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的因果與感應思想論
——以《印光大師文鈔》為中心
一 須深信因果有三世之理
“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此為印光大師之常言也。大師認為因果一法至為重要,是徹上徹下之一法,乃至修行成佛也是因果之事。對于俗世,因果更為重要,是對于世間亂壞人心之“標本同治之法”。大師也常提起周安士之一句“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人人不知因果,大難之道也”。這是大師針對當時社會戰(zhàn)亂、動蕩提出的一劑良方。當然,在社會和平時期也應提倡三世因果的。以因果報應能治人心,除此以外,任何一法,皆無救藥,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1]。大師所以極力提倡因果,亦是有其原因的,大師曾在《復李圓凈居士書一》中云:“光初出家,見諸知識教人修持,了不提因果輪回等事,致有修持頗好者,或于倫常不能恪守己分,因是或令不知佛法真理者,多起謗心,光久畜矯此流弊之心,故于一切筆墨中屢言之”[2]。
因果通三世,有因必有果,果則必有其因。如果不提倡三世因果,那么不但惡無所制,而且善無所彰,則一切歸為虛無,世間也無章法。大師認為:
不知三世因果、善惡報應,以為人死神識即滅,有何靈魂隨罪福因緣,受生于人天及三惡道耳!既善惡同一磨滅,何不任意所為,以期身心快樂乎。[3]
否定三世因果,即屬于斷見,懷此邪見,則上智者懈于修持,下愚者敢于作惡,以堯桀一死,同歸于盡,又何必兢兢業(yè)業(yè),無繩以自縛,以自苦一生,又何不任意縱情,但期現(xiàn)生得樂,顧甚死后空名乎?以致善無以勸,惡無以懲[4]。
大師曾屢次舉中國古代春秋戰(zhàn)國之際,列國諸侯士大夫死,各隨其力,殺所愛臣妾等以殉葬,不但不生憐憫之心,反以為榮,且各相效尤,當時雖有孔孟老莊齊出于世,亦不能制止,佛教傳入中國后,闡明三世因果報應,此風即止,縱南面稱朕者亦不敢行此惡法[5],這也是佛法傳入中國后益人益國的最大一例證。
二 依三世因果而善行之
若知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因果,所作必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戾也[6]。連一個惡念頭都不敢有,何況實行而做那些貪臟枉法、以強凌弱、殺盜淫妄之事呢。這是相信三世因果的第一步即是:止惡。
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后,在日用之間,于一切報境,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知各有前因,致獲現(xiàn)果。了此則于一切不如意,只宜自懺宿業(yè);于一切如意事,也不會狂喜。所以,大師說:
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不自在逍遙也。[7]
若知前因后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樂天知命,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8]
于命知為前世所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則會安心自在,不會責怪于他?v見他人位處尊極,富饒?zhí)煜?自己也不會起一絲毫之非分之念,不是自己之財名,縱用盡心機而得之,不久也將壞散,終不為己所有。如果人人曉此理,于自己則生活自在,心安理得,于社會則安定和平,沒有干戈爭戰(zhàn)了。這是相信三世因果的第二步即是:樂天知命。
佛教的三世因果說,相對過去來說,可以稱為宿命論,因為過去所造之因已定;但佛教的三世因果絕不是定命論,因果的法則是造因得果,我們講因果,最主要的不是注重過去的因,而是注重的是現(xiàn)在種因,得未來的果,要的就是這個變數(shù)。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其理實一。因此命自己作,若真心實意,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廣修善行,其力大者必現(xiàn)生即感善報(現(xiàn)報、花報[9]),故佛教的三世因果觀是真正的造命論、改命論。大師認為命之可變:
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jù)者亦可無憑據(jù),無憑據(jù)者亦可有憑據(jù),譬如山高之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巖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yè),隨心轉業(yè)’之義,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若不修德,則即世而身戮滅者多矣,所以親得者亦無憑矣![10]
大師所舉是現(xiàn)生造惡業(yè)而得現(xiàn)報之事,我們把它轉過來,造善因則也必有現(xiàn)報。大師極力提倡改命,提倡了凡四訓,認為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前因于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兢業(yè)業(yè)修持,則前因不足恃,以現(xiàn)因而消滅前因也!這一切皆在自己存心修德而已[11]。這是相信三世因果的第三步即是:修善改命。
修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如同種果樹,要吃其果,要等一定的時間的。如果不是發(fā)大心,不是能立竿見影的。大師在《復衛(wèi)錦洲書》中云:“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12]。這是現(xiàn)實生活中十分要注意的一樁事。
總之,三世因果的道理說明的是命由己作,非由他人主宰,知此者方為得其真義。
三 釋三世因果之疑
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眼見作惡之人而其命卻愈好,而作善之人其命卻愈壞,這豈有因果的道理在?”這是不明因果的三世的道理,其現(xiàn)生所作之善惡之報在后世(或來世,或第二三四五世,或百千萬世)。所以金剛經有云:“若人受持此經(今世作善),為人輕賤(今世卻仍受惡報),是人先世罪業(yè)(過去世所作惡業(yè)),應墮惡道(過去世所作惡業(yè),今世應得之惡報),以今世人輕賤故(過去世所作惡業(yè),今世實際所得之惡報),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轉重報為輕報)”[13]。從這一段經文可以明白業(yè)因果報的復雜的關系與變數(shù),那么對惡人作惡而仍享福就可以依此類推了。
世人著相,對于布施、持戒等有形的善事應得好報不會懷疑。而對于燒香、拜佛等則有莫大的疑問:既然命由己作,燒香、拜佛等這樣有用嗎?當然這是不可否定的。燒香、拜佛等是虔誠心的體現(xiàn),虔誠禮念是感,所得之應是佛菩薩之加被。另外,燒香、拜佛、虔誠禮念是啟發(fā)我們的自性,又可激勵我們精進為善與用功辦道。
四 大師關于感應的原理事理的分析
眾生一心念佛菩薩的名號,往往有不可思議的感應,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感應者,乃眾生以竭誠心禮念供養(yǎng)佛菩薩為感,而得佛菩薩不思義之加被之應。感應之事,與自造因而自受果報又有不同之處,世人有信佛者、不信佛者,或以一念誠心供養(yǎng)禮拜佛菩薩,其感應多有不同。大師是這樣分析其感應的道理的[14]:佛菩薩之心性,量包太虛、周沙界,而眾生在迷,由煩惱妄想執(zhí)著而障弊,不生信向,如同以物障虛空,便成隔礙。如果眾生以至誠心念佛菩薩之名號時,佛菩薩則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
大師還舉喻以明:如同穿此障礙虛空之物,穿一小孔,則得一不孔之空;穿一大孔,則得一大孔之空;完全撒去障弊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含無間矣!是故則有小感小應,大感大應,此正合楞嚴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涅槃得涅槃也。
大師又在《石印普陀山志序》中論及感應之事相時,把它分為六種[15]:1、顯感顯應;2、冥感冥應;3、冥感顯應;4、顯感冥應; 5、亦冥亦顯感顯應;6、亦冥亦顯感顯應冥應。大師是這樣解釋顯感、冥感、顯應、冥應的意義的:1、顯感:現(xiàn)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yǎng)佛菩薩;2、冥感:過去生中竭誠盡敬禮念供養(yǎng)佛菩薩;3、顯應:顯見加被,遇難呈祥,或業(yè)障消盡,福增慧朗等;4、冥應:不見加被之跡,但冥冥之中,承佛菩薩之慈力,兇退吉臨,業(yè)消障盡等。大師還詳調: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16]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雖求子得子、求財?shù)秘、求長壽得長壽、求智慧得智慧,皆要以至誠恭敬心真實心去求,此心不但要用之于對佛菩薩像前發(fā)愿求感應之時,也要用之于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行(佛菩薩遍盡虛空界,無時不在我們身邊),更要用之于對一切人、事、物,方能真感實應。大師曾云,學佛之人,修行之人,心行要與佛菩薩氣分相同,才得成功。同樣,求佛菩薩之人,也須與佛菩薩氣分相同,才得佛菩薩加被。
每見世人向佛求發(fā)財、求子、求如意,其所言行,皆為不堪;嘴說行善,實則行惡,坑蒙騙、殺盜淫無所不為。此種行徑,連世人都騙不了,更何況騙神通廣大、無處不在的佛菩薩呢(眾生打一妄想,佛菩薩都知道;古有謂:眾生起一惡念,天神聞之則如炸雷)!哪里還能得佛菩薩加被乎!所謂“感應道交”,即是此意,求感應須與佛菩薩所行之道吻合方顯也。
--------------------------------------------------------------------------------
本文發(fā)表于廣東省佛協(xié)會刊《廣東佛教》2006年第6期,總第112期。
--------------------------------------------------------------------------------
[1] 文鈔續(xù)卷上202,《復卓人居士書》。
[2] 文鈔三P630,《復李圓凈居士書一》。
[3] 文鈔正卷四雜著P31,《樂清柳市募建凈土堂緣起》。
[4] 文鈔續(xù)卷上P85,《復楊樹枝居士書》。
[5] 文鈔續(xù)卷下P81,《佛學救劫編序》;又文鈔正卷二論P21,《挽回劫運論》。在文鈔中有多處提及,不一一列示。
[6] 文鈔正卷三序P16,《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7] 文鈔正卷一書P88,《復潘對鳧居士書》。
[8] 文鈔正卷三序P6,《紹興何閬仙家慶圖序》。
[9] 花報:如同果樹開花時,其花當時就有美麗形象,花開后有結果;ū矸N因,是種種善行、凈行,其所行當世即有現(xiàn)報喻曰花報,其行后世感果則為果報。
[10] 文鈔正卷一書P64,《復永喜某居士書六》。
[11] 文鈔正卷一書P64,《復永喜某居士書六》。
[12] 文鈔正卷一書P28,《與衛(wèi)錦洲居士書》。
[13] 參考文鈔正卷一書P29,《與衛(wèi)錦洲居士書》。
[14] 此處參考文鈔正卷三序P4《石印普陀山志序》及文鈔正卷三序P85《觀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重刻木板序》等,綜合而成。
[15] 文鈔正卷三序P4,《石印普陀山志序》。
[16] 文鈔正卷三序P4,《石印普陀山志序》。
- 上一篇:應城天元寺心誠和尚塔銘
- 下一篇:昌明長老訪談錄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仁德上人:滑頭狡猾歌
- 仁德上人: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正慈法師:林下相逢,只談因果;山中作伴,莫負煙霞的解讀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靜波法師:關于因果的迷失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大安法師:生活不規(guī)律導致生病,是前世因還是今世因?
- 明海法師:定業(yè)即功課,惡業(yè)現(xiàn)前時應該勇敢地接受
- 能弘法師:賣酒破戒嗎?賣酒會背因果嗎?
- 來果禪師:前不造惡因,今不感惡果
- 法藏法師:如何讓不相信鬼神的人,對因果跟極樂世界產生信心?
- 明海法師:因果不空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念佛會有感應嗎?
- 大安法師:現(xiàn)在是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