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順眾生是為了成就眾生
有一位法師,受邀前往一位信徒家中接受供養(yǎng)。這位信徒是一位年邁的老太太,她接觸佛法的時間不久,但是對三寶非常虔誠。為了供養(yǎng)這位法師,老太太滿懷歡喜地做了一桌飯菜,整整忙碌了一上午。法師如約而至,等他準(zhǔn)備用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眼前擺滿了一桌葷菜。老太太還在旁邊一邊擦汗,一邊畢恭畢敬地說,她把家中最好的飲食拿來供養(yǎng)法師,希望法師用餐愉快。面對這個情況,法師應(yīng)該如何處置呢?一般有兩種見解。一種人認(rèn)為:為了嚴(yán)持戒律,悲憫眾生的緣故,不能食用老太太準(zhǔn)備的飯菜。另一種人則認(rèn)為:為了方便接引眾生、恒順眾生、令眾生歡喜的緣故,可以食用老太太準(zhǔn)備的飯菜。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處理才妥當(dāng)呢?
什么才是真正地恒順眾生?
《普賢行愿品》中,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具有不同的種類、形狀和相貌,不同的習(xí)氣和知見,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我們要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與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攝受眾生、度化眾生。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身,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甚至?xí)粳F(xiàn)為異類,去度化畜生道的眾生。
作為三界導(dǎo)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從來都是觀機逗教地教化眾生,應(yīng)病與藥,開示種種法門:向人天眾生說五戒十善,向聲聞眾生說苦集滅道,向緣覺眾生說十二因緣,向菩薩眾生說六度波羅蜜!法華經(jīng)》中又有化城喻、火宅喻,充分體現(xiàn)出佛菩薩“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道”的慈悲與智慧。
經(jīng)典中記載了一則佛度丑鬼的故事:
佛住世時,有一個人名叫丑鬼,長得極為丑陋。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富長者,因為害怕名譽受損,而把丑鬼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飛禽走獸也都不喜歡接近他,丑鬼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佛陀率領(lǐng)一群比丘來到深山。丑鬼見到佛陀與比丘們相好莊嚴(yán),一時自慚形穢而遠(yuǎn)遠(yuǎn)地避開了。此時,佛陀為了度化他,就以神通力變化成一個比他還要丑陋的比丘與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與這位丑比丘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時,竟然越來越漂亮。丑鬼覺得很奇怪,丑比丘于是告訴他:“我每次入定時,就觀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圓滿,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使我的相貌變得好看起來。”丑鬼聽了便效法他,靜坐觀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儀,結(jié)果,相貌真的變得越來越莊嚴(yán)!當(dāng)他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變現(xiàn)的,于是隨佛出家修行,不久證得道果。
再來講講我個人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十幾歲的時候,我還是個學(xué)生,背著書包站在師父面前,一本正經(jīng)地問:“師父,我不相信三世因果,也不相信六道輪回,我只是仰慕修道者慈悲平等的思想境界,向往寺院清凈灑脫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我,可以來出家嗎?”當(dāng)時,邊上一位大德立馬回答我:“你都不信因果和輪回,那你出什么家呢,出了家也靠不住,不如在世俗生活更好?”這個答案讓人很失望,所幸?guī)煾竻s斬釘截鐵地給了我另一種答復(fù):“沒關(guān)系,你可以出家的,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你只要堅定自己的意愿就可以。”一開始,師父并沒有急著讓我相信因果輪回,相反,為了避免我內(nèi)心產(chǎn)生逆反,她甚至不去提及那些問題。師父觀察我的興趣在于人間佛教,于是建議我閱讀星云大師的演講錄。在人間佛教的書籍中我看到了許多因果輪回的故事,因果輪回的觀念開始在我腦中初步形成。進(jìn)而師父又根據(jù)我的喜好推薦慧律法師的佛學(xué)講座,讓我逐漸意識到因果輪回才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真理。通過師長一步一步善巧方便的引導(dǎo)與熏習(xí),在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中我已不知不覺地完全接受了因果輪回的觀念,F(xiàn)在想來,如果當(dāng)時師父和別人一樣拒絕我的選擇,那我不知道如今還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流浪。正因為師父隨順我的根基進(jìn)行相應(yīng)的度化指引,才讓我在最艱難的時光里都從來沒有退失過出家的信念。
恒順眾生的四種方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四攝法”,是恒順眾生的四種方法。“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眾生,為眾生供給財物,或是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yuǎn)離種種怖畏。“愛語攝”就是遠(yuǎn)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贊嘆語來鼓勵眾生;“利行攝”就是從行為上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使眾生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第四種,也是最難的一種,叫做“同事攝”。“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投其所好,去做和眾生同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令其感化。
縱觀當(dāng)今佛教內(nèi)部種種怪相,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不少人以大乘行者自居,認(rèn)為自己應(yīng)該以“同事攝”去方便接引眾生、恒順眾生、令眾生歡喜。這個發(fā)心是沒有錯的。但是恒順眾生有兩個前提:第一必須要有強烈的出離心,要完全能夠夠把握自己,不能染污自己,不能退失道心;第二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夠給予眾生真實利益、令眾生趨向解脫。正如經(jīng)中所言:“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但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多都是愚癡顛倒的,他們的所作所為與解脫背道而馳。那修行佛道的人是不是為了度化眾生,就可以恒順眾生的顛倒呢?試問:如果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屠夫,父親希望兒子繼承父業(yè)。兒子是不是為了恒順父親,讓父親歡喜就應(yīng)該從事屠殺行業(yè)呢?又有一個女孩子,他的男朋友是小偷,這位小偷希望女孩也加入偷盜團(tuán)伙,是不是為了恒順男朋友,讓男朋友歡喜,這位女孩子就應(yīng)該去做小偷呢?或者說,有一個抑郁癥患者,很想自殺,他希望你能幫他找一根上吊的繩子,那么你是不是為了恒順眾生,令眾生歡喜而去幫他找繩子呢?然后又有一位出家比丘尼,被世俗的男子愛慕追求,那這位法師是不是為了恒順眾生,令眾生歡喜,就應(yīng)該去還俗結(jié)婚呢?或者說,自己發(fā)心出家修道,弘法利生,而父母不同意,是不是為了恒順父母,令父母歡喜,就應(yīng)該放棄出家的志向呢?這當(dāng)然是個敏感的話題,我在這里的意思只是想說明恒順眾生并不是盲從,不是助紂為虐、同流合污,不是一起顛倒、一起墮落。在沒有能力引導(dǎo)眾生趨向解脫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隨波逐流。用一個不太恰當(dāng)?shù)谋确秸f,明知沒有下水救人的能力,犯不著去淹死自己。佛法所講的慈悲與菩薩道任何時候都離不開智慧。
不隨順眾生的顛倒
譬如說在家居士堅持素食和不殺生,這樣可能會導(dǎo)致家人短暫的煩惱痛苦,但事實上我們通過持續(xù)不斷地修行可以避免生生世世的輪回之苦,也能令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邊的眾生蒙受利益。我相信對于修行解脫道的凡夫而言,只有堅定的信仰并祈求佛力加持才能戰(zhàn)勝違緣與障礙。如果說,你的先生僅僅因為你堅持不殺生而選擇與你離婚,或許是為了成全你的解脫,你沒必要為此傷心難過。
放下對世俗情感的執(zhí)著,至誠懺悔、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是在家學(xué)佛的重要一步。如果為了維持世俗的情感而寧可選擇殺生,這種做法絕對不是一個佛弟子最智慧的行為。千萬不要用出世間“恒順眾生、令眾生歡喜”的法語來為自己的執(zhí)著尋找借口。婚姻是在家居士很正常的生活方式,在婚姻與信仰之間產(chǎn)生矛盾且無法兩全其美時,你可以有智慧地觀照自我并做出抉擇。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玉琳國師的故事。玉琳國師與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有著八百世的情緣。這位格格因為過去世所發(fā)下的誓愿,要與玉琳國師結(jié)為夫妻。怎奈玉琳國師已經(jīng)舍家棄欲,行作沙門。在百般糾纏下,千金小姐依然無法動搖玉琳國師修道的信念。這位格格因此患上了相思病,氣息奄奄,危在旦夕,世間所有藥物都無法令她康復(fù)。面對如此情況,慈悲的玉琳國師為了拯救她的性命只好答應(yīng)娶她為妻。但是他并沒有真正地還俗,俗服底下始終穿著僧袍,無論格格如何央求,他自始至終保持正念、身心清凈、如如不動。在相處的過程中,再利用種種善巧方便宣講佛法,他嚴(yán)肅的威儀幢相與智慧辯才令這位格格對佛法生起信心,最終決定出家修道,求證菩提。這是一個典型的恒順眾生的故事。
對待眾生要有無限包容的態(tài)度和胸懷
面對眾生的貪瞋癡,我們必須保持慈悲與安忍。佛門有一段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對話,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是對治我執(zhí)的有效方法,也是恒順眾生的另一種表達(dá)。
綜上所述,恒順眾生是成就眾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長眾生的貪瞋癡。恒順眾生不但要有圓滿智慧的攝持,還必須要有強烈的出離心作為基礎(chǔ)。如果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就打著“度化眾生”的口號進(jìn)入紅塵,很容易心隨境轉(zhuǎn),陷入五欲六塵的陷阱,破壞清凈戒律。那樣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所轉(zhuǎn)。
最后回到之前提出的問題,也許沒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答案,但我個人贊同第一種見解:為了嚴(yán)持戒律,悲憫眾生的緣故,不能食用老太太準(zhǔn)備的飯菜。我會用委婉柔和的態(tài)度告訴老人家素食與不殺生的功德利益。也有人選擇第二種方式,他們認(rèn)為食用老太太精心準(zhǔn)備的飯菜能令老人歡喜,但這種歡喜與解脫背道而馳,她失去了一個學(xué)習(xí)素食與戒殺的機會,那我們的做法到底是慈悲眾生還是坑害眾生呢。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那就先吃了飯菜再告訴她素食和不殺生的好處吧,這樣既滿足了老人供養(yǎng)的心愿又宣講了正法。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會增加老人的罪惡感,她會為此更加傷心自責(zé),我們?yōu)槭裁床槐苊膺@種結(jié)果呢?當(dāng)然,如果有濟公活佛吃雞肉吐活雞的功夫,答案或許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一名業(yè)力凡夫,我堅決選擇第一種。
- 上一篇:如何接引初機
- 下一篇:《勝鬘經(jīng)》課程簡介
- 仁德上人:眾生靠事信,菩薩靠理信只有佛依靠智慧生信
- 仁德上人: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虛云法師:不發(fā),多種,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仁德上人:眾生與諸佛的法身是平等無二的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夢參法師:為什么眾生不能得見諸佛菩薩?
- 仁德上人:為什么眾生見性成佛這么困難?
- 星云大師:眾生要謹(jǐn)慎于一念之間
- 仁德上人:眾生把自我放第一位而菩薩把見性放在第一
- 仁德上人:什么是眾生?“眾”表示很多,“生”表示有生有滅
- 本源法師:佛陀度化眾生的兩種做法
- 仁德上人:傳心為難歌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境遇不好的人應(yīng)當(dāng)退一步來想
- 仁德上人:明理透事歌
- 仁德上人:情愿舍我歸家歌
- 大安法師: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仁德上人:心痛歌
- 仁德上人:落實歇下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dāng)下
- [佛學(xué)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xué)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