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yǎng),報聽經恩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yǎng),報聽經恩
自本〈藥王菩薩本事品〉至〈妙莊嚴王品〉,共計五品,是付囑之終結,都是站在勸勉流通此經的立場,然于流通分中,又自成三類:1.藥王及妙音二品,勸修苦行流通;2.觀音及陀羅尼二品,力護眾生諸難流通;3.妙莊嚴王品,功德殊勝流通。
本品因宿王華菩薩請法,釋迦如來為之敘述藥王菩薩之過去,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為報于日月凈明德佛處,聽了《法華經》之恩,燒身供養(yǎng)的因緣,以說明受持《法華經》之功德。以種種譬喻,顯示強調《法華經》于諸經中「最為其上」、「最為第一」,此經是「諸經之王」。
日月凈明德佛臨般涅槃,即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曰:「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于汝!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此段經文,是由宿王華菩薩向釋迦世尊提出請求,希望由世尊說明有關藥王菩薩修了無量無數(shù)苦行的事跡,為讓由他方來此的諸菩薩們,以及此土的聲聞大眾、天龍八部等,都起歡喜心。
此品鼓勵以苦行來供養(yǎng)《法華經》以及說此《法華經》的日月凈明德佛?嘈械蔫笪氖莇u?kara-caryā又作tapas,盡人皆知,世尊出家以后,曾經苦行階段,乃至一日僅食一麻等的苦行生活?嘈屑词痛苦之行,是以自苦己身作為堪忍苦惱之行,以達成印度諸外道所指望的生天目的。
在《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卷二,即有記載世尊初出家時,于跋伽仙人處,見到諸修道者苦行的狀況,或有以草為衣,或以樹皮為服,或唯食草木花果,或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翹一腳,或臥塵土荊棘,或臥水火之側。
又在《大般涅槃經》卷十六,《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均有關于苦行外道,受持牛戒、狗戒、雞鴙戒,以灰涂身,自餓、投淵、赴火、自高巖墜落、五熱炙身、飲啖便穢及腥臊惡臭等物的記載。
雖然世尊是拋棄了苦行的方法,主張以不樂不苦的中道行而成佛道,但在世尊弟子之中,仍有以苦行的頭陀生活為修行模式?嘈械纳罘绞,能夠抑制欲望,特別是對治情欲的奔放,而且也最容易感動他人,令人生起信心。但是抑制欲望并不等于消滅了煩惱,只要一有機會,欲望之火,還是會自害害人,故非究竟辦法,唯有從內心凈化,自覺的啟發(fā),才得從煩惱解脫。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追敘這位菩薩往昔生中的苦行,是為使得三乘圣眾及天龍神眾等生歡喜心。不過,菩薩的苦行是為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的報恩之行,不同于外道的修行者,是以自苦現(xiàn)在的身體,來作求生天上換取未來天色身的果報。故在世尊的本生譚中,也有說到佛在因地修種種苦行,例如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抉眼與人等記載,那都是為慈悲眾生而行的苦行,跟一般外道修苦行的目的大不相同。
在比丘律中明言,自殘、截肢,以無意義的肉體受痛苦來作為修行,是犯戒的行為。大乘經中,像《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這樣的鼓勵以燒身、燒臂供佛報恩的例子也極罕見,如果有的話則另外一部在譯經史上有此諍議的《梵網(wǎng)經菩薩戒本》中,也有鼓勵一切苦行而云:「若不燒身、臂、指,供養(yǎng)諸佛,非出家菩薩。」是否受了《法華經》本品的影響則未可知。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凈明德如來。」「為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yǎng)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作種種散華及散香等供養(yǎng)))以供養(yǎng)佛。」
這段經文是說明于無量劫前,有一尊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諸菩薩、聲聞眾等說《法華經》。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聞此經典,樂習苦行,一心精進求佛,滿萬二千歲,修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便思考著要供養(yǎng)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入此三昧,上升虛空,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旃檀等無價香,如云如雨,以供養(yǎng)佛。
「作是供養(yǎng)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yǎng)于佛,不如以身供養(yǎng)。即服諸香……滿千二百歲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
這段經文,很容易懂,也極感人,是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神力變化供養(yǎng)佛已,從三昧起,又發(fā)大心愿,以身供養(yǎng)于佛,即服食種種名香,經千二百年,再以香油涂身,天衣纏身,灌各種香油,之后即以他的神通力,自燃其身,燃身發(fā)出的光明普遍照及八十億恒河沙數(shù)世界,那些世界中的無量無數(shù)諸佛,便同聲稱贊說:「好!好!真是好!像這樣的善男子,才是真的精進修行菩薩道者,才是以真法供養(yǎng)如來,諸布施中,種種物品財產供養(yǎng),均所不及,這是施中第一,最尊、最上的以法供養(yǎng)諸佛如來!
「真法」一詞,在梵文是「這是真的如來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燒身供佛的修行法,名為真法,其中的奧義為何?相信此等以燒身供佛的法門,絕非一般凡夫所應效法,是故自古以來對此經文的解釋就很重要,最標準的當推天臺智者的《法華文句》卷十下云:「真法供養(yǎng)者,當是內運智觀,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也。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燃,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
也就是說,用內在的智觀,觀照煩惱之因果,煩惱即被智觀所生的空慧蕩除,而見實際,故名空慧為真法,以空慧來觀能燃之火及所燃之身,無非實相;觀能供之自身及所供之諸佛皆不可得,亦是契入實相。以實相供養(yǎng)名真法供養(yǎng),能以契入實相來供養(yǎng),才是真精進,是施中第一、最尊、最上。將內在的修證經驗,以形像的故事來表達,所以有此燒身供佛的修行法門,此非一般凡夫所能洞悉,也非尋常的行者所得效仿。由此亦可理解智者大師于南獄大師座下修法華三昧,誦此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句下,獲得大悟的原因了。
「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yǎng)已,命終之后,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于凈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椒鹚,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yǎng),今復還親覲!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供佛,經一千二百年,身體燒盡,隨即命終,又生于日月凈明德佛國中,因為彼國是佛的凈土,此經說:「彼國無有女人!股藝,皆是跏趺而坐,忽然而生。生于王家,表示尊貴,便以王子身分,請求前往佛所,晉見親近。
「爾時日月凈明德佛,告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于汝……。」
這段經文是說,日月凈明德佛臨入涅槃,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隨侍在側,并得彼佛遺命,以法囑累。接下來的經文又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受了彼佛以法付囑,佛入滅后,即收取佛的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起八萬四千塔。復「于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yǎng)!怪T菩薩眾及天人眾,見其無臂而生憂惱悲哀,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作誓言:「我舍兩臂,必當?shù)梅鸾鹕?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棺鞔耸囊,兩臂自然還復。
「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云何?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宿王華!若有發(fā)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yǎng)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yǎng)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yǎng)于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此段經文除了介紹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現(xiàn)在的藥王菩薩。首先是勸人若發(fā)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應當學習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那樣地燃手指、腳指供養(yǎng)佛塔,要比用任何多少的財物供養(yǎng),功德更大。接著勸人受持《法華經》,乃至僅僅一偈的四句經文,要比以無數(shù)財寶供養(yǎng)諸佛及三乘圣眾的功德更多更大。若能真確明了《法華文句》對于「真法供養(yǎng)」的奧義說明,也就能夠理解到這段經文的燒指供佛及受持《法華經》的一四句偈,是前后一貫的同義異詞。
以下接著的經文,便是贊揚《法華經》為:
「于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于諸經中,最為其上。」
「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于眾經中,最為其尊!
「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經亦復如是,于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以上所錄的經句,都是將《法華經》的地位,提升到如來曾經所說諸經之中的最高層次,也是跟「真法供養(yǎng)」的經義連貫下來,既然將燒身供佛理解成以智觀觀煩惱因果,轉為空慧的實相,當然可以明白,受持《法華經》,契入一乘一味的真如實相,要比以財物供養(yǎng),功德更多了。
「真法」唯由《法華經》而得,所以受持《法華經》,比諸其他一切經,當然是「最為深大」、「最為其上」、「最為照明」、「最為其尊」、「最為第一」,而且兩番贊此《法華經》為「諸經中王」。此在本經其他各品中,是沒有見過的。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埂溉粲腥寺勈撬幫跗兴_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后不復受;若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闷兴_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凈!埂甘枪仕尥跞A!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于汝!埂杆尥跞A!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
上錄數(shù)段經文,是說《法華經》能令眾生離一切苦,病苦、生死苦,乃至僅僅得聞〈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有無量功德。女人若受持此品,此身之后,永不復受;末世聞此《法華經》之女人,如經所說,照著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者,命終之后,便往西方阿彌陀佛的安樂世界,圣眾圍繞,蓮華化生。并得無生法忍,獲「清凈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共同贊嘆。故以〈藥王菩薩本事品〉以及此經,付囑守護。
在本經〈提婆達多品〉中,有龍女成佛的例子,表示女人身乃至畜女身,都有立即轉為男身成佛的可能。但于〈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竟又接連兩度提到女人聽聞受持了本品及本經,即不復受女身,命終之后往生彌陀凈土,而且于日月凈明德佛國中亦「無有女人」。
關于此點疑問,吉藏大師《法華義疏》卷十一有云:「問:聞此品不受女人者,聞余品亦應受耶?答:聞品品皆不受,但約事相似,故寄此品言之。以女人多愛著己身,種種嚴飾,今明菩薩舍身、舍臂,破彼著情故,不生染著,故舍女身也!
「多寶如來,于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這是此品結尾,多寶如來于空中的塔中,出聲贊嘆宿王華菩薩向釋迦如來問法的功德。
此品之中,藥王菩薩雖在現(xiàn)場,卻始終未發(fā)一語,僅由釋迦如來向宿王華菩薩說出藥王菩薩的前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于過去無量恒河沙劫之時的日月凈明德之世,所行苦行的一段因緣。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