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相應(yīng)行法

  (一)名義

  第四位心不相應(yīng)行法。心即八識心王,行是遷流義、造作義,通指一切有為法,在五蘊中即是行蘊。行蘊有二:(一)相應(yīng)行,即遍行等五十一個心所法,與心王相應(yīng)隨轉(zhuǎn),故名相應(yīng)行。(二)不相應(yīng)行,即“得”等二十四法與心法不相應(yīng),簡別相應(yīng)行的心所法,故名不相應(yīng)行。其全義名稱,應(yīng)該是非色非心不相應(yīng)行,這樣就可以簡別非四聚法:非色簡別色,非心簡別心王,不相應(yīng)簡別心所,行簡別無為?偲饋碚f,即“得”等二十四法,是于色、心、心所三種的分位上假立,不與心王相應(yīng),是行蘊所攝的假法,故名心不相應(yīng)行。又不相應(yīng),即不相似義,“得”等不相似于色有質(zhì)礙,不相似于心有緣慮,故名不相應(yīng);生滅無常,故名為行;是行蘊所攝的不相應(yīng)法,故名不相應(yīng)行。這不相應(yīng)行,總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異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zhuǎn)、十六定異、十七相應(yīng)、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力、二十二數(shù)、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二)別解體相

  (1)得:得就是獲得,能得的是人,所得的是法,在這能所得上,假立得義。故《成唯識論》說,依諸有情身上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1]種子成就,[2]自在成就,[3]現(xiàn)行成就。

  [1]種子成就:就是在有情身中,某一些法雖然不現(xiàn)行,但有它的潛在勢力的功能種子,是為種子成就。如凡夫身中,成就三無漏根的種子。(i未知當(dāng)知根,從資糧位至三心相見道第二心;已知根,從相見道第三心,至金剛無間道;具知根,在佛果位。)未離欲界染的有情身中,成就上界諸法種子!瑜伽師地論》五十二卷說:“若所有染污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xiàn)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為奢靡他之所損伏(語染污法),若未為圣道之所永害(無記法),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生得善),如是名為種子成就。”

  [2]自在成就:就是于現(xiàn)行法上依禪定神通等的勢力成就自在轉(zhuǎn)變的力量,即依定通力故轉(zhuǎn)變土木為金寶等,是名自在成就。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二卷說:“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法(工巧處變化心等),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成唯識論述記演秘》云:種是生果之因緣,名為生緣。由種有生果之功能,果方得有,種名攝受。即所生果名為增盛。或種有生果勢用,名為增盛。)名自在成就。”自在即能得的人,成就是所成就的法,由加行力得到自在,自在者之所成就,故名自在成就。

  [3]現(xiàn)行成就:就是正成就一切現(xiàn)行法,即所依身在欲界,則成就欲界法。又所依身縱然在欲界,若已離欲界染時,以欲界身成就上界現(xiàn)行法,乃至依欲界身,無漏法現(xiàn)起,皆是現(xiàn)行成就。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二卷說:“若現(xiàn)在諸法自相現(xiàn)前轉(zhuǎn),名現(xiàn)行成就。”《對法論》第五說:“諸蘊界處法,隨所現(xiàn)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xiàn)行成就故成就。”

  應(yīng)該知道,種子若斷損了,現(xiàn)行亦不成就,故現(xiàn)行成就必然具足種子成就,而現(xiàn)行則現(xiàn)起時名成就,不起位名不成就。三種成就中,前二唯是種子,后一唯是現(xiàn)行。為什么種分為二,現(xiàn)行唯一呢?因為種相隱微難知,分說為二;現(xiàn)行相顯易了,故合為一。三種成就,皆通有漏;若無漏法,唯后二種。

  (2)命根:就是有情的壽命,依先業(yè)所行異熟住時決定的功能上,假立命根。在第八識自體分親生名言種子上,由先業(yè)所行有二功能:一生果功能,二住識功能。依生果功能生起現(xiàn)行,由住識功能任持所生現(xiàn)行令住,及持一期色身;依此令色心等住時決定的功能,說名命根。不取生現(xiàn)義說,唯于名言種子中取住識一邊義說。以此種子,若無這住持色心的功能,身便爛壞,現(xiàn)行的識亦不得有了。故《成唯識論》卷一說:“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yè)所行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3)眾同分: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眾是種類義,同是一義,分是相似義,即人人相似,天天相似,法法相似。此等各異,所以名眾:五趣有情,各同類相望,五蘊和合身形彼此相似分位,名眾同分。故眾同分是依色心二法上假立,離色心法外,無別同分法。諸論中唯于有情內(nèi)處安立同分,乃據(jù)勝為論,實亦通于外法,故《瑜伽論》五十二卷中約界、趣、生、種類、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音聲等建立同分。

  (4)異生性:異生是凡夫的異名,異生性即凡夫性。這是依于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說,即在不善、無記的分別二障惑種上,假立異生性體,故性唯染污。無漏圣法現(xiàn)起的時候,分別二障的種子永斷,即成圣者,異生性于此位后即永遠(yuǎn)不復(fù)存在了。凡夫為什么名為異生呢?因為三界異類有情,妄執(zhí)種種異見而受諸生死,故名異生;圣者們同證圣無漏智而得生,故名同生。故《十地論》說凡圣二眾:一名異生,一名同生。異有兩義:[1]別異名異,圣人唯生人天趣,凡夫通于五趣受生故;[2]變異名異,圣者同證圣無漏智,見無轉(zhuǎn)變,異生見不決定,可能轉(zhuǎn)變?yōu)樾耙姷裙。生通五?故生是總,性是五趣各別之性,故性是別;異生之性,故名異生性(別體依主釋)。

  (5)無想定:即外道所人的無心定,《成唯識論》卷七說:“謂有異生,伏遍凈貪,末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有類外道,以想為生死的根源,滅想盡凈,就可以得到涅槃。入這定的有情必須是已離掉第三靜慮遍凈天的貪欲,入第四定修背想作意,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對于所生起的種種想中厭背欣求無想寂靜,于無想中持心而住,這樣地漸次離掉一切所緣乃至微心,極至微微心,心便寂滅,即入無心。這無心位,不單是滅除想,是把非恒常現(xiàn)行而有間斷的前六識心法及相應(yīng)的心所法皆消滅盡凈,所以名為無心;但因為最初修這定的加行作意,是以厭離想為首,因此得名無想定。定是第六意識相應(yīng)心所,既然已無心了,為什么又叫定呢?這應(yīng)該知道,有心定令身心平等安和名之為定,這無心定由定前的加行力量亦令身心平等安和,所以亦得名定。論其體,即從彼厭心種子上具有的遮防功能立名無想定。這定屬于第四靜慮廣果天,體是有漏,唯外道所修,圣者們是不修這定的。

  (6)滅盡定:這是由無漏圣智引起的無心定!冻晌ㄗR論》卷七說:“謂有無學(xué),或有學(xué)圣,已伏或離無所有負(fù),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這滅盡定,是第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的無心定。最初修習(xí)生起這定,唯在人中,因為最初生起這定,必須依靠佛陀佛弟子,演說修習(xí)滅定的教授方法,和人中特別具有的猛利慧解,即說力及慧解力,才能生起。若生在上二界的圣者,后起亦得現(xiàn)前(即已在人中修起滅定者)。修習(xí)滅定的圣者,必須是已經(jīng)伏除或已經(jīng)斷除無色界第三無所有處的貪煩惱,依有頂游觀無漏心(即不斷煩惱的無漏心)為加行;若二乘人厭患六識有漏勞慮,或觀無漏心粗動;若菩薩亦欲發(fā)生無心寂靜似于涅槃的功德,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欣求無心三昧,乃至微微心,遂入無心。令不恒行的前六轉(zhuǎn)識心心所和恒行無間的第七末那的染污心心所都完全滅盡,所以名為滅盡定。若是二乘生空滅盡定,則六識及我執(zhí)相應(yīng)末那皆滅,唯除人空染法。若是菩薩法空滅盡定,則六識并有漏末那皆滅,亦除法空染法。雖是無心亦得名定,義如前說。論其體即從厭心種子遮防功能上立名為定。修這滅定,是以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地,所以論說上貪不定,即上有頂天的煩惱伏離已否,皆能修起滅定。滅定雖然屬于有頂,因為是無漏心引起,故體是無漏。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依著其余的下七地(四禪三無色)心亦得現(xiàn)前。

  (7)無想異熟:即無想天,在色界第四禪的第三廣果天中別有高樓處,是修習(xí)無想定者所得的果報。外道因為欣求無想果報而修習(xí)無想定,命終的時候,依所修習(xí)的定力生到無想天中。以在人間修習(xí)無想定時,微微心所熏習(xí)的厭心俱行思心所種子為不動業(yè),先感廣果天總報第八識果,在這初生本有的初位,彼處異熟生無記轉(zhuǎn)識暫時現(xiàn)起,然依于宿時所修習(xí)的無心定力,令彼異熟第六識滅無,引起異熟無記無心分位,五百劫間,不恒行的心心所皆不現(xiàn)起,即以此無心分位立名無想別報果。這就是于第六識報心種子具有的遮防用上假立無想別報。無想報盡,轉(zhuǎn)識生起,然后命終,彼必現(xiàn)起下界潤生的愛故。所以無想天的有情,在初生和命終的時候皆有轉(zhuǎn)識心心所生起。

  (8)名身,(9)句身,(10)文身。名句文皆是聲上的音韻屈曲。名詮諸法的自性,如說眼耳鼻舌等;句詮諸法的差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義;文體是字,為名句的所依,不能詮表自性事及差別義。名句文三種,都是依語聲分位差別假立,唯直徑聲體才是實有。身是聚集義,即合集多字多名多句,總說為身。如以字為首,即多剎那的語聲聚集成為一個字,集多字為所依而成為名,集多名才成為句。

  (11)生,(12)老,(13)住,(14)無常。即于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變異假立為老,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未變壞假立為住,于眾同分諸行相續(xù)變壞假立無常。這生等四種,是有為法的四相,皆是于色心法上假立,離色心以外無別體性。這四相有約一期(即一個有情從生到死)與剎那(一念)的差別,這里是依一期說的。外法諸色等亦有生等四相,這里為什么單舉眾同分來說呢?這是因為外法諸色等有為相,由成壞等顯示,內(nèi)法諸行有為相,由生老等顯示,故特約有情色心相續(xù)上建立生等有為之相。(對法義)

  (15)流轉(zhuǎn):一切有為法能生余法,故名為因:從余所生,故名為果。即于因果相續(xù)不間斷上,假立流轉(zhuǎn)。為什么唯獨于相續(xù)不間斷上安立,而不于一剎那上安立呢?因為在一剎那上無流轉(zhuǎn)可說故。

  (16)定異:異就是差別,即于因果的種種差別相上假立。如可愛果,妙行為因;不可愛果,惡行為因;在這些種種因果,展轉(zhuǎn)差別相上,假立定異。

  (17)相應(yīng):即于因果法相稱的意義上,假立相應(yīng)。相稱即相順,如修布施行因,招感大富財果等。

  (18)勢速:即于因果法上迅急流轉(zhuǎn),假立勢速。

  (19)次第:即于因果法一一流轉(zhuǎn)上,假立次第。

  (20)時:即于因果相續(xù)流轉(zhuǎn),假立為時。由有因果相續(xù)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若末生,立未來時:若已生未滅,立現(xiàn)在時。

  (21)方:即于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當(dāng)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大種所造);無色之法,遍布處所,無有方義。

  (22)數(shù):即依色心諸行眾多品類的一一差別上,假立為數(shù)。

  (23)和合:即于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且如識法,因果相續(xù),必借眾緣和會:須根不壞,境界現(xiàn)前,能生識的作意正起。余一切法,如理應(yīng)知。

  (24)不和合:翻對和合,假立不和合,其義可知。從流轉(zhuǎn)至不和合這十法中,流轉(zhuǎn)、勢速、次第、時四法,唯依前后因果以辨;其余定異、相應(yīng)、方、數(shù)、和合、不和合六法,通三世建立。雖以妙行惡行各招自果為其定異,然俱生法亦能為因,生受想等,豈非定異?故通三世。

  (三)諸門分別

  (1)假實分別:“得”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于諸事中為起言說故,依色心心所分位差別建立,當(dāng)知唯是假有。依心心所建立五種:即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及異生性。依色法上建立四種:即名身、句身、文身及方。其余的十五種,都是通依色、心、心所三法分位上假立。如以“得”來說,得智慧等是心心所分位上假立,得容貌等是色分位上假立。其余的可以準(zhǔn)此例知。

  (2)漏無漏辨:二十四種中,一法唯是無漏,即滅盡定。唯圣人的無漏慧為加行所引入故。無想定、無想異熟、異生性三種,唯是有漏。其余二十種,通有漏無漏,如理應(yīng)思。

  (3)三性分別:二十四中,三種唯一性:即無想定、滅盡定,唯是善性;無想異熟,唯是無記性。六種通二性:即名身、句身、文身、命根、異生性及方,無記及善性。即有漏名等唯無記,無漏名等是善性。異生性通不善有覆故,見道斷法通二性故。方在因中,色法唯無記,果位是善性。命根在因位唯無記,果位是善性。(圓鏡智中可立命故。)其余的十五種,通善惡無記三性,文理無違。

  (4)見斷等分別:二十四中,一法唯不斷,即滅盡定。一法唯見道斷,即異生性。二法唯見修斷,即無想定、無想異熟。其余的二十種通見修道斷及不斷。

  (5)三界九地:滅盡定非界,是非想地,無想定與無想異熟,唯色界第四定。名句文三種,即語聲的差別,故唯欲色二界初定欲地有。方唯二界下五地有。余十三種通三界九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