種凈不凈業(yè)諸果異熟。

  想蘊何相?構(gòu)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構(gòu)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

  行蘊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謂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無記品中驅(qū)役心故。

  識蘊何相?了別相是識相,謂由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

  眼界何相?謂眼曾現(xiàn)見色,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

  色界何相?謂色眼曾現(xiàn)見,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聲、香、味、觸、法界相亦爾。

  眼識界何相?謂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如眼識界相、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

  處何相?如界應(yīng)知隨其所應(yīng)。

  云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云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fēng)界。

  何等地界?謂∶堅鞕性。

  何等水界?謂∶流濕性。

  何等火界。謂∶溫?zé)嵝浴?/p>

  何等風(fēng)界。謂輕等動性。

  云何所造色。謂∶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

  何等眼根?

  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清凈色。

  何等耳根?

  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凈色。

  何等鼻根?

  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清凈色。

  何等舌根?

  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清凈色。

  何等身根

  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清凈色。

  何等為色?

  謂四大種所造, 眼根所行義。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xì)、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煙、塵、霧、逈色、表色、空、一顯色。

  此復(fù)三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

  何等為聲?

  謂四大種所造,耳根所取義;蚩梢、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執(zhí)受大種為因、或不執(zhí)受大種為因、或俱大種為因、或世所極成、或成所引、或遍計所起、或圣言所攝、或非圣言所攝。

  何等為香?

  謂四大種所造,鼻根所取義。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

  何等為味。

  謂四大種所造,舌根所取義。謂∶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俱生、或和合、或變異。

  何等所觸一分?

  謂四大種所造,身根所取義。謂∶滑性、澀性、輕性、重性、軟性、緩、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處所攝色?有五種應(yīng)知,

  謂∶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蘊?謂∶

  六受身∶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

  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驑贰⒒蚩、或不苦不樂。

  復(fù)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

  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

  復(fù)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

  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

  復(fù)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

  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

  何等身受?謂五識相應(yīng)受。

  何等心受?謂意識相應(yīng)受。

  何等有味受?謂自體愛相應(yīng)受。

  何等無味受?謂此愛不相應(yīng)受。

  何等依耽嗜受?謂妙五欲愛相應(yīng)受。

  何等依出離受。謂此愛不相應(yīng)受。

  云何建立想蘊?謂∶

  六想身∶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

  意觸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

  何等有相想?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余諸想。

  何等無相想?謂所余想。

  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

  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

  何等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

  云何建立行蘊?謂∶

  六思身∶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

  意觸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諸善,思作雜染,思作分位差別。又即此思,除受及想與余心所法、心不

  相應(yīng)行,總名行蘊。

  何等名為余心所法?

  謂∶作意、觸、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亂、睡眠、惡作、尋、伺。

  何等為思?

  謂于心造作意業(yè)為體,于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yè)。

  何等作意?

  謂發(fā)動心為體,于所緣境持心為業(yè)。

  何等為觸?

  謂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欲?

  謂于所樂事彼彼引發(fā)所作希望為體,正勤所依為業(yè)。

  何等勝解?

  謂于決定事隨所決定印持為體,不可引轉(zhuǎn)為業(yè)。

  何等為念?

  謂于串習(xí)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yè)。

  何等三摩地?

  謂于所觀事令心一境為體,智所依止為業(yè)。

  何等為慧?

  謂于所觀事?lián)穹轶w。斷疑為業(yè)。

  何等為信?

  謂于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凈希望為體, 樂欲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慚?

  謂于諸過惡自羞為體, 惡行止息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愧?

  謂于諸過惡羞他為體, 業(yè)如慚說。

  何等無貪?

  謂于有有具無著為體, 惡行不轉(zhuǎn)所依為業(yè)。

  何等無嗔?

  謂于諸有情苦及苦具無恚為體, 惡行不轉(zhuǎn)所依為業(yè)。

  何等無癡?

  謂由報教證智決擇為體, 惡行不轉(zhuǎn)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勤?

  謂心勇悍為體,或被甲或加行、或無下或無退或無足差別,成滿善品為業(yè)。

  何等為安?

  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調(diào)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yè)。

  何等不放逸?

  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癡修諸善法,于心防護諸有漏法為體,成滿一切世出世福為業(yè)。

  何等為舍?

  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癡,與雜染住相違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為體,不容雜染所依為業(yè)。

  何等不害?

  謂無嗔善根一分,心悲愍為體,不損惱為業(yè)。 何等為貪?。

  謂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yè)。

  何等為嗔?

  謂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為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慢?

  謂依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yè)。

  何等無明?

  謂三界無知為體,于諸法中邪決定疑雜生起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疑?

  謂于諦猶豫為體,善品不生所依為業(yè)。

  何等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zhí)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所依為業(yè)。

  何等邊執(zhí)見?

  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zhí)或斷或常,諸忍欲覺觀見為體,障處中行出離為業(yè)。

  何等見取?

  謂于諸見及見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zhí)為最為勝為上為妙,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執(zhí)不正見所依為業(yè)。

  何等戒禁取?

  謂于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zhí)為清凈為解脫為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勞而無果所依為業(yè)。

  何等邪見?

  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yè),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yè),不善生起為業(yè),善不生起為業(yè)。

  如是五見,幾增益見?幾損減見?四是增益見,謂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別故。于諸見中增 益第一及清凈故。一多分是損減見,計前后際所有諸見。彼于此五,幾見所攝?

  謂或二,或一切。于不可記事所有諸見∶彼于此五幾見。

  所攝?謂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觀何過失故,于蘊界處以五種相,非毀執(zhí)我?由觀彼攝受薩迦耶見者,有五種過失故。謂∶

  異相過失、

  無常過失、

  不自在過失、

  無身過失、

  不由功用解脫過失。

  于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

  色是我、

  我有諸色、

  色屬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計∶

  受想行識是我、

  我有識等識、

  等屬我、

  我在識等中。

  于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

  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

  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由相應(yīng)我所故,隨轉(zhuǎn)我所故。不離我所故。

  薩迦耶見當(dāng)言于事了不了耶?當(dāng)言于事不得決了,如于繩上妄起蛇解。

  何等為忿?

  謂于現(xiàn)前不饒益相,嗔之一分,心怒為體,執(zhí)杖憤發(fā)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恨?

  謂自此已后即嗔一分懷怨不舍為體。不忍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覆?

  謂于所作罪他正舉時。癡之一分隱藏為體。悔不安住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惱?

  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為體,高暴粗言所依為業(yè),生起非福為業(yè),不安隱住為業(yè)。

  何等為嫉?

  謂耽著利養(yǎng),不耐他榮,嗔之一分,心妒為體,令心憂戚不安隱住為業(yè)。

  何等為慳?

  謂耽著利養(yǎng),于資生具,貪之一分,心吝為體,不舍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誑?

  謂耽著利養(yǎng),貪癡一分,詐現(xiàn)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諂?

  謂耽著利養(yǎng),貪癡一分,矯設(shè)方便,隱實過惡為體,障正教授為業(yè)。

  何等為憍?

  謂或依少年、無病、長壽之相,或得隨一有漏榮利之事,貪之一分,令心悅豫為體,一切煩 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yè)。

  何等為害?

  謂嗔之一分,無哀、無悲、無愍為體,損惱有情為業(yè)。

  何等無慚?

  謂貪嗔癡分,于諸過惡,不自羞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yè)。

  何等無愧?

  謂貪嗔癡分,于諸過惡,不羞他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yè)。

  何等惛沈?

  謂愚癡分,心無堪任為體,障毗缽舍那為業(yè)。

  何等掉舉?

  謂貪欲分,隨念凈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業(yè)。

  何等不信?

  謂愚癡分,于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凈、心不希望為體,懈怠所依為業(yè)。

  何等懈怠?

  謂愚癡分,依著睡眠倚臥為樂,心不策勵為體,障修方便善品為業(yè)。

  何等放逸?

  謂依懈怠及貪嗔癡,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護為體,憎惡、損善所依為業(yè)。

  何等忘念?

  謂諸煩惱相應(yīng)念為體,散亂所依為業(yè)。

  何等不正知?

  謂諸煩惱相應(yīng)慧為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毀所依為業(yè)。

  何等散亂?

  謂貪嗔癡分,心流散為體。此復(fù)六種,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nèi)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

  云何自性散亂?謂五識身。

  云何外散亂?謂正修善時,于五妙欲其心馳散。

  云何內(nèi)散亂?謂正修善時,沉掉味著。

  云何相散亂?謂為他歸信矯示修善。

  云何粗重散亂?

  謂依我、我所執(zhí)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時,于已生起所有諸受,起我、我所及與我 慢執(zhí)受間雜取相。

  云何作意散亂?謂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離欲為業(yè)。

  何等睡眠?

  謂依睡眠因緣,是愚癡分,心略為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yīng)爾、或不應(yīng)爾,遺失可作所依為業(yè)。

  何等惡作?

  謂依樂作、不樂作、應(yīng)作、不應(yīng)作,是愚癡分,心追悔為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yīng)爾、或不應(yīng)爾,能障心住為業(yè)。

  何等為尋?

  謂或依思或依慧, 尋求意言令心粗轉(zhuǎn)為體。

  何等為伺?

  謂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xì)轉(zhuǎn)為體。如是二種,安不安住所依為業(yè)。 復(fù)次

  諸善心所斷自所治為業(yè),煩惱隨煩惱障自能治為業(yè)。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yīng)行?

  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zhuǎn)、定異、相應(yīng)、勢速、次第、時、方、數(shù)、和合等。

  何等為得?

  謂于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

  何等無想定?

  謂已離遍凈欲,未離上欲,出離想,作意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定。

  何等滅盡定?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于不恒行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

  何等無想異熟?

  謂已生無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異熟。

  何等命根?

  謂于眾同分先業(yè)所引,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何等眾同分?

  謂如是如是有情,于種種類自體相似,假立眾同分。

  何等為生?

  謂于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

  何等為老?

  謂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變異,假立為老。

  何等為住?

  謂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不變壞,假立為住。

  何等無常?

  謂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變壞,假立無常。

  何等名身?

  謂于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謂于諸法,差別增言,假立句身。

  何等文身?

  謂于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顯,能顯彼義故,此復(fù)名字,無異轉(zhuǎn)故。

  何等異生性?

  謂于圣法不得假立異生性。

  何等流轉(zhuǎn)?

  謂于因果相續(xù)不斷,假立流轉(zhuǎn)。

  何等定異?

  謂于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

  何等相應(yīng)?

  謂于因果相稱,假立相應(yīng)。

  何等勢速?

  謂于因果迅疾流轉(zhuǎn),假立勢速。

  何等次第?

  謂于因果一一流轉(zhuǎn),假立次第。

  何等為時?

  謂于因果相續(xù)流轉(zhuǎn),假立為時。

  何等為方?

  謂于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

  何等為數(shù)?

  謂于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shù)。

  何等和合?

  謂于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

  何等為心?

  謂蘊界處習(xí)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xí)氣故。

  何等為意?

  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與四煩惱恒相應(yīng),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

  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圣道現(xiàn)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xué)地。

  又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

  何等為識?謂六識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等眼識?謂依眼緣色了別為性。

  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

  何等鼻識?謂依鼻緣香了別為性。

  何等舌識?謂依舌緣味了別為性。

  何等身識?謂依身緣觸了別為性。

  何等意識?謂依意緣法了別為性

  云何建立界。謂∶

  色蘊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及法界一分。

  受蘊想蘊行蘊即法界一分。

  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蘊不攝耶?謂法界中諸無為法。此無為法復(fù)有八種。

  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及想受滅。

  何等善法真如?

  謂無我性,亦名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

  何故真如說名真如? 謂彼自性無變異故。

  何故真如名無我性?離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為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

  何故真如名為無相?以一切相皆寂靜故。

  何故真如名為實際?以無顛倒所緣性故。

  何故真如名為勝義?最勝圣智所行處故。

  何故真如名為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當(dāng)知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亦爾。

  何等虛空? 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yè)故。

  何等非擇滅?謂是滅非離系。

  何等擇滅? 謂是滅是離系。

  何等不動? 謂已離遍凈欲。未離上欲苦樂滅。

  何等想受滅?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諸不恒行心心所滅,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滅。

  又若五種色,若受想行蘊及此所說八無為法。如是十六總名法界。

  云何建立處?謂∶十色界即十色處,

  七識界即意處,

  法界即法處。

  由此道理諸蘊界處三法所攝,謂∶

  色蘊、法界、意處。

  如說眼及眼界,若有眼亦眼界耶?設(shè)有眼界亦眼耶?

  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后眼。

  或有眼界非眼,謂處卵[谷-禾+卵]羯邏藍(lán)時,頞部曇時,閉尸時,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設(shè)得已失,若生無色異生所有眼因。

  或有眼亦眼界,謂所余位。

  或有無眼無眼界,謂已入無余依涅槃界,及諸圣者生無色界,

  如眼與眼界。如是耳鼻舌身與耳等界。隨其所應(yīng)盡當(dāng)知。

  若有意亦意界耶?設(shè)有意界亦意耶?

  或有意非意界,謂阿羅漢最后意。

  或有意界非意,謂處滅定者所有意因。

  或有意亦意界。謂所余位。

  或有無意無意界。謂已入無余依涅槃界。

  若生長彼地。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耶?

  或有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

  或復(fù)余地。謂生長欲界用色廛眼見欲廛色,或用色廛上地眼見下地色。

  如以眼對色,如是以耳對聲。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

  若生長欲界,即以欲廛鼻舌身。還嗅嘗覺欲廛香味觸。若生長色界。即以色廛身。還覺自地 觸;彼界自性定無香味,離段食貪故,由此道理亦無鼻舌兩識。

  若生長欲界,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無漏法。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

  若生長無色界。以無色廛意,知無色廛自地法及無漏法。若以無漏意知三界法及無漏法。

  何故諸蘊如是次第?

  由識住故,謂四識住及識。

  又前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領(lǐng)受故,如所領(lǐng)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隨 彼彼處而了別故。

  又由染污清凈故,謂若于是處而起染凈,若由領(lǐng)受取相造作故。

  染污清凈。若所染污及所清凈。

  由此理故說蘊次第

  何故諸界如是次第?由隨世事差別轉(zhuǎn)故。云何世事差別而轉(zhuǎn)?謂諸世間最初相見,既相見已更相問訊,既問訊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種種上妙飲食,次受種種臥具侍女,然后意界處處分別。以內(nèi)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隨此次第建立識界,如界次第,處亦如是。

  蘊義云何?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xì),若劣,若勝,若遠(yuǎn),若近。彼一切略說一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又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材蘊。如契經(jīng)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故。又荷雜染擔(dān)故名為蘊,如肩荷擔(dān)。

  界義云何?

  一切法種子義,又能持自相義,又能持因果性義,又?jǐn)z持一切法差別義。

  處義云何?識生長門義是處義。如佛所說∶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陽焰。

  行如芭蕉。

  識如幻化。

  以何義故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以無我故,離凈故,少味故,不堅故,不實故。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一

  大乘阿毗達(dá)磨集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復(fù)次蘊界處廣分別云何?嗢柁南曰∶ 實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過去世等諸緣等, 云何幾種為何義?

  蘊界處中云何實有?幾是實有?為何義故觀實有耶?

  謂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實有義。

  一切皆是實有。

  為舍執(zhí)著實有我故,觀察實有。

  云何假有?幾是假有?為何義故觀假有耶?

  謂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義。

  一切皆是假有。

  為舍執(zhí)著實有我故,觀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幾是世俗有?為何義故觀世俗有耶?

  謂雜染所緣是世俗有義。

  一切皆是世俗有。

  為舍執(zhí)著雜染相我故,觀察世俗有。

  云何勝義有? 幾是勝義有?為何義故觀勝義有耶?

  謂清凈所緣。是勝義有義。

  一切皆是勝義有。

  為舍執(zhí)著清凈相我故,觀察勝義有。

  云何所知?幾是所知?為何義故觀所知耶?

  謂所知有五種∶一色

  二心

  三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應(yīng)行

  五無為。

  若于是處雜染清凈,若所雜染及所清凈,若能雜染及能清凈,

  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凈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

  此中∶

  色謂色蘊、十色界、十色處。及法界法處所攝諸色。

  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

  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yīng)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

  心不相應(yīng)行謂不相應(yīng)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

  無為謂法界法處一分。

  又所知法者謂∶勝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內(nèi)證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厭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無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義智所行故,是所知義。

  一切皆是所知。

  為舍執(zhí)著知者、見者、我故,觀察所知。 云何所識?幾是所識?為何義故觀所識耶?

  謂無分別故、有分別故、因故轉(zhuǎn)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細(xì)差別故是所識義。一切皆是所識。

  為舍執(zhí)著能見者等我故,觀察所識。

  云何所通達(dá)?幾是所通達(dá)?為何義故觀所通達(dá)耶?

  謂轉(zhuǎn)變故、隨聞故、入行故、來故、往故、出離故,是所通達(dá)義。

  一切皆是所通達(dá)。

  為舍執(zhí)著有威德我故,觀察所通達(dá)。

  云何有色?幾是有色?為何義故觀有色耶?

  謂色自性故、依大種故、憙集故、有方所故、處遍滿故、方所可說故、方處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屬故、隨逐故。顯了故、變壞故、顯示故、積集建立故、外門故、內(nèi)門故、長遠(yuǎn)故、分限故、暫時故、示現(xiàn)故。是有色義。

  一切皆是有色。

  或隨所應(yīng),為舍執(zhí)著有色我故,觀察有色。

  云何無色?幾是無色?為何義故觀無色耶?

  謂有色相違是無色義。

  一切皆是無色。

  或隨所應(yīng), 為舍執(zhí)著無色我故, 觀察無色。

  云何有見?幾是有見?為何義故觀有見耶?

  謂眼所行境是有見義,余差別如有色說。

  一切皆是有見。

  或隨所應(yīng)。為舍執(zhí)著眼境我故。觀察有見

  云何無見?幾是無見?為何義故觀無見耶?

  謂有見相違是無見義。

  一切皆是無見。

  或隨所應(yīng),為舍執(zhí)著非眼境我故,觀察無見。

  云何有對?幾是有對?為何義故觀有對耶?

  謂諸有見者皆是有對,又三因故說名有對,謂種類故、積集故、不修治故。

  種類者,謂諸色法互為能礙互為所礙。

  積集者,謂極微已上。

  不修治者,謂非三摩地自在轉(zhuǎn)色。

  又損害依處是有對義。

  一切皆是有對。

  或隨所應(yīng),為舍執(zhí)著不遍行我故,觀察有對。 云何無對?幾是無對?為何義故觀無對耶?

  謂有對相違是無對義。

  一切皆是無對。

  或隨所應(yīng),為舍執(zhí)著遍行我故,觀察無對。

  云何有漏?幾是有漏?為何義故觀有漏耶?

  謂漏自性故、漏相屬故、漏所縛故、漏所隨故、漏隨順故、漏種類故,是有漏義。

  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有漏。

  為舍執(zhí)著漏合我故,觀察有漏。

  云何無漏?幾是無漏?為何義故觀無漏耶?

  謂有漏相違是無漏義。

  五無取蘊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無漏

  為舍執(zhí)著離漏我故,觀察無漏。

  云何有諍?幾是有諍?為何義故觀有諍耶?

  謂依如是貪嗔癡故,執(zhí)持刀杖發(fā)起一切斗訟違諍,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所隨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諍義、

  乃至有漏有爾所量,有諍亦爾。

  為舍執(zhí)著諍合我故,觀察有諍。

  云何無諍?幾是無諍?為何義故觀無諍耶?

  謂有諍相違是無諍義。

  乃至無漏有爾所量,無諍亦爾。

  為舍執(zhí)著離諍我故,觀察無諍。

  云何有染?幾是有染?為何義故觀有染耶?

  謂衣如是貪嗔癡故,染著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染義。

  乃至有諍有爾所量,有染亦爾。

  為舍執(zhí)著染合我故,觀察有染。

  云何無染?幾是無染?為何義故觀無染耶?

  謂有染相違是無染義。

  乃至無諍有爾所量,無染亦爾。

  為舍執(zhí)著離染我故,觀察無染。

  云何依耽嗜?幾是依耽嗜?為何義故觀依耽嗜耶?

  謂依如是貪嗔癡故染著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依耽嗜義。

  乃至有染有爾所量,依耽嗜亦爾。

  為舍執(zhí)著耽嗜合我故,觀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離?幾是依出離?為何義故觀依出離耶?

  謂依耽嗜相違是依出離義。

  乃至無染有爾所量。出離亦爾。

  為舍執(zhí)著離耽嗜我故,觀察出離。

  云何有為?幾是有為?為何義故觀有為耶?

  謂若法有生滅住異,可知是有為義。

  一切皆是有為,唯除法界法處一分。

  為舍執(zhí)著無常我故,觀察有為。

  云何無為?幾是無為?為何義故觀無為耶?

  謂有為相違是無為義。

  法界法處一分是無為。

  為舍執(zhí)著常住我故,觀察無為。

  無取五蘊當(dāng)言有為?當(dāng)言無為?

  彼不應(yīng)言有為無為,何以故?諸業(yè)煩惱所不為故,不應(yīng)言有為;隨欲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故,不應(yīng)言無為。如世尊說∶法有二種。謂有為、無為;云何今說此法非有為非無為。

  若由此義說名有為,不以此義說名無為。

  若由此義說名無為,不以此義說名有為。

  依此道理唯說二種。

  云何世間?幾是世間?為何義故觀世間耶?

  謂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顯現(xiàn),是世間義。

  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

  為舍執(zhí)著世依我故,觀察世間。

  云何出世?幾是出世?為何義故觀出世耶?

  謂能對治三界、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故,是無分別出世間義。又出世后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是出世義。

  諸蘊一分及三界二處一分是出世。

  為舍執(zhí)著獨存我故,觀察出世。

  云何已生?幾是已生?為何義故觀已生耶?

  謂過去、現(xiàn)在是已生義。

  一切一分是已生。

  為舍執(zhí)著非常我故,觀察已生。

  又有二十四種已生,謂最初已生、相續(xù)已生、長養(yǎng)已生、依止已生、轉(zhuǎn)變已生、成熟已生、退墮已生、勝進(jìn)已生、清凈已生、不清凈已生、運轉(zhuǎn)已生、有種已生、無種已生、影像自在示現(xiàn)已生、展轉(zhuǎn)已生、剎那壞已生、離會已生、異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壞已生、先時已生、死時已生、中時已生,續(xù)時已生。

  云何非已生?幾是非已生?為何義故觀非已生耶?

  謂未來及無為法是非已生義。

  一切一分是非已生。

  為舍執(zhí)著常住我故,觀察非已生。

  又已生相違是非已生義。

  云何能取?幾是能取?為何義故觀能取耶?

  謂諸色根及心心所是能取義。三蘊、全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及法界法處一分是能取。

  為舍執(zhí)著能受用我故,觀察能取。

  又能取有四種,謂∶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現(xiàn)在各別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時一切境界能取。

  又由和合識等生故,假立能取。

  云何所取?幾是所取?為何義故觀所取耶?

  謂諸能取亦是所取,或有所取非能取,謂唯是取所行義。

  一切皆是所取。

  為舍執(zhí)著境界我故,觀察所取。

  云何外門?幾是外門?為何義故觀外門耶?

  謂欲界所系法是外門義。

  除依佛教所生聞、思、慧及彼隨法行所攝心心所等,四界、二處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攝是外門。為舍執(zhí)著不離欲我故。觀察外門。

  云何內(nèi)門?幾是內(nèi)門?為何義故觀內(nèi)門耶?

  謂外門相違是內(nèi)門義。除四界二處全及余一分是內(nèi)門。為舍執(zhí)著離欲我故。觀察內(nèi)門 云何染污?幾是染污為何義故觀染污耶?

  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是染污義。

  有覆無記者,謂遍行意相應(yīng)煩惱等及色、無色界系諸煩惱等,諸蘊、十界、四處一分是染污。

  為舍執(zhí)著煩惱合我故,觀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幾是不染污?為何義故觀不染污耶?

  謂善及無覆無記法是不染污義。

  八界、八處全、諸蘊及余界處一分是不染污。

  為舍執(zhí)著離煩惱我故,觀察不染污。

  云何過去?幾是過去?為何義故觀過去耶?

  謂自相已生已滅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凈功用已謝故、攝因已壞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憶念分別相故、戀為雜染相故、舍為清凈相故,是過去義。

  一切一分是過去。

  為舍執(zhí)著流轉(zhuǎn)我故,觀察過去。

  云何未來?幾是未來?為何義故觀未來耶?

  謂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雜染清凈性未現(xiàn)前故、因及自相有非有故、希為雜染相故、不希為清凈相故、是未來義。

  一切一分是未來。

  為舍執(zhí)著流轉(zhuǎn)我故,觀察未來。

  云何現(xiàn)在?幾是現(xiàn)在?為何義故觀現(xiàn)在耶?

  謂自相已生未滅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雜染清凈正現(xiàn)前故、能顯過去未來相故、作用現(xiàn)前故,是現(xiàn)在義。

  一切一分是現(xiàn)在。

  為舍執(zhí)著流轉(zhuǎn)我故,觀察現(xiàn)在。 何故過去未來現(xiàn)在?

  說名言事,非涅槃等,內(nèi)自所證不可說故,唯曾當(dāng)現(xiàn)是言說所依故。

  云何善?幾是善?為何義故觀善耶?

  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fā)起故、勝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xiàn)前供養(yǎng)故、饒益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善義。

  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善。

  為舍執(zhí)著法合我故,觀察善。

  何等自性善?

  謂信等十一心所有法。

  何等相屬善?

  謂彼相應(yīng)法。

  何等隨逐善。

  謂即彼諸法習(xí)氣。

  何等發(fā)起善?

  謂彼所發(fā)身業(yè)語業(yè)。

  何等勝義善?

  謂真如。

  何等生得善?

  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xí)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于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

  何等加行善?

  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xí)凈善法隨法行。

  何等現(xiàn)前供養(yǎng)善?

  謂想對如來,建立靈廟圖寫尊容,或想對正法,書治法藏興供養(yǎng)業(yè)。

  何等饒益善?

  謂以四攝事饒益一切有情。

  何等引攝善。

  謂施性福業(yè)事及戒性福業(yè)事故,引攝生天樂;異熟引攝生富貴家,引攝隨順清凈法。

  何等對治善。

  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yuǎn)分對治、伏對治、離系對治、煩惱障對治、所知障對治。

  何等寂靜善?

  謂永斷貪欲、永斷嗔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若想受滅、若有余依涅槃界、若無余依涅槃界、若無所住涅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