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jié) 佛法僧三寶
第一章 教理
佛法僧三寶,為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應(yīng)該具有的根本認識,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
一、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三七日間,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自念所證法理,寂靜微妙,甚深難見,非尋思境界,唯智者所覺;眾生深著我見,愛樂煩惱,雖然為他們說法,恐亦不能了解,徒勞無益,不如默住。后經(jīng)大梵天王勸請說法,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為先時舍佛而來這里修苦行的五個侍者:阿若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五人聽法以后,漏盡意解,成阿羅漢,于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大圣佛陀是佛寶,四諦*輪是法寶,五阿羅漢是僧寶。
二、佛法僧的名義
(一)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無余的一切智人。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錯覺。凡夫?qū)τ谑挛锏恼嫦嗖幻,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于尋思推度,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妄執(zhí)為全部的、真實的,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自命是覺者,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對于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是正覺者。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圣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因為二乘圣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僅僅限于自覺而無遍覺。佛陀如大良醫(yī),自醫(yī)醫(yī)人,興運大慈大悲,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的菩薩,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他有情,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未到圓滿無上。唯有佛陀,自覺覺他的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并的人,所以是無上覺者。諸經(jīng)中說,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總起來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如《佛地論》說:‘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醒,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二)法,梵語‘達磨’,譯名為法,是軌則義。《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成唯識論述記》解釋說:‘軌謂軌范,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舍自相。’這就是說:凡是一種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體,樹有樹的體,而又能表現(xiàn)其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情況,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軌范物解兩義,即名為法。故這個‘法’字,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于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這些教法,有它的自體,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與‘達磨’的意義相當(dāng),所以名之為法。論其正體,應(yīng)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理、行、果。教即文字聲音,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果即三乘無學(xué)所得的二轉(zhuǎn)依果。若就所化的機來說,則法可以為五乘:為人乘說五戒法,為天乘說十善法,為聲聞乘說四諦法,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則有八萬四千法;就修持的總綱來說,則只有戒定慧三學(xué)。
佛陀入滅以后,由大迦葉尊者為領(lǐng)導(dǎo),召集佛弟子們,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難誦出,結(jié)集起來,總分為三藏:(一)‘素呾覽’,譯言契經(jīng),即是經(jīng)藏。(二)‘毗奈耶’,譯言調(diào)伏,即是律藏。(三)‘阿毗達磨’,譯言對法,即是論藏。藏是含攝義,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yīng)知、應(yīng)行、應(yīng)證的法義。考其所詮,各有通局。就局而言,經(jīng)詮定學(xué),律詮戒學(xué),論詮慧學(xué)。以通言之,則各相交攝,三藏是能詮教,三學(xué)是所詮義,以教攝義,無有遺余。
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分為十二分教:(一)契經(jīng)。即諸經(jīng)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諦、菩提分法等法義的長行文句。(二)應(yīng)頌。即諸經(jīng)長行文的中間或最后,以一定的字?jǐn)?shù)組成頌文,重行概括長行文句已說的法義,或顯示未明了究竟的法義。(三)記镃。即諸經(jīng)中記說諸弟子命終以后生處的差別,或授記菩薩何時何處成佛等事。(四)諷頌。有的經(jīng)典,宣說法義,不用長行文句,而是以頌文的形式體裁宣說。這是純粹頌文體的經(jīng)典,所以又名孤起頌,如法句經(jīng)等。(五)自說。為令正法久住,或為令眾生得大利益,有的殊勝法門,不因請求,如來自然宣說,這就是不列諸請法人的經(jīng)典,如阿彌陀經(jīng)等。(六)因緣。即一切攝有因緣事相而說的教法,如別解脫經(jīng)等。(七)譬喻。即諸經(jīng)中以譬喻來顯了本義而說的教法。(八)本事。就是佛陀宣說弟子們過去世因緣事的諸經(jīng)典。(九)本生。如來說自己過去世種種生死,行菩薩行等事。(十)方廣。諸經(jīng)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的諸菩薩道,令證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這是方正廣大的真實事義,所以名為方廣。(十一)稀法。佛陀宣說弟子們最殊勝奇特的神通功德,和甚深的法義。這都是稀有的,不可以常情思議的,所以名為稀法。(十二)論義。即研究解釋諸經(jīng)的宗要和意義的經(jīng)典。
這十二分教中,契經(jīng)、應(yīng)頌、諷頌三種,約經(jīng)文上的體裁而立名;其余的九種,是從經(jīng)文所載的各別的事義而立名。從多分義攝來說,契經(jīng)、應(yīng)頌、記镃、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稀法,是為素呾覽藏;因緣是毗奈耶藏;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
(三)僧,梵語‘僧伽’,譯和合眾,三人以上的名稱(舊譯四人為眾);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為什么稱為和合眾呢?和合有兩種意義:(一)理和,同證擇滅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種:
(1)戒和同修。即對于所受的戒法,善護受持,無雜無穢,稱贊不毀,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
(2)見和同解。即對于出離盡苦的圣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達于如是見。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xué)。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
(3)利和同均。即對于獲得的如法利養(yǎng)(財物),個人不別藏隱,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平等受用。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
(4)身和同住。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xí)身慈業(yè),有疾病等違緣,互相照顧。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
(5)口和無諍。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xí)語慈業(yè),有善法功德互相贊嘆鼓勵,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fā)。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無諍,和合共住。
(6)意和同悅。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修習(xí)意慈業(yè),念諸道伴,皆是替佛宣揚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幫助自己成就道業(yè)的善知識。由此法故,發(fā)起尊重愛敬,歡喜悅意,和合共住。
僧的分類,有兩種:(一)聲聞僧,即修習(xí)小乘三學(xué),剃發(fā)染衣,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二)菩薩僧,即修習(xí)大乘三學(xué)者,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還有三種的分法:(一)聲聞僧。(二)緣覺僧,有麟喻、部行兩種,部行成僧眾。(三)菩薩僧,即修習(xí)大乘的人。還有世俗僧、勝義僧,和四種僧等的分法,這里就不去多說了。
三、稱為寶的意義
佛法僧三種為什么稱為‘寶’呢?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dǎo)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的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寶性論》中,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的意義:(一)稀有義。如世間寶物,貧窮的人不能得到;三寶也是這樣,沒有善根的眾生,百千萬劫不能值遇。(二)離塵義。如世間的珍寶,體質(zhì)上沒有瑕穢;三寶也是這樣,絕離一切有漏的塵染,最極明凈,故名為寶。(三)勢力義。如世間珍寶,能除貧困,醫(yī)治病毒等,有大勢力;三寶也是這樣,具足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故名為寶。(四)莊嚴(yán)義。如世間珍寶,可以莊嚴(yán)世間,令世間美妙;三寶也是這樣,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能莊嚴(yán)出世間,故名為寶。(五)最勝義。如世間寶璧,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三寶也是這樣,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最極殊勝無上,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間的真金,燒打磨等,本質(zhì)不能改變;三寶也是這樣,是無漏法故,不為世間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八風(fēng)所傾動,恒常不變,故名為寶!缎牡赜^經(jīng)》報恩品以堅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愿、莊嚴(yán)、最妙、不變十義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結(jié)語說:‘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
四、三寶的種類
三寶的種類有六種:(一)同體,(二)別體,(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實,(六)住持。
(一)同體三寶。亦名一體三寶,亦名同相三寶。體即清凈法界真如法身;佛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僧性,古名同體。今就一一體上皆具有佛法僧三義顯示如表一:
(表一)
(二)別體三寶,亦名化相三寶。佛陀在《涅槃經(jīng)》中自說,佛法僧三種名義俱異,說一為三,或說三為一,是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師地論》也說,現(xiàn)正等覺佛寶相,佛所證果法是法寶相,隨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所以三寶各別有體。
(三)一乘三寶。如來所說教法,以一乘為究竟,如《勝鬘經(jīng)》說:‘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無說一乘法事。’《法華經(jīng)》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依究竟歸趣來說,唯有一乘三寶,說二說三皆為權(quán)化而設(shè)。
此中根本唯取一乘所有三寶為體,約攝持來說,方便所修若法若僧,亦是一乘三寶體攝。
(四)三乘三寶。即為教化三乘人所現(xiàn)的身、所說的法、所化的僧眾,名為三乘三寶。
(五)真實三寶。即前面所說的同體、別體、一乘、三乘所有三寶的實義,所以不取有漏的法和僧。門
(六)住持三寶。佛入滅后,住于世界者,即舍利、佛像,三藏文句教理,一切出家僧眾,為世間利樂,傳持佛法不失,是為住持三寶。
三寶名數(shù)的決定和次第,在經(jīng)論中說有多義,今總?cè)〗?jīng)論中說:佛如良醫(yī),法如妙藥,僧如看病人,故此三寶不增不減。
五、三寶的差別
佛法僧三種的差別,《瑜伽師地論》以六種相來顯示它:(一)由自相差別。不由他教,自然覺悟相是佛寶;佛覺悟的果法相是法寶;隨他人教授而正修行相是僧寶。(二)由作業(yè)差別。善轉(zhuǎn)正法教業(yè),是佛寶;斷除煩惱的所緣法為業(yè),是法寶;勇猛精進地修持,增長善法業(yè),是僧寶。(三)由信解差別。于佛寶應(yīng)樹立親近承事的信解,于法寶應(yīng)樹立希求證得的信解,于僧寶應(yīng)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四)由修行差別。于佛寶應(yīng)修供養(yǎng)承事的正行,于法寶所應(yīng)修瑜伽方便的正行,于僧寶所應(yīng)修共同受用財法的正行。(五)由隨念差別。念佛寶是無上正遍覺者、是世尊,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等;念法寶是清凈無漏的出世善法,是斷除一切過患行,生一切功德的所依等;念僧寶是修清凈梵行的正覺行者,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自性清凈,遠離諸惡者。(六)由生福差別。于佛寶皈依供養(yǎng)等,是依一個有情生最勝福;于法寶皈依供養(yǎng)受持等,即依此法生最勝福;于僧寶皈依供養(yǎng)承事等,是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 上一篇:禪宗大意·十五、漫談參禪
- 下一篇:第一章 教理 第二節(jié) 五位百法
- 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
- 佛教基本知識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四節(jié) 果德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三節(jié) 修斷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二節(jié) 行位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一節(jié) 菩薩乘的發(fā)心和誓愿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一章 教理 第六節(jié)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 第一章 教理 第五節(jié) 十二有支
- 第一章 教理 第四節(jié) 四諦
- 第一章 教理 第三節(jié) 蘊處界三科
- 第一章 教理 第二節(jié) 五位百法
- 禪宗大意·十五、漫談參禪
- 禪宗大意·十四、《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 禪宗大意·十二、公案的啟示
- 禪宗大意·十一、見性成佛
- 禪宗大意·十、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