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愿無盡溢詩篇
悲愿無盡溢詩篇
四川重慶慈云寺釋惟賢
太虛大師精通三藏,學貫古今,智慧圓融,悲心廣大。不單是淵博的佛學者,身體力行的有德高僧,而且是妙語如珠,才華橫溢的詩僧。其詩從悟境和悲愿中出,信手拈來,均成妙句,感人肺腑。我親近大師近十年,春風化雨,深沾德澤。大師的詩,常愛讀誦。今就記憶所及,略述體會,以彰顯大師的志行和悲愿。
(1)四十八歲述懷:墮世年復年,忽滿四時八,眾苦方沸騰,偏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xiàn)實。
這首詩,作于三十年代世界戰(zhàn)云密布,我國正值抗戰(zhàn)緊張,人民顛沛流離的時代。大師慧天憫人,痛感“眾苦方沸騰”,人心愚頑險惡,必須以佛法拯救。但在佛教內(nèi)部,由于歷史的影響,因循守舊,被人譏為消極、迷信,不能發(fā)揚佛教真理,發(fā)揮佛教救世精神。大師為適應時代機宜,介導“人生佛教”認為,我們信仰和依歸的是佛陀,究竟的目標是佛果,但必須從人乘做起,完成人格,即為成佛的根機。從超人——人乘,到超超人——菩薩、佛,即成為圓滿的人格。佛陀降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只有殊勝的人乘,經(jīng)過不斷的自我完善,才有成佛的可能,這是符合現(xiàn)實的真理。大師寫作的《人乘正法論》、《人生佛教》就是發(fā)揮這一精義的。
(2)示學佛:如果發(fā)愿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這一首詩,強調(diào)學佛先須把人做好。而做好人,離不開佛教的三皈、十善;儒學的四維、人德。
作為佛教正信居士,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嚴守五戒十善。這是學佛做人的基本品德。此種品德,深入民間,有益于改良社會、政治和社會風氣,做到淑世善民。
大師提出五戒,能攝持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內(nèi)容。謂不殺而仁,不盜而義,不邪淫而禮,不妄語而信,不飲酒而智。由五戒擴充為十善,比儒家四維八德的意義更高,范圍更廣。五戒可以總括人類的道德行為,而十善則為三乘圣者(聲聞、獨覺、菩薩)成就無漏果的共同基礎。
大師在《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要》中說:“到人間樂園最切實的路徑,是十善業(yè)道。若欲達人類安穩(wěn)快樂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殺、不盜等的十善。如能實行此十善業(yè),無有不得成就的,F(xiàn)在世界相殺相斗,皆因肆行十惡,不行十善,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為安樂世界,F(xiàn)今人類的痛苦,皆由于不行善業(yè),因此由個人而社會而國家而世界,便都成為一個痛苦的苦海……”在這里,大師根據(jù)佛教因果法則,提出履行十善則人類安穩(wěn)、快樂,違背十善則國家和世界必成為苦海的論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將結(jié)束時,大師痛感人類遭受戰(zhàn)亂之苦,提出救世之道,發(fā)表《集團的惡止善行》一文,明確止惡行善為道德之宗,倡導集團的惡止善行,振興集團善的勢力,抗止集團惡勢力侵害,造成民眾之安樂,世界之和平。大師悲憫之心,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二、苦心培育僧才
(1)赴靈■山感懷: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寞償重興;今時不用傷遲暮,佛法宏揚本在僧。
這是大師于抗戰(zhàn)期中,組織佛教代表團到印度訪問,朝禮靈■山寫的詩。
釋尊靜坐成道的菩提樹,春來繁榮,冬來葉落,不知經(jīng)過若干農(nóng)枯榮。昔日釋尊說法,大眾云集,華雨繽紛的盛境,已不存在,靈山目前是寂寞的景象,大師朝禮時,是多么感慨萬端啊!然而,物極必反,廢久必興,眾生業(yè)轉(zhuǎn)福來,法緣成就,靈山或者要重興吧,*輪將再轉(zhuǎn)吧!大師對不久的將來,抱著無限的憧憬。
住持三寶,弘揚佛法,主要責任在僧伽,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僧人因循守舊,寺廟與社會脫節(jié),加上新時代潮流對舊制度的沖擊,寺廟瀕于危境,僧人生存受到威脅,已不能擔當起“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yè)”的責任。大師憂心如焚,思欲整頓增制,從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三○年,先后寫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論》、《僧制今論》、《建僧大綱》三書,準備選擇寺院試行,但遭到守舊派反對。大師屢受挫折,并不灰心,將目標轉(zhuǎn)移到培養(yǎng)僧才上,將希望寄托于新一代的僧青年!胺鸱ê険P本在僧”,是多么感動青年一代的號召。
為了培養(yǎng)僧才,先后創(chuàng)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在大師的辛勤培育下,成熟了一大批人才(包括一部分在家居士),遍布海內(nèi)外,成為復興佛教、拯救社會的中堅。
有些人借“革新”一詞攻擊大師,其實,大師倡導的“新佛教”,并非在佛教本質(zhì)上有何改變,不過是審時度勢,以佛法的“契理契機”為原則,順應時代在形態(tài)上的調(diào)整而已。所謂“新佛教”、“人生佛教”,其精神和實質(zhì)不過如此。
大師教育青年學僧,要:一、真修實證以成果。二、舍己利眾以重行。三、勤學明理以傳教。又諄諄教導:“無私、戒懶、為公服務”。于此證明大師培養(yǎng)僧才,用心良苦。
(2)示僧青年:佛化新聞坦蕩途,人人在握有靈珠;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
要“勤學明理以傳教”,必須從聞思修,情證般若。
大師指出:能聽聞正法,就已走上人生的坦蕩道路了。但從聞而思而修,目的在破除無明塵埃,啟發(fā)人們心靈的明珠,悟證般若,就可使靈珠燦爛發(fā)光了。
大師早年讀《大般若經(jīng)》,深入悟境,一生的學行,得力于般若,故以此勉勵青年。此般若慧即緣起性空中道之智。惟能了悟緣起,才深信因果,視眾生平等。惟能了悟性空,才能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息滅虛妄分別,具足無我智慧。此緣起住空義,離四句、絕百非,掃蕩常斷邪執(zhí),契合中道妙義。
大師教導說:“青年有志的佛徒,應當鼓起勇氣。先從研究,以明達佛法真理:如理真修,以條證圣果,乃為救俗之第一義”。說明大師教育從眾不是空談知見,說食數(shù)寶,而是提倡從實踐中了梧真理,才是真正的智慧,乃能指導正確的行動。
(3)示象賢:要作法門龍象,須親佛國圣賢;普敬飛潛動植,菩提涅■本然。
這是大師寫給其早期門徒象賢法師的詩,鼓勵象賢法師,同時是鼓勵青年一代的佛徒。
圣賢位別,有小乘、大乘不同。這里大師所指,是向大乘圣賢學習。大乘菩薩的特點,是基于大智,深具悲心,愿力宏大!捌站达w游動植”,指不論對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植物都要尊重其生命和生機,不得加以殺害。因為胎、卵、濕、化眾生,佛性平等;擴大到器世界來說,物我一如,法性平等。非有法界圓融之智,不能具足此宏大的悲愿。大師給佛教青年們指出一條菩薩應走的大道,履行此大道,才能完善人格,圓證佛果。
(4)示修行:圣教護心,佛律嚴身;內(nèi)外清凈,菩提之因。
這里指出修行的根本方法,是“守根護意”。
《法句經(jīng)》有一偈云:“藏六如龜,守意如城,慧與魔戰(zhàn),勝則無患”。
藏六如龜,謂六根接觸六塵,不生貪染,不為所動。欲使根不隨境轉(zhuǎn),必須依循佛的教授教誡,以正知見,更以定力,保持意識正念相續(xù),才能護意。守根必須持戒,護意必須具足定和慧。具體地講,就是戒定慧三學。勤修戒定慧三學,才能清凈三業(yè),息滅煩惱。
大師的生活,是簡單樸素的,終年穿得是灰布僧衣,早餐稀粥咸菜,午餐一菜一湯。除接見客人外,就是講學、寫作、靜坐。他對學生的要求也很嚴格:早晚保持課誦,用齋時整齊魚貫地進入飯?zhí)?禁止說話。晚上坐半小時的香。每半月誦戒。學生犯過,輕則責令悔過,重則記過到開除,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飲食、醫(yī)藥,則非常關(guān)心,像慈母對子女一樣。
漢藏教理院的院訓,是大師親筆題寫的“談寧明敏”四字。淡即淡泊于物欲,不起貪欲,才能持戒。寧即寧靜,即保持禪定功夫,不起妄念。明謂能明因識果,分別善惡是非,不迷于主觀客觀,即是智慧。敏指行動靈敏通達,能審時度勢,如理行事。大師以此作為終生言行的準則,亦以此教育學生。
親近大師近十年,耳聞目睹,我感覺大師才是一個持戒的真正有德的高僧。
三、堅持菩薩大行
(1)五十誕辰自題: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正菩薩名。愿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這里,大師自稱是菩薩而非比丘,我的認識,大師是“內(nèi)秘聲聞乘,外現(xiàn)菩薩身”的比丘僧,兼菩薩僧,根據(jù)大師的言行是當之無愧的。
大師常說:“中國佛教所說的是大乘理論,但所行的只是小乘行。錫蘭(斯里蘭卡)雖是傳的小乘教理,而他們都能化民成俗,使人民普學三皈三戒,入天善法,舉國奉行,佛教成為人民的宗教;并廣作社會、慈善、文化、教育等事業(yè),以利益國家社會,乃至人群,表現(xiàn)慈悲、博濟的精神。故他們所說的雖是小乘教,但所修的都是大乘行”。故大師甚注意如何實行濟世化眾之行為,以發(fā)揚大乘佛教的真精神,而從事社會文化、福利事業(yè)的開展,體現(xiàn)了大師的菩薩心胸。
大師早年提出“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認為菩薩戒中的饒益有情戒,是最殊勝的。只有彌勒菩薩宣說,由玄奘法師譯出的《瑜伽師地論》百卷中的菩薩戒本,“乃真為菩薩繁興二利”,是教“廣修萬行之大標準”,所以學佛特重菩薩戒行,故日“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大師根據(jù)教、理,行三判攝佛法,其在行中,指出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所謂三枚三趣,謂一:依聲聞乘行果趣發(fā)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時代),二:依天乘行果趣修大乘果。(像法時代);三: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時代)。大師認為,現(xiàn)在處于末法時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適應時代的機宜。若依聲聞行果是要被垢為消極逃世;若依天乘行果(密乘),是要被誘為迷信神權(quán)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況,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確定在人乘行果,實行人生佛教。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廣修六度四攝以福利人群。
大師在漢藏教理院時,除給學生講《真現(xiàn)實論》外,還講了《今菩薩行》和《菩薩學處》,闡述這種思想!镀兴_學處》是實行此一理想的具體組織,其中,包括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指已受三皈五戒遍于士、農(nóng)、工、商、學的各階層。作為干部的要經(jīng)過教理院、律議院的嚴格訓練。事業(yè)方面,出家菩薩可以進行文化、教育、慈善等工作;在家菩薩則配合辦理資生事業(yè),如農(nóng)場、工廠、合作社等。大師生前,曾試圖覓一適當?shù)牡攸c創(chuàng)辦此菩薩學處,作為典范,逐步推廣。惜因緣不熟,未能實現(xiàn)。
(2)示惟賢:忽悟塵勞海,原為法樂城;大悲來地獄,至德發(fā)天聲。
這是一首使我終生難忘的詩,每遇到不如意的境界,默念這首詩,回憶大師對我的鼓勵和鞭策,內(nèi)心煩惱和痛苦就消失了。
一九四三年,四川下川地區(qū)普遍發(fā)生了估拉青年僧人充當壯丁的事,情況很慘,我適在開縣大覺佛學院任教,為此事件,我于四四年冬,帶著疾病,奔走于開縣、萬縣、重慶之間,向有關(guān)當局呼吁停止這種行動。我到了重慶,向大師報告并請求轉(zhuǎn)報國民黨中央制止。談話間,不免憤懣填胸,大師教我要保持冷靜和忍耐,并提筆在我的紀念冊上寫了這首詩。
在塵勞中為佛法受苦,是為了建筑保衛(wèi)眾生安樂的正法之城,使自他的慧命延續(xù),佛法久住。大悲出至救地獄眾生的心愿,所謂“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言是偉大的。最高的至善至美的德行,發(fā)自純潔善良的心聲。這不單是大師為我所寫,而是對每一個佛教徒的號召。
我的同學已經(jīng)示寂的中國佛協(xié)副會長正果法師,有一首發(fā)愿詩:“堅持無上菩提心,誓修四宏誓愿行,我生相續(xù)佛法在,永作菩薩度眾生”。正果法師一生堅持宏法,業(yè)績昭著,是受了大師教育和精神感召。我愿在大師門下的師友和欽仰效法大師的人們,將菩提種子廣播大地,使它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大師的遺志必能實現(xiàn)。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寫于重慶慈云寺)
- 上一篇:響應“德”治,弘揚傳統(tǒng)文化
- 下一篇:太虛大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 惟賢法師:日常修行過程中,如何磨掉習氣?
- 惟賢法師:佛家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 惟賢法師:如何才能降魔?
- 惟賢法師:到底該怎樣做個真正的三寶弟子,有哪些戒律?
- 惟賢法師:抄寫佛經(jīng)也是殊勝的修行法門
- 惟賢法師:認識佛教 佛教不可單以宗教看待
- 惟賢法師:佛教慈善:與觀世音菩薩一起布施
- 惟賢法師:從五方面解讀玄奘法師的卓越成就
- 惟賢法師:佛弟子擁有快樂的秘密
- 惟賢法師:一個學佛者學佛的基本精神
- 惟賢法師:人間佛教也要注重三大傳統(tǒng)和五個建設
- 惟賢法師:讀《大般若經(jīng)》的真實感應
- 惟賢法師:如何理解《道德經(jīng)》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惟賢法師: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節(jié)?
- 惟賢法師:如何擁有一顆快樂的心?
- 惟賢法師: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yè)的關(guān)系?
- 惟賢法師: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 惟賢法師:惟賢長老學佛答疑
- 惟賢法師: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惟賢法師:佛教是不是只關(guān)心來世?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jīng)緣起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一章《華嚴經(jīng)》宗趣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jīng)》就是講心靈建設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jīng)》概述 三、關(guān)于阿難贊佛偈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一章《楞嚴經(jīng)》的總體思想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三章《法華經(jīng)》正文的要義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jīng)》精華舉例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