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一講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一講

  名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很高興在今年又來到我們新加坡居士林來共同討論《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部凈土宗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這部經(jīng)大家都很熟悉了,每天都在念,甚至可以說能背誦,倒背如流。但是我們到底對這部經(jīng)的義理有多少了解呢?我們常常會在這個方面感覺到心里很沒有底,沒有底是非常正常的。這部經(jīng)在佛的一代時教里面,佛的一代時教有種種的講經(jīng)說法的手法,有的是深法作淺法講,有的是廣法作略法講。那么這部經(jīng)典卻正是體現(xiàn)了甚深之法作淺法來講,深廣之法作簡略法來講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就使我們在理解上,非常不容易,但是表面上的意思,我們也會了解一點,但是甚深的義理指向我們卻是不甚了解。雖然讀誦多年,雖然倒背如流,但是這部經(jīng)典的義理境界,傳達的信息,我們總還是覺得非常得隔膜,就好像水和油的關(guān)系一樣,很難染到我們的內(nèi)心去。所以這部經(jīng),我們的歷代的祖師大德,就不斷地要進行注解啦!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得從各個層面加以詮釋,把如來的真實義,特別是在這部經(jīng)所傳達的凈土的奧藏、秘髓、給他揭示出來。

  本人接觸凈土宗也這些年來,我本人也覺得這部經(jīng)是非常難懂的,也非常難講的,所以這多年來是不敢輕易講這部經(jīng)。雖然對《彌陀疏鈔》、《彌陀要解》有所討論,但這部經(jīng)典的義理,還是覺得甚難把握。這幾年來加上本人又做些寺院管理工作,忙于大佛,對這方面的探討也都很稀松,所以這次來講這部經(jīng)典呢,本人還真有點誠惶誠恐。好在大家都是蓮友同修,我們本著平心靜氣來商榷討論的方式,共同成長,共同來領(lǐng)略這部經(jīng)典的真實的含義。哪怕知道一滴水,窺一斑,也能夠很好地提高我們的信愿,增強我們持名的功夫。那么在講這部經(jīng)之前,我想還是按照祖師們講經(jīng)的一個格式,就是前面對這部經(jīng)典的大概意思作一個介紹,F(xiàn)在講背景知識,在古德或者用天臺的五重玄義,或者用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對經(jīng)典的主要意思作一個介紹,以便我們在講正文的時候,作一個很好的鋪墊,加深理解。那么, 這樣我們就選用簡略的天臺的五重玄義對本經(jīng)的大意做一個討論。“五重”就是從五個方面來詮釋。“玄”就是幽深,難以理解的,就叫“玄”玄妙。“義”呢?就是理趣所歸的地方,叫義。我們要了解玄妙的義理所在,就從這五個方面來窺斑見豹的。先是釋名,這五重玄義是,第一是釋名、第二是辨體、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就是判教。那么我們來看看釋名,“釋”就是解釋這部經(jīng)的名題、題目。一般經(jīng)題的格式有七種稱為人、法、喻;有單法、單人、單喻;有雙法、雙人、雙喻;有人、法喻俱全;這是一些常識,大家可以看一看。像《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就屬于人、法、喻俱全;大方廣是法,這個佛是人,華嚴就是比喻;比喻以菩薩因行、因地萬行來莊嚴果覺就叫華嚴。

  那么落實到我們這部經(jīng)呢,就是叫單人立名;就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都是指兩土的果人,果人就是成佛之人來說的這部經(jīng)。那么佛說,先看佛,這個佛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來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勸令往生的一部經(jīng)典。首先看第一個佛,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示現(xiàn)八相成道,我們常常說是乘大悲愿力生到五濁惡世來宣說這個難信之法的。那這個乘大悲愿力,我們可以從《悲華經(jīng)》里面略知一二,《悲華經(jīng)》講阿彌陀佛的一個因地,那個因地的時候他作轉(zhuǎn)輪圣王無諍念轉(zhuǎn)輪圣王的時候,與大臣寶海梵志共同生活在那樣的一個時空態(tài)。當(dāng)時有一尊佛叫寶藏佛,在寶藏佛時是大臣這個梵志寶海勸這個轉(zhuǎn)輪圣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轉(zhuǎn)輪圣王思惟七年建立大愿,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就在這個阿彌陀佛無諍念轉(zhuǎn)輪圣王發(fā)愿的同時,這個寶海梵志也發(fā)了愿,他的愿就更廣大了,就是發(fā)了五百大愿。五百大愿其中有個核心,就是當(dāng)時轉(zhuǎn)輪圣王以他一千個王子都是發(fā)愿,盡管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們都是有一個特點,取凈土成佛的。那么與會的那些菩薩也有發(fā)大悲之愿在穢土成佛,其中也有一千零四位菩薩以他的大悲心取穢土成佛,也只取到了人壽一千歲的時候。一千歲以下那這個濁惡的眾生,就更剛強難化了,所以都是放下,不再取了。但唯有這個寶海梵志他的大悲心甚深甚切,他就觀察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特別是人壽在一百二十歲的時候,我們常說人壽平均百歲的時候,這個世間的眾生,是煩惱。∝澆_癡煩惱極為深厚。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修道人、推崇十不善法、一切圣賢之法都誹謗,是這么一個世間。

  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是十方剎土所擯棄的人集中在這個世間,一切有善根的人都離開了,這么一個世間。這個世間是最難度的,也是眾生最苦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思惟到這一點,他就發(fā)了大悲愿力,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來調(diào)化,教化剛強眾生,欲令一切有緣的眾生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三乘法來教導(dǎo),乃至于開出人天法來調(diào)攝。你想,這個五濁惡世是這樣深重,我們這些眾生是這樣的難化,這就是指我們!是十方剎土所擯棄的人,然而釋迦牟尼佛不放棄,還過來。那么人壽百歲的時候又比現(xiàn)在好得多,過了三千年之后,我們現(xiàn)在這些眾生就更糟糕了。那這個如生牛皮的硬度就更大了,這個貪瞋癡的病就更深重了。所以為什么我們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違背法性,違背道德,整個的世界都搞的一團糟。∩鷳B(tài)問題、環(huán)境問題、道德問題、已經(jīng)是人類生存都產(chǎn)生了極大挑戰(zhàn)危機的時代,這都是我們這些煩惱深重,業(yè)障深重的眾生所導(dǎo)致的。我們每個人都負有一份責(zé)任,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是善良的人。今天下午一個居士也在說我是一個很善良的人,這樣善良,那樣善良。我說你不要說這些話了,我都覺得我不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所以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呀!沒有他老人家的大悲愿力,我們無明長夜永遠見不到一點亮光。在這個無明黑暗當(dāng)中鼓動的貪、癡極重的煩惱造作,五逆十惡的種種的重罪,我們都是三惡道的眾生啊!現(xiàn)在釋迦牟尼佛竟要把三惡道的眾生要一網(wǎng)打盡,全部得到解脫。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佛說!所以我們首先看到這部經(jīng)典,要深深地感恩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也不僅是這一期的示現(xiàn)了,在《法華經(jīng)》告訴我們在無量塵點劫又塵點劫以前,這位釋迦牟尼佛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由大悲愿力故,不斷地示現(xiàn)在我們這個世間,八相成道,教化我等眾生。

  這一生我們得人生身好不容易,能聽聞到釋迦牟尼佛大悲心來宣說《阿彌陀經(jīng)》,那真是百千萬劫難以相逢的一個時機了。對這個經(jīng)典的聽受,我們要發(fā)起大感恩心、大慚愧心、大恭敬心。大恭敬心,我們都說佛法的利益,要從恭敬中求,不能生輕慢。《無量壽經(jīng)》講在末法的時候,講大乘法很難講,講凈土經(jīng)典更難講。講凈土經(jīng)典能夠相信,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深知這樣的一個法,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我們要生起極為殷重的心來聽聞。那么,再看說,佛說,就是喜悅的意思。說者,在《周易》兌卦,悅所懷也。悅所懷也是佛觀察與會的大眾,通過三乘佛法的循循善誘、調(diào)熟、慢慢的他的智慧就顯發(fā)出來了。他能夠相信這個出世大法了,他能相信阿彌陀佛大悲愿力了,他肯持名念佛求往生了。佛有這種五眼圓明,能夠觀機。觀機,知道機緣成熟了,宣說凈土法門的機緣成熟了。這時候,因為這個法門是佛最想說的一個法門,是大暢諸佛出世之本懷的一個法門。但是如果眾生不相信說也是白說,所以長久的是存在內(nèi)心,等待機會。哎!忽然發(fā)現(xiàn)機會到了,佛就非常高興,喜悅了。所以凈土經(jīng)典,它的特點,第一是無問自說;第二就是喜悅,他發(fā)起,自己發(fā)起,或者放光現(xiàn)瑞,或者無問自說,或者抓住一個機緣,像韋提希夫人的這樣的因緣,總之他都表現(xiàn)為快樂,喜悅,諸根愉悅。那么這樣說,說就會表現(xiàn)他那種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用四悉檀的方式,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等等這些善巧方便,發(fā)起眾生的這種凈土的善根,讓他信愿持名求生極樂世界,又懷著這樣的心來說的。

  好,那第三個就是阿彌陀,“佛說阿彌陀”,阿彌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這是一個梵音。這位阿彌陀佛,他核心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阿”是一個否定性的,這樣的一個指稱,就是“無”的意思,“空”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所以講起來就是無量。所以現(xiàn)在有很多人他也是,他就念“彌陀”,“彌陀佛”彌陀凈土,彌陀名號。這里面又有一個爭執(zhí)是念“彌陀佛”好,還是念“阿彌陀佛”好。那你說,如果你說非要念兩個字的話,古德也說,你就念“阿彌”,也比你念“彌陀”要好。因為“彌陀”,你把無量變成有量了,跟這個名號就有點那個,你念“阿”還有一個否定在里面,“陀”呢,“阿彌”、“阿彌”、你念“阿彌”,比你念“彌陀”要好。你念“阿彌”的時候,他就順帶在他的想象的空間里面,是包含著“陀佛”在里面的。但你念“彌陀”的時候,不一定能包含這個“阿”字在里面。所以有很多他也是有點習(xí)慣的一種稱呼,“彌陀、彌陀、彌陀”,如果他能夠包含“阿”字也可以?傊覀円私膺@個梵音,“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在這個無量當(dāng)中核心的功德一個是無量壽,無量壽代表我們自性的寂定,無量光代表我們的自性的照用。這個寂照不二,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整個的實相,整個的眾生介爾一念的心性。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么感到非常親切?它就在念我們的心,一聲佛號一聲心。那么這尊佛,他在一種,我們講的無量壽,無量光,只是我們性具的性德。但這個法藏菩薩把這個無量光壽通過他的發(fā)愿,通過他的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把他完全顯現(xiàn)出來了,他就是一個什么?就是一個究竟圓滿的佛。

  如果從天臺的這個六即佛來看,我們具有的無量光壽,是我們的理即佛。但這位由轉(zhuǎn)輪圣王出家成為法藏菩薩發(fā)愿,最后圓滿的這個阿彌陀佛是第六的究竟即佛。所以他所顯現(xiàn)的一切都是無量了,他的莊嚴無量、光明無量、神通無量、辨才無量、慈悲無量、等等都是無量,用無量這種廣攝在無量光壽的略里面,這也是廣略相即。所以我們要思惟這句阿彌陀佛,無論是我們性具的無量光壽,還是究竟圓滿的阿彌陀佛,他是在我們末法的眾生,救度我們的一個救生圈,一個大慈航。我們只要緊緊地抓住阿彌陀佛,就等于抓住了阿彌陀佛的愿心,等于抓住了阿彌陀佛全體救度我們的力量。所以他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命根子,要了解這個“阿彌陀佛”。這個“經(jīng)”,佛所說出的一切文句都可以稱為經(jīng),經(jīng)的梵文叫修多羅。修多羅它是多義翻,有多個含義,這個其中一般我們是講有四個含義叫貫、攝、常、法。是通過這個文句,就像一要繩子一樣,要貫,這個華一定要透過一個繩子把它串起來,它才形成一個華蔓。沒有繩子呢?你這個華就會散開。那么這個經(jīng)典是通過名相、概念所集合成的文句來闡釋它的義理,這就像繩子貫串一樣的。貫串所說之理,這就是貫的意思。這個攝,他貫串了這個義理之后,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就是要攝持所教化的眾生。眾生聞到這個法,由文字般若生起觀照般若,契證實相般若,能夠攝持眾生。就好像我們講戒律,為什么要制戒,制戒要令正法久住,來攝持這個持戒的比丘更能持戒,攝的作用。有常的作用,常就是經(jīng)典所詮釋的真理,它是永恒 的,它是超時空的,它是萬古不變的,放之法界而皆準。不是像一般人說的,噢!這個佛說的是幾千以前的事情,現(xiàn)在時代變了。不能再用以前的古人的思想了,一定要改造,一定要現(xiàn)代化。如果能現(xiàn)代化,能夠改變它,那就不叫常了,因為這種真理,佛所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量的真理。它不像科學(xué)知識,科學(xué)知識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資料產(chǎn)生的,他不能解釋,不能解釋就得重構(gòu)一種科學(xué)理論來解釋它。

  那么佛教的真理它不是這樣的,他超越了這種所謂達爾文的進化論,它是常的。比如五戒十善,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佛這樣說,千佛也是這樣說,你五戒十善就是好的。你不持五戒不行十善就是惡的,這種善惡價值標準是永恒的,不會改變的。不是這尊佛這樣說,另外下尊佛又另外說,不是這樣的,所以它有“常”的意思。包括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普度一切眾生的這樣的愿力,超勝十方的愿力,它是常的、永恒的、超時空的、永遠真實的。再最后就是“法”,貫攝常法,就是這種義理它能夠作為規(guī)則系統(tǒng),作為原則,十法界共同的遵守的一種準則。法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現(xiàn)在這個法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法是,它有普遍的適應(yīng)性,就是一般學(xué)術(shù)界講普遍的立法原則,能夠普遍化的。如果一種東西不能普遍化,只是適合于一個局部,一部分人。一部分人他就會搞特殊化,他就沒有法的精神。沒有法的精神他就會轉(zhuǎn)為人情,搞人情事故,搞特殊化。那么一般法的精神比較好的國度,他都比較平等,比較講原則。如果這些東西他自性迷失了,不向自性去把這種平等的,普遍適應(yīng)性的一種法的精神顯發(fā)出來,眾生就很苦。所以這個佛教他有法的精神,這種法,在法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必須遵守。你遵守了法就叫如法,就是好的。你不如法就違背法性,你就會導(dǎo)致一種輪回的惡業(yè)。所以我們聽聞到了是具有著“貫、攝、常、法”的這樣的一種真理,不是一般的玩弄語言文字,只是優(yōu)美鏗鏘有力而已,它不是。這是真理,這是佛陀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這個真理不管有沒有佛陀出現(xiàn),這個真理都是存在的。一般我們教下都會講“教、行、理、證”,教、行、理、就是這種教法是從理顯發(fā)出來的,教經(jīng)。行經(jīng),就是根據(jù)這個教法來行持,這叫行經(jīng)。通過這個行持達到理體,契證,這就是理經(jīng)。那一般有通一切經(jīng)的教、行、理。有具體到某部經(jīng)的教、行、理。那從我們這部經(jīng)來看,這個“佛說”就是教,教經(jīng)。這個“阿彌陀”就是理經(jīng)、理體。它的行經(jīng)呢?就是“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八個字。

  那么這部經(jīng),早年這部經(jīng)的全稱叫《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它這部經(jīng)的經(jīng)題是這個。我們從“阿彌陀經(jīng)”六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稱贊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這十六個字是這部經(jīng)的全稱。那到了鳩摩羅什大師,這個《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鳩摩羅什大師建立起來的。還有另外一個譯本,就玄奘大師他是說《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那這兩個經(jīng)題,都有對原經(jīng)題的一種改造。玄奘大師他就比較忠實一點,稱贊凈土,稱贊凈土就代表不可思議的功德。稱贊凈土佛,稱贊凈土是依報,稱贊佛,就是阿彌陀佛,是正報。所以“稱贊凈土佛”他可表現(xiàn)出來。那么下句“佛攝受經(jīng)”,他把這個“佛”,如果從第二句來看,當(dāng)在前一句這個“佛”成為賓語。到了后半句呢?這個“佛”成為主語的話,這個“佛”代表十方諸佛來護念,“稱贊凈土佛攝受”,攝受包括護念攝受的這部經(jīng),比較忠實于原文。那么鳩摩羅什他建立這樣的一個經(jīng)題就更妙啦!這個從翻譯的手法來看,玄奘大師比較忠實于原文,一般我們翻譯叫直譯。這個鳩摩羅什的翻譯稱為意譯,就是知道它的意思,再用震旦國人的這種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手法把它表現(xiàn)出來,所以他就翻譯得非常簡潔。你看鳩摩羅什翻譯這部《阿彌陀經(jīng)》是一千八百七十五個字,那么玄奘大師翻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翻譯是四千零八十七個字,多了一倍多。那么多意義來看《佛說阿彌陀經(jīng)》,他就直接把這部經(jīng)的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提出來了,就是執(zhí)持名號。那么這個名號是一切眾生所有緣的,愛聽聞的,而且你談言佛便周,你說出佛的名號,一切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你的稱贊!護念!攝受!也都在里面。而眾生又喜聞樂見,又很熟悉。再加上從這種意譯來看,一定要簡潔,言簡義豐。所以直接把這個《佛說阿彌陀經(jīng)》把名號點示出來,就抓住了這個經(jīng)典最核心的意思。實際上是深切地體會了佛心,以及他那種高度的智慧的把握,翻譯出來,最后我們都接受了,所以流通的就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這是經(jīng)題。古人云,聞經(jīng)題,就能了知本經(jīng)的義理,這個大家聞到《佛說阿彌陀經(jīng)》,《觀經(jīng)》講,你就是聞大乘的經(jīng)題都能滅一千劫的生死重罪,光聞經(jīng)題。那么我們是聞到了大乘經(jīng)典之王的一部經(jīng),那就是要滅很多的罪了,我們光聽《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就能滅罪千劫萬劫。不容易的事情,不要把這看成是一個小事了,所以大家在這聽聞絕對不會浪費時間。

  好,第二是辨體,就是辨識這部經(jīng)典的體性。這就是談得比較玄妙了,雖然玄妙,我們也不得不加以討論。這個體性就是非常本質(zhì)性的東西,非常形而上的東西,非常本源性的東西。我們哲學(xué)講本體論,本體論當(dāng)然相對于現(xiàn)象論是難懂一點。但是你的現(xiàn)象是由本體流出來的,你把握不了它的源頭本體,你就很難了解形而下的現(xiàn)象。所以佛法的精神要講理,就是形而上的本源。也要講事,現(xiàn)象事,現(xiàn)象上的一種事相,一種行布,這些理和事都抓住,理事雙備,才能夠?qū)σ徊拷?jīng)有一個比較真實的把握。那么一般講體性,我們都會知道大乘經(jīng) 皆以實相為正體。但是這個話一聽,我們還是覺得很茫然,實相又是什么呀!實相是諸法的真實之相。諸法的真實之相又是什么呀!那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雙遮兩邊,雙照兩等等講了一大堆,我們還是覺得玄妙。再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但是這些我們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說明實相要在那種本源意義上去討論,實際上是沒有討論的余地的,它是超越現(xiàn)象界的一切的絕待的狀態(tài)。絕待的狀態(tài)用我們對待的語言文字去討論,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到了最后討論實相的時候維摩詰大士最后就是默然!討論不二,不二法門,不二就是談實相問題,他只有默然,默然才叫真談不二。你談這個不二,又是這個不二,那個不二,談得頭頭是道,你還是在那種對待里面。但是我們勉強去談這部《阿彌陀經(jīng)》以什么為體性,實際我們具體的來說這個,這部經(jīng)典是從現(xiàn)象上,從事相上建立的。

  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二有,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wǎng),有八功德水,有等等這些樓閣,還有聲聞緣覺這些都是從事相建立的。但是這個事相它是代表什么?所以這部經(jīng)如果要把它精確表述,還是真的是以涅槃的常樂我凈作為體性來建立的。一般我們講這個,佛說,佛種種說法要對治眾生的顛倒。眾生有種什么顛倒,有四種顛倒,無常計常、苦計樂、無我計我、不凈計凈。所以根據(jù)這樣的顛倒要講四念處,要講苦、空、無常、無我,來使大家對這現(xiàn)象界的本質(zhì)有一個確切的把握。同時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的,它的根源是什么。所以對治顛倒就能夠斷見思惑,證人我空。但是小乘的這種苦、空、無常、無我也是一個顛倒,也是不正確的。所以到了小乘的階位上,又要跟他去講涅槃的常樂我凈,這樣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那么凈土一法是從妙有建立的,是在證到了空性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對涅槃的一種體性的表達方面來建立的凈土。所以你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常,從依報來看,它是由阿彌陀佛的清凈的愿心流現(xiàn)出來的,它是法性土,一建立就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不像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太陽系、這個銀河系、是由我們的業(yè)力所感召出來的,這個業(yè)力是生滅,我們的心是生滅的,業(yè)力是生滅的。所以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銀河系,它也要生滅的,它也有成、住、壞、空的,所以它不能是常。但極樂世界的那種法性土,它就常,這是從依報來看。從正報來看,我們這個世間的命濁呀!人壽不超過百歲呀!很苦。壽命短暫。西方極樂世界證到了那種涅槃的無始無終的體性,所以它就會什么呢?無量壽。無量無邊阿僧祇都不能表述西方極樂世界的壽命有多長,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跟佛一樣是無量壽,所以它就具足了這個常的特點。

  那么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直接就把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總括,為什么西方極樂世界叫極樂?就在于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為什么叫極樂?極樂就是超越了現(xiàn)象界,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那種法性的樂,那種不會苦樂變化的那種樂。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那真的是很快樂了,快樂到什么地方?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隨心所欲,你說快樂不快樂。我們這里吃點飯還很辛苦,耕種啊什么,你就不耕種,你就來淘米呀!燒飯呀!洗碗…這些。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動,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你想住點房子,這個世間搞點房子,沒有錢還得貸款,把資金抵押給銀行,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還得完,如果金融危機一來,那就更麻煩了。而且住的也就是鋼筋水泥的,化學(xué)材料的房子,F(xiàn)在人的生活質(zhì)量很低!都住不到原汁原味的建材呀!所以一裝修過來,你沒有若干天,你住進去可能各種化學(xué)的放射,還讓你得這個病那個病,很苦!睡在那個鴿子樓里面,有時候你看到城里高樓大廈一看,真的一個一個窗口就像鴿子籠,為了那個鴿子籠奮斗一輩子。那西方極樂世界他樂呀!他念頭一動,他的宮殿都是七寶的。你想住什么樣的款式,什么樣的建筑,這種形態(tài),就住什么,隨心所欲。吃喝住行,各種資生用具,包括分身他方世界去旅游,當(dāng)然他不僅僅是旅游了,這叫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了,供養(yǎng)諸佛,他都非常地快樂是。他每天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天天跟冤家對頭見面,那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都相互贊嘆,天天都是笑咪咪的,快樂!心里沒千千結(jié)呀!他沒有我執(zhí),沒有我所有的東西。他有的都是平等心、清凈心、大悲心、感恩心。不像我們一天到晚,人我是非一大堆。

  我們這個世間很苦。∽蛱炷盍艘惶斓姆,今天我問,。⌒量喟!辛苦!苦。∮羞@個很濁惡沉重的身體,一走久了它就苦!腰酸腿痛,瞌睡啊!這是身體上的苦。再加上一念佛什么亂七八糟的念頭都來了,這是心理上的苦。我們直接感到這種苦惱,身為苦本,心為惱端,馬上你在念佛的時候,把身體的苦和心里的惱就展示出來了,所以他就苦。】喟!苦,你要求出離。∵@句佛號就是對治這個苦的。你去念佛,知道自己苦惱了,我要求解脫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五蘊觀照皆空,他就沒有這些煩惱。身體是金剛那羅延身體,他不會有累,有疼痛的感覺。那不要說經(jīng)行十二年,經(jīng)行十二大劫也沒有問題,他一點都不疲勞。所以這個樂,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樂,對治我們這個世間的苦。再就是我,我實際上就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沒有這個真我的。我們的身體四大,我們心里這個攀緣的心,都是緣生法,沒有一個主宰意,不自在。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妙明真心現(xiàn)前了,他得到種種大自在了,這時候有資格談我的問題。再就是凈,清凈,我們這個世間種種是不清凈,叫穢惡、穢濁。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依報非常清凈,地面都是透明的,直接看到地底下各種經(jīng)幢、各種珍寶、各種放光、地下、地面、虛空交映成趣、光色互滲。然后正報也是清凈的,沒有煩惱、沒有染著、沒有我執(zhí)、所以他就六種神通現(xiàn)前。每個墻壁上很清凈,清凈到極點,都能攝受他方世界所有的信息在墻壁上,在寶樹上,在地面上,任何地方,你念頭一動想看他方世界的景物就顯現(xiàn)出來。為什么?清凈,清凈他就能夠攝一切的信息過來。所以我們這種常樂我凈,實際上是建立在法藏菩薩因地當(dāng)中的愿力的。在法藏菩薩他見到世自在王佛的時候就出家,出家就有一個偈子贊嘆世自王佛的種種身口意三業(yè)的功德,然后就發(fā)愿【愿我成佛,國土第一,】要發(fā)一個建立國土第一的愿!镜缊龀^,】這個道場是十方世界最殊勝超越的。【國如泥洹,】就是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就是這個國,這個剎土,國土是跟涅槃的體性吻合的,這個涅槃我們說它表現(xiàn)的四種德性,就是常、樂、我、凈。所以我們想,把這部《阿彌陀經(jīng)》把它概述為以常、樂、我、凈作為體性是比較合適的。

  第三是明宗,明宗就是闡明這部經(jīng)典的宗要,闡明宗要主要是從修行的層面來說,前面講體性是從它的性德的層面說。我們剛才講常樂我凈,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不在我們心外。但是我們被種種的分別、執(zhí)著、煩惱遮蓋住了,所以這個常樂我凈跟我們離得很遠,很隔膜,現(xiàn)在就要透過這樣的一個修行,讓我們回歸到常樂我凈的本體。所以這是修德的層面建立它的宗要的,一個從性德,一個從修德層面。性德比如說,你就像虛空,虛空是它的體性。但是你要遮蔽我們的身體,光有虛空是不夠的,虛空也是要的,就像我們這個講堂,你必須要有空。但這個空間你要得到空間之用,一定要有梁柱,要有梁柱來建構(gòu)這么一個空間,才有我們講堂之用,所以這個梁柱就是為宗,虛空就為體。這兩種整合,才構(gòu)成我們講堂之用。那么這部經(jīng)典以什么為宗呢?這點歷來祖師大德注經(jīng)都是結(jié)論非常一致,就是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這部《阿彌陀經(jīng)》一千八百七十五個字,實際就是講這個“信愿行”三個字。前面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叫廣陳依正以啟信,《無量壽經(jīng)》也是這樣的廣泛地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啟發(fā)我們這些凡夫眾生的信心。因為極樂世界對我們太陌生了,我們不了解,是問不出來的,所以首先要把一個清凈莊嚴的剎土跟我們介紹。介紹之后,特勸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就是特別地勸勉我們這些眾生要發(fā)起往生的愿,這就是愿。

  那么你有信愿之后,那就是正面的開示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你怎么去得了,那就是若一日到若七日,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現(xiàn)在我們面前,接引我們往生。成辦我們所信的凈土到那去作一個菩薩去,作清凈海會的一員。那么就是在流通分里面也就不斷地勸信流通、勸愿流通、勸行流通、都是圍繞信、愿、行來展開的。所以這三者就有辯證的關(guān)聯(lián),由這個信來啟發(fā)這個愿,由這個愿來引導(dǎo)這個行,由這個行來滿往生愿。往生愿你到了那里,對你原來信的就有個現(xiàn)量的證明,就是證所信。那么信愿行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有信愿來莊嚴這句名號,才符合本經(jīng)的旨趣。那么這個信,大乘佛法特別強調(diào)信心,佛法大會,唯信能入。這個信在五根五力里面都是擺在第一,在所有的善法里面它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信,就表達為什么呢?對那種實相,剛才講常、樂、我、凈的這樣的一個體性。你能夠相信,你能夠認可,你能夠有好樂希求之心,這就是你的信。換句話來說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全體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愿力,六字洪名的功德,你能產(chǎn)生決定的信心,這就是信。那有這個信呢?它就像這個獅子吼,就能夠沖破一切懷疑。我們內(nèi)心對這個出世的大法常常是有很多的懷疑,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你是不是念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有時候忽然蹦一個念頭出來,這個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有!如果我天天念,好像念得越來越?jīng)]什么味道,念得又是昏沉,又是掉舉,念得又沒有味道,世間法,世間的五欲又享受不到,到時候真的沒有阿彌陀佛,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可不是吃了大虧嗎?他都會生起懷疑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這個信,通過聞修,熏習(xí)我們這個信根讓它扎在我們的深層里面去,接上我們智慧的水,這樣的信根破土而出,才能產(chǎn)生力量。這種力量上來了,才能破除一切懷疑,才能夠沖破一切煩惱。如果這個信根的力量上不來,我們常常會有懷疑的。這個懷疑一來就會伴隨著我們的懈怠、放逸、我們的種種煩惱,中間就會退轉(zhuǎn)。我想新加坡居士也會感覺到十多年來,一二十年來念佛的人說不準中途有很多掉隊的,去修其它法門了。他為什么會退轉(zhuǎn),去搞其它的,還是信根,信心沒有解決的問題。那么一般我們講信心的內(nèi)涵,從內(nèi)涵上來說善導(dǎo)大師有兩種深信,澫益大師有六種信心的表述,這些我原來在《凈土資糧》都說過。這里簡單把這信自信他說一下,一個凈業(yè)行人首先要信自,信自是什么?就是信我們具有無量光壽的性德,信我們有佛性,信我們這一念佛性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的。雖然我們還在這里輪回,但這個佛性沒有減少。阿彌陀佛是已經(jīng)成佛的佛,我是未來將成的佛,佛性上是平等的,一定要內(nèi)重已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要指向作佛,成佛一定要信自。如果信自不能解決的話,只是信他,那么他的往生也是在邊地疑城,一定要先解決信自問題。然后再就信他,信他從這個自信的性德來看這個他是究竟圓滿的佛的他佛。那么這個他佛是把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完全彰顯之后,他是徹證宇宙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并且具足大慈悲心。所以這樣的我們信他,是通過他佛的加持力把我們的本佛,自佛的功德顯發(fā)出來,這就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但這個他,實際上跟我們的自性是密切相連的。所以這個澫益大師常常說凈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要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力。這個他力,這個他在傳達我們信息方面,就體現(xiàn)他的教法。他,比如他佛,有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阿彌陀經(jīng)》,講信愿持名一法。有他佛,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大愿,把這個愿力光明凝注在這個名號當(dāng)中,來給我們真實的救度。他佛也有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這個教法的真實不虛,這就是信自信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