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楞嚴經 >

楞嚴大義今釋

\

  楞嚴大義今釋

  南懷瑾

  “自從一讀楞嚴后, 不看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經典,是入門悟空的一部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昔日憨山大師有言“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然而楞嚴譯文文詞古奧,使佛法義理,愈形晦澀,學者往往望而止步,F(xiàn)轉南懷瑾先生的楞嚴大義今譯一書,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學子。砒誤之處難免,致歉之余,請參見原書。

  敘  言

  (一)

  在這個大時代里,一切都在變,變動之中,自然亂象紛陳。"變亂使凡百俱廢,因之,事事都須從頭整理。專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遠的,.要能耐得凄涼,甘于寂寞,在默默無聞中,散播無形的種子。耕耘不問收獲,成功不必在我。必須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精神,不辭辛苦地做去。

  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艱苦的歲月中,增加堅毅的信心。試追溯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每次大變亂中,都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融合之后,又有一種新的光芒產生。我們如果將歷來變亂時代加以劃分,共有春秋戰(zhàn)國、南北朝、五代、金元、滿清等幾次文化政治上的大變動。其間如南北朝,為佛教文化輸人的階段,在我們文化思想上,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融化以后,便產生盛唐一代的燦爛光明。五代與金元時期,在文化上,雖然沒有南北朝時代那樣大的變動,但歐亞文化交流的跡象卻歷歷可尋。而且中國文化傳播給西方者較西方影響及于中國者為多。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間,西洋文化隨武力而東來,激起我們文化政治上的一連串的變革,啟發(fā)我們實驗實踐的欲望?茖W一馬當先,幾乎有一種趨勢,將使宗教與哲學、文學與藝術,都成為它的附庸。這乃是必然的現(xiàn)象。我們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沖突后,由沖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繼之而來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氣象。目前的一切現(xiàn)象,乃是變化中的過程,而不是定局。但是在這股動蕩的急流中,我們既不應隨波逐流,更不要畏懼 。必須認清方向,把穩(wěn)船舵,此時此地,應該各安本位,無論在邊緣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盡所能,做些整理介紹的工作。這本書的譯述,便是本著這個愿望開始,希望人們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的迷信,也不是哲學的思想,更不是科學的圍于現(xiàn)實約有限知識。但是卻可因之而對于宗教哲學和科學獲得較深刻的認識,由此也許可以得到一些較大的啟示。

  (二)

  依據(jù)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類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復由于對宗教的反動,而有哲學思想和科學實驗的產生,哲學是依據(jù)思想理論來推斷人生和宇宙,科學則系從研究實驗來證明宇宙和人生。所以希臘與羅馬文明,都有它劃時代的千秋價值。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科學支配著這個世界,形成成以工商業(yè)為最中心的物質文明。一般從表面看來,科學領導文明的進步,惟我獨尊,宗教和哲學,將無存在的價值。事實上,科學并非萬能,物質文明的進步,并不就是文化的升華。于是在這科學飛躍進步的世界中,哲學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佛教雖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種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宗教。它的哲學理論常常超出宗教范疇以外,所以也有人說佛教是一種哲學思想,而不是宗教。佛教具有科學的實證方法,但是因為它是從人生本位去證驗宇宙,所以人們會忽略它的科學基礎,而仍然將它歸之于宗教。可是事實上,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及哲學的論據(jù)。它的哲學,是以科學為基礎,去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的論據(jù),去為宗教做證明。楞嚴經為其最顯著者。研究楞嚴經后,對于宗教、哲學和科學,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ㄈ

  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xiàn)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于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于一般現(xiàn)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世間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佛家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證據(jù),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人生離不開現(xiàn)實世間,現(xiàn)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了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尋的問題。徹底相信唯心論者,事實上并不能擺脫物質世間的束縛。相信唯物論者,事實上隨時隨地應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學把理念世界與物理世界勉強分作兩個,科學卻認為主觀的世界以外,另有一個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些理論總是互相矛盾,不能統(tǒng)一?墒窃缭诙Ф嗄昵,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tǒng)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tǒng)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于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楞嚴經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體功能動力所產生。因為能與量的互變,構成形器世間的客觀存在,但是真如本體也仍然是個假名。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范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F(xiàn)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大體都與它相吻合。若干年后,如果科學與哲學能夠再加進步,對于楞嚴經上的理論,將會獲得更多的了解。楞嚴經上講到宇宙的現(xiàn)象,指出時間有三位,空間有十位。普通應用,空間只取四位。三四四三,乘除變化?v橫交織,說明上下古今,成為宇宙萬有現(xiàn)象變化程序的中心。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圣位建立的程序,雖然只代表身心修養(yǎng)的過程,事實上,三位時間和四位空間的數(shù)理演變,也說明了宇宙萬有,只是一個完整的數(shù)量世界;一點動隨萬變,相對基于絕對而來,矛盾基于統(tǒng)一而生,重重疊疊,所以有物理世界和人事世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存在。數(shù)理是自然科學的鎖鑰,從數(shù)理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基本原則,如果要了解宇宙,從數(shù)理中,可以得到驚人的指示。目前許多自然科學不能解釋證實的問題,如果肯用科學家的態(tài)度,就楞嚴經中提出的要點,加以深思研究,必定會有所得。若是只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義,或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加以輕視,便是所有學術文化界的一個很大的不幸了。

  (四)

  再從佛教的立場來討論楞嚴,很久以前就有二個預言流傳著。預言楞嚴經在所有佛經中是最后流傳到中國的。而當佛法衰微時,它又是最先失傳的。這是寓言,或是神話,姑且不去管它。但在西風東漸以后,學術界的一股疑古風氣,恰與外國人處心積慮來破壞中國文化的意向相呼應。楞嚴與其他幾部著名的佛經,如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便最先受到懷疑。民國初年,有人指出楞嚴是一部偽經。不過還只是說它是偽托佛說,對于真理內容,卻沒有輕議?墒墙暧行┬聲r代的佛學研究者,竟干脆認為楞嚴是一種真常唯心論的學說,和印度的一種外道的學理相同。講學論道,一定會有爭端,固然人能修養(yǎng)到圓融無礙,無學無爭,是一種很大的解脫,但是為了本經的偉大價值,使人有不能己于言者。說楞嚴是偽經的,近代由梁啟超提出,他認為第一:本經譯文體裁的美妙,和說理的透辟,都不同于其他佛經,可能是后世禪師們所偽造。而且執(zhí)筆的房融,是武則天當政時遭貶的宰相。武氏好佛,曾有偽造大云經的事例。房融可能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譯的楞嚴經,為的是重邀寵信。此經呈上武氏以后,一直被收藏于內廷,當時民間并未流通,所以說其為偽造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楞嚴經中談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種仙,梁氏認為根本就是有意駁斥道教的神仙,因為該經所說的仙道內容,與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梁氏是當時的權威學者,素為世人所崇敬。他一舉此說,隨聲附和者,大有人在。固然反對此說者也很多,不過都是一鱗半爪的片段意見。民國四十二年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載有羅香林先生著的:唐相房融在粵筆受首楞嚴經翻譯考一文。列舉考證資料很多,態(tài)度與論證,.也都很平實,足可為這一重學案的辨證資料。我認為梁氏的說法,事實上過于臆測與武斷。因為梁氏對佛法的研究,為時較晚,并無深刻的工夫和造詣。試讀譚嗣同全集里所載的任公對譚公詩詞關于佛學的注釋便知。本經譯者房融,是唐初開國宰相房玄齡族系,房氏族對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師回國后的譯經事業(yè),唐太宗都交與房玄齡去辦理。房融對于佛法的造詣和文學的修養(yǎng),家學淵源,其所譯經文自較他經為優(yōu)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因此就指斥他為阿諛武氏而偽造楞嚴,未免輕率人人于罪,那是萬萬不可的。與其說楞嚴辭句太美,有偽造的嫌疑,毋寧說譯者太過重于文學修辭,不免有些地方過于古奧。依照梁氏第一點來說:我們都知道藏文的佛經,在初唐時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譯而成,并非取材于內地的中文佛經。藏文佛經里,卻有楞嚴經的譯本。西藏密宗所傳的大白傘蓋咒,也就是楞嚴咒的一部分。這對于梁氏的第一點懷疑,可以說是很有力的解答。至于說楞嚴經中所說的十種仙,相同于道教的神仙,那是因為梁氏沒有研究過印度婆羅門和瑜伽術的修煉方法,中國的神仙方士之術,一部分與這兩種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是否是殊途同歸,這又是學術上的大問題,不必在此討論。但是仙人的名稱及事實,和羅漢這個名詞一樣,并不是釋迦佛所創(chuàng)立。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羅門的沙門和瑜伽士們,己經早有阿羅漢或仙人的名稱存在,譯者就我們傳統(tǒng)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猶如唐人譯稱佛為大覺金仙一樣,絕不可以將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實者,都拉為我們文化的特產。這對于梁氏所提出的第二點,也是很有力的駁斥。而且就治學方法來說,疑古自必須考據(jù),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據(jù),則有時會發(fā)生很大的錯誤和過失?紦(jù)是一種死的方法,它依賴于或然性的陳年往跡,而又根據(jù)變動無常的人心思想去推斷。人們自己日常的言行和親歷的事物,因時間空間世事的變遷,還會隨時隨地走了樣,何況要遠追昔人的陳跡,以現(xiàn)代觀念去判斷環(huán)境不同的古人呢?人們可以從考據(jù)方法中求得某一種智識,但是智慧并不必從考據(jù)中得來,它是要靠理論和實驗去證得的。如果拼命去鉆考據(jù)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矯枉過正之弊。說楞產經是真常唯心論的外道理論,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學研究源的論調。特此論者只是在研究佛學,而并非實驗修持佛法。他們把佛學當作學術思想來研究,卻忽略了有如科學實驗的修證精神。而且這些理論,大多是根據(jù)日本式的佛學思想路線而來,在日本,真正佛法的精神早已變質。學佛的人為了避重就輕,曲學取巧,竟自舍本逐末,實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說禪宗也是根據(jù)真常唯心論,同樣屬于種我外道的見解。實際上,禪宗重在證悟自住,并不是證得神我。這些不值一辯,明眼人自知審擇。楞嚴的確說出一個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說了那是為的有別于妄心而勉強假設的,隨著假設,立刻又提醒點破,只要仔細研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義;舉一個扼要的例來說:如本經佛說的偈語:"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豈不是很所顯的證明楞嚴并不是真常唯心論嗎?總之,癡慢與疑,也正是佛說為大智慧解脫積重難返的障礙,如果純粹站在哲學研究立場,自有他的辯證、懷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場,就有些不同了。學佛的人若不首先虛心辨別,又不肯力行證驗,只是人云亦云,實在是很危險的偏差。佛說在我法中出家,卻來毀我正法,那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五)

  生在這個時代里,個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動亂,真是瞬息萬變,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個世界和全體人類,都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夾縫里生活著。無論是科學、哲學和宗教,都在尋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脫。這本書譯成于拂逆困窮的艱苦歲月中,如果讀者由此而悟得真實智慧解脫的真理,使這個顛倒夢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華到恬靜安樂的真善美之領域,就是我所馨香禱祝的了。

  一九六零年端陽節(jié)南懷瑾自敘于金粟軒

  楞嚴大義指要

  經題之標示

  "佛經與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詞而概內容,其理并無二致。佛所說群經,顧名思義,觀覽經題,可窺涯量。楞嚴一辭,純系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凈,常在定中之意。由此則見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于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本經之緣起

  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乎平實實之人生日常生活說起。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之臥疾說起。人生日常生活,不離穿衣吃飯,而穿衣吃飯中正具有人生無上之大智慧,故不得歹說。人生必有者病之苦,于老病臥疾之中,更有人生無上之大問題,故又不得不說。楞嚴經中,首先從吃飯說起,因為吃飯,才發(fā)生阿難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幾乎雙雙落在情波欲海之電的的由此而來,明明自白,輕輕指出食色性也之人生一大苦惱。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說出此中奧妙,如此如技,"乃有此一本經留傳之大因緣。其中節(jié)節(jié)剖解,條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與物質,莫不層層分析無遺。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為人生一大解脫境界。與其人生解脫之不易,而后始有修持實驗方法之說明。故自阿難與摩登伽女之情天欲海始,最后結以修證解脫方法之不易原則。則日:“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實則,阿難與摩登伽女,只是一個引子。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中,人不論黃白棕黑,物不論動植飛走,盡在情天欲海中頭出頭沒,何一而非阿難與摩登伽女。“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安得慈云法雨,灑下一滴滴清涼劑,解此塵勞煩惱!故吾佛不忍低眉獨醒,不得不如此云云。此所謂如來密因也。系以詩日:

  紫陌芳塵日轉斜,琵琶門巷偶停車,

  枝頭羅綺春無限,落盡天人一夜華。

  好夢初回月上紗,碧天凈掛玉釣斜,

  一聲蕭寺空林磬,敲醒床頭億萬家。

  碧紗窗外月如銀,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便閑情生緒障,莫教覺海化紅塵。

  七處征心與人還辨見

  佛問阿難,劈頭一語,即詢以為何出家學佛?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謂追贓斷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難為了見相好而出家學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來。美感一生,色情繼起。情生欲障,疊疊而興。無怪靡登咖女一見,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難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從心造,妖由人興,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是阿難之自墮絢障耶?是吾輩蕓蕓眾生之自喪人天眼目耶?誠不得而辨也。阿難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誠捕快,又節(jié)節(jié)迫逼,問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為何物?阿難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見,心生愛好。此誠句句實情,人人如此,復有何疑。孰知佛卻得寸進尺,追問能使心目發(fā)生愛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誰為主使?只此一問,即使百萬人天,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誰為主使?故有七處征心之往返論辯生矣。必使阿難與吾輩口服心服,然后才知吾佛之不誣不妄也。

  七處征心者何?即如阿難所答:此心乃在身內。在身外。在根。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維里。在中間,在無著處。此皆經佛一一辯證,無一是處,其詳具如本文。即此七問七辨,阿難茫然,即舉古今中外之學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論,統(tǒng)使其抽絲剝繭凈盡,無一真實存在可言。誰知阿難與吾輩之誤,皆以此現(xiàn)在應用之心,即認為心矣。佛所問心,謂此皆是妄心,只是應用之現(xiàn)象。如以妄心應用之現(xiàn)象而言,阿難所答者,并無過錯。奈何此正為賊媒之巢臼,虛妄不實之尤者,并非真心自性。然則,心果有真妄之別乎?抑為話分兩頭,聲東而擊西耶?“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若然,妄緣不斷,聲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豈即是真實耶?吾佛乃興慈悲,到此無言可答,無理可申之處,強為鋪排,說出真妄兩相,于歧路中立碑為記,明告來者以此路不通,然后由橋陳那輕輕拈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盡是浮光掠影,謂之客塵煩惱。此是大塊文章,若非釋迦文佛之大手筆,誰能寫此!林林總總眾生,困擾于客塵煩惱者,多如恒河沙數(shù),由來久矣。豈但阿難一人之左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雖有夫子之木鋅,其奈聾聵者何!系以詩日:

  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癡。

  一枕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

  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無是非。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世間事物,盡為心上浮塵。草草勞生,終是一團煩惱。"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 生前身后,眾說紛紜,究不知其前因后果,為何而來者?雖尊為帝王,賤如螻蟻,造運至老大,齒落面皺,發(fā)蒼蒼而視茫茫,莫不到此興悲,無可奈何!不知身后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問。此乃人生必有之境,個個如此,他人不問,唯獨波斯匿王起問,恰恰點出富貴戀生,貧賤輕死之事實。話說雖為帝王,到此亦無能為力者。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可為暮鼓晨鐘,曉諭天下。吾佛乃就其所問,當場剖解其見性之實相,三歲觀河,與百年視水,同此真實。生老病死,但為形變,固有不變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此一伏筆,乃石破天驚,引出以下八還辨見一大堆文章,無怪大眾皆嗒然似喪其偶矣。系以詩曰:

  華發(fā)無知又上顛,幾回攬鏡奈何天,

  離離莫羨春風草,落盡還生年復年。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里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后心。

  生死涅磐,皆如夢幻,吾輩何須求悟?何必成佛?又何以說眾生皆為自性顛倒?吾佛經此一問,乃不借饒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體用,是彌綸天地,開物成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則彌六合,退而收藏于密,只在目前而人不識耳。乃有八還辨見,明示見性之真際。塵色本不迷人,人自迷于塵色。故吾佛指出“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要當人自見自肯,直達心性不動之道場。無奈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知解者多,行證者少。必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若“心能轉物,則同如來。”然后可以橫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兩不相涉。系以詩日:

  碎卻菩提明鏡臺,春光秋色兩無猜,

  年來不用觀花眼,一任繁華眼里栽。

  不汝還兮更是誰,兒時門巷總依稀,

  尋巢猶是重來燕,故傍空梁自在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楞嚴之宇宙觀與人生觀

  由七處征心而至八還辨見,已經明白指出塵塵逐逐,為煩惱窠臼者,都是心目為咎。然而人心,機也。目為心之開關也。如欲心目自不為咎,就要息機才對。此機究竟又從何而息?此誠為人生一大事因緣。機如不息,始終在柳暗花明處,循聲逐色,依舊沉淪去也。于是佛又橫說豎說,指出宇宙萬象,無非物理變化之幻影。無奈眾生妄見,而生個別與群見之異同。但從心物齊觀,方知萬象盡為能量之互變。而此能變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動,無聲無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后,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困于夫婦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詳細指陳心物之真元。說出十八界因緣法則與自然之關系,指示一般見解之謬誤。由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學理論與哲學原理,了然無遺,上下古今,一串穿卻。此是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無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以向無佛處稱矣。然而問題至此,辨理愈精而實際愈迷。黑松林忽然闖出李逵,故有富樓那之卒然發(fā)問。若此世間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萬有世間相,究竟胡為而來者?于是佛又不惜眉毛拖地,說出物質世界與眾生世界之形成,從時間以稱世,以空間而名界。時空無際,而對待成勞,則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由身心而透法界。從法界復入身心。視此碌碌塵勞者,無非物理之變化。但能寂然觀化,本分事即不離目前,可以當下明白,歸家穩(wěn)坐,毋須騎牛覓牛去也。所謂第一義諦,所謂第二義門,直指明心與聞思修慧,到此皆和盤托出,不盡言詮矣。系以詩日:

  魚龍鵬 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來,

  小生閑窗觀萬化,乾坤一馬走云雷。

  萬物由來自不齊,南山高過北山低,

  空明虛室時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雞。

  根塵解脫與二十五位圓通

  到此本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難卻于言思不到處,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說明解脫之方法。佛乃以華巾作成六結,譬喻身心六根結縛之因由,指出"虎項金鈴,系者解得。" 花果山上孫猴子,頭上本無金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見如來,自苦不知其中底蘊耳。誰知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須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然此是無門為法門,幾人到此誤平生!不如飲食男女,人人本自理會得到。因此復于無法中設法,佛乃命與會諸先進,各自陳述修持解脫之行業(yè),如驗兵符,如合契約,各名印證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之作。恰如夫子所謂:“二三子,吾無隱乎爾。”而此圓通,首由聲色二生開始,終以觀音耳根圓通為結,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結,尤較聲塵為難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仍須從解脫色塵人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此乃頂門心上一只眼,畫龍點睛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茍有不能,可以一二實驗將來,千生萬劫磨礪去也,系以詩日: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針。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閑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準,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教理行果

  從上娓娓說來,本來大事已畢,奈何“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唯恐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轉直下,再說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學,無非是“莫以善小而勿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個個做不到。故再三吁嚀咐囑,正是“臨行密密鏈,意恐遲遲歸”之慈母心腸也。于是詳細指出輪回六道,因果循環(huán),地獄天堂,人間苦海與圣賢之種種境界,此即所謂修道之謂教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復坦然指出,所謂天堂地獄與因果輪回等事,皆此一心堅固妄想之所建立。纖塵下而翳天,一芥墜而覆地,“自凈其意,為諸佛教。”臨歧叮嚀,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懇切,恐來人于歧路徘徊,乃復說出修持過程中五十種陰魔境界之現(xiàn)象,“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善惡由心,魔佛同體,執(zhí)迷處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須知得在“有佛處莫留戀,無佛處急走過。”則君子坦蕩蕩,不做小人長戚戚矣。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是陰魔,不起是煩惱”。乃知世人在開眼閉眼處,舉足下足時,無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豈止五十種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何有魔佛之可得哉!菩薩之位數(shù)五十有五,陰魔之境,只說五十者, 乃綜合身心是稱五陰。五陰錯綜復雜而為用,五十相生,故數(shù)僅得此。易日:“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數(shù)之象僅為五十。一點動隨萬變,故其用四十有九。如一塵不染,即萬法不生。然則所謂五十五,或六十四圣位,與失五種陰魔,都只是大衍之數(shù),六十四封之周天變相而已。周天之象,始于一,終于一,中通于五。故全經以情波欲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陰之空性為結。首尾關照,層次井然。一以貫之,等于未說一字也。系以詩日:

  游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欲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儂,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幾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何方乞九還,

  一笑拋經高臥穩(wěn),龍歸滄;w山。

  庚子年春三月南懷瑾 述楞嚴大義隨筆之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楞嚴大義今釋(注一)

  第一章 心性本體論

  問題的開始

  有一天,釋迎牟尼佛(注二)到舍衛(wèi)國(注三)波斯匿王(注四)的宮廷里去,為追悼王父的忌辰而應邀赴齋。佛的從弟阿難(注五)早年從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歸,不能參加;貋淼臅r侯,就在城里乞食,湊巧經過娼戶門口,被摩登伽(注六)女看見,愛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難,要想加以淫污。正當情形嚴.重的關頭,佛在王宮里已有警覺,立刻率領弟子們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隨佛同來。佛就教授文殊(注七)大士一個咒語,去援救阿難脫離困厄。阿難見到文殊,神智恢復清醒,與摩登伽女一同來到佛前,無限慚愧,涕淚交流,祈求佛的教誨。

  佛問阿難:“你以前為什么舍去了世間的恩愛,跟我出家學佛?”阿難答:“我看到佛的身體,莊嚴美妙而有光輝,相信這種現(xiàn)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學法。”

  心靈存在七點認識的辨別

  佛說,“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本來是清凈光明的。平常都被這種意幟思維的心理狀態(tài)---- 妄想所支配,"認為這種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發(fā)生種種錯誤,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我現(xiàn)在要問你,希望你直心答復我的問題。你要求證得正知正覺的無上菩提,大門只有一個直徑,這個直徑,就是直心。你須要知道,一切正覺者成佛的基本行為,就是心口如一,絕不自欺。你因為看見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學佛,你用什么來看?又是哪個在愛好呢?”阿難答:“能看見的是我的眼,能愛好的是我的心。佛說:“你說出看見而發(fā)生愛好,是眼與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與心在哪里,就無法免除塵勞(注八)顛倒的錯誤根本,不能消滅心理的煩惱。譬如一個國王,要用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么地方,如何去剿滅他們呢? 你說,使你發(fā)生愛好的,使你在煩惱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與心所指使。我現(xiàn)在問你,這能看的眼,與能愛好的心,究竟在哪里?"

  阿難答:“世間上一切有靈性的生物與人,他們能夠看見的眼,都在面上。他們能夠識別的心,都在身內。”(阿難第一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內。)

  (注一)楞嚴:大定之總名也。自性定也。佛自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經云:“妙況不動周圓。”故為圓定。性自本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為妙定。凡不兼萬有,獨制一心者,皆非圓定。凡不即性,而別取工夫者,皆非妙定。古德稱之為,“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之定。

  (注二)釋迦牟尼佛: 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羅國凈飯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歲成道,譯日能仁寂默。為婆婆世界之教主。

  (注三) 舍衛(wèi)國,地名,后以為國號。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注四)波斯匿: 舍衛(wèi)國之王名,譯日和悅,又日月光。

  (注五)阿難: 譯日慶喜,乃佛堂弟,斛飯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王聞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飯王人宮,報告生子,請王賜名,又一喜也。故字日慶喜。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注六)摩登伽: 譯日小家種,亦日下賤種,是其母名。女名缽吉蹄譯曰本性。雖墮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注七)文殊:譯日妙德,又日妙吉祥。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

  (注八)塵勞: 生有染污義,勞有擾亂義,塵勞即本末煩惱也。

  認為心在身內的辨別

  佛問:"你現(xiàn)在坐在精舍(注九)的講堂里面,看外面的林田,在什么地方?阿難答:“這個精舍的講堂,在這個園地里面,園林在講堂的外面。”佛問:“你在講堂里面,先看到什么。”阿難答:“我在堂內,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眾。這樣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園林。”佛問:“你看到外面的園林,憑什么可以看見?”阿難答:“這講堂的門窗洞開,所以身在堂內,可以看見堂外,遠處的園林。”佛問:“依你所說,你的身體在講堂內,窗戶洞開,方能見到遠處的園林。是否會有人在堂內,根本不能看到堂內的我和大眾,而只能看見堂外的園林呢?”阿難答:“在堂內不能看見講堂以內的人和景物,而只能看見外面的園林,絕無此理。”佛問:“誠然如你所說,你的心,對于當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這個朋明了了的心,確實存在于身體里面,就應該先能看到自己身體的內部。猶如一個人住在室內,應該先能看封室內的東西一樣。試問,世界上有誰能夠先看到了身體內部的東西,形,筋脈動搖的狀態(tài)?v然不可以看見,至少亦應當明明了了事實上,有誰能夠自己看得見身體內部的狀況呢?在身體以內既然找不出能知能見的心是什么樣子,何以能夠知道心由內部出身外的作用呢?所以你說,心在身體內部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內是錯誤的。)

  認為心在身外的辨別

  阿難問:“聽了佛的分析,我認為我和人們能知能見的心,在身外。譬如一盞燈光,燃亮在室內,這個燈光,應該首先用室內的一 切,然后透過門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間的人,事上不能自己看見身體內部,只能夠看見身外的一切景物。猶如光本來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見室內。”(阿難第二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外。)

  佛問:“剛才我們大家餓了,就去吃飯。試問,可否在餓時派一個代表去吃,這個代表的人吃飽了飯,我們大家就可以不餓了呢?”阿難答:“每個人的身體各自獨立,各自存在,若要一個代表大眾吃飯,而使人人能飽,絕無此理。”佛說:“你說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存在身外,那么身與心就應該各不相干,心所知的,身體不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感覺在身上,心就不知道。我現(xiàn)在你身外一舉手,你眼睛看見了,心內就有分別的知覺嗎?”阿難答:“當然有知覺。”佛說:“既然身外一有舉動,你心內在就有知覺的反應,何以認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外是錯誤的。)。

  阿難說:“依照這樣辨別,在身內既見不到心,而在外面的舉動,內心就有反應,確見身心事實上不能分離,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錯誤。我再思維,心是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以眼睛舉例來說,就如一個人戴上玻璃眼鏡,雖然眼睛戴上東西,但并不障礙眼睛,眼的視線與外界接觸,心就跟著起分別作用。人們不能自見身體的內部,因為心的作用在眼神經的根里,舉眼能看外面而無障礙,就是眼神經根里的心向外發(fā)生的作用。”(阿難第三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生理神經的根里,并舉眼神經視覺作用來說明。)

  (注九)精舍:以供眾僧精修梵行之舍。

  認為心在生理神經根里的辨別

  佛問:“依你所說,認為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并且舉玻璃良罩眼來說明。凡是戴上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難答:“戴上玻璃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可以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眼鏡。”佛說:“你說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當一個人舉眼看見外面景物時,何以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所看見的眼睛,也等于外界的景象,就不能說是眼睛跟著心起分別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面看外界的景象,卻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說的能知能見明明了了的心,潛伏在眼神經的根里,與眼睛戴上玻璃眼鏡的譬喻相比擬,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的作用,潛伏在生理神經根里,是錯誤的。)

  認為它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之辨別

  阿難說:“再依我的思維,人們的身體,腑臟在身體的內部。眼晴和耳朵等有竅穴的器官,在身體的外表。凡是腑臟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竅穴洞開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現(xiàn)在對佛,張開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為見外。閉上眼睛,就只見到黑暗,所以名為見內。以此例來說明,或者比較明了。”(阿難第四次所答的觀念,不是針對心在何處去辨別,只根據(jù)見明見暗來說明心在內在外的現(xiàn)象。)

  佛對于這個問題,分舉在外在內八點事實來辨別解釋。佛對阿難說:“第一,當你閉上眼睛,看見黑暗的現(xiàn)象,這個黑暗的現(xiàn)象,是不是與眼睛所看見的境界對立。如果黑暗現(xiàn)象,對立在眼晴前面,當然不能認為在眼睛以內。那么,所說暗昧境界,名為在內,事實與理論,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見黑暗現(xiàn)象,名為見內,那么處在完全黑暗的室內,室內的黑暗,都是你的內部了,能說這種黑暗現(xiàn)象,就是你的腑臟嗎?第三,假如說,目前黑暗的現(xiàn)象,不與眼睛對立,須知不相對立的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見。唯有離開互相對立的外境,只剩下絕對在里面的現(xiàn)象,才可以說是內在的境界。那你所說在內的實際理論,才可以成立。第四,閉上眼睛,認為就是看見身體的內部,那么,開眼看見外界的光明,這個心的作用,是由內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呢? 第五,假如由內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你.所認為內外界限對立的理論根據(jù),就不成立。假使必由內到外,可以見到自己的面目,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以及可以看見物象的眼,就懸掛在虛空之間,怎樣可以名為在內呢?第六,如在虛空之間,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么,我現(xiàn)在坐在你的對面,可以看見你,是否我這個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與身呢?第七,我坐在你的面前,你的眼睛已經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經由你的眼到達我身上,同時你的身體仍然存在著有你自己的知覺。那么這個知覺作用,與你看見外界的知覺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 第八,如果你堅執(zhí)地說,身體與眼睛,各有獨立的知覺,那么你便是有兩個知覺了。那你的一身,應該有兩個心性的體才是對的。綜上述理由,你說閉上眼睛,看見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見內,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存在于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的作用是錯誤的)

  認為能思惟的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聽佛說[心生種種法(注十)生,法生種種心生(注十一),我現(xiàn)在再加思維推測,這個思微的作用,就是我心的體住。當這個心的思惟體住,與外面境界事物相連合,就是心之所在,并不一定在內,在外,或者在中間三處。”(阿難第五次所答的觀念,認為思微的作用,就是心的體性。)

  佛說:“依你所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思椎的意識作用,與現(xiàn)象界相合,就是心。那么,這個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既然沒有自體,就沒有可以相合的。設使沒有自體的東西可以相合,等于抽象與假設相合,只有名詞,并無事實,那還有什么道理呢!如果認為心是沒有自體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體某一部分,試問,你這個能夠知覺疼痛的心,是你身體內部發(fā)出,還是由外界進來的呢?假若認為是從身內發(fā)出,同你第一次所講的心在身內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身內的一切。如果認為是從外界進來,同你第二次所講的心在身外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自己的面目。”阿難說:“這個所謂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的。”佛說:“假若認為眼睛是能見的,現(xiàn)在你在室內,試問這個室能覺的心,并不是眼睛。若說必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是不對內所開的門窗,也能夠看見東西嗎?而且一般剛死的人,眼睛還在,他們的眼睛也應該看得見東西。倘使眼睛還能看見東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說,你這個能知能覺,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個自體。試問,它的自體是一個體呢?還是有很多個體呢?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滿的呢?還是部分的呢?假若認為只是一個體,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應該同時感覺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覺得疼痛,那么,開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認為全身只有一個心性之體,在經驗上和理論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認為有很多的心性之體,那又成為一個有很多個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體,才是你自己真實的心呢?同樣的,如果認為身內存在的心性之體,是遍滿全身的,那同上面所分析的一樣,不必再說。假若認為身內的能知能覺的心性,并不遍滿全身,那你碰頭,同時也碰到足,既然頭已經感覺疼痛,足就不會再感覺到疼痛。事實上,并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覺。綜合上述理由,你所說的,認為心性無體,因外界現(xiàn)象的反應,心就相合發(fā)生作用,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性思惟作用,并無自體。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應而生是錯誤的。)

  認為心在中間之辨別

  阿難說:“我常聽佛與文殊大士等講自性的實相,您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我現(xiàn)在再加思維研究,在內尋不到這個能知能覺的心,身外又沒有一個精神知覺的東西。既然身內尋覓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認為心就存在身內。事實上身心又有互相知覺的關系,所以也不能認為心在身外。因為身心互相關系,才能互相感覺得到。但是向身內尋覓,又找不到心的形象。這樣看來,它應該存在中間。"(阿難第六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存在于身體中間。)

  佛說:“你講的中間,中間是獨立性的,當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現(xiàn)在推測指定的中,這個中在什么所在?你認為在其一處,或某一點,還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體上,無論在內部或表層,就都是相對待的一邊,不能認為某一邊就是中間,倘若認為在身體的當中,等于你的第一觀念所講的在身體內部。如果認為在某一處,或某一點,那么,這個處或點,是實際的有一所在,還是假設的無法表示?倘若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講的中,等于沒有,而且是假設的,不能絕對地固定。從理論的觀點上來講,一個人假定以某一處作為標記,稱它為中,那么,從其他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沒有絕對的標準了。譬如以東方為基點,這個表示標識就在它的西面,以南方為基點,它就在它的北面。如此標示的準則,因方向而不同,觀點也跟著亂混了。表示中間的觀點既然混亂,這個心也就跟著雜亂無章。”阿難說:“我所講的中 ,不是您所說的這兩種。我的意思如您過去所講,自身有肉體的眼神經等能看的因,就產生自己可以看見外界景象的緣,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夠看見東西的識別作用。眼睛自有分別,外界的物理現(xiàn)狀是沒有知覺的物體。因此知道這種識別的能力作用,發(fā)生在外界現(xiàn)象與眼睛接觸的中間。這種作用現(xiàn)象,便是心的存在處,也就是心性的作用。”佛說:“你說心在肉體物質的眼睛與外界現(xiàn)象發(fā)生反應的中間,那你認為這個心性之體,是兼帶具備物質心識兩種作用,還是不兼帶兩種作用呢?假若是兼帶的,外界物質與心識就雜亂了。因為物質本身是沒有知覺的,心識才具有知覺的功能。心物是兩相對立的,如何能說心是在其中間呢?既然不能兼帶具備這兩種作用,肉體的物質是無知的,自然沒有知覺,更談不到有一知覺體性的存在,那你所說的中間是個什么狀況?所以說心在中間,是絕對的錯誤。”(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物質與知覺,身體與外界現(xiàn)象的中間,是錯誤的。)

  認為無著即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從前常聽佛說:這個能知能覺能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一切都無所在,也不著于一切,這個作用,就叫做心。那么,我現(xiàn)在心里根本無著,這種現(xiàn)象,就是心嗎?”(阿難第七次所答的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

  佛說:"你說能知覺能分別的心,無著于一切,現(xiàn)在必須先了解一切的含義。凡是水里游的,陸上爬的,空中飛的,這些種種世間生物,以及呈現(xiàn)在虛空中的物象,綜合起來,叫做一切。并不在這一切上,又無著個什么呢?其次: 再說你所說的無著,究竟有一個無著的境界存在呢?還是沒有無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沒有無著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沒有。等于說,烏龜身上毛,兔子頭上的角,沒有就沒有,還有什么可以說無著! 如果有一個無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認為沒有,必定會有一種境界與現(xiàn)象。有了境界與現(xiàn)象,事實就有存在,怎么可以說是無著呢!所以你說一切無著,就名為能知能覺的心,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是錯誤的。)

  (以上是有名的七處征心之論辯。)

 。ㄗ⑹) 法: 一切事與理。

  (注十一)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諸法本無,由心故有。心亦本無,因法故有。前一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后一句,“法生心生”,明心不對自生,由法而現(xiàn)。正顯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俱無體,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真心與妄心體性的辨認

  心,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阿難反復地提出七點見解,經過佛的分析論辯,都被佛所否定。覺得平生所學,盡是虛妄,就非;袒,請求佛的指示,要求說明心性自體本來寂靜的真理。佛說:“一切含有知覺靈性的眾生,自無始時期以來,(時間無始無終,故名無始。)種種錯誤顛倒,都受自然的業(yè)力所支配,猶如連串的果實,從一個根本發(fā)生,愈長愈多。甚至一般學習佛法追求真理的人,雖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覺。)都因為不知道兩種基本原理,就胡亂修習佛法,猶如煮沙,欲成嘉撰 。無論經過多久的時間,無論如何努力用功,終于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真實成就。”佛又說:“所謂兩種原理,第一,自無始以來,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靈性眾生的心理作用,憑借生理的本能活動,名為攀緣心。(普通心理現(xiàn)狀,都在感想、聯(lián)想、幻想、感覺、幻覺、錯覺、思維與部分知覺的圈子里打轉,總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猶如鉤鎖連環(huán),互相聯(lián)帶發(fā)生關系,由此到彼,心里必須緣著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現(xiàn)象,所以叫做攀緣心。)第二,這種妄心狀況,只是心理生理所產生的現(xiàn)象,不是心性自體功能的本來。自無始以來,心性功能的自體,是超越感覺知覺的范圍的,元本清凈正覺,光明寂然,為了界說分別于妄心,名為真心自性。(這個所謂真,只是在名詞上為了有別于妄心而假設的,在人與一切含靈眾生的本位上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狀況的妄想,與生理本能的活動,都是這自性功能所生的動態(tài)作用。)你現(xiàn)在的意識精神,原來自然具有自性靈明,能夠產生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現(xiàn)象的產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將身心、物理、精神互相關系所產生的各種因緣,各自歸返其所以生起攀緣的本位,這個本來清凈正覺、光明寂然的自性,自會超然獨立,外遺所有而得解脫。一切含靈的眾生,都具有這個心性自體功能而發(fā)生種種作用。雖然終日應用,但是只能認識這個自住功能所產生的作用,而不能認識心性光明寂然的自體,所以才在生死之流當中旋轉不已。"

  心性自體的指認

  佛告阿難:"你現(xiàn)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須先有正確的見解和認識。”佛于是舉手成拳,再問阿難:"你現(xiàn)在看得見嗎?”阿難答:“看見了。”佛問:“你看見什么。”阿難答:"我的眼睛看見您的拳,心里知道這是拳。”佛說:“能看見的是誰呢?”阿難答:“我同大眾,用眼睛看見的。”佛又問:“我的拳,當前照耀你的眼與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見;什么是你的心呢?”阿難答:“您追問心在哪里,我現(xiàn)在便推測尋求。這個能夠推測尋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說:“這個不是你的真心。",阿難聽了,很驚詫地發(fā)問:“這個不是我的心,該是什么呢?”佛說:“這種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應,產生變幻不實的意識思想,遮障惑亂你心性的自體。自無始以來,直到現(xiàn)在,一般人都認為這意識思想就是真心,猶如認賊為子,喪失本無常寂的心性自體,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渦里。”阿難說:“我是佛的寵弟,因心愛吾佛,所以出家專心學法,不但如此,對于其他善知識,我都恭敬受教,發(fā)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為,不怕困難,都懇切地去實行。種種作為,事實上,都是運用這個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對真理,永退善根,也是這個心的運用。現(xiàn)在佛說這個不是心,那我等于無心,豈不等于無知的木石一樣?離開這種知覺,還會有什么呢?何以佛說這個不是心?這樣,不但是我,乃至在會的一般大眾,恐怕都有同樣的疑惑。希望佛發(fā)慈悲,再加開示我們一般未悟真心的人。"

  這時,佛欲使阿難及一般大眾,使心境進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佛法的專門名詞,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實際境象,F(xiàn)行的心理現(xiàn)狀,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動。生理活動,亦因之進入極靜的狀態(tài),住于心性寂然的自體實相,是見性入道的基本要點。因為這種妄想不生的實相,有動心忍性,切斷身心習慣活動的現(xiàn)象,所以叫作法忍。),使用慈愛的手摩阿難頭頂說: "我常說,一切現(xiàn)象所生,都是心性自體功能所顯現(xiàn)。一切世界的物質微塵,都因為從心性的本體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點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即使是虛空,也有它的名稱和現(xiàn)象。這個清光明圣潔的真心,為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體性,哪里沒有自體的呢?假若你堅執(zhí)這個意識分別、感覺觀認為就是真心,那么,這個心就應該離開現(xiàn)象所有的色、香、味、感觸等等事實作業(yè),另外有一個完全獨立的體性。例如你現(xiàn)在,聽我說話,因為聽到聲音,你才產生了意識的分別。如果沒有聲音,能聽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現(xiàn)在能夠滅掉一切觀看、聽聞、感覺、知覺的作用,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其實,心內什么都沒有,只守著一個幽幽閑閑、空空洞洞的境界,不過是意識分別現(xiàn)象暫時潛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實自性之體。但是,我不是說這種現(xiàn)象,絕對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種作用。你可以從這種心理的現(xiàn)象上,仔細地去研究揣摩。假若離開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的現(xiàn)象以外,另有一個超然獨立能夠分別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這個能夠分別的性能,離開外界現(xiàn)象與經驗,就沒有自體,那就可以明白這些現(xiàn)象,都是外界與意識經驗潛伏的影像。意識經驗和外界現(xiàn)象,時時刻刻都在變動,不能永遠長存。當意識變動了,現(xiàn)象消滅了,這個心不是等于零嗎?那么,你的自性本體,等于絕對斷滅無有,還有什么可以修行證明得到'無生法忍'呢?(換言之:假若守著一個幽閑空洞的境界,便認為是心性自體,若不守這個幽閑空洞,這種境界,也就立刻變去。這很明顯地證明這樣靜止的境界,只是一種意識的現(xiàn)象而已,并不是真心自性的本體。)世間一切修行佛法的學人,即使現(xiàn)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禪八定。是佛法與外道等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禪,‘心一境性’,就是制心一處,心念專一的境象。二禪,‘定主喜樂’。三禪,‘離喜得樂’。四禪,‘舍念清凈’。并有四種定的境界,如: 空無邊處定,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滅盡定,統(tǒng)名九次第定。)卻不能得到圓滿無漏的阿羅漢果,(所謂漏,就是煩惱的異名。無漏或漏盡,即是煩惱已盡。阿羅漢,是小乘修行人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斷盡一切煩惱,完全沒有了無明、欲和煩惱的滲漏,足為人天師表的果位。)都是因為執(zhí)著這個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當作了真心自性的本體。所以你雖然博聞強記,知識廣博,記憶和聽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圣果,也由于這個原因。"

  阿難聽了佛的教誨,悲泣涕流地說:“我常想仰仗佛的威神,不必自己勞苦修行,您會惠賞給我三昧。(心性寂然不動,照用同時的境界。)不知道各人的身心,本來不能代替,所以不能見到真心自性。我現(xiàn)在雖然身體出家,此心并未入道,譬如富家的驕子,違背慈父,自甘流浪在外,乞食他方。今天才知道雖然博聞強記,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證,結果等于愚蠢無知,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人生現(xiàn)實境遇的煩惱,大體都被兩種基本障礙礫困惑,第一,被各種心理狀態(tài)的情緒和妄想所煩惱,所謂我執(zhí),"又名我障。第二,受一般世間現(xiàn)實的知識所障礙,所謂法執(zhí),又名所知障。都因為不能自知自見心性寂然常住的實相,希望佛哀憐我們,開發(fā)我們的妙明真心和道眼吧。"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能見不是眼見

  佛說:“你先前答復我,看見了這個拳,何以有這個拳的色相?怎樣變成這個拳?你又憑什么面看見?" 阿難答: "因為您身體自己具有色相的作用,所以才有這個拳的色相。看見的是我的眼,構成拳的是您的手。”佛說:“老實告訴你,一切有智慧的人,安括解真理i須要譬喻才能明白。譬如這個拳,假若沒有我的手,根本就不能握成拳。假若沒有你的眼,你也根本看不見。用你的眼睛,比例我的拳,這個理由,是相同的嗎?”阿難說:“當然相同。如果沒有我的眼,我哪里看得見? 用我的眼,比您的拳,事實與理由都是相同的。”佛說:“你說相同,其實不同。如果沒有手的人,根本沒有拳可握。但是瞎了眼睛的人,并不是絕對看不見。你試問路上盲人,你看得見嗎?盲人必定答復你,我現(xiàn)在眼前,只看見黑暗,別的什么都看不見。可見一切盲目的人,只看見黑暗,他與一般眼睛不壞的人,在完全黑暗的房間里所看見的黑暗,有什么不同呢? 假使瞎了眼睛的人,看見的完全是黑暗,忽然恢復了視覺,還是可以看見眼前的種種色相和現(xiàn)象的。你如果認為能看見的,是眼睛的功能。那么,眼睛不壞的人,在黑暗中看見前面完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燈光,仍然可以看見前面的種種色相,那么,應該說燈光才是能看見的本能了。假若燈光是能看見的本能,燈光自身具有看見的功能,那不叫做燈,燈應該就是你的眼才對。再說: 燈自有能見的功能,和你又有什么相干? 要知道燈只能發(fā)光照到一切色相,在光明中,你這個能看見的是眼睛,絕不是燈。由此你更須了解,眼睛只能照顯色相,自身并不具有能見能分別的知覺功能。能見的是心性自體功能,并不是眼睛本質。"

  客塵為煩惱的成因

  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的解說,雖然口已默然,而心還沒有開悟,仍然靜待佛的教誨。佛就再向阿難和大眾說:"我初成道的時候,在鹿園中(注十二),對橋陳那(注十三)等王人以及一般弟子們說: "人們與一切眾生,不能開悟自性,得成正覺,都是因為被客塵煩惱所誤,F(xiàn)在要他們當時解悟的人,親自提出說明。”于是僑陳那就說: “我在佛弟子當中,身為長老,大眾推為見解第一,就因為我領悟到客塵三字,所以有此成就。譬如行客,投寄旅店,暫時寄居,不會安住。如果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動,不會往來不定。我自己思惟,變動不住的名為客,安居不動的是主人。又如晴天,燦爛的陽光照耀天空,陽光射入門戶的空隙里,在門隙光線當中,可以看到虛空中塵埃飛揚的景象。這些塵埃,在虛空中飛揚飄動,而虛空自體,依舊寂然不動。我由此思惟體會,澄清寂然,是虛空的境界。飛揚飄動,是空中塵埃的狀態(tài)。”于是佛在大眾中,把手掌一開一合,問阿難說:"你現(xiàn)在看到什么?”阿難答:"我現(xiàn)在看到您的手掌,一開一合。"佛說:"你看見我的手一開一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呢?還是你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呢?”阿難答: "佛的手在大眾前一開一合,我看見您的手有開有合,并不是我能見之性有開有合”佛說:"那么誰動誰靜呢?”阿難答:“佛的手不停地在動,我的能見之性,跟著沒有靜過,誰又是不動的呢”佛說:“如是。”于是從掌中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右方,阿難跟著轉頭向右方看去。佛又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左方,阿難又跟著轉頭向左方看去。佛問:“你的頭現(xiàn)在為什么動搖?”阿難答:“我看見您放光到我的左右兩方,我的視線跟著光也向左右方追蹤,頭就跟著動搖了。”佛間:“你左右轉動顧盼的,是頭動,還是能見之性在動呢?”阿難答,“我的頭當然在動,我的能見之性,正在追蹤左右閃動的光,未曾停止,這中間實在不明自還有誰在動搖。”佛說:“如是。”于是佛又向大眾說:“人們都以動搖的名之為塵,以不停止的名之為客。你們看阿難,頭自動搖,能見之性并無動搖。再者,你們看我的手當然有開有合,可是你們的能見之性,并無卷舒開合。這個道理極其明顯,何以你們反認為變動的是自身,動搖的現(xiàn)象是自己的實境呢?自始至終,時時刻刻,認定念念變動無住的意念,生起滅了,滅了生起的作用,當作自己的心性,遺失真心自性的自體,顛倒行事。致使性心失真。反認為物理變動的現(xiàn)象就是自己,在心理生理的范圍內打轉,自入迷誤。"

  (十二)鹿園: 即鹿苑,在波羅奈國境,為古帝王苑囿,又為帝王養(yǎng)

  鹿之園。(十三)析陳那。鹤g日火器,以先世事火命族故。名阿若多,譯日解本際。因悟客塵二字之理,得成圣果。佛成道后首度五比丘,橋陳那為五比丘之一,在佛弟子中見解第一。"

  第二章  宇宙心物認識論

  宇宙萬有自性本體的認識

  這時,波斯匿王起立問佛,"我以前聽迦 延(注十四)、毗羅 (注十五)子們說,這個物質的身體,死后就滅亡斷絕了,這樣就叫做不生不滅的涅磐。(注十六)我現(xiàn)在聽佛所講,感覺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說明其中道理,如何證明這個二心自性,確是不生不滅的。我想在會一般初學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這個道理。" 佛說,"你現(xiàn)在的身體,是不是漸漸地變壞了呢?”王答,"我這個身體,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壞,將來一定要變壞的。"佛問,"你現(xiàn)在還沒有衰壞滅亡,何以知過將來一定會衰壞滅亡的呢?" 王答:"我這個身體,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衰壞,但是當我觀察現(xiàn)在的情形,時時刻刻都在變遷,新陳代謝,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漸漸地消滅,當然將來會衰壞滅盡的。"佛問,“你現(xiàn)在年齡已經衰老,顏貌和兒時相較,又怎樣呢?”王答,"我在童年時期,皮膚組織細嫩光潤。后來年齡長大,血氣充滿,F(xiàn)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聵,頭發(fā)白了,面皮皺了,距離死期,恐怕不遠了,怎樣可以與壯年時代相比較呢?" 佛間,"你的形體與容貌,應該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衰壞的罷!” 王答,"變化實在是逐漸的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覺的隨著寒暑的交流和時間的變遷,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狀態(tài)。當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雖然還算少年,實際顏貌已比十歲的時候衰老了。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又衰老得多了,F(xiàn)在六十二歲,回憶起來,覺得五十歲的時候,也比現(xiàn)在強壯得多。我看這種變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的遷易。實在是每分每秒,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會停止地隨時變化,所以斷定將來一定會衰壞滅盡的。"佛問: "你看到變化,遷改不停,悟到身體生命一定會衰壞滅亡。但在變滅的過程當中,你還知有一個不滅的自性存在嗎?"王答:" 我不知道有這個永不壞滅的性存在。" 佛說:" 我現(xiàn)在指示你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讓我問你你在幾歲開始見過恒河的水?”王答,“我在三歲的時候,跟著母親去祭天(注十七),經過恒河,那個時候就知道是恒河,看見了河里的水。”佛問,“你剛才說,你的年齡隨著歲月在變遷衰壞,你在三歲的時候,看見恒河,到十三歲的時候,再看見恒河,它的水又怎樣了呢?”王答:"河水還同我三歲的時候一樣,現(xiàn)在已經六十二歲,河水還是沒有變樣。”佛問:"你現(xiàn)在自悲老大,發(fā)白面皺,形貌身體,比童年的時候衰老,等于換過了一個人身。但是你觀看河水的見精自性,和從前童年時代觀看河水的見精自性相較,是否變動衰老了呢?" 王答:“這個見精自性,并未變動。”佛說:“你的身體面貌雖然衰壞,但這個能見的見精自性 并未衰壞。會變遷,有生滅的,當然會變壞,那個不變壞的,自然不生滅、不變遷、也沒有生死了。你何以引用一般斷滅的觀念,認為此身死后便一切完全消滅了呢?”阿難跟著就問,“如果說:這個見聞的自性,一定是不生不滅的,何以您說我們遺失了真心自性,顛倒行事呢?”于是佛就把手垂下來,問阿難說,“現(xiàn)在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答:“依一艘世間習慣,都認為這樣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實在不知哪樣是倒。" 佛問:“世間一般習慣,以為這樣是倒的,究竟哪樣是正的呢?”阿難答:"您的手若是指向上空,就是正的。”佛說:“同樣的手,上下頭尾一掉換,世間一般習慣,就發(fā)生不同的觀念。你與我的身體,也同這種情形一樣。佛的身體,稱正遍知之身。你們未成道之身,就叫做顛倒自性。依你仔細的觀察,你與我的身體,所謂請正倒不同原因在哪里?”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的問話,大家都茫然,不知所答。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心物一元的自性本體之說明

  佛說,如我常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xiàn)物。”物理世間的各種現(xiàn)象,與精神世界的各種作用,所發(fā)生心理生理的事實,都是真心自性本體所顯現(xiàn)出來的。你的物質的身體生理與精神的心理現(xiàn)象,也都是心性自體功能所顯現(xiàn)的東西。自性本體的真心實相,靈妙光明而清虛,是萬有的根元。何以你們遺失了圓滿的、靈妙的真心,舍棄了寶貴的、光明的自性,在靈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覺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現(xiàn)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沿暗昧形成物質和生理的本能,于是生理的本能活動與情緒妄想相混雜,形成心理狀態(tài),而顯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與意識妄想,又產生生理活動的情狀。精神作用與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內活動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發(fā)生作用,奔流向外,成為世間各種業(yè)力。在休息靜止的時候,所剩余的,只有昏昏擾擾、空空洞洞的感覺。一般人就認為這種空洞昏擾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現(xiàn)象。“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成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既然迷惑這種現(xiàn)象,認為是自己的心性,就堅決誤認心性自體是存在于生理色身之內。殊不知身心內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無邊無際的虛空,都是這萬有本源靈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體功能所產生的東西。只是一般人見不到這個事理的實際,認為自己一身是我,困于這個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見海的全貌,卻拋棄了海洋不肯信任,只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點浮漚,認為已經看到了無邊的大海。所以我說,你們都是愚昧當中的迷人。畫地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認物,不能游心千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換,你就不知道哪樣是正的,哪樣是倒的,實在太可憐憫了!"(其實上指下指都是手,由于世間的觀念認識,確定它的狀態(tài)有所差異,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眾生,性相乎等,人人具足,個個現(xiàn)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只在目前人不識。)

  自性和物理現(xiàn)象界的八種分析

  阿難聽了上面的解說,就向佛說:"我聽了佛的指示,雖然解悟到心地靈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體,本來是圓滿而且常住不變的。,但是,我用以解悟佛所說的心性道理的心,仍然是這個攀緣不停的現(xiàn)在思想之心。我不敢認為這個心,就是本無的真心自性。還希望切實指示,拔除我的疑根,使我還歸自性,見到無上的正道。佛說:"你們如果以妄想攀緣的心聽法,那所了解的真理,仍然是一種思想妄心,并未真實證到實際的自性。如人用手,指示月亮給人看,那要看月亮的人,應該從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假若只看著這個指頭當作月亮,這個看的人,豈但迷失月亮的真相,同時亦失去了這個所指的指頭的作用。既不能認識月亮也錯認了指頭,更加失掉光明與黑暗的辨別能力。如果以現(xiàn)在你在聽話的、用以分別理解我說道理的妄心現(xiàn)狀,認為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這個心的自性,應該離開聲音的分別作用以外,自己還有一個能分別獨立存在的性能。譬如有客、寄住旅舍,暫時停留,就會離開,他是不會常住的。若是主人,自然不會離去。自住真心,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如果你的自性本體,本來不會變動,何以離了聲音以外,你就找不到能夠聽聲音、能夠分別的自性本體呢?不但聽聲音的是這樣,你這個能看見我的容貌的分別色相作用,離開色相影像,也沒有一個能看、能分別的自勝本體獨立存在。由此你切實觀察反省這個意識分別的妄心,既無能分別的東西,也無形狀。說它是絕對的空,可是絕對的空,根本就是沒有,但是事實上又確實能夠發(fā)生作用,所以拘舍離(古印度十大外道師之一,譯義為牛舍,氏族姓也。)等人,認為八萬劫以前的宇宙本體的現(xiàn)象,是渺冥不可知的,于是就建立一個抽象的冥諦觀念,說它是宇宙萬有的本元。你假若認為知覺分別的作用,是外界現(xiàn)象的反應,才產生意識思想,那么,離開外緣與意識,自己真心就不存在了。那你現(xiàn)在心性所生的各種作用,都可以歸納返還到最初的來處和動機所在。那么,你自性的主宰又是什么呢?又在哪里呢?”

  阿難問:"如果說,人們心性所生的各種作用,都可以把它歸還到最初的來處和動機所在,何以您說靈妙光明的心性本無,沒有可以歸還的本位呢?"佛說,"例如你現(xiàn)在能看見我的這個作用,是由于能見的精明本元而來,這種能見的功能,雖然不是靈妙精明的真心自性,猶如第二個月亮所放射的光明,是假有的作用,并不是來自真月的光影。你要我現(xiàn)在指出體的心地自性無可歸還的實相,可以用這個講堂來收譬喻。這個講堂因為有洞開的窗戶,所以日出東方,陽光明耀,就可以看見光明。(光明由來源)夜是沒有光明的,夜里的現(xiàn)象是黑暗,所以就看見黑暗。(黑暗的來源)門戶與孔穴之間當然有空隙,所以就看見內外通達的空間。(通達的來源)因為墻壁與實物的阻擋,所以就看見障礙。(障礙的來源)能夠觀察環(huán)境的,是思想分別的作用,所以能夠明白各種現(xiàn)象。(分別觀察的來源)渺茫虛無的是虛空。(空間的來源)塵霧消散,視線又為之清明(晴朗的來源).你所看到目前的現(xiàn)象,所有各種變化,大體歸納起來,不出這幾類。我現(xiàn)在使它各歸本位。光明歸還于陽光,因為沒有陽光,自然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來自陽光。黑暗歸還于夜色。通達歸還于門戶。障礙歸還于墻壁。觀察歸還于意識思想?臻g歸還于虛空。昏暗歸還于塵霧。清明歸還于晴朗。眼前宇宙各種現(xiàn)象,一切所有,不出這八種范圍。你的能知能見這八種現(xiàn)象的自性本能,試問,應當歸還給誰?假若認為應該屬于光明,那么,沒有光明的時候,黑暗到來,何以又可以看見黑暗呢?其他各種現(xiàn)象,依此類推,能見的自性本能,不屬于任何一種現(xiàn)象。因此,你要了解,明暗等種種現(xiàn)象,各有不同的差別。但是這個能知能見的自性本能,并不跟著一切差別的現(xiàn)象而有所改變。“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一切現(xiàn)象,自然都可以歸還其所以然的本位,那當然不是屬于你自住的功能。而這個能見能知的本元,卻無可歸還之處。既然沒有可以歸還之處、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所以說,只要你不隨現(xiàn)象的生滅變化,生起意識的差別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體,就可以恢復到本來靈妙光明清凈的本元了。但是你自己執(zhí)迷不悟,喪失了心性色體的本元,在生死大海中,浮沉不已,自受淪溺,不知反照自拔。所以我說你們是最可憐憫的。"

  (以上是有名的八還辨見的辯論。)

  客觀的物理世界與自性能見的主觀無二無別

  阿難說:“從這種分析,我雖然認識了這個能見的本能無所可還,但是又怎能證明它就是我自己的其性呢?”佛說:“你現(xiàn)在雖然沒有得到清凈無漏的地位,卻可以靠佛的神通力量,見到初禪中、欲界天天人的境界而無障礙。阿那律看這個娑婆世界,猶如在手中看一個小果子。其他一般菩薩們,大至可以看見虛空間無窮數(shù)的世界,小至微塵最初的本元,也無所不見?墒且话闳藗兣c眾生,視線所能及的程度,近不過分寸,遠也只是有限的距離。現(xiàn)在我與你,上下觀察日月所照到的空間,其中顯示著水陸空中的萬物現(xiàn)象,雖然有昏暗光明種種形象,無非都是自然界物理的影象,反映留存在分別意識的作用以內。現(xiàn)在要這許多所見到的現(xiàn)象中間,哪樣是我們自己的能見自性之體,哪樣又是物理的現(xiàn)象呢?現(xiàn)在盡你的目力所及,上見太陽月亮星星,自然是物質,當然不是你心性的自體。平看到世界的邊緣,乃至空間種種的光,也是物質,不是你的自性。再看到云在飄,鳥在飛,風吹草動,塵埃飄揚,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種種,都是外物,不是你的自性。這些遠近萬物,雖然各有差別不同的現(xiàn)象,但在你能見的自性中都清楚地看見。可是一切萬物,雖各有差別不同的性質,你能看見的自性功能,卻并沒有差別不同。這個能見的自性,至精至妙,明明自自,實在就是你的本能自性。假若這個能見的自性,也是物質的,那應該可以看見我這個能見自性的形狀了。倘若認為這個能見的自性,同萬物現(xiàn)象一樣,可以用眼看得到,那就可以說看到我了。但是當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時,何以又見不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自性在哪里呢?如果可以見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能見自性、那你所看見的,并不是那個真實看不見的能見自性,假若那個能見的功能,根本看不見,那自然不是物質或現(xiàn)象,何以不是你的自性呢?再說,你現(xiàn)在看見物質現(xiàn)象的時候,你既然已經看見物象,相反地說,物象也應該看見你了。那么,人性與物理性能,體性雜亂,見解認識就錯亂不定,你和我與一切世間萬物,根本就沒有秩序和標準了。如果你看見萬物現(xiàn)象的時候,是你自己能見的功能在看,當然不是我釋迦牟尼在看。那你的能見功能的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是誰呢?何以你對于自己的真心自性,始終疑惑;不能認識現(xiàn)實的自性,反來向我口頭尋求你自己實在的其性呢?”

  自性大而無外 小而無內

  阿難問:“假若這個能見的就是我自己的真心自性,現(xiàn)在我和佛放眼看到整個天地日月;氐绞覂龋种荒芸匆姶扒伴茴^。這個能見的自性,本來是周遍虛空,但是如今在一室之內,充其量,只能看見這一個室內的空間。是這個能見的功能縮小了呢?還是墻壁房屋截斷了這個能見的功能呢?我實在不知道這個道理在哪里,希望佛再加以分析。” 佛說。一切世界大小、內外,所有種種事業(yè),都是現(xiàn)象界反應的存留。不應該說這個自性能見的功能有收縮或放大的作用。譬如一個四方形的器具,形成方形以內的空間。你說這個四方形內的空間,是定型的呢?還是不定型呢?假若認為是定型的,在這個四方形空間的當中,另外放一個圓形的器具進去,這當中的空間不應該又變成圓形了?倘若認為是不定型的,那在四方形器具當中的空間,何以會一定是方形的呢?你說不知道這個道理在哪里,其實這個道理是很明白的,何以還要問在哪里呢?假若你要想空的形象沒有方圓,只需要除去方圓的外形。虛空的自體,本來就無所謂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圓當然你不應該再說: 除開虛空以外,四方或圓的空間又在哪里了!你問,我們退到室內以后,能見的功能是縮小了。當你仰頭看到太陽的時候;難道是你把能見的功能拉長了,到達太陽邊緣嗎?假若認為筑了墻壁,把能見的功能或空間截斷了。那么,再把墻壁打開一個洞,何以能見的功能和空間,并沒有截斷和接連起來的形狀呢?你問這個道理,顯然不通。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從無始以來,迷昧了自己的心性自體。認自住為物理的,所以失掉心性真實的本體妙用,因此被外物所引誘轉變,受物象的迷惑。所以在萬物當中,見大見小;觀念上就有大有小。“如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如果自心能夠轉變萬物,不被萬物現(xiàn)象所迷惑而去造業(yè),就和佛相同了。身心自然可以進入圓滿光明、寂然不動的境界,‘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說,“假若這個能見的精靈,一定就是我的靈妙自性,F(xiàn)在我眼前已經顯出看見的作用,若是這個能看見的就是我的自性,那么,我的身心,又是什么呢?現(xiàn)在把我的身心分別加以研究,的確各有其實體。但是這個能見的自性,并沒有一個自體,離開身心單獨存在。如果說,是我的自心,使我現(xiàn)在能夠看見,這個能見的功能,就是我的自性,而這個身體并非是我。那么,等于您上面所說的問題,豈不是外面的物象,也可以看見我了嗎?”佛說:“現(xiàn)在你說:能見的功能自性,就在你的前面,這是不對的。假若就在你的前面,而且你又實在可以看得見它,那么,這個能見的精靈,自然可以指得出來在什么地方。我現(xiàn)在同你坐在園林里,觀察外面的樹木、河流、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你在我的座位前面,可以一一舉手指點種種現(xiàn)象,陰暗的是樹林,光明的是太陽,阻礙的是墻壁,通達的是虛空,乃至一草一木,以及微細的塵埃毫末,大小雖然各有不同,只要有形象的,都可以指點出來。如果你的能見的自性,現(xiàn)在就在你的前面,你也應該用手可以確實地指出來,什么是那個能見的自性。你要知道,假若虛空就是你能見的自性,虛空既已變成了見,什么又是虛空的自性呢?如果物象就是你能見的自性,物象即已變成了見,什么又是場象的自性呢?你既然可以精細的剖解目前的萬象,那么,你也可以分析出精靈光明清凈虛妙能見的本元,和普通物象一樣,明明自白地指出給我看了。”阿難說:“我現(xiàn)在坐在講堂里面,遠及恒河,上觀日月,手可以指出,眼可以看見,可指的都是萬物的現(xiàn)象,卻沒有能見的自性存在。假若如佛所說,不但像我這個初學的人,即使智慧如菩薩們,也不能在萬物現(xiàn)象的前面,剖解出精靈能見的自性。那么離開一切萬物與現(xiàn)象,那個自性又在哪里呢?”佛說:“是的是的。如你所講,這個能見的功能,不可能離開一切物象,另有一個自性存在。你所指出的各種物象當中,又沒有那個能見功能的自性。再說,你與我坐在園林里面,觀看外面的林苑,上及日月,種種現(xiàn)象雖然不同,可是決不能特別指出一個能見的精明。但是你又怎樣能證明在一切的物象當中,哪樣不是能見的自住所顯現(xiàn)的呢?”阿難說:“我近觀這個園林與一切物象,實在沒有一樣不是能見的功能所顯現(xiàn)。假若樹不是所見的,怎么能夠看得見樹?如果樹就是能見的自性,那又何以是樹?由此可知,假若虛空不是所見,怎云能夠看得見虛空?如果虛空就是能見的自性,那又何以是虛空?因此我又思惟,在這些萬有現(xiàn)象當中,仔細研究,明自發(fā)揮,無一不是能見功能自住所顯現(xiàn)的。”佛又說:“是的是的。”這時,在會大眾與一般初學的人,聽佛反復答說“是的”,不知這個道理要點究竟在哪里,感覺茫然惶住涑。

  這時,佛知過他們都在懷疑恐懼,于是又說:“我說的都是真實話;不是故意作狂言妄語。更不同于一般外道學者們的理論,認為宇宙間另有一個主宰,或自我不死的存在,希望你們仔細研究研思維。”于是文殊大士就起立向佛說,“大家不懂這個道理的原因,是因為不了解這個能見的功能,與物理系世界的萬象,是否同一體性。假若現(xiàn)實世界中.所見到的一切現(xiàn)象,無論是物質或是虛空,都是能見的自性,那么,這個能見的功能,應該可以指得出來。如果這些現(xiàn)象,不是能見的功能所顯現(xiàn),就應該根本看不見這些現(xiàn)象。他們現(xiàn)在不知道這個道理的關鍵在哪里,所以懷疑驚異,望佛加以說明,指出物理世界的萬有現(xiàn)象,和這個能見的精明,元來是什么東西?在物理現(xiàn)象與心性的中間,如何可以互相統(tǒng)一?”佛說,:“凡是佛與一般有道的大士們,在自性寂靜、微密觀照的三昧境界當中,對于這個能見的自性與客觀的物理世界所見的各種現(xiàn)象,以及心理思想的主觀作用,都如同幻覺中所見的空花,本來并無實質的存在。這個能見的,以及所見的現(xiàn)象,其實都是靈明妙覺,光明清凈的心性本體所產生的功能作用。(說明心物二元本是一體的作用)。在自性本體上講,無所謂哪個是的,哪個不是的。(客觀與主觀,都是自己所建立的偏見執(zhí)著作用。)我現(xiàn)在問你:“你的名字叫文殊,除了你這個文殊本人以外,這個文殊的名字,還代表別的文殊嗎?”文殊大十答:“文殊就是我,并不代表別人。假若這個名字還代表另外一個人,就有兩個文殊了。但是文殊現(xiàn)在只代表我個人,這個真實的我,和名字所代表的我,就是一個。中間并不能分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佛說,“這個心性能見的靈妙光明的功能,與物理自然界的虛空和物質現(xiàn)象,也同你剛才所說的一樣?陀^的物理世界,與心性自體所產生的功能,本來就是一體。都是靈妙光明,圓滿的真心正覺自性,同時也具備幻有與妄想的作用?梢陨鑫镔|色相與虛空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人們能聞能見的作用里。譬如有第二個月亮,便有誰是真月,誰是假月的問題。但是若只有一個月亮,其間便沒有真月假月的問題了。(由"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的意境去體會,可以明了這個道理,)你現(xiàn)在觀看的能見功能,與自然界的許多物理現(xiàn)象接觸,能夠感覺它的種種作用,就叫做妄想。在外界現(xiàn)象與感覺妄想的中間,實在不能夠指出哪個才是本體的功能作用,哪個又不是。所以你若能了解客觀物理世界的自然現(xiàn)象,和知道妄想分別的作用,都是真心至精的靈妙光明正覺自性的功能,然后才能指出這是什么,那是什么。”

  自性本體超越自然與因緣和合

  阿難問:“誠如佛說這個真心正覺自性,遍滿十方虛空界,湛然清凈,常住本位,沒有生滅變化。那么,外道學者,如按毗迦羅等論師們的理論,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本無所有的冥諦。又如瑜伽學派,投灰外道等的理論,認為有一個大梵天,或說有一個真我遍滿一切處,和佛現(xiàn)在說的,又有什么之不同?并且佛曾經在楞伽山與大慧大士們說,外道學者們說宇宙萬有是自然界的本能。我說是因緣所生,不是外道學者們所說的境界,F(xiàn)在我看這個真心正覺的自住,自然存在,根本成不生不滅,在本體上并無一切虛幻顛倒。好像既不是因緣,又不是自然。這個道理究竟如何?希望明白地指示,使我們得見真心自性的真理。”佛說:“我現(xiàn)在已經說得很明白,你還未領悟,誤認自性本體是自然的本能。如果一定是自然的本能,當然有一個自然的固定體性。你現(xiàn)在觀察這個靈妙光明能見所及的各種現(xiàn)象中間如光明、黑暗、虛空和障礙等等,究竟什么才是自然的本體呢?假若認為光明就是自然之體,應該不能看見黑暗。如果認為虛空就是自然之體,應該不能看見障礙。這些種種,究竟以什么為自然的本體呢?如果認為黑暗就是自體,光明來了,應該沒有自然之體,何以又能看見光明?”阿難說,“自性本體,既非自然的本能,我現(xiàn)在認為是因緣所生,但是內心仍然不明白如何它是合于因緣的道理。”佛說:“你說因緣,我再問你,你現(xiàn)在因為能見,所以見性顯現(xiàn)。這個見性,是因為光明而有?還是因為黑暗而有?是因為虛空而有?還是因為障礙而有?如果因為光明而有,必不能看見黑暗。如果因為虛空而有,必不能看見障礙。所以應當知道這個真精正覺,靈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屬于因。也不屬于緣,離不開自然,也不是自然。‘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何以在這中間亂用心思,用世間普通的知識和一般戲論的名詞,強作辨別,譬如用手撮摩虛空,終是徒勞無益,哪里可以捉得住虛空呢?"阿難問,“佛說這個靈妙正覺自性,非因非緣。何以過去說能見的見性作用,必須要具備有四種緣,所謂因虛空,因光明,因心,因眼,這又是什么道理呢”佛說,“我說一切是因緣所生的道理,并不是指自性本體形而上的第一義。(是說后天宇宙間的所有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人們都說我能看見,何以才叫做看見?何以叫做看不見?”阿難答:“人們因為有太陽、月亮、燈光等,才能看見種種現(xiàn)象和色相;所以叫做看見。假若沒有這三種光明,就不能看見。”佛說,“如果說沒有光明,就叫做看不見,那么光明去了,應該看不見黑暗的到來,事實上,黑暗來了,又可以看見黑暗。這只能說是沒有若見光明,何以能稱之為看不見呢?假若在黑暗中,看不見光明,稱之為不見,哪么,在光明中,看不見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見了。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人們面對光明或黑暗的時候,都可以稱為看不見。其實只是光明與黑暗兩種現(xiàn)象互相變更交替,并不是你能見的自性在其中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見的功能,面對光明與黑暗時,都是看見,怎樣可以說是不見呢?所以你應當知道,看見光明的時候,能見的自性,并不就是光明?匆姾诎档臅r候,能見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黑暗?匆娞摽盏臅r候,能見的自性,也并不就是虛空?匆娬系K的時候,能見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障礙。由這四種現(xiàn)象相對中間,可以說明能見的道理。你更應該知道,如果在眼見的作用中間,想要見到能見的自性,這個自性,并不是眼前所見的作用能夠看見的,若要見到能見的自性,必須絕對離開所見與能見。因為能見自性的本體,不是所見的作用與能見的功能所能見到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怎樣可以用因緣、自然,或者兩種和合的作用,來說明自性本體的道理呢?你們因為智慧狹劣,不能明了自性的清凈實相。我希望你們善自思惟,不要懶惰懈怠,才能證得靈妙正覺自性的大道。”

  個別際遇與共同遭遇的原因

  阿難聽了佛的指示,知道自住本體,既不是因緣,又不是自然,更不是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內心尚未開悟,F(xiàn)在再聽到‘見見非見’的理論,越發(fā)增加迷惑,請求佛再加說明。

  于是佛又向阿難說:“你雖然博聞強記,只是知識增加,但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觀照的實證工夫,所以此心始終不能明了。我現(xiàn)在為你分別開示,也便后世未來的人們,知道如何進大正覺三昧的道路,希望你仔細靜聽。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猶如旋輪,任隨世間現(xiàn)實環(huán)境所播弄。被兩種顛倒分別妄見的幻有感覺業(yè)力所支配,在現(xiàn)實的世間里,隨環(huán)境業(yè)力的輪子旋轉。

  什么是兩種幻有感覺的妄見呢?

  第一是眾生個別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的妄見,(包括、個人主觀觀念)

  第二是眾生共同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的妄見。(包括大眾的思想)第一什么是個別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的妄見呢?猶如世間有人,眼睛患發(fā)炎或內外障的病癥,夜里看見燈光的照耀,可能就會覺得另外有一個五色重疊的圓圈影子。這種現(xiàn)象是燈光自身所現(xiàn)的形色,還是自性能見的作用所生出來的彩色呢?假若認為是燈光的彩色,何以沒有眼病的人,不能看見同樣的景象,只有患眼病的人,才能看見? 如果它是能見的功能所生的彩色,這個能見的作用,己經變成形色了;佳鄄〉娜怂匆姷膱A影顏色病象,又叫做什么呢? 再說: 假若這個病眼看見的圓影與顏色,離開了燈光,仍舊單獨存在,那么看別的東西,也應該有圓影與顏色的出現(xiàn)了。如果圓影與顏色,離開了看見的作用,依然單獨存在,應該不是眼睛所能見到的,何以病眼的人又能夠看見呢? 所以應當知道光色的顯現(xiàn),確實由于燈的存在。光外色影,卻是眼睛有病才發(fā)生的。事實上,光色的圓影與所見的作用,都是自性變態(tài)的病象。能夠了解那是變態(tài)病象的見性,卻不是病。所以不應該說這種現(xiàn)象,是燈光的作用,還是眼晴所見的作用。也不能說不是燈光,也不是眼睛所見的作用。(因為離開了燈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見這種現(xiàn)象,如果沒有病根,也看不見這種幻影。)猶如第二個月亮,既不是原有月亮的本身,也不是憑空的影子。為什么呢?例如用手捏住眼睛去看月亮,可以看見兩個月亮。這是眼晴受障礙,視線發(fā)生分裂的作用,既不是月亮有兩個,也不是月亮有影子,這完全是因為用手捏住眼晴,視線分裂所造成的。凡是有知識的人,當然不會認為這種捏住眼睛,造成視線分裂的作用,便是第二個月亮的來源。但是也不能說捏的作用,不是造成第二個月亮的原因。這個疾病所看見的幻影,怎能說它是燈的作用,或是見的作用呢?更何況再去分別它不是燈的作用,也不是見的作用呢?(人們見到各種不同的現(xiàn)象,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形成各種不同的主觀觀念,都是清凈自性功能所生的變態(tài)病象。自性變態(tài)病象所見的一切,當然不正確,自然更不知道哪個是自然界的幻影,哪個是能見的自性了。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完全受到個別業(yè)力所形成的幻覺妄見支使,包括個人的主觀觀念。在物理世界的現(xiàn)象當中,所看見的光景和色素以及萬物形態(tài),它的原本形狀,并不一定和我們肉眼所看見的情形一樣。我們所看見的情形,都是受光波振動的不同影響,而發(fā)生視線感覺的幻覺作用。并不一定是絕對的真實,也不能說所看見的并不真實。在意識思想上,人們的主觀觀念,都受個別認識觀點的支配,經常落在錯誤的旋渦里,就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了。)

  第二,什么是眾生共同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妄見呢?這個世界除了大海洋,中間的陸地,大約有三千洲。正中央的大洲,在大國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各海洋中,各有國三兩百,或一,或二,或至三十、四十、五十不等。如果在某一個小洲中,只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遭遇到惡緣厄運,這個國家的人便會看見種種不同的景象。例如看到兩個太陽,或是兩個月亮,或是彗星。以及天體種種不平常的現(xiàn)象。但是只有這一個國家的人方能看見,另一個國家的人,都看不見這些景象,而且也毫無所聞”(古代天象學的觀念,認為天體日月行星的運行變化,與地球人類都有息息相關之處。所以當天象有不平常的出現(xiàn)或變化時,必然影響到地球上人事的大變動。因此由文學而形成一種占星術,F(xiàn)代天文學否認這種學說。天人關系,究竟是否如此?且待科學進一步的證明,大可不必基于這一時代的學說去爭論。)

  佛又說:“現(xiàn)在我把上面所舉出的這兩種道理,歸納的,演繹的,作一比較說明:例如個別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妄見,像哪個眼睛有病的人,看見燈光中所現(xiàn)的圓光影像,雖然也同前面的現(xiàn)象相似,實際是看的人眼睛有病形成。眼睛的病,就是所見影像的來源。這種影像,并非光色本身所造成。但是必須了解這個病眼人的能見自性,卻沒有病態(tài)。例如人們現(xiàn)在眼前看見的山河國土,與形形色色自然界眾生界的各種現(xiàn)象,也都是無始以來自性功能習慣性的變態(tài)病象作用。(因為自然界各種形形色色的光色現(xiàn)象,本身實相,并不一定和人們眼睛所看見的情形相同。)能見的作用,與現(xiàn)象界接觸,才有眼前的的現(xiàn)象發(fā)生。這種作用和意識,實際上都是自性正覺光明所起的變態(tài)病象。當你感覺能見時,便是病象。但是那個正覺光明的能生感覺所緣的本元,并沒有病態(tài)。因為自性能覺的功能,既然可以感覺所見的是變態(tài)病象,這能覺的自性,并不在變態(tài)病象的各種現(xiàn)象中,這實在就是能見功能見到了自己的本性。諸凡感覺、聞聽、知覺、所見的作用,都由這個自性出發(fā),哪里還另外有見聞覺知的存在呢?所以你現(xiàn)在可以看見我同你自己,以及世間各類眾生,都是自性能見功能所生的變態(tài)病象。沒有這些變態(tài)病象,便是能見的真精自性,它是沒有病態(tài)的,所以不稱之為妄見。其次,又如共同業(yè)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覺妄見,也同于上例。只是將一個病眼人的個別病態(tài),擴充為一國人的共同病態(tài)。個人所見的圓光影像,是眼病所形成。一國人共同所見的災異惡象,所遭遇的天災人禍,都是共同業(yè)力的惡緣所發(fā)生,也都是無始以來能見作用所生的變態(tài)病象。再如這個世界上的三千洲,和四大洋,乃至日月所照到的太陽系中各個星球國土,以及這些土地上所有含靈的眾生,一切見、聞、覺、知,都是自性本體功能,受業(yè)力形成的幻有感覺妄見所生的變態(tài)病象,互相和合妄生,互相和合妄死。如果能夠超越遠離一切互相和合的因緣,及不和合的因緣,就可以滅除一切生死的本因,歸還到圓滿正覺,不生不滅的自性本體。自然得入清凈本心,自性常住的本位。”

  第三章 心理與生理現(xiàn)狀為自性功能發(fā)生的互變

  佛說:“你先前雖然解悟到本覺靈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屬于因緣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還沒有明白這個本覺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種現(xiàn)象才能表現(xiàn)其作用。自然界的現(xiàn)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種境界。在這四種互相對待互為消長的現(xiàn)象當中,你能見的自性,究竟與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與光明相和,當你看見光明在你眼前的時候,其間何處摻雜你能見的自性?倘若能見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別,摻雜以后又變成哪種形相呢?若是沒有能見的自性作用,怎樣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如果認為看見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見到這個能見的自性呢?倘若能見的自性本來圓滿,那么,何處方與光明相和呢?如果說光明本自圓滿,就不需要與能見的自性相和。若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有別,認為摻雜起來才發(fā)生看見光明的作用,在理論上,就失去自性與光明的意義。假若摻雜起來,便失去了光明與自性的意義,那么,所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相和,當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樣的道理。倘若認為自然界的和合才產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錯誤的。從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合的觀點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講的道理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互相對待的。能見能知各種對待現(xiàn)象的自性,卻是超然獨立的。)

  阿難說:"既然這樣。如我思惟:這個靈妙正覺的本元,與一切外界現(xiàn)象,以及心思念慮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說:"你現(xiàn)在又說能知能見的自性功能,與自然界現(xiàn)象不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見光明的時候,這個能見的自性與光明,必然各有它的邊際。你仔細研究,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能見自性的精靈?當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接觸的時候,哪里是這兩種邊際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邊際里,絕對沒有能見自性的作用,當然各不相干,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現(xiàn)象在哪里,更不知道光明的邊際。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這個道理一樣。從不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不合的觀點去研究,假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么,能見的見性與光明就互相違背,各不相干,猶如耳朵與光明根本就各不相關一樣。如果能見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現(xiàn)象在哪里,怎樣可以辨別它與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講不和的道理是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萬有物象,以及虛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們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見能知和感覺的作用,與萬象接觸,自然發(fā)生感覺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

  佛又說:“總之,你還不明了一切現(xiàn)象,都是自住本體上的浮生光影,自然界一切現(xiàn)象的變幻形相,隨時隨地出現(xiàn),也隨時隨地滅了。(能量的互相變動,才有物理現(xiàn)狀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變,所以一切不定。) 所有現(xiàn)象有形成與滅盡,都如幻變。這種幻妄變化的現(xiàn)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體,仍然是靈妙光明,不隨變幻而變化。人們心理生理的各種作用,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上面所講的大人與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上面所講的十二處的中間界限。)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虛妄現(xiàn)狀。因緣分離,虛妄的現(xiàn)狀就跟著消滅。殊不知生滅去來的作用,都是自性本體功能的現(xiàn)象顯變。這個稱為如來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卻永遠住于靈妙光明、如如不動的本位。周遍圓滿十方,在自性本體的真常當中,求其去來生死與迷悟,也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變幻現(xiàn)象,其實在自性本體上,根本了無所得。

  心理與生理的五陰作用經驗的分析

  佛說:“何以見得五陰(又名五蘊。)即心理與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

  色陰:譬如有人,用清凈的眼睛,去觀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無一物。假如這個人,始終不動的向空凝視,眼神經便發(fā)生疲勞的變態(tài),便會看見虛空中幻影的光華,或者其他種種不平帶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與自然界色陰的現(xiàn)象,也同樣是自性本體功能的變態(tài)。這種虛空中的幻象光華,既不是來自虛空,也不是出自眼睛假若是來自虛空,當然應該還入于虛空。虛空若有了出入,就不成為虛空了。虛空既不成其為虛空,自然不容許有幻覺光華的起滅。猶如你的身體,不能再容納另一個阿難一樣。如果幻象的光華,是從眼晴而出,當然也應該還人于眼睛,既然光華出自眼睛,自己當然可以看見光華的出處。假若光華是可以見到的,光華出去,眼內自然清清凈凈,應該也可以轉而見到自己眼睛的內質形狀。如果光華的存在,是不可見的,出去既然遮蔽虛空,回來應當也遮蔽眼目。再說:當眼睛看得見光華的時候,它當然是沒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須要晴朗的虛空,才能現(xiàn)出眼睛的清凈與不清凈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心交感發(fā)生的色陰,都是時間空間星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受陰: 譬如有人,手足沒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適,并不記得身體的存在,根本沒有違順的感覺。假若這個人用兩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會發(fā)生澀滑或冷熱的感覺。生理交感的受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這種感受現(xiàn)象,既不來自虛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來自虛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觸,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不能同時感觸呢?難道虛空會選擇感覺的處所?如果這種感觸出自手掌,應該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說:"感覺如從手掌心里發(fā)生,兩手合攏靡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兩手離開摩擦作用;感覺應該鉆回身內。那么,臂、腕.骨樁等部分,應該也同時知道感受鉆回的情形。如果另外還有一個知覺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這個知覺,自然是另外一個東西,在身中往來。更何須等到兩手合攏摩擦以后,才會知道這一個感觸呢?所以應當知道生理感覺的受陰,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想陰: 譬如有人,談說酸梅的味道,嘴里就會流出口涎。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發(fā)生酸澀的感覺。想陰的思想變化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例如說到酸梅,嘴里就流涎。這種酸涎,既不從酸梅流出,也不是無故從嘴里流出。假若是從酸梅生出,梅子應該自會說酸,何必要人來說。如果嘴里聽到酸梅便會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應該自聽,何必要等到耳朵發(fā)生聽覺,聽里才流出涎來呢? 如果是耳朵聽到,酸涎就會流出,那么這種酸涎,為什么不從耳朵內流出來呢?又如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酸澀,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樣。所以應當知道想陰的知覺、感覺、幻覺、錯覺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行陰: 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個一個互相連續(xù)。前面的波浪與后面波浪,下連續(xù)不斷,并不超越。從表面看去,確是一股強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水的動力流性,不從虛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離不開空間與流水作用。假若水流從虛空而生,那么,十方無盡的虛空,都成為無盡的流水,世界自然都會受到沉淪。如果這個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么它應該另有一種性能,不只于水而單獨存在,別有形相,清楚地在那里。如果這個流性就是水性,那么,靜止不動時候,應該不是水的自體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離開虛空與水的自性,另外別有一種動能,可是事實上,虛空以外,更沒有虛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沒有水流存在。所以當知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識陰: 譬如有人,拿一個寶貴的瓶子,塞住兩頭的孔穴,里面裝滿了空氣,帶去千里以外的國土。精神生命的識陰活動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瓶子里的虛空,既不是從那一處空間而來,也不是從這一處空間而入。假若是從那一處的空間裝進了虛空,那么,這個原有的瓶子,既然帶著這一處的虛空離去,在原有的地點,應該少了一瓶虛空。如果瓶子里的虛空,在到達目的地時,傾入空間,那么,打開瓶孔,傾倒的一剎那,應該可以看見瓶里的虛空倒出。(人生精神生命活動的作用,猶如空瓶狀況。身體中間,除了生理的各種機能以外,并無一個精種的實質。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識陰,在支使身心內外的活動。) 所以當知識陰所生精神意識的生命活動,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心理與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與意識)經驗的分析

  佛說,“其次,何以見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與意識)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眼!±缟厦嫠f的,眼睛瞪視虛空,發(fā)生疲勞,看見虛空里幻變的光華現(xiàn)象。須知眼睛和疲勞所生的幻變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自然界有光明與黑暗兩種現(xiàn)象,人們在其中發(fā)生看見的作用,吸收這種種現(xiàn)象;就稱之為見的住能。這個看見的作用,離開明暗兩種現(xiàn)象,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看見的性能,不從明暗而來,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從光明而來,遇到黑暗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光明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黑暗?如果是從黑暗而來,遇到光明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黑暗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假若是從眼睛而出,眼睛并沒有儲備明暗兩種現(xiàn)象。那么,這個能見的精靈,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現(xiàn)象,反轉回來,也應該可以看見眼睛。再說:如果是虛空所生,乃是虛空自己在看,與眼晴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眼睛吸收外界現(xiàn)象的"眼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2)耳。 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兩個耳朵,塞久了,耳朵與聽覺,就發(fā)生疲勞的變態(tài),聽到頭腦里有嗡嗡聲音。須知耳朵與疲勞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虛空有動靜兩種境界,人們在其中發(fā)生聞聽的作用,感受這種有聲無聲的動靜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聽的性能。這個聞聽的作用,離開動靜兩種境界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聞聽的性能,既不從動靜的聲音而來,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從無聲的靜境而來,聽到有聲時,聞性應該隨著靜境而消滅,何以又可以聽到有聲的響動呢?如果是從有聲的響動而來,當無聲時,聞性應該跟著響動而消滅,何以又可以聽到無聲的靜境呢?假若是從耳朵而出,耳朵并沒有儲備動靜兩種境界。那么,這個聞所的作用,本來就沒有自性了。如果是虛空所生,虛空既然自有聞聽的性能,就不是虛空了。再說:虛空自然能聞,與耳朵聽聞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耳朵聞聽感受外界有聲無聲動靜等的"耳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它然界的性能,

  (3)鼻。 譬如有人,用力急搐鼻子,鼻子搐久了,發(fā)生疲勞的變態(tài),就有冷氣吸入感觸。因為有這種感觸,便分別出鼻子通塞與虛實,以及香臭等氣味。須知鼻子與疲勞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有通塞兩種現(xiàn)象,人們在其中發(fā)生嗅覺的作用,感受這種通塞現(xiàn)象的,我們稱之為嗅覺的性能。這個感受,離開通塞兩種現(xiàn)象,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應當知道這個感受的性能,既不是從通塞而來,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因暢通而來,鼻子塞住的時候,感受的性能,應該也跟著暢通而消滅,何以又可以感受堵塞呢?如果是從堵塞而來,當暢通時,應該又跟著堵塞而消滅,何以又可以了解香臭等等感觸呢?假若是從鼻子而出,鼻子里并沒儲備通塞等現(xiàn)象。那么,這個嗅覺的性能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由虛空所生,虛空里的嗅覺應當可以嗅到你的鼻子,并且虛空自然有嗅覺的作用,與鼻子感受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鼻子內外感受的"鼻入”都是時間空間星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后,嘴唇發(fā)生疲勞的變態(tài)。這個人如果有病,就感覺到有苦味。如果無病,就有甜的感覺。因為有甜與苦的不同,才顯出舌頭的感覺作用。當嘴唇與舌頭不動的時候,應該是淡然無味的。須知口舌與味道作用,都是正覺自性所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有甜苦淡等味性的變化,人們在其中發(fā)生感覺的作用,吸收各種變化的味性,我們稱之為知味的性能。這個知味感覺的作用,離開甜苦淡等變化,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應當知道這個會嘗甜苦淡的味性,既不是從甜苦淡而來,也不是由舌頭而出,更不是從虛空所生。假若是從甜苦而來,嘗到無味時,這個知味感覺的作用,應該也跟著甜苦而消滅了,何以又可以感覺到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嘗到甜味時,知性就應該消滅了,何以又會感覺到甜苦二味呢?如果是從舌頭而出,舌頭沒有儲備甜淡苦的味素。那么,這個知昧的感覺,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生,虛空自有味性的感覺,不必經由你的口舌才知味性的變化。"再說:是虛空自知嘗味,與舌頭知味的感覺,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舌頭分別知味感覺的"舌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變化。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5)身。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熱的,用冷的手,去接觸熱的手,如果冷手溫度很低,熱手的溫度便跟著下降。如果熱手溫度高,冷手的溫度便跟著升高。這樣冷熱接觸與分開的作用,就發(fā)生了感觸,顯出知覺的作用。冷熱相交流,發(fā)生感觸疲勞的變化。須知身體與感觸疲勞的現(xiàn)象,都是正覺自性研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有接觸與分開兩種感受作用,人們在其中發(fā)生感覺的反應,吸收冷熱等各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知覺的性能。這個知覺的體性,離開接觸與分開的兩種感覺作用,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知覺的作用,既不從接觸與分開的感覺而來,也不從你合意與不合意才有。既不是由身體而生,也不從虛空所出。假若從接觸的時候才有感覺,當分開的時候,感覺就跟著接觸離開而消滅,何以又能夠知道感覺分開了呢?合意與不合意二種作用,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從身體而生,身體上沒有儲備接觸分開合意與不合意的四種固定現(xiàn)象。那么,你身體上的這個知覺,原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出,虛空自有知覺,與身體的感覺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身體感覺外界冷熱等的"身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6)意。譬如有人,勞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夠了便覺醒,看見過的事情就會記憶,失去記憶就是忘記。生命過程的各種事情與思想,生起、保存、變易、消滅的種種顛倒經驗,習慣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潛伏著。這種情形,就叫做意識知覺作用。須知意識與知覺疲勞現(xiàn)象,二者都是正覺自性研發(fā)生的變態(tài)。因為有生起滅了兩種作用,人們自性有收集知覺的功能,在生滅兩種作用中間,吸收保留,形成內在知覺思想的境界,發(fā)生能知能聞等作用。如果回轉見聞功能之流,流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知覺的性能。這個知覺的性能,如果離開睡眠清醒與生滅等相對的作用,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知覺的根元,不從睡眠清醒生滅作用而有,也不從身體上而出,更不是虛空所生。假若是從清醒來的,到了睡眠的時候,這個知覺的作用,已經跟者清醒的現(xiàn)象而消滅,何以又會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時候,才有知覺的作用,思想滅掉的時候,就不應該知道思想已經滅了,還有誰可以知覺到思想的消滅呢?如果知覺是從思想滅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時,知覺已經跟著滅了而消滅,這中間誰又知覺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從身體內部而出,睡眠與清醒兩種現(xiàn)象都憑借身體才發(fā)生作用。假若離開睡眠與清醒兩種行為,這個知覺的作用,等于虛空中的花朵,畢竟沒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從虛空所生,虛空自有知覺,與人身的知覺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當知意識知覺思想的“意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身心與外界作用(十二處)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二處(身心與外界)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眼與色相。你現(xiàn)在舉眼去看外面的樹林,以及園中的泉池。這些色相,是因為有色相才生出眼睛看見的性能?還是因為有眼睛才生出色相的現(xiàn)象呢?假若是眼晴生出色相的現(xiàn)象,那么,當眼睛看虛空時,虛空并沒有色相。色相的性能消滅,應該顯出一切俱無。既然一切色相俱無,誰又明白那便是虛空?同樣的,辨析虛空,也是這個道理。(如果虛空根本是什么色相都沒有,又拿什么叫做虛空呢? 假若是外界色相生出眼睛看見的性能,那么,觀看虛空沒有色相,這個可以看見的性能也應該消滅。見能既然消滅,其他一切也就沒有了,誰又能明自何者是虛空,何者是色相呢?所以當知,可以看見的性能,與外界色相和虛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見能和色相,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2) 耳與聲音。你再聽這個園林里面,通知大眾吃飯時,就打鼓。集合大眾時,就撞鐘。鐘鼓聲音,前后連續(xù)。試問,這是聲音來到耳邊?還是耳朵去到聲音那里?假若是聲音來到耳邊,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沒有我了。同樣的,假如這個聲音已經到了你的耳邊,其他的人,應該都不再聽到。何以很多的人,可以同時聽到鐘聲,同時都來集會吃飯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達聲音那邊,如同我從城里回來此地,城里就沒有我了。同樣的,當你聽到打鼓的聲音,你的耳朵已經去鼓的所在,若同時鐘聲發(fā)出,應該不能同時聽到。更何況在同一時間,另外還有象、馬、牛、羊種種動物及其他混雜聲音。如果聽能與聲音,不是來往接觸的,那么,一切聲音便應該聽不到了。(聲音是音波振動,發(fā)出聲浪,普遍傳達,發(fā)生耳膜聽覺的反應。音波雜亂,聽覺亦可同時聽到雜亂的聲音。既不是耳朵去聲邊,也不是聲音來耳際。音波達不到,耳膜就沒有聽覺的反應,以上所說,只是說明聽覺與聲音的偶然作用,并不常存。換一個例來說:例如心中有事,沉思很深。雖然有音波聲浪到達耳膜,因為心不在焉,也不起聽覺的反應。并且音波聲浪,亦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暫有還無。聽覺的作用,亦受心理與時空的限制,忽起忽滅,都沒實際長存的。)所以當知,聽覺與聲音,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聽覺與聲音,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鼻與嗅覺。你現(xiàn)在再嗅這個爐中所燃的檀香香氣。這種香,假使燃燒很多,整個城內,都會嗅到香氣。試問,這種香氣,是生于檀木?還是出在鼻子里?抑或發(fā)生在虛空中? 假若這種香氣出在你的鼻子里,既然從鼻子所出,那香氣應當從鼻子里噴出來。鼻子不是檀香木,何以鼻子里會有檀香香氣?再說,你嗅聞到香氣,應當是從鼻子吸入,若說香氣從鼻子里出來,卻說是嗅聞到的,便不合理了。如果是香氣生于虛空,虛空的本性是永遠一樣的,香氣也應該永遠存在,何以必須靠爐中燃燒枯木,才會有香氣呢?如果香氣是發(fā)生在檀香木上,那么,這種香質,因為燃燒而變成煙,鼻子嗅到香氣時,應該先受到煙氣籠罩,才會聞到香味。何以煙氣騰空,散布還不太遠,而數(shù)十里內,都已嗅聞到了呢?(香嗅都是放射性的作用,使鼻管嗅覺發(fā)生反應。檀木木發(fā)出的煙,并不是香,只是木質燃燒以后,質量轉變,成為煙霧。以上所講,只是說明嗅覺與氣味的偶然感應作用而已。)所以當知,鼻和嗅覺與香味,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嗅覺與香味,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與味覺。你要吃飯時,去托缽乞化。其中遇有酥酪醍醐,稱之為上等滋味。這種滋味,是虛空中自性?還是從舌頭發(fā)生?抑或是存在于食物里面呢?假若這種滋味,是從舌頭發(fā)出,在你的嘴里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已經成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應該不會再變移。如果真的不變,就不能稱為知道滋味,如果變移,舌頭只有一條,何以一個舌頭,嘗出很多種滋味呢?如果滋味存在于食物里面,食物并沒有知覺分別,怎能自知滋味?再說: 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別人在飲食,于體有何相干,又怎能稱為知味呢?如果滋味是虛空中自生,那么,你談虛空,虛空卻是什么滋味?假使虛空是咸味,既然成了你的舌頭,也應該同時咸了你的臉。如果這樣,這個世界的人,都和海魚一樣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咸味,便不會知道淡味,可是若真不知道淡味,當然也就不會覺得咸味了。咸淡都不知道,怎么稱之為味呢?(舌頭有感覺滋味的味覺神經,因為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聽里,舌頭的味覺反應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別。上面所說的聲頭只有一條,何以同時嘗到很多種滋味,只是說明舌與滋味的反應作用并不常在。) 所以當知,滋味和舌頭與味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嘗性與味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5) 身體與感觸。你在早晨,用手摸頭,這個摸觸的知覺,是誰能夠感觸呢?試問,能感觸的是手?還是頭?假若是手,頭就不會有知覺,何以頭也會知覺呢?如果知覺在頭,手就沒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觸呢?如果手與共,各自都有感觸的知覺,那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身體。如果頭與手是一個知覺所生的感觸,那么,手與共,就是一體了,真的是一體,感觸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是在本能內,本能沒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離開本能與固定所在,虛空當然不可能與你發(fā)生感觸的。所以你應當知道,身體感覺的作用和身體,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身體作用與感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 意識與思想。人們意識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惡的、無記的三種性能,產生種種法則。這個思想法則,是由心所生,或是離心以外。別有一個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么,思想所生的法則,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么,思想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果離開自心,另有所在,那么思想法則的性質,是有知的呢?還是無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稱之為心了。既是自心,這與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為那個有知的思想,同樣等于你自心的能量。如果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產生的思想,有時候又不同于你的個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么,這個思想作用,事實上,并不就是色、聲、香、味、離合、冷暖、虛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樣物象。那么,它究竟是在哪里呢?現(xiàn)在的色相與虛空,實際上都沒有思想的表示。不應該說,現(xiàn)實人間以外,還有另一個虛空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東西,心所生的意識處所,又從何去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思想與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那么,心所生的意識與思想法則,兩種都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身心與外界之間 (十八界)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八界本能(身心與外界中間的邊際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 眼與色相之間。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色相是產生眼識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識別的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為界限呢?還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為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沒有色相與虛空,便沒有什么可以分別的。即使你有識別本能,又有什么用呢?并且你能見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黃赤目的色相。它既然無從表示,又從哪里去立界呢?如果認為由于外界色相而生,當虛空沒有色相時,你的眼睛識別作用,就應該消滅了。又何以能夠識別知道這就是虛空呢?而且當外界的色相變遷時,你也能識別色相在變遷。假如你的識別本能,不跟著變遷,那么,色相所生的界限,又怎么去建立呢?如果隨同色相的變動而變遷,所謂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沒有了。如果是不變的,便應該是永恒的。既然因色相而生起作用,就不應該又能識別虛空所在。如果認為眼識同時能兼有這二種作用,是由眼睛與色相相對,共同產生的,那么,當眼睛色相二者相合時,中間識性就分離了而不起作用。識性若是可以分離的,那么,識性與眼睛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這樣體性便發(fā)生雜亂,又怎么去成立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眼睛是接觸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產生眼睛的識別作用,以及眼識與色相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眼睛與色相,以及色相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2) 耳與聲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和聲音是產生耳識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為界限呢?還是因聲音而生,以聲音為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動靜兩種現(xiàn)象并不現(xiàn)在面前,耳膜就不會知道了。如果耳膜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別的作用,又是什么形狀呢?如果你認為是耳膜聽見了聲音,因為沒有外界的動靜,就不形成聽聞的作用,怎樣可以把肉質形狀的耳朵,雜在色相之中,名之為識界?所謂耳識的界限,又從何建立呢?如果耳識生于聲音,因為有聲音,才有識別的作用,那就與能聞的聽覺無關。"但是沒有能聞的聽覺,又會亡失聲音所在。如果識別的作用,從聲音產生,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聽覺才有聲音的現(xiàn)象,那么,能聞的聽覺,應該也同時能聞聽識別的作用。如果不能聞聽識別的作用,就是沒有界限。能夠聞聽識別的作用,這個識別,也等千是聲音。而且識別的作用,既已被聞的聽覺所聞,那個知道能聞的本能,已在聞聽的,又是誰呢?如果根本是無知的,猶如草木土塊,就不應該有聲音與能聞的聽覺混雜而成中間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沒有中間性的固定本位,哪里再有內外現(xiàn)象可以成立呢?所以應當知道,耳膜是聽覺聲音的基本原因,產生耳膜聽覺的識別作用,以及聽覺與聲音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聽覺與聲音,以及聽覺與聲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 鼻與嗅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產生嗅覺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覺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為鼻而生,以鼻腔為界限的呢?還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為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么你心里把什么當作鼻子?是那個肉質的如同兩爪形狀的鼻子呢?還是那個具有嗅覺作用是鼻子呢?如果認為肉質的是鼻子,肉質的只是身體一部分。那么,身體的知覺乃是感觸的一種,應該稱之為身體而不能稱之為鼻。這樣只能說是身體的感觸作用,不能認為是鼻子的單獨本能。如果認為是感觸作用,感觸是生理本能的反應,更不應該認為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詞形相,尚沒有確定,所謂鼻子嗅覺與香味的界限,又從何處去建立呢?如果認為嗅覺就是鼻子的知覺,那你心里認為什么才是知覺呢?如以肉體神經的反應為知覺,那么,肉體的知覺,乃是生理神經的觸覺反應,不能說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虛空為知覺,既然虛空自己有知覺,肉體應該沒有自己的知覺,這樣,虛空應該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體既沒有知覺,那你這個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為知覺,知覺既然屬于香味,與你又有什么相關。假使香氣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么,香臭二種氣流并不生于蘭花和檀香,當二者沒有時,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應該臭,如果香臭兩種氣味都能夠同時嗅到,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鼻子了,等于有兩個同時能嗅的自性。那么,目前同我問答的,也應該有兩個阿難,哪個才是你自己的真體呢?如果鼻子只是一個,香臭本來沒有什么兩樣,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兩種并沒有個別的體性,界限又從哪里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香味才產生識別的作用,識別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么,同眼睛能夠看東西一樣,眼睛能夠看東西,卻不能同時看自己的眼睛。如果香味本身自有識別性能,就不應該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夠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當然不能識別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覺自己所具備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識別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氣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沒中間性存在,自然也不能形成內外。那么,鼻的嗅覺作用,畢竟是虛妄的暫有現(xiàn)象。所以應當知道,鼻子是聞到香味的基本原因,產生鼻子嗅覺的識別作用,以及A與香味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4與香昧,以及嗅覺與香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4) 舌與味性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產生辨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舌而產生,以舌為界限呢?還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為界限呢?假若是舌自產生;那么世間的甘蔗、烏梅、黃連、食鹽、細辛,姜桂,都沒有它己的滋味了。當你自己嘗舌時,是甜的,還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個嘗舌的苦味的又是誰呢?舌如是不能自嘗本身的滋味;那么,能知覺辨昧的又是誰呢?舌的,本身自住若不是苦的,便沒有滋味發(fā)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識別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已能成為滋味,也就等子舌頭一樣,應該不能自嘗是什么滋味。又何以能識別,分辨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說,一切不同的滋味,并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從多方面產生,識別的作用,亦應該有很多的體性。識別的作用的體性如果只有一個,而滋味是從識體而生,那么,咸、淡、甘、辛混合同生,無論形相如何變異,味性卻只有一個,應該沒有分別不同的作用。如果沒有不同的分別,就不叫做識別的本能,什么又是舌與辨昧的識別之間的界限呢?當然不應該說虛空生出你的心性識別本能。如果是舌與滋味和合產生辨味的識別作用,在這和合的中間,原來就沒有識別的自性,又怎樣能生出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識別作用,以及舌與滋味之間的界限,三姓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與滋味,以舌頭的辨味作用與滋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展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臼然界的本能。

  (5) 身體與感觸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身體和感觸是產生感覺的基本原因,生出身體識別感覺的本能,這個識別感覺的作用,是身體所產生,以身體為界限呢?還是因感觸而生,以感觸為界限呢?假若是因身體產生的,如果身體不與其他 物體接觸分離,便不會有接觸與分離兩種感覺,身體哪里有識別作用存在呢,如來是由于和物體接觸而生,是兩種物體自己接觸,根本沒有你的身體。事實上,哪里有沒有身體的感覺,也能夠知道和物體接觸與離開呢?你要知道,物質是沒有感觸知覺的東西,身體是有知覺感觸的作用的。知道身體的感覺是因為接觸所生,知道接觸的作用,是因為有身體。但是感觸的作用,并不就是身體,身體也并不就是感觸。身體的形相與感觸的現(xiàn)象,兩種本來沒有一定的所在。聯(lián)合所有的機能,便是身體的自己體性,身體的所有機能以及感覺離散了,形相就等于虛空。因此可知身的內外的界限,尚沒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謂中間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間性既不成立,內外性根本是空的,那么,你識別感覺的產生,又從誰去立定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身體是感觸的基本原因,產生身體識別的感覺作用,以及身體與感覺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體與感觸,以及身體識別與感觸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 意識與思想之間,叉如你了解的,意念為思想產生意識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別意識思維法則的本能。這個分別意識思維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為界限呢?還是因為思維法則而生,以思惟法則為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發(fā)現(xiàn)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沒有思惟法則,意念也就無由而生了。離開外緣與思惟法則,京念就沒有形態(tài),分別的意識又有什么用呢?再說你的分別意識心與一切思想較正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別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二的作用呢?還是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個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樣又生個什么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個意念,應該沒有所分別的意識,如果沒有所分別的意識,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別的意識,又何以識別這意念呢?意念與分別意識,無論是同,或是異,兩個性質都沒有確定成立,(只是為理論名詞上區(qū)別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絕對地定位呢?如果識別作用是因思惟法則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則的產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的作用。那么,你現(xiàn)在觀察色法:(光、色、時、空與物質等)一切聲音、香氣、滋味,以及身體的感觸,現(xiàn)象形狀都很分明,都直接與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待,并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別意識決定要依于思惟法則所生,現(xiàn)在你仔細觀察,各種法則是何形狀?如果離開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等,超越了這一切現(xiàn)象,終結便沒有什么可得的了。分別意幟產生,色、空等等現(xiàn)象法則也跟著發(fā)生。分別意識消滅,色、空等等現(xiàn)象法則跟著消滅。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個因它而生的分別意識作用、是什么形相呢?假如那個形相沒有,分別意識的思惟法則的界限又怎么去產生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發(fā)生分別意識思惟的法則,以及意念思想與分別意識思惟法則等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絕對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與思惟法則,以及分別意識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第四章 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同為自性功能的顯現(xiàn)

  地水火風空五大種性的剖視

  阿難起立問佛:"您常說一切事物是和合與因緣所生,宇宙間種種變化,都由于物質原素四大種(地、水、火、風)的和合發(fā)生作用。何以現(xiàn)在又對因緣所生,以及自然而有,兩種理論都加排除,我實在不知道這個理由在哪里。希望憐憫我們的愚頑,指示中道了義的真理,以免大家受世間戲論學理所迷惑。”

  佛說 :“ 你先前不愿意學習小乘道業(yè),要求無上正覺的大道,所以我便指示你自住本體的真理第一義諦。(形而上的體性。)何以又攪在世間學理的戲論圈子內,被妄想支使,認為因緣所生才是究竟的法則,而自行纏繞?你雖然博學多聞,有如一個只會談說藥性的人,真藥擺在眼前時,反而不能辨別了,我說你真是個可憐憫的人。你現(xiàn)在仔細地聽,我將為你分別指示,也好使將來修學大乘的人們,能夠通達自性本體的實相。如你所說:物理世界,由于四大種的物質和合,而發(fā)生宇宙間萬有的種種變化。假如物質的本能不是和合性的,就不能與其他物質相和合,猶如虛空,并不和合一切色相。如果物質的本能是和合性的,同樣都是變化的作用,自始至終,都是因為互相形成而存在,互相變化而滅亡。這樣生滅不常,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猶如火炬在迅速轉動,形成一個幻有的圓輪形狀,永遠沒有休息停止的時候。譬如水結成冰,冰又化成水一樣。

  (1) 固體的‘地大’種性。你觀察這個地大種性,粗重的變成大地,細小的成為微塵,微生還可以分析為鄰虛塵。(鄰虛塵相同于現(xiàn)代自然物理學所說的物質最基本的單位,佛學中指為色法中的極少分,謂其是物理的最基本元素,幾乎等于虛空,所以叫做鄰虛。古印度外道學者們的學說,認為鄰虛沒有十方分,圓而常住。整個世界到末劫毀壞的時候,鄰虛塵不壞,分散于虛空而常住,相同于物質不滅的理論。小乘佛法則說鄰虛亦是因緣所作,業(yè)力盡時亦要壞的、此所以不同于一般學說,而相同于現(xiàn)代自然物理學說的能量互變的理論。毗曇明說鄰虛,無十方分,但云具二緣生,所以也是無常的。第一,是因緣。第二,是增上緣,F(xiàn)代的理論科學與這一說相近。再分析到極微的元素邊際,又是七分所構成、有部的佛學指七分為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元素,又說與八事俱生。所謂八事,就是物理最基本的能,具備有地、水、火、風四大種的性能,本身是時具有色、香,昧、觸的困境,互相和融而成一極微,又叫做微聚。這種極微有六方分,等于說有六位空間,仍然以自性本體功能所生眾生業(yè)力的心力為中心,所以叫做七分。只有得天眼通境界的人,才能看見,所以也叫做極微色,也可說是不可知數(shù)的物色。再把物質的鄰虛塵加以分析,最后就為空性。) 這個物質的鄰虛塵分析到最后,便成為絕對的虛空。你應當知道就是這個絕對的虛空,才生起各種物理的色相。我現(xiàn)在問你,既然你認為宇宙間一切的變化現(xiàn)象之生起,是由于物質的和合,你且觀察一下這個鄰虛塵,是用幾個成空和合而成的呢?不應該是鄰虛合成鄰虛的罷?再說,把鄰虛塵分析到最后,變成虛空,這個虛空,又是用幾個不可知的光色形相和合而成的呢?如果是由色相合成,那么色相和合就不是虛空了。若是虛空合成,虛空和合就不是色相了。光色彩相還可以分析,虛空怎樣去分析開,知道它是和合的呢?你還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備產生色相最基本元素的本能,其本體原來是生的。換言之:自住本體的真空功能,才能產生色相。自住本體本然清凈,充滿周遍在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依循眾生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為它是因緣所生,或是物理自然的性能。其實,這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計算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抽象的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2) 熱能的‘火大’種性。火大種性也并沒有自我固定的性能,乃是寄于其他一切因緣而生。現(xiàn)在你看城中沒有舉食老家;準備炊飯的時侯,手里拿著火鏡陽燧(古代用以向太陽引火的鏡子) 和艾草;向太陽引火,如果火性是和合而有,那個相和合的是什么呢?例如我們大眾,現(xiàn)在和合在一起、但是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身體,和各人單獨的姓名,F(xiàn)在這個火性假如因為和合而有,當他們手里拿鏡子向太陽引火時,這個火是從鏡中出來了還是從艾草生出?還是從太陽而來呢?如果是從太陽來的,既然能夠燒燃到你手中的艾草,那么,日光所經過的林木,也都應該被燃燒了,如果是從鏡中出來,火既然能夠出來燃燒艾草,何以鏡子自己不會燃燒熔化?而且你拿著鏡子的手,一點不會受到熱力的燒灼,當然不會去熔化鏡子了。如果火性出生于艾草,何必一定要借太陽與鏡子的光能互相接觸,然后火性才發(fā)生呢?你再任細觀察,鏡子拿在手里,太陽光從天上而來,艾草本來自地上產生,可是這個火性究竟從哪里來的呢?太陽與鏡子,距離這樣避遠,不是本來和合在一起的東西,何以能夠發(fā)生燃燒的火性?但是太陽鏡子如果不相和合,火光就不會無中生有。(現(xiàn)在電能等所發(fā)生的火性,以及火柴等發(fā)生的火性,都是依賴互相摩擦的動力本產生。如要加以分析,也同上面所講的道理一樣,說是和合而有,卻都各自獨立,說是自能產生火光,又必須和其他因素互相發(fā)動才能產生。)你還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備產生火性光熱的本能,其本體原來是空的。換言之,自性本體的真空功能,才能產生火性的光熱。自性本體,是本然清凈,充滿周遍在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的所知量,這一處手拿鏡子向太陽引火,此一處火便燃起。這種情形,周遍世間,都是一樣火性的存在,并沒有一定的處所,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火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緣共有所生,或認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抽象的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3) 液體的‘水大’種性。水大種性是不定的,流動與停息,都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例如一般大魔術師們,要求得太陰(月亮)的精華,拿來制藥,他們在月圓之夜,手里拿著方諸(古時在月夜求水用的器具,如珠子一樣,即如古代承露盤。),對月光照著,自然可以流出水來。這個水是從方諸的珠子里流出?還是虛空中自有的?或是從月光那里來的呢?假若從月光而來,月亮距離我們這樣遠,它既然可以使珠子出水,那么,它所經過的林木,也都應該自然地流出水來。如果它是自然而流,又何必需要方諸去照才能流水?如果不是自然而流,那么,就可以明白流水不是從月亮降下的。如果水是從珠子里出來,這個珠子就應該經常流水了,又何必要等到半夜里向月光去照,才能得到水呢?假若從虛空而生,虛空沒有邊際,流水也應當沒有邊際。那么,由人間直到天上,都會受到水洗,怎樣還有水里陸上和空中萬物的存在呢?你再仔細觀察,月亮在天空上經過,珠子是拿在手里,承接流水的盤子,本來也是人擺在那里的,水究竟從哪里流進去的呢?月光與珠子,距離這樣遙遠,本來不和合在一起,不應該說流水是莫明其妙地自己產生的。(如果說世界上的水,是地球上江湖河海的水蒸氣發(fā)生變化,便知蒸氣沒有水,根本不能產生,最初的水,究竟又從哪里來的呢?)你還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備產生水性流動的本能,其本體原來是空的。換言之,自性本體的真空功能,才能產生水性的流動。自住本體,本然清凈,充滿周遍在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的作用廠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猶如魔術師們,此一處拿珠,彼一處就流出水來。宇宙間的人,如果各自都拿著一顆珠,遍滿宇宙間就會有流水產生。各人的意識思想也猶如珠子的流水,人人流出他所知所見,都自各別發(fā)展,生滿在世間,豈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水性的物理作用,乃是因緣共有所生;蛘哒J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4) 氣體的‘風大'種性。風大種性沒有固定的自體,動靜不常。你平常在大眾中整理衣裳,衣角振動,影響到旁人,旁人就感覺有微風拂到臉上。這個風是從衣角所發(fā)出?還是發(fā)生于虛空?抑或是發(fā)生于人面呢?假若這個風是從衣角發(fā)出,你等于渾身穿的是風,那么,你的衣裳就自會飛揚,應該離開了你的身體。我現(xiàn)在正在說話,衣裳穿在身上,你看我衣裳里的風是在哪里?不應該說衣裳當中另外有一個藏風的地方罷?如果是生在虛空,你的衣裳不動的時候,何以又沒有風在拂動呢?而且虛空永遠常住在它的本位,風也應該經常發(fā)生。如沒有風的時候,虛空也應當消滅,風滅的時候,倒可以看得見。虛空滅的時候,"卻是一種什么形狀呢?虛空如果有生有滅,就不叫做虛空。既然叫做虛空,何以會有風從里面出來呢?如果風是由被拂者的臉上自己發(fā)出,那么,從他的臉上生出后,也應當吹拂到你。其實,是你整動衣服,才有風出,何以會倒拂到自己的面上?你現(xiàn)在仔細觀察,整動衣裳的是你自己,受到風拂的是別人的臉。虛空本自寂然不動,并未參加流動。風又從哪個方向鼓動到此呢?風與虛空的性能,兩種不同,各自隔開,本來并不和合在一起。不應該說風的流動,莫明其妙地自然而有。你實在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備產生風性流動的本能,其本體原來是空的。換言之,自性本體的真空功能,才能產生風性的流動。自住本體,是本然清凈,充滿周遍在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的作用,引發(fā)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猶如你一個人整動衣裳,就有微風出來。遍滿宇宙間大家都在整動,于是整個國土也就生起了風,風性充滿整個的世間,豈有固定的方向,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風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緣共有所生,或者認為它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以上講物理部分,須與本章物理世界物質的形成節(jié)參看,更加清楚。)

  (5) 虛空的‘空大'種性。 虛空的空大種性是沒有形相的,因為虛空間存在的光色,顯出空相。假定有一個人、鑿井求水,鑿出一尺的土,中間就有一尺的虛空。如果鑿出一丈的土,中間就有一丈的虛空。隨著鑿出來的泥土多少,中間就會顯出等量的虛空。這個虛空是因為土所生出來的?還是因為打鑿所開出來的?抑或是無因自生的呢?假若這個虛空是無因自生的,土未打鑿以前,何以虛空便有阻礙,只看得見大塊的土地,虛空卻無法通達?如果虛空是時因為被鑿而有,那么,當土鑿出時,就應該看見虛空進來了。若是土鑿出來,根本沒有虛空進入,何以能說虛.空因土所出呢?若是本來就沒有出入,虛空與大地,應該原來沒有不同的。虛空與大地,如果沒有什么不同,那么,二者就是相同的了?墒钱斖脸鰜頃r,虛空何以不同時出來?如果說因為打鑿才出現(xiàn)虛空,那么,鑿土的時候,應該是打出空來,并不是鑿出土來。如果不是因為鑿的關系而生出虛空,打鑿只是打出土,何以卻見到空?你再仔細審查觀察,打鑿由于人手,隨著方位在運轉,土只是在轉移地位,這樣,虛空究竟從哪里出來了?鑿與虛空,一個是實質,一個是虛無,二者不能互相為用,兩種是不能和合的。難道虛空,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如果認識了虛空的空性,周遍圓滿,本來沒有動搖。就應當知道虛空和現(xiàn)在眼前的地、水、火、風相合,統(tǒng)名叫作五大種,其體本來圓滿,都是自住本體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領悟四大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虛空是出?是入?或是沒有出入?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體的功能中,其本性是虛空的,具有真覺靈知。這個自性的真覺靈知之體,才生出虛空的空性。自性本體,本然清凈,充滿周遍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猶如打開了一個井的空洞,便只知有一個井等量的虛空。十方虛空,亦是這個道理,遍滿十方俱是如此,豈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空性是物理作用,乃因緣共有所生;蛘哒J為虛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心意識精神領域的透視

  (6) 見覺的作用。佛又向阿難說: 能見能覺的作用,并無獨立的知性,都因為萬有色相與虛空各種現(xiàn)象所引發(fā)。例如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在黑夜里,有月亮就有光明,沒有月亮便會昏黑。這些毋暗等等,都因為有現(xiàn)象可看見,才知道分析。這個能見的作用,與光明黑暗的現(xiàn)象,以及虛空,是否同是一個體性?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于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這個能見的作用,假若認為與光明、黑暗、虛空,原來都是一個體性,可是光明與黑暗二者原來是互相交代的;黑暗時就沒有光明,光明時沒有黑暗。如果見性與黑暗是一體,光明來了,見性應該跟黑暗喪失,同樣的,黑暗來了,見性應該跟光明消失。見性既然會喪失滅亡,何以能夠見明見暗呢?如果說明暗自己雖有不同,能見的作用,本來沒有生滅,所謂一體又怎樣能成立呢?假若認為能見的精明,與光明黑暗等現(xiàn)象,不是同一個體性,那么,你離去了明暗,以及虛空,去分析這個能見作用的本元,又是個什么形相?離開光明與黑暗,以及虛空,這個能見作用的本元,也就等于沒有了。如果明暗與虛空,三種現(xiàn)象都不相同,能見的自性,卻從哪里去建立?而且光明與黑暗,根本是相違背的,它又怎樣能和它們是同一個體性呢?可是見性離開明暗與虛空三種現(xiàn)象,本來就沒有,它又怎樣不是和它們同一個體性呢?再說:分析虛空與能見的作用,本來都沒有邊際,何以二者不是同一個體性呢?同時看見光明又可以看見黑暗,可知能見的自性,并沒有改變,何以同明暗是一個體性呢?你再仔細觀察,特別仔細去研究,光明發(fā)千本陽。黑暗是從夜色。通達屬虛空。障礙屬大地。這個能見的作用,究竟從哪里而出呢?能見的作用是有靈靈咀明的知覺性,虛空卻是賓頑的,兩種本來不能和合。難道這個能見的精明,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如果認為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的自住,是圓滿周遍的,本來沒有動搖,就應當知道它和無邊無際的虛空,與變動性的地、水、火、風,統(tǒng)名叫做大大種性。雖然種性作用,各有差別的性質,其體本來圓滿。都由自性本體的功能而起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物質與精神,顯見不同,而都互相有關系,互相影響變化。)只因你自心沉迷,不能領悟你的見聞覺知的作用,本來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這個見聞覺知的功能,是有生有滅?是相同或相異?或是不生不滅?不同不異呢?你全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有能見能覺的精明。這個能見能覺的精明,發(fā)起靈明見物的作用。自性本體,仍然是清凈本然,充滿周遍宇宙間.隨一切眾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用之在眼,就能遍見虛空宇宙間的物象。在耳,就能聽。在鼻,就能嗅。在舌,餓能嘗。在身,就能觸。綜合名之為心靈,又能感覺各種身心內外的作用,而能了然覺知。它是虛靈朗然,充滿周遍在宇宙虛空間,豈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是因緣所生,或認為是自然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7) 意識的作用。意識的性能并沒有根源,都從六種根塵妄出而生。(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你現(xiàn)在遍觀在座的大眾,眼睛隨便地巡轉一遍。這個眼睛,猶如鏡子照東西一樣,沒有分析辨別的作用。但是你的意識在其間,次第指出,這個是某某,那個是某某。這個明明了了的意識,是從所見而生?還是從外界的色相現(xiàn)象而生?是生于虛空?抑或是無因自生,突然而出的呢?假若這個意識的性能,是從所見而生,如果沒有明暗與虛空色相四種現(xiàn)象,根本沒有你的所見。所見的性能尚且沒有,從哪里去發(fā)生意識呢?假若這個意識的性能,不是因所見而生,是從外界的現(xiàn)象中產生。你的意識,既不能見明,又不能見暗,明暗都不能看見,就沒有色相與虛空。色相現(xiàn)象尚且沒有,意識從哪里發(fā)生呢?如果是生于虛空;便不是色相,也不是所見之性了。不四所見,就不能辨別虛空,自然不能知道明暗與色空的現(xiàn)象。不是色相,便沒有攀緣,那個能見聞覺知的作用,就沒有地方可以安立。離開見性與色相兩種,絕對的虛空,等千沒有。如此即使有物存在,也就不是物相了,縱然再用意識去思惟,又可以分別得到什么呢?如果認為無因自生,突然而出,何以在白天,不能看見月亮的光明?你更仔細審查觀察,能見的功能,寄托你的眼睛才發(fā)生作用。凡是包機都是目前的現(xiàn)象。可以指出狀況的才是有,沒有現(xiàn)象的就是無。這樣你審查這個意識作用,因為什么所產生?意識的作用是活動的,能見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兩種本來不能和合。聞聽與感覺知覺的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都各自有獨立的性質,不能和合。難道這個意識的作用,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假如認為意識心本來沒有所從來的。就應當了解能見聞覺知的自性功能,也本來圓滿湛然,它的性能并不從其他事物所生。那么,識心連同地、水、火、風、空、見的作用,統(tǒng)名叫傲七大種性。其體本來圓融自在。都由自性本體的功能生起作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領悟你的見聞自性,發(fā)明呀了靈知的作用,本來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這(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的意識心,是同是異?是空是有?或不同不異?也不是空有呢?你元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自性具有識別虛明靈知的本能;由這個靈知虛明發(fā)起真識的作用。自性本來的虛妙靈覺,仍然湛然不變,充滿周近在宇宙虛空間。含吐十方虛空,豈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yè)力而發(fā)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是因緣所生,或認為是自然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這時,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的微妙開示,身心空蕩蕩的,一點都無掛無礙。各人都自覺知,了解真心自性的本體,遍滿虛空宇宙間?匆娛教摽眨q如手中所拿的樹葉子一樣。凡一切世間所有的物象,都是正覺靈妙光明的真心自體所變現(xiàn)。自性真心的精靈,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于是反觀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猶如虛空當中,吹起一點微塵,若存若亡。如在澄澄湛湛無邊無際大海的無盡流中,存著一點浮漚,浮沉起滅不定。都了然自知獲得了本自具足的靈妙真心,才是常存不滅的。大眾恭敬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得未曾有。所以共同說偈,贊嘆佛的崇高偉大。(偈是古印度的歌頌體韻文。以簡潔文字,包括要義。因翻譯不易,變成這種體裁,有音節(jié)而無韻言。但可以歌唱,俗名叫做梵唱。)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先說佛同一切眾生,其同的身心自性本體。靈妙的,澄澄湛湛鈞,為宇宙虛空萬有的總體。寂然不動的為萬象所歸尊。也就是贊嘆已得無上正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入自性的法身。所謂法身,就是指自性本體。)

  首楞嚴王世稀有。

  (首楞嚴,就是指佛所講這本經的經名。首楞嚴是寂然不動,堅固堅定,確然不撥,顛撲不破的意義。就是說:這楞嚴經所講自性本體的體用真理,是顛撲不破的至理。為萬法萬理之王,是世間所沒有的)

  銷我億劫顛倒想

  (既領悟到這個至理的真義了,使我們無數(shù)時劫以來,尋求宇宙與人生,心靈與物理的種種顛倒思想,都為之消滅,F(xiàn)在已經理得心安了。)

  不歷僧抵獲法身。

  (僧抵是數(shù)學上第五十二位的數(shù)名,也就是代表無量數(shù)時間劫數(shù)的意義。一個眾生,由初發(fā)心而至成佛,要經三大阿僧抵劫,才能得成無上正覺。這里說:自佛說出楞嚴至理,使大眾現(xiàn)在頓梧到自性本體的體用,不必經過久遠時間劫數(shù)的摸索修行去求證,便獲得自性本體的法身了。)

  愿今得果成寶王。

  (自說現(xiàn)在已獲得法身,得成正果,好像得到寶中甲之王。因此亦同時發(fā)愿如下)

  還度如是恒沙眾。

  (回轉來,還要使十方虛空中所有世間,一切仍在沉迷濁世中的苦惱眾生,使其得到解脫。恒沙,是無量數(shù)的形容詞,猶如恒河里的的沙子一樣多。)

  將此身心奉塵剎。

  (這是承接上句立志發(fā)愿的引申。說要把這種懇切堅定思力的深心,也同時表明自性無相,深遠的真心功能。點滴無存,毫不保留地貢獻給塵塵剎剎的一切眾生。塵剎,也就是毫末點滴,細入無間有形有相存在的形容詞。)

  是則名為報佛恩。

  (唯有這樣做,才可以報答佛今天給我們的開示,使我們領悟得度的慈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上面說明聽佛說法,而得到頓捂以后,立志發(fā)大愿的深心愿望。現(xiàn)在并請佛證明這個思心,并不是冒昧偶發(fā)的。)

  五濁惡世誓先入。

  (發(fā)愿教化眾生,廣度眾生使解脫苦惱,令登寂靜的圣境。不分時間,不論區(qū)域,秉此誓愿,入世度人。凡是末劫時代,五濁惡世,自己必先人世教化。五濁惡世,是指我們的世間。所謂五濁:(一)劫濁。到了末劫之世,人壽減至最低限度。(二)見濁。充滿五種‘利使’的思想:(1)身見:切實為自己,為自身。(2)邊見:對人對事對物,思想都有限度,不能運心廣被。(3)戒取見:各自堅執(zhí)定立自我的主張等。(4):見取見,以自己主觀概于一切。(5)邪見:善惡是非顛倒等。(三)煩惱濁。充滿五種愚鈍的思想。貪心、嗔心、愚癡、我慢、多疑。(四)眾生濁。肉質生命具備有五陰所生的各種痛苦與煩惱。(五)命濁。生命多苦惱,生活遭遇多惡緣等。處濁惡末世,行這種愿力,須具犧性自我精神,不畏難,不茍安,含辛忍辱,以無限心力和血淚,寫出無比慈悲的心情。語重心長,細心體會讀之,使有心人,具同感者,為之法然淚下。)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恒。

  (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是佛境界。靈明自在。都因為心理業(yè)力與后天教育見解,迷自本性。悟則同佛,迷則終沉物欲世綱。

  所以說不但要先入五濁惡性度人,而且如有一眾生末得開悟成佛;自己始終不敢住在常樂我凈的寂靜安樂的果地。舊譯泥恒,又譯涅盤。就是寂然不動,滅盡煩惱,常樂我凈的果位。)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上 句是贊嘆佛的頌詞。唯有佛的慈悲懷抱、濟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丈夫十天能力、大慈悲。我們大眾雖然領悟自性清凈的體用原則,還有很多細微枝節(jié)的疑惑末除。希望佛加以開示,以除我們的疑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使我們除去微細的疑惑,可以早登無上正覺,頓悟自性清凈圓滿的體用。于無盡虛空十方世界內,建立正知正覺的道場,坐此教化,濟度未來。)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譯為虛空性。爍迦羅,譯為堅固心。這兩句是說:即使虛空可以銷滅,而我們這種立志發(fā)愿的真心,決不會動搖退轉的。)

  物理世間物質的形成

  這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在大眾中,起來敬禮釋迎牟尼佛,向佛問說:"吾佛最善于為眾生開示自性形而上第一義諦的至理。佛常說在說法人中,我是第一。但是我聽了上面的微妙講解后,猶如一個聾子,在百步之外,去聽一個蚊蟲的聲音。根本都看不見,哪里能夠聽得到呢?佛雖然說得很明白,使我們除去疑惑,而我現(xiàn)在,還是不能詳細領悟這個道理,所以不能到達絕對沒有疑惑的地步。不要說阿難等人,只是從理解上有所領悟;即使在會的人,雖已得到煩惱已盡的無漏境界,現(xiàn)在聽佛所說的道理,還是有很多糾纏不清的疑點。如果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生理、物理、心理等)都是自性本體清凈本然的功能;本體既是本然清凈,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萬有的世界物象?而且有時間空間性的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呢?又如上面佛所說的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性,也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圓融無礙。充滿整個虛空宇宙間,湛然常住。假若地(固體)的性能遍滿虛空間,何以容納水的存在?如果水的性能遍滿虛空間,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來。怎樣可以說明水火兩種性能都遍滿在虛空,而且并不沖突呢?再者,地的性能是障礙的。空的性能是通達的。兩種性能絕對相反,怎樣都充滿在宇宙間呢?我實在不知道這原理的中心在哪里?但愿我佛施予大慈大悲,開示明白。以除去我心中的迷云,同時也是大眾所渴仰祈求的。”

  佛說: “ 今天我要為在座的大眾,明白開示,宇宙萬有根元的原因,及如何發(fā)生萬有性能的真理。(佛經原稱為勝義有,指自性本體能生萬有的功能,又稱為勝義性。)并且也使一般已定性向小乘聲聞果的人們,與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三空的人們,以及雖得小乘果而又回心向上乘的阿羅漢們,能獲得只有一乘的寂滅場地,(不生不滅的心地)得達真正寂靜的正修行處。希望你們仔細地聽,現(xiàn)在將為你們講解。”

  佛要詳細解釋這個問題,又問滿慈子說: “ 如你所問,自性本體,既然清凈本然,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萬有的世界物象?你平常不是常聽我講:當你開始覺到自性的妙明時,方知自性無來是本覺不昧,具有靈明的功能嗎?” 滿慈子答:“ 對的,我常聽佛宣講這個道理。"佛說:"你說,當你覺悟自性的靈明時,為是自性本來具足靈明,故名為覺性呢?還是本覺自性無來沒有靈明,因為我現(xiàn)在覺了,才始名為得到靈明的正覺呢?”滿慈子答:“如果這個稱為覺性的,本來沒有具足靈明的, 那也就沒有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了。”佛說:“倘使沒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就根本沒有可明與可覺。如果是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卻不是原來自性的本覺。并且沒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卻又不能說有所可明的了。那個無明昏濁的,又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覺靈明自性。須知自性本覺,元自靈明。因為明極而生妄動,才發(fā)生照明感覺的作用。但覺照并不就是本來覺性的性明。這個后天妄動的感覺照明,就形成有所為的動用。這個有所為的妄動動用成立以后,就生出各種妄性的本能。(此處所講,是說明形而上的體性發(fā)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必須要以最深靜靈明的智慧去理解體會,文字極難說明。如借用先天與后天兩個名詞,又使人意識上,顯然分出兩半截。姑且借用來說: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是寂然不動,靈明清虛的。靈明清虛的功能,自然妄生變動,就產生后天的性能,發(fā)出各種作用,形成物質世界的本能。)在元來自性的本體上,本覺靈明與研發(fā)出的妄動照明作用,本來是一體所生,沒有同異的。但有妄動功能發(fā)生以后,就產生不同的動用,故有不同的變化。再從各別互異的性能內,于不同中具有相同之點。同異又互相變化,因之復立無同無異。(在理則上說:.互相對待的,但是又可以歸納于絕對。絕對中又有互相對待的存在。矛盾可以統(tǒng)一,統(tǒng)一又有矛盾。)在這些妄動相反相成的同異對待變化當中,互相擾亂,所以相對地產生物理的變態(tài)現(xiàn)象。(這種變態(tài)的力量,又互相反對,互相相成。)物理的變態(tài)經過久遠的時間,就發(fā)生物質本能塵勞的運動,自然互相混沌,形成昏沌混濁的狀態(tài)。因此引起物理本能的變態(tài)作用,同時也引起心理知覺感覺上的塵勞煩惱,而形成了世界。(佛所講的自性本體,湛然明覺。因為湛然明覺的動性,發(fā)生相反相成的兩種功能;ハ嗷鞌_,為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仍不離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體性。因為相反相成的動能,互相排蕩久了。兩種力量爆發(fā),又產生對恃的本能。向心力收緊到極點,就發(fā)生相反的離心力。離心力放射到極點,又產生向心力。但兩種能力的分化收縮作用,都以自性功能為其中心點。這個中心點是真空無形的其性功能,是絕對的靈明獨立。所以說無同異中又有同異,同異中又有無同無異約存在。此處經中常提塵勞二宇。塵勞就是宇宙間物質運動的現(xiàn)象,物理本能將要發(fā)生尚未發(fā)生的力量,要盡未盡的有形變化現(xiàn)象。形容至為絕妙,實在不能以其他字句替代。現(xiàn)在姑且作以上要說,試為說明,但仍依原經為確要。又佛所說的,與易經原理,完全一樣。東方圣人,西方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實不相欺。易經以太極為本體之表示。太極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太極自具陰陽兩種相生相克的功能。陰陽亦就是動能的一種代表名詞。生與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極又渾然為一體。陰陽既動以后,就生萬物萬匯。一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極。太極又分陰陽。如此重重疊疊,發(fā)展至于無窮無盡的萬類,而總體只是一個。其中真理機趣,都是相通。但略引其理則,以作佛說的道理的參考,自性本體既然引發(fā)妄動變化的功能,就產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世界。)

  佛說: “ 所以靜態(tài)的就形成虛空現(xiàn)象。虛空的體性都是相同的。世界萬有形相,就各有不同了。這個自性本體卻沒有同異的差別。這個本體的功能,才是真正生起各種萬類萬象有為的法則。因為自性本體本來具足覺性與光明空虛的功能,相對地形成動搖現(xiàn)狀。所以就產生風輪性的大氣層的本能,執(zhí)持這個世界。因為虛空形成動搖的現(xiàn)狀,由自性本體功能的光明,堅固凝結成立固體的物質,故有金屬性能的物質寶藏成為大地中心。所以大地中心與地殼,有金輪性的固體保持國土。覺性空能凝結,既變成了固體的大地物質寶藏,又在虛空光明中動搖不息,因之產生風性的空氣。風性空氣與固體的地質互相摩擦,所以有火性的光熱發(fā)生一切變化的本能。大地中心的物質寶藏,與光熱相成產生潤濕的本能。因此火性的光熱上蒸,故形成水輪包圍于十方世界中;鹦怨鉄嵘向v,水性潤濕下降,交互發(fā)生作用,成立堅固性;的物質世間。濕的成為大海,千的變?yōu)橹揸懲恋。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大海當中經常爆發(fā)火光,洲陸土地中間,又有江河流注。水勢撞擊的力大;鹦缘臒崃θ,地殼就漸漸凝成結為高山。所當山石盡力打擊時,就發(fā)出火焰。巖石融化了就成為水。土地的凝為大,水性的濕力弱,就生長草木。所以樹林草木,燒掉就變成土質。盡力絞扭就成為水漿。這些物質種性的本能妄動,交互發(fā)生作用。能且遞相變易,互為種因。以此因緣,物質世界便相續(xù)不斷地存在。

  眾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佛說:“ 其次,身心照明妄動的不是別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自性本覺靈明發(fā)生的變態(tài)。變態(tài)妄動就形成有所為的作用。但是仍沒有越過靈明自性的本體實際。因為這個因緣,所以一切含靈的眾生們,聽到的不外是聲音。見到的不外是色相。而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物理現(xiàn)象,與眼、耳、鼻、舌、身、意相對相成,就形成六種妄動的本能。由本能分開為見、聞、覺(感覺,知的作用。業(yè)力相同的就互相纏縛。相對的結合,與相反的分離,就形成種種的變化。見性靈明遇見色相就發(fā)起作用。這個靈明的見性,看見色相就構成想念。所見不同,就互相憎恨。想念相同,就互為情愛愛情交合,產生流質,就能做種。同時吸收想念,就成為胞胎。彼此互相交媾,吸引相同的業(yè)力,所以才有因緣的作用,生出胞胎的人類與動物。(胎生的人類與一部分動物的生長,必須具備四種因緣,以相同的業(yè)力感召為主因。(1)自性妄動業(yè)力所生的識心種性,是人胎的親因緣。(2)交熔的精蟲卵子是增上緣。(3)胎胞須待母體的種種營養(yǎng)生長,以及出生后的教育等等;是所緣緣。(4)由生命存在的善惡作為等,又產生增加新的善惡亞力,生死死生,是等無間緣。父母與自己識心種性的中陰身,三緣和合,才能生人。人胎初期名為羯羅藍(譯為凝滑,即精血初凝之意。)其他部分動物,也有胎生---如牛馬狗羊等。也有卵生---禽鳥類。濕生 ---- 微生蟲類; 昆蟲類。各自隨其業(yè)力的感應,互相吸引變化而后產生。卵生則想念的成分最多一一如雞孵卵等,多用精神想念而生。胎生則愛情的成分最重---如人們的感情作用。濕生則互相感覺的成分最多-----如魚介類眼目的相視,就可感應成孕。化生則須要分離變化的作用---如孑孑蚊蟲之類。無論愛情的生命,或變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變易,互相發(fā)生關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業(yè)力的支使,各自追逐著,飛潛浮沉在世間。由于這種因緣,所以眾生世界相續(xù)不斷地存在。因為想念愛情的力量,猶如膠結不能開解,所以相愛便不能分離。因為人類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這些都是以欲望貪心為業(yè)力的根本。貪心與愛的力量,互相共同滋長,貪心永遠不能止息。所以世間一切卵化濕胎等生物,隨力量的強弱,互相吞食,用以滋養(yǎng)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以殺戮貪心為業(yè)力的根本。(弱肉強食,是自然業(yè)力所使然。)所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同樣的十類眾生,(1 胎。2卵,3 濕,4 化,5。有色的,6 有想的,7。非有色--如空幻中的物體,8。非有想 如細微的微生物,9。又如空散銷沉的無色類,10。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的無想類。)死死生生,互相啖食。都是由于與生命俱來的惡業(yè)所生,猶如輪回旋轉。窮極于未來無盡的時際,始終不斷。這些都以盜取與貪心為業(yè)的根本。(人身肉體生命的成分中,都借動植物礦物質等生存。但是動植物礦物質等,有時也需要人的物體,同時也具有人的一切。彼此互相滋養(yǎng),這是一種現(xiàn)實世間的輪回。)于是在眾生間,你欠了我的命,我再還你的債。因為有這種因緣的作用,經歷百千劫的時間,經常都在生死流中旋轉。人們與眾生界,你愛我的心,我憐你的色,因為有這種作用,經百千劫的時間,經常都在情愛中纏綿?傊,都因為殺盜淫三種業(yè)力作為根本,所以世界上有業(yè)果相續(xù)的事實。這三種業(yè)力的作用,互相顛倒的繼續(xù),都是正覺靈明的自性本體中,所具有的明明了了了知性的變態(tài)。因為了知自性發(fā)生了變態(tài),產生妄見的動能;這些山河大地一切萬有的現(xiàn)象,次第循環(huán)變遷流動,都是因為這個虛妄動能的作用。所以終而復始,猶如連環(huán)不斷。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

  個人解脫成佛與群體的關系

  滿慈子問: “ 如果這個靈妙本覺的自性,本來就是正覺妙明的,現(xiàn)在佛已經證得無來的真心自性之體的正覺妙明,故名為如來。如來既已退還于不增不減的自性靈明的本體了,那么現(xiàn)在這些無緣無故忽然所生出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萬有現(xiàn)象,在如今佛已證得的靈妙性空光明正覺的成就中,應該一切都隨著佛力而返本還原;何以山河大地萬有的各種有為習慣煩惱,還是不斷地生生不已呢?”佛問:“譬如一個人,在某一個地方,迷失了方向,誤認南方為北方。這種迷惑,是因為迷了才有呢?還是因為覺悟而生呢?”滿慈子答:“這個人的迷惑,既不是因為迷了才有,更不是因為覺悟而生。迷惑本來沒有根源,怎樣可以說是因為迷惑才有呢?覺悟就不會生迷惑,怎樣又可以說是因為覺悟而生呢?”佛問:“當這個人正在迷惑中,忽然有一個覺悟的人,指示他方向,使他明白了。你說這個迷人,在這個地方,還生迷惑嗎?”滿慈子答:“當然不會再迷惑了”佛說:“十方世界已成正覺的佛,證得了正覺的自性,也同這個人一樣。這種迷惑原來沒有根本,所謂迷的性能,本來是畢竟空的。從前并沒有迷惑,他忽然好似有被迷惑的感覺。當他覺悟后,迷惑就消滅了,覺悟就不會再生出迷惑來。又如眼睛有翳病的人,看見虛空中有花朵。翳病如果除了,空中花朵的錯覺也就沒有了。假若一個愚人,眼的翳病好了以后,還要在以前那個感覺有花朵的地方,仍然等待空花出現(xiàn),看這個人,是愚蠢呢?是智慧呢?”滿慈子答:“虛空中本來沒有花,因為有病眼的妄見,才看見空中有花朵的生滅?匆娞摽栈ǘ湎麥,便已經是迷惑顛倒。再希望空花在虛空出現(xiàn),這實在是狂而且癡的人。何以還問這種狂人,是愚是慧呢?”佛說:“照你的見解,何以又問一切佛已經證悟自性妙覺靈明的空性中,怎么還生出山河大地來呢?又如金礦里的金,夾雜在泥沙當中,把它取出鍛煉成純金以后,當然不會再雜有泥沙。又如木已成灰,當然不是原木。已經證悟自性的佛,在其正覺寂滅何明的境界里,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又自性本體,如一澄清的大海,萬有物象與眾生,根本都是這個海水上所變起的浮泡。證悟了自性的人,如水泡還歸于大海水。海水本是海水。其他浮泡自己不肯返本還原,做他原來的大海水,佛也沒有辦法令其消滅。只好隨它始終浮沉在海面上妄動,隨波逐浪的地遷流。滿慈子所問的問題,從這個譬喻,可以理解得到。)佛說:“ 你又問:地、水、火、風的物理性能,本性都是圓融無礙,充滿在宇宙間。何以水火兩種反對的性能不會互相凌滅?虛空與大地的性能,若都是充滿在宇宙間,應當不會彼此相容。你要知道,譬如虛空的自體,不屬于任何一種現(xiàn)象,但又能包容萬象。所以萬物在虛空中,盡量發(fā)揮它的性能。例如:日照虛空,就有光明、云霧遮障,就生昏暗。風吹就有搖動的現(xiàn)象。天晴就可以看到睛明。氣層凝結則變昏濁。。塵土積聚則成陰霾。經過雨水的澄清,又反映出晴朗。你說,這一切現(xiàn)象,是因為現(xiàn)象自身所生?或是虛空所有呢?假若是現(xiàn)象自身所生,當太陽照耀的時候,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的虛空,應該都同太陽本身的顏色才對。何以虛空中,還可以看見有一個太陽呢?如果虛空自有光明,虛空應該自己能照。何以到了夜半或云霧昏蔽的時候,又不發(fā)出光明來呢?所以當知:這種光明,既不是太陽所生,也不是虛空自出,但又離不開虛空與太陽。人們觀看所得的現(xiàn)象,原來都是虛妄的,沒有可以絕對指陳的根本。如果必定從那一種現(xiàn)象尋求其根本所在,猶如要求虛空中的幻花,去結空果。何以你還要詰問物理現(xiàn)象互相凌滅的道理呢? (物理世界現(xiàn)象,都是相對的相反相成。空性本能,是絕對的超然獨立。)至于能觀察各種現(xiàn)象的性能,元本是真心的妙用,它是具有妙覺靈明的。迷個靈明妙覺的真心,它并不是水火等任何物理所生。怎樣又問他在宇宙間能否相容呢?自性真心的虛妙正覺靈明,也和這個道理一樣。你從空與光明去看,就有空與光明的現(xiàn)象產生。若從地、水、火、風各種現(xiàn)象去觀察,就另有各種現(xiàn)象產生。如果同時從各種現(xiàn)象去觀察,就同時現(xiàn)出各種功能。何以同時都現(xiàn)出作用呢?譬如一潭清水,中間有太陽的影子。兩個人同時都看潭中日影,然后兩人又分向東西而去。于是就會各有一個太陽,分別跟隨著向自己的方向移動。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標準目的各不相同。當然不可以強辯地說,太陽是一個,何以能夠分向東西同時移動呢?如果說太陽已經分成兩個,何以水中所現(xiàn)的又只有一個?這都是物理現(xiàn)象宛轉虛妄的互相變化所生,實在并沒有可以憑據(jù)的。你要知道。物質色相與虛空,互相變化生克。雖然現(xiàn)出千變萬化,但超越不出自性本體的功能。而自性本體功能,則隨同變化所生的物質色相與虛空,充滿周遍于宇宙間。所以在自性本體功能的空性中,有風的吹動,虛空的晴朗,太陽的光明,云霧的昏暗等等各種現(xiàn)象一切眾生自己迷悶,背覺合塵,違背了正覺的自性,自己隨合物理的變化,所以才發(fā)生種種塵勞,而形成世間相。我茵為證悟得妙明不起生滅的自性,合于自住本體.這個自住本體,是妙覺圓明,圓滿地普照于宇宙間。所以在自性功能中‘一’具足無量作用,無量也只是‘一’。小中可以現(xiàn)大;大中可以現(xiàn)小,這個自性是如如不動的,遍滿十方虛空世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如果‘滅生合覺’,滅除了一切物理作用的束縛,使其返合于正覺自性之體,就能夠自性本體妙覺靈明的功能了。但是這個自性本體原本是具足功能,而且是虛妙圓滿的真心。卻不是普通的心理作用,也不是物理作用,也不是知識道理的作用,也不是如佛法所說的那些崇高超越的理解可以了知。同樣的,也就是能產生普通的心理作用,物理作用,知識道理的作用,也就是如佛所說的那些崇高超越 的真善美的名詞作用,也就是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與智識,以及出世超越的理解所能了知的。所以說:自性本體虛妙靈明的真心本無,要離開一切現(xiàn)象作用才能夠覺得。也要不離開這一切現(xiàn)象作用,才可見到它的功能。這個自性本體功能就是這一切現(xiàn)象作用所表現(xiàn)。這一切現(xiàn)象作用卻不是自性本體。這個道理,只有自己親證方知。無奈在有欲與無明和煩惱中的世間眾生,以及出高世間的聲聞緣覺們,用有限的知識,來測度佛無上正覺的大道。用一般世間的言語,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見呢?這譬如琴,瑟、箜斛、琵琶等樂器 ,雖然具備發(fā)生微妙聲音的作用,如果沒有妙手去彈,始終不能發(fā)出美妙的聲音。你與一般眾生,也同樣如此。這個自性寶藏的本覺真心,各自圓滿的。如果因得我指示,便風平浪靜,性海心波都了然不起,心境便能稍發(fā)澄清的光明。你們只要暫起心念,便先自發(fā)生塵勞煩惱。這都是因為不努力勤求無上正覺的天道,貪愛小乘的果實,少有所得,便自滿足。"

  自性真心證悟的法則與原理

  滿慈子間: “自性寶藏,正覺圓滿靈明的真心,原來是靈妙清凈的,我與佛本來都是一樣圓滿、但是因為我自無始以來即被妄想纏繞,長久在世間輪回中流轉不!,F(xiàn)在雖最少有所得,列入圣道,但是還未得到究竟的地位,佛已除滅一切妄心,圓滿正覺。自性真常,朗然獨妙。現(xiàn)在我請問: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既然清凈圓滿,何以又有妄心思想的作用,自已來遮蔽虛妙靈明的真心,遭受沉淪呢?”

  佛說,“ 你雖然相信我所講的至理,但是還有很多疑惑沒有去掉。我現(xiàn)在就用世間的事信問你:在我們這個城中,有一個發(fā)了狂的人,名叫演若達多(譯義名叫祠接)。有一天,早晨起來,自己照鏡子,忽然認為鏡中的人頭眉目相貌非常的可愛。痛恨自己的頭,不能看見面目。越想越不對,以為受魔鬼的作祟,自己的頭己經失掉。因此莫名其妙地發(fā)了狂,到處亂跑。你說,這個人為什么莫名其妙地發(fā)狂亂跑呢?”滿慈子答:“這個人心里自己發(fā)狂,并沒有其他的原因。”佛說:“妙覺靈明圓滿的真心,本來是圓明靈妙的。現(xiàn)在既然稱之為妄心,怎么會有原因呢?如果有個什么原因,就不叫做妄心了。自己有這許多妄想,自己互相輾轉,互為因果。從癡迷當中累積迷癡,所以經歷無數(shù)時劫。雖然有佛的發(fā)明指示,還是不能夠迷途知返。這個癡迷的原因,是因為迷惑而有的。如果認識了癡迷本來沒有什么原因,妄心還有什么可以依據(jù)呢?既然妄心本來就沒有生處可得,又從哪里去滅呢?得到正覺的人,猶如醒了的人,講述夢中的事。假使心里是明白的,有什么理由還肯去把捉夢里的東西呢?更何況妄心原來就沒有原因,根本就無所謂有真實的存在了。猶如城中的演若達多,原來并沒有為什么原因,使他恐怖自己的頭失掉,因而狂走。當他突然間狂心停止了,才知道自己的頭原來仍在這里,哪里另外可以看到一個頭呢!既是他狂心還沒有休歇,他的頭也從來沒有遺失過!你要知道,妄心的性質也是如此,哪里有個固定的所在。你只要不隨分別思想作用。不堅執(zhí)物理的形器世界相。不再造做業(yè)果。不隨狂妄的眾生相去追逐不舍。這三種因緣,自然斷除。世間所有的妄心作用,歸納起來,不外這三種原因。這三原因不生超時,你心里的狂性自然便休歇?裥囊坏┳孕,‘歇菩提'了。殊勝清凈靈明的真心,本來充滿周遍在宇宙間,并不從別人那里得到,何必要借勞苦身心去修持,才能證得呢?又如有一個人,本來在自己的衣服里,系帶著如意寶珠?墒亲约翰⒉恢X,反到處做乞丐,乞食奔走。當時雖然實在是貧窮,可是衣里的寶珠并沒有遺失。忽然有一個明白的人,指出他自己身上的如意寶珠,他立刻就成為大宮人。才明白這個神珠,并不是從外面得來的。"

  這時阿難又起立請問:“剛才佛說殺盜淫三種業(yè)力不生起,三緣也就斷除,心中的狂性自歇。狂性休歇就是菩提正覺。正覺自性不是從別人那里得到的。這樣說來,一切由于因緣的道理,是顯然明白的。何以佛在前面又忽然駁斥因緣呢?'因為因緣的道理,我的心才得開悟領解。就是現(xiàn)在與會的前輩同學,像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老梵志等,也都是因為聽到佛所說的因緣道,開發(fā)心地,有所領梧,才能達到無漏的境界。現(xiàn)在佛說正覺自性不從因緣所生。不但像我們年青人,還在求學佛法的階段,心里感到疑惑。我相信其余的人也都有同感。而且如此說來,外道學者們所說,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所生的理論,應該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了。希望佛垂大悲心,再開導我們的迷悶。”佛說:“譬如狂人演若達多的狂性因緣,如果消滅,不狂的本性,就自然而出。因緣與自然的相對理論,就只盡于此。演若達多的頭本來自然在那里。這個自然乃是自然其然的,沒有任何自然不是自然的。他因為什么因緣才自己恐怖遺失了自己的頭,而發(fā)狂亂走呢?如果頭是自然的在那里,只是因為照鏡子的因緣而發(fā)狂。何以他不自然發(fā)狂,卻要等到照鏡子的因緣才恐怖其頭遺失呢?其實他的頭并未遺失,只是因為發(fā)狂恐怖才生出妄想,可見本來的頭曾無變,又何須等因緣顯出狂性呢?如果說發(fā)狂是自然的,那么他本就有狂怖的心了。當他沒有發(fā)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里呢?若說不發(fā)狂是自然的,此頭本來無羔,何以又會亂跑呢?如一旦明白了頭還是本來的頭,也就知道是自己無故發(fā)狂亂跑所謂因緣與自然,都成了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三緣斷除了,就是正覺的真心。正覺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滅了。但雖然滅了生滅,也只已經滅了生滅不停所生的妄心。如果把能滅能生的功能都徹底凈盡了,才是無功用道的自性妙用。假若有一個自然,那就要等待自然的真心生起,生滅的妄心才會滅掉。這樣還是屬于生滅作用。要絕對沒有生滅作用,才叫做自然。況如世間的事物,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的才叫做和合性。不屬于和合性的,才叫做本來自然。本來自然的,就沒有一個另外所以然的性質存在,,那才叫做自然。可以和合的,便不是能和合的本能。和合與自然是相對性的,都要離開。能離與和合的都不是自性。這樣才叫做不是兒戲的理論法則。但是這還只是一種理論,要證得正覺寂滅圓明的自性,距離還很遙遠。你雖然歷劫辛勤修證、能夠記憶誦持十方佛的十二部經典,懂得數(shù)不清的清凈妙理,只是有益于你的戲論。所以你雖然談說因緣與自然的理論,明自最高的決定真理,別人都說你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像你這樣累積歷劫博學所得的知識,還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困辱。仍是要靠佛的神咒力量,才使摩登伽女淫念頓歇,得到阿那含果。她現(xiàn)在在我法中,努方精進,愛河徹底枯竭,同時也使你得到解脫。所以說,你雖然歷劫記憶誦持佛的秘典,還不如用一天功夫去勤修無漏法門,可以遠離世間憎或愛的二種苦惱。即如摩登伽女,原為淫女,因為神咒力量,消滅她的愛與欲念,現(xiàn)在我法中,號性比丘尼。與羅堠羅母,耶輸陀羅,都領悟到過去的因緣,知道歷世生死的原因,所以要知道,只因此一念貪愛,即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們能夠在一念之間,熏修無漏善業(yè),便能夠超越世緣的纏縛,或者蒙受佛的授記。你現(xiàn)在何以還是自欺的,只在理論上觀望呢?

  解脫宇宙時空與物理世間束縛的法則與原理

  阿難同大眾, 聽了佛的開示教海,心中的疑惑 便都消除,明白了自性的實相。身意頓時感覺輕安,覺得從來所未有。他又繼續(xù)問:“自性本體虛妙正覺靈明的真心,充滿周遍于宇宙間。雖然能夠包含孕育十方國土的佛世界中的萬有,但自性還是清凈莊嚴,依然靈妙正覺?墒欠鹩殖庳熚叶鄬W博聞是無益的,不如努力修習佛法。我今天猶如飄泊在旅途當中的人,忽蒙大王賜我富麗堂皇的大宅,但是還不知道入門時門徑。希望佛的慈悲,指示我們一般在黑暗中的人,如何舍棄修學小乘,證得自性寂靜的本際,開發(fā)我們明白自性真心的大道。使一般求學佛法的人,知道怎樣降伏素來的攀緣心,得到總持法門,而進人佛的知見。這時,佛哀憫在會得到小乘果,或者對于正覺真心還不能自在的人。也為了將來在佛過世以后,末法時代想要發(fā)明真心自性正覺的人。去開示一條上乘的微妙修行的道路。就向阿難說:“你們既然決定發(fā)正覺的心,對于佛境界的靈明大定,立志勤求不生疲倦,永不退轉。應該首先明白,要發(fā)明正覺自性的基本初心,開始就要認清兩點決定性的義理。什么是那兩點基本初心決定性的義理呢?”

  “第一,你們若要舍棄小乘的聲聞果,修學大乘的菩提道,進入佛的知見境界。應該仔細觀察,發(fā)心的動機,與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是相同的?還是不相同的?假若最初發(fā)心修證自性的時候,是用生滅的心,作為基本修行的因素,而想要用它證得佛乘不生不滅的果位,那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這個道理,你應該透徹觀察一切物理世間,可以造做的事物,都會變化消滅。你再觀察世間可以造做的事物,哪一樣是不壞的?但從來不曾聽說虛空會爛壞,為什么呢?因為虛空不是可以造做的,所以始終不能變環(huán)與消滅。你的身中堅固的(如骨骼等)是地的種性。潤濕的(血液等)是水的種性。暖觸的(溫度暖力)是火的種性。動搖的(呼吸循環(huán)等下是風的種性。綜合起來叫做四纏,構成一個人身。因為有此四大種性的四纏作用,分化了你澄澄湛湛圓妙正覺靈明拘真心自性的功能,發(fā)展而成為身體各部分的作用。所以能看、能聽、能感覺、能思推觀察,從始至終,受時間空間的五疊混濁所牽纏。何以叫做濁呢?譬如清水,本是清潔的,因為含有塵土灰沙等的物質,所以本來的清潔變了障礙,清濁兩種體性,是不相同的。例如一個人,拿塵土投在清潔的水里。那么,土質就失去固定留礙的作用,同時凈水也失去清潔的本相,而形成混濁的狀態(tài)。所以名之為濁。你的濁,共有五種。它之所以成為濁,也同是這個道理。

  五濁的說明: 你見到虛空遍滿十方界。虛空與所見的作用,不能分別。雖有虛空現(xiàn)象,而沒有虛空自體。雖有所見的作用,"而所見的性能不能知覺。虛空與諸現(xiàn)象,互相交織,妄成世間相,這是第一重,叫做劫濁。你的身體,組合地、水、火、風四大種而成,見、聞、覺、知的功能,受到生理的限制,被身體上有限度的本能所留礙,而地、水、火、風的變化性能,又使你有知覺,這種心理與生理的互相變化交織,妄成精神作用,這是第二重,叫做見濁。你心里有記億、知識、誦持、習慣等作用發(fā)生所知所見的性能,包容顯現(xiàn)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事物)等影像。離開外界,就沒有現(xiàn)象可尋。離開知覺,就沒有自性可得。心里變化互相交織,妄成身心現(xiàn)狀,這是第三重,叫做煩惱濁。你隨時隨地心思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yè)運每常遷于國土。’意識知見,希望現(xiàn)實景象,永遠存留于世間。但是亞力自然地運行,卻使一切景象,經常隨時間空間而變遷。矛盾互相交織,妄成人間世事的痛苦,這是第四重,叫做眾生濁。你們能見與能聞的,與本來的覺性原是沒有兩樣。因為外界的現(xiàn)象不同,所以生理上的黨性作用也就互異了。而實際在心靈上又都能互相知覺,只是在應用土不一樣而已。這種體用上的同異,失去準則。二者互相交織,妄成生命的歷程,這是第五重,叫做命濁。

  修證的法則:“你現(xiàn)在要想從見聞覺知的功能上,契合自性本來常樂我凈的佛境地,應當先自抉擇死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依據(jù)本來不生不滅,圓滿澄湛自性本能的原理。以澄澄湛湛的境界,旋轉虛妄生滅的妄想作用。漸使還歸于原來的本覺自性,得到元本靈明正覺沒有生滅的自性本體。你應當這樣來決定修學佛法的因地發(fā)心,然后再精進修證,圓成佛的果地妙用。例如要想澄清濁水。初步必須先把油水貯放在靜止的·器皿里面,使它要靜靜地深沉不動,沙土自然會沉下,清水就顯出來了。這樣名叫初伏客塵煩惱。由此再加精進去掉泥滓,保持水的純清。這樣名叫永斷根本無明。最后復加精進,使清潔靈明的性相益發(fā)精純,對于一切變現(xiàn)不再生煩惱心。而能起一切變現(xiàn)妙用,都能自然而然地使之合子自性本體寂滅的清凈妙德。(以上說明,如果只依據(jù)物理生理來求自性正覺,是不究竟的。)”

  第二,“ 你們如果決定拋棄一切小乘。發(fā)起勤求自住正覺的真心,對于大乘的菩薩道,以大勇猛的精神去求證。便應當詳細審查煩惱的根本。這個使你在無始以來,發(fā)生業(yè)力生命的作用,究竟是誰作誰受呢?你要修證自住正覺,假若不詳細觀察煩惱的根本,就不能知道心理生理的虛妄顛倒作用,是從哪里發(fā)生的。如果顛倒在哪里還不知道,卻怎樣去降伏它,證取佛的果位呢?你且看世上解開繩結的人,如果他看不見結的所在,卻怎樣知道去解開呢?誰也沒有聽到虛空可以被你解開的。為什么呢?因為虛空沒有形象,根本沒有結需要你去解。 你要知道,現(xiàn)在的眼、耳,鼻、舌以及身,意,這六個就是你的賊媒,自己劫去自己的家寶。因此從無始以來,眾生世界,就生出互相纏縛的糾結,所以不能夠越脫物質世間。”

  眾生世間與時空:“怎樣名叫眾生世間呢? 所謂世,就是時間的遷流。所謂界,就是空間的方位。你應該知迅東西南北,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都是空間的界位。過去、現(xiàn)在、未來,就是時間的世相?臻g的方位有十位。時間遷流的數(shù)目有三個。一切眾生,始終受時空的交織,構成萬有的各種現(xiàn)象。身中的變化,與時空世界的關系,互相牽涉干擾?臻g方位,雖然設立十個。它的方位,各有確定的范圍,看來是很明白的。但是平常只注意東南西北四方。因為上下不能有固定的位置,中間也沒有固定的地方?臻g只要取四個位數(shù)就可以明白應用了?臻g四位,同時間的三位,互相配合。三四四三,宛轉相乘就得十二的數(shù)宇。(物理作用,只有六位。生理的六根,也只有六個。與時空世界相對,分做十二位。所以身心也只取十二根塵為基數(shù)),這些數(shù)字用時間空間的三四數(shù)再重矗相乘,就可以得到十百千的無窮數(shù)目。因此總括始終,六根當中,名各有一千兩百功德。你又當在這些作用中間,決定其本能的優(yōu)劣。譬如眼晴觀看的本能,只可以看見前面,不能見到后方,前方完全明白,后方完全暗昧、視線旁觀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一。綜合眼睛所做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的功能,一分卻沒有德業(yè)。所以當知眼睛只有八百功德。例如耳聽聲的本能,可以周遍一切處所。十方所發(fā)的聲音,完全沒有遺漏。聲音一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得到。靜止的時侯;又沒有邊標可窮。所以當知,耳的功能,圓滿了一千兩百功德。例如鼻子嗅聞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息流通。雖然有出有入,但缺了中間的交互作用,實際鼻子的作用三分缺一。所以當知鼻子也只有八百功德。例如舌的本能,可以發(fā)出言語,宣揚表達所有世間或超越世間的智慧和理論。言語雖然有區(qū)域分別的不同,能說各種道理的功能,卻無窮盡。所以當知,舌的功能,圓滿了一千兩百功德。譬如身體感覺知覺的本能,知道舒適與不舒適,不能有中性的知覺,離開了外物,便知道離開的作用,接觸外物就有身和物的作用。因此驗證身體的本能,也是三分缺一。所以當知,身體的功能,只有八百功德。例如意識的本能,能夠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的各種事物思維的法則。無論圣人與凡夫,沒有哪樣不被包容。而且都可以盡其邊際。所以當知,意識的功能,圓滿一千兩百功德。

  身心超脫的原理:“你現(xiàn)在想逆轉生死欲海的巨流,要返還窮究生死流力的根元,達到不生不滅的自性的實際。應當體驗生理的六種機體,哪個是相合的?哪個是相離的?哪個深?哪個淺?哪個圓通?哪個不圓滿?如果能夠在這些作用上,領悟到圃通的根本,用它來逆轉無始以來互相交織的業(yè)力之流,就須要知道用哪一個修怔,容易得達圓通,哪一個不容易得到圓滿。如此選擇比較它的優(yōu)劣,對于修行證果的時間來說,等于一日與一劫數(shù)的出入。我現(xiàn)在完全說明了生理六根的澄湛圓明的功能,本來所具的功德數(shù)量。隨你自己去詳細選擇一個可以入門的,我將為你再加闡發(fā)明白,使你能夠增加進步的速度。十方世間的已成佛者,在十八界的身心作用上,隨便用哪一門都能修行,也都能得圓滿無上正覺。在這些生理機能中間,對于他們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是你的智慧低劣,不能夠在這許多作用當中,可以自在運用,自便智慧圓滿。所以我方這樣明白宣揚,使你只選定一門深入。只要深入一門,到達真心無妄的程度,身心的六根知覺性能,也就都能一時清凈了。阿難又問:“如何逆轉生死之流,一門深入,能使六根都得清凈呢”佛說:“你現(xiàn)在已得到須陀恒果。已經滅除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眾生世間的見解上所斷的疑惑、但是你還不知道生理六根的機能當中,累積有多少生世以來的虛妄習氣,這些習氣。還要修證才能斷得。更何況這些根境作用中間,還有生起,存在、變異、滅亡四大過程中,多少不同的數(shù)量和紛繁的頭緒。現(xiàn)在你且觀其顯現(xiàn)在前的六根功能,究竟是一個還是六個呢?假若是一個,耳何以不能見?眼何以不能聽?頭何以不能走路?足何以不能說話?如果六根功能決定是六個,例如我現(xiàn)在為你們闡揚微妙的法門,你的六根功能,是哪個來接受?”阿難答,“我用耳來聽”。佛說:“是你的耳在所,和你的身體與口,又有什么關系?何以又用口來問道理,同時身體又起來表示恭敬呢?因此你應該知道,它不是一個就是六個,不是六個就是一個?偛荒茈S便就說你的六根也是一個,也是六個。一定要弄清楚,六根究競只是一個功能,還是有六個功能呢?你應該要知道:六根的功能,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六個。因為無始以來,自性圓明,妄起顛倒交互變化,才有一個或六個的作用發(fā)生。你得到須陀恒果,雖然六根的外馳習氣已經消除,內在還是有一清凈的境界存在。猶如一個大虛空,包含各類物質的東西。因為物質的東西形狀各有不司,人,所現(xiàn)曲空博挽不同了*啪袋除去了物廚東西以外云看腹空,就說虛空是完整的一個。其實,太虛空,哪里可能隨你去說成同的或是不同的呢?因此,當然更不能說虛空就是一個,或者不是一個了。所以你的那個能夠了然明自六根根本的功能,也同是這樣的道理。因為有光明與黑暗等兩種相對的現(xiàn)狀,在圓妙的自性中,膠著澄澄港湛的酶靈明,發(fā)生能見的功能。能見的精靈與色相反映,生起變化,就凝聚成生理機能。這個機能,就是眼睛。它具備地,水、火、風四大種性能的微妙成分,構成如葡萄形狀的眼珠。四大種微妙性能生起放射飄浮作用,追逐著外界的色相。又因為聲音響動與安靜,兩種現(xiàn)象互相激發(fā),在妙圓的自性中,膠著澄澄湛湛的靈明,發(fā)生能聞聽的功能。聞聽的精靈與聲音動靜的反映,含藏聲波的作用,就凝結成生理機能。這個機能,就是耳朵。也具備有四大種性能的微妙成分,構成耳朵猶如卷曲的樹葉形狀。四大種微妙性能生起放射飄動的作用,追逐者外界動靜的音聲,生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為暢通與閉塞等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互相激發(fā),在妙圓的自性中,膠著澄澄湛湛的靈明,發(fā)生能嗅為功能。嗅覺的精靈與香臭等氣味的反映,吸收香臭的放射作用,就凝結成生理的機能。這個機能,就是鼻子。也只備有四大種性的微妙成分。如一雙垂爪似的鼻子形狀 。四大種微妙生起放射飄動的作用,追逐若外界香臭等氣味而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為淡味與各種變味的兩種現(xiàn)象互相參合,在妙圓的自性中,膠著澄澄湛湛的靈明,.發(fā)生能嘗味的功能。能嘗的精靈與各種變性滋味的反映,產生能嘗滋味變化性的功能就凝結成生命的機能。這種機能,就是舌頭。也具備有四大種性能的微妙成分,猶如偃月形狀的舌頭。四大種傲妙性能生起放射變化的作用,追逐著滋味的變化性而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為分離與接觸兩種相反的現(xiàn)象互相摩擦,在妙圓的自性中,膠著澄湛湛靈明,發(fā)生能感覺接觸的功能,能感覺的精靈與接觸反映,變化,就凝結成生理感覺神經的全部機能撼,這個功能,就是整個身體,也具備有四大種性能的微妙成分,猶如充滿空氣的皮囊形狀,四大種微妙性能起放射作用,追逐著外界的感觸而起本能的運動作用。又因為生起和變滅兩種現(xiàn)象互相連續(xù)不斷,在妙圓的自性中,膠著澄澄湛湛的靈明,發(fā)生能知覺的功能。知覺的精靈與事物的法則反映,集攬累積事物的法則,就形成身心覺的機能。這個機能,也具備有四大種性的微妙成分,形成意識思想,,猶如陰暗室內看影像的現(xiàn)狀。四大種微妙性能生起放射思想作用,追逐著外界事物的法則。”

  修證自性的法則與原理

  佛說:“如上面所說六根的身心作用,都是由正覺靈明能所發(fā)生,人們不能怔悟自性本自具足的靈明,反而只認識現(xiàn)行的有為意識的明了作用,還想用它來明白這個本來靈明正覺的本性,所以才失掉精靈了然的自性功能。膠著妄想動能發(fā)生有形有相的光輝。你現(xiàn)在知果離開黑暗與光明,就沒有可見的自體,離開有聲無聲的動靜,根本就沒有能聽的實質。沒有暢通與閉作用,嗅聞的性能就不能發(fā)生。沒有變昧與淡昧,能嘗的性能就無從出。不離也不觸,感覺的本能就投有。不滅也不生,意識的了知,便無處安寄。你只要不依循動靜、合離、淡變、通塞、生滅、明暗等十二種有為的現(xiàn)象。‘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fā)本明耀。耀性發(fā)明,諸余五黏,應撥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由是六根互相為用。’任隨你在哪一機能上,自己拔除它的執(zhí)著習慣,脫開膠著性的黏固作用,使它內在潛伏。(此處所說的內,不是確指身體以內。內是對外說,就是無內外的內。但亦不離于身內的內,這里全在智慧的明決。)沉潛內伏久久,靜定到極點,反歸到自性根元的真心,就能發(fā)明本性的靈明朗耀。靈明朗耀的本性發(fā)明以后,其余五根執(zhí)著習氣的膠固性,也會隨著拔脫,自然全體圓明自在。然后就可以不由外界影響,發(fā)起自性的知見功能。這時侯的靈明,不必一定要依附于生理的機能,但也可以寄托于六根而發(fā)出靈明的作用,因此六根就可互相為用了。(到這樣才可謂神而通之,就是俗名叫做有神通。)你難道不知道在這個法會里的阿那律陀;(譯名無貧,得半頭天眼。)雖然盲目而能看見。跋難陀龍(佛經所稱龍神之名,譯名善歡喜。)雖然無耳而能聽聲音 。 伽神女,(佛經所稱女河神之名, 伽是印度的河名。)不需用舌頭而能知味,舜若多神,(佛經稱虛空神。)雖無身體亦能感觸。虛空神本來就沒有身體與接觸的感覺作用,佛施予神力,在自性光明中,照映他暫時具有身體,使他領略感觸的情形。因為他的性質本來和風一樣,根本就沒有如同人類的身體。還有如一切得到滅盡定功力的人,到了寂滅果位境界的聲聞們,例如現(xiàn)在在座的摩珂迦葉(金色頭陀,傳佛心印,又名大迎葉。)很久以前,已經滅除意識的作用。不必如通常人,用思想心念,即能憑自性功能,圓滿靈明,了知一切事物。你要知道,你現(xiàn)在的六根,拔除了執(zhí)著的膠固性,而能夠圓滿歸伏到自性功能。靜安久久,心性內在,譬如壁玉無瑕,晶瑩發(fā)光。但能如此,所有四大種性的微妙放射作用,以及物質世間等一切變化現(xiàn)象 ,都猶如熱湯銷化冰雪。就可以隨時隨地,將一切妄念妄想化為自無上知覺。例如一個平常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如果很快地閉上眼睛,眼前就只有一片暗昧現(xiàn)象,六根也就看不清楚。那里,頭與足,也都一樣是看不明白了。但是這個人用手遍繞身體來摸,雖然看不見六根的形相,頭足卻有不同的區(qū)別。這個能夠知覺的功能,還是依舊存在。所以應當知道能看見的自心能發(fā)揮功用,那就不會被黑暗現(xiàn)象所蒙蔽了。所以你若能使生理的六根與外界的現(xiàn)象都銷融無得時,自然自性的本覺靈明,就發(fā)生圓融靈妙的功能了。”

  阿難問:“ 如佛所說:最初要求證得正覺的因地之心,如果想要常住不變,必須和證得自性正覺的果地名目相應。那么,如證得自性果地中的所稱的:菩提,(正覺)涅架,(寂滅)庵摩羅識,(白凈識)真如,佛性,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名稱。名稱雖然同,其所表示的含義,都是稱頌自性本體功能的清凈圓滿。體性堅凝;猶如金剛寶玉顛撲不破的長住不壞。但是現(xiàn)在這個看的,與聽聞的,離開光明與黑暗,動與靜,通與塞等等現(xiàn)象的映,就畢竟沒有一個自體。猶如意識心念,離開面前外境的用,本來就無所有。何以用這些終將斷滅的性能,做修證的基因地,而能獲得上面所說的長住的果位呢?如果離開光明與暗,所看的就是絕對的虛空。如果沒有面前的外景,意念的自就自然消滅。這樣進退循環(huán)去研究,加以微細的去推導,本來沒有一個是我真心的自體,也沒有一個是我真心的所在處。這樣一來,用什么做修證的因地,去求得無上正覺呢?佛在前面所說的自性本體,澄澄湛湛的精明,是圓滿長住的。我們既然把握不住,好像并不是真誠的實話,結果猶如兒戲的理論。究竟怎樣才是佛的真實道理,希望再賜慈悲,開發(fā)我們的愚昧!”

  佛說:“你雖然博學多聞,還未滅盡一切習漏,你心里只是知道有一個個顛倒的原因。但是真實顛倒擺在你的前面時,你實在并不認識。我恐怕你雖然有誠心,還是沒有信我的話。我現(xiàn)在姑且拿塵俗的事實,來解除你的疑惑。”這時,佛叫羅喉羅(佛之子,譯名覆障)打鐘一聲。佛問阿難道:“你現(xiàn)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我聽到了"。過了一會,鐘聲停止了,佛又問道::你現(xiàn)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現(xiàn)在聽不到了。"這時,羅眠羅又打鐘一聲,佛又問道:"你現(xiàn)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又答道:“都聽到了。”佛又問阿難:“你怎樣能聽到?怎樣聽不到的?”阿難與大眾都答道:"如果打鐘發(fā)聲,我們就聽得到。打過了很久,聲音消滅了,聲音與響動都沒有了,就叫做聽不到。”這時,佛又叫羅喉羅打鐘一聲,問阿難道:“你現(xiàn)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有聲。"過了一會,聲音消滅了,佛又問道"你現(xiàn)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沒有聲。”再過一會,羅喉羅又來打鐘佛又問道:"你現(xiàn)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有聲。"佛問阿難:“你怎樣才叫它是有聲?怎樣才是無聲?”阿難與大眾都答說:"如果打鐘發(fā)聲,就叫做有聲。鐘打過了很久,聲音消滅了,聲音與響動都沒有了,就叫做無聲。"佛說:"你們現(xiàn)在何以這樣胡亂說話,毫無標準?”大眾與阿難,聽佛這樣說,就問道:"我們怎樣是胡亂說話,毫無標準呢?”佛說:"我問你們聽到嗎?你們就說聽到了。又問你們有聲嗎?你們就說有聲。一忽兒答的是聽到了,一忽兒答的是有聲,這樣如何不是胡亂說話呢?聲音消滅了,沒有響動,你就說聽不到。如果實在聽不到,能聽聞的自性已經消滅等于是枯木。那么,鐘聲再打的時候,你何似又知道有聲音或沒有聲音呢?有聲音或設有聲音,自然是聲響的作用。能聽聞聲響的自性,與有聲無聲又有什么關系呢?難道那個能聞的自性為您的需要而有無嗎?能聽聞的自性,如果實在絕對沒有,知道絕對沒有的又是誰呢?所以你要知道,聲在能聽聞的自性功能中,只是聲音自己生起滅了。并不是因為你聽見聲生聲滅而使你那個能聽能聞的自性功能,隨著而有而無。你既然還不清楚哪個是聲響,哪個是能聞的自性。難怪你昏迷不悟,認為真帶的自性將會斷滅了。你更不應說:離開動與靜,閉塞與開通,就沒有能聽聞的自性。為什么呢?譬如二個睡熟了的人,在他睡眠的時候,家里有一個人,就在那時,槌布或者舂米。這個睡熟了的人,在夢中聽到這種舂米的聲音,幻覺成為其他東西的響聲;蛘咭詾槭谴蚬模蛘咭詾槭窃谧茬。他在做夢當中,就自奇怪這個鐘的聲音不夠響亮,很像木石的聲響。等到醒來一看,才知道是槌杵的春搗聲音;他告訴家人說:我剛才在做夢,把這個春臼的聲音,當做鼓響了。這個人在做夢當中,"難道不記得動與靜,開閑或通塞嗎?由此可見他的身體雖然睡眠了,他能聽聞的自性,并沒有昏迷。再迸一步來說:即使你的形體完全消滅,生命光輝的本能變遷了。這個能聞的自性,怎樣能說會隨你的形體而消滅呢?都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追逐一切聲色,跟著意識心念的變遷而流轉不停。從來就不能自己開悟自性是清凈的,靈妙的,常住不變的。他們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隨外緣的變遷,追逐一切生滅的作用與現(xiàn)實。所以生生不已,"習染雜亂,因而流轉不息了。‘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xiàn)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如果舍棄生滅的作用,守住真常不變的自性。定止久了,自性真常的光明便會現(xiàn)前。生理機能的六根本能,與相的外境六塵現(xiàn)象,以及意識心念的作用,就會頓時消除。思想的現(xiàn)狀,就是清凈自性的渣塵。意識信念的作用,就是清凈官性的污垢。如果這兩種都遠離了,你的法眼(具見佛法所指自性的人眼)就會頓時了然清明,豈有不成無上正覺的道理。”

  修證自性解脫的總綱

  這時,阿難又說:“佛雖然講了第二義門,(修證的法則與原理)但是世間的人,如想解開此結,而不知道所結的中心在哪里、我相信這個結始終不能解開。就是我與在會一般還在求學的聲聞,也是這樣。由無始際以來,隨同這些無明,俱生俱滅。雖然得到博學多聞的善根,出了家,專門來修學佛法,猶如患隔日虐病的人,有時好些,有時又病了。希望佛發(fā)大慈,伶憫我們這般陷溺太深的人,指示我們的身心所結在哪里?如何才可以解開?并且亦使將來的苦難眾生,免得在生死海中旋轉輪回。始終墮落于無明和欲望和煩惱的三有中。”

  佛聽了阿難的請求,就說:“你要想認識明白與生命俱來的無明,須知那個使你輪轉在生死之流中的結根,并不是其他東西,就是你的六根。你現(xiàn)在想知道無上正覺,想從速證得解脫的安樂法門,要求得到寂靜靈妙真常的果地,也不靠其他的東西。依然還是你的六根。”

  阿難聽了佛的開示,心里還是不明白。又問:"佛說我們在生死海中輪回的,以及得到安樂妙常的,并不是其他的東西,都是這六根的作用,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說,“生理機能的六根,與自然界的各種物理性能,從同一根源研發(fā)生。所以結縛與解脫,在根本體性上,并沒有兩樣。這個分別意識的性能,只是虛妄暫時的現(xiàn)象,猶如虛空中的華文,幻也幻滅。你要知道,因為物理的作用;引發(fā)知覺的性能。因為生理的機能,才有六根的形相。六根形相與所知所見的這個作用,幫沒有自性,就像交蘆一樣,(交蘆是一種植物,不同于普通的蘆蘆葦,生長的時候,必須二莖交相并立,根處盤結相連。單獨就會撲地,不能自立。外形實而中心虛。譬如心物與身心,都是相依為用,卻又是一個體性所生。同時雖有而中間買空,因中空而能顯有的作用。)所以你現(xiàn)在應該知道,若把這個所知所見的作用,認定是一個可以能知的東西,邢就是無明的根本。如果明了這個所知所見的作用,它的自住功能,本來是不可見的,無形相的。那便是無煩惱的寂滅清凈真心。你何以在這中間,誤認為再有其他東西存在?”這時,佛要把這種至理,以扼要簡挺的辭句說出,綜合起來,作一個偈語與閘難說:

  其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真心自性的自體是空無形相的,沒有任何三點東西存在。但卻有生起一切萬有(有為)的作用。萬有之能生起作用,都是因緣的會覓因緣聚合則生,因緣離散則滅。萬有的存在,只是時間空間里的暫有現(xiàn)象,暫有的存在是如幻的。須知自性以空為體;以一切相為相,以一切用為用。)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自性以空力體。體性偽空,是澄澄湛湛;寂滅無為的。既無一物存在,又是不生不滅。雖然因緣聚合,生起萬有的作用;可是這一切萬有,并不能實在固定地存在著。況如虛空星的華文,供起供滅。)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提出一個妄心的名詞,只是為了顯出真心的理性。其實不但妄心是妄有的;如果你執(zhí)著認為有一個真心的存在、那么,這個真心的觀念,也等于是一個妄心)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真心自性,并不是真的另有一個真心單獨存在。但也不可以執(zhí)著真心就沒有一個自性存在。要離妄心意識的作用,才能證悟得到。所以在這個理性中間,你如何可以堅執(zhí)地認為有一個能見的功能,或者把捉一個所見的作用呢?),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在本能與所發(fā)的作用中間,以及空與有的中間,真與妄的中間,體與用的中間,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真實自性。所以說自性的體用之間,像交蘆一樣,都是一體的兩面?沼型础6植恢诳沼。)

  結解同所因,圣凡無二路。

  (空有本來同源,只是一體的二用。萬有一切都從因緣所生而起,它的體性本來是空的。所以緣生性空,性空緣生。有復歸空,空能生有。凡夫眾生被緣生的幻有所迷惑,六根所起的結縛,不能開解,所以追逐輪旋于生死的巨流里。若能超越幻有的緣生而證得真空自性,就是解脫,名為圣人。其實,以自性本體而言,在根本上,圣人與凡夫,都沒有兩樣,本來是相同的。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根據(jù)上面所引用的交蘆譬喻,便知自性體用一體兩面的原理。你觀察這個交蘆的中間性能,說它是兩個支干吧,它又本來同根。說它是一個根本吧,又發(fā)生兩支的現(xiàn)狀。說它的形狀是一根實根吧,它的中心又是空的。說它的中心是空的吧,它又能產生實質的支干形狀。無論事實上與理論上,都不能堅執(zhí)地將任何一面作為定論。如果堅執(zhí)地說它是空,或是有。便是錯誤的偏見。

  迷晦即無明,發(fā)胡便解脫。

  (如果堅執(zhí)著空有任何一面的道理即是究竟;或誤認有與空的一邊,就是自性的根本。這樣就被昏晦所最,就叫作無明。覺悟無明是空的,無明就會渙然消失,無明妄想,便一轉而為靈明正覺,這樣即達到解脫的境界)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但定要達到圓滿解脫的果地;能夠解除無始以來,生死習氣的六根纏縛,必須先從某一根源開始修證;然后六根纏縛,依次解除。六根既經解脫,連那一個清凈的境界也隨著消失,而返還子自性本來。)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走覺。

  (所以要達到解脫圓通的境界,在開始著手修證的時侯。對于六根門頭的選擇,就要審察注意。從哪一根著手修證,才能最合子自己,而能有所成就。選擇確定以后,精進修持,得入本體功能之流,修成正覺的果位。)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佛法將身心見聞覺知的分別思惟意識作用,仔細剖析,說明它的現(xiàn)象,叫做法相,又稱為唯識。大體區(qū)別識共有八種,所以也叫被八識。眼,耳、鼻、舌、身的個別作用,是前五識,第六是分別思惟的意識。第七是與生命俱來的我執(zhí),叫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是身心一體,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識一切種子功能的總機樞。阿賴耶識的含藏一切種性功能,本來也是空有互相為體用的。它所以形成阿賴耶識的功能,并不是真有一個阿賴耶的存在。它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的種子;剎那剎那,生滅不停的,所以顯出作用。猶如一股暴流,生生不已,運行不息,綿綿密密,宛然形成它的現(xiàn)象。說它是自性真心的功能,可是它的自體卻是空的,它不是真心的功能,可是離開作用,真心的功能,又無從產生。一般人很難了其中空有是一體二用的道理。說空就執(zhí)著一個空,說有又執(zhí)著一個有。佛說恐怕世人容易迷惑,所以平常不肯開示演說這個道理。)

  自心取自心,非勾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謂理性上的真與妄。事實上的空與有,F(xiàn)象上的實與幻等等。以及宇宙萬有的一切現(xiàn)象,其實,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研發(fā)生的作用。它的真心體性,元本是空無形相的。現(xiàn)在想要明自真心的空性和一切現(xiàn)象的本元,都是以自心求取自心的體用。為了要辯駁幻有,因此說它是幻法,其實何曾有一個東西可以把捉。所以就真心空性的體上來說,根本無所謂勾有的存在。但是性空自體,遇因緣聚合,生起作用,就形成幻有的一切現(xiàn)象。不執(zhí)著幻有的作用,雖然有勾有的現(xiàn)象,根本并不相干。但是如果執(zhí)著以不取幻有才是究竟,這個不取的作用,還是幻的。自住真心的體住,無所謂非幻的現(xiàn)象。非幻尚且不存在,一切幻有的法則,不過都是為了剖析性空的本體所建立,哪里有個幻法可得呢?)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靡提,彈指超無學。

  (上面所說的直指自性真心的理性,是究竟的了義教,是無門的法門。猶如妙蓮華出于污泥,而不沾染絲毫泥渣。猶如顛撲不破的金剛王寶,是無上的正覺。也就是達到如幻三昧境界的捷徑,彈指之間,就可以超過無學的果位。)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注五十),一路涅磐門。

  (阿毗達磨,簡譯作論藏,就是真理的最究竟的理論。薄伽梵,也就是正覺成佛者的另一稱呼。這三句是本偈語全篇的結論。說明上面所說的理性,就是最高深的理論。十方一切佛,都是從這一門而得入自性寂滅海(涅磐)的果地。通常認為理性的理論,與事實的實證是兩回事。其實不只事與理本來合一。對理性真能透徹了解,也就可以達到實證的果地。如果只知道理性,事實驗證不能達到,也就是對理性沒有徹底的了解。須知最后解脫,乃是般若智慧的解脫。般若智慧,就是理性與實證泯然一體的究竟正覺。即不是有象,也不是無相,而歷歷不昧。所謂非生因之所生,實了因之所了。)

  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總結的開示偈語,對于自性靈明的妙理,己有所領捂。心目開明,煥然一新。但是對于開解六結,一亦不守的道理與次序,還不能徹底了解。請求佛再加說明。于是佛拿起一條華巾,打了一個結。問阿難說:“這是什么?”阿難與大眾答道,“這個叫做結。”佛又連續(xù)在這條華巾上打了五個結。每次都問,"這是什么?”阿難與大眾都答說:"這些也都叫做結。”佛說,"這一條華巾,我最初打了一個結,你們就說是結。以后我連續(xù)每打一結,何以你們也都說是結?”阿難答,“這一華巾,本來只是一體。佛打一個結,就叫做一結。如果打了一百個結,就叫做百個結,F(xiàn)在佛不多也不少,只打了六個結,就不能說是五個,也不能說它是七個。”佛說:“這條華巾,只是一條整的,我打了六個結,就叫做六結。你看,華巾是一條整體,因為打成了結,就有不同的差別。最初一個結,就定名叫做第一個結。最后一個結,就定名叫做第六個結。第一與第六之間,可否隨便變更它的次序?”阿難說:“一條華機既然打成了六個結。它的先后次序,迥然不同,決不能把六結的首尾倒置。即使盡我一生的聰明來推理,也不能把這六結胡亂定名。"佛說“這六個結。雖然不同,但是它的根本來源,都由一條華巾做成。若要把六結的次序攪亂,卻是不可能的。你的六根,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它的本體究竟原是同一體性的,產生了作用,構成六個形態(tài),于是它就畢竟不同了。你如果認為六結是多余的,只想守一才對,那如何可能呢”阿難說:"有結的存在,是非才會發(fā)生,才會有這個結與那個結不同的爭執(zhí)。佛如果把所有的結都解除了,結的本身既然不生,自然就沒有了彼此。一個結的名都沒有,更何況六個呢”佛說,“六根解脫,一也不守酌道理,王同這個一樣。你要知道,·.你從無始以來,因為自性真心變態(tài)的妄動,發(fā)生了狂亂的知見。妄心狂見發(fā)動以后,就不止息。變態(tài)妄動的功能,產生了物理塵勞的作用。猶如眼睛極力注視虛空,因勞倦而發(fā)生變態(tài)的現(xiàn)象,便看到空中狂華亂舞。自性本來是澄湛精明的。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等物質,以及眾生的生死涅磐,也都是自性本體功能變態(tài)妄動的狂勞顛倒現(xiàn)象。猶如空華無因而生,自然而滅。”

  阿難問:"這種變態(tài)妄動的塵勞作用,既是結習難除,怎樣才可以解脫呢?”佛就將手中所結的華巾,左右旋轉牽動。問阿難說:“我這樣左右牽制手中的華中,都不能解開這些結。究竟要怎樣才可以解開結呢?”阿難答:“要想解開這些結,必須從結的中心去著手。”佛說:“一點也不錯。要想解結,必須從中心下手。我所說的佛法,是講一切萬有現(xiàn)象,都從因緣所生。擴而充之,便可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法則,便能知道它的本來原滴滴的雨水,也都可以知道它的數(shù)量。如目前的種種現(xiàn)象:松樹如何是直長的?荊棘如何是彎曲的?鵠如何會長自毛?烏鴉如何是玄黑的?這些現(xiàn)象,佛都能了解它的根源。所以你心里想選擇六根門頭,由此求得解脫。只要解除六根的結根,外界塵勞的現(xiàn)象,自然就消滅了。既然一切妄心妄想消亡了,余下的不是自性的真心,還是什么呢?我現(xiàn)在再問你這一條打了六個結的華巾,可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里,一齊都解除了呢?”

  阿難答:“這些個結,本來是依次結結成功的,現(xiàn)在也應當次第解開。因為這六個結,雖然同是一條整體所成,但結結的先后時間次序都不同,如何能夠同時解除呢?”佛說:“你想要解脫六根,也是同樣的道理。生理上六根的本能活動,如果先得到解脫,就可以先得到入空,我空的境界。進一步,使空性圓明自在,就達到法解脫。(智慧的解脫。)既達到法解脫的境界,所謂空的境界,也自然不生,這樣才叫做菩薩從三摩地(定慧雙融的三昧正定境界。)得到無生法忍。

  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方法的自述

  阿難與大眾,蒙佛不厭其詳?shù)拈_示,慧性覺悟,忽然圓通得到再無疑惑的地步。雖然領悟到一六解脫的道理,但是還沒有達到圓通的本根。于是又請求道:“我們歷劫飄零在生死苦海中,猶如苦兒一樣,孤零地飄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慮,與佛誼屬天倫血統(tǒng)。好像失乳孤兒,忽然遇著慈母。如果因此際全面能夠成道,今天所聽到的妙密法語的開示,就應該等于本悟。否則,同沒有聽到是一樣的。唯有希望佛再發(fā)慈悲,教導我妙密莊嚴修持的法門,以完成佛開示的最終愿望。

  這時,佛普告在會大眾中的諸大菩薩,以及諸漏已盡的大阿羅漢們說:“你們菩薩及阿羅漢們,在我教導的佛法當中,已經得成無學的果位。我現(xiàn)在問你們,大家最初發(fā)心的動機,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樣是最圓滿通達的?怎樣才是進大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門?”

  (一)聲。聞聽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發(fā)言自述的,是橋陳那(譯名了本際)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男眾的名稱,具乞化破魔等意義。橋陳那等五人,是從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后最先聽佛說法得度的人。)  他說:“我是最初見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后,也是對我王人最先說法得度的。佛為我們宣講三轉四諦法輪,我們就悟明四諦的道理。(四諦是苦、集、滅、道。說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實,世間是純苦無樂,世人所認為的樂,只是偶然暫時相對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認苦為樂,并且還要去積極追逐苦果,自招種種煩惱。唯有自心滅除煩惱,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滅的樂果。若能隨時隨地觀察思惟,息滅自己的煩惱,就是修持正道。).佛問我們理解與否時,我首先說理解到了。佛就印證認可,說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當時理解得到的,并沒有別的方法,只是聽到佛說微妙道理的聲音。由這聲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領神會。息滅煩惱的苦果而得寂滅至樂的正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現(xiàn)在要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位。如我所實驗得到的,還是以多聽妙理為最好。從聽妙理的聲音悟道,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二)色。觀察色相的修法:優(yōu)波尼沙陀(譯名色性空)起立自述說,“我也是最初看見佛成道的人。佛教我觀察身體內外的不凈相,生起極大的厭離心。悟到一切色相的性能,都從不清凈而來。身體的色質,終由白骨化為微塵。最后終歸于虛空。推窮其究竟,虛空與色相,兩種都沒有自性,因此得成無學果值的道業(yè)。(不凈觀是一種修持的方法。對于煩惱障很重,貪欲心很盛的人,修之較為適當。觀的人手方法,是運用思惟去看,觀察,觀想的意義。不凈觀包括九種想:1。胖脹想,2。青波想,3。壞想,4。血涂想,5。膿爛想,6。蟲咬想,7。分散想,8。白骨想,9。燒想。人身是個臭皮囊,由死亡而到壞滅,自然地都會現(xiàn)出這九種現(xiàn)象。臭皮囊先發(fā)胖脹,跟著筑起青淤的頗色,開始一決一塊地敗壞。然后血化為膿,開始腐爛,生出蛆蟲。皮內毛血漸漸分散完了,只剩了白骨一具。漸漸久了,白骨也就隨風化為飛塵。無論官貴貧賤,智愚賢不肖,男女老幼,美的丑的,到頭來都是一樣。所以修習這種方法;最容易生起離生出俗的觀念。同時也很容易解脫人我的執(zhí)著,和身體生理的障礙。這種修法,最好先由禪坐去思量觀察。他人與自己,都是下個臭皮囊包裝著一身內外不潔凈的東西。什么是美的與丑的,皮包骨頭以內,都是肚腸屎尿,有什么值得貪戀可愛呢!漸漸觀察清楚,構成了一個觀念。就覺得此身不值得留戀,心境非常乎靜;妄想雜念漸漸沖淡,歸于平靜。到了這個程度,不凈觀即成就了。然后產生兩種現(xiàn)象,但是有的人可能會有,有的人并不一定會有。第一種現(xiàn)象,舉目觀看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是一具白骨骷髏架子。這種現(xiàn)象既已形成,就不必再繼續(xù)做不凈觀或白骨觀。只需要守住眉心中間一點白,制心一處,專精不亂。久而久之,就會發(fā)生第二種現(xiàn)象:并此一念亦自然而空,可以得入正定;由此精進不懈;逐步上進即可以證果。)因此佛就印證認可,說我是得到了色性空的人。身體色質既已空盡,對于自性妙有功能,生起色質的作用,達到妙密圓通的果地。我從色相上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現(xiàn)在要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實驗的,從觀想色相上起修,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三)香。嗅覺的修法,香嚴童子起立自述說:"我最初聽佛教我仔細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現(xiàn)象。那時我就辭佛獨居,宴息清心,寂然安處。掃除心理一切妄念。忽然看到比丘們燃燒沉水香,香氣悠然進入我的鼻子孔里。我就觀察這香的氣味,既不是沉水香木所發(fā)生,也不是虛空研發(fā)出。既不是煙,又不是火。它進了鼻孔,不知香味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它無影無蹤地去了,又不知道香味歸到哪里?因此發(fā)現(xiàn)這個分別思維的意識,也是如此。妄想意識消散,就歸于空寂。由此證得無煩惱的無漏果位。(說明意識妄想,猶如煙霧,時生時滅,來去都沒有蹤跡可尋。自然不必追尋執(zhí)著,也不必去掃除清理,因此可得安然休息的境地。)佛就印證認可,賜給我香嚴的名號。妄想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與自然界物理現(xiàn)象的能量互變,都如塵氛氣流一樣,時起時滅。從燃燒香氣的道理,可以證到萬有現(xiàn)象的微妙作用,悟澈自性的密圓功能。我是從香氣莊嚴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實驗得到的,以鼻觀香氣莊嚴,乃是最上乘的修法。(佛法中教人燒燃好香,不僅是莊嚴道場,同時也具有從鼻觀而得清心的妙用。至于可以解積驅蟲,變更空氣的潔凈,還是其末節(jié)的作用而已。)

  (四)味。舌觀味性的修法:藥王藥上兩位菩薩,及同行眷屬五百天人們,起立自述說:“我從無始劫數(shù)以來,便是世上的良醫(yī)?诶镉H嘗這個娑婆世界各種藥物,草本的、木本的、金石等礦物,名稱數(shù)量約有十萬八千之多。這些物理性能,完全知道。所有藥物的咸、甜、苦、辣、酸、淡等味性,以及它的變化作用,冷熱、有毒、無毒的性格,我也完全了解。我因為從佛修學佛法,了知這一切味性,它的根本自性,既不是絕對不存在的空,也不是永遠固定的有;既不是依賴身心的關系,才顯見它的功能。但是離開身心,又不能表達它的作用。因為分別藥物味性的初因,而得開悟自性本體的功能。因此佛就印證認可,許我兩弟兄是菩薩位中的人,F(xiàn)在佛的法會中,為傳承佛法的法王子,(藥王藥上兩昆仲,從久遠劫數(shù)以來,遇琉璃光佛前身的教化,自己便發(fā)心歷世為良醫(yī),做濟世救人的功德事業(yè),遍嘗世間的藥物性能。如以現(xiàn)代語來說,等于是個大醫(yī)師,并且是研究物理他學的大藥劑師。從真實的慈悲救濟時動機出發(fā),由盡知物理的性能,而悟得萬物與人佳的本體。) 我因為田了解味性而覺悟,發(fā)明自性,登于大乘菩薩的果位。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實驗得到的,以研究親嘗物理的味性去體會,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五)觸。觀察身體感觸的修法:賢首菩薩及其同伴道侶等十六位開士,起立自述說:“我們從前在威音王佛的時侯,聽聞到佛法,就發(fā)心出家了。因為隨例跟著僧眾入浴,忽然悟到水的因緣。它既不能洗滌塵垢,也不能洗凈身體,水始終是中性的。無論潔凈與污垢,它都不沾滯,自性得無所有。這種過去世所了解的記憶,直到今生都不會忘記。從那個時侯起,佛就稱我為賢首,F(xiàn)在從佛出家,到達無學的果位,(水性永遠是清凈的,無論污穢或干凈的東西,它都不容納。輕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本性自己還是不垢不凈,自性真心猶如水性。微細的,好的妄想,猶如本土的浮塵,輕輕地隨時溜去。粗重的,惡的情欲;猶如水中的沉淀,深深地沉埋下來。但是能知能覺的自性,卻始終不變、由此體會,可以領悟到自性的實相。再說,心上的妄念,猶如水上的浮塵與波紋。漚生漚滅,以及浮塵與波紋的變化,又始終變不了水性。但能心如止水,靜觀心波浮塵的變化,皆如夢幻,自然可以領悟到自性的實際。賢首菩薩,過去世雖然從佛出家,但常以輕慢的心,傲視別人,因此墮落塵劫。后來轉從常不輕菩薩的教化,對一切眾生,決不輕視。對任何人,都很恭敬。所以得到賢首的名號。)我因為微妙為感觸,明白了自性有如止水的道理,得到佛的法要,成為繼承佛道統(tǒng)的法王子。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歷經驗得到的,從微妙感觸作用去體會,乃是最上乘的妙法。"

  (六)法。心空意念的修法:摩訶迦葉(譯名大飲光)與紫金光比丘尼(紫金光原來是迦葉尊者的夫人,出家后便稱比丘尼。比丘尼是佛弟子中出家女眾的名稱。) 同時起立自敘說:“若干劫前,在這個婆婆世界上,有不位佛出世,名叫日月燈。我有機緣親近他,得聞佛的法要,依法學習修持。等到日月燈佛滅度過世以后,我就供養(yǎng)他的舍利子。在佛像與舍利子前面,常時燃燈供養(yǎng),永遠繼續(xù)著這一點光明。并且用紫金色的光質,涂在佛的形象上面。從此世世生生,身體經常充滿著紫金色的光華。這位紫金光比丘尼,就是我生生世世的謄屬,與我同時發(fā)心。(過去在毗婆尸佛滅度過世以后,佛的塔像金色毀壞了。有一位貧家的少女,對著佛像發(fā)生無限的傷感,心里很想為之修治完整。可是自己沒有資財,便去乞討。得到了金錢,就請來匠人為佛裝金,這位裝金的匠人,很歡喜地和她共同完成了這件功德。功德完成以后,兩人結為夫婦,生生世世,永不分離。經過九十一劫,雖然生在人間天上,身體經常都得紫全光色。當釋迦佛出世的時候,夫婦又同時發(fā)心出家。這個少女的前身,就是紫金光比丘尼。)我觀察世間六塵,(生理的五官與心理意識的各種現(xiàn)象)-種種的作用,一切都似變幻中顯現(xiàn)出的幻象,最后終歸于壞滅。唯有心空一念,寂然不動,才可以修到身心寂滅的境地,這樣始能在定中度過百千劫的時間,猶如一彈指的剎那。(心空一念,就是意根上解脫的無上妙法。天臺宗與密宗的修止觀等方法,就是依這個道理修持的。心意識是最難空寂的。迦葉尊者所述的方法 就是觀心的一門。靜坐觀心,識知心意識各種現(xiàn)象,思惟分別妄念等相,都如空中鳥跡。又如浮光幻影掠過長空,忽起忽滅,隨時變幻化去。若能不隨變化,不去追逐不舍,只任其自生自滅,不排除,不執(zhí)著,自然現(xiàn)出自心一段空相。然后即此心空一念,還要放去。到了空空的境界亦空時。就可悟明這一段妙用。)我因為修習心空一念的方法,與嚴守苦行頭陀的規(guī)范,得成阿羅漢的果位。佛就說我是頭陀中最成功的人。因為從這個了解心意妙法而開悟明白,消滅一切有漏的煩惱。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觀察心意識的方法去體會修證,乃是最上乘的方法。"

  (七)眼。眼的見精修法: 阿那律陀(譯名無貧)起立自述說:“我最初出家的時候,經常喜歡睡眠。佛責備我猶如畜生一樣。我聽了佛的申斥,慚傀反省。涕淚自責。自己發(fā)憤精進。七天當中,晝夜不眠不休,因此雙目失明。佛就教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的佳法。我因此可以不需對眼,只憑自性的真精洞然煥,看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猶如看到手掌中的果子一樣。佛印證我已經得成阿羅漢的果位。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旋轉能見的根元, 返照以至于無,就是第一妙法。”(樂見照明三昧,經教中但有其名,究競不知道是如何修法?自阿難教授提婆達多修習天眼,得到眼通等神力以后,提婆達多反因神通狂妄自用而成魔障。以后顯教經論,就沒有修法的記述了。密教所授眼通及觀光的修法,也是利害參半。而且沒有得到正定的人習之,不但無益,反容易受害。所以對于這一修法,不需詳細補充說明。本經所載阿那律陀的自述里,對于這個原理原則,也已很明顯地說出。眼的見精,分為能見與所見的兩種。眼見到外界的一切境象,都是所見的作用。即使雙日失明,心里還是看得見眼前是一片昏暗。這種昏暗的境象,依然是所見的作用。它是從自性能見的功能上所發(fā)出。由此體會,返還所見的作用,追尋這個能見眼前現(xiàn)象的自性功能。久而久之,所見的作用,完全返還潛伏到能見的功能上,然后并此能見的功能,也渙然空寂。在道理上,就叫做能所雙忘。在事相上,完全大于性空實相。旋見,就是返觀返照的意義。循元,就是依止自性本元的意義。由自性空實相,泊然定住在常寂的無相光中,漏澈十方的天眼作用,就自然發(fā)起。但切須記得,如為求得天眼而修,不依性空而定。不但能所不能去,縱使能夠得到部分天眼,都是浮光幻影,便為魔障。再說,所謂眼通,并不是有如肉眼的眼。到了那時,由自性定相所發(fā)生的功能,與虛空會為一體 。無盡的虛空,和能觀的作用,渾然合一。虛空與我,只是一雙眼而已。)

  (8)鼻:調伏氣息的法門:  周利磐特迦(澤名道生) 起立自敘說:“我缺乏誦持多聞記憶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時侯,聽聞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記億四句偈語。在一百天以內,記后又忘前面,始終不能背誦。(道生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侯,為律、論三藏都通的沙門。有五百個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經義,不肯盡心教導,所以得如此愚鈍的果報。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為他太愚鈍,叫他還俗。道生就拿了一條繩子,到后園樹下去自殺。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著掃帚,叫他專念掃帚三字。他忽然領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塵垢掃除開凈,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憐憫我的愚鈍,教我安居自修,調攝出入的氣息。我那時觀察氣息,由微細而到窮盡。了解它的生起、存在、變易、消滅的一切經過,剎那之間,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開朗,得到大無礙的境界。再加進修,到達煩惱漏盡,完成阿羅漢的果位,F(xiàn)在得在得佛的座下。印證我己經得無學的果位。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體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調息到反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證,就是第一妙法。”(修習調伏氣息法門,有很多種方法。天臺宗六妙門的止觀修法,也是著重在調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機能活動,就靠氣機的往來。氣息有四種現(xiàn)象:有聲的叫做風。結滯的叫做氣。出人有力的叫做喘。綿綿不絕,無聲不滯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氣就粗浮。換言之:氣息靜止時,想念妄心就比較輕微。心息二者,是互相為用,互為因緣的。在各種調息的方法中,還有一種簡捷修法。首先回轉眼光,攝念合于氣息。然后返用耳根聽覺,]聽自己的出入氣息。先只聽到出人氣粗重有聲,這都屬于風與氣或喘的階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綿綿不絕,這才叫做止于息上。而且這時候的氣息,若有若無,身心輕快無比。由此再加進修,氣息不起呼吸的作用。聽聞與感覺,也不能覺察。妄想雜念,就渙然冰消,心息都入于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進,就得果無疑了。)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 橋梵缽提(譯名牛 __ )起立自述說:"我因為在過去世造有口業(yè)?吹揭粋老年比丘,沒有牙齒,吃東西時像牛吃草一樣,我就輕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__ 病的果報。(猶如牛的反嚼,是食管與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凈心地的法門。我因此得斷滅一切妄心,進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觀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屬于身上,也不屬于物質。一念之間,就超越世阿所有煩惱的習漏。從此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欲、無明、煩惱的三有束縛。猶如飛鳥出籠,離開一切塵垢,妄心自然銷滅,得以認識正道的法眼清凈,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佛就親自印證認可我已經登無學的道果。(舌觀的修法:比較不容易普遍,并且也很難修。通常人對于滋味的食欲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貪濃厚的食物,漸使淡薄。再漸漸減少飲食,歸到平淡無味,進而達到沒有食欲的貪戀。由此生理發(fā)生轉變,心境妄念也隨之皆空,自然進入正定的三昧。所以佛法制度中的頭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須淡薄。禁絕濃甘的飲食,實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了然于胸了。)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返還追究能知味性的自性功能,就是第一妙法。"

  (十)身。身體感覺的修法 : 畢陵伽婆蹉(譯名余習) 起立自述說:“我最初發(fā)心,跟佛學道。經常聽佛說世間一切事物,是純苦無樂。有一天,到城里去乞食,心里卻在思惟佛法的精義。不知不覺間,腳上被毒刺刺傷,立刻覺得全身都發(fā)生疼痛。就在這個時候,我想到因為有一個知覺的作用,所以才能夠知道這種疼痛的感覺。這個知覺雖然知道有了疼痛的感覺。近照追尋這個知道疼痛感覺的知覺自性功能,卻本來清凈無物,并不受疼痛的影響,也沒有感覺的存在。千是我又再加思惟。我這個身體上,難道有兩個覺性的存在嗎?這樣一尋根究底,所有妄想雜念,就都歸攝到一念。再一追尋這一念的根本,身心忽然空寂。這樣住在空寂當中,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一切煩惱習漏就都空盡,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得到佛的親啟印證。認為已經發(fā)明了自由登達無學的果地。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清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返還止住在自性本覺上,遺忘了身心感覺知覺的作用,就是第一妙。”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須菩提(譯名空生)起立自述說:“我從很久遠世歷劫以來,心已得到無漏的境界。自己能夠回憶到過去的受生經過,和歷劫中無數(shù)次的生生死死。當我初在母胎時,就知道空寂的境界。這樣乃至使十方世界,都成空相。同時也可使于一切眾生,證得空性,F(xiàn)在蒙佛開示啟發(fā),了然自知自性正覺的真空無相。證得空性的圓滿光明,得到的阿羅漢的果位,頓時進入佛性寶明空海的境界,相同于佛的能知能見。佛就印證我已成無學的果地。認為解脫性空,以我為最上乘。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體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使身心世界一切心物和事理等所有現(xiàn)象,了然不留于心中。放下一切意念的染著,入于空寂無相的境界。最后將空寂無相的境界也一并空去,到了空無可空的實際。那時萬緣都寂,萬法皆空,歸于無所得的大定,就是第一妙法。”

  (十二)眼識界。心眼觀照的修法: 舍利弗起立自述說,我從久遠世歷劫以來,就觀照自心的清凈境相。這樣歷劫受生,所經歷的生生死死的次數(shù),已如恒河中的無量沙數(shù)。對于世間及出世間種種事物變化的道理,一見就通。獲得無礙的境界。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迦葉波三位弟兄聽說他們互相講論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他們說就是佛法大乘的要義。我聽了,就悟到心念本來是空無實際的道理,于是就從佛出家。見到自性正覺的光明圓清之體,得大自在大無畏的智慧,成就阿羅漢的果位。現(xiàn)在做佛法傳統(tǒng)中的長子,乃從佛口說法開示所化生。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證得的,由觀照自心。久而久之,照見自心本來的清凈實相,心境發(fā)出自性的光明。待光明圓滿到了極點,自然能知能見自住是佛的體用。才是第一妙法。"

  (十三)耳識界。心聲聞聽的修法:普賢苦薩起立自述說,“我已經為過去無量數(shù)佛的法王子,一切十方世界的佛,教授他們的弟子修大乘菩薩道的根本時,都教他們修習普賢的行持。這種普賢的法門,乃由我而建立。(普賢菩薩,舊譯又名普現(xiàn)。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切處顯現(xiàn)的意義,普賢菩薩的修法,是代表大乘苦薩迸的大行。有顯教密教位法的異同。但都是根據(jù)華嚴經普賢行愿品為基礎。密教修法,如金剛薩捶大法等,以咒語配合瑜伽觀想作行持。顯教修法,以身體力行為主。但一般修習念誦者,大多都是口里念過去,沒有深思力行他的功用。為了發(fā)心位習大乘道的人,有合法的修持。現(xiàn)在融會顯密修法的道理,述說他簡單的規(guī)范。凡是真實發(fā)心倍習大乘佛道的人,首先要熟讀普賢行愿品。當念習純熟以后,要深思他的意義與意境。然后把他說的十大行愿,構成一種意境上的曲境界。例如以第一行愿禮敬十方諸佛的法門來說,當你起身禮佛,或者在禪靜中,起意禮數(shù)十方諸佛的時侯。自己忘記身心的感覺,在意境上,構成一個沒有時間空間的廣大無邊的境界。意想十方諸佛都于一一顯現(xiàn)在面前。每位佛前,都有一意境上化身的我,在體前恭敬禮拜。依次如啟請、供養(yǎng),一一都有我在前面,發(fā)聲贊嘆,或者念誦,每一行愿,都要構成一神意境上的境象。這樣久而久之,意境形成妙有的實相。即有如普賢菩薩的實相莊嚴,乘坐六牙白象,也宛然顯現(xiàn),如在目前。可以參看法華經上的記述。但是意境上一念收回,即如這些所有現(xiàn)象,也完全寂滅不生。身心都不執(zhí)著,自然歸于了無所有的寂滅性相之中。至子其中的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至理,也就可以在這種修法上去體會印證了。)普賢菩薩又說:"我用這種心聞修法的結果,能夠分別一切眾生的所有知見與意念?v使在無量數(shù)的遠方世界以外,有一個眾生,他的心理能夠發(fā)心修習此法,我就在那時,乘大牙白象,分出百千個化身,到他的前面。即使他們業(yè)障深重,一時不能夠見到我,我也為他們暗中摩頂,愛護他,輔助他,使他漸漸的有所成就。佛現(xiàn)在要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方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現(xiàn)在說出從前開始學佛,是用這心聲聞法的方法,發(fā)明悟了澄澈的自性,并且能夠發(fā)生妙用,可以自在地運用分別心,才是第一妙法。(心聲等于是說心理電波的交感作用,可與現(xiàn)在心靈交感來參考研究。)

  (十四)鼻識界。鼻息調氣的修法:  孫陀羅難陀(譯名艷喜)起立自述說:“我從前出家,跟著佛學道。雖然受過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終不能夠達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經常散亂浮動,沒有獲得煩惱漏盡的元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與拘希羅(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處,專守一點。我制念在鼻端上,開始仔細觀想注視。用這種修法,經過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見了鼻子里呼吸的氣息,一出一人,猶如煙霧一樣。(能到達這個程度,身心的感覺,就由輕安而漸至于空無感覺。)因此身心就由內在自然發(fā)出光明的境界。再擴而充之,光明漸漸地圓滿,遍滿所有的空間。整個世界,都普遍地成為凈裸裸的清虛境界,好僅一個整體的玻璃體。再進一步,煙霧的現(xiàn)象也漸漸消散。鼻子的出入氣息,完全變成一片純目的光相。由此心開意解,一切煩惱習漏凈盡。所有出入的氣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佛就預記我將來會得證自性的正覺。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認為從消融氣息,達到氣住脈停。使氣息止伏久住以后,發(fā)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凈裸圓清,滅盡一切煩惱的習漏,才是第一妙法。

  (十五)舌識界。說法的修法: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譯名滿慈子)起立自述說,“我從很久遠世歷劫以來,就已得辨才,宣揚佛的苦空妙理。(眾生世界,只有苦境,沒有絕對的樂事。世界一切,始終總歸于空的。)因此深深通達自性的實相,畢竟是空的。并且對于十方三世無量數(shù)佛的秘密法門,我都能為他在眾生界里,作微妙的開示和宣揚,得大無畏的功德能力。佛知道我有大辯才,就教我以言語聲音來宣揚佛教。我所以就在佛前幫助佛旋轉法輪。因為如獅子吼似的宏揚佛法,就在說法之中,自悟妙諦,得成阿羅漢的果位。佛就印證認可我,是善于說法的第一人。佛現(xiàn)在阿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認為用言語聲音來說法,降伏一切魔怨,消滅一切煩惱習漏,才是第一妙法。"

  (十六)身識界。執(zhí)身持戒的修法: 優(yōu)婆離(譯名上首,原名車匿)起立自述說。我親自追隨著佛,半夜里越城出家。又親自看見佛修苦行六年,降伏一切的魔障。制服所有的外道。解脫世間的愛網。使煩惱和貪欲凈盡,得到無漏的果位。蒙佛教我嚴守戒律。由這樣執(zhí)身持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性業(yè)(與生俱來先天性的貪嗔癡等。) 遮業(yè)(因時因地制宜的戒律等。)都完全清凈。身心進入寂滅的境界,得成阿羅漢的果位。因此我就成客為佛弟子中統(tǒng)領綱紀的上首。佛親自印證我心,持戎修身,是佛全體弟子中的第一人。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是擇善固執(zhí),嚴格修身,先使人格凈化。得以身體力行都能凈化以后,從外而內,再使心念凈化。凈化到了極點,心得通達無礙,然后身心就一切通利。我認為由這樣圓滿菩提正覺,才是第一妙法。"

  (十七)意識界。 意念觀照的修法: 大日鍵連(譯名大采菽氏)起立自述說:“我當初在路上乞食化緣的時候,遇到迦葉波三兄弟,宣講佛法因緣的道理。因此我頓時明白自心的實相,得到大通達。(意識所起的妄想心念,都從因緣所生。緣生緣滅,俱皆依他而起。由此在定靜的境界中,仔細觀察妄想心念的緣生緣滅,有如幻化,都是意識妄動的現(xiàn)象。如此去觀察每一意念的根本,都了不可得。那個能生妄想的心意識自體,卻是本來清凈不變的。在此清凈不變的凈境上,愈定久愈好。等到定力堅強,一念起用,就可以得神通自在的妙用了。)因此佛就嘉惠我,命我做比丘。我就自動地袈裟著身。自動地剃落須發(fā),能夠無掛無礙;遠游十方世界,發(fā)明神通自在的大能力。在佛弟子眾中,推許我是神通無上,得成阿羅漢的果位。不但吾佛釋迦,就是十方一切佛,也都贊嘆我的神通能力,己經達到圓明清凈,可以自在無畏。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是從追尋妄想的起滅,得到妄念不生,退還到澄澄湛湛的心境實相。這樣定力愈久,自性心光發(fā)生朗耀。一切妄想妄念,猶如一股混濁的流水,漸漸得到澄清。定力愈久,心境便愈達到清凈無波光明無暇的狀態(tài),才是第一妙法。"

  (十八)依火大種性修自身欲樂暖觸的修法:馬當瑟度(譯名火頭金剛)起立自述說:"我記得在很久遠世歷劫以來,我的秉性貪愛淫欲。遇到空玉佛出世,說喜歡貧淫的人,這淫欲的心念,會引發(fā)身體上的邪火。淫心越來越盛,欲火越來越旺。邪火積聚,猶如一團銷魂蝕骨的烈焰,使心性昏迷墮落而不自覺。終將被欲火焚化身體,并使神識沉淪而不能自拔?胀醴鹁徒涛曳涤^自身內在的動能,以及往來流行的冷暖氣質等現(xiàn)象。我從內觀近照的方法,著手修持。神光內凝,化去多生積習的淫心,轉為大火炬似的智慧光焰。所以一切諸佛,都叫我是火頭金剛。我從自性功能所具足,引起生理本能所生火光三昧的力量,得成阿羅漢的果位。從此我心發(fā)大愿力。如果一切諸佛成道的時候,我就做一大力勇士,親自為諸佛護法,降伏一切魔怨。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是從內觀近照身心的暖觸,得到無礙流通的境地,消除一切煩惱習漏。生起智慧的大寶焰,得登無上大覺,才是第一妙法。”(這種修持的方法,分為多門。其他異宗外道,也有這種修法?墒怯芯烤古c不究競的差別。但都是專依身體上的生理本能著手,引發(fā)火功暖氣本能的流行,西傳西藏密宗有專門的修法。又有從配合欲界的欲樂定著手時?墒橇鞅滓驳拇_很大。因為修習這種方法,有迅速的大效力。但是形式容易,徹底了解它的道理與真實經驗卻很難。雖然速效的利益大,相反的,也會很容易發(fā)生弊竇。所以后世修持者,必須依有經驗、有成就的良師,方可修習。這種暖觸的產生,只是達到內觸妙樂,化去欲念習氣的第艸步「并非究竟。如若于內樂,還是不離微細的欲界。在密宗與瑜伽術,把這暖觸,名為拙火;蛎`熱與靈力。道家叫做元。修習這種方法,有它的專門程序與階層。如似是而非,稍有差錯,就發(fā)生相反的害處。但要知道,我們生命的來源,是先從色欲愛樂所生。要了脫生死之抗,證得菩提,必須也要從此而了。如經所說:“主因識有,滅從色除 。”如果不從這種根本無明著手解脫,徒使壓制于一時,終歸還會遇緣而爆發(fā),難以得到最后的圓滿成就。至于這種修法的原理,如火頭金剛的自述中,已略具端倪。詳細方法,可參訪有成就的明師而求之。)

  (十九) 依地大種性悟到治平心地的修法: 持地菩薩起立自述說:記得過去世,歷劫無數(shù),曾有千位普步佛出世。我當時為普光佛座下的出家比丘。常在一切要津和路口,或者田地險隘的所在,若有不平或妨礙車馬行走的地方。我都為它修補或架造橋梁,或負沙土來填補它。這樣勤苦精進的行持,經過無數(shù)次的佛出世,我都依舊如此做去。或者有些人在熱鬧擁擠的地方,需要他人代勞負擔物件。我就先去為他們挑負,送到他的目的地。放了東西就走,決不要他的代價。后來遇到毗舍浮佛(譯名一切自在)出世。那時世上正患饑荒,我還是做一個出賣勞力的人,替人幫忙。無論遠近,只拿他們一個錢的報酬。如有車子與牛馬人被凹陷在泥淖里。我就盡我的神力,為他們推輪,救拔他們的苦惱。那時國里的大王,辦設齋筵,請佛到宮廷來應供。我就在這個時候,預先整治佛所經過的地方,接待佛的降臨。這時,毗舍浮佛,摩著我的頭頂向我說:你應當平治自己的心地。如果你心地平了,世界上一切險險的坎坷,也就平了。我聽了佛的開示,自悟心開。照見身體上的體質極微的分子,與組成物質世界的微細分子,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差別。而且這種物質分子的微生性,推導他的根本,都是空的,都沒有感觸的實體。因此乃至于刀兵水火,也沒有什么實體的感觸。所以我就從一切事物的法則與性能上,悟得無生法忍,得成阿羅漢的果位,F(xiàn)在又回心轉求大乘之道,入于菩薩位中。自聽了諸佛宣揚妙法,對于佛的知見和實際理論,我首先認為應從治平心地來證明它。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認為仔細觀其身體與物質世界的兩種微塵,其自性都是平等的,根本沒有差別。其實,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虛妄亂動發(fā)生塵質。若使塵垢消除,智慧自得圓滿,使成無上大道,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依水大種性梧到自性清凈的修法: 月光童子起立自述說:"我記得在過去無數(shù)劫以前,有一位佛出世,名為水天佛。他教授一切菩薩,使習水觀的方法,進人正定三昧的境界。(有一類修行的方法,先須配合環(huán)境。或在山之巔,或在水之涯,專修禪定,妄念自然容易清凈。因為水邊林下,能使心境自然安靜。住習水觀的人,常在澄潭清水邊去禪坐。攝念注視澄清冷寂的一潭清水,心境會很容易地寂靜下去。漸漸地忘其所以,得到心空境寂,忽然猶如忘身。到了那時,只有水天一色,物我兩忘,渾然成為一片。這是水觀的初步。再進而忘其所忘,空其所空。水色清光,都了不可得。自然進入了水觀的三昧。但與無上正覺,還了不相關。) 我當時觀照身內的水大種性,都是一樣的。如涕淚唾液,大小便與精血等。推導它的究竟,那不過是水大性能的變化。而且身體內部的水,與世界內外所有的水分和海水等,都是同一性能,沒有什么差別。我在開始成功這種水觀的時侯,只能使心水融化為一。水即我身,我即是水。卻不能忘去澄波止水的這一境界。那時,當我做出家比丘的時侯,有一次在室內安然坐禪,我有一個小弟子,從窗隙里偷看。他只見室內滿是清水,其他什么都沒有看見。就拿了一塊瓦片,叮咚一聲,投到水里去?戳艘粫䞍海阕匀チ。我出走以后,頓時覺得心里很痛。好像舍利弗那一次在山中入定的時侯,被鬼打了一樣。我自己研究,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好久都沒有疾病的事,何以今天忽然心痛? 難道是道力退失了嗎?這時我的那個小弟子來了,告訴我剛才的事。我就同他說:“你再等我閉門人定之時,看到了了室內的水,就立刻開門入內,拿出這塊瓦片。這個孩子聽了以后,當我再度入定之時,果然又看到了滿室是水,那塊瓦片清楚就在里面,他就開門把瓦片拿走。我出走以后,身體也就恢復如初。后來又跟著很多位佛學習。到了山海自在通王佛世世,才能夠忘去身見(感覺)的作用。與十方世界所有的水分與大海水,完全合一,證入真空的自性。悟徹水大種性的自性功能,與人我自性真空妙有的功能,都是同樣沒有分別的,F(xiàn)在通到吾佛,得到童真苦薩 的名號,入于菩薩之林。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清通達佛的果地,我是從觀察水性一味流通的自在功能,得入無生法忍的境界。我認為要求得圓滿無上正覺,修諦觀水性法門,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一)依風大種性悟明自性無礙的修法: 琉璃光菩薩起立自述說,“我記得在過去很久遠劫以前,有一位無量聲佛出世。開示苦薩本覺自性的妙明真心。觀察這個形成世界種性,以及形成一切眾生身體種性的,都是妄緣攪亂的風力所生。我就在這個時候,觀察空間時間里的運動。以及身體與心念的活動,都同是這個風力的作用,其中并沒有什么不同。那時,我就覺悟得,這一切動力功能的自性,來時既無固定的方所,去了也無固定的所在。盡十方世界所有的物質微塵的動力,以及眾生顛倒妄動的本能,都是這種風力的虛妄作用。大而言之,由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而至于這個世界以內。所有一切眾生,好使在一個瓶子里面,裝了很多的墳蟲,瞅瞅亂叫。那都是身體以內的方寸之地,鼓動若一股風力氣機,狂亂嘈鬧。(世界與眾生生命存在的動能,都是一股氣的作用。天地在大氣中運行不息,才有古往今來的存在。眾生也依大氣而生存。人身猶如一個小天地。生命的存在,全憑方寸之間一點氣機的往來。一氣不來,生命就告死亡。妄念之動,必與氣息相依,念動之時氣必動。換言之,氣動念跟著就動。修持的人,有時雖要求念靜或念止。但因氣息不得靜止, 所以妄心也不能止息。譬如樹欲靜而風不止。并非是樹不靜,只因樹是依風而動。風不止時,所以樹也不能自靜。因此西傳密宗或他家的修持方法,有專依氣息來修持。先使氣脈開解;心息相依。然后到達氣住脈停,心空境寂的境界。這二類的修持法門,都是依止風大種性而修的方法。)我遇到無量聲佛的教誨,不久就得到無生法忍。當時心開意解,就見到東方不動佛國,(親見自性本覺不動的真佛。)就為不動佛座下的法王子。并且能夠同時事奉十方一切諸佛。身心朗然洞澈;內外無礙而光明自發(fā)。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從觀察風力氣息無依的性能,悟到無上正覺自性的真心,證入正定的三昧境界,合于十方諸佛所傳的微妙心法,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二)依虛空而悟到性空的修法: 虛空藏菩薩起立自述說;“我與釋迦牟尼佛,同時在過去劫定光佛前,證得無邊無際的性空法身,那時手里拿著四個透體通明的大寶珠,照明了十方世界。所有微生佛國,在這光中,化為虛空。并且又在自己心中,觀想顯現(xiàn)出一個人的圓鏡。從這個大圓鏡內,放出十種微妙的寶光,照耀于十方世界的虛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中的佛國剎土,同時也都反射到這個大圓鏡中,參人我的身內。我的身體,與虛空合成一片,彼此不相妨礙。這個身體,就能夠通過任何微塵國土,廣做一切佛事,都可隨意自在。(這是一種用鏡壇的修法。在西傳密宗修法里,叫做幻觀成就。效力最大,成就也很快。楞嚴咒壇的修法,也同此理。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這一種修法,很容易生出實際的解脫覺受。如果沒有經驗過來的人的指點,也很可能人魔。這點須要特別注意。)我修得這種大神力,是由于我仔細觀察地、水、火、鳳的四大種性,并無固定的性能可安依止。妄想生滅的現(xiàn)象,也沒有實體可得,等于虛空一樣。一切佛國,也都是同一自性的本體。因此發(fā)明,悟得自性,得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清通達的果地,我從觀察虛空自性的無邊際,證入正定的三昧。若要求得神通妙力和圓滿自性光明,這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三)依心識見覺悟徹自性的修法: 彌勒苦薩起立自述說," 我記得在很久遠的劫數(shù)以前,有一位日月燈明佛出世。我從他出家。但是我心里還重視世間名聲,喜歡在貴族或士大夫中住來。那時日月燈明佛就教我修習唯心識定,證入正定的三昧。(唯識觀法。先須理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原理。然后認識見覺心識的生起作用,都是依他而起的。心慧識的作用,是因外界所引發(fā)的,又說是性義法相的幻有。外界引起心意識以后,一般人就堅執(zhí)我意,以為那是實在的。故簡稱這種作用,叫做遍計所執(zhí)。如栗不執(zhí)若這種遍計所執(zhí),也不再依他而起,空無所有,就是法性的畢竟空。然后空有都不執(zhí)著,就是心識自性寂然不動的圓成實相。這種方法,完全先利用思惟觀察而修,不必再依止別的作用。)我就依這三種事理來思惟觀察。歷劫以來,事奉過無數(shù)的佛。漸使追求世間虛名的心,完全歇滅。這樣修持,等到燃燈佛 出世, 我才得成無上妙圓的識心三昧。證得虛空無盡中的佛國剎土,所有的凈與穢,有與無,種種現(xiàn)象,都是我的自心功能所變化顯現(xiàn)的境象。由此了解萬有功能。都是唯心識的變現(xiàn)。就是一切諸佛,也都是從心識的自性所產生。因此現(xiàn)在得到吾佛的認可證明,預記我遞補下一次的劫初,在這個世界上成佛,住持教法。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從觀察十方世界的萬有現(xiàn)象,都是意識所變。證到識心自性,本來圓滿光明,因而進入圓成實相的境界。遠離依他而起的心意作用。滅除遍計所執(zhí)的執(zhí)著習慣,得到無生法忍,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四)念佛圓通的修法: 大勢至菩薩,與他共修的同伴五十二位菩薩起立自述說:“我記得過去無量數(shù)劫以前,有一位無量光佛出世。先后十二位佛,都用同一的名號相繼住世教化,達一大劫之久。最后的佛,名為超日月光。他教我修習念佛三昧。如何叫做念呢?譬如人們,有一個人專心憶念思想他,另一個人,卻總是忘懷不想這個想念的人。這樣兩個人,雖然遇見了,也等于沒有相逢。必須要這兩個人,彼此都互相億念,彼此都相思不忘。日久功深,憶念眾切。不但一生一世,就是經過無數(shù)次生死轉世,也就同形形一般,不能分離。你要知道,十方一切佛,伶惜憶念一切眾生,猶如慈母憶念子女一樣。如果兒子違背了慈母,自己逃避母愛,遠走他方。慈母盡管在想念兒子,又有什么用處呢?如果這個兒子想念母親,也同他的慈母想念他一樣。如此母子二人,雖然歷劫多生,也不會遠離散失了。如果眾生心里真切的在憶佛念佛。即生現(xiàn)在,或者將來,必定可以見佛。自性真心的自住佛,和我們眾生,并無遠近的距離,用不著假借其他方法。只要自心得到開悟,見到自性的真心 自然就心開見佛了。所以念佛法門,必須要隨時隨地念念不忘,猶如做染香工作的人,日積月累,自然就身有香氣。所以這種方法,也叫做香光莊嚴。我開始修習的方法,便是從一心念佛,得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現(xiàn)在轉來在這個世界上,教化普攝一般念佛的人,歸到清凈光明的凈土。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對于六根門頭的修法,并無選擇其利鈍的分別心。只要將六根作用,都歸攝在念佛的一念。不妄想散亂也不昏沉迷昧,就是自性的凈念。這樣念念相繼無間,自然就可得到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五)依音聲而證耳根圓通的修法:觀世音菩薩起立自述說:“我記得過去無量數(shù)劫以前,那時有一位觀世音佛出現(xiàn)世間。我就在佛前,發(fā)起求證自性正覺的菩提心。觀世音佛就教我,從聞、思、修、(聞聲、思惟、修證)三個階段去修持,證入如來的正定三昧。 我最初在耳根聞聲的境界中, 就入于能聞的自性之流,亡去所聞的聲音之相。再由這了無所聞的寂滅中進修。有聲與無聲的動靜兩種境象,雖都了然無礙,而卻一念不生。如此漸加精進,能聞與所聞的作用功能, 都渙然冰釋凈盡。至于能所雙忘,盡聞無相的境界也無所住。從此所覺與能覺也都空了,空與覺性就渾然一體,至極于圓明之境。由此空與所空都滅,自然就滅盡生滅的作用。于是絕對真空的寂滅自性,就當下現(xiàn)前。由此忽然超越世間與出世間所有的境界。十方世充;立即洞澈圓明,獲得兩種特殊妙性的功能。一、上合十方一切諸佛,本無自性的妙覺真心。所以與一切諸佛,同樣具有大慈的能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天、魔、人、畜生、餓鬼、地獄)中眾生的心慮。故與一切眾生,同樣具有強心的仰止。因為我誠心供養(yǎng)觀世音佛,所以蒙佛教授我修如夢似幻的由耳根聞聲熏習能聞性空的金剛三昧。我因為修得與佛具有同樣的慈力。所以此身能夠成為三十二類變化身。隨時隨地,為救度眾生,應化顯現(xiàn)于人間世。(現(xiàn)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的妙用,具如原文不譯。若用現(xiàn)世間有限的智識去忖度,也許覺得是宗教上神話的說法。其實,都是真實不虛的,自有他的至理存在。從理論上說,三十二應化身,都不外身口意三門所發(fā)生的神通妙用。一是身能得到神而通之的妙用,能對機設教,變現(xiàn)各種不同的身教法門。二是口能講說無量不同的法門,都能契機契理,使人領悟受益。三是意得神而化之的妙用,能夠觀察一切眾生的根基,設立各種不同的教法,使其都得利益。)又因為從耳根聞薰,得能聞性空的金剛三昧,得到無為而生起作用的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一切眾生,生起同一悲仰的心情。能令一切眾生,于我身心中,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具如原文不譯。)又因為我獲得這種耳根圓通法門,修證而得無上大道。所以又能獲得四種不可思議的無為而作的妙法。(具如原文不譯。)佛現(xiàn)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從耳根圓通的圓照三昧,得到緣心自在。因此入于自性實相的法性之流,得到正定的三昧。成就菩提正覺,這才是第一妙法。過去觀世音佛也贊嘆我善能得入耳根圓通的法門,就在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因為我成就觀聽的神妙法門,十方世界,都能圓明自在。所以觀世音的名號,也就遍聞十方世界。”

  這時,佛以神通能力,顯現(xiàn)出神妙不可思議的境界。然后向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現(xiàn)在看上面二十五位達到無學果位的阿羅漢們,以及諸大菩薩們的自述,各自說出他們個人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達到真心實相的圓通法門。他們的修行方法,實在沒有什么好壞優(yōu)劣可評論,也沒有前后差別可分。但是我現(xiàn)在要使阿難開悟證得自性,在這二十五值的修行方法中,哪樣才與他的根器相宜?而且從我滅度以后,這個世界上的眾生,若要進修大乘菩薩道,勤求無上正道,應該依哪種方便法門,才能使他們容易成就? 文殊菩薩就遵照佛的慈旨,起立說偈,作為結論說: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文殊菩薩首先指出妙覺靈明真心自性的本元,譬如澄靜無波的大海水一樣。圓融遍滿,寂然無相。在圓澄的寂滅性中,又元自具足靈明妙覺的。所謂本覺之性,不假修證而得。)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自性本無的妙覺,是靈光獨耀,朗然常照,了了明明,元無塵垢。照性至極,就產生相反的妄動功能。在理則上,就叫做有所動了。既有妄動功能的產生,朗然靈明常照的自性,就亡失它本覺圓澄的真相。等于平靜無波的大海中,忽然起了波浪。波濤洶涌,反而遮障了大海平靜的本來面目。)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自性本覺圓澄的功能既已已失,就依迷于妄動功能的輪轉,開始一變而發(fā)生心靈與物理上的虛空境界。虛空的形成,是宇宙世界成因的根本。所以世界宇宙,都是依于虛空而存也的。)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本覺自性,一經變動而產生妄能,迷妄就形成虛空世界。由于堅固妄想,就形成國土世間的存在。復由于靈明妙覺的變,所以有一切具有知覺眾生的生存。)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

  (我們所看到的虛空雖然是無邊無際,廣大無垠。但是虛空還是自性本黨中所生起的第一現(xiàn)象。自性本覺,猶如一大海水。無邊無盡的虛空,還月如大海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一個小浮漚。)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這些物理世界,憑無量數(shù)微塵構造所成的物質世間,都是依于虛空而生起。然后又存在于虛空之間。須知虛空在本覺自性中,猶如大海中的一小浮漚。如果覺性中的浮泡消滅了,自性就歸還到本來清凈的本位。若能把現(xiàn)象界中的虛空妄覺滅除了,無邊無際的境界,也就復歸于虛空。虛空都不存在,哪里還有三有的世間可得呢?所謂三有與有漏,都是佛法中指世間現(xiàn)象界的專有名詞。三有是指欲有、無明有、煩惱有。(或說是業(yè)有。)這三種現(xiàn)象,都是有生有滅的,名為生滅法。有生滅就有缺漏。所以說精神世間與物理世間,都是有漏的成因。)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要滅除三有,還歸于本元自性,卻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要復還于自性的途徑。)

  圣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在已證本覺自性的圣境中來看,任何一種方法,都可融會貫通,發(fā)明自性。無所謂哪一法是順的,哪一法是逆的。其實都是為了修證的方便所設立。再說:在已證本覺自性圣境的人看來,環(huán)境與方法的順逆,也都是助道的方便。并無一定的執(zhí)著。)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但是最初發(fā)心修習佛法,要證悟自性,進入本覺真心楞嚴大定的境界,對于人門方法的選擇,與成佛的難易,的確必須要審慎為之。因為方法的適合與否,關系成功的遲速至為深切,這叉應當不得不知的。)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二十五位圓通法門,是根據(jù)六塵五根以及七大種性,與觀音耳根圓通共成二十五位。但文殊菩薩的總評,卻首先評述色塵入手修持的方法,是有深意的;須知圓澄元妙真心的本覺自性,既因迷妄而有虛空。復從妄想凝結而形成色塵的物質、色塵物質是自性功能所現(xiàn)的真精妙有。凡夫迷妄不悟,就認為是實有的。如果悟徹色塵妄想的本性真空,就可以證入塵銷覺凈的自性本覺。但從色塵入手,雖然可以精了,可是不能明徹。何以不能明徹呢?因為色塵雖然精了,但是容易著于妙有,所以不能明徹圓通。如果能夠透徹色塵,也就可以真正獲得圓通了。恰如本經佛的結論所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是同一意義。所以二十五位圓通的結論評述,先從色塵開始,以觀世音的因聲證果為結。指出世間所有現(xiàn)象,自始至終,不外聲色兩種妄塵的纏縛和變化。雖然變出多門,主要還須向聲色上了。)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合一切,云何獲圓通。

  (第二說從聽聞道理,研究理論入手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言語文字,都是抽象的表示,不能從一枝一節(jié)上,證入本覺真心的自性,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第三說從鼻觀聞香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鼻與香氣相合,才產生中間的知覺性能。香氣本身,又是游離不定的。香氣離散了,就一無所有。香味的感覺并不永遠存在,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

  (第四說從舌性嘗味的仁法,是不容易達到究責的。舌頭嘗味的性能,并不是本來常有,必須要在嘗到滋味的時侯才有。味覺的性能,又不一定,因滋味不同而變異,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第五說從身體的感觸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感觸的作用,是因為與外界有所接觸才發(fā)生明了的覺知性。如果沒有所可感觸的,就沒有什么可明了。時合時離,并沒有一定的性能,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第六境從意識思惟法則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思惟法則,就是意識內在所生的妄想塵障。而且內塵妄想,必定是有所執(zhí)的。無論是能執(zhí)的,或者是所執(zhí)的。只要有能有所,就不能普遍涉入,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第七說從眼晴見光明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眼的觀見性能,雖然洞然明白。但是眼睛只能明見前方,旁觀左右,只能看見一半。以四維四方來說,它的功能虧欠了四分之一,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息出入近,現(xiàn)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第八說從依鼻子呼吸的修法,是不容易究竟的。因為鼻子的呼吸,是一出一人,出入的中間,不能互相交接,也沒有中間性的存在。出入支離,不可能互相連綿不斷,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舌非大無端,因味生覺了,昧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第九說從舌根嘗味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舌頭的作用,在嘗到滋味的時候,才發(fā)生明了的覺知性。失去了滋氏能嘗滋味的知性就不常在,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身與所觸田,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第十說從身體感觸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身體的本身與感觸的作用,都同樣是不能普遍圓滿的 。因為身體與感觸的邊際關系,很不容易冥然體會,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知根雜亂想,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第十一說從意識了如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意識的如作用,始終是混合了雜亂的思想,才顯見意識的現(xiàn)象。如果意到了澄清湛然的境界,就是想念的一種最基本現(xiàn)象,這樣怎么可獲得圓通呢?)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第十二說從眼所能見的見識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眼所能見的見識,必須因有眼根與外境相對,才引發(fā)眼識依他起的見相。眼根與外境,以及依他起的萬有識見,三種缺一,都不能顯出眼所能見的見識作用。如果追尋他的根本,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現(xiàn)象,自體的性能既然不定,這樣怎么可以獲礙圓通呢?)

  心聞洞十方,主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第十三說從心聲能聞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心聲雖有洞聞十方的功能,但是必須有很深的修持功力,才能發(fā)起它的妙用。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進入這種境界,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蛔〕尚乃,云何獲圓通。

  (第十四說從觀想鼻息調氣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觀想鼻息的方法,本來只是一種巧妙的權宜,不過為了收攝妄念紛飛的忘想,使它專一系在一點上安然而住。其實,那安然而住的,還是妄心所造成的境界,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第十五說從文字言語的說法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言語講解的說法,只是播弄聲音文字。如果從前修持已有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在言下頓捂,否則是很難的。因為名詞和文句的本身,這是生滅不定的象征作用,是只于有為法,并不是清凈無為的無漏法,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無非近一切,云何獲圓通。

  (第十六說從持戒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持戒與犯戒的作用,大體是約束管理身心行為的作用,由修身而進入治心。如果不屬于身體的行為,或達到無身境界以后研發(fā)生的錯誤,現(xiàn)行的戒律,就不能約束。所以現(xiàn)行有相的戒律范圍,仍因時空而異,并不完全相同,不能普遍引用于一切處所,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第十七說從神通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意識思想測度推導所不能理解的叫做神。如意自在而無障礙的叫做通。有的神通從修持定力而得,有的神通從歷劫功德福報而得。但是神通還是定境中的妄念所生,所以說神通是本于宿世的因緣,和那個無分別的真心正法無關。而且神通始終是依于妄念所緣,妄念所緣仍然不離于物理的作用,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至性,云何獲圓通。

  (第十八說從地大種性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觀察身的內外地大的種性,物理的有為法,始終是有障礙,不能自在通達的。從有為法起修,不是直接通明自住至圣的境界,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第十九說從水大種性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念力觀想而成水大的境界,完全靠想念的力量所形成,并不是真實的水性。而且觀想所形成的境界,只是一種如如不動的現(xiàn)象,不是正覺正智的觀照,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第二十說從火大種性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觀想本身火力性能的發(fā)起,雖然可以厭離有欲的妄情,但并不是真正的離欲。而且這種方法,更不是發(fā)心初學者的方便法門,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第二十一說從風大種性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觀察身體內外風大種性,有時侯是動搖的,有時候是寂靜的,并非是絕對的無對待。既然動靜有了互相對待的作用,就不是無上正覺的大道,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第二十二說從觀空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人們眼前可以觀察到的虛空,是一種昏鈍晦昧的境界,這就不是正覺的空性,也不是覺性的空。這個虛空現(xiàn)象,根本不同于菩提正覺的性空,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第二十三說從唯識觀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觀察識性的作用,能觀察與所觀察的都是心識的現(xiàn)象。這個能觀與所觀的識性,又不是經常永住的。存心去觀察識性,這個有存心的觀察作用,也是一種虛妄的現(xiàn)象,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諸行是無常,念住無生滅; 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第二十四說從念性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的心念的業(yè)力,是念念遷流,本來無常的。心念的性能,元來生滅不停。前念的因,引來后念的果。后念又成因。前念為更前念的果。所感受的果報,各自不同,這樣怎么可以獲得圓通呢?)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文殊菩薩又向佛作結論說,佛法出現(xiàn)在這個姿婆世界里,婆婆是堪忍的意思,可以說這個世界多缺憾,能忍受諸多缺憾的意思。這世界上真實教化的體系,在于聽聞音聲的清凈功能。如果直取如來正定的三昧,實在要從清凈能聞的自性入門。)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要求達到離苦而得解脫的法門,最好的就是觀世音苦薩的修法。觀音菩薩具備兩種意義,一是代表觀世音其人的名號。二是代表觀察觀照世界上的音聲法門。這個觀世音菩薩與他的修時法門。經過如恒河沙數(shù)之多的時劫,和像微塵數(shù)之多的諸佛國土,都已得到大自在的力量,以大無畏做布施,給一切眾生以安樂的境界。)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觀世音菩薩與他的修持法門,第一就是他與一切眾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籟清越的梵音,與海潮等相似的大聲音。第二如果能夠信心勤修,加以體驗,依觀世音位持之力,用之人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寧。用之出世,就可以獲得自性真心常住的果位。)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門,此則圓真實。

  (文殊菩薩重加證明地說: 正如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譬如一個人清凈閑居的時侯,十方同時打鼓。這十處的聲音,同時都可以聽得到。這證明能聞聲音的功能,是真實普遍圓滿。)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眼睛雖然有能看的作用,但受到障礙,就看不見了?谂c鼻的作用,也同眼睛一樣,都有一定的限度,也有一定的范圍。身體是須要接觸,才發(fā)生感觸的覺受作用,離了感觸,就沒有覺受。心思念慮,則憧憧往來,紛繁復雜,極不容易整理出它的頭緒。所以整個身心的六根,除了耳根的能聞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不完全的。)

  隔垣聽音晌, 遐邇具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就是隔著墻垣聽一切的聲音響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得到。這種作用,是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所不能具備的。因為這樣,所以說:只有耳根的聞性,才能通達真實的自性境地。)

  音聲住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音的性能,在有聲的時候,就有響動作用的動相。無聲的時候,就是寂靜無音的靜相。能聞的自性,聞到有聲的響動,就叫做有。聞到無聲可聞的靜境,就叫做無。在無聲的靜境里,雖然叫做無聞,但是能聞寂靜無聲的自性,并不是絕對地滅掉了。)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在無聲的寂靜境里,能聞的自性,既然并不是絕對的滅了。就在聞到有聲音的響動的時候,能聞的自性,也并沒有因為有聲音才生起來的。因此了知能聞的自性,本自遠離生滅的兩種作用,就可以證到自性是真實常存的了。)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婆娑國,聲論得宣明。

  (即使人在夢境中,還是有想念的存在。而且能聞的作用,并不因為不思想而不存在。例如人在夢中,呼之就醒。等到醒了以后,能生起思惟的作用,才有知覺觀察的作用生起。所以證明能聞的自性,是超越于身心以外,不是身心所能及的。就是現(xiàn)在這個婆婆世界上所有國土的眾生,都是靠聲音去明自宣暢它的理論,才能使人了解一切深奧不可思議的妙理。)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循聲獲無妄。

  (一切眾生, 都迷了本來能聞的自性,只依循追逐聲音的作用,所以就流轉循環(huán),不能超越,阿難雖然博聞強記,即使學通萬理,依正覺本來自性的至理來說,不免仍然落在邪思之中。豈不也是因為追逐聲音,便至淪溺嗎?如果能夠回旋聞聽業(yè)力之流,歸返旋復的自性,就可以獲得無妄常住真心的實性了。)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

  (文殊菩薩又向阿難說:我現(xiàn)在承受佛的威力,明白宣說佛的至理,猶如顛撲不破的金剛寶石之王,如幻化的不可思議的法門,出生一切諸佛之母的真正三昧境界。你雖然聽過如微塵數(shù)之多的一切佛說法,記得佛的一切法門,如果不先除了有漏的欲念,縱然蓄積多聞,那反而變?yōu)檫^誤與障礙。)

  將門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如果把自性能聞的功能,專門來記憶誦持諸佛的佛法,要求他佛來成就你的自性的佛果;何以不向自己能聞的功能上,返照追尋能聞的自性,從聞聽法門以返聞自性呢。)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聞聽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生。因為有聲音的動相,才有聞聽這一個名詞的形成。)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如果不依循追逐聲音的動靜二相,只回旋返聞那個能聞功能的自性,日久功深,就脫離動靜有無的聲音 絆。能聞的自性,與聲音既然脫離關系,試問:能脫的那個又是誰呢?倘使能聞的自性,與聲音的動靜有無脫離了關系,返回本然清凈的根源,那就是耳根一源,返還本原了,這一根上,既然得到返本還原,所有六根,也就解脫完成了。)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凈。

  (眼的看見,與耳的聞聽等作用,都是自性功能上的變態(tài),猶如澄清虛空中的幻翳。三界中(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暫有現(xiàn)象,也都是清凈自體的幻變,猶如清凈虛空中的花朵。如果能聞的自性,復返本來清凈的自體,一切六根幻有妄動的塵翳,自然消除。浮塵幻翳一經消除,本覺的自性就圓滿清凈了。)

  靜報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欲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圓滿清凈到極點,自性的光明,就自然通達。在自性光明中寂然不動,包含朗照十方世界所有的虛空。由比再來觀照,這個世間所有一的的事事物物,都猶如在一場大夢之中了。)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如果達到這種境界,摩登伽女也是大夢中的一個夢影,她又怎能留得住你的身形呢?)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然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清凈本然的自性本體,變態(tài)幻化而生出世間的萬有,猶如這個世間上的魔術師們,變化幻作許多男男女女的存在。雖然每個人能運用六根,事實上,只是如機器人一樣,根本只有一個機關在抽掣不息,才發(fā)生人生的各種作用。)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如果能止息一機的動能,歸返于自住寂然的本位,所有一切幻象,就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了。)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明凈妙。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這個道理一樣,元來都只是依于心性的一點精明所生,分散功能,變成六根的單獨作用?偤掀饋恚沤凶鲆粋人的全能。所以在六根作用上。只要有一處休息,復返于自性功能,所有六根的作用,就完全不成其為障礙。到了這個時候,一切六根的塵垢,就當下應念消除,成為圓滿光明的清凈妙覺了。)

  余塵尚諸學,陰極即如來。

  (如果還有少許的塵境不能消盡,就叫做二乘聲聞等,還在有學的階段。到了光明圓滿之極,那就是佛的境界。)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文殊菩薩再告阿難與大眾說:修行的法門,只要你倒轉來,回旋復返你能聞聽的機能,反轉聞聽的作用,去聽聞自性,明見了真心自性的寂然自體,才得完成無上大道。所說的修行圓通法門,最真實的莫過于這樣了。)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磐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xiàn)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所有無量數(shù)的佛,都同修這一路的法門,而證入涅pan(圓寂)。過去所有已經成佛的人,也是修這一法門,而得到成就,F(xiàn)在的一切菩薩,也正在修這一法門,已經各自入于圓滿光明的境界,未來一般修學佛法的人,也應當依這個法門而修。我也是從這個法門中證得佛道,不只是觀世音菩薩一人而已。)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磐心,觀世音為最。

  (誠如佛所詢問我修行方便的法門,為了救度末劫時期,想要出離世間苦海的人,使他成就證得寂靜真心的,只有修觀世音所開示的觀察世間音聲的法門,才是最好的修法。)

  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不舍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至于其他各種的修持方法,都是因佛的威德神力,為了救度眾生,叫他出離苦海,姑且設立各種權宜的方法。針對各種世間的世俗希求,使人們即此用,離此用,而舍棄世間塵勞的束縛,并不是菩薩或佛境界的人所經常修學的。至于這些許多不同方法的深淺關系,和每位自己所敘述的情形一樣,不需再加詳細的分析。)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愿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耙越贪㈦y,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文殊菩薩最后又鄭重地表示,起立敬禮說:頂禮無漏不可思議的果位境界,法身本體自性佛。唯愿十方三世諸佛的加被,對于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一圓通法門,不要再生疑惑。它是一切修持方法中的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法門。不但可以教化阿難,并且也可以教化末劫時期在沉淪中的眾生。只要依到耳根法門修持,自然可以進入圓通,可以超過其余的方法以證得真心實相。)

  阿難與大眾,聽了文殊菩薩的廣大開示,當下覺得身心了然明朗,依此觀想佛的正覺自性大道,以及真心寂滅的境界,猶如游子遠游他鄉(xiāng),雖然還未回家,可是已經明白歸家穩(wěn)坐的道路。所有在會的大眾,也都得悟本心。遠離塵勞世事的染污,獲得揀擇正法的法眼凈。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聽說這段話以后,也就成為網羅漢。還有很多的眾生,亦同時發(fā)起無上正覺的道心。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

  學佛修行入門的基本戒行

  阿難隨又起立請問說:“ 我常聽佛說: ‘自末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意思是說自己并未度脫苦海。要發(fā)心先度他人的人,這就是菩薩心腸的發(fā)心。如果自己已經證得本性,圓滿解脫以后,再依照自己所證的,使別人亦得證自性正覺,那就是等于佛來應化世間。我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得度,但是要發(fā)愿去度末劫時期的眾生。將來的人們,距離佛在世的時期漸遠,必定會有很多的邪師外道說法。如何才可以使他們攝伏妄心,證得真實佛境界的三昧?怎樣才可以建立一個安心修道的場所,遠離一切的魔事。使他們對于要求悟得正覺的真心,永遠不會退轉呢?”

  佛說:“ 你不是經常聽我講 說修行所依持的戒律嗎?我常說修行的入門基本要點,有三個決定不易的程序:首先要守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發(fā)慧。這是達成無漏果位的三無漏學。何以稱攝伏妄心為戒呢?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六道眾生,(天、人、魔.畜生、餓鬼、地獄)他們的心里根本沒有淫根,自然就不跟著生死之流去連續(xù)不斷地輪轉。你要修習定慧等持的正三昧,本來是要求出離塵勞煩惱。如果淫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離塵勞之累。即使有很淵博的世間知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淫根,必定墮落在魔道之中,與群魔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時期之中,將有很多魔民,盛行在世間,廣作貪淫的行為。并且還自任善知識去教化他人,使一切眾生,墮落在愛欲第一的主觀深坑里,喪失正覺的道路。你將來教導世人;

  修學定慧等持的正三昧。必須要先斷心里的淫根。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一個具有的決定性清凈教化。如果不除淫欲,修習禪定,猶如蒸煮沙石,要想它變成了香飯,即使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也只能成為熱沙。因為沙子根本永遠做不成米飯。如果以淫欲之身來求證佛果,即使稍有所悟,也都是淫根。根本基于淫欲所發(fā)拙,始終還在三涂(畜生、餓鬼、地獄) 中輪轉不休,必定不能超越。要求圓滿達成佛果的寂滅境界,必定要使身心淫機之根完全斷除 ,最后連壓制斷除的心念也化為烏有。然后對于佛的正覺大道,才有有望 證得。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殺戒: “再者,一切世界上的六道眾生,他的心里沒有殺機,就可以了生脫死。修行的最高三昧,本來要求超越塵勞煩惱。如果殺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離塵勞之累。即便有很多的世間智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殺機,必定墮落在神道之中,與鬼神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時期之中,有很多的鬼神之徒,盛行在世間,自稱必須肉食,才能證得正覺大道。須知我許可有些出家的比丘們,可以吃食五凈肉,(l,不見殺2.不聞殺3,不疑殺4,自死5,鳥殘)是因為在有些偏僻的地方,地質不佳,不能生長草木菜蔬。所以在沒有辦法中,才方便許可他們食肉;用來療饑延命。但是吃它們的肉,應該看做是它們的慈悲布施,應當具有感恩的觀念。豈可在我滅度以后,貪求口腹之欲,食眾生的肉體,還自稱為釋迦的法子呢?你們應當知道,這種肉食的人,即使心開悟解,有點相類似的三昧境界,其實還是大羅剎(惡鬼之流)。等到福報完了,必定沉淪在苦海之中,不算是佛弟子。這二類的人;互相殺戮吞吃,沒有了期。不能跳出三界。你將來教導世人,修習三昧,其次就要斷除殺生。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二個具有決定性的清凈教化。如果不斷除殺機,修習禪定,,猶如掩耳盜鈴,欲蓋彌彰,所以出家比丘,不但不食肉,乃至護惜草木的生機,猶如自家生意一樣。更不能穿著服用血肉之軀的眾生們的皮革絲毛之屬。能夠守住這樣清凈戒律的出家比丘,對于現(xiàn)實世界,才得真正的解脫,只是‘隨緣消舊業(yè),不更造新殃’而償還宿世業(yè)債,更不浮游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間。為什么不去服用血肉眾生的毛革呢?因為服用它的身體某一部分,仍然有殘害它生命的因緣作用。等于人要吃地上生長的百谷,同時足也不能離地。如果對一切眾生身心的部分,都不用不食。我說這個人,才是真正的解說。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便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盜戒:“ 再者,一切世界的大道眾生,滅除心里的盜機與偷心。就可以了生脫死,修習正三昧,本來要求超越塵勞煩惱,如果偷心不除,根本就不能出塵勞之累。即使有很多的世間知識,或者得到少許的禪定境界,如果不斷偷心,必定墮落在邪道之,與精怪妖魅為伍。他們也有很多信徒,也都自稱已經成就了無上大道。我去世以后,末法時期之中,有很多的妖孽之流,盛行在世間,居心奸險,自稱為善知識。都直說已經得到無上大道,欺騙無知無識之流,恐嚇他們使之喪失真心自性。所過之處,令人家財耗盡。我教導出家比丘們,隨時隨地乞食延命。是要他們舍棄貪求的心,成功無上正覺之道。甚之,要比丘們不自做熟食。‘寄于殘生,旅泊三界。’表示今生必須了道,只在人間盡此一度的往來,從此去而不返。有些具有盜賊其心的人,都假借我的衣服,稗販如來,自造種種罪業(yè)。雖然口里都在說著佛法,卻非真正出家。即使受過全部的具足戒律,也是只行小乘的道路。由此而使很多的眾生懷疑誤會,實在是罪過無邊。如果在我滅度以后,有的出家比丘,決定發(fā)心修學正三昧; 能夠在佛像之前,為法忘身。我說這個人,無始以來的宿債,都在那一剎那間償還了。必定可以‘長揖世間,永脫諸漏。’(此處可參看本經原文。因為所說的,為現(xiàn)實世間一般人們難以置信,故部分保留不譯。)你將來教導世人,修學三昧,須要斷除偷心,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三個具有決定性的清凈教化。如果不斷除偷心,修習禪定,猶如水灌漏厄,永遠不會裝滿。若是出家比丘,對于自己基本必需的衣食之外,分毫沒有私蓄。乞食所得,若有剩余,也要布施與其他的眾生。假如有人無理來打我罵我,也要以禮相待,必須做到身心兩舍,使這個身體骨肉,亦與眾生共之。決不把佛的不了義說,作為自己究竟的見解,以始誤初學,能夠做到這樣的 人,我認為他已得真正的三昧。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才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大妄語戒:“ 再者,一切世界的六道眾生,雖然身心已經沒有殺盜淫的三業(yè)。如果犯大妄語,他在正三昧的境界中,也不能得到清凈,而成為貪愛主觀之魔 ,失卻佛果的種性。所謂大妄語,就是‘末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者為了求得世間人的尊敬,爭取唯我至上第一的地位。向別人說:我已得到須陀___的果位;虼蟀⒘_漢的果位,或獨覺辟支佛的果位。甚之是菩薩的果位。只為了貪求別人的敬禮和供養(yǎng);不知已得無邊罪過,消滅佛性種子,等于用刀斷木。自甘斷除佛種。我可預記這一種人,會永斷善根,再沒有進益的知見,永遠沉淪苦海,不能成就正昧。我去世以后,常教一般菩薩和羅漢們,化身應現(xiàn)世間。在末法時期中,做種種形態(tài)的人,去救度在生死海中輪轉的眾生們或者做沙門(出家者)、白衣,居士、大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做淫女、小寡婦、奸偷屠販,與一般眾共同生話。而在這種種的人生之中,稱贊佛法,使他們的心進入佛法正三昧的境地。但是他們決不自說我是真菩薩,或是羅漢,故意泄漏密行,輕示于朱學后進,借以自相夸耀。除非壽命終,方才時中有所遺囑。只有那一般妄人,才妖言惑眾,甘犯大妄語戒。你特來教導世人,修學三昧,還須要他們斷除大妄語。這就是過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四個具有決定性的教化。如果不斷除大妄語,猶如要雕刻人糞作檀香木狀,想在其中求得香氣,那是決定不可能的。我教誨一切比丘,直心是道場。在日常生活時四威儀中,(行、居、坐、臥)一切行為,都不能虛假。怎么可以自己謬稱已得至高無土的道法呢? 這譬如乞弓稱王, 終會自取殺戮的,更何況自己謬稱為人天三界之師的法王呢!須知‘因地不真,果遭纖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如果一般出家比丘,調正此心,猶如直弦。一切言行,都絕對的真實,便可進入正三昧的境界,永遠不會遭遇魔事。我將印許這種修行的人,決定可以成就菩薩的果地,得到無上正覺。和我這樣說法相同的,才是真正的佛說。不是這樣說的,就是魔的說法。”

  佛又說:“阿難,你問如何攝伏妄心,我現(xiàn)在已先說佛法入門的正三昧,與佛學菩薩道的微妙法門。要先能行持這四種戒律儀范,‘皎如冰雪,’自然就不會另生過犯的枝節(jié)。所謂一切過犯,不外心三,(貧、嗔、癡)口四:(妄語、兩舌、惡口、yi語)如果嚴謹敬持戒行來自修,這些過犯,就不會有發(fā)生的可能了。若能永不遺失這四種戒心,心里根本不染著外界的色香昧觸等境,一切魔事,哪里再會發(fā)生。若是還有宿世的罪過不能除滅,你可以教他們,一心念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__多般羅’無上神咒。(本文已經說得很明白,如有其心修學的人可自研讀本經上的記述)。

  (大乘道的四十位的心行,和四種加行的功用境界,是一切眾生從凡夫地直達菩薩境界的十地,至于成佛的共通途徑。所以仍從眾生顛倒和世界顛倒說起。)

  修學佛法進度指示

  阿難又問:“這樣修證佛地正三昧境界的人, 如果還未達到涅槃(圓寂),何以只能稱他是乾慧地?由乾慧地再求進步,身心善行漸次增益所發(fā)現(xiàn)的四十四位心境現(xiàn)象,與它界說和目的,,以及菩薩的十地境界,乃至等覺(相等于佛地的正覺)菩薩的果地,,究竟是如何情形?希望佛再加說明。”

  佛說:“自性本來是靈妙圓明的!〖确侨魏我粋名望可以形容,更非任何一種現(xiàn)象可以比擬。就其形而上的本位而言,本體自性中,本來沒有物理世界與眾生界的存在。因為妄動, 然后才有物理世界的眾生的生起。既然有生,一定就有相對待的作用,跟著就會滅了。有了生滅,就稱為妄心。如果生滅不停的妄心消滅了, 就名真如,或稱為真心,或叫做真性。悟得其理,證到其事的, 便稱作無上菩提,已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其現(xiàn)象而言,就稱之為大涅槃(圓寂)。其實,這兩個名詞,只是互相說明表示的名號。你現(xiàn)在要修佛的真正三昧,直入佛的大涅槃境界,首先應當誝這眾生界和物理世界兩種顛倒的原因。如果再不生起顛倒,就可以達到佛的真正三昧的境地。

  “如何叫做人生顛倒呢?由于真心自性是本來靈明圓滿的。靈明至極,于是發(fā)起自性功能的妄動。自性妄動不息,就有了生滅不停的作用于是從自性本體的畢竟虛無空寂的本位中,生起勝妙實有的有為作用。這個有所為的有為作用,原來并不因為有個什么原因才發(fā)生。只是當自性功能妄動的時候,突然發(fā)生,暫時存在,偶然儀而形成一種現(xiàn)象荙并無固定的根本。從這個無所住但有現(xiàn)象的有為作用,而形成了物理世界和一切眾生界。無奈一切眾生反而迷失了自性本來的圓滿光明,便發(fā)生虛妄的知見,誤以為那些有為現(xiàn)象為起初的存在。其實,不知道這個虛妄的作用和現(xiàn)象,并無一個固定的自體,更沒有實在存在的東西可以依持?墒侨绻敕祻蜌w還到真如的本性,有這個要想求得真如的心,就不是真的真如自性了。如用這個并非真心自體來求得返本還元之道,顯然又成為一種錯誤的現(xiàn)象。(非生非住,非心非心非法,)無生之中求生,不可住之中求住,依妄心而求真如, 用謬誤的理則而求真理,輾轉發(fā)生心理連屬不休的力量,形成業(yè)力的作用。因此 ,業(yè)力相同的就互相感應,產生交感的作用,彼此相生相滅,所以才有眾生的種種顛倒的存在。

  “如何叫做世界顛倒呢?這些有為的萬有現(xiàn)象,既已形成有所為以后, 便自然的成為分段的妄有妄生,因此成立空間的界限與方位。其實,那都不是萬有自作或是人為的造成,也不由于先天有個決定性的原因,更沒有一個必然性的存在。因此時間的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作用。)和空間的四個方位、互相和合干涉,互相分化又互相統(tǒng)一,(宇宙猶如一個大而無比的自然物理化學的洪爐。)變化生出一切眾生的種類。(參看本書第四章)因此世界上因有動力的妄能而有聲音,因有聲音而有物理的色相。因物理的色相而有香臭。因有香臭而感觸。因感觸而有味性。因味性而有思惟意識。(這六種作用,如連環(huán)聯(lián)圈不斷,互為因果,互為起滅)由此六種現(xiàn)象,構成雜亂的妄想,形成業(yè)力性能。(有正反和排吸,統(tǒng)一和分化的相對作用。)成立內外正反的十二種區(qū)分。由此強輪圈一樣地旋轉不停,所以世間上有聲音香臭味性感觸等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由六位的能所互變,自始至終,終復為始。充其量的反復變化,都窮極于十二變之中,形成一個輪周似的旋復作用。依據(jù)這種輪轉似的顛倒變化作用,構成眾生界的現(xiàn)象,所以世界上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有色相和情想的。)、無色(沒有色相的情想的。)、有想(有精神存在而無形相可見,如鬼神精靈之類。)、無想(沒有精神作用而有形相可見,如精神化做土木金石礦物等的物質之類。)、非有色(無堅固的色情而有形象的存在,如水母浮石等。)、非無色(偶然暫有色情作用,而沒有長存的形象可得。),非有想(好像似有知覺,而其實沒有情想的作用,如蒲盧、向日葵、含羞草等。)、非無想(好像沒有情想,而其實也有情想,如土梟、破鏡鳥等惡毒禽獸之類。),如此等等,共有十二種類的眾生。”

  佛告阿難:“這些每一種類的眾生之中, 也同時各自具有十二種生命輪轉顛倒的因緣。(換言之:人亦具有獸欲,獸也具有人心。民胞物與,心物是沒有絕對可分的界限的。)猶如一個人自捏其目,就會本能地眼前看到許多亂起的光華。須知靈妙圓明的真心自性,本自具足所有的虛妄亂想的功能。你現(xiàn)在要修證佛的正法三昧,對于發(fā)生虛妄亂想的根本原因,設立三個漸修的次第步驟,才能滅除其根。好像一個潔凈的寶瓶,久裝毒藥,F(xiàn)在要想除去毒汁,恢復原有的潔凈。必須先用湯水香灰洗滌,還它本來的潔凈,然后才可以儲藏甘露。如何各為三種漸修的次序呢?第一,是修習助因。修習一切善業(yè),薰習一切善心,以消除它的助因。第二,是真修正性。培養(yǎng)善根,從事真正的修行,以剖出圓明靈妙的正性。第三,是增進善業(yè)。在行為上,為善無止境。在治心性的功用上,百尺竿頭,更求進步。如此幸修持,使與現(xiàn)行業(yè)力相反而行。所謂隨緣消舊業(yè),不再造新殃了。

  (一) 如何是修習助因?這個世界上十二種類的眾生,都依賴飲食而生存,所謂摶食,又名段食。就是眾生們依時間的分段,用肢體幫忙來吃食。觸食,領先感覺而食, 如日光空氣等。思食,精神上的食糧。識食,心理上的享受。因此眾生們,食甘甜的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會死亡。所以一切人生采求得佛正法的三昧,應當斷除世間的五種辛菜。(蔥、蒜、薤、興渠―――此物中土所無)這五種辛菜,熟食使人容易發(fā)生淫欲,生吃使人容易發(fā)生嗔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講說一切經典,一切天仙圣賢,也都嫌其臭穢,和他遠離。鬼魅卻喜與其為伍,不知不覺間,就墮落在魔道 之中。所以一般修習菩提,而求無上正覺者,必要永斷五辛,這就是第一項的修行次序。

 。ǘ 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眾生要求證入佛正法的三昧,必須先要嚴持清凈的戒律,永斷淫欲的習氣。不飲酒、不食肉,以火凈食,不吃生物。如果修行的人,不斷淫欲和殺生的心,想超出三界外,是不可能的。 所以眾應當看破淫欲的事, 猶如毒蛇,視同冤家盜賊一樣。道德要守持聲聞乘的執(zhí)身不動的戒律。以后再行持菩薩乘的清凈戒律和儀軌,再使執(zhí)心不起。若得禁戒成就,在此世間,便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惡業(yè)。 又能永不再起偷盜的心理和行為,就沒有互相負累的果報。在此世間,就不須償還宿債能夠做到這樣清凈的修行人,如果修習佛正法的三昧,不須要另得天眼通,就以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也自然可以看見十方世界,親見諸佛而聽法。能夠得大神通游于十方世界。可使宿命清凈,再無艱難險阻,這是第二項的修行次序。

  (三) 如何是增進善業(yè),轉變現(xiàn)在所行的業(yè)力?能夠這樣嚴肅持守戒律,沒有貪淫的心。對于外界六塵物欲的現(xiàn)象,漸漸不會奔放流逸。因此必攝放心,回復歸還到自性的本元。對于外界物欲現(xiàn)象的誘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緣它,那么,六根的生理本能,自然就沒有對象。這樣便會使奔流放逸的狂心休息了,返還到一靈不昧 ,純真無漏的境地。六根六塵的作用,既然能夠不再生志行動的業(yè)力,十方國土的物質障礙,就一齊消除,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佛圓明清凈微妙的密意,都會在這種境界中明白顯現(xiàn),如此就可以獲得無生法忍。由此再加漸修,隨他所發(fā)現(xiàn)的行持境界的過程,安立各種次序的圣位名稱和含義,這是第三項的修行次序。“

  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的含義

  (甲)乾慧地:欲愛這念已經干枯了,六根與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殘生,氣質已經變化, 不再繼續(xù)發(fā)生業(yè)習。執(zhí)心虛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漸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因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發(fā)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為乾慧地。

  (乙)十信

 。薄⑿判淖。呵鄣刂校皇怯暢跚,還未與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從此在真心妙圓的境界里,重新發(fā)生至真絕妙的知見,證得真心元是常住不變,深具真實的信心。一切妄想,自然滅盡無余,完全在中道純真中行,名為信心住。

  2、念心住: 證得真實的信心,明了一切都能圓通自在。身心內外和中間三外,再不會受到障礙。乃至對于過去未來,無數(shù)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習氣,都在一念之間,現(xiàn)在目前,自然記憶不失,名為念心住。

  3、精進心:真心靈妙圓滿,真精發(fā)生變化。無始以來的習氣,都融化成為一體的精明妙用。只用這種精明再求進步,入于真凈之境,名為精進心。

 。、慧心。赫嫘牡木鳜F(xiàn)前,一切作為,純?yōu)橹腔郏坌淖 ?/p>

 。怠⒍ㄐ淖。簣(zhí)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內外,周遍寂湛。在寂靜靈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經常凝住不動,名為定心住。

 。丁⒉煌诵模涸诙ň持,發(fā)現(xiàn)清凈光明。由定境的光明中,深入自性,有進而無退,名為不退心。

 。贰⒆o法心;此心進入輕安泰然之境,始終保持不失,和十方諸佛的氣分相交接,名為護法心。

  8、回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覺明境,能夠生起妙有的力量,回光反照到佛力的慈光。轉 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猶如一對明鏡,光明互相映照。其中的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為回向心。

 。埂⒔湫淖。盒墓饩d密返還,獲得佛的常凝無上妙凈之力。安住在無為之境中,永遠不會遺失,名為戒心住。

 。保啊⒃感淖。鹤∮谧栽跓o礙的戒心境中,能夠游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隨愿,名為愿心住。

  (丙)十住

 。薄l(fā)生。喝粲腥擞么苏鎸嵉姆ㄩT,發(fā)起以上的十心。心精發(fā)生光輝,所舉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圓成為唯一真心,名為發(fā)心住。

 。病⒅蔚刈。盒闹兴l(fā)的明凈境界,猶如在清凈的琉璃之中,現(xiàn)出內在的精金,前面所發(fā)的妙心,隨時隨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行履,名為治地住。

  3、修行。话l(fā)心與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見,都得明明了了。遍游十方世界,都無留礙,名為修行住。

  4、生貴住:所行與佛相同,感受佛的氣分。猶如中陰身一樣,能夠自由求得轉 生的父母,互相感應,入于佛的種性,名為生貴住。

 。怠⒎奖憔咦阕。杭饶茈S時游于道,猶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經親承佛的法統(tǒng)。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兒的完成人形,名為方便足住。

 。、正心住:再進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身心圓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長,名為不退住。

 。浮⑼孀。涸俅嗽鲞M,佛所具有的十身靈相,一時都得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逐漸人形完全長成,出胎在世,親為佛的得法之子,名為法王子住。

  10、灌頂住:已經長養(yǎng)成人,猶如國之太子,成年以后,行將繼承王位,得到灌頂,名為灌頂住。

 。ㄒ陨嫌缮F住至灌頂住,以入胎成人為譬喻。在功用上,確很實在。不過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實相來做,堅執(zhí)為實有的境界,實在貽誤不淺。此中妙用,唯證方知,要到空有雙融,智悲雙運的實際理地,才解此語。)

  (丁)十行

 。薄g喜行:既已成為佛的法子,就具足有無量如來的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隨順眾生,隨緣而變,名為歡喜行。

 。病饒益行:善于為一切眾生造福利,名為饒益行。

 。场o嗔恨行: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對于所遭遇的一切煩惱,皆無違拒,名為無嗔恨行。

  4、無盡行:于未來無窮的時際里,出生于任何種類的眾生之中,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名為無盡行。

 。、離癡亂行:或演繹、或綜合一切各種法門,始終沒有差誤,名離癡亂行。

  6、善現(xiàn)行: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顯示各種不同的差異作用不同。在每一差異的現(xiàn)象上,又能見到它根本的同處,名為善現(xiàn)行。

 。贰o著行:進而至于十方虛空界的所有微塵里,在任何一粒塵中,又可以現(xiàn)出另一個十方世界。如此互相變現(xiàn),無論現(xiàn)塵或現(xiàn)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礙,名為無著行。

  8、尊重行:種種現(xiàn)前的作為,都是為了救度眾生,使其解脫到達彼岸的第一義,名為尊重行。

 。埂⑸品ㄐ校喝绱藞A融通達,能夠完成十方諸佛折儀軌的法則,名為善法行。

  10、真實行:如上所說的各種次序和境界,一一都是清凈無漏中的行業(yè)。也都是一真無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名為真實行。

  (戊)十回向

 。薄⒕茸o一切眾生離眾生離回賂:此人如果已經滿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絕對的純潔精真,遠離了一切殘留的過患,當然就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自己又須滅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的觀念和現(xiàn)象。回此無為之心,都歸向于涅磐之路,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2、不壞回向:空壞了一切可以空壞的,遠離了一切可以遠離的,連能壞能離之相都不存在,名為不壞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自性本覺之體,湛然現(xiàn)前。覺性已并齊于佛的正覺,名為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處回向:真心至精發(fā)出光明,心地等于佛的心地,名為至一切處回向。

  5、無盡功德藏回向:萬有世界,與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點沒有掛礙,名盡功德藏回向。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在佛與眾生平等的性地中,而發(fā)生各各不同的清凈之因。依此因而發(fā)揮它的妙用,取涅磐的道果,名為隨順平等善根回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實的道根既已成就,視十方世界里的眾生,都是我本體的同體。自性雖然已經圓滿成就,同時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個眾生,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浮⒄嫒缦嗷叵颍骸都匆磺蟹,離一切相》于不即不離,亦離亦鄧之中,兩者都沒有執(zhí)著的心,名為真如相回向。

  9、無縛解脫回向:真心得到如所如如的境界,十方世界,一切無礙,名為無縛解脫回向。10、法界無量回向:本來自性的妙德,圓成了,所謂法界的邊際和數(shù)量的觀念也滅除了,名為法界無量回向。

  以上就是 心性修行過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凈心地境界的含義。其次還要成功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這里所謂加行,是針對 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門而言。因為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專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稱和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還得注意它的功用。這種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為四加行。如果將四加行也作為心性的法則來看,似乎失于切實。所以下面就基于這個體驗,來說四加行的妙用。)

  (已)四加行

  四加行

 。薄⑴兀杭纫训玫饺绶鸬挠X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功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鉆木取火。火光雖未燃發(fā),而暖氣已經流布,就名為暖地。

  2、頂?shù)兀鹤约盒牡厣,已經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樣。對于這個氣質殘留塵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實內在又并不一定依靠它。猶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頂上,身體雖然已經上接虛空,入于虛空之中,但是下面還有些障礙,不能完全離開,就名為頂?shù)亍?/p>

  3、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證得這個真心不二的絕對真理之實境。此心已同于佛道,并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的妙用。猶如忍住某一種事的人,心中如有如無,大有忍住不動的意味,就名為忍地。

  4、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稱數(shù)量,完全消滅。既無所謂迷,也無所謂覺。迷覺乃二邊對待的名詞和作用,現(xiàn)在都成為未悟以前的過去剩語。只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義諦中行,其余都成為無所謂的名詞,就名為世第一法。

 。ǜ┦

  1、歡喜地:在大菩提中,善得通達,覺心已通達于真如自性,盡能了解佛的境界,名為歡喜地。

 。病㈦x垢地: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的性能,都能明了它的同一根源。后來并同一之性也滅除不住,名為離垢地。

  3、發(fā)光地:內心凈極,自性光明發(fā)生,名為發(fā)光地。

 。础⒀婊鄣兀鹤孕怨饷饕褬O,正覺圓滿,名焰慧地。

  5、難勝地:一切諸法的同異,都不可得,名為難勝地。

  6、現(xiàn)前地:無為真如自性,自然發(fā)露凈明妙德,名為現(xiàn)前地。

 。贰⑦h行地;窮盡真如自性的邊際,名為遠行地。

 。浮⒉粍拥兀阂恍恼嫒,如如不動,名為不動地。

  9、善慧地:發(fā)起真如心的妙用,名為善慧地。

  10、法云地:在修習菩薩道 的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的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也有認為到此才是真正修習佛法的正位,所謂慈蔭妙云,覆涅磐海,名為法云地。

  (以上為修習大乘菩薩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覺: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自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如有一修習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說的次序,順行而至于正覺的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為等覺之位,便和諸佛的菩提正覺相等了。

  妙覺:到了等覺位以后,覺性才獲得金剛喻心中的大定。由最初的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例如以每一位為單數(shù),加積成為十位,十位即是五位的二數(shù)的復數(shù),此為一重單復。眾生世界因有時間的三位,空間的四位,三四四三,乘得十二。所以眾生界得形成六根六塵,統(tǒng)名為十二根塵。如果修返本元之道,也得依十二根塵而修持,此為第二重單復。從乾慧地,至暖、頂、忍、世第一法、等覺、妙覺,七個單位,加上十地等五十位的五數(shù),七五相加得十二。此為第三重單復。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天地之數(shù)五十又五,其用四十有九。五是一至十的中數(shù),與十交叉,順行推演至于無窮數(shù),逆行復歸于一。所以修行佛道,建立五十五位,此為第四重單復。形而下的有數(shù),都始于一。十百千萬億而至于無量之數(shù),還都只是一位。形而上的數(shù),也由一而逆返。返一以還,進于形而上的不可知之數(shù)。古今中外,東西方的圣凡,對名數(shù)的道理,并無兩樣,實為不可思議的至理。此中妙理無窮,由此貫通,佛法名數(shù)之理,可以了然矣。)

  以上所說的種種地位,都是用不變如金剛的智慧去觀察。認識世間事物,皆是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鏡花、如水月、如陽焰、如空花、如海市蜃樓、如芭蕉。觀察認識清楚了,在奢摩他(止定的境界)中,用諸佛所教毗婆舍那(慧觀),雙融雙運,而清凈修證之。漸次深入,從步步精進的程序上,立此位數(shù)。但都是用上述三種漸次增進的方法,修成五十位的真正菩提正覺之路。如果能夠依此去修觀,才名為正觀。若做其他觀的,就名為邪觀。

  地獄天堂的有無與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關系

  阿難問:“如果這靈妙光明真如清凈的妙心, 本來是遍滿圓明的。那么,所有山河大地,與草木含靈等等,都是真如自性本元的變化作用,和佛得成正覺的自性同一體。佛的性體既然真實不變,何以其中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道,各自判別不同的存在呢?這些判別不同的種類,還是本來自然就有的呢?或是一切眾生的虛妄習氣所生起的呢?所謂地獄等,還是有一定的所在?或是基于各自的業(yè)力所生,又各自自然地去感受它呢?希望加以說明,使將來的眾生,知道謹慎守戒,純潔不犯。

  佛說:“一切眾生,自性本體,本來實在都是清凈的真如。因為妄心動生知見,才發(fā)生有虛妄習氣的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內分外分的現(xiàn)象。所謂內分:就是眾生的分內之事。由于愛染一切,發(fā)生妄有的情意。情意累積不休,能夠產生內在的愛水。(猶如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內分泌作用)所以眾生們,心里憶想珍饈妙味,就會流出口水。心里憶想某一個人, 或憐或恨, 就會眼淚盈眶。如果貪戀追求財富,心里就發(fā)生一種愛涎,久久使身體光潤。心里堅想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體。 愛的心理, 雖然有各種差別,卻同是業(yè)力之流,連綿不斷所致。心中之結,同樣地無法開解。內在被愛水潤濕,始終不能升華。愈陷愈深,自然從此墮落, 這就叫做內分。所謂外分:就是眾生的分外之事。因為追求一切外物與外務,發(fā)生虛妄的想念。想念累積不休,就能夠產生勝氣。(猶如現(xiàn)代物理學所說的原子電子的方射作用。)所以眾生們,心里嚴守清凈的戒律,全身都會輕安清快。 心里信仰堅定,專一信仰某一形而上的一尊,或咒印,就會顧盼自豪,有毅然出眾的氣概。心里要想生天,夢里就覺得自己在飛升遠舉。心里存念佛國,圣境就會突然出現(xiàn)。一心事奉善知識,就會自輕其身體與生命。一切想念的心理,雖然不同,但是妄想的功能,卻同是輕清上升的。(所以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思想是腦神經的波動作用。)想念繼續(xù)不止,向上飛動不下沉,自然有超越的知覺發(fā)生,所以叫做外分。

  “一切世間的生死相續(xù),生從習慣性的順路而來,死從變化之流而滅亡。當生命將要終了時, 這個人還未完全舍滅了暖氣的感觸,那時一生的善惡行為,在意識境象中,就會一起顯現(xiàn)。死逆生順, 兩種習氣,互相交戰(zhàn)。如果來生純粹落在思想中的人,神識就會上升,必定生于天上。 (此處所謂天, 也就是代表上升的界說。)如果只有心中的升華意境,一生兼有福德與智慧,以及具有凈愿的, 自然心境開豁,可以見到十方佛的境界,便可隨愿往生任何一個佛國的凈土。如果是情少想多,即合輕舉,也不會很高遠的。就會成為鬼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仍然游行于日月所照臨的天下,所去都無障礙。其中若是有人曾發(fā)善愿, 善心護持佛法戒律神咒禪定等,便能親往如來的座下。情想平均的, 不飛也不墜,就生在人間。于是思想清明的,就是聰明的人。 情意幽郁的,就是愚鈍的人, 情多想少,就流入畜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分情,三分想, 就沉下到水輪,生在火邊, 受猛火炙烤;蛏頌轲I鬼,常被焚燒。同時水也傷害它。 而且沒有飲食,如此要經歷百千劫的時間。 (例如深海水中的龐大生物等。)九分情,一分想, 會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的生在有間地獄,重的生在無間地獄(*)。至于純情無想的,便即沉入阿鼻地獄。(所謂永墮泥犁,不得轉生。)如果在沉心之中,有誹謗大乘,誣毀佛的禁戒,以誑妄而演說佛法,虛貪別人的信施,濫得他人的恭敬,乃至犯了五逆,(;;)十重(;;),就會更番生于十方阿鼻地獄。這些所造惡業(yè), 雖然說都是自作自受, 在的業(yè)力果報當中,各自兼有它的原因和境地。 也都是眾生自心所造的業(yè)力,由自己感召而形成的。(此處說明地獄、餓鬼、畜生等業(yè)力果報的各種情形,研讀原經即知)

  “這些惡業(yè)所形成的果報,都是自性中所起的業(yè)力作用。既不從天而降,也不是從地而出, 亦不是他人所授予。完全是根于自己妄心所招引,也由自己去感受。假使能夠證得菩提正覺,這此妄緣, 都成為一種虛浮不實的幻象,才知道都是由妄想凝結所形成。“(倘若還未澈悟證得菩提正覺,明見真心自性,盡管人們不想信地獄報應之說,果報來時,還順自受。 不妨細心觀察現(xiàn)實世間的事, 就可以知其大半了。)

  十種仙道與天人間精神心理的關系

  佛說:“又有一處從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覺而修習定慧的正三昧,卻懷有妄念而 別修一種法門。他們借著精神存想,以堅固自身的形骸,而逍遙樂于山林之中,或者人跡所不能到的地方。這樣的共有十種仙道。

 。ㄒ唬┑匦邢桑盒蘖暦车姆ㄩT。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食物上達到目的,名為地行仙。

 。ǘ╋w行仙:修習烹煉草木藥物的法門。堅固形骸面不休息,由藥物上達到目的,名為飛行仙。

 。ㄈ┯涡邢桑盒蘖暬療捨褰鸢耸,用以服食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化驗烹煉上達到目的, 名為游行仙。

  (四)空行仙:修習吐納,導引,運行氣脈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鍛煉本身精氣達到目的,名為空行仙。

 。ㄎ澹┨煨邢桑盒蘖曆始{,吞服津液,或服用凈水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水德潤澤 的功能而達到目的,名為天行仙。

  (六)通行仙:修習日月精氣, 采納天地精華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吸收天地間物理精華而達到目的,名為通行仙。

 。ㄆ撸┑佬邢桑盒蘖曡笾涞姆ㄩT。堅固形骸而不休息,依咒語法術而達到目的,名為道行仙。

  (八)照行仙:修習精神思念,存一注想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用精神思惟憶念而達到目的,名為照行仙。

  (九)精行仙:修習交遘的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在互相交感相應而達到目的,名為精行仙。

 。ㄊ┙^行仙:修習天地變化物理的玄妙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從覺悟天地變化妙理而達到目的,名為絕行仙。

  他們都 從人本位中,只求修煉此心,不修自性正覺。另外別求長生之理,可以使壽命維持千萬歲。休止在深山茂林,或者大海經島之間,自與人世隔絕。其實還是沒有離開妄想輪回的流轉作用。如果不再進修正知正覺的如來三昧,福報完時,還會輪轉墮落。“

 。ㄆ渲惺稣f三界天人境界的修行果報, 以四禪九定的功用境界,配合心地修養(yǎng),形成三界天人的差別本位。人天之事,道理深秘,恐非一般所能信解。但擇要述說,故不詳譯。研讀原經可知。至于天堂地獄的變相, 以及其如何形成的問題,卻有其扼要的結論如下。)

  天堂地獄的原理

  佛說:“以上所說的地獄天堂,人及神仙和魔等情形。如果精細研究他的根本,都因為眾生自己昏迷沉醉于一切有為的現(xiàn)象當中, 因為有了妄想而感受各類不同的生命。妄想隨著業(yè)力的旋轉,在元來圓明無作的本覺真心中,自作自受。都像空華亂發(fā),元本是沒有所著。其實一切都是虛妄,哪里有它的根本。因為一切眾生,不認識圓明靈妙的本覺真心,所以感受輪回的作用。雖然經過無量劫來,也不能夠得到真凈;驹颍家驗殡S順著殺盜淫三業(yè)造作一切。反此三者,就生出沒有殺盜淫的意境。有此三業(yè)的惡念就成為鬼類。沒有此三業(yè)的善念就成為天人境界。或有或無,互相擾亂,就生想輪回旋復的性能。如果能得發(fā)生定慧妙覺的性境,就可常住在妙圓常寂的圣境。到此有與無兩種都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歸寂滅。如此,連不殺不 盜不淫的善境也沒有,哪里還會隨著殺盜淫的惡念去行事呢?你要知道,如果不能斷了這三業(yè)的根本,一切眾生, 人人必然各自有他的自私之心存在。因為各有各的自私之心,所以又有集合大眾的自私之心, 就成為一個共同的大我之私。大我的私心與個人的自私,自有人為的一定界限,形成人生各種不同的意境。因此可以了解天堂地獄,實在是有它固定的處所。但是仍然根源于自心的妄念業(yè)力所形成。至于妄念的發(fā)生,根本是無因而自起,實在無可尋究。(如切妄念是空,當下可以釋然冰消。)所以你努力修行,要求證得無上正覺的菩提,必須先要斷除這三業(yè)之惑。如果不斷盡這三惑,即使得到神通,也都是世間的有為功用。習氣不能滅盡,結果落于魔道 之中。雖然要想滅除妄想,反而倍加虛偽,我說為最可憐憫的了!你要知道,業(yè)力妄念,都是因為不了自心所造成。并非自性菩提有此必然的過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

  性空正覺的基本認識

  佛說:“一切眾生靈妙光明的自性本覺真心, 本來是圓滿的。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眾生們因為迷此真理,才有變相作用的妄心,發(fā)生癡迷與貪愛。生了癡愛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覺的光明。于是自性真空,迷妄變化不息,形成世界萬有形形色色種種的存在。所以這十方世界之內,所有物質和精神的存在,凡是未得到無漏果的人,都是癡迷于頑固性的妄想而生存成長。應當知道:《虛空生汝心內,(自性本覺的真心)猶如片云點太清里,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如果有一個人能夠證悟到真心自性,返還自性本無之體,這十方虛空,就完全銷殞。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只因一切凡夫智慧昏暗,所以覺不到它變遷的跡象。如果是已經證得果位的大菩薩、阿羅漢等,彼此心精相通,當處湛然清凈。其他鬼神魔精怪之流,自然會感覺不安,便要向你擾亂不休。

  “他們雖然震怒,向你擾亂,但是他們在塵勞煩惱里, 你若能住靈明妙覺的自性寂照中, 好像《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他們雖然依靠神通之力,等于外客想來喧賓奪主,是否能夠成就破亂,全在你心中的五陰主人。如果自己心中著迷,不能自主,外來的客邪,就得到方便了。若是能夠在禪定境界中,當下不迷,即使群魔亂舞,也就無奈你何。否則,就會為之迷惑,墮入魔道,以形神俱滅,無可哀救。“(以下說明修習禪定的功用過程中,精神發(fā)生心理生理的變化,自己誤認為已經得道,著于幻覺錯覺的魔境,吾佛慈悲,故一一加以分析。)

  色陰區(qū)宇--生理與心理互變范疇的魔境

  佛說:“在禪定靜慮的當中,消滅一切雜念。如果雜念真能舍離無存,一切精明了然,動中靜中,自然都不變移。憶念妄念,還是一樣。當你停留在這種禪定的境界上, 正像一個開著眼的人, 處在很幽暗的房間里。 雖然自性心精靈妙清凈,但是真心還未發(fā)生光明。這種境界, 名為色陰區(qū)宇。如果像開眼去看晴明,十方洞開無遮,再也沒有幽暗的存在,就名為色陰盡。這個人就能夠超越劫濁?墒侨糇屑氂^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為堅固為它的根本作用。(以下列舉色陰區(qū)宇的十項魔境,佛都說:“并非已經得證圣道, 如果心里不認為是證圣境,那是很好的境界。 假使認為這證得圣境,就會落于群邪。)

  (1)在色陰區(qū)宇里, 精誠研究它的玄妙靈明。覺得自己這個四大之身,忽然脫離羈絆似的。頃刻之間,身體能夠脫離障礙,優(yōu)游自在。這是精明流溢到眼前的境界。只是功用的現(xiàn)象。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2)又因為此心精誠研究它的玄妙靈明, 可以徹 見身內的一切。自己竟能在身體的內部,撿拾出蟯蛔等蟲。可是自身仍舊安然無恙,也不會受到傷毀。這是精明流溢到身體上去,只是精誠專一修行所致。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常┯忠驗榇诵南騼韧饩\研究, 那時候的魂魄意志和精神,除了還把握住有這個身體以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互相涉入,而且還可以互為賓主。這時,忽然聽到空中說法的聲音,或者聽到十方虛空中,同時有人在演講奧妙的至理。 這是精神魂魄互相分離,卻與別的精神魂魄互相和合的作用,也可以成就一種善根。暫時得到如此, 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矗┯忠驗榇诵牡某吻屦崳l(fā)露出自心的光明。 看見了十方世界,都變成紫金色的光明。一切物件,都化 為佛身,或者在那個時候,忽然看到毗盧遮那佛踞坐在天空中的光臺上面。還有千佛圍繞著, 虛空中的無數(shù)國土和蓮花,都同時出現(xiàn)。這是心魂靈悟,引發(fā)平時聞聽所習染的境界。因為自心光明的發(fā)起,照到一切世界。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担┯忠驗榇诵木\研究它的靈明虛妙,一直不停地在起觀察作用。過分地抑制按捺,想要降伏妄念,自然會引起超越制止作用的相反力量。于是,忽然之間,看見十方的虛空,同時都變成七寶或百寶的光色,青黃赤白,各自顯現(xiàn),彼此不相障礙。這是抑制按捺的功力太過于用力所致的現(xiàn)象。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6)又此心研究到澄清透澈的境界, 自心的精光, 再不散亂妄動。在夜半暗室之中,猶如白天一樣,忽然可以看見種種的物象。而且暗室中的東西,依舊照樣存在。這是此心功用細密所致。 使能見的功能澄清,可以使它洞見幽暗中的現(xiàn)象。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罚┯忠驗榇诵钠鹾蠄A通,與虛無相融化,覺得四肢同于草木一樣,就用火燒刀斫,也沒有感覺。用火燒他的身體, 不能著熱,用刀割他的肢肉,猶如削劈木頭。這是生理本能的物理塵性的并合,排除了四大(地、水、火、風)的種性。一直趨向而入于純一的現(xiàn)象。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福┯忠驗榇诵牧η蟪删颓鍍糁瑑粜牡墓α_到極點,忽然看見十方大地山河,都變成了佛國。并且具足七寶,各色的光明又遍滿虛空之間。同時又看見無數(shù)的佛,遍滿在虛空之間, 都有非常華麗的樓殿。而且下見地獄,上觀開堂,都沒有障礙。這是平常欣慕佛國勝景,厭惡人間濁世的思想所凝結。日累月積,凝想久了,精神就變化成功這種現(xiàn)象。暫時得到如此, 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梗┯忠驗榇诵难芯恐劣谏钸h之極,忽然在夜半, 可以看見遠方的市井街巷,或者親族眷屬等人。 甚之,還可以聽到他們的說話。這是用功急切,迫逼此心太過,使令心神飛出, 所以不受障礙遠隔,也能夠看見一切。暫時得到如此,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ǎ保埃┯忠驗榇诵难芯康骄氈畼O,看見善知識的形體變移不定,剎那之間,無端有種種遷改。這邪心含受了魑魅,或者是遭遇天魔入于心腹。甚之,會無端說法,通達一切妙義。自己若不認做已經證得圣心,這種魔事,就會漸漸銷歇,不可以執(zhí)著為是。

  “以上所說的這十種禪定中的境界現(xiàn)象,都是色陰的生理與心理,和物理的交感互變, 所以顯現(xiàn)這種情形。因為眾生迷頑無知,不自加忖量,遇到這種現(xiàn)象,就迷不自識,自己說是已經躋登圣人的地位。于是便成為大妄語,結果墮于無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后,你們應當依我所教,在末法時期中,宣揚其中義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護扶持一般修學的人,得成無上大道。“

  受陰區(qū)宇--感覺變幻范疇的魔境

  佛說:“在修止觀、禪定的止定境界中,色陰已盡者。身心的物理互變凈盡了, 就見到一切佛心, 宛如明鏡當中,顯現(xiàn)出影像,如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猶如睡夢中被魔魘的人,手足宛然存在,見聞之性了不迷惑。只是些以被客邪所魘觸面不能動。這種境界,名為受陰區(qū)宇。例如被魔魘的人, 如果魘力消歇,其以就可離身,可以返觀其面,來往去住自由,再元留礙之處,就名為受陰盡。這個人就可以超越見濁。可是若仔細觀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為妄想虛明為它的根本作用。

 。ǎ保┰谶@種禪定境界中的人, 得到大光明的照耀,其以有所發(fā)明。因為內以抑制過分,就在這境界上,發(fā)起無窮的悲以,乃到看見了蠢動蚊虻,都猶如自己的赤子,心里發(fā)生憐憫,不覺淚流。這是功用摧抑過度。悟則無咎,并非真正證得圣果。 只要覺了不迷,久之自會銷歇。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 就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就悲,啼泣無限,從此就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2)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 色陰銷盡,受陰明白。勝相現(xiàn)前, 感激過分。忽然在這蹭,生起無限的勇氣,其心猛利無比,志齊諸佛,認為三大阿僧只劫,自己已經在一念之間 ,就能真如超越。這種境界,名為功用陵越,草率過分。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這種境界,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只要覺了不迷,久久自會銷歇。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 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就夸,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從此就失去正受, 而致淪墜。

  (3)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前進得不到新的證驗,退后又遺失了原來已經得到的境界。 以致智力日益衰微,而墮入不進不退的中隳之地,再無新的見地,心中忽然發(fā)生一種大枯竭的境界。在一切時, 沉憶不散,自己竟認為這就是勤精進的現(xiàn)象。這種境界, 名為修心無慧而自失其心。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憶魔入其心腑,時刻撮緊此心,懸在一處,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4)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慧解過于定力,因此失于猛利, 落在智者過之之病。以駕陵一切好勝的個性,懷在心中。疑心自已就是報身佛。因此就得少為足。這種境界, 名為用心修行,而亡失恒常反省審察之過。 溺于少得的知見,就自命為究竟。悟則無咎, 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 就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已證得無上第五義諦,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ǎ担┯衷诙U定中的人,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新的證驗未能獲得,從前的心得又已亡失,歷覽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三際,自己就發(fā)生求道多艱難阻的想法。心上忽然發(fā)生無盡憂愁,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他人令害其命,以便早得解脫。這種境界,名為失卻修行方便對治的法門。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 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zhí)刀劍,自割其肉,喜歡舍斷自己的壽命。或者常懷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從此失卻正受而致淪墜。

  (6)又在禪定中的人,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處在清凈的境界中,此心得到安隱以后, 忽然自有無限的喜悅產生。心中以歡悅,不能自止。 這咱境界, 名為在輕安境中,卻無智慧以自禁。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就笑,在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謂已經證得無礙解脫,從此失去正受而致淪墜。

 。ǎ罚┯衷诙U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 受陰明白。自謂菩提道業(yè), 已經滿足,無端生起大我慢。(謂我已成佛)這樣乃至生起慢與過慢,(謂自計自己勝于一切。)或增上慢,(稍見其理, 即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或卑劣慢。(對有道的賢者前,卻自甘卑劣,不肯去求學上進。)這些慢心,同時發(fā)起, 對于十方如來, 卻加輕視。更何況下位聲聞緣覺之流。這種境界, 雖略有殊勝的見地, 但又無智慧可以自救。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向他人說:“這些都是泥塑木雕,或者金銅打造的偶像。只有此現(xiàn)在的肉身,方是常住的真佛。 為什么不崇拜自己,卻來崇敬土木之流, 實在是一大顛倒等云云。有些人也深信其言, 也跟著他毀碎佛像,埋棄地下。 因此使一般眾生,自取疑誤,入于無間地獄,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8)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 在一靈不昧的精明境界當中,圓滿地悟到真理, 得到一切大隨順的感覺。其心就忽然生起無量的輕安, 自言已經成圣,得到了大自在了。 這種境界, 名為因慧解而獲得輕清。悟則無咎,就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 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已經滿足,更不再求進步。這些人多做無聞的比丘,自誤誤人, 因此隨入無間地獄,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ǎ梗┯衷诙U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 受陰明白。 在明悟的境界中, 得悟虛明之性。就在悟中歸向永滅,認為世間根本沒有因果作用的存在。 一直認為什么都空了, 就是最高的成就。因此空心現(xiàn)前, 內心生出斷滅的見解。悟則無咎, 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 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圣人境界 。就有空魔入其心腑, 反而毀謗持戒的人, 稱他們?yōu)樾〕恕W灾^是修菩薩道的人,只要悟到了空就是了。 在空的蹭, 有什么戒可持,又有什么叫做犯戒呢?這種人就經常在信仰他人家,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為魔力的緣故,震懾住信仰他的人們,對他不生懷疑毀謗的心。 如此鬼心久入,或者自吃屎尿,也會同酒肉一樣。認為同樣都是空的,又何必有香臭之別。破了佛所教導的戒律和威儀,引致他人入于罪行, 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ǎ保埃┯衷诙U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 受陰明白。 嘗到虛明的感覺,深入身心骨髓之間。他的內心忽有無限的愛念生起。愛極發(fā)狂,便成為貪戀淫欲。這種境界, 名為定境安順入心,缺乏智慧的行持, 誤入于一切欲念之中。悟則無咎, 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證得圣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和圣人境界,就會有貪欲之魔入其心腑,便一向說貪欲就菩提大道,不修欲事反不能成功無上正道。于是教化一般人們,平等行欲。能多行淫欲者,就名為修持正法的王子。他們因為受神鬼之力的支持,所以在末世之中能夠攝收凡愚等人,多至百千萬眾,等到魔心生厭,離開了他的身體, 魔境中的威德一日喪失,就身陷國法王難。這樣去疑誤眾生,必入無間地獄,從此失于正受而致淪墜。

  “以上所十種禪定中的境界現(xiàn)象,都是受陰的感覺作用。用心太過,與外魔的交感互變,所以顯現(xiàn)這種情形。因為眾生迷頑無知,不自加忖量,遇到這種現(xiàn)象, 就迷不自識, 自稱已經躋登圣人的地位。實在都是大妄語,結果墮于無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后, 你們也應當依我所教,在末法時期中, 宣揚其中義理,使一切眾生,都能明白這種道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護扶持一般修學的人, 使其得成無上大道。“

  想陰區(qū)宇--想念中精神幻覺范疇的魔境

  佛說:“在修止觀、禪定境界中, 受陰已盡者,雖然沒有達到煩惱漏盡的果位,而此心可以離開形體以外。猶如飛鳥出籠,頓時已能由此凡夫肉體之身,剎那之間,上歷菩薩道六十圣位的階梯。得成意生身,隨往他方,一切無礙。譬如在熟睡中說夢話的人, 雖然他對于其他一切并無知覺,但是他說的話,卻是音韻清晰可辨,使在旁不睡的人,都能懂得他的語意。(換詞言之:即使不利用這個肉質形體機能,也能夠做到想象中所要做到的事情。)這種境界名為想陰區(qū)宇。如果妄自起心動念的妄心凈盡了,乃至輕微飄忽的浮想也消除了,自性本覺的光明, 就會自然顯現(xiàn)。猶如久受沉埋的明鏡,一時之間,去掉塵垢一般。視一切眾生死生始終來去之跡,都如明鏡似的了然圓照。這種境界, 名為想陰已盡,這個人就能超越煩惱濁?墒侨糇屑氂^察這種來由, 還是以粗浮妄想為其根本,使身心內外發(fā)起融通自在的作用 。

 。ǎ保┊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貪愛圓明的境界, 使精微的思想更為敏銳,借以貪求善巧方便,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并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自性圓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的形體,由別人看來, 在頃刻之間,有時會變?yōu)槌黾冶惹鸬男螤,有時變?yōu)樘熘鳎?或者婦女,或者出家的比丘尼等。有時他身臥暗室之中,會放出光明。一般愚昧無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薩化身,至誠地想信他的教化。他搖蕩了 人心,破壞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儀,暗中實行貪欲之事。口中又好說些災祥禍福變異的事實,或者說某佛在某處出世,或說世界的劫數(shù)到了,某時某地要有刀兵戰(zhàn)禍的災難。以種種聳人聽聞的危言,使人自相恐怖,致使他們的家財,無故耗散完了。這種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怪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與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所以你先知先覺,便不致墮入輪回。倘若迷惑不知,便會隨之墮在無間地獄。

  (2)當受陰已很清虛靈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貪求游歷,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間,宣說經法, 而且并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自己的形體不變,而聽他說法的人,會忽然看見自身坐在寶色的蓮花上面,覺得自己整體化為紫金光團一樣。一般在卒聽法的人,也都是如此,得到平常所未曾有的經驗。那些愚昧無知的人, 就迷信也是菩薩化身。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暗地里實行貪欲的事。而又好說諸佛應化等事跡。指出某處某人, 就是某佛化身來的,某人就是某菩薩化生人間。于是使見到他們的人,就從內心發(fā)生虔誠的信仰,漸使邪見秘密興起,消滅了佛性的種子。這種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魃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常┊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著綿密的妙境,殫精竭力,去澄清他的精思,貪求契合于佛心或菩薩境界中的妙用,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間,宣說經法,而且并不覺得為魔所著, 反自說已經得達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自己的形體和聽他說法的人們,在外表上都沒有什么兩樣。但使一般來聽他說法的人,還未聞聽他的說法以前,心里就自有的悟似的。念念之間,密密移易;蛘叩盟廾ǎ雷约呵吧氖虑;虻盟耐,知道別人心里所想的事情;蚩匆姷鬲z的現(xiàn)象;蛑廊碎g好惡等事情, 或口里出言便成為絕妙的詩詞偈語;蜃詴砍鲆徊亢芎枚械览淼慕浳。大家都各自歡喜,覺得是從來所未曾有。一般愚昧無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薩化身,生起迷戀他的心理。破壞了佛的戒律和威儀,暗中實行貪欲的事。 口里好說佛有大小之別。某佛是先佛, 某佛是后佛。 其中還有真佛假,男佛女佛的分別。又說菩薩也是如此的。 使見了他的人, 拋棄了本心,跟著入于邪悟的境界里去。這種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魅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矗┊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想追究萬物的根本的知識,深深觀察萬物的變化性能的究竟原因,自心精明開爽,貪求辨別和分析,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的身體自然地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可以摧伏一般來求法的人。他們雖然還沒有聽到什么,卻自然地就心里佩服他。他們認為佛法所說的涅磐、菩提、法身,就在我們的肉身上。父父子子,歷代相生不絕,就法身常住不絕了。并且指稱現(xiàn)在的世界,就是佛國。另外并沒有別的凈土,也別無光明相好金色佛身。于是使一般接受想信的人,亡失了以先的信心,竭其身命去歸依他,覺得是從來所未曾有。一般愚昧無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薩化身,研究追尋他的心意所喜。破壞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儀,暗中實行貪欲之事。口里好說眼耳鼻舌等,都是凈土。男女的兩根,就是菩提涅磐的真實所在。他們一般無智慧的人, 就想信這些謬論。這種境界, 是被年老成魔的蠱毒魔勝惡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担┊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好預知與遙遠的感應之妙,精細去周流研究,貪求冥感作用。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間,口說經法。 而且并不覺得為魔所著, 反自說已經得證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能夠使一般聽眾,暫看見他的身體猶如百千歲以上的人。心里就生出愛慕之念,不能舍離。自己愿意獻身為其奴仆,諸般供養(yǎng),不覺疲勞。并且會使其在座的各人心里,覺得他就是前生的先師,本來就是他的善知識。特別生出一 種法愛,如膠如漆黏著不舍, 覺得是從來所未曾有的。一般愚昧無知的人, 就迷信他是菩薩化身去親近他。破壞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儀,暗中實行貪欲之事。他的口里好說我在前世,在某一年中, 先度某某人。某某人又是我的妻妾或兄弟,所以我今世再來度他,F(xiàn)在與你相隨不舍,回到某世界去供養(yǎng)某佛;蛘哒f另外有一個大光明天,佛就住在那里。 一切如來也長期在那里休息。一般無知的人,相信他這種虛誑之言,就遺失了自己本心。這種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癘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叮┊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貪愛知見,勤苦研究尋求宿命的來源,那時候天魔便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間,口說經法。而且并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證得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告訴某一俱說:你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死,但是已經變了畜生。同時又命令另一個人,在他的后面,憑空地可以踏住他的尾巴,前面這個人果然就站不起來了。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會衷心敬仰他。 或者有人偶然在心里起了一個心念,他當下就會知道他的意思。他們除了在佛所說的戒律和威儀以外,卻更加多做許多難能的苦行。誹謗出家的比丘,罵詈他徒眾。揭發(fā)別人的陰私,不避任何譏嫌?诶锖谜f還未發(fā)生的禍福事情。 到時果然如其所說,毫厘不差。這是被年老成魔的大力鬼所惱亂。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罚┊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求更深的定境,嚴格克制自已,辛勤求道,喜歡住在陰寂的地方,貪求靜謐的境界,

  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在他說法的地方,會忽然無端的得到大寶珠;蛘咴谀菚r候,魔鬼變化成一個畜生,口里銜著寶珠,摻雜著其他珍寶或簡冊符牘等奇珍異物。先將這些東西授予他們,后來再附著在他身上。或者誘惑一般聽眾,令其藏在地下,果然看見地下明月珠在照耀著。使這些聽眾們,覺得是從來所沒有的奇跡。他們多服食藥草,平常不大肯吃常人們的好飲食,或者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可是他的身體,還很強壯。這些現(xiàn)象,都因為是魔力所支持而形成的。他誹謗出家的比丘,隨意罵詈徒眾,不避任何譏嫌?诶锖谜f各地的礦藏所在,乃至十方得道圣賢潛跡的地方。如果跟著他去看,往往也會看見些奇異的人在那里。這是被年老成魔的山林土地城隍山岳鬼神等所惱亂;蛘咝v淫穢之行,破了佛的戒律,與一般跟他學習的人,暗中實行五欲的事情。或者也能很精進地修道,完全吃食草木,做事沒有定則。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福┊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求神通的種種變化,而研究變化之元,貪求神力,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或者拿著火把,用手撮弄,將火光分放于在聲聽眾們的頭上。這些聽眾們的頭頂火光,都會自長數(shù)尺,可是既不覺得熱得難受,也不會焚燒到身上,他或者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或坐在空中,安然不動;蜚@入瓶內,或住在囊中,乃至隔著窗戶與墻垣,都可自由出入而沒有障礙。只有對于兵器,還不能自在不怕。自說已經是佛,身著普通人的衣裳,接受出家比丘的禮拜。誹謗禪靜和戒律,隨意罵詈徒眾。揭發(fā)他人陰私,不避任何譏嫌?诔Uf神通自在,或者也可使人們旁見佛國。這些都是被鬼力所迷惑著的人,其事并不真實。他們贊嘆行淫,并不要你戒掉粗穢的行為。而且把猥褻的事, 作為傳法之用。這是天地間大力的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或是一切草木等的積劫精魅,或是龍魅,或是壽終之仙,復活成魅;蛘呦蓧蹖⒔K,自己計算將應死亡,他的形體不化,被其他精怪所附,年老成魔,來惱亂這些人。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梗┊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著寂滅,研究變化之性,貪求入于寂滅深空的定境,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在大眾之中,他的形體忽然空了,大家都不能看見他, 再從虛空里,突然現(xiàn)出。如此存沒可以自在。有時或顯現(xiàn)出他的身體,空空洞洞的猶如琉璃一樣;蛘叽瓜滤氖肿,發(fā)出一種旃檀的香氣;蛘咚笮”,猶如厚石蜜一般。他誹毀一切戒律,輕賤一般出家人?诶锍Uf無因無果,一死就永遠寂滅。根本沒有轉世后身的事,更沒有什么凡夫與圣賢之分。他雖然得到空寂的功力,而仍然在暗中實行貪欲。并且使一般接受了他共同行欲的人,也能夠得到空心的感覺和享受,撥置因果的道理。這是日蝕月蝕的時候,或是植物中的金玉芝草,或是動物中的麟鳳龜鶴,偶然得到日月的天然精氣,經過千萬年而不死,變化成為精靈,存在于人世之間,年老成魔,來惱亂這些人。等到魔心滿足討厭了,就離開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們, 都會陷于國法王難。 所以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ǎ保埃┊斒荜幰押芮逄撿`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慮。在明朗而圓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求長壽,辛苦研究,貪求長生永歲之道,想避免轉世的分段生死,希望從變易生死中,使細微的壽命之相常住,那時天魔就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口說經法,而且不覺得為魔所著,反自說已經得達無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好說在各方世界,可以往返無阻;蛘呓洑v萬里,瞬息之間,便再轉來。而且果然在那邊足資征信的東西。或者在一個地方,一間屋里,幾步之內,要人東邊走到西邊,你就是拼命快走,經年累月也不能走到。因此使人心里發(fā)生信仰,疑心他是真佛在前。他口里常說:十方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出生一切佛,我出生這個世界。我是最初的元佛。我的出世,是自然而來,并不是靠修行而得到的。這是住世的自在天魔,使令他的眷屬,如遮文茶(奴神、嫉妒女)以及四天王所管屬的毗舍童子(啖精氣鬼神)等,候得尚未發(fā)心的人們利用他虛明清凈,盜食他的精氣;蛘卟灰驇熃,使修行人自己可以親見虛空中有佛現(xiàn)身,與他說法。自稱為持有如金剛堅固的長生不死之術,可不到一年,就會使他肝腦枯竭。只聽他口里自言自語,不知說些什么。旁人聽起來,好像與妖魅對話。這個被魔魅的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多半會陷于國法王難,而且不等遭到刑戮,就先已干死。如此被魔所困惱,以至于殂殞。你應當先知先覺,才不致墮入輪回。 倘若迷惑不知, 便會隨之墮入無間地獄。

  “以上所說的十種魔,時當未世的時候,在我的佛法中,出家修道。或附在人身上,或自己現(xiàn)形,都說已成正遍知覺。贊嘆淫欲,破了佛所教的和威儀。先由魔師與魔弟子們,以淫欲為修持的方法,彼此相傳。都被這些邪精之類,魅惑了他的心腑。近則九生,多至百世,使令一般真實跟他修行的人,都成為他的魔眷。等到命終之后,心為魔民。更喪失了正遍知,墮入無間地獄。你現(xiàn)在不須要先取寂滅,即使得到無學的果位,也應當發(fā)愿留住世間,入于末法之中,發(fā)起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般具有正心的深信眾生。使他們不要著魔,而能得到正知見。我現(xiàn)在已經度你跳出生死。你應當依我所教,才是報佛之恩。這十種禪定中的境界現(xiàn)象,都是想陰的欲求太過,與外魔的交感互變, 所以顯現(xiàn)這種情形。因為眾生迷頑無知,不自加忖量,遇到這種現(xiàn)象,就迷不自識。反說已經躋登圣人的地位,實在是大妄語,結果墮于無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后,要把這種道理,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大家開悟其中義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護扶持一般修學的人,使其得成無上大道。“

  行陰區(qū)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動與對宇宙心物認識的偏差

  佛說:“在修止觀、禪定的止定境界中, 想陰已盡者,此人平常的夢想消滅,寤寐一如,晝夜都住在光明虛靜的境界中。猶如晴空無障,朗然清明,再沒有粗重的前塵影事來往心中?匆磺惺篱g的山河大地, 猶如明鏡照映物象。來了無所黏,過了也無蹤跡。只是一片清虛,照了一切事物。當下適應,了然無礙。再沒有過去存留的習氣。唯有那至真之精靈,了了常明。因此一切萬有生來根元,都披露無遺。見到了雨主世界中的十二類眾生,都能夠了解他的種類。雖然還不能通曉他的每一個生命根本的由來,但是已經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這個生機猶如游動不定的微明光體, 像太陽焰影光照一樣。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擾擾搖曳的現(xiàn)象。這就是為生理心理活動本能究竟機樞的竅穴。這種境界,名為行陰區(qū)宇。如果經由這個既清明而擾擾微明發(fā)光的本元性能,再進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 元來習性一經澄清, 有如波瀾平息,化一道清流。這種境界,名為行陰盡。這個人就能超越眾生濁?墒侨糇屑氂^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為妄想潛伏為其根本作用。

 。ǎ保┰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 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這圓常之中, 妄自生起計(推理)度(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兩種無因論:(一)這個人見到一切萬物,本來是無因而自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到此程度,生機已經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來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見了八萬劫外,所有的眾生,在生命業(yè)力之流中, 猶如一灣流水的回環(huán)往復,死于此而后復生于彼。 只見一切眾生,如輪轉一樣回旋其處。而對于八萬動外,都涉冥無有所見。因此便有了這種見解。認為這個世間,十方所有的眾生,八萬動以來, 本來是無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二)這個人見到一切結果都是無因而來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這個人對于生命的來原,自己認為既已見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來生人,鳥本來生鳥,老鴉本來是黑的,鵠鳥本來是白的,人與天人們本來是站立起來的,畜生們本來是橫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從八萬劫來,根本就沒有改變過。等到這個形體壽命完了, 也依舊還是這個樣子。我本來就見不到什么菩提正覺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菩提的事實呢?他認為應當知道現(xiàn)在的一切物象, 本來都是無因而的。由此種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墮落成外道,迷惑了正覺真性。像這樣的人, 就名為第一外道,建立無因的理論。(這種理論,宇宙萬有的根本, 是冥然無因而自生的。萬有現(xiàn)象,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起初既無為什么目的之因,終亦無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論者的一部分理論。)

 。ǎ玻┰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 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這圓常之中, 妄自生起計(推理)度(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遍常論:(一)這個人窮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兩處都是無因的。由此修習心空,能夠知道兩萬劫當中、十方空間里所有眾生的生滅現(xiàn)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環(huán)不息的作用, 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經常存在的。(這種理論,相同于精神不滅論。)(二)這個人窮究四大的本元,認為地、水、火、風,物質四大種類的本元性能是經常存在的。由此修習物元,能夠知道四萬劫當中,十方空間里怕有眾生的生滅現(xiàn)象。四大性能之體,本來都是經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 因此就推想四大的性能, 是經常存在的。(這種理論,相同于物質不滅論。)(三)這個窮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與生命俱生的我執(zhí))和所有身心的執(zhí)受作用, 執(zhí)著心意識初動之處的本元來元,認為它的性能就本來經常存在。由此修習此本元,能夠知道八萬劫當中,一切眾生都是循環(huán)不已。本來就永遠存在,始終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經常存在的。(四)這個人既已滅盡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沒有流動遠轉的作用。生滅的妄想心, 已經永遠消滅。所以認為在理性中,自然也會是不生不滅。因為他們以為心的推理,設想一個超越妄想的理性, 卻是經常存在的?傊,他們因為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經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二外道,建立圓常的理論。

 。ǎ常┰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 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對于自他之間,(主觀的我和客觀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顛倒的見解,生出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這個人觀察自己的靈妙靈明之心,遍滿于十方世界,就以這個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 由此推想,我本來遍滿十方空間里的一切處,無怕不在, 凝明不動。一切眾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則有生有滅的,是畢竟無常性的。(這種理論,是瑜伽學術的根源。)(二)這個人不肯反省觀察自心,只遍觀十方無數(shù)無量的國土世間,見到劫運毀壞的時候,無一物可以存在,名之為畢竟是無常的種性。那個空界的性能,卻不受劫運影響而毀壞的了,所以就名之為究竟的常存之性。(三)這個人別自反省觀察自心,確是精細微密,猶如物質的微塵一樣。(相同于物質的原子能)雖然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沒有移改。它卻能夠使這個身體,即生即滅。它自己本來是不壞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個從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為無常之性。(四)這個人自己知道想陰盡了,見到生命本能活動的行陰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陰就是經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覺)想(思想)現(xiàn)在都已經滅盡,可以就名這些都是無常的。(這種理論,大體相同于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部分哲學中所說的理論。認為主觀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觀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第三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論。

 。ǎ矗┰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 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對于時間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有邊論:(一)這個人心里推想生命活動的生元,是本能地滸不息,可以推測到過去和未來的,就名為有邊。推測現(xiàn)在的心,是念念相續(xù)不斷的,就名為無邊。(二)這個人可以看到八萬劫初,就有眾生存在。對于八劫以前,寂然不聞不見。認為八萬劫以前無聞無見處,就名為無邊。當八萬劫開始有眾生時,就名為有邊。(三)這個人認為自己遍知一切,已經證得無邊性。其他一切的人,都顯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卻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邊際。于是認為別人都不能得無邊之心,只是具有有邊之性而已。(四)這個人窮究行陰的空性, 就依他所見到的, 自心加以計算和想象。 認為一切眾生的一身之中,都有兩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認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總之,他們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邊與無邊,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理。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四外道,建立有邊際的理論。

 。ǎ担┰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 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他所知所見的境界當中,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人墜入四種顛倒的見解。就矯說另有一不死的存在。隨便建立四種矛盾對立的理論,自己反遍計其所執(zhí)的謬論:(一)這個人觀察生命本能活動中的變化之元, 見到遷流不息的,就名之為變。見到相續(xù)運行的現(xiàn)象,便名之為恒。見到自己所見之處, 就名之為生。見不到能見的根本, 便名之為滅。在相續(xù)運行的基本原因中, 認為另有一具不斷的性能,就名之為增。正在相續(xù)運行之中,其間有空隙隔離之處,便名之為減。見到其各個存在處,就名之為有。見到其各個亡失處,便名之為無。這些道理,都由用心觀察所得而發(fā)生差別的知見。如果有求法的人來問他的義理,他就答說:我現(xiàn)在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在一切時,都亂其言語,模棱兩可。使來問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遺失其本來要問的問題。(二)這個人仔細觀察其心, 都各自沒有固定的存在。認為自己因無而證。如果有人來問,就只答他一個無字。除了無之外,就沒有其他言語可說了。(三)這個人仔細觀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動念的起點處所。認為自己因有而得證,如果有人來問,就只答一具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沒有其他言語可說了。(四)這個人見到了有與無。但是他的境界卻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亂。如果有人來問,他就答說亦有就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其辭,使人無法窮詰?傊,他們都是由推理和想象,矯揉亂立虛無的謬論,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五外道,四種顛倒矛盾性的不死矯亂,自己遍計他的虛謬理論為是。

 。ǎ叮┰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運行不息,猶如無盡之流。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死后無相,心里發(fā)生顛倒的知見;蛘咦约簣砸夤淌卮松碚f四大(地、水、火、風)種性之色就是我;蛘哒J為我的自性圓融,普遍包含著一切的國土世間。說我之中,本自包括了物理的成分;蛘哒J為眼前的物理光色,跟著我的運用,起循環(huán)往復的作用。又說光色本來我的附屬,一切物理的現(xiàn)象,都是我所顯現(xiàn)的;蛘哒J為我依附有生命本能活動的蹭,我就在物理色相之.總之,這些人都推想死后是有相的。便從這四種循環(huán)相對現(xiàn)象中,重重反復,可以發(fā)展為四四十六種相;蛘咭虼送葡,認為煩惱畢竟就是煩惱,菩提(正覺自性)畢竟就是菩提。菩提和煩惱,兩種性能,可以并駕齊驅,互不相觸。他們都由這種推理和想象,認為死后有相的緣故,而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六外道,建立了五陰(色、受、想、行、識)中的我死后有相,心里發(fā)生顛倒的理論。

 。ǎ罚┰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對于先前已經除滅了色受想的陰境中,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死后無相,心里發(fā)生顛倒的見解。他見到色相終歸消滅,心念本來就無所系。他認領受的感觸作用也會消滅,一切并無所綴。感覺作用的性能消散了,即使還有生理,如果沒有領受感觸的想念之心,等于草木一樣,F(xiàn)在這個生理實質猶在,尚且無個可得,死后哪里更有相可得。因此推尋,認為死后無相。如此循環(huán)研探,由色受楊行四陰的互相反復,所以有八無的理論。從此推理,認為涅磐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并無實義,都是究竟斷滅的?傊,他們由此推理和想象,認為死后就什么都完了,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七外道,建立了五陰中(身心的色、受、想、行、積,)死后根本無相,心里發(fā)生顛倒的理論。

 。ǎ福┰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他在行陰還存在的境界里,見到色受想三陰已經滅了,于是就雙計有無,認為行陰是有,色受想三陰是無,自體互相矛盾。這個人就人墜入死后一切皆非,生起顛倒的理論。他在色受想的作用之中,看它好像是有,仔細追尋,又是沒有。他在本能活動的行陰遷流不息的境界之中,仔細觀察它好象是沒有,事實上又并不是沒有。這樣循環(huán)往復,窮究以上四陰互相對待的八相,都濁固定的現(xiàn)象。只是隨便抒住一點,就說死后也是有相存在,也是無相可得。復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動的作用,都無固定的性能,都是在虛妄的變遷。因此自己心里覺得已經通達大道 ,已經領悟到真理。認為有無都不是。以致虛實失措,茫然沒有把握?傊,他們都由此推理想象,死后一切俱非。身后是昏錯渺渺,沒有什么可把握的,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八外道,建立五陰中,死后萬事皆非,心里發(fā)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ǎ梗┰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卻認為身死以后什么都虛無,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七種斷滅的理論。他們或認為死后身體斷滅,或欲念滅盡,或痛苦滅盡,或極樂滅盡,或極舍滅盡,這樣就是畢竟的無。如此循環(huán)推求,窮盡七際。(地、水、火、風、空、識、覺的七種邊際,又有說是四禪和四空天等,)現(xiàn)前一切終歸于消滅,滅了便不會再有?傊,他們都由此推理和想象死后就斷滅完了,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象這樣的人,就名為第九外道,建立五陰中死后都歸斷滅,心里發(fā)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ǎ保埃┰谶@種正知的禪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就認為身死以后,決定是另有存在。于是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會墜入有五種涅磐的理論;蛞杂绲奶烊司辰,認為就是真正涅磐所依的境界。因為他們看見天人境界的光明清凈,就發(fā)生愛慕;蛞猿醵U離生喜樂的境界,不受憂慮所逼,認為就是涅磐的境界;蛞远U定生喜樂的境界,不為苦痛所逼,認為就是涅磐的境界;蛞匀U離喜得樂的境界,唯有極悅隨順而住,認為就是涅磐的境界;蛞运亩U舍念清凈的境界,苦樂雙亡,再不受輪回生滅性的影響,認為就是涅磐的境界?傊,他們迷于這五促天人有漏境界,認為就是真正清凈無為的極致, 視這五處是絕對安隱,是最難超勝的清凈所依之處。這樣循環(huán)往復,都以這五處為究竟,墮落成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為第十外道,建立五陰境中(身心的色、受想、行、識。)現(xiàn)出五種的涅磐境界,心發(fā)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以上所說的十種禪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陰在生命本能活動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顯現(xiàn)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眾生頑迷不識,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這種境界現(xiàn)前,就以此愚迷作為正知解,自稱已經躋登圣人的地位,實在是大妄語,結果墮落無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后,你們必須將我所說的話,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一切眾生,覺了其中義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一般真正修行的人,消除此等邪見。使他的身心,開悟真義,對于求無上正覺之道,不遭受枝節(jié)歧路之誤。不要使自心生起得少為足的偏見,以此作為大覺法王的清凈指標。“

  識陰區(qū)宇――唯識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佛說:“當在正定三昧中的人,行陰已經滅盡者,對于一切世間生命活動的本能,那幽清擾動的共同的生機的根本,已經倏然毀裂。向來為生命綱紐的中陰身,在輪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細命脈,就斷除它業(yè)力感應而虛懸不著。對于涅磐寂滅的性天之境,將要得到大徹大悟。猶如雞鳴報曉之后,瞻顧東方,天色已有精光顯露。光明的曙色,就要展開了。這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虛靜之極,再不向外奔馳放逸,內外都是一片湛然清明,入于無所入之境。因此能夠深切明白十方虛空中十二種類的眾生,所以感受生命根源的由來。但是他雖然看到了生命由來氣勢主的根源,自己卻不受一切種類業(yè)力的感召。對于十方世界,已經獲得它共同的根源。這種境界,名為識陰區(qū)宇。如果在一切業(yè)力感召之中,已經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瓜的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門頭的習氣障礙。要用時,仍可分而為六。不用時,就可合而為一?匆娕c聞聽的功能,可以互相隨意掉換。在互用之中,而又清凈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質世間,以及身心,都猶如玻璃一樣,內外透體明澈。這種境界,就名為識陰盡。這個人就能夠超越命濁。可是若仔細觀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為在虛無無象中的顛倒妄想其根本作用。

 。ǎ保┯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返還到唯識的境界。雖然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是對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他能夠使自己的六根合而為一,或分而可起多種作用;也能夠與十方一切種類眾生的見聞覺知,融通會合于一,都入于一個圓元的境界中。如果他認為這個還歸唯識的境界,就是至真常存的本元因地,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見解,這個人就會墮入因有所執(zhí)之因。等于師事梵天的黃發(fā)外道們,認為渺渺冥冥的冥諦,就是道的本元,是同樣的錯誤。因此冥諦外道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這名第一偏差,建立了以有所得的心,成有所歸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生于外道種中。

 。ǎ玻┯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這還歸唯識的境界中,觀察萬象,認為都是我的自體,所有盡虛空界的十二類內的眾生,都是從我一身變化分流而出,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見解,這個人就會墮入能非能執(zhí)。認為唯有那個才是全能的主宰,其他就都有所不能。因此大自在天主現(xiàn)無邊各類之身,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二偏差,建立全能有為的心,成能生萬事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生在大我慢的大自在天主領域,成為我執(zhí)偏圓之種。

 。ǎ常┯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對于這還歸的唯識之境,認為這個就是我所歸依的本元,并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從這個境界里流出,十方虛空,敢都從它所生志,就反這個生起萬有的唯識境地,作為是至真常住的真身,以為他是沒有生滅的。所以在一切有生滅之中,只有這個是常住不變的。他既不認識不生的實相,同時敢不認識生滅的本原。但是他就安住沉迷其中,生起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在常非常執(zhí)。認為另外有一真常的 存在。其他一切則有生有滅,是不常住的。他的這種推理,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成其伴侶,迷卻菩提 正覺的佛性, 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三偏差,建立了因有所依的心,形成虛妄推理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于圓滿中生顛倒之解,名為生倒圓種。

  (4)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有認為這個所知性,就是普遍圓滿的能知之性,于是就因知立解,認為十方草木,都是有情,與人無異。草木可以變?yōu)槿,人死還成為草木。十方草樹與人,并無分別,都是有知的。因此發(fā)生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 入知無知執(zhí),認為一切有情的生物,與無情的草木相等,都有知覺的存在。這樣他便和執(zhí)一切覺的外道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四偏差。推測知覺之心是圓滿遍及的,形成虛謬不實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于正知中行顛倒見名為生倒知種。

 。ǎ担┯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融無礙的境界中,可以使六根隨便互相為用,他在圓融變化之中,對于一切,都發(fā)現(xiàn)了它的本能。所以就求火的光明,樂水的清凈,愛風的周流,觀塵的成就。這些四大的物能,他都各各崇拜敬事,認為這四大的物能,就是生成世界的本因,建立本能便是常住不變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生無生執(zhí)。認為世間種種萬象,都由此本能所生。萬象都是無常,唯有這本能常住,以為那就是造化的真宰。和一切婆羅門的勤苦鍛煉身,專誠拜火,或者拜水,自求出離生死的人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五偏差,執(zhí)著崇拜物事,迷心從物,建立妄求之因,妄冀求得其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認為可以顛倒化理,名為生顛化種。

 。ǎ叮┯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明的境界之中,認為圓明也是子虛,不但群化幻滅,即使這個虛空,也是永滅無依。就以此理為其畢竟的歸依。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歸無歸執(zhí)。以一切皆空,都無所歸的境界為其畢竟歸依。和一切空無想天等,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六偏差,認為圓虛無心, 就是道的究竟。因此終究成為空亡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以一切皆空,斷滅生滅就是正果, 名為生斷滅種。

 。ǎ罚┯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認為在這個圓滿常住的境界中, 勤修堅固色身的法門,使此身形常住,就等于是精靈圓滿,長生常住永不消逝,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貪非貪執(zhí),以 一切皆不可貪著,只取此精靈不昧以為究竟,和那些自稱無比仙們,但求長壽的仙道,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七偏差,執(zhí)著生命本元,建立堅固妄想之因。不辭勞苦,趨修長生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以堅固妄念而延續(xù)生命。名為生妄延種。

 。ǎ福┯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看到生命的本元,本來都是一體,可以互相通達,只是殊途同歸,因此不舍世間塵勞等事,反而恐其消滅凈盡。就在此時, 以神通力,坐蓮花宮,多方變化七寶以莊嚴自己。多增美女仙媛,恣縱其心,以圖享樂。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真無真執(zhí),以不真實常住的生命本元,卻認為真實常住,和天魔成其伴侶,迷惑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八偏差,發(fā)生邪思之因,成立塵勞熾盛的苦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以天魔境界為至道,名為生天魔種。

  (9)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

  如果在明白生命本來的境界中,由此分別出圣凡,確有精微粗淺的差別,在其中通疏辨決它的知道世出世間,都是因果的關系。如果因緣會合,業(yè)力感應,猶如磁石吸鐵,互相酬還他們的夙業(yè)。眾生一切作為,都是與清凈大道,背道 而馳。所謂見到世間一切皆苦,如能斷除煩惱,不再去積集苦因,只求滅除煩惱,便是修道的究竟法門。住在已滅生滅心,休止在不生滅的境中,更不再求進步。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定性的聲聞乘,和所有有求智慧多聞的僧眾,具有增上慢的人,(自以為已得無上大道,而生起驕慢心的,叫做增上慢。)成其伴侶。迷惑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九偏差,以圓明精妙不生滅的心境,作為趨向寂滅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 以空為究竟, 名為生纏空種。

 。ǎ保埃┯钟腥烁F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融無礙,清凈覺明的境界中,發(fā)生研求深妙之心,認為這樣就是涅磐的境界,再也不求上進。因此生出自己以為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定性的獨覺乘,和一切從因緣法而悟圣果的緣覺等,不肯回心轉向大乘的人們,成其伴侶。迷惑了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十偏差,以泯心無念,入于圓覺,成就湛然清凈的湛明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磐圣境,生于自覺圓明境界,執(zhí)著圓明而不化眾生,名為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以上所說的十種禪定中的人,都因為中途偏差而成狂見。自己迷惑無知,在未到圓滿菩提正覺的中途,便發(fā)生已經證得滿足的知解。其實,都是識心的用心交互作用,唯識所變,所以就成這些果位。無奈眾生頑迷不識,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這種境界現(xiàn)前,各自就其多生歷劫以來所愛好的習氣,迷惑了真心。就此休息,認為那就是道果所歸的究竟之地,自稱已經滿足了無上菩提,成為大妄語;蚴芡獾佬澳袘。等到業(yè)果終了,便墮入無間地獄;蛘叱蔀槁暵劸売X二乘之果,不再增進上進。你們要存心秉持吾佛之道,把這種法門,在我滅度以后,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一切眾生,覺了其中義理。莫令知見之魔,自造沉迷之孽。保護修行的人。他如果在中途偶有偏差,應當哀憫救助其心,消滅他的邪緣,使其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最好使修行人從開始至于成就,都不走入歧路。這個法門,是過去世無數(shù)先佛,都乘此道而心得開悟,由此證取無上菩提的。

  “如果識陰盡了,你現(xiàn)在的生理心理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換應用。在互用當中,能夠進入菩薩道最終的金剛乾慧,圓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發(fā)生變化的妙用!度鐑袅鹆,內含寶月》。這樣才能超越前而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的金剛十地,至于等覺圓明的果地,進入自性如來的《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過去先佛世尊們,在奢摩他(止定)毗婆舍那(觀慧)的如來大定中,圓覺妙明所分析的魔事。若是魔境現(xiàn)前,只要你能當時認識明白,反求自心,使心垢洗除清凈,自然就不落于邪見。那么,五陰心魔消滅了,天魔外境也會摧碎。大力鬼神等,當然逃逝。魑魅魍魎,也就無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來現(xiàn)成具足,決定不會缺少了哪一點。就是下劣淺智的人,由此增進修行,也會進于自性真心涅磐之境,不再迷悶。

 。ㄤ浫胝遫fo:錄入完五陰區(qū)宇易出現(xiàn)的各種魔境,不僅慶幸,得遇凈土殊勝法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心念去,便可超五十五位次序,升入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其中無出偏入魔之虞(諸位請仔細看這幾十種魔境,都與自己無始以來的心行有關,誰能言可完全避開。),無三大阿僧只劫之遙。幸甚幸甚!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解脫五陰和直指明心見性的結論

  阿難:問“如果據(jù)佛所說的,五陰的現(xiàn)象,只是五種虛妄的作用,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判別關系。我們平常未蒙佛的微細開示,現(xiàn)在請問:在修行進境中,這五陰是一齊消除的呢? 還是要次第逐漸滅盡呢?并且這五種陰境,以什么為界限呢?希望在發(fā)慈悲,再加詳細開示。

  佛說:“自性真心的《精真妙明,本覺圓凈》本來就不滯留于生死和塵垢之間。你要知道,就是這個無盡的虛空,也都是自性妄想所生的境界。一切物理的器世間現(xiàn)象,元本都是自性本覺妙明精真中的妄動作用。猶如前面所說的狂人演若達多。自己迷卻本來原有的真頭,妄自認影。發(fā)生妄想的本元,根本無所謂為什么原因而發(fā)生。只是在妄想當中,建立它的因緣性。迷于這個因緣性者,就稱宇宙間的事物,是自然的法則。其實,那個無盡的虛空,尚且還是幻有所生的現(xiàn)象。何況寄存于虛空間的事物,說它是因緣的,或是自然的,更是眾生妄心的推理想象而已。

  “人們可以知道自己妄想所起的法則,由此才說妄想是因緣所生的。如果根本沒有妄想,去說妄想和因緣,也根本元無所有。何況還不知最初的真諦究竟是個什么,便推測它就是自然的呢?所以我再為你發(fā)明,五陰的本來原因,都同是妄想所生。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身體原是因你的父母妄想所生。你的心,如果不是妄想,就不能夠配合他們的妄想而有此身,用以傳續(xù)生命。如我以前所說的,想到醋酸的味道,口里就會生涎。心想登高,足心就會酸起?墒茄矍凹葲]有懸崖,也沒有酸醋,你的身體如果不同于虛妄的妄想一樣,何以口里會因講說酸性就流涎水呢?所以你應當知道,你現(xiàn)在色身的存在,就名為第一重極堅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說的:心想登臨很高的懸崖,就能夠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澀。因為有了感受,就能夠使你的色身起變化的作用。那么你現(xiàn)在的順益性的快感與違損性的痛苦,兩種現(xiàn)象互相交換奔騰,就名為第二重虛而明的妄想。(受)

  “由于你有思想念慮,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體如果不屬于思慮之類,那么,你的色身,何以會隨念慮所指使呢?何以會在種種吸取外界境象當中,心里發(fā)生各種作用,形體就會跟著去取得,與你的思念相應配合呢?醒了就成為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夢境。那么,你的想念搖動妄情, 就名為第三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上的變化,念念不得停住,隨時隨地在運動密移。指甲在長。頭發(fā)在生。氣機在消息往來。容貌在改變衰老。新陳代謝,日夜互相更代,你卻沒有覺察。如果這些變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體會變遷?如果那就是你的本來真心,你何以又不覺不知呢?所以說你的一切行動,都隨念念遷流而不停,就名為第四得幽隱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凈、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就信這個是永恒不變的心性。那么,它在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外見聞覺知四種現(xiàn)象。如果這個實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應該容它受外界熏習染污的妄習進來。何以你們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經歷若干年后,對于它記憶和遺忘都不存在了。后來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時,就會宛然記憶起來。那個記憶一點也不曾遺失呢?那么,在這個明白精了、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熏染,無法可以計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應當知道,這個湛然不動的心境,并不是真心。它猶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樣,從表面粗看起來是很恬靜的,其實只是流動太急,所以你看不見它在流,并不是真實不流。如果這個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里會受外蚧事物妄境的熏習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隨心怕欲,可以互相開合的時候,這個妄想,是無時消滅的。所以你現(xiàn)在的見聞覺知的作用,其實都是一連串的幾微妄習所生。就是那個湛 然明了的境界,也還是虛無無象的一種境界。就名為第五重顛倒微細的精想。(識)

  “這五重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所形成。你現(xiàn)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與界限的淺深關系,必須明白色與空,就色陰的范圍。感觸與離了感覺,就是受陰的范圍。記憶與遺忘,就是想陰的范圍。生起滅了,滅了還生,就是行陰的范圍。湛然不動,入合于湛然清凈,就是識陰的范圍。這五陰的本元,是重重疊疊所生起的。生起時,是因為識陰的作用而先有。滅除時,須先從色陰去除滅,《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經在前面示知你一條華巾上打成六個結的譬喻,何以依然還不明白,再發(fā)出這個疑問呢?你應當把這個妄想根源,心得開通的道理,傳示將來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們,令其認識一切都是虛妄的作用。對于這個妄想自生深厭,便會知道有涅磐之存在,再不留戀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了。“

  楞嚴法要串珠

  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钄_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在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所從。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背覺合塵。故發(fā)塵勞。有世間相。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 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fā)真如妙覺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fā)本明耀。諸作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由是六要互相為用。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xiàn)前。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就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凈。于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獲大安穩(wěn)。一切如來密圓圓凈妙。皆現(xiàn)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fā)真歸元。此十方空。 皆悉銷殞。圓明精心。于中發(fā)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fā)光。此則名為色陰區(qū)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xiàn)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qū)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囈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qū)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qū)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yè)深脈,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zhí)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fā)現(xiàn)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qū)宇。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后,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精真妙明,本覺圓凈,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fā)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fā)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后記

  蕓蕓眾生,茫茫世界,無論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等,其最高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絕對的,真實不虛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尋思求證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努力多年,涉獵得愈多,懷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終于在佛法里,解決了知識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經浩如煙海,初涉佛學,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領,實在無從著手。有條理,有系統(tǒng),而且能夠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嚴經,可算是一部綜合佛法要領的經典。明儒推崇此經,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的頌詞,其偉大價值可以概見。然因譯者的文詞古奧,使佛法義理,愈形晦澀,學者往往望而卻步。多年以來,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譯為語體,普利大眾。為此每鼓勵朋輩,發(fā)憤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這個期望遂始終沒有實現(xiàn)。避世東來,匆匆十一寒暑,其間曾開楞嚴講席五次,愈覺此舉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個晚上,講罷楞嚴,臺灣大學助教徐玉標先生,與師范大學巫文芳同學,同在我斗室內閑談,又講到這個問題。他們希望我親自動手譯述,我說自己有三個心戒,所以遲延至今。第一,譯述經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實證,不能但作學術思想來看。即或證得實相,又須仰仗文字以達意。所以古人對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經一字,允為魔說。“如唐代宗時,一供奉謁慧宗國師,自去要注思益經。國師說:“要注經必須會得佛意。他說:不會佛意,何以注經。國師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間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問他是什么意?他無語可對。國師說:“你連老僧意都不會,何況佛意?由此可見注經的不易。我也唯恐佛頭著糞,不敢率爾操觚。第二,從前受蜀中一前輩學者囑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學術思想而轉移。文字是表達學術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聰明的思想,配合動人的文詞,足可鼓舞視聽,成名一時。但現(xiàn)在世界上邪說橫行,思想紊亂,推原禍始,都是學術制造出來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切勿只圖一時快意,舞文弄墨。從此我對文字就非常戒懼,二十年來,無論處在何種境遇,總是只求淺修默行。中間一度,幾乎完全摒棄文字而不用,至于胸無點墨之境,F(xiàn)在前人雖已作古,但言猶在耳,還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來處事習慣,既已決定方針,必竭全力以赴。自參究心宗以后,常覺行業(yè)不足。習靜既久,耽嗜疏懶為樂。偶或動寫作興趣,就會想到德山說的:“窮諸玄辯,如一毫置于太虛。徹世機樞,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擱筆了。徐巫二位聽了,  認為是搪塞的遁詞,遂說但要我來口述, 他們當下記錄,以免我寫作的麻煩。我想這樣可以試而為之,就隨便答應下來。起初是把每句文詞意義,逐字逐句翻成白話,所以字斟句酌,不勝其煩。過了三天,蕭正之先生來訪,又談到此事。他認為佛法被人誤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樣,病在不肯脫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學術化,大眾化。不如擷取其精華,發(fā)揮其要義, 比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見,為切合時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語體來述說它的大義,而且盡可能純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義,揉合翻譯和解釋兩種作用,定名為楞嚴大義講話。而徐巫二位,因學校開學事忙,不能兼顧,我只有自己擔起這付擔子。起初預計三個月可以全部完成,不料日間忙于俗務和賓客酬應。必須到深夜更闌,方能燈前執(zhí)筆。雖然每至連宵不寐,仍然拖到今年初夏,才得完成全稿。每一事的成功,卻須仰仗許多助緣。這本書的完成,也不外此例。當我寫了一半的時候,楊管北居士聞知此事,即發(fā)心共同完成此一愿望,預定由他集資印出贈送,以廣宏揚。對篇章編排方面,他并且提供了若干意見,這對于本書順利問世,是一有力的助緣。劉世綸(葉曼)也立志襄助此事,在此半年期間,朝夕為之校閱原經和譯稿,雖風雨而無阻。每因一字一句的斟酌,往返商量數(shù)次方定。雖值出國行期匆促,仍于百忙中竟成其事。其也如楊嘯伊夫婦為之安排稿紙。韓長沂居士為之謄清全稿,查考注釋,并自動發(fā)心負總校對之責。所以在印刷校對方面,我可以省卻許多心力。有這許多自發(fā)的至誠,乃益增加我的努力。程滄波先生又為總閱原稿一遍,并為文跋其后,且提議改為今名,在此同志謝意。此外,去年秋間,張起鈞教授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講學之先,曾贈名筆一枝,希望他返國之時,能夠看到我一部著作。雖然沒有寫出如他所預期的那本,書但這本書的完成,曾數(shù)易其稿,都用這枝筆來寫成,也可說是不負其所望,故志之以為紀念。張翰書教授、朱亞賢居士、巫文芳小友、邵君圓舫、龔君健群、有的協(xié)助抄寫,有的分神校閱,或多或少,都貢獻過心力,并筆之以志勝緣之難得。蕭天石、魯寬緣兩居士,曾提議要附印原經,以便讀者對照研究。但因印刷不便,所以未能依照他的雅教,謹致歉意。最后,接洽印刷事務,多蒙妙然、悟一兩位法師的幫忙,感謝無量。這本書的譯述,只能算是一得之見,一家之言,不敢說是完全符合原經意旨。但開此風氣之先,作為拋磚引玉。希望海內外積學有道 之士,因此而有更完善的譯本出現(xiàn),以闡揚內典的精英,為新時代的明燈,庶可養(yǎng)活我狂妄的罪責。這誠是我薰香沐禱,衷心引領企望的。乃說偈曰:白話出,楞嚴沒。愿其不滅,故作此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