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卷33—39(下)
原典
梵專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xué)①無穢,可稱道士②。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㈠
以無二法③,清凈度淵,諸欲結(jié)解,是謂梵志。㈡
適彼④無彼,彼彼已空,舍離貪侄,是謂梵志。 ㈢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⑤,上求不起,是謂梵志。(四)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五)
非剁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舍眾惡,是則為道人。 ㈥
出惡⑥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舍家。(七)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⑦,是滅眾苦。(九)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凈於為水。(十)
非蔟⑧結(jié)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十一)
剔發(fā)無意,草衣何施⑨?內(nèi)不離著,外舍何益!(十二)
被服弊惡⑩,躬承法行;閉居思惟,是謂梵志。(十三)
佛不敵彼,贊已自稱⑾;如諦不言,乃為梵志。(十四)
絕諸可欲,不淫其志;委棄倍數(shù)⑿,是謂梵志。(十五)
見罵見擊,嘿受⒁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十七)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diào),是謂梵志。(十八)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污⒂,是謂梵志。(十九)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fù)?dān)⒃,是謂梵志。(二十)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 二十二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二十二)
棄放治生⒄,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二十三)
避爭不爭,犯而不慢;惡來善待,是謂梵志。(二十四)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二十五)
斷絕世事,口無矗言二人道審諦⒅,是謂梵志。(二十六)
所世惡法⒆,修短巨細(xì),無取無舍,是謂梵志。(二十七)
今世行凈,後世無穢,無習(xí)無舍,是謂梵志。(二十八)
棄身無猗,不誦異言,行甘露滅⒇,是謂梵志。(二十九)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三十)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三十一)
見癡往來,墮斬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21),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三十二)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22)已盡,是謂梵志。(三十三)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23),諸聚不歸,是謂梵志。(三十四)
棄樂無樂,滅無煴燸(24),健違諸世,是謂梵志。(三十五)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25),覺安無依,是謂梵志。(三十六)
已度五道(26),莫知所墮,習(xí)盡(27)無余,是謂梵志。(三十七)
于前于後,及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三十八)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三十九)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敘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四十)
注釋
、倮韺W(xué):治學(xué)。
、诘朗: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③二法:其他門徑,其他方法。
④適彼:遇到對待之物。彼,相對於我、此而言的他物。
⑤不漏:沒有煩惱。
⑥出惡:走出惡的范圍;或曰剔除惡的念頭。
、咭焉嵋颜:已經(jīng)舍棄了惡,已經(jīng)就入正道。
、噍:剃盡。
、岷问:有什么作用。施,用也。
、獗讗:使惡壞死,即除惡。
、腺澮炎苑Q:已,一寫作己。贊,古時一種文體,類似佛教偈頌。自稱,自己說出來了。
⑿倍數(shù):因比較而產(chǎn)生的分別數(shù)量之念。
、褖q:深溝。
、液偈:默默地承受、忍受。
、硬粸橛:不被欲望所污染。
、灾?fù)?dān):譬喻語,即指人生各種焦慮,煩惱。
⒄治生:治理眾生,即有為之心。
、秩说缹徶B:力行佛道,知解真諦。
⒆所世惡法:即世間所有惡法。宋本《法句經(jīng)》此句譯作「所施善惡」,亦通。
、匦懈事稖p:行使以甘露法——即佛法為標(biāo)準(zhǔn),而滅塵世之苦。
(21)不好他語:不偏好異教之言語。
(22)愛有:愛欲的存在。
(23)天聚:即天界諸神所處之處。與人聚相對。
(24)無煴燸:煴,音yun,云煙貌;燸,暖;無煴燸,即不剩一點(diǎn)痕跡。
(25)所趣:即所趨、所往之意。
(26)五道:即佛教所指的天、人、畜生、地獄、餓鬼等五道。
(27)習(xí)盡:各種塵世之惡習(xí)驅(qū)除乾凈。
36泥洹品
譯文
泥洹品大意是講:佛教的最終旨?xì)w乃是恬淡清凈的涅盤境界,救度世人對生死的畏懼。
「忍」是最好的自我守護(hù)(法寶),涅盤(是)佛稱贊的最上(境界):出家而不冒犯戒律,止息心(念)無所加害於人。㈠
沒有疾病是最大的利益,知道滿足是最大的富有:(誠實)厚道是最好的朋友,涅盤(無余)是最大的快樂。 ㈡
饑餓(不滿足之感覺)是最大的疾病,各種作為(之心)是最大的痛苦;如若得知道層道理,證得涅盤是最大的快樂。(三)
向往善道之人很少,趨向惡道之人甚多:如若的知這層道理,證得涅盤是最大的快樂。 (四)
善因結(jié)善果,惡因得惡報;善因得涅盤,因緣果報皆這樣。 (五)
麋鹿依歸曠野,禽鳥在天空飛翔,萬法歸依分別義,真人最終證得涅盤。 ㈥
萬物緣起無自性,物無自性便是空,空無自性無所執(zhí),亦無思惟之本體。 (七)
心(念)渺難見,習(xí)氣可睹心:了悟欲望是禍根,便已具備真見識:世間一切無所樂,乃為除滅人生苦。 (八)
執(zhí)著於愛欲,徒增人生苦:(心智)明凈不染客塵,明凈心智能御欲:不去親近世間物,乃為除滅人生苦。 (九)
見解之外有見解,所聞之外有所聞,此念之外有彼念,心識之外有心識:明白此理無執(zhí)著,除滅心識至寂寞。 (十)
一切皆可舍,亦是有所得:除滅對身心的執(zhí)著,消滅產(chǎn)生痛苦的因緣,心識徹底除滅盡,人生痛苦皆了脫。 (十一)
有所倚托便會有所作為,虛心無想則必然安靜:有所作為則難以靠近(佛法),因而也就沒有安樂:不近塵世一切樂,乃為獲得寂靜(境界),寂靜本身已寂滅,便已斬斷輪回流。(十二)
斬斷輪回流,便無生死憂:斷滅生死苦,便無此與彼;此彼分別斷,乃為今生來世皆寂滅,證得涅盤無所念,乃為除滅人生苦。(十三)
比丘亦有世人般的生命,有了這生命便有作為(之)行:生命(輪回)已斬斷,無所作為無所行。(十四)
只有一無所念者,精進(jìn)可致無為境;斬斷輪回?zé)o軀體,無所作為亦無作為處。(十五)
輪回不止勞碌不休之人,便是不得佛教精義者。若已解悟佛教精義便無輪回,沒有輪回的生命體便沒有人世的一切作為。(十六)
管攝生命有基本綱要,萬有皆從有身開始;不斷造作導(dǎo)致生死輪回,萬法開花導(dǎo)致萬法結(jié)果。(十七)
萬有皆從食因緣生,食因緣導(dǎo)致憂樂起:若有除滅因緣者,無須思惟輪回道。(十八)
塵世諸苦斷滅盡,諸行寂滅(心意),湛然清明安樂:比丘心(念)已覺解,不再墮入地獄(的輪回之中)。(十九)
心意湛然非虛空,一切名相皆斷滅,沒有「想」與「不想」相,沒有今世來世相。(二十)
沒有日月流逝憂,不為未來去思想:我已泯滅往返相,無去無來心寂然。(二十一)
不死也不再生,此等境界是涅盤:此等相狀即無像,無苦無樂為解脫。 (二十二)
不為所見生恐懼,無所言說,則言說必然誠信無妄:斬斷「有執(zhí)」的飛快利箭,射中愚人無偏斜:這是天人界的第一等快樂,這一佛道的寂靜無可比擬。(二十三)
承受侮辱其心如大地般寬厚沈默,踐行「忍」道猶如閥門般緊牢:心念清凈猶如清澈(泉)水了無污垢,此生已盡不再墮入輪回之道。(二十四)
名利皆贏不足依恃,雖得名利反受其苦:應(yīng)當(dāng)追求永勝道,一勝永遠(yuǎn)無煩惱。(二十五)
宿業(yè)完畢不再造新業(yè),厭倦輪回就要禁止淫行:焦枯種子不發(fā)芽,意根除盡如火滅。(二十六)
人的胞胎是污穢的海洋,為何還要樂於淫行?即使上界有善處,不如涅盤境界美妙。(二十七)
悉知佛法斷塵緣,不再執(zhí)著世間相;拋棄一切進(jìn)入涅盤,這是眾多解脫道中最為殊勝之道。(二十八)
佛向現(xiàn)世展示的真諦法門,智勇之人能夠奉持踐行,道行清凈無瑕疵,自己覺解佛法可以了脫塵世,獲得安樂。(二十九)
踐行佛道先遠(yuǎn)欲,趁早服膺佛教誨:斷滅欲望萬惡除,猶如飛鳥從空過。 (三十)
若已解悟「法句」義,身心皆依佛道行:如此能度生死海,諸苦滅盡無憂患。(三十一)
佛法公正無親疏,正道不問強(qiáng)與弱;關(guān)鍵在於除心識,煩惱解除心清凈。(三十二)
上等智者厭棄易於腐臭的身軀,這一危險脆弱之身并非真正實有:此身苦多而樂少,九窮皆是污穢處。(三十三)
智慧之人以危脆交換安穩(wěn),舍棄假有之身擺脫眾多苦難:形軀腐爛猶如泡沫霎那熄滅,慧見此理舍棄身軀永下貪。(三十四)
細(xì)觀身軀實乃盛苦之容器,內(nèi)裝生老病無常諸痛苦:舍棄污垢身軀踐行清凈佛法,便可獲得最大的安樂。(三十五)
依靠智慧卻邪欲,斬斷六根煩惱可除盡;行為凈潔可以了脫塵世苦惱,天人眾皆會禮敬此等之人。(三十六)
原典
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泥洹品者,敍道大歸,恬恢寂滅,度生死畏。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舍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 ㈠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①,泥洹最快!㈡
饑②為大病,行為最苦;已諦知③此,泥洹最樂!㈢
少往④善道,趣惡道多;如諦知此,泥洹最樂!(四)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五)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⑤,真人歸滅。 ㈥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⑥,是為無得,亦無有思。(七)
心難見,習(xí)可觀;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為苦際⑦。(八)
在⑧愛欲,為增痛;明不染,凈能御;無所近,為苦際。(九)
見有見⑨,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覩無著,亦無識。(十)
一切舍,為得際,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為苦竟⑩。(十一)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已往來。(十二)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⑾;滅無余,為苦除。(十三)
比丘有世生⑿,有有⒀有作行;有無⒁生無有,無作無所行⒂。(十四)
夫唯無念者,偽⒃能得自致;無生無復(fù)有,無作無行處。(十五)
生有作行者⒄,是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十六)
則生有得要,從身有已起;作行致死生,為開為法果。(十七)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fù)念行跡。(十八)
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比丘吾已知,無復(fù)諸入地⒅。(十九)
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二十) ;
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二十一)
不沒不復(fù)生,是際為泥洹;如是像無像,苦樂為已解。(二十二)
所見不復(fù)恐,無言言無疑;斷有之射箭⒆,遘愚無所猗;是為第一快,此道寂無上。(二十三)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閾;凈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二十四)
利勝⒇不足怙,雖勝獨(dú)復(fù)苦;當(dāng)自求法勝,已勝無所生。(二十五)
畢故不造薪(21),厭胎無淫行;種燋不復(fù)生,意盡如火滅。(二十六)
胞胎為穢海,何為樂淫行?雖上(22)有善處,皆莫如泥洹。(二十七)
悉知一切斷,不復(fù)著世間;都棄如滅度,眾道中斯勝。 (二十八)
佛以現(xiàn)諦法,智勇能奉持;行凈無瑕穢,自知度世安。(二十九)
道務(wù)(23)先遠(yuǎn)欲,早服(24)佛教戒;滅惡極惡際,易如鳥逝空。(三十)
若已解法句,至心體道行;是度生死岸,苦盡而無患(三十一)
道法無親跊,正不問贏強(qiáng);要在無識想,結(jié)解為清凈。 (三十二)
上智厭腐身(25),危脆非真實;苦多而樂少,九孔(26)無一凈。 (三十三)
慧以危貿(mào)(27)安,棄猗脫眾難;形腐銷為沬,意見舍不貪。 (三十四)
觀身為苦器(28),生老病無痛;棄垢行清凈,可以獲大安。 (三十五)
依慧以卻邪,不受(29)漏得盡;行凈致度世,天人(30)莫不禮。 (三十六)
注釋
、俸駷樽钣:忠厚是可靠的朋友。
②饑:不滿足。
、壑B知:真正的知道。
④少往:很少有人向著某處走去。
、莘w分別:即指修道方法分別有四圣諦、八直道,不以佛之一音一法解決所有問題 、第七十七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⑥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此兩句甚為難解。姚秦譯本此章云: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依此,則大意為,當(dāng)初之無如萬物不是當(dāng)下表象之有,當(dāng)初什么也不是之萬物如同無一般;不,乃是無自性,是空;無,是無所有。此乃以無解空,屬早期翻譯之結(jié)果。
、唠H:應(yīng)作除。下文際皆作除。
、嘣:執(zhí)著於。
、嵋娪幸:見解之外亦有見解。意謂對某一見解仍然可以提出見解。下文句式同此。
、饩:完結(jié)、了結(jié)。
、蠟閮蓽:兩,兩兩相對之意也。來與往,生與死,彼與此,皆「兩」也。然關(guān)鍵在於生死輪回,故「兩滅」在此即指斷生死輪回。
⑿有世生:擁有同世人一樣的生命。
⒀有有:前面「有」字為動詞,後面「有」字為名詞,指存有著的生命。
、矣袩o:存有的生命沒有了。無,消失了、沒有了。
⒂無作無所行:沒有任何要做的事,沒有任何做事的欲望。
⒃偽:人為的努力叫「偽」。此處意指自我努力
⒄生有作行者:生命不斷輪回并制造出各種行動之人。
⒅無復(fù)諸入地:諸,之於之合音。地,塵世之中。全句意為不再踏入塵世之地面。
、讛嘤兄浼:此乃譬喻之語,把涅盤(即滅道)看著是斬斷有執(zhí)的一支利箭。它即使是射向愚蒙之人也同樣不偏不邪。承第二十二章義。
、乩麆:在利益方面獲得了勝利。
(21)薪:《中華大藏經(jīng)》作「新」,宋本《法句經(jīng)》亦作「新」。當(dāng)依作「新」解,更 新之意也。
(22)上:依文義應(yīng)指上界,即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天。
(23)道務(wù):即務(wù)道,努力地尋求大道,致力於佛道。
(24)服:服膺、聽從。
(25)庸身:人死身壞,故曰腐身。
(26)九孔:陽竅七陰竅十,兩眼、兩鼻、兩耳、口、大小便之出處。
(27)貿(mào):滅換、換取。
(28)苦器:盛苦之容器、器皿。
(29)不受:不接受,即指不接六根之感覺。
(30)天人:又作天泉,指住天界或人界的眾生。亦指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
37生死品
譯文
生死品大意是講,人的魂靈死亡之後,其精神猶在,隨順以往的業(yè)力轉(zhuǎn)世投胎再生。
生命如同果實待熟,?衷夥炅懵渲畷r:所有生命皆有苦,誰能達(dá)致不死境?(一)
初從父母恩愛生,又因淫欲墮輪回:生命形成如閃電,晝夜流轉(zhuǎn)難止息。㈡
此身乃為必死物,唯有神識無定形:身死神識能再生,罪福依然如影隨。 ㈢
生命終結(jié)與開始,不是一世能了結(jié),癡愛不除久輪回:墮入輪回受苦樂,身死神識不滅亡。(四)
身軀與「四大」,皆為有質(zhì)礙的物體,受、想、行、識等四陰,乃為無形之心法:幻變有情十八種,十八種有情皆因十二因緣起。(五)
神識棲息有九處,生死輪回不斷滅:世間愚蒙不知此層道理,蔽於愚闇無慧眼。(六)
自我被(貪、瞋、癡)三垢蒙蔽,缺乏慧眼意根妄動生妄見:或謂死後如生時,或謂一死神識滅。(七)
神識出入(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及善與不善共五處:瞬息來去無聲息,生死如響應(yīng)斯神。(八)
欲界、色界、無色界非真有,一切皆電宿業(yè)成:猶如種子隨順原初本體形相,人生善惡果報自然如影隨形。(九)
神識假借色身而被稱為「名」,猶如燃燒之火因薪而得名字:點(diǎn)燃蠟燭為燭火,隨遇木炭草木牛糞等薪柴而有不同名稱。(十)
心法起動萬法起,心法寂滅萬法滅:興衰變幻猶如雨變冰雹(冰雹變雨),輾轉(zhuǎn)循環(huán)不相識。(十一)
神識行走於(天、人、畜生、地獄、餓鬼)五道之中,沒有一處經(jīng)歷:舍棄此身復(fù)又受形於彼身,猶如車輪旋轉(zhuǎn)行走,離開此地又著彼地。(十二)
如人身居房中,一朝命去棄舊室:神識以身為房屋,身死神識不消亡。(十三)
神識寄住形軀內(nèi),猶如麻雀藏籠中:鳥籠破壞雀飛走,身死神識飛逝再轉(zhuǎn)生。(十四)
癡愚之輩總視清凈為恒常,癡想有身便是樂:嫌此望彼未得人生上等精義,我佛認(rèn)為此輩乃是愚蒙之人。(十五)
神識流轉(zhuǎn)今世至未來世,貪瞋癡三垢、色受想行識五蘊(yùn),變幻擴(kuò)充,便有了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緣,罪淵銷盡,了脫苦海便得歡喜。(十六)
身口意三事斷絕之時,方知身軀一文不值:生命只不過是有呼吸、有體溫和意識諸因緣和合而成,舍棄身軀,諸等因緣轉(zhuǎn)眼消逝。(十七)
當(dāng)人死後僵臥地上,猶如草木一無所知:看到身軀相狀原本如此,只是虛幻假有,而愚闇之人卻貪戀不舍。(十八)
原典
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說諸人①魂靈亡神在,隨行轉(zhuǎn)生。
命如果②待熟,?謺懵;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㈠
從初樂恩愛,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㈡
是身為死物③,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fù)生,罪稿不敗亡。㈢
終始④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四)
身四大為色⑤,識四陰日名;其情十八種,所緣起十二⑥。(五)
神止凡九處,生死不斷滅;世間愚不聞,闇合無天眼。㈥
自涂以三垢,無目意妄見;謂死如生時,或謂死斷滅。(七)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嘿到⑦,所往如響應(yīng)。(八)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⑧隨本像,自然報如影。(九)
神以身為名,如火隨形字;著燭為燭火,隨炭草糞薪。(十)
心法⑨起則起,法滅而則滅;興衰如雨雹,轉(zhuǎn)轉(zhuǎn)不自識。(十一)
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⑩;舍身復(fù)受身,如輪轉(zhuǎn)著地。(十二)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十三)
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神逝生。(十四)
性癡凈常想,樂身想癡想;嫌望非上要,佛說是不明。(十五)
一本二展轉(zhuǎn)⑾,三垢⑿五彌廣,諸海十二事⒀,淵銷越度歡。(十六)
三時⒁斷絕時,知身無所直⒂;命氣溫暖識,舍身而轉(zhuǎn)逝。(十七)
當(dāng)其死臥地,猶草無所知;觀其狀如是,但幻⒃而愚貪。(十八)
注釋
、僬f諸人:向人們解說。
、谌绻:像果實一樣。
、蹫樗牢:為必死之物。
④終始:指生命的輪回、完結(jié)。
、菟拇鬄樯:四大,地水風(fēng)火;色,物質(zhì)也。
、匏壠鹗:導(dǎo)致十八種的情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揭示人生之苦的十二種原因。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哧幮卸俚:暗暗地走動,無聲地到來。
、喾N:種子。種子所生物像其自身。
、嵝姆:小乘的說法,心法,即心王。它是宇宙中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應(yīng)行法、無為法之一。大乘的說法,若一切萬有分為色心二法,則總合心王與心所為心法,相對於色法而言。
、獠桓:不輪換。
、弦槐径罐D(zhuǎn):一本,神也;二展轉(zhuǎn),再次地投胎轉(zhuǎn)換生命形式。
、腥:即指貪、瞋、癡,也稱「三毒」 。
⒀諸海十二事:十二事,當(dāng)指十二因緣;諸海即人生的苦海。
⒁三時:《中華大藏經(jīng)》,宋本《法句經(jīng)》皆作三事。應(yīng)是指「身、口、意」三業(yè)。
、訜o所直:即無所值。沒有什么價值。
⒃但幻:只是空幻的。
38道利品
譯文
道利品大意是向人間的君、父、師等人,指出一條為善之道,以正道率領(lǐng)眾人。
人們皆知敬奉他們的上輩(或上司),君王應(yīng)知禮敬沙門:信道持戒樂施多聞(佛法),終受福報一生安樂。 ㈠
前世積德有福慶,生生世世為人王:善施仁政治天下,奉持佛法萬民從。㈡
國王身為臣民主,常以慈愛待其民:躬身踐行佛法戒律,更以吉兇疏導(dǎo)天下。 ㈢
居安思危應(yīng)牢記,遠(yuǎn)慮明察福報大:福德回報無私情,不問尊貴與卑微。(四)
生為人間領(lǐng)袖,修德公正母枉曲:調(diào)伏心念戰(zhàn)勝諸惡,能夠如此便是法王。(五)
見識端正就能布施恩惠,(心懷)仁愛就好幫助他人:既施以利且又平均,像這樣做,眾人就會歸附親近。 ㈥
猶如(水)牛奮力渡水,引導(dǎo)正確隨從亦將端正:敬奉佛法心念(就)不會偏邪,能像這樣眾人就普遍安樂。(七)
不要胡亂搞惱神像,以免招致苦痛禍患:惡毒(心)意(實)乃自殺(兇手),最終不能到達(dá)善之處所。(八)
持戒之德可以依靠,(這樣的人)福報常常尾隨其身:洞見(佛)法(意蘊(yùn))便為人間長者,最終遠(yuǎn)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九)
持戒慎(獨(dú))可以驅(qū)除諸種苦惱,其福其德在三界之中皆處尊位:鬼龍邪毒種種禍害,不能冒犯持戒之人。(十)
沒有道義(之人)不可能誠信,欺瞞虛妄之人喜好斗爭:應(yīng)當(dāng)知道遠(yuǎn)離(這些邪惡),靠近愚闇引發(fā)的罪禍必然很多。 (十一)
仁慈賢德之人其言誠信,廣泛聆聽(佛法)守戒之德完滿;應(yīng)當(dāng)知道親近依附這些(仁賢多聞之士),靠近智慧,誠實、美善品德就會增多。(十二)
善於言辭卻不守戒律,心志紊亂就沒有善的行為:即使身處潛隱幽靜之處,這樣仍是不學(xué)(佛)法之人。(十三)
美麗言論以端正(中道)為上乘,符合佛法精神的言辭是第二乘;慈愛言論可以算是第三乘,誠實無欺言論可以算第四乘。 (十四)
不要隨意地獲得利益之刀刃,這將自己攻伐自己身(心):愚闇之人學(xué)習(xí)喜好虛幻學(xué)說,行為遭到他力的牽引因而遭受牽引的罪咎。(十五)
貪淫、瞋恚、癡(愚),這三種(意識)是不善之本(體):身(心)因為這三種(意識)而自我戕害,報均由癡愛(之意)而產(chǎn)生。(十六)
(人若)有福是為天人,非法之輩將受惡劣形軀(之苦):圣人明智獨(dú)具慧識,常常很好地承受佛之教訓(xùn)。(十七)
守戒之德乃為後世(造福)業(yè),已經(jīng)守戒之人福報將降臨其身:(蒼)天與(世)人都稱贊善德,心(念)端正無時(無處)不安樂。(十八)
為惡念(頭)不(知)止息,日日處在捆縛之中而不知自我悔改;生命逝去猶如河水流淌(日夜不止),看見惡時應(yīng)當(dāng)堅守戒律。(十九)
現(xiàn)在我的頭,白發(fā)已生,如人遇盜:已經(jīng)有天使在召喚了,時候正好應(yīng)當(dāng)出家。(二十)
原典
道利品第三十八十有九章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①,開示蓋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君父師道士;信戒施聞慧,終吉所生安。 ㈠
宿命有輻慶②,生世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從。㈡
王為臣民主,常以慈愛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③。㈢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zhuǎn)厚;福德之反報④,不問尊以卑。(四)
夫為世間將,順正不阿枉;心調(diào)勝諸惡,如是為法王。(五)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㈥
如牛厲⑤渡水,導(dǎo)正從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眾普安。(七)
勿妄嬈⑥神像,以招苦痛患;惡意為自殺,終不至善方。(八)
戒德可恃怙⑦,福報常隨己;見法為人長,終遠(yuǎn)三惡道。(九)
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成人。(十)
無義不誠信,欺妄好鬬爭;當(dāng)知遠(yuǎn)離此,近愚興罪多。(十一)
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dāng)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十二)
善言⑧不守戒,志亂無善行;雖身處潛隱,是為非學(xué)法。(十三)
美說正為上⑨,法說為第二,愛說可彼三,誠說不欺四。(十四)
無便獲利刃⑩,自以尅其身;愚學(xué)好妄說,行牽受牽戾。(十五)
貪淫瞋恚癡,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報由癡愛生。(十六)
有福為天人,非法受惡形;圣人明獨(dú)見,常善承佛令。(十七)
戒德後世業(yè),以作福追身;天人稱譽(yù)善,心正無不安。(十八)
為惡念不止,日縛不自悔,命逝自川流,見惡宜守戒。(十九)
今我上體首,白生⑾為被盜;已有天使⑿召,時正宜出家。(二十)
注釋
、傩:輩。
、诟c:幸福與好運(yùn)。慶,福也、可賀也。
③休咎:吉兇。休,吉慶、美善。
、芊磮:回報。
、輩:奮力。
、迡:無辜地騷擾、惹怒。
⑦恃怙:依靠。
⑧善言:符合善的標(biāo)準(zhǔn)的言語。
、崦勒f正為上:用漂亮的言辭闡述正等正道為上乘之言論。
、鉄o便獲利刃:不要隨便地獲得利益之刀刀。此為譬喻之語,把「利」看作是鋒利之刀刃。
⑾白生:白髮生出來了。
、刑焓:指閻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義,以發(fā)自自然之業(yè)而警醒世人,故譬之為天使。《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jīng)》則舉有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獄等五天使,亦稱為五大使者。
39吉祥品
譯文
吉祥品大意是講:自我修行的方法,其目的是遠(yuǎn)離惡而靠近善,最終會使福報更厚重。
我佛位尊超過諸天人,如來常顯出世義:一些外道修行者二剛來詢問世間如何作為方吉祥?㈠
因此佛陀慈愍眾梵志,為他們闡說佛教真諦;信仰正法更樂正法,如此作為最吉祥!㈡
不從諸天有情者,不憑僥幸得正果,也不拜祠祀神靈,如此作為最吉祥!㈢
友於賢人擇善道,預(yù)先種下福德因,約束身心從正道,如此作為最吉祥!(四)
遠(yuǎn)離(邪)惡追隨良善,持飲酒戒自知節(jié)身:不沈溺於女色之中,如此作為最吉祥!(五)
多聞佛法持戒行,佛法戒律精勤學(xué),修行己德與人無爭,如此作為最吉祥!㈥
居家以孝心奉事父母,節(jié)儉持家育養(yǎng)妻子兒女,不做荒唐耗財事,如此作為最吉祥!(七)
不傲慢下自大,牢記知足常樂訓(xùn),按時誦讀溫習(xí)佛教經(jīng)典,如此作為最吉祥!(八)
聞不如意事應(yīng)當(dāng)容忍,樂於親近沙門之輩,每次講解佛經(jīng)的法會必去聆聽,如此作為最吉祥!(九)
堅持齋戒修行清凈道,心中常想親近圣賢之人,結(jié)交明達(dá)睿智者,如此作為最吉祥!(十)
已經(jīng)歸依佛道之人,正知正見便無疑惑,常想脫離(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如駐作為最吉祥!(十一)
以平等心態(tài)行使布施之德,敬奉諸多得道之士,也禮敬諸天界之有情,如此作為最吉祥!(十二)
常常想著要遠(yuǎn)離貪婪的欲望,以及愚癡瞋恚之意:按照佛道慧見反復(fù)踐行,如此作為最吉祥!(十三)
假如能夠拋棄無益事,憨慰懇懇修煉道心,親近值得親近之人,如此作為最吉祥!(十四)
一切作為皆為天下(之人謀福利) ,建立起宏大的慈悲心愿,修養(yǎng)仁慈之德安定眾多生靈,如此作為最吉祥!(十五)
要想永得吉祥之福,應(yīng)當(dāng)信仰禮敬我佛:要想求得吉祥之福,應(yīng)當(dāng)聆聽法句精義!(十六)
要想求得吉祥之福,應(yīng)當(dāng)供養(yǎng)廣眾僧(尼):戒德完滿心意清凈之人,如此作為最吉祥!(十七)
智者雖然居世間,卻常踐習(xí)吉祥行:自我求得智慧果,如此作為最吉祥!(十八)
梵志之輩聽聞了佛之教誨,心中皆大歡喜:立即向前禮敬佛腳,歸命於佛法僧。(十九)
原典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shù),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佛尊過諸天,如來常現(xiàn)義;有梵志道士,來問何吉祥?㈠
於是佛愍傷,為說真有要①;已信樂正法,是為最吉祥!㈡
若不從天人②,希望求僥幸,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㈢
友賢擇善居,常先為福德,勑身③從真正,是為最吉祥!(四)
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篩,不淫于女色,是為最吉祥!(五)
多聞如戒行,法律精進(jìn)學(xué),修己無所爭,是為最吉祥!㈥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yǎng)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七)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覆,以時④誦習(xí)經(jīng),是為最吉祥!(八)
所聞當(dāng)可忍⑤十樂欲見沙門,,每講輒聽受,是為最吉祥!(九)
持齋修梵行,常欲見賢圣,依附明智者,是為最吉祥!(十)
以信⑥有道德,正意向無疑,欲脫三惡道⑦,是為最吉祥!(十一)
等心行布施,奉諸得道者,亦敬諸天人,是為最吉祥!(十二)
常欲⑧離貪欲,愚癡瞋恚意,能習(xí)誠道見⑨,是為最吉祥!(十三)
若以棄非務(wù)⑩,能勤修道用,常事於可事,是為最吉祥!(十四)
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十五)
欲求吉祥福,當(dāng)信敬於佛,欲求吉祥福,當(dāng)聞法句義!(十六)
欲求吉祥福,當(dāng)供養(yǎng)眾借,戒具清凈者,是為最吉祥!(十七)
智者居世間,常習(xí)吉祥行,自致成意見,是為最吉祥!(十八)
梵志聞佛教,心中大歡喜;即前禮佛足,歸命佛法眾。 (十九)
注釋
、僬嬗幸:即真諦。真有,相對於假有而言,即真如;要,精義。
②天人:天人,即指住天界或人界之眾生。亦指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有時又寫作天眾。
③勑身:即勅身,約束身體。勑,音chi,命令之意。
、芤詴r:按時、有規(guī)律的。
、菟劗(dāng)可忍:所聽見的不如意事應(yīng)當(dāng)容忍。
、抟孕:已經(jīng)歸依佛道。
⑦三惡道:又叫三惡趣,也叫三涂。即地獄、餓鬼、畜生。
⑧常欲:經(jīng)常想著要。欲,要、想要。
、崮芰(xí)誠道見:宋磧砂本作「能習(xí)成道見」。全句義為以道心來對治貪欲、愚癡、瞋恚意,反復(fù)地按照佛道的慧見去從事自己的人生修行。
⑩非務(wù):無益之事。
- 上一篇:辯融
- 下一篇:法句經(jīng)卷33—39(上)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jì)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rèn)果不認(rèn)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zhǔn)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yùn)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jì)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jì)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