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真實菩薩的三十二法」

  【附錄一】:「真實菩薩的三十二法」

  (書本,p.71)

  ※《瑜伽師地論》所說菩薩的四種行,內(nèi)容開演為三十二法,現(xiàn)比對《大寶積經(jīng)》的三十二法,表解如下:

  《大寶積經(jīng)》卷112,

  大正11,632c27-633a14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41b21-742a12

  01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一、法行

  (1)于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故

  02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2)于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fā)起菩提心

  03

  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3)于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故

  04

  破壞憍慢

  (4)于尊重處,發(fā)起恭敬禮拜加行故

  05

  深樂佛道

  (5)于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圣教無傾動故

  06

  愛敬無虛

  二、平等行

  (1)于諸有情平等親愛故

  07

  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2)于諸有情以無染污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平等慰喻故

  08

  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3)舍諸憒鬧舒顏和悅,于已受擔(dān)平等能運故

  09

  所為事業(yè),終不中息

  (4)于未受擔(dān)平等能取故

  10

  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5)于一切苦平等堪忍故

  11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6)于無量調(diào)伏方便平等能求故

  12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7)展轉(zhuǎn)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

  13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8)一切善根平等回向大菩提故

  14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三、善行

  (1)無所依止而惠施故

  15

  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2)無所依止而持戒故

  16

  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3)由哀愍心而修忍故

  17

  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jìn)

  (4)非于少分修精進(jìn)故

  18

  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5)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

  19

  行方便慧

  (6)見不相應(yīng)修妙慧故

  20

  應(yīng)四攝法

  (7)成熟方便善巧故

  21

  善惡眾生,慈心無異

  四、法住行

  (1)于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無分別故

  22

  一心聽法

  (2)以此為依,恭敬領(lǐng)受所教授故

  23

  心住遠(yuǎn)離

  (3)以此為依,身遠(yuǎn)離故

  24

  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4)以此為依,心遠(yuǎn)離故

  25

  不貪小乘,于大乘中常見大利

  (5)以此為依,越聲聞乘相應(yīng)作意、大乘相應(yīng)作意思惟故

  26

  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6)以此為依,不舍遠(yuǎn)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余共止住故

  27

  成四梵行,游戲五通

  (7)以此為依,領(lǐng)受清凈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

  28

  常依真智于

  (8)于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

  29

  于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

  (9)不能堪忍觸惱過失〔應(yīng)斷〕

  30

  言常決定

  (10)不決定說教授過失〔應(yīng)斷〕

  31

  貴真實法

  (11)不如其言所作過失〔應(yīng)斷〕

  32

  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12)有染愛心過失〔應(yīng)斷〕

  ※無著《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31,141c19-142b2)說菩薩有三十二法,但論文卻出現(xiàn)三十八句?今對應(yīng)十六種業(yè),表解如下:

  總標(biāo)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十六種業(yè)

  01

  令入一切智智故

  一、展轉(zhuǎn)加行業(yè)

  02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二、無顛倒業(yè)

  03

  摧伏慢故

  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yè)

  04

  堅牢勝意樂故

  四、不動壞業(yè)

  05

  非假憐愍故

  無染系

  五、無求染業(yè)

  06

  于親非親平等心故

  恩非恩無愛恚

  07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后邊故

  生生恒隨轉(zhuǎn)

  08

  應(yīng)量而語故

  語業(yè)

  六、相稱身語業(yè)

  09

  含笑先言故

  身業(yè)

  10

  無限大悲故

  七、于苦于樂于無二中平等業(yè)

  11

  于所受事無退弱故

  八、無下劣業(yè)

  12

  無厭倦意故

  九、無退轉(zhuǎn)業(yè)

  13

  聞義無厭故

  十、攝方便業(yè)

  14

  于自作罪深見過故

  十一、厭惡所治業(yè)

  15

  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16

  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十二、無間作意業(yè)

  17

  不希異熟而行施故

  布施

  十三、勝進(jìn)行業(yè)

  18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持戒

  19

  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

  忍辱

  20

  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jìn)故

  精進(jìn)

  21

  舍無色界修靜慮故

  禪定

  22

  方便相應(yīng)修般若

  智慧

  23

  由四攝事攝方便故

  四攝

  24

  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

  親近善士

  十四、成滿加行業(yè)

  25

  以殷重心聽聞正法

  聽聞?wù)?/p>

  26

  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

  住阿蘭若

  27

  于世雜事不愛樂故

  離惡尋思

  28

  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

  作意功德

  29

  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

  30

  遠(yuǎn)離惡友故

  助伴功德

  31

  親近善友故

  32

  恒修治四梵住故

  無量清凈

  十五、成滿業(yè)

  33

  常游戲五神通

  得大威力

  34

  依趣智故

  證得功德

  35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

  御眾功德

  十六、安立彼業(yè)

  36

  言決定故

  決定無疑教授教誡

  37

  重諦實故

  財法攝一

  38

  大菩提心恒為首故

  無雜染心

  ※編者依《大寶積經(jīng)》的三十二法,比對無著《攝大乘論本》的三十八句文,試尋出無著論文所言菩薩的三十二法,表解如下:

  《大寶積經(jīng)》卷112,

  大正11,632c27-633a14

  《攝大乘論本》卷中,

  大正31,141c19-142b2

  01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02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01

  令入一切智智故

  03

  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02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04

  破壞憍慢

  03

  摧伏慢故

  05

  深樂佛道

  04

  堅牢勝意樂故

  06

  愛敬無虛

  05

  非假憐愍故

  07

  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06

  07

  于親非親平等心故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后邊故

  08

  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08

  09

  應(yīng)量而語故

  含笑先言故

  09

  所為事業(yè),終不中息

  11

  于所受事無退弱故

  10

  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10

  無限大悲故

  11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12

  13

  無厭倦意故

  聞義無厭故

  12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14

  15

  于自作罪深見過故

  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13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16

  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14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17

  不希異熟而行施故

  15

  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18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16

  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19

  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

  17

  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jìn)

  20

  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jìn)故

  18

  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21

  舍無色界修靜慮故

  19

  行方便慧

  22

  方便相應(yīng)修般若故

  20

  應(yīng)四攝法

  23

  由四攝事攝方便故

  21

  善惡眾生,慈心無異

  24

  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

  22

  一心聽法

  25

  以殷重心聽聞?wù)ü?/p>

  23

  心住遠(yuǎn)離

  26

  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

  24

  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27

  于世雜事不愛樂故

  25

  不貪小乘,于大乘中常見大利

  28

  29

  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

  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

  26

  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30

  31

  遠(yuǎn)離惡友故

  親近善友故

  27

  成四梵行,游戲五通

  32

  33

  恒修治四梵住故

  常游戲五神通故

  28

  常依真智

  34

  依趣智故

  29

  于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

  35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

  30

  言常決定

  36

  言決定故

  31

  貴真實法

  37

  重諦實故

  32

  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38

  大菩提心恒為首故

  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卷下(大正31,104a7-23)出現(xiàn)三十三句。真諦譯《攝大乘論》卷中(大正31,122a12-b3)出現(xiàn)三十七句。

  世親釋本有三,其中真諦譯本(大正31,197a14-15)說:「後有十六業(yè)及十六句,合三十二法」,與原本之意不同;其他笈多和玄奘譯本(大正31,294a23-24/348b23-24)也只說:「此句義(一切眾生中利樂意)有十六業(yè)」。然而無性釋本,玄奘譯本(大正31,411c16)說:「三十二法由十六業(yè)分別顯示」,與本論之說最為吻合。

  【附錄二】:「中道真實觀中,心心所不可得」

  《演培法師全集》第7冊《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p.160-164:

  【經(jīng)】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于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于此,施設(shè)彼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于內(nèi)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shè)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shè)彼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釋】

  就世俗善巧說心意識秘密甚深,說生命無始流轉(zhuǎn),雖難理解,但還易知,所以佛不齊此施設(shè)彼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法住智對涅槃智說:正見諸法真理所得的無漏妙智,叫涅槃智;在此智前,有法住智。《阿含經(jīng)》說:無論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認(rèn)識因果緣起,生起聞思修慧,對法關(guān)系的種種理解,是法住智的作用。所以世俗善巧,也可叫法住智善巧。于法住智得到善巧的,如來不說他是一切秘密善巧菩薩;要于勝義得善巧,如來方叫他是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要想得勝義善巧,先要得世俗善巧:即以法住智認(rèn)識一切因果事實的真相,依心意識顯明勝義。世俗不得善巧,勝義也不得善巧。于內(nèi)各別,即在內(nèi)心一一法的自體上,如實通達(dá)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勝義是一切法的普遍共相,也是一切諸法的真實,如實通達(dá)了這個,就不見一切法了!不見阿陀那,是不見他的用;不是阿陀那識,是不見他的體。余二類知。不見眼色及眼識等,約十八界說,即依阿陀那仗根托境生起的六轉(zhuǎn)識,多不可得。如是通達(dá),方得勝義善巧。

  不見有二:一、所破不見,本來沒有妄見為有的法,以勝義智觀察,不見有真實自性可得,就通達(dá)無有了。如黑夜誤認(rèn)繩索為蛇,如以燈光一照,就不見有實蛇可得了。二、泯絕不見,前是擊破某一法叫不見,此是離諸戲論習(xí)氣執(zhí)著叫不見,不是沒有,因為因果律是不能破壞的,破壞因果,成豁達(dá)空,是佛法所不取的。如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有樹影可見,樹倒即無影子可得。

  有說:世俗善巧,是談的唯識;勝義善巧,是講的般若。其實,在諸法緣起相上,體達(dá)諸法的真實性,是不可機(jī)械的劃分為兩截的。唯識、中觀對于不見的觀點不同是有的:唯識先破外境,后泯心意;中觀說通達(dá)一法無自性,即通達(dá)法法無自性。余文義顯,毋須再釋。

  《楞伽》、《密嚴(yán)經(jīng)》中說到如來藏,本經(jīng)沒有談到這個。若說如來藏是法空勝義所顯的,則本經(jīng)在文字上雖沒有提出這三字,但在意義上是顯示了的:〈勝義諦相品〉及本品的勝義善巧,可說都是說的如來藏。有兩點可作證明:(一)、《無上依經(jīng)》說如來藏有無二、離言、超過尋思、超過一異、遍一切一味的五相,與本經(jīng)說的勝義五相相合。(二)、說如來藏,就談無明熏習(xí),生起山河大地及有情世間。如果如法修行,就得轉(zhuǎn)心意識。所以有漏不起、相名戲論習(xí)氣不起,就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了!……可見本品講的轉(zhuǎn)心意識,亦即是如來藏。事實是一,說有不同。諸法的真勝義性,與遍計執(zhí)、依他起,是不一不異的,研究唯識者都知。但說明他,有從不一不異的差別上說,有從不一不異的關(guān)系上說。如來藏?zé)o始為無明熏習(xí),成阿賴耶,轉(zhuǎn)生六識,這是約不一不異的關(guān)系說的。本經(jīng)先說生死根本的一切種子心,次說起諸識浪,這是約不一不異的差別說的。

  佛教學(xué)派思想中,有真心、妄心的兩大派:無著、世親以及奘師,是以妄心為主、法相分明的;《楞伽》、《起信》以及真諦,是以真心為主、性相融貫的。明此,唯識者大可不必與起信者爭。依如來藏轉(zhuǎn)起心意識,是就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說的;說根本智現(xiàn)起真實相時,緣起相就不現(xiàn)前,后得智見緣起相時,真實相就不現(xiàn)前,是約初地體悟真理說的。假使以菩薩并見緣起相與真實性說,即達(dá)到性相圓融的階段。

  【附錄三】:「文殊師利本緣,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生中謗法的因緣

  《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7a-108a):

  ※二乘與菩薩度人之比較

  (一)渡師喻

  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渡眾生亦如是。

  (二)醫(yī)師喻

  復(fù)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病皆愈──除病雖同,優(yōu)劣法異。

  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fù)如是。

  1、聲聞教

  苦行頭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

  2、菩薩教

  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凈,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凈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

  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fù)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yǎng),能度無量無數(shù)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fā)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shù)。是佛土無量莊嚴(yán),說不可盡。

  時佛教化已訖,入無余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fù)出。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zhì)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別善惡。

  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贊少欲知足,不贊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凈。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于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于實法中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凈,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凈、是不凈,心即動轉(zhuǎn)。

  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處坐,贊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淫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凈。」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淫欲是煩惱相!

  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nèi)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nèi),不在外;若在內(nèi),不應(yīng)待外因緣生;若在外,于我無事,不應(yīng)惱我!

  居士言:「若淫欲非內(nèi)、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何能作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故莿僖馄兴_未學(xué)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wù)f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dāng)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yè)所覆,當(dāng)墮大罪!我今當(dāng)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后世佛道因緣!

  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yuǎn),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yuǎn)。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余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fù)舍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舍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舍戒,諸根暗鈍。

  是喜根菩薩于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yán),佛號光逾日明王。

  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復(fù)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yīng)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于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文殊師利本緣,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生中謗法的因緣。參見《諸法無行經(jīng)》卷下(大正15,759a2~761a29);《雜譬喻經(jīng)》(7)〈喜根喻〉(大正4,523c13-28);參見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於《永光集》p.9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4〈兩過品第47(丹兩不和合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jié)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正8,320c5-9)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