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第五章(上)

  凈土探微 作者:弘學(xué)

  第五章彌勒菩薩與兜率凈土

  第一節(jié)彌勒史話與本生譚

  彌勒(梵名為 Maireya)菩薩、又稱梅呾麗菩薩、未呾唎耶菩薩、迷底屨菩薩、彌帝禮菩薩。意譯為慈氏。據(jù)《賢愚經(jīng)》載:“佛在王舍城,鷲頭山中。爾時波羅奈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眾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輔相見子倍生怡悅,即召相師占相之。相師披看,嘆言:‘奇哉!相好畢滿,功德殊備,智辯通達,出逾人表。’輔相益喜,因為立字。相師復(fù)問:‘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答言:‘其怪異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矜苦厄,慈潤黎元,等心護養(yǎng)。’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為立字,號曰彌勒。”

  彌勒菩薩為成就眾生,由初發(fā)心即不食肉,從此因緣而名慈氏。據(jù)《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講述了一則彌勒的本事故事,闡述了彌勒菩薩不食肉的因緣。佛陀在摩伽提國寂滅道場時,有五百梵志見彌勒威儀光明無量,而向佛陀發(fā)問,佛陀回答說: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恒以慈心四無量教化一切。彼佛說經(jīng)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經(jīng)》,若有聞?wù)?即得超越百億萬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無有疑慮。時彼國中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聰慧多智廣博眾經(jīng),世間技藝六十四能無不綜練。聞佛出世說《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經(jīng)》,即以世間一切義論難詰彼佛,盡其辭辯而不能屈,即便信伏為佛弟子。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而作是言:“我今于佛法中,誦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經(jīng)》,以此功德,愿于未來過算數(shù)劫,必得成佛而號彌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長發(fā)為相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是經(jīng)一心除亂。彼時世間有雨星現(xiàn),國王淫荒慧星橫流,連雨不止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經(jīng)歷七日。時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獸見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遠。法幢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當為無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諸兔:“一切諸行皆悉無常,眾生愛身空生空死未曾為法,我今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橋梁,令法久住供養(yǎng)法師。”爾時,兔王即為群兔,而說偈言:

  若有畜生類,得聞諸佛名。

  永離三惡道,不生八難處。

  若聞法奉行,生處常值佛。

  信法無疑惑,歸依賢圣僧。

  隨順諸戒行,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盤,常受無上樂。

  爾時兔王說此偈已,告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養(yǎng)法,汝等宜當各各隨喜。所以者何?我從多劫喪身無數(shù),三毒所使為鳥獸形,唐生唐死未曾為法,吾今欲為無上法故棄舍身命供養(yǎng)法師。”時山樹神即積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圍繞仙人足滿七匝白言:“大師!我今為法供養(yǎng)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雖有慈心何緣能辦?”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養(yǎng)仁者,為法久住令諸眾生得饒益故。”作此語已即語其子:“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寶。”爾時兔子聞母所說,跪白母言:“如尊所說無上大法欲供養(yǎng)者,我亦愿樂。”作此語已,自投火中,母隨后入。當于菩薩舍身之時天地大動,乃至色界及以諸天,皆雨天華持用供養(yǎng)。肉熟之后,時山樹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為供養(yǎng)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時彼仙人聞樹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jīng)書置樹葉。又作偈曰:

  寧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jīng),彼經(jīng)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fā)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兔并命。是時天地六種震動,天神力故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時彼國中諸人民等,見金色光從山樹出,尋光來至,即見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見所說偈并得佛經(jīng)。持還上王,王聞此法傳告共宣,令聞此者皆發(fā)無上正真道心……。

  最后,釋加牟尼佛告訴大家,他就是當時的白兔王,兔子就是今羅喉羅;時誦經(jīng)仙人,就是現(xiàn)在眾中的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我涅盤后五十六億萬歲當于穰佉轉(zhuǎn)輪圣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zhuǎn)妙法輪。

  關(guān)于彌勒菩薩的前生,還有多種說法。據(jù)《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jīng)》記載:“乃往過世,千無央數(shù)劫,爾時有佛,號炎光具晌作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時梵志長者子,名曰賢行,從園觀山,遙見如來經(jīng)行,身色光明,無央數(shù)變。見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來之身不可思議,巍巍如是;光明妙好,威神照照,吉祥之德,以為裝飾。愿令我后當來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照,吉祥之德,而是裝飾。’作是愿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審我當來之世得法身,若無來無所著正覺者,如來當過我身。’于時世尊炎光具晌作王如來,知賢行長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過其身上;過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這個賢行,據(jù)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就是彌勒!洞髮毞e經(jīng)》第四十二會,亦有相同的記載,而更說彌勒“以四事之故,不立即成佛。原來彌勒先我(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二劫發(fā)意,我以十事速得正覺。”《大寶積經(jīng)》卷九《密跡金剛力士會》還說,過去世定為如來為勇郡轉(zhuǎn)能圣王時,諸子中有名雨室者,即是彌勒。此外,尚有種種之說,故不贅述。

  據(jù)《賢愚經(jīng)》記載,父母因相師給兒子取名彌勒之后,歡喜之心無法可比。彌勒的特異,慢慢傳遍全國,國王聽說此事后,心中驚懼,暗想:“彌勒的名相顯美,將來會奪取我的王位,F(xiàn)在趁他還未長大,應(yīng)當先把他除掉。”于是命輔相將兒子抱進宮去見見,但宮中的人把國王的陰謀告訴了輔相,他們在萬分著急之中,想到了彌勒的舅舅波婆梨在波婆弗多羅國當國師,于是便把彌勒送到舅舅那兒,由波婆梨將他撫養(yǎng)長大。

  波婆梨是位聰明博識、智慧穎達,才德超群的學(xué)者,有五百弟子不離左右。他見彌勒容貌英俊,倍加疼愛,仔細撫養(yǎng)。彌勒慢慢長大,教其學(xué)問,一日所學(xué),勝過別人一年。沒有幾年,便通達諸書。后來,經(jīng)初禪天人告之佛陀之功德,使波婆梨自思維言:“必當有佛,我書所記,佛星下現(xiàn),天地大動,當生圣人,今悉有此,似當是也。”即令彌勒等十六人去拜見佛陀,臨行并叮囑其說:“往見瞿曇,看其相好,眾相若備,心念難之:‘我?guī)煵ㄆ爬?為有幾相?’如我今者,身有兩相:一、發(fā)紺青,二、廣長舌。若其識之,復(fù)更心難:‘我?guī)煵ㄆ爬?今年幾許?’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復(fù)更心念:‘我?guī)煵ㄆ爬?是何種姓?’欲知我種,是婆羅門。若其答識,復(fù)更心難:‘我?guī)煵ㄆ爬?有幾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數(shù),斯必是佛,汝等必當為弟子,念遣一人,語我消息。”

  彌勒等人遵循波婆梨的指示,向王舍城進發(fā),當他們到達鷲頭山附近,看到了佛的足跡,足跡上有千幅輪相,明亮如畫,經(jīng)路人告知是“佛的足跡”時,他們心中心充滿了仰慕之情,在佛跡旁邊徘徊瞻仰。此時有一名叫羅剎的比丘尼,手持一條死蟲,放在佛跡前邊,對彌勒等人說:“你們都來看吧!你們欽慕佛跡,卻踩死了生靈,這算什么誠心?”彌勒等上前仔細一辨,是早已死了的蟲子,于是便問比丘尼是誰的弟子?當知道是佛陀的弟子后,更是感嘆不已。

  當彌勒等人“漸進佛所,遙見世尊,光明顯照,眾相赫然。即數(shù)其相,不見其二。佛即為其出舌覆面,復(fù)以神力令見陰藏。見相數(shù)滿,益以歡喜。即奉師敕,遙以心難。佛具如上答。……彌勒等聞佛答難,事事如實,一無差遺,深生敬仰。往至佛所,禮面禮訖,卻坐一面,佛為說法。十五人得法眼凈,各從座起,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須發(fā)自墮,法衣在身,尋成沙門,重以方便,以其說法,其十五人成阿羅漢。時彌勒等,自共議言:‘波婆梨師在遠邑遲,宜時遣人還白消息。’十六人中時有一人,字賓祈奇,是波婆梨弟子,眾人即遣往白消息。還到本國波婆梨所,具以聞見廣為說之。”這便是彌勒菩薩出家的因緣,從此,彌勒便在佛陀身邊,接受佛陀之教化。

  彌勒在佛陀的僧團里,還有受金縷衣的記載,《中阿含經(jīng)》里有這個記載,《賢愚經(jīng)》、《婆沙論》亦有此故事的記載。就是被認為有關(guān)彌勒最古的考證說法之斯塔•尼帕達的《彼岸趣品》,也有相同的記載,內(nèi)容大同小異。據(jù)《巴利文大藏經(jīng)》之《經(jīng)集•彼岸道品》記載。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提織成了金色的衣服給佛穿。佛說:“不要為我弘福應(yīng),該施舍僧眾。”佛終不受,于是她施給僧眾,眾僧沒有一人接受。后來她到了彌勒菩薩的面前,奉送給彌勒。后來世尊到婆羅奈化導(dǎo)的時候,彌勒身著金色的氈衣,威儀端正。皆持敬心,但無人對他施舍。這時有一穿珠師對他起了敬慕之心,供養(yǎng)他飲食。但這時有大長者,欲嫁其女雇此穿珠師為他女兒穿珠,酬謝工價十萬錢。而穿珠師熱心聽聞彌勒說法,長者數(shù)次遣人督促,穿珠師并不理會。穿珠師之妻子,恨丈夫不顧損失十萬錢而只管聽經(jīng)。這時候憍陳如對她說:“如果請一持戒清凈沙門與以供養(yǎng),其利益比十萬錢、百車珍寶還多。”舍利弗說:“比由一閻浮提中的珍寶還多。”目犍連說:“比兩天下滿中的七寶還多。”阿那律說:“比滿四天下的寶還多。”穿珠師因此而得教化。

  據(jù)《中阿含經(jīng)•說本經(jīng)》的記載,敘說尊者阿那律言宿世于波羅奈國饑饉之時,曾布施辟支佛一缽食,因而得受大福報。佛陀知后,為說未來有轉(zhuǎn)輪圣王名螺之出世,眾中有尊者名阿夷哆,即謂自己可得成為轉(zhuǎn)輪圣王,佛訶責(zé)之。又說未來世有彌勒如來出世,彌勒尊者即謂自己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佛嘉許之,并令阿難取金縷織成之衣予之。

  關(guān)于金縷衣的故事,《彼岸道品》、《賢愚經(jīng)》等都說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提直接送給彌勒的,而《中阿含經(jīng)•說本經(jīng)》、《婆沙論》則說是由佛把奉贈給教團的法衣親手交給彌勒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阿含經(jīng)》開始,從來都說彌勒是未來的佛,阿夷哆是未來的轉(zhuǎn)輪圣王。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二者混為了一談,而誤傳了下來。阿夷哆(梵名Ajita)亦是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阿氏多、阿持多、阿嗜多、阿逸多。意譯無勝或者無三毒。立志要當來成儴佉(梵名Samkha,或譯作蠰佉、螺)轉(zhuǎn)輪圣王。古來有將阿夷哆誤為彌勒,這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證實!侗税兜榔贰分蛸手袆t并舉阿恃多與帝須彌勒之名,而且該品中又兼列《阿恃多問經(jīng)》以及《帝須彌勒問經(jīng)》二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卷十三《說本卷》及《賢愚經(jīng)》卷十二《波婆離品》載,尊者阿夷哆,于未來久遠人壽為八萬歲時,愿成轉(zhuǎn)輪圣王,名號為螺;尊者彌勒亦于未來久遠人壽為八萬歲時,愿成佛,號為彌勒如來!洞笈派痴摗肪硪黄甙艘噍d,阿氏多比丘于有而起意樂,起勝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尋求,故佛呵責(zé)之。慈氏菩薩于有不起意樂,乃至尋求,故佛贊嘆之。此等皆說阿夷哆與彌勒實為兩人,同為佛陀時代受佛教化之弟子。大乘佛教的一些經(jīng)典認為彌勒是姓,阿夷哆是名。例如《無量壽經(jīng)》的下卷有彌勒出現(xiàn),在梵本彌勒叫阿逸多,藏譯本也是阿逸多。漢譯雖都作阿逸多,唐譯則除了阿逸多之外都是照例的譯成彌勒,經(jīng)中常有“佛告彌勒曰:阿逸多……”《妙法蓮華經(jīng)》卷六《隨喜功德品》中,也將其二者混為一人。鳩摩羅什的大弟子僧肇在《維摩經(jīng)注》中說:“彌勒菩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這些記載都是把阿夷哆和彌勒理解成為一個人,如此在中國,阿逸多和彌勒就混在一起了。這在印度梵文中也是承認的。

  彌勒菩薩還被認為是唯識學(xué)的開山祖師,為佛滅后九百年頃之印度人,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學(xué)派的始祖,F(xiàn)存漢譯藏經(jīng)中,造立者注名為彌勒菩薩者,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jīng)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論》等;于《藏文大藏經(jīng)》中,除上述諸論之外,尚有《現(xiàn)觀莊嚴論》、 《法性性分別論》、《大乘究競要議論》。相傳彌勒為無菩菩薩之師,創(chuàng)倡瑜伽唯識之教理,后傳授無著。另據(jù)《婆藪盤豆法師傳》所載,無著嘗上兜率天,向彌勒菩薩咨問大乘空觀之理,而因其師亦名彌勒,后世遂將之視同為當來成佛之彌勒。這是將兩個年代不同的彌勒混同為一了。然而,究竟歷史上是否有彌勒論師之實在人物,至今未有定論。至于上記所舉為彌勒之著作,實際上或為無著菩薩綜合諸先賢之學(xué)說,而假托彌勒所作者。

  俄國學(xué)者歐帕米勒(E•Obermiller)認為,傳說龍樹因文殊菩薩啟發(fā)而作諸論,無著則蒙兜率天彌勒之神力而作諸論。日本學(xué)者山口益承此說,將彌勒所作之《中邊分別論》、《大乘莊嚴經(jīng)論》、《法性性分別論》等之注釋者、論說者,均視為無著一人,而認為彌勒僅為靈感之啟發(fā)者,乃是一生補處之將來佛。學(xué)者拉莫特(E•Lamotte)同意此說,并補充說明,認為成立時期稍遲的大乘經(jīng)典,每每有借托圣言以為權(quán)威之傾向,故懷疑彌勒之歷史真實性。日本學(xué)者宇井伯壽則反對此派之說,主張彌勒論師為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創(chuàng)瑜伽大乘之教,造立上舉諸論,由無著筆錄下來。

  這些問題應(yīng)留待學(xué)術(shù)界討論。彌勒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個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圣典《阿含經(jīng)》到大乘佛教經(jīng)典,都以為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jīng)七佛受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xiàn)正在兜率內(nèi)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的世紀結(jié)束后,他就正式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xiàn)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換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候補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tǒng)繼承人,而這個法統(tǒng)的繼承,以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長的,要經(jīng)過八萬四千歲的交遞增減,一百年增加一歲,由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為一輪次,亦即釋迦牟尼的一個法統(tǒng)世紀的結(jié)束,才輪到他的住法時間。此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系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又說,他是一位歷史上的思想家,為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山祖師,與龍樹菩薩諦建之中觀學(xué)派,一創(chuàng)空宗,一創(chuàng)有宗。在信仰史上,則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齊觀。他是未來佛,卻與已成佛的釋迦佛、阿彌陀佛同樣受到大眾的信從。至于學(xué)術(shù)上的彌勒論師,是否就是彌勒菩薩呢?筆者同意日本學(xué)者山口益之觀點,這更合乎于將佛教未來的理想世界與理想人生結(jié)合在一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