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普賢行愿品》偈頌 講記 18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愿品》偈頌(18)
第二講⑦
果平法師 講授
時間: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點:新加坡居士林
關于發(fā)菩提心對懺悔的力量,有一個出自佛經的故事。從前在印度有一個長者以出海經商為生,由于當時航海技術并不發(fā)達,所以出海經商的危險很大,在一次出海中,不幸長者翻船死掉了,留下妻兒看守家業(yè)。
長者的孩子慢慢長大,按照印度當時的規(guī)矩,父親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孩子就要從事什么職業(yè),因為孩子的父親是出海經商最后死掉的,所以作母親的非常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再遭受到這樣的厄運。當長者子問母親:“我父親以前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呀?”母親就騙他,“你父親以前是打柴的!碑斎徽f打柴,可能比出海更安全。長者子就去打柴。但因為長者子福報大,他打的柴總是比別人多賣錢,別人打的柴可能沒人要,但他的柴要的人卻很多。也因此同行很討厭他,抱怨他:“你搶我們的生意,你又不是干這一行的,干嗎還來搶我們的生意?”
長者子覺得奇怪,回去問母親,“我父親不是打柴的,他是干什么的呀?”母親沒辦法,就說:“你父親是賣面粉的!币驗橘u面粉也沒有出海危險,于是長者子又去賣面粉。結果他的面粉生意又好,搞得同行又生忌妒,又跑來罵他。長者子沒辦法,再回去問母親,他母親又只好騙他,說他父親是開布店的。長者子又去開布店,結果他的生意又好,那些賣布的同行又罵他,同樣遭受同行排擠。
長者子實在忍不住了,他再回去問母親,“我父親到底是干什么的,您要實話告訴我,不要騙我了!彼哪赣H沒有辦法,就跟他講,“你父親及祖上以前都是出海經商的,到處去采寶,到處去經商。但他們最終都葬身海底,只留下你一個獨苗。因為出海太危險,所以不愿再讓你從事這個職業(yè)。”長者子一聽很高興,說父親是出海的,我也應該出海,繼承我父親的事業(yè)。
結果長者子不顧母親反對,自己就邀約一大群人,要出海去尋寶。因出海實在太危險,由于擔心兒子再葬身海底,長者子遭到母親的百般阻撓。雖然這樣,長者子不但沒有放棄計劃,還偷偷把所有的行李都準備好。臨出門前長者子向母親辭行說:“母親,我要出海了!蹦赣H一聽非常地難過,我們可以想象,她以前因為這樣的事情喪失了自己的丈夫,及其他家人,現在肯定不希望再失掉自己的兒子。婦人很難過,就把兒子的腳抱住說:“你不要走啊!”結果,因為長者子那個時候志向遠大,希望繼承父業(yè),由于決心已定,長者子為了使母親放手,就一腳踹在母親的頭上,母親因疼痛就把手放掉,長者子便乘機跑了。
船行海上開始時非常地順利,到了一個島上,發(fā)現城市相當地美麗,長者子到了那個城市后,每天就有二個像天女一樣的人來服侍他。感得這樣的果報,是以前他在打柴的時候,每天的收入沒有落入自己的腰包,全部都供養(yǎng)給母親。以此果報,所以每天有兩個這樣的美女來服侍他。
船又到了第二個島嶼,城市更加美麗,每天有四個妙齡女子來陪長者子。離開第二個島嶼,船繼續(xù)航行,到了第三個島嶼,這里風景更好了,每天來陪他的女子增加到八個。這一路下來,長者子得意極了,覺得母親的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在長者子心里,前面一定還有比現在更好的東西等著他。
船再往前行,來到一個島嶼,剛一上島就有一扇鐵門,長者子走進去,還沒等他看清楚,鐵門就很沉重地關上了,萬萬沒想到,長者子已不由自主地到了地獄。當他剛剛走進鐵門,立即長者子的頭上就有一個旋火輪,不停地在旋轉,并很快落到他的頭上,長者子頓時腦漿四溢,痛苦不堪。他心想,這一定是我用腳踢母親的頭所感的果報吧,眾生多么可憐,由于無知造業(yè),所感的果報卻如此深重。想到這里,長者子突然在內心生起了強烈的悲心,便發(fā)愿道:其實像我這樣叛逆父母的不孝子很多呀,我愿一個人來承擔這種旋火輪的果報,讓其它眾生不要遭受這種痛苦。在發(fā)愿時長者子對當初叛逆母親的惡行生起了強烈的懺悔心。當他這一念生起時,頭頂的旋火輪馬上就消失了,他立刻上升到了天上。
這是關于懺悔很有力量的方法,長者子內心生起愿代替如他一樣眾生的果報,這樣的心念,他自己的果報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地獄境界消失讓他升到了天上。這就是發(fā)心功德不可思議,因為發(fā)心使眼前的境界得以轉變。
我們過去生中肯定也造過很多罪業(yè),以什么樣的懺悔為最有力呢?佛經告訴我們發(fā)菩提心是最好、最殊勝的懺悔法!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三業(yè)清凈。在無始的輪回中,肯定殺、盜、淫、妄都做過,那么這樣的惡業(yè)如果要我們承擔果報的話,肯定是會下墮到地獄里。為了避免要下墮到惡道,遭受果報的痛苦,有一種辦法可以幫助你,就是發(fā)菩提心。這是最好的一種懺悔方法,也可以說發(fā)菩提心是對治罪障最好的對治力。
我們如果能夠在一念當中發(fā)起真誠的菩提心,就能消除自己無始劫以來所犯的過失。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里所說“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剎那能焚諸罪盡無余!比绻覀冏飿I(yè)有體相的話,虛空都難以容納,但是菩提心就像劫末的火一樣猛烈,它有那么大的威力,能夠把多如虛空的干柴,剎那之間焚燒無余。我們要對懺悔法充滿信心,也就是說雖然曾經作過很多惡業(yè),但我們還是有救的,還是有辦法的。
下面一個就是第四遮止力。什么叫遮止力呢,就是說一旦我懺悔了罪業(yè),便永遠“后不復造”,以后再也不造罪了,這就叫作遮止,就讓自己從此清凈。
在懺悔法里,以遮止力作為懺悔后的保證。比如一個人不小心吃了一次毒藥,為了排毒到醫(yī)院里經過種種很難受的洗胃啊、嘔吐啊等痛苦辦法,最后把毒藥排出來了,我想這人一定會牢記這次體驗,不會再去吃毒藥了。再傻的人也不會說沒事的,反正醫(yī)生有辦法幫助我,于是再去吃毒。(摘自《甘露》2008年第1期)
- 上一篇:《普賢行愿品》偈頌 講記 19
- 下一篇:《普賢行愿品》偈頌 講記 17
- 修行凈土的人應同念《普賢行愿品》和《彌陀經》
- 普賢菩薩行愿品
- 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
- 普賢行愿品講記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結歸
- 《普賢行愿品》講記 愿王偈頌
- 《普賢行愿品》講記 受持利益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十愿王——普皆回向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九愿王——恒順眾生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八愿王——常隨佛學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七愿王——請佛住世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六愿王——請轉法輪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五愿王——隨喜功德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四愿王——懺悔業(yè)障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三愿王——廣修供養(yǎng)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二愿王——稱贊如來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一愿王——禮敬諸佛
- 《普賢行愿品》講記 導言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目錄 普賢行愿品經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