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洝肥且徊坑涊d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經 第八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xù)來學習《地藏菩薩本愿經》。前面我們介紹了本經的序分,今天我們來介紹正宗分。正宗分又分四大段:第一段是明能化之主,第二段明所化之機,第三段是所度化的因緣,第四段是明成佛之因。
我們先來看第一段,就是分身集會品第二,這是明能化之主地藏菩薩。分身就是分化,我們人的身體是由于業(yè)力所感,假借五蘊四大和合而成,只有一個,是不可以分化的。佛菩薩的身體,是由于諸功德聚集而成,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可以分為百千萬億個身,甚至可以分化變現百千萬個種類。修行見到法身,就能夠分身。就像南北朝時候的寶志,志公禪師,當時大家在街上,也能見到寶志禪師,寶志禪師也在獄中,到處都可以見到寶志禪師的分身。地藏菩薩是十地菩薩,破十分無明,滿證法身,所以能夠分無量身,到無量世界,無量地獄中去救苦。現在世尊在忉利天宮放光明云,地藏菩薩了解佛意,所以無量分身地藏菩薩,都聚集到忉利天宮,聽佛臨終的囑托,所以名為分身集會品。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爾時,就是如來含笑放光,天龍鬼神同來集會之時。十方無量世界的分身地藏菩薩,在見光聞音,與大眾一起趕到忉利天宮來,并不是說,是世尊和文殊菩薩在問答之后才來的,聞光,放光聞音,見光見音就已經趕到。地藏菩薩發(fā)愿度罪苦眾生,地獄是六道中最苦的地方,所以地藏菩薩分身到十方無量地獄中,去教化眾生。他每日三時說法,業(yè)障輕的一聞法化,就能夠脫地獄之苦。業(yè)障重的,雖然不解佛法,但是日日聽聞,內熏為種子,為以后留下了一個遠因。因此如來出世,也沒有時間來見佛,今日地藏菩薩知道佛即將涅槃,如果這次不來,那就以后沒有機會了,沒有機會見佛,親聞佛陀教誨。在《心地觀經》中說:“以身常處于地獄,非不親近大慈尊,以身常處于輪回,非不親聞微妙法”,這兩句話就是說,地藏菩薩為度眾生,沒有時間來見佛聞法,F在無量地獄中分身地藏菩薩,皆來集會到忉利天宮,到底有多少尊地藏菩薩呢?經文中說,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那這個數目真的是太多了,因為地藏菩薩的愿太大了,所以他的法身遍滿虛空,有機即現,怎么能說的清數目呢。
唐朝至德年間,新羅國,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東南部,新羅國的僧人金喬覺,航海來到中國。他住在九華山東崖峰的巖洞里,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每天從巖石間取些白土,摻著米煮飯吃,眾人見他如此苦修,肅然起敬,幫助他建起了廟宇,讓金喬覺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的條件。金喬覺在九十九歲的時候,召來徒眾告別,跏趺圓寂,他的肉身在函中經過三年,大家打開來一看,仍然是顏色栩栩如生,最后大家認定他,就是地藏菩薩的示現,尊稱為金地藏,這是地藏菩薩的分身之一。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yè)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yǎng)佛。
因為世尊放種種大光明,出種種微妙音聲的大神通之力,四面八方的恒沙世界,分身地藏菩薩,率領其教化得離苦的這些千萬億大眾,嚴持香華,以誠敬心來供養(yǎng)佛。供養(yǎng)分三種,第一是利益供養(yǎng),也就是四事供養(yǎng)。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我們這叫四事供養(yǎng)。第二是敬心供養(yǎng),以香和華來表示恭敬之心。第三是修行供養(yǎng),如說修行,若有持說,即為供養(yǎng)。這里是共持香華,以表敬心,來供養(yǎng)佛。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與地藏菩薩同來的大眾,之所以都能夠持香華來供養(yǎng)佛,是因為地藏菩薩的教化,他們離苦了,永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不退轉,梵語名為阿鞞跋致,也叫阿惟越致。阿鞞跋致不退轉,有三種不退,一是位不退。入圣流,不再退到凡夫地,這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能修大乘,修大乘行,恒常度眾生,不再墮二乘地。三是念不退。念念流入毗盧性海。具足這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翻譯為無上;三藐,翻譯為正等;三菩提,翻譯為正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所獲得的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愿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踴躍。瞻仰如來。目不暫舍。
隨地藏菩薩來參加忉利法會的這些大眾,原本都是六道輪回的凡夫,久遠劫執(zhí)妄為真,流落生死,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生生死死,無有了期!涅槃經》中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這首偈子,是說眾生,不見四諦苦集滅道,不聞四諦之理,所以才久遠流轉于生死大苦海,不能出離。那么什么是苦?在《大智度論》中說,苦有三種:一是身苦,老、病、死。二是我們心苦,心苦怎么來的呢,貪、嗔、癡。第三是后苦,我們有了老病死了,有了貪嗔癡了,死后還要墮地獄、惡鬼、畜生。這在《大智度論》中說這三苦。迷妄眾生,要想在這三苦中求解脫,不明四諦理,不明苦集滅道,我們想想怎么可能?今天隨地藏菩薩,來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在凡夫地的時候,幸好遇到了大慈大悲,深弘誓愿的地藏菩薩,才得以迷途知返,返迷歸悟,各各證果。他們仰承地藏菩薩的大愿之力,得超三界,又蒙如來神力加持,得以隨地藏菩薩來到忉利天宮,見佛聞法,內心歡喜踴躍。他們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攝受力,莊嚴畢備,佛的攝受力,使得他們眼睛片刻都舍不得離開。在《大智度論》中說:“佛坐獅子座,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動眾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提”,所以這些大眾,今日瞻仰如來金容,目不暫舍。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于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地藏菩薩每天在地獄教化眾生,無暇,沒有時間來見佛,今日因如來即將涅槃,特趕來親近世尊。佛舒金色臂,遍摩無量地藏菩薩頂,表示慰勞安撫之意,贊地藏菩薩不辭勞苦,念念在幽冥界救度眾生!法華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所以佛能以一臂摩無量頂。這里佛摩地藏菩薩頂,一方面是有慰勞,安慰這個意思,另一方面是囑托地藏菩薩,度脫娑婆世界受苦的眾生。因為佛即將涅槃了,末法時期,佛涅槃以后,這些眾生要靠地藏王菩薩,囑咐地藏王菩薩,來救度這些受苦的眾生。所以接下來說,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邪見深重,難調難伏。佛大慈大悲,教化這些眾生,令他們身心調伏,舍離邪見,能夠建立正信,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眾生,惡習仍在。釋迦牟尼佛不只這一次,在娑婆示現成佛,他是無量劫以來,在娑婆世界示現成等正覺!惰缶W經》中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世尊具足功德智慧,既能自調,也能調伏眾生,所以稱為調御師。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非常的剛強難化,難以調伏,佛先開示四諦真理,苦集滅道,讓眾生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再教以戒定慧三學,就是以戒律來調伏其身,以定慧來調伏其心,三學圓滿了,見思二惑自然斷滅。這些受佛教化舍邪歸正的人,十人之中已有七八人,已經得度,還有十分之一二,仍在惡習困擾之中。在《一切法高王經》中說:“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先悉是辮發(fā)梵志,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皆舍邪歸正,已授記作佛”,這就表明,已調伏者十中有七八了,其中惡習深重,難以調伏的,比如佛的堂弟提婆達多,總是想著害佛,自己作新佛,還有螺髻梵王,縱情聲色,這些都是屬于十之一二,惡習深重者。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蛴欣。聞即信受;蛴猩乒。勤勸成就;蛴邪碘g。久化方歸。或有業(yè)重。不生敬仰。
不但地藏菩薩化導眾生,分百千萬億身,釋迦牟尼佛也是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度化眾生!洞笾嵌日摗分姓f,釋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種種身,種種方便,以度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各各不同。根性屬于過去世的所修,熏習,今世根性的利鈍,在于宿世業(yè)障的輕重,眾生的根性有利有鈍這些差別,利根的人一聞即悟,信受佛法,獲得果證。比如舍利弗,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guī)煷?a href="/remen/sham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一聽,立刻就證初果,他回去以后,又對目犍連說了這個偈子,目犍連尊者也證了初果了。還有黑氏梵志,當時他去見佛的時候,手拿兩棵合歡梧桐花去供養(yǎng)佛,佛陀一看見他進來了,就說放下,于是他就把右手的花放下了,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把左手的花放下了,佛陀再一次的說,梵志放下,這個黑氏梵志他就不解了,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沒有東西可以放了,為什么您還叫我放下呢?佛陀說,我并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六根、六塵、六識,全部的執(zhí)著,統(tǒng)統(tǒng)放下。梵志聽懂了佛的話,立刻身心放下,頓證阿羅漢果。所以說,我們說的放下,并不是說叫你放下事相上,而是放下你的心里的分別和執(zhí)著,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六識。該做的事情,還必須要努力圓滿的去做完,努力的去做,在心理上沒有任何的掛礙,沒有任何的分別和執(zhí)著,這才是真正的放下。一說叫你們放下,你們什么都不干了,師父你讓我放下,我活也不去做了,工作我也不做了,孩子我也不管了。所以我們把這個放下都誤解了,誤解放下了。放下我們內心的執(zhí)著,是這么一個放下。就像我們一聽說學佛了,不能穿好看的衣服,大家都不穿好看的衣服了,穿帶補丁的衣服,然后貢高我慢心出來了。你看吧,你穿華麗的衣服,你消福、你造業(yè),你看我穿補丁的衣服,我在修福。其實你比人不少造業(yè)的,不在意你穿什么,而在于你的心清不清凈,如果你的心凈了,黃金為地都不為過,如果你的心不清凈,你呼吸空氣都是浪費。浪費空氣,師父就好說大家,不好好學佛,你們浪費空氣了,現在都是賣純凈水的,以后都是賣純凈氣的,你們不好好學佛,造業(yè),浪費純凈氣,就是這樣。
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比如這個難陀,他是世尊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出家以后,心里總是想著家中美麗的妻子,發(fā)不起出離心。佛陀就把他帶到天上,他看到所有的天子,都在宮殿中,被成群的美女天女圍繞,只有一座殿中有五百天女,但是沒有天子,難陀感到非常的奇怪,就上前來詢問原因,天女們回答,世尊的弟弟難陀持守戒律,將來會轉生天界,這是為他準備的宮殿。佛陀就問難陀了,天女和你的妻子相比誰更美呢,難陀就說了,我妻子和天女相比有天壤之別。返回人間之后,難陀因為見到了更美的,就對他的老婆,他的妻子生起了厭離心,開始持守戒律。難陀雖然不貪著人間的美女了,但是他又開始貪著天上的美女,這種持戒,這種發(fā)心是不清凈的,只為得到善趣果報,不能獲得涅槃的安樂。我們學佛都是為了所得,得人間福報,得到現前的利益,我們在講四十八愿當中講了,如果不求生凈土,修世間的這些善法,我們只是享眼前的福報,最多享一世的福報,以后還是要墮落的,只不過就是晚墮落一會兒罷了。難陀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佛又帶他到地獄里去看,難陀看到地獄里,眾生受種種苦刑的慘劇,非常的害怕,最后見到一口油鍋,下面燃燒著熊熊的烈火,許多獄卒圍繞在油鍋旁邊,他不禁前去詢問,這鍋里怎么沒有眾生,獄卒告訴他,我們在等一個人,他問,在等誰?獄卒回答,等世尊的弟弟難陀,他為了得到天上的享樂,而持守戒律,將來福報享盡之后,就會墮落到這里,我們就用這口鍋來炸他。難陀聽了,恐懼萬分,求佛來救他,佛說你只要不貪五欲,勤修戒定慧,證涅槃時,地獄就和你無份了,難陀恐懼地獄之苦,勇猛精進,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了,這是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周利槃陀伽尊者,我們經常講這個公案,他非常的愚鈍,教他持誦半句偈子,“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他記住了前句忘了后句,過了一百天也沒有記住。后來佛就教他念掃帚,叫他掃地,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掃地,口里不停地念掃帚,后來也證了阿羅漢果,這就是久化方歸。所以根機愚鈍的人,一定要勤奮,勤能補拙。佛在世的時候尚且如此,何況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大多都是鈍機,更應該精進用功,才有希望。
或有業(yè)重,不生敬仰。比如提婆達多,佛對他種種的教化,他不但不改,反而惡心增長,乃至作三逆罪,破和合僧,唆使五百僧伽,加入自己新建的僧團。第二個出佛身血,推石頭來害佛,傷到了佛的腳趾。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害蓮花色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因為犯這個三逆罪,最后身陷地獄。還有像我們講的這個東城老母,佛想盡辦法去度化她,但是沒有可度化的因緣,不肯見佛。佛在舍衛(wèi)城講法二十五年之久,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親眼見佛,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佛,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連聽說都沒聽說過佛。像釋迦牟尼佛化度眾生,尚且如此艱難,可想而知,地藏菩薩分身化度眾生,更加的不容易了。世尊住世的時候都這么難,可想我們現在眾生得度多難。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上面說眾生根機各各不同,而佛菩薩出現于世間,他們的愿望就是度化一切眾生。既然眾生的種類根性各各差別,佛菩薩就要現不同的身,來分別度化一切的眾生,甚至一切種類的眾生。
或現男子身;颥F女人身;颥F天龍身;颥F神鬼身;颥F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颥F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颥F國王身;颥F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佛大慈大悲,隨眾生的機而現種種的身,應機說法,咸令度脫。佛雖然隨機應現,以三昧威力的緣故,法性仍是如如不動的。所以我們常說,佛在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我們看他吃,看他喝,其實終身未吃一粒米,他是如如不動的。不是像我們,用的都是六根、六塵、六識,他始終保持著,是如如不動的心性。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處胎經》中,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分身教化無所不入。佛現男子身而度眾生,男子是大丈夫相,剛正不阿,有魄力來弘揚佛法,來救度眾生;颥F女人身,女人、慈母,代表慈悲,柔和善順,有忍耐力,所以佛現婦女身來度化眾生;颥F天龍身,這個就是天龍八部,現天龍八部的身形,來度化眾生;颥F神鬼身,陽間神為貴,陰間鬼力大,如來現神鬼身,度冥陽兩類眾生。山林,川原,河池,泉井,這個是現依報身。如《悲華經》中說,佛在因地,為救閻浮提饑餓的人們,舍自己的身體血肉,化為肉山,來解除大家的饑惱,佛現河流,來灌溉田野,現草原,供人畜牧,現泉井,供人飲用,種種變現都是為了利濟群眾,使令悉得度脫。佛現天帝身,這個天帝是欲界的天身。現梵王身,梵王是色界的天身。轉輪王身,轉輪王是世間的大國王,他是以十善法來教化人民。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四種,金輪王統(tǒng)領東南西北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盧洲,他統(tǒng)領這四大洲。銀輪王統(tǒng)領東南西三洲,他統(tǒng)領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這個北俱盧洲他不統(tǒng)領。銅輪王他統(tǒng)領東南兩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盧洲他不統(tǒng)領。鐵輪王只統(tǒng)領南贍部洲,大家對這個輪王有一個概念!俱舍論》中說:“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歲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名轉輪王”,這就是轉輪王大概的意思;颥F居士身,在《法華玄賛》中講:“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人,不追求名聞利養(yǎng),清心寡欲,樂于修道,這就是居士;颥F國王身,這是輪王以下的小國王,我們現在是稱為國王。國王是由于前世,修持十善戒行為因,今生感得的果報;颥F宰輔身,宰輔是輔助國王,宣揚政化的大臣。或現官屬身,這個官屬就是指的地方百官。或現比丘,比丘尼,這是出家二眾,比丘翻譯為乞士,上乞法養(yǎng)慧命,下乞食養(yǎng)色身。比丘清凈持戒,為世人作良福田,供養(yǎng)者,能增長福慧。比丘尼是出家修行的女子,《大智度論》中說:“尼得無量律儀,應次比丘”。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這是在家二眾,是持五戒,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女,也稱為近事男,近事女。乃至聲聞羅漢,聲聞是聽佛的聲音,修四諦法而開悟的。阿羅漢諸漏已盡,堪受人天的供養(yǎng)。辟支佛,這個辟支佛有兩種,一種是緣覺,生在佛住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還有一種叫做獨覺,是出生在無佛期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證果。由于他是自己了悟,生在無佛期,他靠自己的根機覺性,觀十二因緣,了悟,所以叫做獨覺,這是緣覺和獨覺,他們通稱為辟支佛。菩薩身,菩薩我們都好理解了,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皆能示現。佛的悲愿廣大宏深,眾生應以什么身來得度,我們就是說,眾生需要什么可以得度,佛就現什么樣的身形,來為眾生說法,令眾生得到度脫,所以佛度眾生,并不只限于示現佛身。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汝是指地藏菩薩,佛這里囑咐地藏菩薩,讓他觀自己累生累劫,化度眾生的苦心。世尊從無量劫來,修種種苦行,舍身手足,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佛都在所不惜!洞竽鶚劷浭琛分姓f:“夫身命者,誰所不重,吾輕生忽死,經無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腦非喻,況復妻子國城,捐棄無量,如是恩德,但為汝等放逸無慚,系在囹圄,不得解脫,豈非累劫勤苦,端為度說如是等難化剛強眾生”。世尊累生累劫為度眾生,犧牲生命,死后的骸骨堆積起來,比山還要高,比這個地還要廣。為眾生所舍的腦髓,比江河還要大,就是說,佛為眾生付出的,無可計量。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yè)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釋迦牟尼佛累劫精勤勞苦,度化我們這些剛強難化眾生,仍有部分業(yè)障深重,未能得解脫的。這些眾生,當然免不了要隨業(yè)受報,墮在惡趣受大苦惱,因此特地囑咐地藏菩薩,憶念我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真是婆心切切。在佛滅度后,這些受大苦的眾生,讓地藏王菩薩,應該思憶想念,在忉利天宮親蒙世尊的付囑、囑托,令娑婆世界的眾生,至彌勒佛出世以來,這中間罪苦的眾生,悉令、悉讓他們得到解脫,永離三途八難,機緣成熟了,能夠遇佛授記。釋迦牟尼佛在滅度后,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下生,釋迦牟尼佛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肋下生,到時候彌勒佛,是從佛母的頭頂降生。釋迦世尊的壽命是百歲,彌勒佛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彌勒成佛的時候,無量千萬億眾生,見世間苦惱,皆出家修行。彌勒見諸大眾,而作是言,是諸眾生,皆于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釋迦牟尼佛能教化如是等眾生,來至我所。這樣說了三遍,稱贊釋迦如來三次,然后為大眾說四諦法,聞者同時得道。彌勒佛在華林園第一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在《處胎經》中,佛告彌勒菩薩,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一稱南無佛,皆得成佛道。也就是說,龍華三會得度的,都是受過世尊教化的這些眾生。受過五戒的,我們今天受過五戒的,最遲到龍華三會,第一會你就證阿羅漢果,佛在這里已經給我們授過記了。龍華三會,我們今天在座的,所有受過五戒的,龍華三會第一會,證阿羅漢果。受過三歸的,第二會證阿羅漢果。念過一聲南無佛的,在第三會證阿羅漢果。我們一想,很快證阿羅漢果了,非常的激動,但是,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在這個中間,你們不努力修行,不精進修行,不趕快的求生極樂世界,你們也是生生沉沉。也許會上天上,今世修的福報,也許會上天上待個半天,很快會在地獄里面,在惡道里面,待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等到彌勒出世的時候,你們證阿羅漢果。這主要就是給我們講,釋迦如來度眾生之廣,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種下了佛種,讓我們能夠盡快得度,然后囑咐地藏菩薩,讓這些受苦的眾生,能夠脫離惡道,能夠遇佛授記,不受三途八難之苦。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
地藏菩薩已證法身,法身是由無量功德所成就,為了能夠利益眾生,將一身化百千萬億身,又可以將百千萬億身收為一身。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只有一個月亮,但是有千萬條江,就可以映照出千萬個月亮的影子。其實他只是一個月亮而已,這就是我們說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大家能聽明白了吧,這個道理,你們天天遇到這個偈子,知道就是這一個含義。
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地藏菩薩為什么會涕淚哀戀呢?有四種含義,第一是悲六道眾生,造作惡業(yè),不肯悔改。第二個是悲眾生剛強難化。第三是悲世尊即將涅槃,慧日將近沉沒,佛陀在世,眾生還有依靠,然而世尊不久即將入滅,眾生失去了依靠。第四悲佛陀在天宮付囑他的事情,責任非常的重大。也是對地藏菩薩的放心,我們說放心,所以禁不住的涕淚哀戀。
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地藏菩薩對世尊說,過去我也是在六道輪回之中,幸蒙世尊慈悲接引教化,獲得不可思議神力,能現種種身,具足大神通智慧,現在世尊把末世眾生交付于我,我自應像佛接引我一樣,來接引眾生,這是我的愿心。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地藏菩薩分身沙界,表明他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能夠度眾生成正果,表明具足不可思議的智慧,神力和智慧,是分身度人之本!兜夭厥喗洝分姓f:“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愿,勇猛精進,為欲成就諸有情故,于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獄獄卒,諸有情身,現作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歸敬三寶。歸是返還的意思,令其返邪歸正,敬是專誠之意,令其去妄歸真。佛法僧三寶是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焰口文中說得非常的好,“夫三寶者,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歸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三寶功德,實在是難說難盡。
永離生死,至涅槃樂。是說眾生斷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獲得究竟無住涅槃的無上之樂。所以地藏菩薩化導眾生,登三寶之慈航,乘智慧風,破煩惱浪,直到涅槃的彼岸。
但于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fā)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眾生因為沒有善根,不肯親近三寶,與佛法無緣,那就沒有辦法得度。但是只要在佛法中,做微妙的善事,地藏菩薩都能夠,令其八識田中有這個三寶的種子,讓它能夠萌芽、開花、結果,超凡入圣,得究竟成佛的大利!斗ㄈA經》中云:“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yǎng)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很小的善舉,漸見無量佛,就會自成無上道。只要在三寶福田中,種微小之善,哪怕只是合個掌,將來都一定能夠成佛。所以大家不要有任何的懷疑,更不要因善小而不為。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惡業(yè)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惡業(yè)眾生為慮。
地藏菩薩勸慰世尊,不以后世惡業(yè)眾生為慮,是向世尊表明,自己有決心,能夠勝任這個囑托。眾生的一切煩惱,都是如來之種,煩惱也沒有離開自性的,即使是一闡提,也具足佛性,不斷性善,倘若遇到法緣,善根萌發(fā),一善若起,萬惡皆消。如《地藏十輪經》中說:“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嗔癡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惡業(yè)道,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yǎng)地藏菩薩者,一切煩惱,悉皆消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于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于一食頃,能于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升天,涅槃之道”,所以地藏菩薩勸慰世尊,不要憂慮后世造惡眾生。
爾時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fā)弘誓愿。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因為地藏菩薩荷擔起,未來世惡業(yè)眾生,所以佛贊嘆他,善哉善哉。一是贊嘆地藏菩薩能體佛心,敬承嚴命。二是贊嘆地藏菩薩,能夠分身無量,化度眾生,甚至連做毫發(fā)之善的眾生,也不遺漏,令離眾苦。地藏菩薩能度眾生,則成就久遠劫來所發(fā)的深弘誓愿,等到眾生將畢之時,眾生界盡,地獄界空,地藏菩薩即登佛位,既遂佛心,又滿地藏之愿,所以佛這里說,吾助汝喜。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如何讀誦《地藏經》?
- 為什么讀《地藏經》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
- 怎么理解《地藏經》說的只要臨終聽聞佛名就能解脫?
- 初學者讀《地藏經》讀第幾品?可以只讀第九品嗎?
- 《地藏經》的各個“波羅蜜音”是什么意思?
- 念了《地藏經》為什么還經常生?
- 修學佛法只念《地藏經》可以嗎?
- 為什么要學習《地藏經》?學地藏經的目的
- 念《地藏經》需要回向嗎?回向給眾生
- 《地藏經》是一部孝經嗎?講了什么孝道?
- 誦《地藏經》不能晚上讀,是這樣嗎?
- 誦《地藏經》會有特殊感應嗎?
- 弘一大師總結《地藏經》最重要的三點
- 如何理解《地藏經》中“方便”的含義?
- 讀地藏經的好處與方法
- 念佛為什么要誦《地藏經》?念佛與誦地藏經的關系
- 《地藏經》簡介!晚上在家不能念《地藏經》嗎?
- 每天誦《地藏經》好處大嗎?怎樣才能還完前世的賬?
- 晚上能誦地藏經嗎?用立香還是盤香?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