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篇 八城經
圣典篇 八城經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
那個時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辦某事到達巴嗒厘子城。當時,八城的居士第十來到雞園一位比庫之處。來到之后,禮敬該比庫,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對該比庫如此說:
“尊者,具壽阿難現(xiàn)今住在哪里?我想謁見具壽阿難。”
“居士,具壽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辦完事后,來到韋沙離城木瓜村具壽阿難之處。來到之后,禮敬具壽阿難,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如此說:
“阿難尊者,是否有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呢?”
“居士,有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阿難尊者,有哪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呢?”
“居士,于此,比庫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并住于初禪。他如是審察、了知:‘此初禪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居士,這即是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尋、伺寂止,內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并住于第二禪。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二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圣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禪。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三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成就并住于第四禪。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四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慈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了知:‘此慈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舍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了知:‘此舍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無邊的虛空。’成就并住于空無邊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空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無邊之識。’成就并住于識無邊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識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什么都沒有。’成就并住于無所有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無所有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居士,這也是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wěn)得到達。”
如是說已,八城的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如此說:
“阿難尊者,猶如有人尋求一種寶藏,卻一次獲得了十一種寶藏;同樣的,尊者,我尋求一種不死之門,卻一次得聽聞到十一種不死之門。尊者,又猶如有人的家有十一個門,當他的家著火時,即使從任一個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樣的,尊者,我從此十一個不死門的任一個不死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異學都能為老師遍求老師的酬勞,我為何不向具壽阿難作供奉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韋沙離城的比庫僧,親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滿足,又各供一套衣給每一位比庫披著,供三衣給具壽阿難披著,并為具壽阿難建造了五百精舍。
八城經腳注部份:
55 八城經 (A??hakanàgarasuttaü):譯自M.52。
八城的居士第十請教阿難尊者:佛陀是否說了一法,能使比庫們通過精進獲得解脫、斷盡煩惱?阿難尊者連續(xù)回答了十一種修習止觀的方法:先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舍心解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從這些定出定后再修觀,能得漏盡,證阿拉漢果;即使不能,也可證不來果。
56 八城(A??hakanàgaro):住在八城。第十(Dasamo):是該居士的家姓。
57 雞園 (kukku?àràmo):雞長者所建造的僧園。
58 世尊在圓滿了三十種巴拉密后,摧毀了一切煩惱,證正覺于無上全自覺。以世尊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意樂隨眠故為知者;對一切所知之法如觀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為見者。又清楚宿住等為知者,擁有天眼為見者;擁有三明、六通為知者,以無障礙的普眼見一切處為見者;以強力的智慧識知一切法為知者,以極清凈的肉眼能見一切有情視域之外、戶外等之色為見者;以增長自己利益的、定為足處的通達慧為知者,以增長他人利益的、悲為足處的教說慧為見者。以已殺敵及有資格接受資具等為阿拉漢;完全地及自己覺悟諸圣諦為全自覺者;或知障礙法為知者,見出離法為見者,已殺煩惱敵為阿拉漢,自己覺悟一切法為全自覺者。如此以四無畏、四所行來稱贊世尊。
59 造作(abhisa?khataü):經造作而生。思念(abhisa¤cetayitaü):思念分別。
60 他住于其處 (so tattha ?hito):他住立于該止觀法。
61 法貪、法喜 (dhammaràgena dhammanandiyà):這兩句是指對止觀的欲貪。止觀的確能令所有一切的欲貪滅盡,能夠成就阿拉漢,不能則成不來者。他尚未舍斷對止觀的欲貪故,以第四禪之思投生于凈居天。這是論師們的一致說法。對止觀的欲貪屬很微細的欲求,即“欲”(nikanti)。
62 義注提到:就如這部經,《大馬倫迦經》、《大念處經》、《身至念經》等也教導止觀。在這部經中,既教導修止又教導修觀,并側重于指導修止,《大馬倫迦經》則側重指導修觀;《大念處經》稱為教導修觀為主之經,而《身至念經》則以修止為主。
世尊在《大馬倫迦經》(M.64)中說:“阿難,哪種道、哪種行道能舍斷五下分結呢?阿難,在此,比庫遠離依、舍斷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惡,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并住于初禪。然而其處還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他觀察那些法為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其心從那些法中得解脫。其心從那些法中得解脫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為寂靜,此為殊勝,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愛盡、離貪、滅、涅槃。’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行道。”接著佛陀繼續(xù)教導了依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定修觀的方法。
63 之所以沒有教導觀照非想非非想處定心,是因為該定過度微細,超越了弟子的能力范疇。
64 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尋找寶藏,一位樂于助人者見到后問:“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尋找生活資財。”“朋友,那你過來吧!搬開這塊大石。”他搬開該石后不斷往下挖,發(fā)現(xiàn)了十一個罐子。如此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
65 緬文版作bhàvanàya(修習),今依蘭卡版savanàya(聽聞)翻譯。
66 外學弟子在向其老師學習技術期間或之前、之后,都會從家中拿錢來酬勞。若家中無錢,其親戚朋友也會幫忙。外學們在不能導向出離的教法中學習技術皆會尋找錢財來供養(yǎng)其師,在這種能夠導向出離的教法中,我為何不向為我宣說了十一種生起不死行道的導師作供養(yǎng)呢?
67 造價為五百金的住所。
- 上一篇:圣典篇 算術師摩嘎藍經
- 下一篇:圣典篇 大心材譬喻經
- 回向
- 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 巴利語匯解 五、禪修
-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 巴利語匯解 三、戒律
- 巴利語匯解 二、佛陀
-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 業(yè)處篇 第十一節(jié)、達到禪那
- 業(yè)處篇 第十節(jié)、平衡諸根
- 業(yè)處篇 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 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 業(yè)處篇 第七節(jié)、修習次第
- 業(yè)處篇 第六節(jié)、確定所緣
- 業(yè)處篇 第五節(jié)、調整坐姿
- 業(yè)處篇 第四節(jié)、經文淺釋
-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 業(yè)處篇 第二節(jié)、修習功德
- 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 學處篇 第九節(jié)、敬僧須知
-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