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

  四相和我的觀念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xué)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里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家伙應(yīng)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fēng),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于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為什么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jīng)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xiàn)象,文字上是現(xiàn)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nèi)擞幸环N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xué)的范圍都屬于人相,眾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于精神上的,一個學(xué)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此硕际切『⒆樱字。我現(xiàn)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么?這是我相,因為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心里受不了……這都是因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于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范圍,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huán)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后面三個統(tǒng)統(tǒng)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nèi)硕枷矚g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堪耸,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xué)打坐,乃至在座來學(xué)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xué)打坐的。那么,這與佛法的金剛經(jīng)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xué)佛的真正境界。本經(jīng)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xué)佛就差不多了。

  現(xiàn)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xué)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fā)愿,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xué)佛的這個愿望,度完了眾生,自己并沒有覺得度了什么眾生。

  三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xué)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jīng)現(xiàn)在開始講般若了,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才這一段已經(jīng)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fā),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于內(nèi)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yīng)該抱持無施的心態(tài),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yīng)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只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著等彌勒菩薩下來。佛的這個精神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里著重的是剛才提到的法布施,因為須菩提問到怎么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怎么樣使自己的心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因為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yīng)該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禪宗經(jīng)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經(jīng)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發(fā)了財,有了地位,有了年齡,或者有了學(xué)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難。但是以我的經(jīng)驗還發(fā)現(xiàn)另一面,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時侯,修養(yǎng)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yǎng),都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xué)佛了。真正學(xué)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應(yīng)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yīng),過去不留。等于現(xiàn)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金剛經(jīng)還是歸金剛經(jīng),你還是你,如此應(yīng)無所住。

  轉(zhuǎn)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xué)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jīng)聽我講過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像還有進一步的道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有愿力,一個大乘菩薩發(fā)愿及菩薩行,應(yīng)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什么救蒼生的事情。一個人救人、利人是應(yīng)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經(jīng)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外面行愿方面的。內(nèi)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xué)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xué)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zhuǎn)動,實際上,已經(jīng)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xué)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又如修凈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觀念里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發(fā)現(xiàn)。

  關(guān)于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析過,人的生命里頭,本身內(nèi)在就具備有這十二類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時間并不是為自己活著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活著為了面子、為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家看,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xué)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因為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母:你少盯一點好不好,否則我不給你念書了。這個話也對!現(xiàn)在的青年考聯(lián)考,好像都是為了父母,為社會,為家庭。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三碗飯,只有十分之三是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養(yǎng)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的。腸子里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眾生,及各種的現(xiàn)像,在我們?nèi)梭w的內(nèi)部都統(tǒng)統(tǒng)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陽;右眼是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記叫它是無底洞,吃下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巖石;人體內(nèi)部又有各種的生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臟等等,這些都與禪定有關(guān)。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禪才是舍念清凈,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zhì)。假使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zhuǎn)化而想修持得定是決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xué)別著我講這一面,認為我還留了一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幾乎沒有人相信。普通金剛經(jīng)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xiàn)在既然有人指出來,已經(jīng)留不住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三分。

  說三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jīng)三十二品的偈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為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guān),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子也看不到一個。尤其到了秋后大雪封山,連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么一溜就下來,一瀉千里。要想上去!只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jīng)中抽出金剛經(jīng)來看,也不曉得著了什么道,一下子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jīng)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個偈子,說明這個道理。后來下山以后有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臺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為我 平常的習(xí)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過了就丟,所以說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譬如在大學(xué)上課,很多同學(xué)問我:老師你有什么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么著作!也沒有觀念去推銷,F(xiàn)在同學(xué)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下。不過我那個三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lián)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禪與佛的道理說完了。第一首偈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緇衣?lián)Q卻冕旒輕,托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蒲團洗盡旅途情

  「緇衣?lián)Q卻冕旒輕」,緇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印度的規(guī)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現(xiàn)在我們寫信給出家人時,下面往往自稱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顏色,就稱緇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掛些珠子之類。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切,才夠資格學(xué)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掉。

  「托缽千家汗漫行」,然后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人家里,什么人家里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nèi)松鸀槭裁磩趧诼德,佛學(xué)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苦中。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后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沒有別的好事,只有蒲團一個,兩腿一盤,萬念皆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想想,現(xiàn)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么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xiàn)起請分。善現(xiàn)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善護念。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護心那用修多羅

巖中宴坐已多事,況起多余問什么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不同的現(xiàn)象,就是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點動,千萬點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jīng)呢?修多羅就是佛經(jīng),梵文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jīng)也一樣此心平靜,所以說護心那用修多羅。

  第三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jīng)上記載,有一天他跑到一個崖洞里宴坐。什么是宴坐呢?注意。〈蠹乙獙W(xué)打坐的注意!尤其是老同學(xué)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那里,又聽呼吸,又練腿,又練氣功,統(tǒng)統(tǒng)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像水上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才按下去,那邊那個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個,那邊又來一個。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個空的境界,還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才叫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巖中宴坐,什么都沒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養(yǎng),天花掉了下來,大概須菩提正好張開心眼吧!不然怎么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問,哪一個在散花供養(yǎng)?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為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中散花供養(yǎng)。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以不聽而聽,因此,我們要供養(yǎng)。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巖中宴坐已多事」,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jīng)很多事了,道就在這里,菩提就在這里,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里打坐裝模作樣已經(jīng)夠多事了。

  「況起多余問什么」!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jīng),佛啊!如何住。咳绾谓捣湫?這就是禪的道理,當下可以了解了,大家當下都可以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了。

  第三品偈頌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才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入無余依涅盤而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于易經(jīng)的四象,易經(jīng)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tǒng)統(tǒng)被現(xiàn)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jīng)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后,天地開辟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xiàn)在很可憐,大家學(xué)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么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里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里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么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在修行學(xué)佛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