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我想對你說
師父,我想對你說
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覺真
近代佛教的改革家、近代佛教改革的開創(chuàng)者太虛大師(1889—1947)示寂六十周年,上海玉佛禪寺舉辦以“佛教與現(xiàn)代化”為主題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出席盛會的有許多領導、教界領袖、學術界專家教授,還有海內(nèi)外諸山長老、四眾同人,群賢畢至,盛況無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以感恩的心,向與會諸位善長致以虔誠的祝愿,向主辦道場和各位大德執(zhí)事,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接到邀請函后,報回的論文題,原為《從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談到當代僧伽教育的幾點思考》。這一中心內(nèi)容雖然未變,但標題,總覺太長,并不相宜。因為無意間看到幾幅照片,我們的法師穿著中褂在大廳接見來訪賓客,這觸發(fā)了我的一些聯(lián)想,所以,我換為現(xiàn)在這個標題:《師父,我想對你說》。師父,這是世俗中對出家人的尊稱,包括出家二眾,都可以通稱為“師父”。我這篇論文題目中的“師父”,即取此義。不過,我也預先有一點申明,“我想對你說”的“你”,并不包括當今佛教界的前輩、大師、德高望重的教界領袖和諸山長老,在他們面前,我只是一位“學僧”,一個“小學生”,我是沒有資格說什么的。我這里僅僅是對剛出家不久,而又謙虛好學、渴望增聞廣知的年輕的師父們說的。尚祈多多諒宥。
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的核心是育才,育才的對象是僧才。所以,他在中國佛教建設中首重建僧的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他在《僧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特別指出:“僧教育在造就能修學及能宣揚佛法的現(xiàn)代住持三寶!薄绊氈亲〕址鸱ǖ,故稱為僧寶。其價值在有真實的修學,高尚的道德,無間斷的闡揚佛法!薄捌湓谇髮W之時,必遵依經(jīng)律,如法修行,以取得本分上的相應。出而應世,能弘法利生,改造社會,方可成為最完全的僧格!彼恼佌伣陶d,我想可以概括出七條來:
、偕母矩熑问亲〕址鸱。
②僧教育的根本是造就現(xiàn)代住持三寶。
、凵畬毜膬r值在真修實學,道德高尚,闡揚佛法。
、芮髮W僧才,必須遵依經(jīng)律,如法修行,這是本分。
⑤一切言行舉止必須與本分相應。
、拗匾暋俺龆鴳馈,只有“應世”,才能弘法利生。
⑦以上六條做到了,才是完整的僧格。
這七條;第①、②條,是僧教育的目的,目標。第③、④、⑤條,都是強調(diào)“僧”的本分。第⑥、⑦條,為了應世,必須養(yǎng)成完整的僧格。
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目的是住持佛法、住持三寶。核心是本分與應世。本分與應世的集中體現(xiàn)與落腳點,就是僧格。多么明晰,又多么深刻,這就是我們的一代祖師虛大師。
虛大師示寂后,六十年過去,中國佛教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以及教界領袖、諸山長老的共同努力下,僧教育確實有了長足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同今天的實際,亦即“應世”的實際需要來對照,差距仍然很大很大。正如同我從發(fā)表在新聞媒體上所看到的那幾幅照片一樣,在香港,我也看到不少穿著中褂在大街上行走的出家人,我不能不懇切地發(fā)出聲來:師父,我想對你說。
我想對你說,師父,你穿中褂褲接見來訪者,穿中褂褲行街,穿中褂褲拍:照片,出鏡,都不相宜吧。服飾禮儀,是文化,是威儀,是形象,不但有社會影響,恐怕還有國際影響呢。我們出家人的衣,本是三衣。但我們漢傳佛教現(xiàn)在日常穿的長衫,是便服。它的形制,應叫漢服,也可叫“唐裝”,是古代老百姓的服裝。當然,嚴格一點說,應該叫“明裝”。因為滿人人關之后,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服裝無法在社會上保存下來,卻在我們漢傳佛教的出家人身上保存下來了,這既有民族大義,也有歷史文化延續(xù)與保存的意義,所以,由明而清,而近代,它就成了我們漢傳佛教日常所穿的圓領僧服。中褂褲,屬于內(nèi)衣,一般只能在寮房內(nèi)穿,出了僧寮,就必須穿長衫了。然而,長衫,仍然是便服。在禮節(jié)性場合,應穿海青,這是莊嚴的僧袍,再搭衣。那三衣,才是我們的僧衣。
我走進一間佛堂,正中懸掛一塊匾,上面四個大字自左向右橫排,但題署落款,卻放到了最左邊,豎排,加印。這就錯了。師父,我想對你說:自左向右橫排,是西式。我們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自右而左(上款在最右邊,下款在最左邊),這四個大字不是橫排,這依然是豎排,是中式。我國古代,有提行的規(guī)定,即為了顯示莊嚴、尊重,禮敬,必須提行。如“奉大和尚命”的告示牌,“奉”字,即為一行!按蠛蜕忻本吞嵝辛恕C裁?后面,又提行了。所以,“大雄寶殿”四個字,依然是豎排,是一字一行。不是橫排,F(xiàn)在,匾書,題額,石刻,多有用西式,即橫排。但是落款,不是落在右邊,就是落在左邊,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十分混亂,笑話百出。師父,我想對你說:中式就是中式,西式就是西式,各有體例,各有規(guī)范,不可混淆啊。
我走進一座佛教寺院,在山門口,一副對聯(lián)就貼得不對了,下聯(lián)貼在右側,上聯(lián)貼在左側。而且,有上下款的,也貼顛倒了。這有兩個原因。落款的貼錯了,是受了“西式”的影響,以為應該由左而右橫排,所以,把上聯(lián)貼到了左邊,把下聯(lián)貼到了右邊。沒有落款的,干脆不知道誰是上聯(lián),誰是下聯(lián),這是因為不懂平仄。懂平仄的人,是不會把上下聯(lián)顛倒的(又豈但寺院,許多文化古跡、酒樓茶樓,也常把對聯(lián)貼得顛倒了)。師父,我想對你說,連同上面所說,文面、版面,殿堂樓閣,如同人一樣,都有顏面,不能倒置,面目全非啊。
我經(jīng)常收到許多請柬,請柬華麗貴重,可是翻開一看,印有公歷(西歷)和農(nóng)歷(又稱舊歷或夏歷)的差不多都把“公厝、農(nóng)厝”印為“公歷”、“晨歷”了。此歷,是歷史、經(jīng)歷、歷歷在目之歷。記錄年月日的厝書、厝法、年厝、掛厝、臺厝,是這個“厝”。如果你用簡化字“歷”,那是可以通用的,沒有錯。既用繁體字,就必須保持中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規(guī)范性了。師父,我想對你說,“一字人公門,九牛拖不出”,不能貽笑大方吧。
你是大和尚,是一寺之主,一方之教界領袖,你走上主席臺致詞,你說:“我們毫不自餒”,你把“餒”(ne¨讀為“妥”(tuo)了。你說:“我們的水平參差不齊”,你把參(cen)差(ci)讀為“參(chan)差(cha)不齊”了。讀字正音,不讀錯字、白字,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這樣普通的常識,師父,我想對你說,你事先準備一下,不就可以嗎?
最近這幾年,佛教刊物,越出越多,公開發(fā)行的,名為內(nèi)部發(fā)行而實為公開流布的,用詞用語,訛錯多多,朱子家訓(黎明即起……)把作者印為“朱熹”,尤其出現(xiàn)“和尚尼姑”一詞連用,甚至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也這么用。師父,我想對你說:和尚尼姑,是不懂佛教的人,或世俗中俗人的用語。在教內(nèi),和尚是尊稱、敬稱。尼,應稱比丘尼、尼師、尼眾,或出家女眾。用詞用語,也是文化啊。
現(xiàn)在出家人,多應邀出席宴會。有領導、有各界人士、也有四眾同人,同坐一席。可是有出家人,手不拿碗,雙臂雙肘,撐在桌上,或者一肘撐桌、一肘空垂。師父,我想對你說,餐飲禮儀,不能小覷。除了吃西餐,用刀叉,凡吃中餐,吃素齋,怎可手不托碗?一手托碗,一手用筷,身體坐正,肘不伏桌,這是出家眾的基本禮儀啊!
在寮房里睡覺,不會有人看,也不會有誰過問?墒,在大庭廣眾之間,人來人往,你仰面朝天,鼾聲如雷,就不相宜了,這臥姿也是有規(guī)范的,出家人右側臥、吉祥臥,是基本常識啊。師父,我想對你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臥有臥相,我們有一條譏嫌戒吧。
生活中,虛大師所指出的“應世”之中,我們有多少失儀失態(tài)的地方,恕我不能盡述,報紙上,網(wǎng)絡上,對出家人的譏評與微詞,這里也恕不征引,但已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世尊在他80歲滅度之時,最后留下的遺言是告訴他的弟子們:“依法為住,以戒為師。”作為佛的弟子、佛的傳人,我想,應該牢記佛的遺囑。住,就是存在,就是生存,就是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依法,就是依照佛法,依止于佛法,符合佛法,體現(xiàn)佛法。這就叫“依法為住”。師是導師,是師長,是教導者,教化者。戒,是規(guī)矩,是佛門規(guī)范,佛門律儀,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標準化、規(guī)范化”。以戒為引導,以戒為師長,以戒為指導自己生存、行為舉止的唯一依據(jù)。這就叫“以戒為師”。我再引用一段史料,據(jù)《五分律》卷一載:佛陀住世時,舍利弗問佛陀:“過去諸佛,何佛梵行不久住?何佛梵行久住?”世尊告訴他:“維衛(wèi)那、尸棄佛、隨葉佛梵行不久住。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边@一歷史記載,說明什么呢?原因在前三佛不為弟子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梵行所以不能久住。后三佛廣為弟子說法,結戒,說波羅提木叉,所以梵行久住。這就很清楚了,離開了戒,離開了律儀,梵行不可久住。僧伽持戒,僧伽守戒,僧伽注重律儀,“內(nèi)攝諸根,外孚眾信”,可見,它對佛法住世的重大意義了。戒律松弛,教運不振,這是中國佛教兩千多年發(fā)展史上屢證不爽的經(jīng)驗總結。
出家人,總稱為僧。佛法僧三寶,所以又稱“僧寶”。出家求道,出家持戒,以不染塵勞愛欲,所以又得名“眾中尊”。因為長住梵宇,護持道場,弘傳佛法,住持三寶,所以也稱住持僧(不是指方丈,指某一執(zhí)事)。無論哪一種稱呼,僧,都是極其尊貴的。由于持戒、守律,僧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和尚”(原譯“烏閣”、“和阇”)這一外來語,譯為中文即是“人天師表”。以“人天師表”的含義,來看我們稱呼為“和尚”的僧人,你將作何感想,F(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更加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加開放的宗教,而更加開放的宗教,對中國宗教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睂W誠法師指出的“更高要求”,也正是對佛教僧伽的一聲警鐘。學誠法師在同一篇文章中,還指出:“宗教是社會道德建設極為寶貴的資源,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因素。宗教不僅在現(xiàn)代世界得以生存和發(fā)展,而且積極參與并維系著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體系,這已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边@是高屋建瓴之論,宗教的道德功能,精神文明建設功能,確實不容忽視,但是它的化世、導世功能,從佛教來說,仍然要靠佛教徒特別是住世僧寶自身的言教與身教,才能得到實踐與體現(xiàn)。無怪乎,自古至今,一僧高德,萬僧增榮;一僧失省,萬僧受辱。今天進入信息時代,電子網(wǎng)絡,無遠弗屆。眾目所視,眾手所指!惰缶W(wǎng)經(jīng)》中云:“若聞世人,以一惡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弊x了新聞傳媒中那些指責佛門的報導,聽了社會上口耳相傳的對現(xiàn)代僧人儀容不整、舉止放蕩、不守清規(guī)的種種非議,你能無動于衷嗎?你自己尚不尊重自己,如何讓別人尊重你!佛陀當初制戒,本為避人譏嫌,保持僧團的清凈、純潔、莊嚴,所謂“能動千江水,不動沙門心!笨梢,尊嚴,是人的根本,也是出家眾的根本,就更是修道者的根本了。守戒,行持,不正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尊嚴,守護自己的清譽嗎?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佛教有了長足發(fā)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得到推行,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國家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也走上了法治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種種問題,都能得到即時、妥善、合理的處理。全國宗教形勢是穩(wěn)定有序、欣欣向榮、發(fā)展向上的。佛教名山古剎相繼得到恢復、重建,各地又新建許多新的佛教道場,年輕僧人也越來越多,佛教信眾也逐漸年輕化。宗教管理部門和各級佛教協(xié)會,確實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對佛教界道風建設,寺院管理,僧伽教育,人才培養(yǎng),確實給予了重視和關注。前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談到中國佛教的發(fā)展與未來時,曾一再呼吁: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還是人才?梢,佛教人才,尤其出家眾中的僧才,應是當前佛教界急需面對的當務之急了。
我們今天的研討主題,佛教與現(xiàn)代化,正好與虛大師僧教育的思想相吻合,相一致。佛教,就是指守護佛教的精神,體現(xiàn)佛教的性格,知本分、盡本分、守本分,F(xiàn)代化,就是應世。這兩者的交接、交集點,就是完全的僧恪。自幼即著重培養(yǎng)僧格,讓僧教育從根本,從基礎抓起,這正是我久久思索,試圖提出商討的幾點淺見:
第一、我們?nèi)鄙倭?a href="/remen/shan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沙彌教育
沙彌,梵文Sramanera的音譯。男稱沙彌,女稱沙彌尼(Sramanerika)譯為漢文,即“勤策男”或“勤策女”。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已經(jīng)削發(fā),但仍未受具足戒(或未受十戒)的出家人,即俗稱“小和尚”或“小師父”者。在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之前的這段時間內(nèi),沙彌教育極為重要。這是一名合格出家人,合格比丘、比丘尼的養(yǎng)成教育。在這段時期,不僅要讀書,要背誦朝暮五堂功課,要學會基本的唱念,以至法器、犍椎,都能純熟運用。而且要學習佛門各種儀軌、祖?zhèn)鹘讨?行、住、坐、臥,一應行儀,都要如法如儀。沙彌階段的傳統(tǒng)教育,十分嚴格。師父的責任,十分重大。難怪玉琳國師曾說:“上無嚴師,故容邪謬之徒!蔽覈鴤鹘y(tǒng)的《三字經(jīng)》中也說:“教不嚴,師之惰!庇袊缼煹膰栏竦纳硰浗逃,才系統(tǒng)地學會: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走路無聲,禁語寡言,不茍言笑,嚴肅端莊,僧服整潔,勤于做事,刻苦耐勞,養(yǎng)成僧家習慣,去除世俗習氣。經(jīng)過這一磨煉,從無信仰,轉化為有信仰,從無威儀,轉化為有威儀,從無知識,轉化為有知識,從無承傳,轉化為有承傳,由內(nèi)而外,僧相具足,這才去求受三壇大戒,成為一名合格的比丘(比丘尼)?梢,沙彌教育,是一個考驗時期,是一個“科班”出身的出家人的一生的基礎。我們今天缺少了這一教育過程,出家不到幾天,就去受戒;A不牢,僧儀頓失,起點過低,難成大器。
第二、我們?nèi)鄙倭藗鹘y(tǒng)文化的教育
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中國的古代文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四書五經(jīng),詩問、書畫,‘都應有所涉獵。這不是復古,不是苛求,而是做一個現(xiàn)代出家人必須具備的文化基礎。
佛教從印度傳來,賴有中國文化這個母體,所以,才能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成長,并且開花結果。離開了中國古代文化,你將無法理解自漢以來的一切經(jīng)論(經(jīng)律論三藏)的翻譯及其傳播,你也無法去閱讀、研究中國佛教史上歷代祖師的大量著作。中國佛教已經(jīng)不是印度佛教,是經(jīng)過中國文化的浸潤、吸納、融化、轉換而成了中國形態(tài)的佛教。不懂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恐怕就很難懂得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了。
“自古高僧皆大儒”。從“彌天釋道安”,與鳩摩羅什齊名的慧遠,解空第一的僧肇,西行求法的法顯,開創(chuàng)天臺的智頡,令頑石點頭的道生,到隋唐之際祖師輩出,有如一座座高峰,無須一一列舉。即使晚清民初以來,虛谷、虛云、八指頭陀敬安、印光、弘一、冶開、月霞、圓瑛、太虛、諦閑、應慈、宗仰、興慈、倓虛、靜權、來果、曼殊、常惺、芝峰,及至當代持松、巨贊、茗山、正果、葦舫、隆蓮諸家,他們無不精通國學,能詩能文,有深厚古文底蘊。先不說西,且說“中”,“中”也不解,又如何融匯中西?先不說今,且說“古”,“古”也不知,又如何博通古今?如前所述:走進某些名剎梵宇,由于不懂平仄,上下聯(lián)貼反了,令人啼笑皆非。各地寺院,都在出自己的小報、刊物,由于不懂西式(橫排,自左而右)中式(豎排,自右而左)各有不同行款格式的要求,以致版面錯亂,非中非西,亦中亦西,叫人哭笑不得!澳蠠o”為什么讀成“那摩”?“于戲”為什么讀成“烏呼”,經(jīng)中常見字“毛”,不知道古音應讀“毫”,《金剛經(jīng)》中,一問句“可思量不?”一答句“不也”。這兩個“不”的讀音不同,問句的“不”應讀“否”。答句的“不”應讀“弗”。這些讀音的正音,師父,你是否都知?
中國佛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儒、釋、道,已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DNA,三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釋?這已是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所形成的,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的確,很難閱藏知津也很難認知中國佛教的精髓了。我們忽視了古文教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失去了一項必要的工具性、常識性、階梯性的基礎了。不掌握工具,不具備常識,不登上階梯,又怎能登堂人室——進入佛教的殿堂呢?師父,我想對你說:我們要不要想一想,為什么佛陀先前說:我的緣,在震旦?想一想,為什么佛教會在印度消亡,而恰恰又在中國能夠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歷兩千年而不衰?想一想,為什么“自古高僧皆大儒”,這里蘊含了一些什么道理?
第三、我們?nèi)鄙倭藢ψ陨?亦即佛教精神核心的認知與體悟的教育
一部漢文大藏經(jīng),以《大正藏》為例,收佛教經(jīng)律論3360部,13520卷,共100冊,幾乎窮畢生之力,也難盡讀盡研。
中國佛教從漢魏兩晉發(fā)展到隋唐之際,出現(xiàn)了天臺、三論、凈土、華嚴、禪宗、法相唯識、律宗、密宗,八宗競榮的局面,這八宗人才輩出,異彩紛呈,這是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不僅當時出現(xiàn)了智者大師、吉藏、道宣、玄奘、窺基、善導、慧能、法藏、一行、百丈懷海、馬祖道一、永明延壽諸大師這些開創(chuàng)者、踐行者,即使到了當代,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接續(xù)弘揚人間佛教,他們都有許多新的發(fā)展,新的創(chuàng)造。你能把他們?nèi)客ㄗx通解,全盤吸收嗎?恐怕很難,似乎也沒有必要。然而,我們各地的佛學院開得不少,課程設置,紛繁復雜,不一而足,唯獨缺了一項:佛教精神核心的認知和體悟。其實八宗同源,一花五葉,他們原本互通互攝,共融共生。能夠會通融攝,舉一反三,靠的就是對佛教自身精神核心的認知和體悟。
請讓我們從佛教的源頭來看兩故事吧:
一、釋迦牟尼告別六年雪山苦行,來到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天,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證悟(他悟到了什么?是怎么悟的?怎么來的?),再看,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后,當時有一細節(jié),他當即準備出三昧真火,頓時進入涅槳,不再住世。為此,他在樹下徘徊三七日(或說七七日),既感受了解脫三昧的妙樂,又為十方菩薩演說了大乘深教《華嚴經(jīng)》,因為他覺得自己悟到的真理,證得的境界,是不可說,不可思議,很難給世俗人講出來的。后來大地震動,諸天勸請,挽留佛陀住世,為眾生說法。佛陀又說:“別說了,別說了,我的法門奇妙無比,不可思議啊!”這就是說,佛法是難以用一般的語言、思維去理解、去接受的。
二、佛陀說法45年,到了80歲,他的化身快要消失了,準備入滅。在最后一次法會上,佛陀對大眾說:“你們好好看看我的紫金色之身,免得后悔。如果說我滅度了,那就不是我的弟子。說我沒有滅度,也不是我的弟子!焙芏嗟茏拥寐劥搜,當即開悟。當然,一般人,還是無法理解。佛陀這是借滅度之際,再一次度化一些機緣成熟了的人,他以現(xiàn)涅槃相,藉此破掉涅粲相,以啟示一些人。以前佛說“無常、苦、無我、不凈”是為了破除世間的“常、樂、我、凈”(這是一種顛倒見,亦即為了破除貪嗔癡)。如果以為一切皆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無我、一切皆不凈,以為一切皆空,人生沒有前途,沒有奔頭了,這又是一種斷見。所以,破涅槳,就是用“常、樂、我、凈”,以體現(xiàn)解脫德,堅定大家向道、修道、證道,圓滿成就的信念。
以上兩個故事,可謂從佛教的源頭提示我們,佛法不可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與文字無關,全在“心傳”。這個“心傳”,就是奧妙,就是秘密莊嚴,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當初迦葉一笑,已得心傳。你去問他,傳了什么?怎么傳的?或者沒傳什么?傳在哪里?若說傳了,迦葉可能會說,實無可得。若說沒傳,迦葉可能會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豈有誑語!這里,路在何方?無他,就是一個字:“悟”。傳是心傳,當然,悟是心悟。無悟,不能了知佛法,無悟,不能會通八宗,無悟不能證得佛教的精神核心——最高的勝義諦。因此,僧教育的根本,要在“啟迷得悟”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你失卻了佛教的精神核心,你對你自身都不了解,任你《金剛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恐怕仍在門外。一個門外漢,怎么去弘傳佛教義理,弘傳佛教文化?一個門外漢,怎么能成為度化眾生,傳播法音、續(xù)佛慧命的佛弟子?一個佛門的門外漢,又怎樣應世,怎樣向社會、向國際宗教界,展示你中國佛教徒的風采?
目前,中國出家二眾有數(shù)十萬之多。并不是削發(fā)剃須,穿上僧服,就叫出家人了。真出家或假出家,身出家或心不出家,從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即使在佛教的發(fā)源地古印度,也早有這方面的研究了。據(jù)玄奘大師譯《阿昆達摩藏顯宗論》卷二十中記載,當時僧人即有五種:
一、無恥僧——破戒、毀戒,無修、無德,敗壞佛門者。
二、痖羊僧——不懂佛教義理,不通佛法,不起弘法利生作用。
三、朋黨僧——在僧團中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排斥他人。
四、世俗僧——思想行為世俗化,有些符合佛法,有些并不符合佛法。
五、勝義僧——持戒,通佛教義理,言行舉止完全符合佛法。這是真正續(xù)佛慧命,弘傳正法,度化利生者。
我們的僧教育就是需要培養(yǎng)出勝義僧、大批的勝義僧來,這才是佛教人才,是住持僧,是僧寶,是眾中尊。我們要轉變世俗僧,提升世俗僧,幫助世俗僧走向勝義僧。對前三者(無恥僧、痖羊僧、朋黨僧)要幫助、教育、讓他們得到轉變、提高、改正。實在轉變不了,又不肯改正,劣品劣質(zhì),那就只能堅決摒棄,堅決拒絕,堅決清除,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個簡單的道理,是誰都明白的。
最后,一個建議
寫到這里,我想提出一個建議來,供我們的教界領袖們作一參考:
僧教育的根本大計,是僧才培育與后繼有人的大問題。不從沙彌教育抓起,恐怕也是不行的。
佛教有社會慈善福利功能,讓我們來關懷一下當今的社會孤兒吧。未婚生子、超標生子、未成年少女生子、父母貧病無力撫養(yǎng)而成為孤兒,因父母離異或離家出走,或遭遺棄的社會孤兒為數(shù)不少。這些孤兒需要社會關懷、需要養(yǎng)育,需要讀書求學,我們佛教如果經(jīng)領導批準成立佛教孤兒院,佛教兒童養(yǎng)成所,那么,這些孤兒在佛門養(yǎng)大,自幼即蒙受三寶加持,法乳深恩,他們的福德因緣善根,自不伺于一般兒童。他們今后的出路,可由他們自己選擇,有志出家披剃的,可以經(jīng)歷沙彌教育,童真人道,繼續(xù)深造,然后受戒,成為自幼出家的二眾。不想出家,無剃度之緣的,就幫助他們走向社會,再進入就業(yè)培訓,走向各自的前程。這一建議和構想,原是海南省一位學養(yǎng)甚深的周逢君居士向我提出的。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社會慈善家,我認為他的建議很好,移借過來作為我此文中的一個建議了,我不能掠人之美,愿借此寫出,亦以紀念虛大師僧教育思想中重本分、具足應世之才、以達弘法利生之本懷弘愿也。
在紀念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之際,我們重溫虛大師改革中國佛教首重建僧的僧教育理念,是很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對我們重視僧教育、把僧教育作為一項當務之急的基本建設來抓緊做好,既是對虛大師的緬懷與紀念,也是為續(xù)佛慧命、達致弘法利生之正道正行啊!
祖國昌盛,佛法昌隆,我愿今日佛教,更符合佛法。出家者眾,也應該是求道者眾,修道者眾,得道者眾。我衷心祈愿:以佛法住持佛剎,以佛法修持佛法,以佛法體現(xiàn)佛法,以佛法弘傳佛法。祈愿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光明世界,和諧世界。
- 上一篇:慈悲喜舍——貴于珍寶的品格
- 下一篇: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覺真法師:什么是善惡?善與惡都是一種人的存在
- 覺真法師:心是什么?人的本體、生命力
- 覺真法師: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覺真法師:護生論是佛法中一切倫理規(guī)范的終極精神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覺真法師:慈悲與感恩,緣起論的人文關懷倫理價值
- 覺真法師:宿命論是什么意思?緣起可破除宿命
- 覺真法師:無因論是什么?四門邪見之一無因生
- 覺真法師:緣起論是什么?佛教緣起的基本內(nèi)涵
- 覺真法師:內(nèi)心創(chuàng)造和諧才是真正的解脫
- 覺真法師:真如佛性本在自心 頓悟成佛何假外求
- 覺真法師: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寶石更珍貴
- 覺真法師: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 因為布施之人受益更大
- 覺真法師:佛陀的慈悲比寶石更珍貴
- 覺真法師: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因為布施之人受益更大
- 覺真法師:人生經(jīng)歷許多折磨,才能走向理性成熟
- 覺真法師:人最不知什么
- 覺真法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