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四十八輕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yǎng)。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如獄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如三百矛剌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于百劫。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此是最后一條輕垢戒,制自內破壞佛法。若菩薩比丘,「好心出家」:意謂曾發(f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之大菩提心。但是出家之后,「而為名聞利養(yǎng)」:為了名譽,為了利養(yǎng),「于國王百官前」:于已受佛戒之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已受佛戒之國王百官,是同法之人,得于彼前說菩薩戒,但不應于彼前,侮辱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在家弟子,橫作非法治罰之事。弟子有過,但應如法治罰,不應作系縛事(如:獄囚、兵奴,以傷出家軌式。見《蕅益大師全集》)。
諸如泰國,以佛教為國教,政府不得系縛僧侶?v其犯法,亦應護送至該國之僧王面前,如法治罰,但官方不能監(jiān)禁,烤問僧侶,或施酷刑,或鞭打系縛。若僧侶違犯惡極,僧王則使其舍去袈裟,還穿俗服。這時候官方便能按照法律逮捕懲罰。
若比丘自身破壞佛法,有如師子身中蟲,反啖師身肉。師子為百獸之王,所謂「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受持菩薩戒者,比喻師子,有威可畏,外人乃不敢侵犯。但佛教本身之敗類,卻能破滅佛法,誠可悲矣!故戒文云:「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溉羰芊鸾湔,應護佛戒」:受了菩薩戒的人,無論比丘、比丘尼,應當要好好保護佛戒!溉缒钜蛔印:如獨子般的器重,喻其愛護之極。「如事父母」:又如恭敬父母似地,喻其敬重之極。把戒律恭敬到這么樣,所以「不可毀破」。又念子即慈悲心,事親即孝順心。吾人當以極端致誠之慈悲心、孝順心,依戒修行,事奉法化。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菩薩戒弟子,若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溉缛倜菪摹:矛,是古時之戰(zhàn)斗武器;像剌刀似地。如三百矛戈刺心,喻其哀痛之極。又如「千刀萬杖打拍其身」:如一千把刀、一萬把杖打在身上般的苦痛,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于百劫」:寧可自己入地獄,縱經百劫,在地獄里受苦,「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亦不一次聞惡人誹謗佛戒之音聲。你看!這都這樣,寧可入地獄去,入地獄受苦,都不要聞這惡言謗佛戒之聲!付鴽r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何況親自破佛戒,或勸他人破戒耶!「亦無孝順之心」:那么還有什么孝順心可言了呢?!這種忤逆不孝之行為,欺師滅祖,所謂:「賴佛吃飯,依佛穿衣」,從中挑壞眾生法眼,斷滅三寶種性,百死莫贖,悲矣!「若故作者,犯輕垢罪」﹕若故意這么做,結罪。
具緣:此具性遮二業(yè),以其毀辱法門故。五緣成罪。(一)是佛弟子:謂大小乘七眾,不犯邊罪(不犯根本戒),不舍戒者。(二)佛弟子想。(三)有治罰心:有意令前人受辱。(四)所對人:謂國王百官等。同有戒者,故僅結輕;若向未受戒人前治罰,自屬第六重戒。(五)正行治罰:正式懲罰對付等,隨事結過。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以上是總結四十八輕戒竟。戒文上說「敬心奉持」,即是要按時誦戒,受之于心,持之于身。若不誦戒,則久而忘記或疏忽戒法,這就不算是敬心奉持。
- 《梵網(wǎng)經》《優(yōu)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有區(qū)別嗎?
- 佛說梵網(wǎng)經菩薩心地品玄義
- 佛說梵網(wǎng)經菩薩心地品合注
- 梵網(wǎng)經懺悔行法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五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六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四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三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二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疏第一
- 花錢雇人打掉自己嗔恨心的普照老和尚
- 梵網(wǎng)經與千缽經抉隱
- 佛說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釋義
- 梵網(wǎng)經菩薩戒略注
- 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壹 敘說戒原由
- 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參 勸大眾奉行
- 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一·殺戒
- 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二·盜戒
- 佛說梵網(wǎng)經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三·淫戒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