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講記 第二卷 苦~因果無常

  第二卷 苦~因果無常

  現(xiàn)在,我要跟大家講因緣果報

  佛教是特別強調(diào)因緣與果報的宗教,佛法是講因果的道理和現(xiàn)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說,我們所知道的現(xiàn)象本身就是果,這個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身邊,你所知道的這些果的現(xiàn)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這樣的出現(xiàn),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講的因,任何東西出現(xiàn)讓我們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據(jù)佛法說,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無量、無邊、無數(shù)的因果推動所造成的。其實因果天天都發(fā)生在你的身邊,只是你沒有去注意而已。比方說,你每天起身后,工作得很累,然后,晚上需要休息,這是因果現(xiàn)象。你睡夠了--原因,就起身;你疲倦了--原因,就要休息。每一樣事件都有原因,這是因果,甚至于你煮飯,飯能夠出現(xiàn),有它的原因。就是說,你想要吃飯、要拿米去洗、加水,然后放在飯鍋里煮,這種種原因時時刻刻發(fā)生在你的身邊,只是你沒有注意到這就是因果罷了。

  不但是佛教講因果,其實科學是更加講因果。根據(jù)科學的道理說,科學家都要去研究每一樣東西形成的原因,當他們把原因找出來后,其實就是找出它們的因。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就不懂其因為何?雖然你不知道,但是并非等于沒有因果。

  不但是科學家很講因果,就算是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包括信回教,乃至信印度教的人,都相信宇宙間有主宰者,而這些主宰者也不能不依因果行事。為什么這樣說呢?佛經(jīng)中記載:大梵天認為它主宰這個世間,佛就問它:"當一個人行善的時候,是不是得到善的果報?"大梵天說:"是。"佛再問:"當一個人做惡的時候,是不是得到惡的果報?"大梵天說:"是。"佛又問:"善人是不是能夠得到生天?"大梵天也說:"是。"那么,佛就說:"既然如此,它就不是你所主宰的,那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基督教所說的"最后的審判",上帝在做最后

  審判的時候,也有依它本身的規(guī)律:要信仰上帝;要依據(jù)上帝的指導去修行。那么,當信徒依據(jù)上帝所指導的去做去修,上帝依它訂下的因果律來做最后的審判,看你是否應(yīng)該得到生天,永遠超生;或者墮入地獄,永不得超生。這也離不開因果,只不過基督教說是上帝規(guī)定的。所以一切東西都有原因,造成它們將來得到的結(jié)果,那么,佛法把它稱為因果。

  佛法講因果與其他的宗教所講的因果有什么不一樣呢?根據(jù)佛法所講的因果是沒有人控制的,現(xiàn)在來說,如果我們不明白,就說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但是以佛法來說,是眾生的心與世間的物質(zhì)互相作用,即色法與心法互相作用,互相產(chǎn)生因果。

  因果本身有其規(guī)律,科學家講因果律,佛法也講因果律。以佛法的因果律來說,凡是有果,必定有因。什么叫果?凡是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耳邊,讓你知道的任何一樣事物,它們已經(jīng)是果了。或許你認為是因,但以佛法來說,那已經(jīng)是果了。比方說,現(xiàn)在你拿米要去煮飯,當米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米本身就是一個果了。它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因為你要吃就去買,有農(nóng)人耕種,有商人售賣等種種原因,造成米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所以讓你知道的任何東西,都是一種果了,然而,這些果一定有它前面的原因。果不可以自己生出來,一定有原因讓它生出來,這叫做果不自己生。那么,因要變成果,不可以因單獨變成果;因單獨變成果,因就是果了。所以因也不能單獨變成果,因要靠其他的因配合,才變成果。什么是因與其他的因呢?主要的原因稱為因,其他協(xié)助主要的因變成果的次要的原因,叫做緣。因為緣有很多,所以因就加上眾多的緣--眾緣,就形成果的出現(xiàn)。

  雖說如此,但是一般人并非這樣想。比方說,發(fā)生了一件事情,人往往找那件事情是誰干的,把一切責任都推卸到那個人的身上,認為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似乎這樣來看因果。我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地上的水變成水蒸氣升上天空,一旦我問人:"地上的水為什么會升上天空呢?"幾乎所有的人都說是因為陽光。那么,陽光是因,水升上天空是果,似乎不是因加眾緣形成果。如果惟有陽光照射,水就會升上天

  空,即陽光是惟一的因的話,我們每天在路上走,陽光也照射我們,我們也應(yīng)該升上天空啦,而事實并非如此,可見一個因是不足夠的。水會升上天空,不只是因為陽光,而水有變成水蒸氣的能力也很重要;再者,地心有地心吸引力,水蒸氣要有足夠的浮力克服地心吸引力等種種種種的因緣配合,所以水就升上天空了,并非陽光使水升上天,這么一件簡單的事而已。陽光的照射,造成水升上天空是眾因緣配合,世間的事物也是眾因緣配合而造成的。

  如果我問你:"你是誰生的?"你的答案是"媽媽生的"。以佛教因果來說,并不完全如此。你的出生,媽媽固然是主要的因素,還有你的父親呢?你的媽媽并非主要的因素,反而最主要的因是你自己要來她那兒投胎,你的父母親是眾緣--助緣,所以世間人對因果的看法會犯上這一類的錯誤,把眾緣看成是主要的因,甚至于認為只有一個因把果造出來,這是錯誤的。

  有時候我們不了解,以為因就是因。其實不是,因也是果。比方說,米煮成飯,我們可以說米是主要的因,然后配合眾緣煮成飯。但是米本身也是一個果。以米對飯來說,米是主要的因,以米對稻田里的稻來說,米就是果了。所以米是飯的因,稻的果,如此因不單純只是因而已。依佛法說,因果是一重又一重,一重又一重,一重一重如此地推上去,你不可能找到第一個因。

  什么叫做第一個因呢?我們?nèi)祟悓τ谝蚬?有一個很錯誤的概念,即所謂開始的概念。什么叫做開始?其實開始本身也是因果現(xiàn)象,但是這個因果現(xiàn)象是沒有你要看到的果,但是有你要看到的因,當那個因要變成果的時候,你說是開始。比方說,現(xiàn)在有一些木料,我要把它做成一張桌子,當時是沒有桌子的,所以當我開始動工去做的時候,就說:"我開始把桌子做出來。"當我開始做這張桌子的時候,我必須要有那些木料--因,造成桌子的因,再加上我的人工等等配合,最后桌子出現(xiàn)了。也就是說,要有桌子的開始不可以什么都沒有,要有因,然后果就出來。當你說什么都沒有而果出來,就是那個果沒有因了。因此,以這樣來說,因果中每

  一個果它都有前面的因,每一個因本身亦是果,它有前面的因,那么,任何一個時候,你都不可以找到第一個因--開始。為什么呢?因為當?shù)谝粋因出現(xiàn)的時候,它就是一種果,而這個果之前還會有因。佛法說,因果無始無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

  因為很多人對開始有錯誤的概念,不明白因果,就說這個世間有開始,以為開始是從沒有變成有,這就錯了。佛法說,我們?nèi)祟惥幼〉倪@個世間有開始因果。開始是從沒有這個果,但是有其他的因存在,并非什么都沒有。就是說,地球要形成之前是沒有地球的,但是有其他的因素,使它能夠形成地球,那些是地球形成之前的因了。因此,沒有所謂第一個因,就是不可能有宇宙的開始第一個創(chuàng)造者出現(xiàn),因為如果創(chuàng)造者是第一個因,它本身就沒有前面的因,那就違背了因果所說的:每一樣東西都需要有前面的因來造成果的出現(xiàn),許多人就有這個矛盾,認為世間的一切都要有前面的因造成的,但是又說第一個因是不需要的,這就錯誤。譬如認為萬物出現(xiàn)有因,上帝出現(xiàn)無因。

  任何因果是多重性的因果,怎樣說呢?我舉例來說明:棉花編織成線,線再編織成布,布再做成衣服。以因果來說,棉花是線的因,線是布的因,布是衣服的因。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棉花是布的因,也是衣服的因,棉花不單純是線的因,這是多重的因果,一重一重地推過去。這樣的多重因果不只是一條單直線,它也可以是發(fā)射、散開來的。怎么講呢?你認為開始的那個因,它會影響某個果,其實不只這樣,它也可以影響很多個果。比方說,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建造一座發(fā)電廠,那么,它不只是影響你家的電燈發(fā)亮這件事而已,它還能夠影響很多很多的事情。以發(fā)電廠這個因來看,它可以影響很多的果出現(xiàn)。所以說,因果也不是一條直線的,它可以好像從一點放射出很多光線的方式。即一個因可以影響到很多果的出現(xiàn),當然要加上其他的緣,因為因本身不能變成果。換句話說,一個因在很多緣的配合下,可以變成很多不同的果,而且不是只有那么一個,而是有很多一起出現(xiàn)的果。而這個果又有如棉花變線,線變布,一重又一重,出現(xiàn)了如此

  多重的因果現(xiàn)象。

  佛法說,有時候你修一些福德、一些功德,種下一個因,這個因?qū)頃玫胶芏嗟墓麍。佛?jīng)中有載:迦葉尊者在過去久遠久遠以前的某一世,供養(yǎng)一佛,因為那一世供養(yǎng)佛的功德,他就幾十生一直天上人間來回接受這個果報。就是說,他在天上人間來回很多世的果報,都是由于那么一次供養(yǎng)迦葉佛的主要因引起的,所以一個因可以影響到很多很多的果。

  從因到形成果,它有時間的差別。比方說,如果你要生產(chǎn)豆芽,把綠豆浸在水中,經(jīng)過幾天的功夫,豆芽就培育出來了。但是,如果你要種植蘋果,就要等待好幾年,蘋果樹長大了,才能夠生蘋果。即是從因到果,有些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些只需很短的時間,這是因需要的時間,再加上其他的緣來配合而形成果。有一類的因果是沒有時間性的,好像火車,第一個火車頭一動,其他的火車廂跟著一起跑,它們是同時的,一個帶動一個,那也是一種因果。就是說,火車頭帶動第一個車廂,第一個車廂拉動第二個車廂,這也是一串一串的因果,但是它們是一起發(fā)動的因果。再者,你坐在汽車里,汽車輪子一轉(zhuǎn),輪子在地上跑,你的汽車也在地上跑,汽車里面的乘客也在路上奔馳著,這也是一起動的因果。所以有些因果需時很長,有些因果需時很短,有些因果是影響它的因素在推動,但是大家一起動,即因果都一起動。

  因果可以不可以改變呢?其實因果本來就在改變之中,它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我們說要改變因果,是希望它出現(xiàn)某些果報罷了。比方說,樹上有一個蘋果,而它最終是會掉到地上的。但是如果我把它摘下來吃,那個蘋果就沒了,它也沒的掉到地上,我也就把因果改變了。因果的改變,是因為我們的知識中知道某樣東西將來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然后,我們希望它不要那么出現(xiàn),就轉(zhuǎn)變它,這就是轉(zhuǎn)變因果。

  根據(jù)佛法說,一切的因果都可以改變的,但是要改變它,也是要靠因果來改變。怎么說呢?因加眾緣變成果,現(xiàn)在你用另外一些眾緣來轉(zhuǎn)變它,那么,大家都是眾緣,看哪些眾緣的力量強,就把那個因帶動到另外的果去了。以這樣來說,

  因果都是可以改變的,在于你的力量夠不夠足以改變它。比如樹已經(jīng)長出葉子了,我就沒辦法把它改變成為幼芽。再者,你現(xiàn)在是女人,我也沒辦法把你改成男人,這就是沒有力量去轉(zhuǎn)變它。當因果沒有任何力量足以改變它的時候,我們就說這類的因果是肯定的了,它是不可改變的因果。所以確實是有一類的因果,它的勢力使得我們不能改變,比如蘋果花已經(jīng)結(jié)成蘋果,我們就不可能把它再改變成蘋果花。我們每每說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就不能夠改變了,所以有些因果是可以改,有些是不可以改的。以因果來看,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

  因果有沒有終結(jié)的呢?以佛法說,因果是沒有開頭、開始的,因之前還有因,那么,既然如此,果之后還有沒有果呢?以佛法說,果之后還會有果的,即因果是沒有終結(jié)的,那么,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jié),這是因果的一種現(xiàn)象。不只世間的東西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生命也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甚至于人的心理活動、生理活動……也是因果現(xiàn)象。比方說,當你在學生時代讀過數(shù)學,以后就會做算術(shù);反之,你的計算就不行了。再者,你會講英語,那是因為你有讀過英文,有學過英語,這就是因果了。

  佛教在講因果的時候,非常強調(diào)因果的無常生滅。為什么呢?因為從因轉(zhuǎn)變到果,我們說因要變化,因就要消失,果就生出來,即因滅后,果就生出來了。這個從因變到果,它是一種變化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無常,沒有永恒,一直在轉(zhuǎn)變。這個因果轉(zhuǎn)變不但是無常的,而且是沒有主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果。沒有人控制因果,果是由因配合種種緣造出來的,在里頭是很多原因(緣)的推動,并非有一個主人叫做"我"在推動。以佛法說,我們說話也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里面并沒有主人在說話,這是很深的道理。佛法強調(diào),因果不但是無常,也沒有主人--無我。因果不但無我,而且無常,沒有人控制,它又一直在推動、變化,而這些變化是你不能做主的。因此,佛也說因果是一種不自在的果報。這個不自在的果報是苦。就是說,因果給你所得到的果報,佛說這一切都是不自在,因此說它是苦的。因果有共通的性

  質(zhì):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一種苦的果報。

  為什么說因果無我?其實說因果無我,是泛指世間的一切事物,它們本身不能自己存在著。所謂我,是自己保存著,不由別人創(chuàng)造出來。但是因果現(xiàn)象,一切的果都是由其他的因,加上眾緣做出來的。凡是因加上眾緣做出來,它就不是由我來做;如果只是我做,就不用靠眾緣來做了。所以,所謂的因果現(xiàn)象里沒有我,即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宰,甚至于剛才我所說的,你會講話也是一種因果現(xiàn)象。即是你要有眼睛,要有頭,要有嘴巴,然后要學習語言,要聽得懂……很多因緣的配合,你才把話講出來。因此,眾因緣配合,你才會講話。依佛法來說,如果沒有因緣配合,你就講不出話來了。所以是因果令你講話,不是有一個我令你講話。佛說,因果是無常、無我的。

  為什么說因果是一種苦報?因果中的果,讓我們感受到苦、樂的種種現(xiàn)象,但是佛法說因果中的苦、樂等現(xiàn)象,都是因果本身,甚至于我們感受到快樂,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告訴我們的,別的眾生可能并不以為是快樂的。因此,你的快樂感覺是不能作主的,是感覺器官讓你感受的,是你的煩惱讓你感受的,它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一種苦。以佛法來說,就算是快樂也無法自動出來,無法長久保持,它也是一種不自在的,是無常的苦。因此,佛說世間一切皆是苦報,就是這樣的道理。

  在我們的佛教道理中,佛特別把生命的因果現(xiàn)象講述出來,稱為十二因緣。依佛法說,我們的生命是由很多很復雜的因果帶動的,但是在這很復雜的因果中,佛特別闡述十二種因緣,解釋生命怎樣地一生又一生的生死輪回,這就是所謂的十二因緣。其實,生命的生死輪回的因緣不一定要十二種,而是佛在很多錯綜復雜的因果中,特別以這十二種有代表性的因緣,來解釋眾生為什么會生死輪回。

  根據(jù)經(jīng)典的記載,十二因緣的發(fā)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眾生,在菩提樹下修行,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入定,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后,就開始觀十二因緣。因為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眾生的生死輪

  回過程而成道。

  佛觀察眾生為什么會生死輪回?佛從"死"開始觀察,尋找導致死的原因。我們會認為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種天災(zāi)人禍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說不是,佛說,死的原因,是因為有生。

  為什么會生?因為你過去造了很多業(yè),有一些業(yè)報,有一些業(yè)力因果推動你來出世,而這些業(yè)力因果,稱為業(yè)有,也稱為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業(yè),而這些業(yè)力因果要兌現(xiàn),使你前世死后,今世又轉(zhuǎn)來投胎,就要出世。以世間人的觀點來說,我是父母生的。但是佛說不完全是。因為佛看到眾生有某些生的原因、跟父母親有緣份,即你過去造了一些業(yè),你父母親也造了一些業(yè),你們之間有種種關(guān)系,你就投生到他們的家。你的出生為他們帶來歡樂,不只如此,你還沒有出世,他們都高興得不得了了,其實你跟他們有很深的因緣,你就來生。你投生到他們的家,是因為你有那些業(yè)報,而不是他們要生你,就把你生出來那么單純。所以佛說,生的原因,是因為有有。

  為什么會有?你會有那些業(yè)的推動,使你來生,是因為你有執(zhí)著。在執(zhí)著的時候,你會推動一些事情,佛法把它稱為"取"。比方說,我們看到一樣東西,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就很快對它作出反應(yīng),采取一些行動。這些取的行為,使我們在死的時候,執(zhí)取那些業(yè)報去投胎,因為我們心中要那些東西。這話怎么說呢?原來我們的兩只眼睛很喜歡看東西,一打開眼睛就很好奇,東張西望,什么都要看。佛法說,當我們看東西的時候,對境界有貪愛,就是取。因此,感官對境界執(zhí)著的習慣,使我們在死的時候,依然執(zhí)著一些境界,如此,臨死的時候,過去世業(yè)的境界出現(xiàn),我們就去投胎了。所以佛說,有的原因,是因為有取。

  為什么會去執(zhí)著、去取、造作呢?因為有"愛";愛就是貪愛。貪愛分為兩種:一是我愛;二是境界愛。"我愛"是對自我產(chǎn)生貪愛,希望我繼續(xù)生存在世間;"境界愛"是對我以外的東西產(chǎn)生貪愛,希望境界繼續(xù)在現(xiàn)前出現(xiàn)。由于這兩種貪愛,我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這一切佛法都把它歸類為愛。所愛

  得到就高興,愛不到就不高興,都是因為愛在作怪。因為有愛,所以就造業(yè)做事情,對一切境界產(chǎn)生反應(yīng)。所以佛說,取的原因,是因為有愛。

  為什么會愛?愛不會無緣無故發(fā)生。比方說,你們坐在這里,不會愛我吧?肯定不會。愛一定有其原因。佛觀察后,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愛,是因為有"受",受就是感受。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感覺器官對境界產(chǎn)生一些苦、樂的感受等等,而苦的感受使你產(chǎn)生嗔恨,樂的感受使你生起貪愛。所以佛說,愛的原因,是因為有受。

  為什么有受?我們往往責怪別人給我們感受。比方說,某某人講你幾句話,你不高興,或某某人做一樣東西影響你,你很苦惱,就認為這些都是別人給予你的。但是佛說不是。根據(jù)佛的觀察:你之所以有感受,是因為你的心跟外境接觸--觸。心跟外境接觸的意思是:我們的心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我們認為知道外面的境界,其實當時我們的心是感覺到知道外面物質(zhì)的現(xiàn)象,就叫做觸。比如,眼睛知道外面所看到的東西,是眼睛覺得它接觸到外面的境;耳朵覺得接觸到外面的聲音,知道聲音的存在等等,這個觸并非指觸覺。因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然后產(chǎn)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這些感受都是因為接觸而來的;如果心沒有跟外境接觸,就沒有感受。所以佛說,受的原因,是因為有觸。

  心跟外境為什么會接觸?因為我們有感覺器官。我們的心沒辦法去接觸外境,它是通過感覺器官來去接觸。因此,觸是因為感覺器官得來的,所以感覺器官是觸的原因。感覺器官有六種:眼睛(眼根)能夠感覺到物質(zhì)的顏色--視覺;耳朵(耳根)能夠感覺到聲音--聽覺;鼻子(鼻根)能夠感覺到氣味--嗅覺;舌頭(舌根)能夠感覺到味道--味覺;身體(身根)的肌肉、皮膚能夠感覺到冷、熱、滑、硬、軟、輕重的壓力--觸覺。但是一般上接觸也叫做觸覺,因為我們是通過前面的五根的接觸而知道外境,因此說,觸覺是靠眼、耳、鼻、舌、身五根去接觸,第六是意根,其實,它是我們思考的心念,也包括腦袋一部分的功能。意根也有感覺,它可以感覺到我們內(nèi)心回憶的影像,這也是一種接觸,那么,

  這六根在接觸它們所知的境界。我們在接觸境界的當時,就產(chǎn)生感受,所以觸覺是受的因,但是觸本身是從六根而來的,因此,佛說我們有觸是因為有六根。六根是用來接收外面的信息,接收境界給我們的信息。因此,佛在十二因緣中,把它稱為"六入","入"是進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從這六個門口收集資料、資訊進來,我們的心就去接觸這些資訊、這些境界。所以佛說,觸的原因,是因為有六入。

  六根(六入)怎么來?當精子與卵子剛結(jié)合的時候,是沒有六根的,它是在母親的十月懷胎時,由胚胎發(fā)展出來的。所以說胚胎時期的活動,就是我們六根的原因。然而胚胎時期的活動,不是單純的有機細胞在活動而已,同時,也有心念在活動。就是說,我們的心在投入母胎中,還沒有長成人形的時候,心就在里面活動了。因為當時的心跟胚胎的活動沒有任何的形狀,佛就把它稱為"名色"。"名"就是指心,因為我們看不到心,只有名稱,所以把它稱為"名";胚胎是一種物質(zhì),所以佛把它稱為"色"。所以"名色"是指精神與物質(zhì)的活動。意思是說,我們在母胎中還沒有六根出現(xiàn)之前,就有精神與物質(zhì)的活動,稱為名色。所以佛說,六入的原因,是因為有名色。

  名色從哪里來?原來我們在進入母胎之前有個精神狀態(tài)--識,即所謂的中陰身,一般人把它叫做靈魂。其實靈魂的概念并非中陰身的概念,一般人認為的靈魂是永恒的,但是佛法所說的中陰身是一種暫時的狀態(tài),就是你前世死了,今生出世之前的半中間的狀態(tài),佛稱它為識(中陰身)。如前一講《輪回之苦》中說到布勒姆星死后,中陰身在竹林里徘徊了七年才轉(zhuǎn)世。中陰身是由心念變化出來的,雖然中陰身感覺有身體,但是對人類來說它的身體并非實質(zhì)的物質(zhì),所以可以穿過墻壁,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它。因此,佛把它稱為識。識就是入胎的精神體。為什么在胚胎中的名色會出現(xiàn)?原來有識。所以佛說,名色的原因,是因為有識。

  識為什么會入胎?因為他前生有要再生的行為,要存在的心,還有前生造了種種業(yè),在業(yè)的行為推動之下,使得他要來入胎,使得他要保持住,生存在這個世間。任何眾生今生

  要死的時候,身體慢慢不受精神(神識)所控制,在那個時候,他的神識會慢慢脫離身體作用成為中陰身。根據(jù)佛法說,因為執(zhí)著,中陰身才跑進身體里面作用,它也可以離開身體作用。但是,當眾生要死的時候,神識一定要離開身體。有時候,當一個人在做夢,神識也會離開身體;有些人在睡覺的時候,會覺得去到別的地方回來,這種就是識(精神)暫時離開身體的現(xiàn)象。那么,當我們要死的時候,身體敗壞,不能用了,神識不得不離開,但是心還想要存在,要活動,結(jié)果心識就擺脫身體的約束,跑出來變化成中陰身。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想繼續(xù)生存,繼續(xù)活動,對這個世間繼續(xù)有執(zhí)著,這些種種行為,就稱為"行"。所謂行,就是他過去有那些習慣,那些業(yè),做了習慣性的行為、煩惱心等,在推動使得他要保留,繼續(xù)留在世間。佛觀察的結(jié)果:識入胎,是因為過去的那些行為造成的。所以佛說,識的原因,是因為有行。

  為什么過去會造種種業(yè)行呢?因為過去有種種貪、嗔、癡等煩惱--無明。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明"是明了清楚,沒有迷惑。"無明"是迷惑、不清楚、無知。因為無知而去做種種行為反應(yīng),稱為無明。佛發(fā)現(xiàn):因為眾生過去有很多無知、很多煩惱,這些現(xiàn)象使得他去做種種行為,而保持這個身心。因為要保持這個身心,就得入胎。識為什么會入胎?因為識要繼續(xù)存在,行--造作的心使得他的身體壞了,還要繼續(xù)留著,繼續(xù)活動,而精神體獨立活動,稱為識。所以行,就是識的因。所以佛說,行的原因,是因為有無明。以上是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門。佛這樣觀察眾生的業(yè)力因果,流轉(zhuǎn)是這樣來的。

  佛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觀察,是因為在做這樣的觀察之前,已經(jīng)具有了天眼通和宿命通。天眼通使佛能夠看到眾生未來生死轉(zhuǎn)世到哪里去;宿命通使佛能夠知道眾生過去無量劫以來,從哪一世轉(zhuǎn)到哪一世,什么原因他會轉(zhuǎn)生到這里來。佛有這兩種神通再加上佛的智慧才有能力把十二因緣的現(xiàn)象觀察清楚,并且確定、確實是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并非一種理論,因為佛能夠看到過去的原因,也能夠看到將來的結(jié)果。

  佛由死觀察到前世的無明--十二因緣的逆觀,接下來佛作十二因緣的順觀,給從無明觀察起:因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無知的無明煩惱,在此無明的煩惱推動下,造成眾生過去世做種種的行為,設(shè)法使自己生存在這個世間,盡量在這個世間出現(xiàn),不愿意死亡。這種行為就使他在前世要死的時候,就變成識(中陰身)的精神活動。

  所謂中陰身,(我以人做為例子)就是人死的時候,身體不能用了,他會保持人原來的樣子,以另外一種精神狀態(tài)出現(xiàn)。有能力看到的人,看到的是死者生前的樣子,它自己也覺得它是原來的那個人。當時間到了,中陰身會死掉。中陰身是沒有父母生的,是心的變化,所以是一種化生。這個心的變化一直認為自己要生存在它以前所認識的世間,因此就一直要跑回人間;或者跑去它境界中所看到的世間,那它就去投胎。當它轉(zhuǎn)世去投胎的時候,就變成它轉(zhuǎn)世前某一個身,而已經(jīng)不是原來那個身體了,那么,轉(zhuǎn)世前的那個身就會跟它下一生的身體類似。意思是說,如果我現(xiàn)在是人,剛剛死后中陰身是人的形象,因為當時中陰身認為我是人,心一直保持以人的樣貌存在;如果要去投胎做豬的時候,心就認為是豬了,那么,那個心就變化成豬的樣子而去入胎。所以中陰身并非一個單純不變的身體,它一直在轉(zhuǎn)變中,這種轉(zhuǎn)變就是化生,而一般人認為的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佛知道眾生以識來入胎,更知道胚胎發(fā)展的過程,識入胎后,只有精神與一團血的活動而已,并沒有軀體,因此稱為名色。佛發(fā)現(xiàn)名色慢慢變化,就是現(xiàn)代所謂的細胞分裂,在里面成長,就生出六根。

  佛再觀察,因為有了六根之后,心就會去接觸外境。胚胎在母胎中的感覺,就是一種接觸;當嬰兒一出世,張開眼睛看東西,也是一種接觸。

  有了六根,就有接觸。接觸后,就產(chǎn)生苦、樂、不苦不樂的三種感覺。有了感覺,因為過去的習慣,再加上其他的煩惱,就會生起愛的心。所謂愛,就是貪愛煩惱翻滾出來。所以說,因為有觸,就有愛;有了愛,就會對境界反應(yīng),去做種種行為,就有取;因為有取,就會去造業(yè),去做種種的因果,將

  來就要得到果報,就有有;有了有,將來就要出世,來世就有生;來世有生,將來就要死。因此佛說,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最后佛對此現(xiàn)象更加上一句"憂悲苦惱",作為生死輪回的總結(jié)。

  為什么會憂悲苦惱呢?因為對生命產(chǎn)生種種憂慮、種種悲哀、苦惱的念頭都出現(xiàn)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順觀--生死的流轉(zhuǎn)。

  這個生死的流轉(zhuǎn)現(xiàn)象,佛把它們歸納成十二項因果來解釋,其實也不是只有這十二項因緣而已,也可以講的更多,也可以講少一點,只是佛就舉這十二項來說明。因此,佛法把它們稱為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講生命從過去,到今生,到未來的因果現(xiàn)象。因此,我們又有所謂的十二因緣中講的三世(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因果。

  十二因緣的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xiàn)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

  行是過去造業(yè)。

  現(xiàn)在果:識、六入、觸、受是現(xiàn)在苦果。

  因為過去的無明、過去的行,然后出現(xiàn)今生的胚胎,這一世的胚胎長成六根,六根接觸外境,這些都是過去帶來的。有了六根接觸外境后,就生起感受,這也是過去影響到我們的現(xiàn)在。因此,過去的因,是因為無明、行;現(xiàn)在的果,是因為有識,有名色,有六入,有觸,有感受,這是從過去因到現(xiàn)在果。

  第二重因果:現(xiàn)在因到未來果。

  現(xiàn)在因:愛、取是現(xiàn)在迷惑。

  有是現(xiàn)在造業(yè)。

  未來因:生和老死是未來果。

  我們感受之后產(chǎn)生貪愛的煩惱--愛,愛后產(chǎn)生取,所以愛、取,就是現(xiàn)在的因;然后我們?nèi)ピ鞓I(yè),得到將來的業(yè)--有;將來的果,就有生和死。

  以上是十二因緣的二重因果,這二重因果也可以講成三種現(xiàn)象:迷惑、造業(yè)和受苦報。即是過去世無明(迷惑),過去

  世造業(yè),今生受果報;今生的無明(迷惑),就是愛、取(造作),然后就造了新的業(yè);將來世就有生死的果報。這稱為迷惑、造業(yè)、受報的流轉(zhuǎn)。

  佛為了度化眾生,就順、逆觀察十二因緣的生命流轉(zhuǎn),過后又進一步觀察眾生要怎樣在此流轉(zhuǎn)中得到解脫,擺脫生死?經(jīng)過佛的觀察,眾生要避免死,除非不生;如果你生出來,最終要死;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只要在這世間出世,他是不可避免死的。因此佛說,你要避免死,必須不要生。

  如何滅掉死呢?除非你不要生,一有生,那死又再來了。既然滅不了死,那就要滅生啰!

  如何滅掉生呢?除非你沒有將來的業(yè),即是沒有將來的果報推動你去投生,不然的話,你還是要去投生。如果沒有將來的果報,那么,你今生死后就不再去投生了。因此,你要沒有生,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yè)報。所以佛說,生沒辦法滅,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yè)報--有。

  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造了無量無邊的業(yè)有(有),要如何消除呢?佛觀察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推動業(yè)有的是執(zhí)著的心(取),如果沒有執(zhí)著的心去執(zhí)著,盡管有多大的業(yè),都不能形成的。如果要消除業(yè)有,就必須不要去取、去造作。

  如何滅掉取?必須沒有貪愛,才沒有取,所以佛說,如果要滅掉取,除非現(xiàn)前的貪愛心、煩惱心不生。當一個人沒有貪愛心,就不會去造種種業(yè),不會推動過去的業(yè),這樣就會滅掉后面的其他因緣。

  如何滅掉貪愛心?貪愛心是從受得來,如果沒有感受,貪愛心也不能生了。因此佛說,如果要愛不生,除非感受不生。

  如何滅掉受?除非你的心接觸境的行為不生。因此佛說,如果要感受不生,除非觸不生。

  如何滅掉觸?觸不生,除非你沒有六根。所以佛說,如果要觸不生,除非六根不生。

  如何滅掉六根?六根不生,除非你不在胚胎中生長。所以佛說,如果要六根不生,除非名色不生。

  如何滅掉名色?如果要名色不生,除非前世的識不要入胎。

  如何滅掉識?如果要識不入胎,除非不要有過去的行為造作

  --認為要生存,要在這世間活動等,也就是行不要生起來。

  如何滅掉行?如果要行不生,除非過去的無明不生。

  佛經(jīng)過觀察后說,老死要怎樣滅呢?除非生滅;生要怎樣滅呢?除非有滅……如此推到前面,除非無明滅,那么,其他的因緣也都滅了。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逆觀,此逆觀是解脫生死的方向,稱為還滅門。

  佛再倒回來從無明觀察起,佛說,如果過去的無明滅,過去要想投胎,要想存在的行就不生起;沒有行,就不會形成中陰身(識)來入胎;沒有識,就不會有胚胎(名色);沒有名色,就不會有六根(六入);沒有六入,就不會有接觸;沒有觸,就不會有受;沒有受,就不會有貪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取--執(zhí)著去造業(yè);沒有取,就不會有將來的業(yè)果報--有;沒有有,將來世就不會再生,將來世就不會死。這就是十二因緣順觀,此順觀是解脫的因果。

  佛如此順、逆觀后,進一步闡述:因為由識到受是過去世帶來的因果,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不可能去轉(zhuǎn)變它,所以你只能在受之后,把貪愛滅掉,即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從"受"開始觀察。因此,佛教導比丘修道的時候,觀察在世間產(chǎn)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當時,內(nèi)心在接受境界,要知道,不要再迷惑,那樣就不會產(chǎn)生愛,然后,接下來的各個因緣就不會生起了。因此,十二因緣的順、逆觀的解脫還滅門中,最重要的關(guān)鍵就在受的時候,不要有愛、取,這是佛用十二因緣的觀察來指導要解脫的修行者,從受來觀察,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也因為這樣,有些經(jīng)典闡述十二因緣的時候,就從受說起,直接開演六入接觸境界產(chǎn)生受,是你現(xiàn)前已經(jīng)長大,不是胚胎,已經(jīng)有了六根,就從此處直接觀察,即六根接觸外境,產(chǎn)生受,產(chǎn)生愛、取,去了解你自己的因果現(xiàn)象,從中達到解脫。

  其實,十二因緣就是一種因果的道理。佛告訴我們這因果道理是無常的,是沒有我的,即這十二項因果變化中并沒有主人,沒有一個我,只是這十二件事情一個接著一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變化無常,所以這十二因緣是無常的現(xiàn)象。再者,在十二因緣中也告訴我們沒有作者。所謂作者,是我們一直認為

  在里面有一個人在造業(yè),有一個人在受報,但是從十二因緣的一個接著一個現(xiàn)象里面,它是一直輪轉(zhuǎn)的,沒有誰能夠作主,所以沒有一個人在作,是眾因緣在作,沒有一個作業(yè)的人,也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為什么呢?因為有原因他受,有原因他不受,這個受的原因,是因為你有六根,有接觸,所以并非有一個我在受果報。因此,十二因緣告訴我們在生死流轉(zhuǎn)中,沒有我、沒有作者、沒有受者,就是十二因緣在里面流轉(zhuǎn),并沒有一個眾生在里面輪回生死,這是我們生死流轉(zhuǎn)真正因果之所在,因此,我們才有可能逆轉(zhuǎn)因緣達到解脫。

  佛在有關(guān)的十二因緣經(jīng)典中,講述了種種的譬喻:

  一、植樹的譬喻: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zhuǎn)有如種樹,如果為樹木澆水、施肥,樹木就長出苗,長出芽,長出茂盛的枝葉,茁壯生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果再把樹砍掉,那樹就長不起來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yè)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生長,甚至于"受"也不生,將來就沒有生死,那就能夠達到解脫。

  二、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它就會繼續(xù)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受"的時候,有愛、取,就好像油燈添油般,再度推動業(yè),使它繼續(xù)活動下去。

  佛在十二因緣的經(jīng)典中也講了一個故事,如此比喻十二因緣說:比如一個人口渴,發(fā)現(xiàn)一口井,但是井水有毒,就算那個人的口怎樣渴,都不會想要去喝井里的毒水。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yè)報。就是說,業(yè)報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的愛、取就在里面去抓它,就等于你去喝業(yè)報得來的水,如此增長那個業(yè)報,你就被毒死了,那就是我們被煩惱、業(yè)報害死,再受輪回生死之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