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fā)品──后五百歲,乘象來護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fā)品──后五百歲,乘象來護
這是《法華經(jīng)》的最后一品。是本、跡二門正宗分與流通分的終結,也就是全經(jīng)的總流通分。由他方來的與會大眾,各歸本國之時,普賢菩薩率領他的大眾,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來到耆阇崛山,請問若于未來末世,如何能得《法華經(jīng)》,而且表示以其「神通力故,守護是經(jīng),于如來滅后,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學界向來都以《法華經(jīng)》整體共有三經(jīng),在佛說《法華經(jīng)》之前,先說《無量義經(jīng)》一卷(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稱為「開經(jīng)」;于《法華經(jīng)》的序品也說到世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教菩薩法」。又于說完《法華經(jīng)》之后,另說《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一卷(劉宋曇無密多譯),稱為「結經(jīng)」,因《法華經(jīng)》的末品便是〈普賢菩薩勸發(fā)品〉。
不過在《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中有云:「普賢菩薩乃生東方凈妙國土,其國土相,法華經(jīng)中已廣分別!顾茤|方凈妙國土,當即《法華經(jīng)》所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的形容;唯于該經(jīng)勸修的是「方等大乘經(jīng)典」,并未刻意指明受持讀誦《法華經(jīng)》。
普賢菩薩的梵文samantabhadra,又名vi?vabhadra,也有譯為遍吉。釋迦、文殊、普賢,稱為「華嚴三圣」,釋迦的左脅侍為騎獅的文殊,代表智慧,右脅侍為騎象的普賢,代表行德。一切諸佛具足理德、定德、行德。這兩大菩薩則以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與釋迦相配;此理與智相即、行與證相即、三昧與般若相即,便是毗盧舍那(Vairocana)的法身佛!斗ㄈA經(jīng)》即以此一佛二菩薩,表征諸佛法身的功德。
在《法華經(jīng)》中,從最初的〈序品〉開始,即以文殊師利(mañju-?irī)為諸菩薩眾的第一位,列席于法華勝會,到〈提婆達多品〉及〈安樂行品〉,則以文殊菩薩為請法之主。至于普賢菩薩,大會將終才到會場。這倒頗似這兩位菩薩在《華嚴經(jīng)》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善知識的模式,那是由于文殊菩薩的指導,善財初訪德云比丘,五十二位回到文殊菩薩處,最后一位才訪普賢菩薩。這正表示著,從事佛道的修學者,當以文殊的智慧為導向,以種種法門為學習的過程,以無盡的普賢大行為菩薩道的實踐。
下面是本品經(jīng)文的摘要解釋。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shù),從東方來!埂傅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于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jīng),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愿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來滅后,云何能得是法華經(jīng)?」
這段經(jīng)文是說,普賢菩薩在此界東方的寶威德上王佛的國土中,以其自在神通力,遙聞此娑婆世界的釋迦世尊說《法華經(jīng)》,故以他的威德名聞,率領了無量無邊的諸菩薩眾及無數(shù)天龍八部護法神王,同到耆阇崛山的世尊座前,聽受《法華經(jīng)》。并且為了慈愍末世眾生,請示世尊:于如來滅后,如何能夠得聞受持《法華經(jīng)》?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后,當?shù)檬欠ㄈA經(jīng)。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fā)救一切眾生之心。」
此段經(jīng)文是說,若于如來滅度后,有人欲求得聞受持這部《法華經(jīng)》,應當具備四個條件:
* (一)「一者諸佛護念」:《法華義疏》卷十二云:「外為諸佛護念,護令惡不侵,念令善根成就。」太虛大師《法華經(jīng)演講錄》云:「心所信愿者,口所稱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悕求者,功業(yè)所傾向者,一一皆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既在在處處知隨順于佛法,斯能為諸佛之所護念。」
* (二)「二者殖眾德本」:《法華義疏》卷十二云:「內殖德本,明初發(fā)一念不二正觀,為眾善之本,以得此觀行與佛應故,為佛護念!固摯髱焺t說,修習大乘經(jīng)典,承事大乘法師,精修波羅蜜,廣行菩薩道,為植眾德本。
* (三)「三者入正定聚」:依據(jù)《俱舍論》卷十有云:「正邪不定聚,圣造無間余!故钦f三聚之中的正定聚是指小乘預流向,即初果向以上的圣者;邪定聚是指造五種無間地獄罪的人;不定聚是居于正定聚與邪定聚之間的人,修行七方便的階段者,若遇善緣即入正定聚,若遇惡緣便墮邪定聚。
大乘佛法對三聚則另有解釋,《大智度論》卷八十四云:「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辜卮髱煹摹斗ㄈA義疏》卷十二云:「聚有三種,一者邪定聚,謂必入地獄;二者正定聚,必得解脫;三者二楹中間名不定聚。約位明者舊云,內凡夫性種菩薩,得生空解,名為定聚;今謂十信第六心,稱不退信,亦得名為入定聚!挂簿褪钦f,菩薩修行至十信的第六心「不退信」位,便入正定聚。
* (四)「四者發(fā)救一切眾生之心」:《法華義疏》卷十二,引用《金剛般若論》的四種心,解釋此處的第四個條件:「一廣大心,遍度眾生故;二第一心,與眾生大涅槃樂故;三常心,常不離是心故;四不顛倒心,知眾生本來常寂滅故!固摯髱煹慕忉寗t是:「當起大悲及諸方便,本憐愍心,發(fā)宏誓愿,荷擔如來,教化眾生,說一切法,救一切苦!
不過吉藏的《義疏》所見,是將「四法」體系化了,他接下來說:「佛答四法次第者,初一為外緣,次一為內因,謂因緣一雙;次一明位,后一明行,謂行位一雙!
如果簡要釋此四法,則為:
* (一)「佛所護念」:所修功德已與諸佛的法身相應,是以經(jīng)常受到諸佛護念。
* (二)「植眾德本」:已修種種加行方便,善根深植,不動不搖,是信心不退。
* (三)「入正定聚」:小乘初果向,大乘別教的十回向位,《楞嚴經(jīng)》說,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回向!惰缶W(wǎng)經(jīng)?心地品》稱為十金剛心向果,并云:「從是十金剛心,入堅圣忍中!惯^此以上便入初地,得無生法忍。
* (四)「發(fā)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法華經(jīng)》中處處說的無量無數(shù)眾生「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且是「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
以如此的解釋,可明「得法華經(jīng)」的意思,不僅是得到一部文字記錄的經(jīng)文,而且得到修持《法華經(jīng)》的因行及果德,宜在決定獲得無生法忍的程度,至少當在信不退位之上,方算「得法華經(jīng)」也。這是勉勵如來滅度之后,只要用功修習,還是能得。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jīng)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埂甘侨巳粜腥袅,讀、誦此經(jīng),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xiàn)身!埂甘侨巳糇,思惟此經(jīng),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xiàn)其人前。其人若于法華經(jīng),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這段經(jīng)文在勉勵如來滅后的后五百歲,于五濁惡世之中,若有人受持《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定當守護此人,使得一切的兇神惡鬼,都無機可趁,平安無事。假如有人,不論是站立著或在經(jīng)行中,讀《法華經(jīng)》或者誦《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會乘著有六支牙的白象王,帶著無數(shù)的菩薩同來現(xiàn)身于此人之前。如果有人是坐著深思默想此經(jīng),普賢菩薩也會乘白象王,現(xiàn)身于此人之前;若此人忘失了此經(jīng)的經(jīng)文,乃至只有一句一偈,普賢菩薩也會教他,并跟此人一同讀誦,使其通達流利。
此中的「后五百歲」,又稱后五百年,與正、像、末法的三期說有關。在《法華經(jīng)》中,佛為諸弟子授記,都說正法十多二十劫,像法十多二十劫,未說末法有多久,末法一詞也僅用一次,所以如來滅度后的后五百歲,是何時段,不易由《法華經(jīng)》得到答案。
若依《大集月藏經(jīng)》卷十,有五個五百年之說: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讀誦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多造塔寺堅固,第五個五百年鬪爭堅固,三學廢弛,邪見增長。若依此推論,佛滅后第二千零一年起到二千五百年止,便是后五百歲,如今已經(jīng)超過數(shù)十年了。
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卷第五本》釋〈譬喻品〉的舍利弗于未來作佛時的正法像法各三十二小劫之經(jīng)文,有這樣的說明:「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無。稟教行,行證果,不同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不度女人,正法像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大正三四,七四三中)窺基大師也未說釋迦佛的末法有多久,若以《法華經(jīng)》的文義看,過了正像二法,便是末法時代,并無年限,可能以末法的最后五百年為后五百歲。
「若后世,后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jīng),于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憙見身,現(xiàn)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
這段經(jīng)文,可以接著前一段講,是說明如何修習《法華經(jīng)》的方法。前段經(jīng)文的「若立若行」、「若坐思惟」,此段經(jīng)文的「求索、受持、讀誦、書寫」,并于二十一日之中「一心精進」,其實就是法華三昧的修行方法,把時段作適當?shù)姆峙?集中在為期三七日的專一修持,主要是反復讀誦。智者大師修得法華三昧,也是在讀誦之際發(fā)生。普賢菩薩再三勉勵,末世眾生不用失望,但能如其所說,修習《法華經(jīng)》,便得普賢菩薩親自現(xiàn)身在此人前,如以三七日為期圓滿,得見無量菩薩圍繞一切眾生喜見身的普賢菩薩,說法開示、教化,使得法喜之利。
「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咒文共二十句從略)
接下的經(jīng)文有三種陀羅尼,《法華文句》以旋陀羅尼為旋假入空,百千旋陀羅尼為旋空出假,法音方便陀羅尼為非假非空、即假即空的中道。
在前面的陀羅尼品,由兩位菩薩、兩位天王、羅剎女及鬼子母等說出陀羅尼咒,擁護受持修習《法華經(jīng)》者,并未見他們承諾現(xiàn)身于其人前。普賢菩薩則除了承諾現(xiàn)身其人之前,同時也說出了一個陀羅尼神咒,使得邪魔鬼怪不能破壞正在修習的人,也能不受女人的惑亂。為何不說男人惑亂女人?這是由于男人的生理,容易見到異性即起性沖動,女人比較不易。
「若法華經(jīng)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
這段經(jīng)文是說,在此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尚有《法華經(jīng)》流通,且有人受持的話,應該想到這都是由于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若有人受持、讀、誦、憶持、系念、理解經(jīng)義所在,便是修的普賢之行。若是僅僅書寫《法華經(jīng)》的功德,此人命終,即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來迎。若有人受持、讀、誦、解義,命終生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處。彌勒菩薩是此娑婆世界補處的當來佛,故已具三十二大人相,且有大菩薩眾圍繞著他。
若再看到前面〈藥王菩薩本事品〉,曾經(jīng)提到「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jīng)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苟酱恕雌召t勸發(fā)品〉中,則是鼓勵行者,「在千佛授手」的情況下,往生此界上方的兜率內院彌勒菩薩處。可知《法華經(jīng)》對于彌陀凈土及彌勒凈土是同等看待的。
不過〈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因有女人愿除女身,故生于沒有女性的安樂世界,〈普賢菩薩勸發(fā)品〉中,有人不厭女人,故生兜率內院,經(jīng)文接著說:「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于中生!惯@也可能是勸生兩種凈土的考量。在《法華經(jīng)》中所見的佛國凈土,有些有女人,如〈妙莊嚴王本事品〉中云雷音宿王華智佛的光明莊嚴國;有的沒有女人,如〈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日月凈明德佛國。
「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jīng),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jīng)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jīng)典!埂府斨侨,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這段經(jīng)文,是在普賢菩薩說完將護持末世修習《法華經(jīng)》的人之后,釋迦如來給予贊嘆,并為加強末世弘經(jīng)者的信心,故說,除了有普賢菩薩護持,也會受到釋迦如來自己的加持護念,若有人于任何時期能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法華經(jīng)》,此人便等于是見到了釋迦佛,從佛口中聞此經(jīng),佛摩此人頭,佛用衣覆此人身。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jīng)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師子法座上!埂溉粢娛艹质墙(jīng)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這段經(jīng)文是釋迦佛說的,如你見到有誰受持、讀、誦《法華經(jīng)》,當起隨順歡喜心而作如此想:「此人不久當?shù)狡刑針湎伦、降魔、成道、轉*輪,為人天師。」接著又于經(jīng)文中說:「受持、讀、誦是經(jīng)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愿不虛,亦于現(xiàn)世得其福報。」若有輕毀修習《法華經(jīng)》者,罪報亦重,世世殘障多諸惡病、重病。是以若見有人受持《法華經(jīng)》,應當起立遠迎,應當尊敬如佛。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