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周圓”,你劃一個平面圖形,要求面積相等,那么圓形的周長最大。是不是這樣,我有沒有說錯?平面幾何的內(nèi)容也忘了。這個“周圓”就表示最大,說的是宮殿最大。大到什么程度?“無際”,無限大。“其量難測”,沒法測量、沒法思維。這是說佛土的大小,俗話叫占地面積。這一句說的是佛土的分量圓滿。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佛土超過了凡夫的世界。比我們的世界圓滿。我們的世界是有漏業(yè)成就的,佛土是無漏業(yè)成就的。這是說的佛土的方所圓滿。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佛土是怎么成就的呢?“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是這樣成就的。善根有世間的、有出世間,我好心作了一點兒善事兒,這是世間善根,“勝出世間善根”則是成就道業(yè)的善根,成就道業(yè)還有成就二乘道業(yè)和成就菩薩道業(yè)的不同,這里指的是成就菩薩乘的道業(yè)。有人說還兼顧成就二乘道業(yè),比如說極樂世界就有許多的大菩薩,還有大阿羅漢等。這也是一種說法吧。這是佛土的因圓滿。
最極自在凈識為相,
這是佛土的果圓滿。這佛土就是由勝出世間的因所創(chuàng)造、所成就的。佛土是“最極自在”的,“最極自在”就是達到自在境界的極致,大自在!“凈識”就是無垢識。這句論文說,成了佛之后,是以無垢識為清凈世界的體相。也就是說,佛土是“勝出世間善根”為因而有的,但它也是佛的清凈心所現(xiàn)的,要是沒有佛的無垢識,也就沒有那個“七寶莊嚴(yán),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的大宮殿?傊,就是說,佛土也是以識為體性。唯識無義。
如來所都,
這是主圓滿。佛土是由如來所“都”的,“都”就是首領(lǐng)、頭目的意思,這個我是查過字典的。就是說,在佛土里如來是頭領(lǐng)。
諸大菩薩眾所云集,
這是輔翼圓滿。說,在佛土里可不是只佛住在那里,還有很多的菩薩也在那里住,他們在那里幫助如來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這里我想還包括阿羅漢之類的,因為比如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很多阿羅漢之類的。反正這里指的是圣者。
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這是眷屬圓滿。這是因為佛攝化一切眾生的緣故。佛土里也有很多的天人;龍,龍是水族;還有藥叉,藥叉用漢語說就是暴惡鬼;還有健達縛,健達縛用漢語說是尋香,他是管音樂的神;阿素洛,用漢語說就是不端正。還有揭路荼,就是咱們說的大鵬金翅鳥;還有緊捺洛,這也是管音樂的,頭上有角,但又象個人樣子;還有莫呼洛伽,就是大蟒蛇;還有人與非人等。這就是咱們常說的天龍八部。這個咱們注意一下。雖然說這里說了有天龍八部,但這不是真的。你翻到無性釋554頁,倒數(shù)第四行,“此化非實”。什么意思?就是說,能到佛那兒去的,都得是大菩薩,大菩薩們都帶慣了眷屬,到這兒來參加法會,他習(xí)慣性地就化現(xiàn)出眷屬來了,并不是真的天龍八部也來了。這就象冬天里我們戴帽子,到了春天天暖和了,因為戴了一冬的帽子,所以剛不戴帽子的時候還覺得頭上戴著帽子一樣。菩薩一直帶眷屬,現(xiàn)在一下子不帶,也有還帶著眷屬的感覺,因為菩薩心力太強,所以在經(jīng)典上也列出來(被見到)。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這是任持圓滿。生活在佛土里的人也是要吃東西的,他們吃什么呢?“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原來呀,是佛為他們說法,他們聽佛說法,聽眾心里就有了喜樂的滋味。有了這喜樂,結(jié)果這兒的菩薩們就能夠生活下去了,生命就可以存在了。這確實是不錯的。
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這一句是事業(yè)圓滿。你不能吃過飯不干事兒吧,他們作什么事兒呢?就作利益眾生的事兒,利益眾生的事兒他們都干。
蠲除一切煩惱災(zāi)橫,
這是攝益圓滿。“蠲除一切煩惱災(zāi)橫”是說,在佛土里是沒有一切的災(zāi)禍的,煩惱也沒有,災(zāi)禍也沒有。天災(zāi)人禍都沒有,是一個清凈的世界、安樂的世界。
遠離眾魔,
這是無畏圓滿。在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的魔,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等等,他們來惱亂我們的身心,我們要修行,他們偏來搗亂,但佛國凈土里沒有魔。因為沒魔,所以我們無畏。
過諸莊嚴(yán)如來莊嚴(yán)之所依處,
這是住處圓滿。這是說佛的世界的莊嚴(yán)是最莊嚴(yán)的,“過諸莊嚴(yán)”,超過了所有的莊嚴(yán),比二乘的莊嚴(yán)莊嚴(yán)多了,凡夫世界的裝修給佛土根本就沒法比。“如來莊嚴(yán)之所依處”,佛土是佛的無量功德所莊嚴(yán)的地方,是最圓滿的。
大念慧行以為游路,
這是路圓滿。“大念慧行以為游路”,“大念”是聞慧,“慧”是指思慧,“行”是修慧。就是說,在佛土里是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為路的。我們凡夫要到什么地方去,要走公路、鐵路,而菩薩要到佛地去,得走聞路、思路、修路。就是說,是以聞思修三慧為路的,沿著這條路就可以成佛。
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我們在路上也不是步行的,在公路上就坐汽車,在鐵路上就坐火車,現(xiàn)在在聞思修三慧的路上,是坐什么呢?坐的是無漏止觀,也就是奢摩他、毘缽舍那。這個是乘圓滿。
大空無相無愿解脫為所入門,
到了佛這兒了,還有一個門,你得進去,這個門是什么呢?是“空、無相、無愿”,這個咱們一般叫三解脫門。過了這個門就登堂入室了,就到常寂光凈土了。
無量功德眾所莊嚴(yán),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這是依持圓滿。依持就是依靠、靠山,經(jīng)上說我每這個世界是以風(fēng)輪為依持,要是沒有風(fēng)輪,我們這個世界就完蛋了。你看,現(xiàn)在環(huán)境污染,南極上空出現(xiàn)臭氧洞,這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風(fēng)輪出問題了,再不注意,問題就大了。咱們?nèi)艘源蟮貫橐莱,在地上生活,可以偶爾坐坐飛機,但不能永遠離開大地,F(xiàn)在說佛土,則是以“無量功德眾所莊嚴(yán)”的“大寶華王”為依持,就是說,佛土是建立在大寶華王上。注意,大寶華王就是我們的清凈心。十八種圓滿就說完了。
如是顯示清凈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yè)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前邊兒用論文說了一下清凈佛土的十八種圓滿,但沒有說名字,當(dāng)然,我說的時候給說了,人家原文上是沒有說的,這兒無著論師給說了一下子。
復(fù)次,受用如是清凈佛土,一向凈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這是把清凈佛土又用四種凈德給說了一下。“受用如是清凈佛土”,要是受用這清凈佛土的話,也就是說,在這清凈佛土生活的話,那會有什么好處呢?有四種好處:一向凈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一向”就是一直。“凈妙”就是清凈微妙,沒有不清凈的事兒。一直是安樂的,從來不會有苦惱。一直是沒有罪障的,一直是大自在的。
復(fù)次,應(yīng)知如諸佛法界,于一切時能作五業(yè):
十門分別的最后一門是業(yè)――諸佛法身(法身即清凈法界)所作的事業(yè)。這里說佛所作的事業(yè)有五種,當(dāng)然,五種都是利益有情的。
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zāi)橫為業(yè),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zāi)橫故。
法身佛所作的第一件事兒,是“救濟一切有情災(zāi)橫為業(yè)”,救濟一切眾生的災(zāi)橫,水災(zāi)、火災(zāi)之類的他都救,這是他的事業(yè),他要不干那他就不是佛了。“于暫見時便能救濟”,他一看見他就要救,一下子也不停。無著論師還舉了幾個他救濟的災(zāi)橫例子,“盲聾狂等”,佛有法子使盲者得明,聾者得聞,“狂”就是魔癥、精神病,讓這些都恢復(fù)健康。“等”表示其他的衣食困難、水火盜賊之類的各種苦難。這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法身佛苦惱眾生能見到嗎?見不到!要知道這里說的法身佛包括受用身、變化身,這就見到了。這里就要說到廣義的佛法了,五明都是佛法。
二者、救濟惡趣為業(yè),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
第二種是救濟惡趣眾生。剛才說的“盲聾狂”是指人道的苦難,現(xiàn)在說三惡道的苦難。對于惡道眾生的苦難怎么辦呢?“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佛可以令這些眾生遠離不善處而到善處去。怎么救法?你還沒有落入惡道,他就勸你行善,使你不落惡道,你已經(jīng)落入惡道的,他來打你、罰你(就是地獄獄卒)這樣消你的業(yè),讓你趕快把業(yè)消完,快些出離惡道。
三者、救濟非方便為業(yè),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置于如來圣教中故。
論文中的“非方便為業(yè)”是指外道的修行境界。“方便”就是解脫的方法,“非方便”則是指不正當(dāng)?shù)慕饷摲椒,你想解脫,可是因為方法不對,修了半天也解脫不了,這就是“非方便”。有些外道修行是很努力的,但怎么也解脫不了。“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佛有辦法使這些外道舍棄那些并不能使他解脫的修行方法,“置于如來圣教中”把他們安置到能夠讓他們解脫的如來圣教中,讓他們照如來圣教而行就可以解脫了。
四者、救濟薩迦耶見為業(yè),授與能超三界道故。
第四、第五是說的佛教徒,第四是說小乘人有的有薩迦耶見,佛以“救濟薩迦耶見為業(yè)”,“薩迦耶見”就是身見(執(zhí)四大、五蘊和合的我恒常),你要是有身見,你就有苦惱,佛對這樣的人也救度。“授與能超三界道”,對這些人,佛就教給他們能夠超越三界的無我之道,給他們講解四大、五蘊皆不可得,這空的道理可以令之得大解脫。
五者、救濟乘為業(yè),拯拔欲趣余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
這一個是勸人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救度眾生。在第四條中佛陀已經(jīng)教給你超出三界的方法了,讓你不再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但是你還沒有發(fā)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救濟乘為業(yè)”,就是佛是廣度眾生,讓人皆發(fā)菩提心,這就是他的事業(yè)。讓人都成佛。“拯拔欲趣余乘菩薩”,“拯拔”就是救度,“欲趣余乘菩薩”是說,菩薩本來是發(fā)心救度眾生的,可是眾生難調(diào)難化,眾生不上法船,這位菩薩就有些退心了,想著說:我不管別的眾生了。還有“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在五種姓中有一類是不定種姓,就是說,要是遇到好的因緣,他就可以成佛,不然他就可以成二乘了,這就叫“不定種姓諸聲聞”,有些是定姓的聲聞、緣覺,現(xiàn)在只說這不定種姓諸聲聞、緣覺。對于這些人,佛就來救度他,你是不定姓的聲聞,佛勸你努力成佛,你是菩薩現(xiàn)在退心不想度眾生了,佛就鼓勵你。反正是讓能夠成佛的都成佛,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決不放棄。
佛做是就這五種事兒,前三種是接引眾生來到佛法里,第四、第五兩種是以真正的佛法來廣度眾生。這五種事兒,實際上只是一件事兒,度眾生。
于此五業(yè),應(yīng)知諸佛業(yè)用平等。
一切佛作的都是這五種事兒,這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此中有頌:
諸佛無差別,可我們有差別,因為我們不是佛。我們的差別從哪兒來呢?下邊兒用了一個頌子來說明。
因依事性行別故許業(yè)異
世間此力別無故非導(dǎo)師
這個頌子說了我們的差別的五個理由。“因、依、事、性、行”。什么是“因”差別?就是原因的不同。有的人做十惡業(yè),那就到三惡道去,而有的人做五戒十善,那就到人、天善道來,這就是因不同,因為因不同而使得業(yè)不同。第二個是“依”,就是身體,我們做事兒,要以身體為依止,不然的話就作不了事兒。這個依是各種各樣的,人的身體都不一樣的,有的人健康一些,有的人身體差一些等等。這樣他的業(yè)就不一樣。“事”就是做的事。有人作工人,有人作農(nóng)民,有人作商人,有人作醫(yī)生等等,這就是事不同。“性”則指個性、心,或者說是興趣,有的人他的興趣就在機械方面,那他就作工程師,有的人的興趣就在表演上,那他就作演員等,這樣也就表現(xiàn)出不同。“行”是采取行動作同樣的事兒,有的人笨一點兒,就用一些笨方法,笨鳥先飛,而有的人聰明,用另外的法子,一下就搞定了。因不同、依不同、事不同、性不同、行不同,所以“許業(yè)異”,就導(dǎo)致了他的業(yè)不一樣。“世間此力別”,世間眾生在因力、依力、事力、性力、行力上有各種各樣的差別,所以他的業(yè)力不一樣。十方諸佛,都是因修六度萬行而成就的,這是一樣的,沒有差別,而且作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事兒,這也是一樣的,可不象我們凡夫,各式各樣。“無故非導(dǎo)師”,“無故”是指佛陀沒有各種各樣的差別,“非導(dǎo)師”是指各種的差別不是導(dǎo)師(佛陀)所有的,而是因為眾生有,所以佛就隨順眾生而顯出差別。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yīng)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
以下是解釋問難的。因為有人對佛的法身還有疑問,所以這兒回答一下。下邊兒一共提了八項疑問。“若此功德圓滿相應(yīng)諸佛法身”,就是說,諸佛的這些功德所成就的圓滿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諸佛的法身與聲聞乘、獨覺乘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知道,《法華經(jīng)》上說“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這是怎么回事兒呢?佛到底是以何意趣而這么說的呢?
此中有二頌:
這兒用了兩個頌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為引攝一類”,為了引攝一類眾生。“攝”是攝持,就是照顧,照看著這一類眾生,若他有不往成佛路上走的傾向,趕緊把他引過來。“及任持所余”,不單是照顧那一類眾生,同時還要兼顧其他類眾生。就是有主有次。“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說,“引攝一類”是引攝哪一類呢?原來是引攝的“不定聲聞、獨覺”,因為這些人,佛要是引導(dǎo)了、鼓勵了,他就可能成佛,要是不給多費點兒心思的話,他們就成羅漢或者辟支佛了。“任持所余”也是不定性,有些菩薩也心不定,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困難他就灰心了,也有這樣的菩薩,這叫不定性菩薩,佛在引攝不定性聲聞的同時,還兼顧不定性菩薩。那些不定性聲聞,從表面上看,他是二乘人,但他的內(nèi)心里有大乘善根,佛引導(dǎo)他回小向大;這些不定性菩薩,表面上是菩薩,但他的內(nèi)心里有動搖的因素,所以佛要斷了他的雜念,所以說只有一佛乘,你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這樣讓他不退轉(zhuǎn)。
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
上一個頌子是說的佛說一佛乘的目的,這一個頌子是說佛說一佛乘的根據(jù)是什么。就是佛說一佛乘的理由是什么。“法無我解脫等”,意思是“法等、無我等、解脫等”(“等”是平等的意思)。的“法”,是指清凈法界,清凈法界呢,佛菩薩以及阿羅漢、辟支佛所證悟的都是一個,《華嚴(yán)經(jīng)》卷第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中有說“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這是佛對八地菩薩說的,意思就是說,你現(xiàn)在是證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你證悟的這個道理,二乘也能證得這真常法性。翻到世親釋288頁第一行,“法謂真如,諸聲聞等,同所歸趣,所趣平等,故說一乘。”再翻到無性釋558頁倒數(shù)第三行,“法謂真如,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所趣真如無有差別,故說一乘。”世親釋和無性釋的意思是一樣的:聲聞、獨覺、菩薩所悟的清凈法界、真如是一樣的、平等的。“無我”,這是說菩薩所證得的無我與聲聞、獨覺所證得的無我是一樣的。聲聞、緣覺證悟的是補特伽羅無我,菩薩所證悟的補特伽羅無我與聲聞、緣覺是一樣的。當(dāng)然,他們還有不一樣的,菩薩證得法無我了,聲聞、緣覺是沒有的,F(xiàn)在只說一樣這一方面。“解脫”,這是說聲聞、緣覺解脫了煩惱障,佛菩薩也解脫了煩惱障,這是一樣的。“姓不同”指種姓不同,他是辟支佛種姓,他是聲聞種姓,他是一佛乘種姓,這不一樣。給前一句連起來是說,雖然種姓有不同,但所證悟的法、無我、解脫都沒有差別,所以,從這一方面說呢,只有一佛乘。當(dāng)然,這是說的不定姓聲聞、不定姓緣覺、不定姓菩薩。“得二意樂”,“二意樂”就是說,從人來說,你給佛的平等的,佛能成佛,我就也能成佛,所以是一佛乘;再從法上來說,一切法性平等,所以是一佛乘。“化”,佛陀化現(xiàn)成聲聞、緣覺,就是說,佛在以前世也曾化現(xiàn)成聲聞、緣覺,就是要告訴那些不定性的聲聞乘人,聲聞乘也是可以成佛的。“究竟說一乘”的“究竟”是指現(xiàn)在從究竟上來說一乘,因為剛才從法平等上說了一乘,從無我平等上說了一乘,從解脫平等上說了一乘,現(xiàn)在從究竟上說,也是一乘。從“究竟”上說,就是指佛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沒有超過佛乘的了。這樣總結(jié)一下,就是說,佛說一佛乘的理由有八:法、無我、解脫、姓不同、二種意樂(人和法性)、化、究竟。這就是說,佛在經(jīng)典里也說了一佛乘,就是因為這個所以說一佛乘的。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
這是第二個疑問。“如是諸佛同一法身”,無量的諸佛都是以清凈法界為法身。“而佛有多”,就是說,既然只有一個佛身,就只能有一位佛,可是卻有很多佛,而且這么多佛還能同時存在,這是為什么?
此中有頌:
用個頌子來解答。
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zhuǎn)非理故成有多佛
“一界中無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同時無量圓”,同一個時候有許多人修行都圓滿了。“次第轉(zhuǎn)非理”,人家修行已經(jīng)圓滿了,你能不讓人家成佛?這就必須有很多佛存在。修行可不是排座次要一個一個來,是可以同時修行的,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修行可以這樣,當(dāng)然成佛也是這樣,可以同時成。不過化身佛度眾生,那是另一回事兒,因為那是化現(xiàn),你不能我來化現(xiàn)了你還來,這給眾生添亂,所以是有次序的。
云何應(yīng)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
下邊兒是解釋法身是不是涅槃的疑問。在小乘中說佛也入涅槃,在大乘中說法身既入涅槃,又不入涅槃。
此中有頌:
這兒用頌子回答。
一切障脫故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畢竟不涅槃
“一切障脫故”,成了佛就把煩惱障、所知障統(tǒng)統(tǒng)解脫了,這就是究竟證悟一切法寂滅。這就是佛入涅槃了。“所作無竟故”,成了佛也要一直度眾生,要盡未來際度眾生,所以就不能入涅槃。就是說,一證悟就是入了涅槃,已經(jīng)入涅槃了,還要朝哪兒入,它本身就是涅槃,涅槃還怎么入涅槃?也就是說,涅槃沒有入涅槃,既然沒有入涅槃,那就是不入涅槃。這個頌子咱們要這樣來,“一切障脫故,佛畢竟涅槃,所作無竟故,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
受用身不是自性身。為什么呢?有六個原因。
一、色身可見故,
受用身是有色相的,而自性身是無色相的,可見受用身與自性身不一回事兒。
二、無量佛眾會差別可見故,
有無量佛參加的大法會中,那些大菩薩所見的每一尊佛都各不相同,也就是有差別,要是自性身的話,則不會有這差別。可見受用身與自性身不一樣。
三、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
在法會中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所見的受用身都不一樣。剛才說的是有很多佛,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樣的地方。這第三說的是只有一尊佛,每一位菩薩所見到的都不一樣。
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
這一個是指你現(xiàn)在是初地,看見的佛是一個樣兒,你登二地了,所見的佛又不一樣,你登三地了,看見的佛又是一個樣,你登十地了,看見的佛又是一個樣兒。這是說你自見一個人。
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眾會間雜可見故,
在法會上,有菩薩、有聲聞,還有緣覺,還有其他的眾生,既然有這么多的眾生來參加法會,所以這一定不是自性身,只能是受用身,這樣才能各有所見。
六、阿賴耶識與諸轉(zhuǎn)識轉(zhuǎn)依非理可見故。
“阿賴耶識與諸轉(zhuǎn)識轉(zhuǎn)依”,轉(zhuǎn)阿賴耶識是成自性身的,轉(zhuǎn)諸轉(zhuǎn)識成受用身。要是自性身就是受用身的話,就不該有阿賴耶識和諸轉(zhuǎn)識的轉(zhuǎn)依轉(zhuǎn)成身的不同了,經(jīng)上說“轉(zhuǎn)阿賴耶識是成自性身的,轉(zhuǎn)諸轉(zhuǎn)識成受用身”,既然有這不同,就說明了自性身給受用身不一樣,不然不是釋迦牟尼吃飽了撐得胡說八道了嗎?既然釋迦牟尼是對的,當(dāng)然就是我們錯了。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yīng)道理。
所以說,受用身不是自性身,它們是兩回事兒。
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
這是說為什么變化身不是自性身。就是說,老比丘不是佛的真面目。這有八個理由。
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應(yīng)道理。
“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菩薩從久遠劫來就在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的,在沒有成佛之前,他早就得了不退轉(zhuǎn)定。得了不退轉(zhuǎn)定,一定是圣者了。從大乘說,最少是忍位才能得不退定,按小乘說,至少得是三果羅漢。他到這兒不是不修了,還是再修行著、上進著,F(xiàn)在好了,說“于睹史多及人中生”,到成佛之前的這一生,他從欲界睹史多天(即兜率天)沒了后再來到人間受生~~這根本不合道理呀~~我再說一下,就是說,他早就得了不退轉(zhuǎn)定,怎么會重退到人間來受生呢?所以這只能是示現(xiàn)身、變化身。要是真身(法身)絕對不會這樣的。這是八因的第一、第二原因。能分清不能?第一個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轉(zhuǎn)定,怎么能從天上退下來呢?第二個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轉(zhuǎn)定,怎么能再到人間受生呢?所以只能是變化身。這是從八相成道的方面來說的。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shù)印工巧論中及于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不應(yīng)道理。
第三個原因說的是受學(xué)、受欲。“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菩薩有宿命通,能憶念宿世情況,“書算數(shù)印工巧論”,他知道自己過去世已經(jīng)學(xué)過這些,“書”是讀過的書,“算數(shù)”就是算命、術(shù)數(shù)之類的,“印”是印刻等,“工巧論”就是工巧明這些,這些都是五明的情況,菩薩以五明成就,就是說,菩薩知道他過去世是修行過的,“于受用欲塵”他還知道自己過去世作錯的事兒。這些他都知道?墒乾F(xiàn)在到人間了,他“不能正知”,就是都忘了,還得重新再學(xué),“書算數(shù)印工巧論”還要重新再學(xué),這算什么宿命通?根本就不是宿命通!這就矛盾了。以前有宿命通、有圣道,還知道受用欲塵的錯誤,可現(xiàn)在在人間又受用欲塵,這矛盾是怎么回事兒?這只能說他根本就不是佛的真身,這只是佛的方便示現(xiàn),是變化身,示現(xiàn)的要去修學(xué),去受用欲塵的。這都是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示現(xiàn),示現(xiàn)出凡夫的情況,告訴我們凡夫,修行就能成道,我們凡夫這樣就增加了信心:他是凡夫,他能修行成道,我也是凡夫,我也能成道!如果說他本來就是佛,我們會想:你本來就是佛,可我們不是呀~~我能行嗎?。所以那根本就是變化身。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yīng)道理。
諸菩薩久遠劫來就通達佛法了,他已經(jīng)明了了“惡說法教”和“善說法教”,哪是惡說,哪是善說,他清楚得很。但在這一生中,他還要去向六師外道請教,這不是胡涂嗎?可見他并不是久遠劫來就知道了。這根本就不合道理。所以,從他出家并向外道求教這一方面來看,他不是真佛,只是化身佛。這是第四條原因。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yīng)道理。
第五條原因是從修苦行來說。說,菩薩久遠劫來就知道三乘正道,既然早就知道了,為什么還會有六年時間的邪修苦行?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這是咋回事兒?所以,他只能是變化身。
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成等正覺,轉(zhuǎn)正*輪,不應(yīng)道理。
第六、第七兩條原因并在一起了。“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這是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是在各地行菩薩道的,成佛就應(yīng)該到各地度化眾生,因為他在各地都有有緣眾生呀~~“百拘胝諸贍部洲”就是數(shù)百個南贍部洲那么大。菩薩他成佛了,為什么舍棄了其他洲而只在這一個地方說法度眾呢?為什么只在這一個地方轉(zhuǎn)*輪呢?這根本不合道理!就是說,佛是度一切眾生的,可是你只在這兒成佛度眾生,其他地方你不管了,這是不對的。所以說,只能說他是變化身佛而不是真佛、自性身佛。
若離示現(xiàn)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即應(yīng)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shè)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
如果說我們這兒的老比丘是真佛、是自性身的話,其他洲的會怎么說?人家也會說人家那兒的才是真身。“若離示現(xiàn)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這一句話是說,只有我們這兒的佛是真身,其他地方的佛都是化身。對方也會這么說的。“離示現(xiàn)”就是不是示現(xiàn),意思就是說這是真身、自性身,不是變化身。“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在別的地方教化眾生的是變化身。這樣爭論起來怎么辦?佛是慈悲的,不是調(diào)斗人們來爭吵的。“即應(yīng)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就應(yīng)該只在兜率天成佛,這樣不是更好嗎?“何不施設(shè)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為什么他不在兜率天成佛,在其他的地方都是化身,這不是很公平嗎?就是說,只有睹史多的是真佛,其余“百拘胝南贍部洲”的都是化身佛,同時都有佛,這是最好的了。
既不施設(shè),無教無理。
無著說:可你小乘一直說這老比丘是真佛,其他地方的是化身佛。你這說法是既沒有圣教依據(jù),也不合理。完全是你的私心。這只是你自己在這兒安排,佛經(jīng)中可沒有這樣說,沒有圣教量的依據(jù)可是不行的。
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xiàn)世言;
又有一個問題:很多的變化身佛,他們會不會打架?佛曾經(jīng)說過,在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尊化身佛,絕對不能有兩尊佛同時出現(xiàn)于世,這樣會給眾生造成麻煩。無著論師在論文中就說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xiàn)世言”,雖然有, 很多的化身佛,這與“一個世界不能有兩佛”的話不矛盾。為什么不矛盾呢?
由一四洲攝世界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
因為佛說的一個世界里沒有兩位佛出現(xiàn),就指的是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大部洲叫做一個世界,不是指很多的四大部洲叫一個世界。就象一個四大部洲沒有兩個轉(zhuǎn)輪圣王出現(xiàn)世間,佛也是這樣,沒有二佛出現(xiàn)在一個四大部洲的情況。在一個四大部洲只有一位佛,所以這是可以的。從這兒也可以知道,在人間成就的只是變化身佛,不是自性佛。
此中有頌:
用頌子把這個道理再說一下。
佛微細化身多處胎平等
為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zhuǎn)
“佛微細化身”,佛有這微細的化身,可以到南閻浮提去入胎,這微細的化身,可以“多處胎平等”,可以到遍于三千大千世界去入胎,但每個地方的都是平等的變化身,沒有說這兒是自性身,到另一個地方的是變化身,沒有這樣的事兒,都是變化身。“為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zhuǎn)”,這是為了顯示佛的自在境界,所以他到各個地方化現(xiàn)成佛。“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這是佛智。“而轉(zhuǎn)”的“轉(zhuǎn)”,是化現(xiàn)、顯現(xiàn),顯現(xiàn)出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樣,八相成道的佛我們就知道了是化身佛,不是真佛。
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發(fā)愿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yīng)道理,愿行無果成過失故。
這是第八個理由。說佛當(dāng)時在修行時發(fā)愿說要利益一切的眾生,“為欲利樂一切有情”,后來等他成佛以后,沒多久他就要涅槃了,這世界上還有很多眾生在流浪生死,他能不管嗎?他要是不管的話,他以前發(fā)的愿不就成空愿了嗎?你最初發(fā)的愿豈不根本是謊話!所以說“不應(yīng)道理”。“愿行無果成過失故”,成佛前你發(fā)愿,要度化一切有情,結(jié)果你沒有做這件事,這是不對的。所以,入涅槃的只是化身佛。
這是用八個理由來說變化身不是自性身。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jīng)說如來身常?
受用身、變化身是無常的,而自性身是常的,可是佛經(jīng)上說佛身常住,這是怎么回事兒?明明受用身、變化身無常呀~~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我們之所以說佛身常住,是因為受用身、變化身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的,所以我們就說受用身、變化身是常住的。它們是自性身變現(xiàn)出來的,根本就是一個假相,所以你不能說受用身、變化身是無常的,根本就沒有,哪兒有它的無常?既然不能說是無常的,那就說常好了,這常,也是自性身常!記住,我們說法身常住的原因,是自性身常住。
又等流身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shù)數(shù)現(xiàn)化不永絕故;
上一句是從法身常住因而說受用身、變化身常住。而這一句則是說受用身、變化身本身也有常的意義。論文中的“等流身”就是受用身,因為受用身是從自性身里流出來的,受用身比變化身殊勝得多,雖然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但和自性身是相等的。從自性身中等流出來,就是說受用身是等流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用。現(xiàn)在說,受用身“恒受用無休廢故”,就是說,受用身長期受用大法樂,沒有停止的時候,一直在大富樂清凈境界中受大法樂。從這個角度我們說它“常”。變化身呢,“數(shù)數(shù)現(xiàn)化不永絕故”,說,變化身有生滅怎么也說常呢?原來,是因為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現(xiàn)變化身,有因緣就出現(xiàn)一次,這一次的因緣盡了他就涅槃,后來又有因緣了,他就再出現(xiàn)一次,這樣沒有窮盡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說他“常”。
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yīng)知亦爾。
這是一個比喻。“如常受樂”,我們快樂,是因為有智慧,而不是有錢沒錢,要是有智慧的話自然會有一切,智慧是關(guān)鍵。有智慧就一直快樂,所以說,有智慧的人常受樂,其實這也是有間斷,但有間斷也是常受樂。“如常施食”,比如說一個人經(jīng)常布施,我們說他常行布施,可不是說他一生就作這一件事,就站在街上布施,其實他也是有間斷的,比如這一會兒他得回去吃飯,他得有別的事兒,他也得作,不過有間斷我們也說他常布施。受用身、變化身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變化身,是有間斷的,但有間斷我們也說它“常”。
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xiàn)化身非畢竟。
這是說化身一定得有涅槃,他不能不涅槃,不能畢竟住,有六個原因。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
說,佛來到這個世間示現(xiàn)成佛,他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已經(jīng)作完了。這一次的因緣已經(jīng)盡了,該度化的都度化了,《佛遺教經(jīng)》上說,“所應(yīng)度者皆已度訖”,既然“度訖”了,就該走了、涅槃了,F(xiàn)在你已經(jīng)沒事兒了,下一次有因緣了,那就再示現(xiàn)。
二、為令舍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
這是說我們有的人口是心非,說著是求涅槃的,可他說說只是說說,他實際上他不歡喜涅槃。“不樂涅槃”,只是嘴上講講涅槃,但實際上對涅槃沒有好要心,“為令舍離不樂涅槃”,佛為了讓你舍棄這個“對涅槃沒有好要心”的心,所以他給你作一個榜樣。“為求如來常住身故”,眾生喜歡的是什么?喜歡的就是佛身常住,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形我看見就歡喜,佛現(xiàn)在示現(xiàn)涅槃就是要告訴你,這么好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靠不住的,你要求如來常住,只有清凈法身才能常住。入圣道的圣者不是不樂涅槃,而是樂涅槃了。
三、為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佛必須入涅槃的第三個理由,說,佛要是不入涅槃,你會討厭他的。他不讓我作這,不讓我作那,今天說我,明天說我,你說一次、兩次我聽著,你老說我我受得了嗎?在家里媽媽要老說我我還嫌她煩人呢~~“為令舍離輕毀諸佛”,這句話就是說為了不讓你討厭佛,佛涅槃了,人都有一個毛病,不珍惜已有的,老追求還沒有到手的。佛是為了我們好,難道媽媽不是為了我好,難道媽媽還是想害我,我該討厭還是討厭。佛要入涅槃,就是省得你討厭他。師父必須得管徒弟,戒律上說,師父收了徒弟而不教導(dǎo)是有罪的,你說你自己不守戒怨師父嗎?不怨,但師父有罪!“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說,佛要是不入涅槃,你就會想,反正佛還在,我以后再請教他好了,現(xiàn)在佛涅槃了,你就著急了,一有機會馬上要精進:佛要是入涅槃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辦呢?他就會覺得趁佛還在趕緊努力,一定要爭取在佛涅槃之前成道,這樣就不懈怠了。
四、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jǐn)?shù)見者生厭怠故;
這個原因簡單,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珍惜已有的,失去的才知可貴,所以佛要入涅槃。“為令于佛深生渴仰”,佛入涅槃了,你才知道遇佛是多么的不容易。“恐?jǐn)?shù)見者生厭怠故”,你一直能見到佛,你就沒有珍重想了。佛不入涅槃,你一討厭他,反而增加你的罪過,佛入涅槃了,你生起渴仰之心,反倒能增加你的善根,既然這樣有好處,能利益眾生的事兒佛都愿意作,所以佛就涅槃了。有討厭佛的嗎?有,《大般涅槃經(jīng)》上說,佛入涅槃了,迦葉尊者要趕過去,在路上遇見一個比丘,他就說:“佛入涅槃可就太好了,再沒有人管我們了”,這樣的事兒是有的。
五、令于自身發(fā)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
“令于自身發(fā)勤精進”,這是真的修行人,很有道心的人,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我們還有個依靠,指望佛教導(dǎo),現(xiàn)在佛要涅槃了,他要一涅槃,我就只能依靠自己了,所以我要趁現(xiàn)在更加努力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要知道能說圓滿正法的佛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現(xiàn)在他要涅槃了,我要抓緊最后的機會,趕快精進成道。我們現(xiàn)在也能感到求法的艱難,有時候一個問題,想問個人實在找不到,問些老和尚,只能給說些正確的廢話,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F(xiàn)在說這些人幸運,有佛,佛入涅槃,就是催促這些有懈怠心的人要警覺。
六、為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軛(e)故。
這一個是說,有一些佛教徒,他自己已經(jīng)能夠令善根成熟了,他有這個能力了,就不需要佛教導(dǎo)了。“為諸有情極速成熟”,“為”是因為;“諸有情”是有一部分有情;“極速成熟”,就是他有能力自己令自己精進、成就,“極速”是精進。“令自精進不舍軛故”,他可以讓自己精進努力,這樣的人不需要佛來教導(dǎo)了。“軛”是馬車用的工具,要用馬拉車,馬就得帶上這個,可以引申為管束。“不舍軛”就是自己就可以給自己鼓勁,就象馬帶上了軛一樣,一直往前走。這是自己把自己給約束在正法里。印順法師舉的例子很好:就像病人已經(jīng)快要痊愈了,醫(yī)生守在旁邊已經(jīng)沒有必要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
這就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六個原因。
此中有二頌:
再用二個頌子把這個意思說一下。
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
內(nèi)自發(fā)正勤為極速成熟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這還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原因。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內(nèi)自發(fā)正勤、為極速成熟,有這六個原因,“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所以化身佛不能久住世間,一定要涅槃。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yīng)為得更作功用?
這是說你要想成佛你必須得自己努力修行。“諸佛法身”,一切佛的清凈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無始以來無量無邊的佛,他們的法身都是沒有差別的,是不能用數(shù)量來修飾、來形容的。一佛就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利樂一切眾生。既然這樣,我們“不應(yīng)為得更作功用”?就是說,我們要是想成佛,佛就應(yīng)該能夠把這件事給我們做好,我們就不需要努力修行了吧?這種說法當(dāng)然是不對的。
此中有頌:
這兒用一個頌子來解釋。
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yīng)理
“佛得無別無量因”,一切佛所證悟的清凈法界是無別無量的,他能作一切眾生精進修行的因緣(即是眾生成佛的增上緣),佛的清凈法界境界,其實一切眾生也都是有的,就是性具呀~~天臺宗就這么說的。“有情若舍勤功用”,說,佛確實是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可以作我們精進修行的增上緣,世親釋中叫“精進因”,無性釋中叫“正勤因”,但是如果眾生自己本身不修行,不努力,你還是不能成佛。其實這個咱們知道的,四緣成就,佛只能作增上緣,只有增上緣是不能成就的。“證得恒時不成因”,說,你自己要是不努力,諸佛所證得的清凈法界長時間不能夠與你本具的產(chǎn)生感應(yīng),這增上緣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等于沒有,這就是頌子中說的“不成因”――還不能成為助緣(指增上緣)。“斷如是因不應(yīng)理”,你要是斷掉了你精進修行的力量,還想成佛,這就是不合理的。
阿毘達磨大乘經(jīng)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這部《阿毘達磨大乘經(jīng)·攝大乘品》,到這兒我無著就給簡單地說完了。“阿僧伽”就是無著論師。印度人寫文章是把作者名寫在后邊兒的。所以無著論師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后邊兒。
注:部分內(nèi)容有所刪減和更改
- 上一篇:《攝大乘論》要義 彼果斷分第十
- 下一篇:因明講記之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