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三課

  釋迦牟尼佛的心是慈悲,慈悲得很。什么道理呢?因為《阿彌陀經(jīng)》里說,這是“難信之法”。念《阿彌陀經(jīng)》很簡單,念“阿彌陀佛”名號更簡單,切入一心,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最為簡單,也很容易修持。

  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以后,方才知道佛是不可思議功德。說給我們聽,教我們依了《阿彌陀經(jīng)》里面所說的方法去修,決定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要放下,生死心要切。

  現(xiàn)在有些人雖然信佛,但還沒有吃凈素,事相上也還做不到,有的晚上電影看看、電視望望、錄像放放,心都散亂了。我們只有一個心,沒有兩個心,你事上用得多,道念上就輕,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要專心、要精進,所以慈云懺主“一心皈命……”這篇凈土文,作得非常地懇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要“一心皈命”,三心二意就不容易生到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jīng)》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所說,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于姚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精通三藏,經(jīng)藏、律藏、論藏,就是戒、定、慧三學(xué)。“法師”二字,是“依法為師”——依此法為師。

  鳩摩羅什是印度中天竺的宰相鳩摩羅炎的兒子,鳩摩羅什翻譯成中文叫“童壽”,祂七歲隨母親到一座寺廟拜佛時,見佛前有一個鼎,他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就把鼎舉過頭頂。“怎么像戴帽子一樣輕松?”才一動念,就不靈了。那么他心里如果沒有打妄想,就能像戴帽子一樣毫不費力地舉起來;一打妄想,“我小小年紀,怎么能舉起這么重的鼎呢?當(dāng)他心里這么一想,就舉不動了。由此,他忽然悟到一切都是唯心造——心里覺得舉不動,就真舉不動了,剛開始是很輕的。

  法師在臨終時,身體都燒掉了,舌頭卻不化。鳩摩羅什大師不僅是釋迦佛陀的譯經(jīng)師,而且也是過去七佛的譯經(jīng)師。

  以下是經(jīng)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是指這部《阿彌陀經(jīng)》。“我”是阿難自稱,“我”阿難親自在佛面前聽聞來的。“一時”兩字,因為天上人間時間有長有短,中國與外國時間有差異,像我們周朝同夏朝,一個是一月,一個是正月,這個沒有關(guān)系,所以不說幾時幾月,但說“一時”。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阿難尊者說的,未說“如是我聞”四個字,就有三種疑問:一疑是他方佛來,一疑是佛重出,一疑是阿難成佛。一說“如是我聞”,三疑俱息。

  佛在舍衛(wèi)國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當(dāng)時釋迦牟尼佛不是簡簡單單地去舍衛(wèi)國的,當(dāng)時有一位給孤獨長者,又叫須達多長者,去他的一位親戚家,這位親戚也是一位長者,叫刪檀那長者,一到他家里,看到刪檀那長者親自張燈結(jié)彩,做種種供養(yǎng)。就問他:“你們辦什么喜事,是嫁女兒還是少爺做喜事?”刪檀那長者回答,“既不是嫁女兒,也不是辦什么喜事,而是要請佛來我家里。”

  這還是給孤獨長者第一次聽到“佛”名,不知道佛是怎么一回事。刪檀那長者告訴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莊嚴。長者聽后一定要去見佛,他半夜就要去找佛,出去后有一段路很亮很亮,他走到天子橋拜三拜,看不到路了,他就一心念佛,后來路又亮了。走到王舍城,佛正在說法,他來請佛到他們國家去。佛說:“若要我去你們國家,你要先造一個精舍,我可以住在這個精舍。”佛派舍利弗與給孤獨長者一同回到舍衛(wèi)國。

  佛住的地方非常難找,不能離京城太遠,也不能太近,最好在一個適當(dāng)?shù)牡胤健=Y(jié)果找來找去只有太子的花園最合適。給孤獨長者是宰相,就去與太子商量。祇陀太子當(dāng)時并沒有想答應(yīng),便隨口說道:“你要我的花園也可以,除非你用金磚鋪地。”此話一講,給孤獨長者就當(dāng)真了,立刻開金庫用金磚來鋪地,鋪到只剩下一個角落了。有人傳話給太子說:“您是缺錢還是怎樣?怎么會把花園賣掉?”太子說:“我是和老宰相說玩笑話的,他要我的花園除非金磚鋪地。”

  他就去問長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力氣來金磚鋪地?”須達多長者說:“我也不是自己享用,我們國家沒有佛,我們要請佛來我們國家,所以我要您的花園。”太子說:“就算按您說的,那您的金磚也還沒鋪遍啊,還有一角沒有鋪上金磚”。長者說:“我正在想是開大庫、中庫還是小庫。”太子說:“花園我答應(yīng)給你了,但是里面的樹還是我的,我沒和你說過樹也是你的。”所以現(xiàn)在的祗樹給孤獨園,就是由祇陀太子供養(yǎng)的樹,給孤獨長者供養(yǎng)的園。

  須達多長者與舍利弗尊者在舍衛(wèi)國精舍測量地基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忽然間微微一笑,給孤獨長者問,“尊者,您微笑一定有緣故。”舍利弗答復(fù),“長者啊,我和您還在量精舍的地基時,您天上的寶殿已經(jīng)建好了。”量了一會兒,舍利弗尊者眉頭一皺,長者又問,“尊者,您一定又有緣故。”尊者說,“我和您在量地基時,地基上的螞蟻,從迦葉佛時代就開始做螞蟻,到如今還在做螞蟻。這說明一失人身,萬劫難復(fù),所以我才露出這樣的表情。”所以像尊者或者大阿羅漢,他的一舉一動不是像我們凡夫一樣,隨便地發(fā)怒發(fā)笑,他的一舉一動都有原因。

  六種成就里,“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這就解釋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俱”就是“同”,這是眾成就。大比丘對小比丘來說。這么快,時間又到了,大比丘還沒講完,把這兩句講完。

  大比丘、“比丘”有三種含義:怖魔、破惡、乞士。印度話叫比丘,男眾叫比丘僧,女眾叫比丘尼。這里“與大比丘僧”,有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優(yōu)樓頻螺迦葉有五百,伽耶迦葉和那提迦葉兩兄弟也有五百,這樣加起來就有一千人。再就是舍利弗有一百人,大目犍連有一百人,共計兩百人。還有耶舍長者有五十人,加起來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如要詳細講要很長時間,我們現(xiàn)在就是略略講一講。

  釋迦牟尼佛為了度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皈依佛法,用了種種神通,單單優(yōu)樓頻螺迦葉一個人,就要用五百遍的神通才能度過來。我略說一下佛如何降伏優(yōu)樓頻螺迦葉的最后一個神通。

  優(yōu)樓頻螺迦葉想害佛,他不稱佛,叫瞿曇,你要住在我這里過夜是可以的,我請你住到火龍窟里,你不怕火龍的話就可以去住。佛說沒有關(guān)系,沒有關(guān)系,你只要答應(yīng)給我住就好了。晚上住的時候,火龍吐火要想燒死佛,不知道佛也用火,佛是用三昧火,它是用凡火,凡火是敵不過三昧火,龍自己燒得熱了沒有辦法,只有佛的缽邊才清涼,所以游來游去,索性游進了缽里,里面很清涼,這樣一來第二天就把龍降服了。

  降服龍王之后,龍王還要請佛,它說我已經(jīng)看到佛的莊嚴法相,但是今后我的龍子龍孫卻看不到佛,佛有大神通,最好能在我的火龍窟里刻一個印子。佛是大慈大悲答應(yīng)了火龍,就用神通在石頭上印現(xiàn)了佛的莊嚴法相。

  后來玄奘法師到了火龍窟,看到佛的法相莊嚴,他就寫了四句偈,被后人刻在火龍窟里,“佛出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yè)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所以佛是真正大慈大悲,現(xiàn)在仍然存在,妙相莊嚴仍然印在火龍窟里。

  “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上午我們講到“如是我聞”,還要補充一下,這“如是我聞”四個字是阿難尊者說的。未說“如是我聞”四個字,就有三種疑問:一疑是他方佛來,一疑是佛重出,一疑是阿難成佛。一說“如是我聞”,三疑俱息。

  當(dāng)初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悲心很重,也不知道要問佛,這時候摩訶迦葉,有些經(jīng)典也說是阿那律尊者,他提醒阿難趕快去問佛: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后,以何為師?佛在世時,依佛而住,佛滅度后,依何而。吭诩Y(jié)經(jīng)論時,以何放在經(jīng)首?惡性比丘如何對待?佛在世時有大威德,惡性比丘沒有辦法。這些都要去請問佛。

  “如是我聞”不同于外道經(jīng)首用“嚘”“阿”二字,佛經(jīng)里都是“如是我聞”,《盂蘭盆經(jīng)》里就是“聞如是”。

  我們很多念佛人連阿彌陀佛的父親和母親,乃至阿彌陀佛出世時的佛名都不知道,現(xiàn)在我再來重復(fù)一遍:阿彌陀佛的父親叫“月上轉(zhuǎn)輪圣王”,阿彌陀佛的母親叫“殊勝妙顏夫人”。月上轉(zhuǎn)輪圣王在世的時候,國土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身為皇太子,他棄國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法名叫“法藏比丘”。我們念佛人一定要記住,就像我們陽間父母一樣,如果連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就太沒禮貌了。

  我們念佛人其他記不住沒關(guān)系,但是阿彌陀佛的父母姓名,當(dāng)時在世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出家后的法號這些都要記住,這些都很重要,我再這樣重復(fù)一遍,大家就都記住了。因為我們的娑婆世界是以音聲來做佛事的,耳根最利。所以《楞嚴經(jīng)》中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當(dāng)從聞中入。”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耳根最利。

  有些清凈的國土或以香飯做佛事,飯非常香,一聞到佛的飯香,煩惱都沒有了,這叫以香飯做佛事;有些佛土以天衣做佛事,天衣一披上身,煩惱都斷盡。而我們娑婆世界以音聲做佛事,一定要人家講然后聽,就是自己看經(jīng)也必須要讀出聲音來,自己耳朵聽到,才能夠種到八識田里。

  因為眼有眼識,耳有耳識,乃至意有意識。所以六根對六塵,根塵識,三六十八界,十八界都空了就可以成佛了,這非常重要。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中間若沒有識,就不能起作用,雖然有眼,見而不知,不知道分別,分別就是識。所以,憨山大師到彌勒內(nèi)院聽到彌勒菩薩說法,他記得非常牢,這兩句話是:“有分別曰識,無分別曰智。”我們思量分別都不是智慧,都是以識用事。學(xué)佛法一定要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識成智才能轉(zhuǎn)凡成圣。

  按八識來講,轉(zhuǎn)五識為成所做智,轉(zhuǎn)六識為妙觀察智,轉(zhuǎn)七識為平等性智,轉(zhuǎn)八識為大圓鏡智,這就叫轉(zhuǎn)凡成圣。返迷歸悟,你不聽經(jīng),主次分不清,正行和助行也迷迷糊糊,所以一定要聽經(jīng)。

  我上午講過,所有的一切形象、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有相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的清凈心不但無惡念也無善念,“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我們從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的本來面目。就算我們成佛了也不增一分,就算我們墮落下去,不管是墮入三途八難,自己的本性是不會埋沒的。所以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本來光明。”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是清凈法身。

  清凈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沒有一處不是清凈法身。我們?yōu)楹尾磺鍍?落在分別意識上。

  就像水不動則清凈,一動則渾濁,我們的意識也是這樣,一分別就渾濁,糊里糊涂;如果不起分別,就是本來面目。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天上月就是清凈法身,千江月就是月的影子,云指什么呢?云就是烏云色相,被烏云色相遮住了,就不見本來面目,光明就不能出現(xiàn)。

  不起分別,是故此處最吉祥。如同大圓鏡,圓在中道,不管胡來漢來,不起分別,于心無礙,無有掛礙;一起分別,就有掛礙,就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所以這很要緊。那么我未講正文,先將這幾句再分析一下。

  所以我們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念經(jīng)也好,念經(jīng)就是念經(jīng),離開經(jīng)以外沒有分別;念咒就是念咒,離開咒以外沒有其它念頭;念佛就是念佛,或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不出口念四字——“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它念頭就沒有了,這就是清凈。

  一邊念佛,一邊思維,一邊分別,這個“佛”念不好。我們聽經(jīng)也是一樣,只管一心聽法師講經(jīng),家里面的孫子啊,小孩啊,都不要去想。人在講堂,我們心也不要跑出去,就是這樣子“一心諦聽”,這樣子,一入耳根就不會再忘記了。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大圣五臺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