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第七章(三)

  第三節(jié)九品往生觀與十六行觀

  當一個學佛行者具足了信、愿、行凈土三資糧,虔誠念佛,必能從內心深處覺悟人生無常,覺悟生老病死的輪回之苦,就不愿在娑婆世界受苦了,得到善知識的開導和佛法的滋潤,啟開了對極樂世界或者其他凈土的信心和向往,徹底看破這世間,放下世間的各種假相,一心念佛,從此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體怎樣的往生呢?《觀無量壽佛經(jīng)》里提出了“九品往生”的方法,可以說是所有的凈土經(jīng)典中將往生方法,描繪得最為詳細的。也是凈土行者臨終如何證明往生凈土最重要的經(jīng)證,F(xiàn)將“九品往生法”作扼要之闡釋。

  九品往生,又作三輩生想,一九之生。修習凈土法門,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為九品。即:①上品上生者,先發(fā)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次修三業(yè),即“慈心不殺、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jīng)典”、“修行六念”。若行者精進勇猛,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②上品中生者,亦發(fā)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唯能了解第一義諦,深信因果。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眾,持紫金臺,授手迎接。③上品下生者,亦發(fā)三心,然于大乘經(jīng)典不能誦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眷屬持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④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行者所;行者見己,心大歡喜,見已身坐蓮花臺。⑤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行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⑥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義。行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樂即得往生。⑦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yè),雖誹謗方等經(jīng)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但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jīng)題,除卻千劫極重惡業(yè),復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⑧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xiàn)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⑨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往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凈影寺慧遠大師以之為求生凈土者之九種觀法,而善導大師則以之為求生凈土之實踐方法,二者皆以九品為凡夫。慧遠大師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薩為上品中生,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凡夫為中品下生;而以始學大乘之人未辨階位,故依過之輕重分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臺宗則以習種性(十住)以上之菩薩為上品,外凡至十信為中品,凡夫為下品。有關九品往生之階位,諸經(jīng)異說頗多。

  從九品往生中,可以知道上品往生的眾生,都一定要發(fā)菩提心。而且是無相菩提心,依《大智度論》卷四十四說,菩提就是無上佛道的意思。往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的最終目的,便是希望像阿彌陀佛一樣,像諸佛一樣完成開發(fā)潛藏于每個眾生內心中無上光明的智慧“菩提”覺性。不發(fā)菩提心而念佛,即不能與阿彌陀佛的無上度生本懷相應,就不能上品往生。而依《大乘義章》卷九說,發(fā)菩提心有相發(fā)菩提心、息相發(fā)菩提心、真發(fā)菩提心三個次序。要求往生上品的眾生,必須首當每天將愿出生死、愿證涅盤、愿度眾生、愿成佛道的心愿,時時刻刻,謹記心間。以此發(fā)愿來求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當念佛行者發(fā)誓與阿彌陀佛共證佛果大涅盤境界的愿心時,應該起愿修行,時時刻刻念佛不斷,誓入念佛三昧,誓見阿彌陀佛。當行者進入一心不斷的定境之中,甚至親見阿彌陀佛現(xiàn)前摩頂,預記臨終必生凈土時,這顆隨阿彌陀佛誓證大涅盤相的成佛愿心,才能真正激發(fā)出來,永不退失。以此念佛、見佛的三昧念心,來化導眾生念佛,信眾必定為其德行所感召,堅持凈土,隨其念佛。凈土行者念佛至此程度,才能稱為真正到發(fā)出有相菩提心來利益眾生,真正做到為成菩提佛道之相而發(fā)心。

  當念佛行者在有相觀佛的憶念上有了相當?shù)幕A,或者對佛報身、化身、法身實相空義的理論有了相當時間的分辨與體悟,便能理解如何從有相發(fā)菩提心念佛的階段,進入無相發(fā)菩提心觀佛的境界!夺寖敉帘僖烧摗分姓f:“諸佛法身本無生滅……實無有佛從彼西方而來此娑婆,授手迎接,亦無有佛引彼眾生往生凈土。但是如來慈悲,本愿功德種子,增上緣力,分諸與佛有緣眾生念佛,修福作十六觀,諸功德力以為因緣,自心變現(xiàn)阿彌陀佛來迎行者,隨化佛往。言彼佛遣來,不是實遣,但是功德種子,與所化生,時機正合,令見化佛來迎,故言彼遣。而實不遣。”又說:“阿彌陀佛悲愿功德,湛然常寂,無去無來。眾生識心,記佛本愿功德勝利,自心變現(xiàn),有來有去,迎接行人,見有往生,是自相分,非關他也。故《金剛經(jīng)》說佛不來不去,約佛功德說也!队^經(jīng)》說有來有去,約眾生心相說也……。”這種從有相發(fā)菩提心念佛,憶佛的功夫純熟后,進而修無相發(fā)菩提心念佛、見佛的道理,不隨佛色身相見佛,而以修證法身空寂的深廣心來實相念佛,見佛法性,就叫做息相發(fā)菩提心。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上說:“……次當想佛,如何觀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無上法身修正因緣。”當念佛者觀佛三昧成就,解行相應,便見“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而成就上品往生的深廣心,深悟“一切諸國佛土與眾生自心,皆如夢幻,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往生凈土,“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惟心自見。”(見《凈土或問》)

  念佛者若能成就“無生而生”之心往生極樂世界,生到凈土之中,承此理觀功德所感,便能隨意聽聞菩薩大眾演說無相發(fā)菩提心的修持深義,當下即悟無生法忍,得證一分佛智光明境界。當念佛者在凈土中,進入初地菩薩度生愿行法的行列,方可稱為真正鞏固了無相菩提道行。凈土行者發(fā)菩提心至此程度,以此功德回向凈土,必得上品往生無疑。

  中品往生的行者,亦分中上、中中、中下三種。中品上生者,終身以持戒為重,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極樂世界,必得中品上生。依《觀經(jīng)》所說,此品往生者,在臨終之際,會看到阿彌陀佛來到面前,為其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法。這就證明了這個持戒凈土行者的發(fā)心,與阿彌陀佛所贊嘆的出家修行的“發(fā)心相應”,才能感得阿彌陀佛來為他開示這些解脫真理。由此可知,中品上生受持八戒、或者十戒的發(fā)心如同出世阿羅漢一樣,以追求真理解脫的心來守持戒法。當行以念佛來攝心持戒,并隨侍將持戒、念佛的清凈心念回向極樂世界,隨時發(fā)出厭離娑婆、愿生凈土,見佛聞法,了脫生死的堅固信愿時,便能逐漸進入出世禪修的證境。這就是禪、凈相通的初步相應心態(tài),而在臨命終時,感召阿彌陀佛現(xiàn)身接引,獲得中品上生的蓮位。

  中品中生者,并不是只要終生有一日一夜的時間來齋戒念佛,就能中品中生。而是行者是否能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確實做到一心不起愛欲,一心不起妄想、一心不昏沉、不睡眠,心能清朗平靜地沉浸在念佛的光明之中,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必須憑借經(jīng)常鍛煉,培養(yǎng)齋戒念佛的平靜心態(tài),方能漸次達到,千萬不能誤解。末法時代的眾生,從無始以來積集的業(yè)障煩惱太多,太多!若能發(fā)“出苦”心來修行念佛,反省審思自己的過失,確實達到了“一日一夜”不昏沉、不散亂、戒德成就,必會于臨命終時,親自見到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前來接引。

  中品下生者,必須在世時做到行世仁慈,具備利益眾生的福德資糧,守五戒、行十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也就是說,生前有良好道德而心地善良的人,他在臨命終時,逢善知識為其廣泛地講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法界環(huán)境,及天人眾生快樂修行的情形,同時聽到善知識為其解說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修行過程,聞已而心生歡喜,凈信不疑,便能感其光明顯現(xiàn),看到阿彌陀佛引領眾多比丘、天眾來到面前,阿彌陀佛手持一朵蓮花,身放金色光明,照在蓮花之上,使蓮花亦呈無數(shù)光芒,當這蓮花的光芒射到行者身上,行者頓時感到自己已經(jīng)坐在了阿彌陀佛執(zhí)持的蓮花臺上,一剎那,便已生到極樂世界。

  下品往生的眾生,大約都是有惡行劣跡的人。下品上生者,雖惡行劣跡嚴重,但不毀謗大乘方等佛經(jīng),在命臨終之際,因到善知識為其講解大乘經(jīng)典或者三藏十二部經(jīng)的分類經(jīng)題要義,皆能信解不疑,而能誠心稱念阿彌陀佛圣號,使其黑暗之心為佛號所凈號,內心的罪惡陰影能消除很多,從而啟發(fā)宿世念佛的光明善根,與阿彌陀佛的大悲按引愿力相應,所以感佛臨終來接引,往生凈土之中。

  下品中生者,因生前犯五戒、八戒;出家行者犯具足戒,沙彌戒,又偷盜僧物及現(xiàn)前僧物,以不清凈的心為眾宣講佛法而沒有慚愧之心,惡事做絕,反而沾沾自喜。這種人本該入地獄,因此在命臨終時感召地獄業(yè)業(yè)強烈顯相,使其痛苦萬分。如果逢遇善知識發(fā)大慈悲心,為他開說阿彌陀佛所具的十力威德內容,令其痛苦心念轉移到思念阿彌陀佛的光明神力接引上,并且在他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后,為他贊頌是經(jīng)過戒、定、慧的修持,得到解脫,解脫知見成就的大圓滿成道者,因此具有廣大的神通力量。只要眾生一心思念阿彌陀佛光明接引神力,豎立起堅定信念,就能在臨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罪惡多端者,若能在聽完善知識所說佛法后,當即生起強烈有力的憶佛力量,轉地獄猛火為清涼心風,招感凈土天華隨著清涼心風所吹便會冉冉飄到面前。一朵天華,香氣四溢,皆有阿彌陀佛變化的化佛及化菩薩站在上面,雙手敞開,迎接往生凈土。行者頓時看見自己坐在化佛手持的金色蓮花上,一念之間,便已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內的蓮花之中。

  下品下生者,乃是犯下五逆十惡,無惡不作之人。在其命終的時候,因其萬分痛苦,無法修觀憶佛,如遇到善知識為他開示凈土法門,教導他如何觀想念佛,誠心懺悔,皈依阿彌陀佛,發(fā)虔誠心,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圣號,聲聲不斷,堅信念佛往生。就在念念“凈心”念佛聲中,每一念念佛的當下,都消除了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使其心地陰沉黑暗之相剎時掃除,轉現(xiàn)清凈光明的正念之心。當即看到一朵像太陽般光亮的金色蓮花,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剎時看見自己身坐在金色蓮花上,一念之間,便已往生極樂世界。

  凈土行者最重視九品往生的經(jīng)論,所以在親友臨終之際,蓮友們多往床前念助往生。而九品往生與“十六觀法”有著密切的連系,十六觀法前十三觀稱為“定善觀”,所謂定善,就是息慮凝心,進入禪定觀想的意思。后三觀即九品往生觀,稱為“散善觀”。散善就是廢惡修善,以善亂狀態(tài)下的心,停止作惡,同時去做善行。

  “十六觀法”出自《觀無量壽佛經(jīng)》,又被稱作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或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

  (1)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向西,諦觀于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2)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3)地想觀,又作地觀,地想,琉璃地觀。觀想地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

  (4)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足具,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wǎng)。

  (5)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

  (6)寶樓觀,因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上述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

  (7)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所坐之華座。

  (8)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華上,又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

  (9)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觀想即可見一切諸佛。

  (10)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阿彌陀佛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

  (11)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阿彌陀佛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

  (12)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于極樂,于蓮花中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13)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對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xiàn)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14)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fā)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圣眾接迎,及往生后得種種勝益之相。

  (15)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想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yǎng)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眾迎接而往生等相。

  (16)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惡業(yè),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因得之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大師《觀無量壽經(jīng)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后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后十觀中,前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后三門明他生觀。智者大師之《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卷下,則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后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圻h等凈土祖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守大師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后三觀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