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卷22—32(中)
原典
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①;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 ㈠
貪淫不見法,癡愚意亦然,除淫去癡者,其福第一尊。㈡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②入明。 ㈢
忍辱勝恚,善勝不善③;勝者能施,至誠勝欺④。(四)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⑤,死則上天。(五)
常自攝身,慈心不殺,是生天上,到彼無憂。㈥
意常覺悟,明暮⑥勤黨,漏盡意解,可致泥洹。(七)
人相謗毀⑦,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訶⑧;亦毀中和;世無不毀(八)。
欲意非圣,不能制中;一毀一譽,但⑨為利名。(九)
明智所譽,唯稱⑩是賢;慧人守戒,無所譏謗。(十)
如羅漢凈,莫而⑾誣謗;諸天咨嗟⑿,梵釋所稱。(十一)
常守⒀慎身,以護祐恚;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十二)
常守懼言,以護瞋恚;除口惡言,誦習法言。(十三)
常守慎心,以護瞋恚;除意惡念,思惟⒁念道。(十四)
節(jié)身懼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十五)
舍恚離慢,避諸愛貪,不著⒂名色,無為⒃滅苦。(十六)
起而解怒,淫生自禁,舍不明、,斯皆得安。(十七)
瞋斷臥安,恚滅淫憂⒅;怒為毒本,輭意梵志⒆;言善得譽,斷為⒇無患。(十八)
同志相近,詳(21)為作惡,後別余恚,火自燒惱。 (十九)
不知慚愧,無戒有怒,為怒所牽,不厭有務。(二十)
有力近兵(22),無力近輭,夫忍為上,宜常忍羸。(二十一)
舉眾(23)輕之,有力者忍;夫忍為上,宜常忍贏。(二十二)
自我與彼,大畏有三(24),如知彼作,宜滅己中。(二十三)
俱兩行義(25),我為彼教;如知彼作,宜滅己中。(二十四)
善智勝愚,矗言惡說;欲常勝者,於言宜默。(二十五)
夫為惡者,怒有怒報;怒不報怒,勝彼鬬負。(二十六)
注釋
①不知道:不曉得大道。道,人生最高法則。
、谮:昏暗。
、凵苿俨簧:善最終會戰(zhàn)勝不善。
、芷:不誠實、欺騙。
、萑:指不欺、不怒、不多求。
、廾髂:早晨傍晚。
、咧r毀:誹謗詆毀,相互說壞話。
⑧訥韌:不善言辭者為訥,說話遲鈍為韌。·
⑨但:只。
、夥Q:相符。
、夏:沒有什么。
、兄T天咨嗟:諸天,佛教特有概念,認為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從四天王天到非有想非無想天,總稱諸天。咨嗟,感嘆并且贊美之。
、殉J:經(jīng)常地守戒。
、宜嘉:即思維、思想。
、硬恢:不執(zhí)著、不粘著。
⒃無為:無所作為。
、詹幻鹘:無明健,即缺乏智慧的強壯有力。
⒅恚滅淫憂:此語頗費解。依上文句法推之,應是恚滅無憂。
、纵壱忤笾:輭,通軟。輭意與怒相對。軟意近乎梵志。
(20)斷為:斬斷有為意念之根。
(21)詳:謹懼、小心,不要冒失。
(22)兵:武器,引伸為戰(zhàn)斗。
(23)舉眾:所有的凡夫。
(24)大畏有三:依前文意,三種可畏懼之事物曰癡、曰怒、曰淫。這三種事物都足以引起災禍。
(25)俱兩行義:俱,同時擁;兩行義,兩種相反的價值原則。如同意善,又隨順惡,便是兩行義。
26塵垢品
譯文
鹿垢品的大意是公開分別清(行)與濁(行)的不同,學習(佛法)應當與白無瑕,不要做出一些污辱之事。
活著時沒做一件好事,死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生命)迅速地向地獄靠近,一旦墮入地獄就只有受苦受刑。 ㈠
應當追求智慧,以正確的意(念)安定晝(心):除去污垢勿要污染,可以遠離諸種苦相。㈡
智慧之人漸次地修行,安穩(wěn)徐緩精進助善;洗除心(念)中污垢,猶如工匠鍛鏈金子一樣(使之純凈)。㈢
惡(念)生於心中,結果還是自壞其身:猶如白鐵生銹,反而自己吞食自身。(四)
不誦(佛經(jīng))便是言語污垢(不凈),不勤勞(持家)便是家庭污垢(不凈)不嚴格守戒便是身處污垢之中,放縱自己行為便是眾多污垢事件之一。(五)
怪吝便是惠施(品德)之污垢,不善之行便是(人的)品行之污垢:當今之世及後來之世,惡法總為恒常的污垢。 ㈥
污垢之中的污垢,沒有超過癡(意)之污垢了:學習(佛法)應當舍棄惡(念),比丘是沒有(任何)污垢的人。(七)
茍且(偷生)就會沒有廉恥,就像鳥兒長了張長嘴(隨意詆毀他人);強作(歡)顏忍受屈辱,(這樣的人生)可以稱之為污穢的人生。(八)
廉正有恥即使(清)苦,(但於)道義而言則清清白白:避開屈辱不生虛妄(之言),(這樣的人生)便可稱之為乾凈的人生。(九)
愚合之人喜歡殺生,沒有一點誠實品德:不去施與卻要妄取,喜歡騷擾他人之婦。(十)
放縱心意違犯戒律,迷惑於酒(醉)之中:這等人世世代代,都在自我挖掘毀滅生命之根本。(十一)
人們?nèi)裟苡X悟這種道理,不當再去以惡為念:愚合就十分靠近非法之境,久而久之就自然焚燒毀滅。(十二)
假如相信布施(行為),是要宣揚自己的名譽:貪婪之人(就會)虛飾其行,并不能夠進入清凈安定之境。(十三)
斬斷一切欲念,截斷妄意之根源,盡夜持守一心,必然進入禪定(的意念)。(十四)
粘著於欲望便是塵世心態(tài),順從世俗之習便會生出煩惱:不被世俗所染不為世俗之行,(心意)清凈從而遠離愚闇。(十五)
看見人們相互攻伐,常常應當自我反省:意根煩惱就會自我侵伐,煩惱除盡就沒有世俗污垢。(十六)
(即使是)火也比不上淫欲(之火)躁熱,再快的速度比不上怒意(迅速地引發(fā))出橫禍:所有的羅網(wǎng)比不上癡意之細密,愛意流淌的速度甚於流淌的河流。(十七)
(心靈)虛空門外就沒有(送往迎來)的大車印痕,沙門之輩(心中)就會除卻各種妄念:庸凡眾生都以惡(行)為樂,只有佛清凈沒有污穢。(十八)
(心靈)虛空門外就沒有(送往迎來)的大車印痕,沙門之輩(心中)就會除卻各種妄念: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不定,佛已破除了對我之所有的執(zhí)著。 (十九)
原典
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塵垢品者,公別①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②。
生③無善行,死墮惡道;往疾無問④,到無資用。㈠
當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離苦形⑤。 ㈡
慧人以漸⑥,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如工鏈金。 ㈢
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四)
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⑦,放逸為事垢。(五)
慳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亦⑧後世,惡法為常垢。 ㈥
垢中之垢,莫甚於癡;學當舍惡,比丘無垢。(七)
茍⑨生無恥,如鳥長喙;強顏耐辱,名曰穢生。(八)
廉恥雖苦,義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日潔生(九)
愚人好殺,信無誠實,不與而取,好犯人婦。(十)
逞心犯戒,迷惑於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十一)
人如覺是⑩,不當念惡;愚近非法,久自燒沒。(十二)
若信布施,欲揚名譽;貪人虛篩,非入凈定。(十三)
一切斷欲,截意根源,盡夜守一,必入定意!(十四)
著欲為塵⑾,從染壟漏⑿;不染不行,凈而離愚。(十五)
見彼自侵⒀,常內(nèi)自省;行漏自欺,漏盡無垢。(十六)
火莫熟於侄,捷莫疑⒁於怒;網(wǎng)莫密於癡⒂,愛流駚⒃於河。(十七)
虛空無轍跡,沙門無外意;眾人盡樂惡⒄,唯佛凈無穢。(十八)
虛空無轍跡,沙門無外意;世間皆無常,佛無我所有⒅。(十九)
注釋
①公別,《中華大藏經(jīng)》,宋本《法句經(jīng)》均寫作分別。依文意當作「分別」。
、跊@辱:即污辱、污穢恥辱。
、凵:活著的時候。
、芡矡o間:無間,指犯有五逆罪者,其所作之業(yè)導致無間地獄之苦果。墮入地獄稱為無間業(yè)。
⑤苦形:苦態(tài),如老苦、病苦、離別苦、愛不得苦等等形態(tài),簡稱苦形。
、逎u:慢慢地浸染、熏陶。
、呱:指身體處於污穢之中。
、嘁:和;連詞。
、崞:茍且。
、庥X是:對這些有所醒悟。是,這些,指上文所說的道理。
、现麨閴m:執(zhí)著於欲望便是塵俗生活。
、袕娜緣m漏:順從世俗的各種影響便會有塵世之煩惱。
、炎郧:各自互相殘害。與「自寇」意相同。《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乙,《中華大藏經(jīng)》,宋本《法句經(jīng)》均寫作疾。今依「疾」,全句意通。捷莫疾於怒,意謂憤怒情緒來勢敏捷,速度最快,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得上這種心理變化的速度。
、影V:是意識高度密集,集中關注某一對象,故以綱喻。
、择i:「快」之異體字。
、諛窅:以惡為樂。
、治宜:全稱「我所有之觀念」,簡稱我所有。即是我之所有,我之所屬意。佛教把自身看著我,自身以外之物皆為我所有。而我與我所則被認為是與一切世俗分別的基本分別,所以為破除的對象。
27奉持品
譯文
奉持品的大意是解說大道之精義,告訴人們學習佛法之人要重視品德,不要貪婪奢侈。
愛好佛法之人,不與他人競奪利益:不在乎有利還是無利,因為無欲故爾不惑。 ㈠
常常努力地學習(佛法),端正心念從事修行:懷抱佛教出世的最高智慧,這便稱之為修行佛道。 ㈡
所謂智慧之人,不必以辯才顯示(能力);無有恐怖沒有畏懼(之事之物),堅守善(的律令)便是智慧之人。㈢
奉持佛法之人,不以多言(著稱):即使平常很少聞聽(佛法之言),(只要)身(心)依照佛法修行即可:堅守佛道永遠不忘,這樣便可以叫著奉持佛法。(四)
(我們)所說的長老,不必定是年長(之人):(如若只是)外表成熟頭發(fā)花白而缺乏智慧,這種老者只是愚蠢的匹夫而已。(五)
(我們只是)稱呼那些胸懷真諦佛法,行慈為仁心調順,明智通達心清凈(之人)為長老。 ㈥
(我們)所講的端正,并不是外表美如華容:(如果內(nèi)心)慳吝嫉妒(外表)虛華矯飾,其言其行必然有違(佛法)。(七)
(我們是)說能夠舍棄惡(念),癡瞋貪根已斬斷,智慧并且無憤恨,此等之人謂端正。(八)
(我們)所說的沙門,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剃發(fā)之輩:(雖然剃發(fā),卻)隨便胡說貪婪攝取,心存欲望如同庸凡之人(亦非沙門)。(九)
(我們)是指能夠止住(心中)惡念,恢宏廓大正道,停息心(中)雜念滅除(諸多)意欲(之人),這(等人)才是真正的沙門。(十)
(我們)所認為的比丘,并不是指(那些)按時乞討之輩:(如若此輩)行為邪僻,(那么)便僅僅是擁有比丘的空名而已。(十一)
(我們)是指能夠舍棄罪惡與福報,凈心修清凈之行,智慧有力破除惡念,這便是真正的比丘。(十二)
(我們)所說的仁慈明達,并不是指口不言語:(如若)內(nèi)心并不清凈,那僅是外表和順而已。(十三)
(我們是)指心念無為(之道),內(nèi)思出離意清虛,六根清凈妄念寂滅,這樣才可稱之為仁明。(十四)
(我們)所說的有道(之行),并不是指拯救某一具體的生命:(而是指)普濟天下(蒼生),無害於萬物便是有道。(十五)
使眾人持守戒律勿須多言,我自身行為誠實無欺即可;要想獲得禪定意念之人,必須通過關閉?心念)減損意欲開始。(十六)
心意了悟就可求得人生安樂,切勿學習庸凡之人所為:施給束縛的(意念)沒有解悟徹底,(那么)沒有誰能在這種人生狀態(tài)下得以超脫(塵世苦惱)。(十七)
原典
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十章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好經(jīng)道①者,不競於利。有利無利,無欲不惑。㈠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權懷②寶慧,是謂為道。㈡
所謂智者,不必辯③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㈢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雖素④少聞,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謂奉法。(四)
所謂長老,不必年耆⑤;形熟髮白,蠢愚而已。(五)
謂懷諦法,順調慈仁;明達清潔,是為長老。㈥
所謂端正,非色如華;慳嫉虛飾⑥,言行有違。(七)
謂能舍惡,根原⑦已斷,慧面無恚,是謂端正。(八)
所謂沙門⑧,非必除髮;妄語食取,有欲如凡。(九)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⑨,息心滅意,是為沙門。(十)
所謂比丘,非時⑩乞食;邪行望彼,稱名而已。(十一)
謂舍罪福,凈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十二)
所謂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凈,外順而已。(十三)
謂心無為,內(nèi)行清虛,此彼寂滅⑾,是為仁明。(十四)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十五)
戒眾不言,我行多誠,得定意者,要由閉損⑿。(十六)
意解求安,莫習凡夫,使給⒀未盡,莫能得脫。(十七)
注釋
①經(jīng)道:即佛之教法。
、跈鄳:《中華大藏經(jīng)》作擁懷,即擁有之意。
、坜q:分別、區(qū)別、區(qū)分。
④素:平常、平時。
、菽觋:年高、年齡大。耆:六十歲。
、迲a嫉虛飾:慳吝、嫉妒、虛妄、矯飾。
⑦根原:指人的六種根性,這六種根性是產(chǎn)生苦惱、憤怒、癡瞋之根源。
、嗌抽T:出家僧人謂之沙門。
、峄掷氲:心胸寬廣,弘大道之精義,向全社張揚大道之威力。弘,拓寬。
⑩時:按時。
、洗吮思艤:此彼,承上文應指心和行。心寂行滅,心無妄念,意根清凈,便是仁明之士。
、幸砷]損:由,纏過;閉損,即關閉各種妄意,減少各種欲望。
⒀使給:《中華大藏經(jīng)》、末本《法句經(jīng)》均作使結。依「使結」之意;使,人生之義務、責任;結,情結;使結,塵世的各種念頭。
28道行品
譯文
道行品旨在闡述人生的根本要義:在各種解脫的方法中,此品所說的道理最為精妙。
「八直」是最上等大道,「四諦」是(佛)法之真跡:不淫是諸行之中至上法寶,布施燈火必然獲得光明。 ㈠
(擁有)這種法則不再有所畏懼,知見已經(jīng)(清)凈便可擺脫世俗羈絆:(擁有)此(道)可以破擊魔兵(的攻擊),盡力踐行(此道)就可以滅除邪惡痛苦。㈡
我(佛)已經(jīng)開啟了正道,(已經(jīng))為(世人)大放異樣光明;已經(jīng)聞聽了(此道的人)應當自我踐行,踐行(此道)便可解脫邪念的捆縛。㈢
生死(之苦)乃是因為不能永恒而導致的痛苦,能夠觀察到此種苦(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遠離一切塵世苦難,力行正道一切苦難均會解除。(四)
生死(之空)乃是因緣離散無自性,能夠看穿(生死空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遠離一切塵世苦難,只應當勤勉地踐行八正道。(五)
能夠從世俗的泥潭中站起來的時候應當立即站起來,不要像愚闇之人深深地掉進深淵:隨同墮落與瞻前顧後的人相處相聚,思慮疲憊難以精進走進「道」的境界。㈥
念與念相應則(品行)端正,念與念不相應則(德行)易邪:(擁有)智慧則不起邪(念):思念八正道則道(行)成功。(七)
謹慎言語護守意念歸於端正,身處不善之境就不行動;能若具有這樣三種品行,(我)佛認為這種做法已經(jīng)得道。(八)
砍伐樹木(若下)掘出樹根,樹根在地仍然可以再生新苗;清除樹根便就不再產(chǎn)生樹(苗),比丘(因斬斷意念大樹之根)便可以進入涅盤境界。(九)
不能斬斷樹根,親戚相互掛念:貪戀之意自然綁縛(人心) ,猶如牛犢貪慕母乳不肯相舍。(十)
能夠斬斷意(欲)之根,生死(之期)就會無邊無際:這樣便是接近大道,迅速進入涅盤境界。 (十一)
貪婪淫蕩令人速老,瞋怒憤恨令人生病,愚闇癡心令人致死,除去貪、瞋、癡,便可獲得八正道。(十二)
消除以前業(yè)障解開以後過結,解脫心中煩惱進入彼岸:一切塵世意念熄滅,不再產(chǎn)生老與死的種種痛苦。(十三)
人們精心地照料妻子兒女,看不出(萬物均將)壞死的趨勢:死神突然降臨之時,猶如急湍流水突然而至。(十四)
(命盡)父與子互不能救,其他親戚又有何指望?生命將盡而想依靠親人,就像盲人空守燈火(毫無用處)。(十五)
若能慧解這些道理,即當修習佛教的戒律,勤於修行度脫世人,一切痛苦皆可消除。(十六)
遠離各種煩惱的淵藪:就像大風卷走云朶,如若徹底地熄滅思想,這樣便可稱著有了知見。(十七)
智慧是世間第一等重要(價值),安於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知道接受端正教義,生死(之苦可以)超脫乾盡。(十八)
知道塵世所作所為皆空幻,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十九)
知道庸眾所為是「苦」,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二十)
知道庸眾所為皆是於身有害,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二十一)
我告訴你們(佛)法,「愛」是離弦之箭(快利無比);人們應當自我拯救,接受如來的勸說。(二十二)
我的所有行為都已除去了(世俗的牽掛),來來往往的生死之念消除殆盡:并不是以某種專一的感情(關注)來解脫(世俗的其他雜念),(我所)闡釋宣演的都是大道的(關踺)之義。(二十三)
快速流動的河水注入大海,潘(河)之水蕩漾(又會)迅速地漲滿,所以向有智慧(之根)的人說法,可以趨奔飲服如同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以免生死之苦)。 (二十四)
前世沒有聆聽過佛法(的教誨),(今生)迅速地轉化為可哀的蕓蕓眾生:因此奉事(佛法)之人,學習(佛法)可以度脫三界的(苦惱)。(二十五)
三種念頭可以善為念的(內(nèi)容),三種念頭也很難不以善為內(nèi)容:由念開始方才有行(動),熄滅(各種邪念)便是真正的解脫進入涅盤。(二十六)
「三定」便是轉變意念,拋開了倚賴之心其(福)無量:獲得「三定」則貪、瞋、癡便可驅除,解開了怨結便可以使意念端正以佛法僧三寶為念。(二十七)
知道憑依戒律來禁制惡(的傾向),思想只有以智慧保證才能以心念為樂(不為雜念煩惱):既然已經(jīng)知曉世間成敗之道理,熄滅一切妄意所有束縛終將解脫。(二十八)
原典
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為極妙。
八直①最上道,四諦②為法跡,不淫行之尊,施燈必得明!㈠)
是道無復畏,見凈乃度世,此能壞魔兵,力行滅邪苦。 ㈡
我已開正道,為大現(xiàn)異明,已聞當自行,行乃解邪縛。 ㈢
生死非?啖,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四)
生死非?,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但當勤行道。(五)
起④時當即起,莫如愚覆淵⑤;與墮與瞻聚,計疲不進道。 ㈥
念應念則正,念不應則邪;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七)
慎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如是三行⑥除,佛說是得道。(八)
斷樹無⑦伐本,根在猶復生;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九)
不能斷樹⑧,親戚相戀;貪意自縛,如犢⑨慕孔。(十)
能斷意本,生死無疆⑩;是為近道,疾⑾得泥洹。(十一)
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 (十二)
釋前解后⑿,脫中⒀度彼;一切念滅,無復老死。(十三)
人營⒁妻子,不觀病法;死命卒至⒂,如水湍驟。 (十四)
父子不救,余親何望?命盡怙親,如盲守燈。(十五)
慧解是意,可修經(jīng)戒;勤行度世,一切除苦。(十六)
遠離諸淵,如風卻云;已滅思想,是為知見⒃。(十七)
智為世長⒄,恢樂無為;知受正孜,生死得盡。(十八)
知眾行空,是為意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十九)
知眾行苦,是為慧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二十)
眾行非身⒅,是為意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二十一)
吾語汝法,愛箭為射⒆;宜以自勖⒇,受如來言。(二十二)
吾為都已除,往來生死盡;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二十三)
駃流注于海,潘水漾疾滿(21),故為智者說,可趣服甘露。(二十四)
前未聞法輪(22),轉為哀眾生,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二十五)
三念(23)可念善,三亦難不善,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二十六)
三定(24)為轉念,棄猗行無量,得三三窟除,解結可應念。(二十七)
知以戒禁惡,思惟慧樂念,已知世成敗,息意一切解。(二十八)
注釋
、侔酥:即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谒闹B:即苦、集、滅、道,佛教對人生特殊意義之認識。
、鄯浅?:即無常之苦。下文非?,其義相同。
、芷:從世俗迷惑之中走出來,這便如人睡而醒,故曰起。
⑤覆淵:走進深淵。覆,翻也、栽到。
、奕:即懼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三行。
、邿o:沒有。
⑧不能斷樹:此為譬喻之語,指不能斬斷意識之樹根,割斷對塵世依戀之情根。
、釥:小牛。
、鉄o疆:無邊、無限。
、霞:迅速。
、嗅屒敖忉:理解前因後果,澈悟人生因與緣之關系。
、衙撝:前句之意,此「中」乃指前與後之間的時間段,即此生、現(xiàn)世。脫中,從現(xiàn)世中解脫出來,從而超度此岸而進入彼岸。
、覡I:經(jīng)營、細心照顧、關照。
、幼渲:即猝至、突然降臨。
、灾: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之見解,曰知見。
、罩菫槭篱L:智慧是世間最重要的。長,第一。
、直娦蟹巧:依上文應為知眾行非身;非身,否定自我。眾行不遵佛法於身有害,而來人不知,故曰眾行非身。
、讗奂秊樯:被愛箭所射。為,被也。
⒇自勖:即自勖、自我勉勵。勖,勉勵、努力。
(21)潘水漾疾滿:潘水,水名,在今天河南省毀陽境內(nèi)。漾,古水名。是漢水的源頭。
見《辭海》「漾」字條全句意為:潘水和漾(水)雖然不像一般河流駛入大海,但也常常易於漲滿,言下之意說易到極限、邊界,與上句意同,生命易盡。
(22)法輪:即佛法,是佛法的別稱。它有兩種解釋,一是說佛法力量甚大,如輪王之輪寶,能摧毀山岳巖石一般,摧破眾生之惡業(yè);一是說佛說法如車輪輾轉,不滯留一 處一人而代有傳人,處處傳人,故稱「法輪」。
(23)三念:即念佛、念法、念僧。
(24)三定:又譯作三昧,是禪定的異稱,它意指心體寂靜,離於邪亂,稱之為三昧。三昧又有有漏、無漏之分,有漏定為三三昧,無漏定為三解脫門。另,又作三等至。其意皆指心體寂靜,離於邪亂,不過在性質上有味、凈、無漏等三種區(qū)別。
29廣衍品
譯文
廣衍品的大意是講:無論善惡(之行),積小成大,最終都會應證《法句》上所說的道理。
施舍給(他人的)平安即使很小,但這種施舍的福報卻是很大;智慧(之人)從小小的施舍開始,最後得到的卻是很大的福報。 ㈠
施加辛勞給別人,卻又希望獲得保佑:禍殃罪報反歸自身,自然廣泛地遭遇怨恨 。 ㈡
已經(jīng)做了很多事情,不該做的事也已做了:耽於俳優(yōu)所奏之樂放縱心意,(丑)惡習慣與日俱增。 ㈢
日日精進佛法不止,踐行正確(法則)舍棄非法行為,修行身心自我覺解(佛法),這便是端正的踐行(之道)。(四)
既然自己悟解了智慧,況且又有廣博的學問;漸漸地進於(大道趨向)普遍廣大,好像把油酥投入水中(慢慢地水乳交融)。(五)
自己沒有智慧之意,又不喜愛學習請教:(心胸)漸趨凝結緊縮狹窄,就像(煎好的)酪酥投入水(自然沈淪)。 ㈥
靠近大道聲名顯赫,猶如高山之雪(遠遠可見):遠離佛道便會愚蒙,猶如黑夜射箭(無人知曉)。(七)
作為佛門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覺醒:晝夜(不停)地念佛,一心以佛法、圣僧為念。(八)
作為佛門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覺醒:白天黑夜以禪定為思,樂於觀照自我的專心致志。(九)
每當生活飽暖無虞之時,就應自覺的減少食量;按照這一方法實踐,痛苦與欲望自然減少,節(jié)食可以使人長壽。(十)
學道誠難舍罪亦難,家如火宅居於其中也艱難:合夥謀財更困難,最難莫過有吾身。(十一)
比丘乞食誠尷尬,何不自勉修佛道?精進不止受供養(yǎng),最終無須求於人。(十二)
信仰堅定戒德成,因戒可得出世寶:亦可因此得同道,所到之處皆供養(yǎng)。(十三)
或坐或臥或行走,心定如石不放逸,專心一志求寂滅,必然樂於住樹間。(十四)
- 上一篇:法句經(jīng)卷22—32(下)
- 下一篇:法句經(jīng)卷22—32(上)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