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四課

  “并諸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五個字用“大菩薩”三個字就可以概括了,就是說與會大眾中,非獨有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

  現(xiàn)在正文部分,我就依黃慶瀾居士的白話解釋,什么道理呢?因為這本書是印光大師在世時鑒定過的,他認為最對我們眾生機。

  “文殊師利法王子”,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供奉在寺院山門口的布袋和尚。“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這位菩薩長劫晝夜修行,從不休息。

  我依次解釋一下這四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阿逸多菩薩”慈悲第一,“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勇猛精進,“常精進菩薩”同于不休息菩薩。

  我們說到“文殊師利菩薩”,在每一部經(jīng)里面,不管《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還是《華嚴經(jīng)》,皆居眾菩薩之首,故亦名智首,亦名妙德,亦名妙吉祥,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名稱。

  “法王子”,因文殊菩薩在眾菩薩中為佛的長子,所以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就是佛,大乘經(jīng)典里,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法王子,小乘經(jīng)典以舍利弗為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祂的應身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祂出生在奉化長汀,那里的人一到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祂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谷豐收。一天,一位姓張的村民請布袋和尚去種地,他以為只有他請了布袋和尚來種地;另一位姓李的村民,也去請布袋和尚來他家里種地,布袋和尚也答應了,他也以為布袋和尚只被他請來了,殊不知每一家的田地都有一個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每次插六株秧,兩腳踩下去的地方插兩株,左右兩邊各插兩株,共六株。祂口里還要念念:“手把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后原來卻向前。”種過地的人知道,插秧插六株是布袋和尚發(fā)明的,過去插秧像插香一樣亂插的。

  布袋和尚的這個發(fā)明,有事有理:事相上是種稻,種稻的確是退后的——“退后原來卻向前。”我們?nèi)四軐W會退一步,千真萬確的是逍遙自在。就像我們過獨步橋總要有人讓一步,大家都不讓,那都掉河里去了,所以讓一讓有好處。“讓三分又何妨,退一步又何妨”,就是講忍辱——“忍耐、忍耐、更要忍耐,娑婆訶!”阿逸多菩薩最慈悲、最忍耐,就是這位布袋和尚。

  “六根清凈方為道”,六株秧苗要插得干凈整齊,稻谷才能長得壯實。從修行上怎么說呢?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清凈了,真正是修道、真正是念佛、真正是相應了;我們?nèi)粲幸桓磺鍍,佛也念不好、行也修不成了。這個道理,有事相、有理性。

  在奉化岳林寺中塔,祂要涅槃的時候,坐在山門口說了四句話:“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后來方丈和尚問香燈師父,“布袋和尚臨終時講了什么?”祂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啊呀!在世的時候,我們大家都不認識,原來祂是彌勒菩薩再來。”所以后來每個寺院在山門口都供了一尊彌勒佛,笑顏常開,很是歡喜

  什么道理呢?因為彌勒佛處處跟人結(jié)緣,“面帶笑容結(jié)善緣”,這個緣最要緊了。“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如果沒緣,就像我在講經(jīng),別人聽了頭搖搖,就不樂意聽。緣沒有,你講的別人就生不起歡喜心。

  彌勒菩薩自己早就修行成就了,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早。但彌勒菩薩眾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釋迦牟尼佛先成道。當時有一尊弗沙佛跟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你想早成道,就要發(fā)真正的大心。”釋迦牟尼佛就在弗沙佛座下,一腳翹著,一腳落地——“翹足贊佛”,共作了八千萬偈贊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也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在弗沙佛時代所說的偈。這樣的偈有多少呢,共說了八千萬偈。整整翹足七天以偈贊佛,這個功德超過彌勒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彌勒菩薩之前成佛。

  釋迦牟尼佛成佛后,將來第一個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若是講到彌勒菩薩的本像,就是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的。

  “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他不曉得經(jīng)過了幾千萬萬年一直修行,從來不休息,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常精進菩薩”,照《大寶積經(jīng)》里說:這位菩薩為了一個眾生,不曉得費了多少年代去勸化他,但還是不肯信受,這位菩薩卻仍舊跟著這位眾生,用種種的方法教化他,不生一點厭倦之心。所以《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里面常常就是,“……無有疲厭,……無有疲厭”,就是不退初心,沒有疲勞心,沒有討厭心,沒有一點厭倦之心。

  佛說法的時候,來聽法的菩薩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舉例,那么現(xiàn)在就以這幾位菩薩來舉例。確知修凈土法門要智慧,修凈土法門要慈悲,修凈土法門要像不休息菩薩這樣子,修凈土法門要像常精進菩薩這樣子,這樣子來修凈土法門,我們一定修得好,一定能夠信受奉行。

  你要單有信而不發(fā)愿,像我們現(xiàn)在很多都是不依佛經(jīng)來修行,說是說念佛,但都沒有照經(jīng)典來回向。“回向”二字,本來叫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我們現(xiàn)在“回自向他”的確是有的,為什么呢?“我家親戚生病了,阿彌陀佛,加被他早日恢復健康”,這樣的念頭我們多數(shù)人都有。但是永明智覺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我看過,一定樣樣都要回向西方,這樣才相應。你要是一會回向這兒,一會回向那兒,這樣心就分散了,就沒有一心皈命,我們一定要一心皈命才可以。凡是修行,我們都要回向西方去,這就不會錯了。千萬千萬不要執(zhí)月廢指,執(zhí)月廢指如同魔說。

  另外,單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子是不行的,因為佛法需要應機施教。印光老法師在世時就是這樣子講的:下藥要對病下藥,要對機施教。他如果是修密的根機,專門持咒的,你一定要他念佛,這就有點勉強了,這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怎么樣呢?——“見法不是法,圓融是妙法。”

  我們傷風咳嗽,一喝姜糖水就好了,但你不能讓每個人都喝,別人又沒有傷風咳嗽。所以這兩句話很要緊:應機施教,對病施藥,虛云老和尚在世時也是這樣講,不能執(zhí)月廢指,執(zhí)月廢指不是佛說的。佛法是圓融的,一定要對機施教,一定要應病予藥,這個很要緊。

  修凈土法門一定要信愿行具足,信愿行相當于寶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你缺一種,這個寶鼎就站不住了,兩只腳你讓它怎么能站住呢?一定要三只腳。像佛法僧三寶一樣,有的人跟別人說,“皈依佛就可以了,僧不用皈依。”他不知道佛法全靠僧來傳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他說僧不用皈依,單皈依佛就可以了;修法,皈依法就可以了,這樣就不對了,我們修行人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

  這里我就是依經(jīng)解經(jīng),依祖師法語來解。“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你不要以為祂是祖師,祖師都是古佛再來的。我說點給你們聽聽就會相信了,像我們大佛寺的僧護律師、僧淑律師、僧佑律師,就是唐朝道宣律師的前身;像天臺智者大師后身就是德韶國師,德韶國師后身就是幽溪傳燈法師,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再說一個,豐干禪師在世時他自己講,“我今來此天臺八千返。”單單一個天臺山就來了八千返,那別處地方還多得很多得很,所以我們眼光要看得遠。

  我們要用佛的眼光,要用平等心來對人,不能有一點偏缺,否則我們就會犯錯誤。我們現(xiàn)在坐在法堂的這些人,哪一個是菩薩,哪一個是凡夫,你能知道嗎?我是不知道,我“悟道”實實在在是凡夫,你們真正都是菩薩。要這樣子,這就是印光法師教導我們的。這樣子,你就是用平等心,用佛眼照見一切眾生。這個眾生非但是人道,就是畜生也好、野獸也好、飛禽也好,都是我的故身,都是我無量劫以來的父母眷屬、兄弟姐妹,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非常要緊。不能夠起分別心,要平等心,所以“佛法平等,無有高下。”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真如界內(nèi)絕生佛之假名”,這兩句就是幽溪傳燈法師講的。傳燈大師是什么人呢?是智者大師第三身的后身。智者大師現(xiàn)在是否又化現(xiàn)到人間了呢?我們不知道,但是不能輕慢。像我們現(xiàn)在這個法會里面,哪一個是祖師再來,你怎么能知道呢?除非他自己小的時候講出來,不講出來我們怎么能知道呢?這個我們要當心。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也是印光老法師教導我們的。怎么叫看好樣子呢?我們可不能學濟公和尚,濟公和尚祂是大阿羅漢轉(zhuǎn)世,祂能夠吃死吐活。像四川的道香法師也是這樣子,吃死能夠吐活。我們現(xiàn)在人誤以為祂可以吃,我也可以吃,但祂吃了能吐出活的,你有沒有這個本事呢?非但不能吐出活的,還變得又酸又臭,也變不出什么花樣來。道香法師吃了死的能夠吐活,魚吃下去還能讓它從水中游走。

  布袋和尚寫了一個字條,讓朝山的和尚帶去給道香和尚,怎么寫的呢?——“道香、道香,味道太香。”道香和尚一看到布袋和尚寫給祂的信,隨即雙腿一盤就圓寂了。那我們能做到嗎?要去就去,要來就來,這就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要去去不得,有一點毛病就急著往醫(yī)院跑。為了看病,再多的錢都肯出,就為了讓自己身體好。你既然對自己的身體這樣子愛惜,那我老實跟你講:一切眾生都是物命,都是性命,“人人愛性命,個個想富貴”,那么你不要殺生。彌勒菩薩的偈,我再給你們念一遍:“刀割眾生身上肉,自己身上要添肥,與你黃金千萬兩,誰肯將刀割自皮。”菩薩說這個偈,就是為了讓我們慈悲愛護物命,所以我們應當要衡量衡量,千萬不能馬虎,不能隨便殺生。

  過去有個做大官的,身居高位,皇帝之下就是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然他地位很高、勢力很大,但是三天二頭生病,快要了他的命。他就去問一位高僧,“這是什么原因?”“一切都有因果,路歸路、橋歸橋”,你要做功德,就去造寺院、修佛像,這功德都是很大的,以后你就有住高樓大廈的福報;你殺生就是自做自受,沒有人替代的,所以你才會一直病苦纏身,這都是自做自受。”“自做自受”,自己做,要你自己受,就是這個道理。

  我講到彌勒菩薩大慈悲,這里順帶說兩句,彌勒菩薩真是慈悲。倘若不發(fā)度眾生的這個大愿心,就不能夠同阿彌陀佛的愿心相應,那么我們就算愿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恐怕也不能夠成功。所以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不休息,一定要常精進,就是要隨學這四位菩薩的行愿,那么你這句佛號就能念得好,就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有智慧,要分得清什么是緊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要明白世界上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連我這個色殼子也是虛幻不實的。我們在普陀山廟里,要是一口氣不來往生了,我們還能在普陀山嗎?早已經(jīng)被火燒掉了。“我聞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有的人心想:他死了,我不會死的,我會長命百歲的。那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本來有一百歲的壽命,但佛卻把二十年的福報留給我們未法眾生享受。佛的福報大,天上天下都來供養(yǎng),但佛卻將此福德留給我們未法眾生享受,所以佛八十歲就涅槃了。

  我們應該怎么樣呢?——今天過得去就不要愁明天,一句“阿彌陀佛”念好,過得去就可以了。有錢有有錢的過法,沒錢有沒錢的過法,不要貪求、多求,要求自己多念佛,素吃得凈、佛念得多。

  我看這個世界上念佛的人家、信佛的人家,每一家日子都挺好過。你如果佛也不念,只知道殺生,日子就不好過了,病也就比別人多,煩心事也比別人多。所以“解脫道中得解脫,智慧法中求智慧”,我們佛法就是智慧法。世間上有德育、體育,我們佛法就是智育。

  如果看不空,看不透,我們做人就會迷迷糊糊。所以有文化的人要多看佛經(jīng),但是看佛經(jīng)也要看是誰鑒定的、是誰做的,如果亂看也會看模糊的。有些人做書呆子也有的,非但沒有利益還有錯誤。就是你給人家講,講得不好也會有錯誤。

  我再說一句,楊仁山居士、龍舒居士,特別是龍舒居士,他非常了不起,是站著往生的。他刻《龍舒凈土文》的時候,到達這樣的功德,但祖師還是不滿意他的做法。像昭明太子,他把《金剛經(jīng)》分成三十二品,雖然佛的經(jīng)典一個字也未動,只是簡單地分一分,也是犯錯誤,之后就眼睛瞎了。后來問人家說,“我將經(jīng)文分了三十二品后,讀經(jīng)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人家回答,“讀的人多了。”總算在這里勉強減少點罪業(yè)。杭州有東天目、西天目,昭明太子就在東天目,“目”就是兩只眼睛。這樣說起來我們要小心,我們念回向文也好、念彌陀經(jīng)也好,不能增一個字,也不能減一個字。

  印光大師講蕅益大師《彌陀經(jīng)要解》就是這樣說的。蕅益大師的《彌陀經(jīng)要解》,就算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也不能減一個字,增一個字。所以我們聽經(jīng)的人這里要注意。我自己是這樣的,我沒資格批評,所以就按照印光法師介紹,蓮池大師是十地菩薩化生,一地菩薩是在八個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做佛,十地菩薩他來判斷很有道理,就是不能篡改佛經(jīng),佛經(jīng)不能做匯集本,這些都不可以。盡管印《龍舒凈土文》能夠出舍利,龍舒居士尚且能站著往生西方,祖師也不贊成。這點我們要領會到。什么人是障礙我的,什么人修行是有所偏向的,我們自己要當心。

  我之所以依這本注解來讀給你們聽,就是印光老法師鑒定和贊嘆。雖然我不能給你們多大的利益,但也不能損害,不能令你們迷糊,那么我說的人罪過就小,這非常要緊。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大圣五臺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