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卷11—21(上)
11心意品
譯文
心意品的大意是講:人的意識精神雖然空洞而無可感的形相,但其創(chuàng)造力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意識的流變瞬息萬狀,難以護守難以禁持:只有智慧端正其根其本,(如是)意識的本初光輝便可大放光明。 ㈠
輕窕浮躁難以持戒,就會隨順欲望的驅(qū)使、操縱;制伏自己的(流動)意識便是善,自我調(diào)節(jié)心意則可以安寧。㈡
意識微妙難以窺見,它常追隨欲望行動:智慧之人常?梢宰宰o其心,能夠堅守戒律即是安樂。 ㈢
(思識這種東西)獨自行走遠方,躲藏起來無影無蹤;減少意識(干擾)便可接近大道,魔力的繩縛便可解脫。(四)
心(意)從無停息之時,也不知道佛法(的精義):沈迷於世俗的事務(wù)之中,將會缺少智慧。(五)
(心)念從無停留處所,連綿不斷無邊無際;福氣可以遏止惡(念),明白此理之人便可成為賢人。 ㈥
佛認為心這一東西,即使微妙難測但不是「真實相」:應(yīng)當時時警覺放逸之意,切莫隨順放(蕩)的心(靈)。(七)
(能夠)看到佛法(精義)最為平安,其所想要的終會有成;智慧可以守護微妙難測之意識,斬斷塵世之苦的各種因緣。(八)
現(xiàn)世存有之身皆難永久,都會相繼命歸黃泉:形體壞死神識遠離,暫時寄住(之生命)何值貪戀?(九)
心(念)預(yù)設(shè)創(chuàng)造的各種虛相,來來往往渾無端涯:(意)念太多又且邪惡偏僻,(必將)自我招來禍患。(十)
這種意念(是)自我創(chuàng)造(的),絕非父母所生:蕓蕓眾生自可努力朝向正途,修煉福(份)絕不回頭。(十一)
深藏六根猶如靈龜縮頭,謹防(無端)意識猶如固守城(門)。智慧與魔力交戰(zhàn),(若能)戰(zhàn)勝(魔力)則人生沒有禍患。(十二)
原典
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
意使作猗①,難護難禁;壅浔,其明乃大。㈠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diào)則寧。 ㈡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鄢W宰o,能守即安。 ㈢
獨行遠逝,寢藏?zé)o形。損意近道,魔系②乃解。 (四)
心無住息③,亦不知法;迷於世事,無有正智。 (五)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④惡,觀者⑤為賢。 ㈥
佛說心法,雖微非真。當覺逸意,莫隨放心⑥。(七)
見法最安,所愿得成;圩o微意,斷苦因緣⑦。(八)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嗪呜?(九)
心豫⑨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患。(十)
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⑩向正,為福勿回。(十一)
藏六如龜⑾,防意如城,慧與魔戰(zhàn),勝則無患。(十二)
注釋
、兮:通狗,變化無常之意。
、谀:魔力猶如繩索,牽引人的意志,故曰魔系。
、圩∠:停止。
、芏:止、阻止。
、萦^者:看清福能止惡之人,承上文。
、薹判:放逸之心、失去規(guī)約之心。
、咭蚓:事物或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和條件。因,原因;緣,緣起。
、嗉淖:佛教把現(xiàn)世看作是無常界,只有彼岸永恒,故人生在世便被佛教看作是「寄住」。
、嵩:通預(yù),事先設(shè)想。
⑩勉:努力。
⑾藏六如龜:六,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引起災(zāi)禍的根源,故要深藏不露,如龜縮頭在殼,外物無所傷害。
12華香品
譯文
華香品大意是講:明白了所學(xué)的(內(nèi)容)就應(yīng)當(親身)實踐,順著植物之花可以窺見未來之果,(要)從萬法的假相之中透視到事物的本質(zhì)。
誰能如實了解居住之地,舍棄鏡子而以天為鏡?誰能闡揚佛法真義(三十七道品),猶如采擇善(德)華表?㈠
習(xí)學(xué)(佛法)之人能夠如實了解居住之地,舍棄(世俗)之鏡而以天為鏡:善於闡揚佛法真義之人,能夠采擇善德之華表。㈡
知曉塵世(萬象)終久必將壞死的種種說明,變幻不定的萬物皆是短暫的存有;能夠舍棄鋪天魔華的誘惑,此等之人不墜生死輪回之道。 ㈢
洞見色身猶如泡沬起滅,萬法變幻無常皆屬自然,并能舍棄鋪地魔華的誘惑,此等之人不隧生死輪回之道。㈣
身體有病則將萎縮,猶如花朵凋謝零落:死神降臨之時,猶如急湍水流迅猛而至 ,(猝不及防)。(五)
貪婪的欲望從無滿足之時,(它)還不斷地消散人們心中(向善)之念:用不正當?shù)氖侄握兄碌?a href="/remen/caif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財富,便是自我攻伐自我欺騙。 ㈥
要像蜜蜂采花,不損色美和香味:只是汲取花中之味,仁德之人進入人群之中也是這樣,僅僅汲取人生真義而不擾亂眾人。(七)
不要竭力地觀察他人的過失,不管他作惡與否,(但應(yīng))常常地自我反省其身,知曉正(道)與邪(道)之間的區(qū)別。(八)
就像(某種)令人愉悅的花朶一樣,其顏色美好但無香味:我所說的話亦如此種色美無香的花朵一樣,(如若)不是親身去實踐此等(美德)之言將一無所獲,(徒見美辭)。(九)
就像(某種)令人愉悅的花朶一樣,顏色美好且有香味:(如若)按照我所說的話去實踐(而不停留在對表面言辭的觀賞上面),必然獲得踐履美善之言的福報。(十)
多做一些美如花朵的善事,每行一步(善德之華)搖曳生姿,廣泛地積聚善德之人,其生命前途必將轉(zhuǎn)向善境。(十一)
美麗之草芬芳之花,不會逆風(fēng)播散香氣:按照道的真義修行,善德之花遍地鋪開,大德之人(猶琦草芳華順風(fēng))遍散(善德)之香。(十二)
梅檀木香氣濃郁,青蓮花芳香逼人:即使可以認為諸種香味的確是真(實的),但仍然不如守戒(之德)香味絪蘊。(十三)
各種花朵之香其味極其微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香味):持戒(品德)之香最上,直透梵天遍處香。(十四)
守戒之德圓滿,(意念)行為就不會放縱無際:(守)定意念便可超度脫離塵世苦難,永遠遠離開魔鬼之道。(十五)
(人生在世)猶如開挖的田溝,田溝直接通向人人行走的大道:田溝之中種植蓮花,蓮花之香令人心曠神怡。(十六)
(人生在世)生生死死的現(xiàn)象也如(田溝)一樣,凡庸眾生處於污穢的田溝之邊;只有智慧之人(猶如蓮花)快樂地出離生死的污穢之所,是佛門弟子。(十七)
原典
華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華香品者,明①學(xué)當行,因華見實,使偽反真。
孰能擇地,舍監(jiān)②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③?㈠
學(xué)者擇地,舍監(jiān)取天;善說法句,能采德華。 ㈡
知世壞喻,幻法忽有④;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㈢
見身如沬,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生死。(四)
身病則痿⑤,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聚⑥。(五)
貪欲無厭⑦,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為自侵欺。 ㈥
如蜂集華,不嬈⑧色香,但取味去,仁人聚然⑨。(七)
不務(wù)觀彼⑩,作⑾與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八)
如可意⑿華,色好無香:吾語如是,不行無得。(九)
如可意華,色美且香;吾語有行,必得其福。(十)
多作寶華⒀,結(jié)步⒁搖綺;廣積德者,所生轉(zhuǎn)好。(十一)
琦草⒂芳華,不逆風(fēng)熏;近道敷開,德人逼香⒃。(十二)
栴檀多香,青蓮芳華,雖曰是真⒄,不如戒香。(十三)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十四)
戒具⒅成就,行無放逸,定意度脫,長離魔道。(十五)
如作⒆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十六)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⒇,慧者樂出,為佛弟子。(十七)
注釋
①明:闡明。
、诒O(jiān):通鏡字,即人為之鏡。此鏡雖可照形,但不能使人真正明白人生之價值。
、凵迫A:善之外在表徵。
、芑梅ê鲇:幻法,虛幻不真的萬事萬物;忽有,短暫的存有。
、蒺:通萎、枯萎、萎縮之意。
、尥木:急聚。湍,水急流的樣子。
、邿o厭:不滿足。
、嗖粙:不擾亂某物。嬈,擾亂。
、崛:像某某一樣。
、獗:代名詞華。
、献:興起、產(chǎn)生。
、锌梢:中意、非常令人滿意。
⒀多作寶華:此句乃譬喻也。作者把人行善的道德實踐行為,看著是抽象的本體之善之德的華表。寶,可珍貴之意也。
、医Y(jié)步:每走一步。
⒂琦草:珍奇之芳草。
⒃逼香,《中華大藏經(jīng)》,宋本《法句經(jīng)》均作遍香。
、照:此處從俗諦角度看雖然是「真實」的,但不是真諦之永恒之「真」。
、纸渚:守戒的功夫。相對於佛教追求涅盤的人生境界而言,「守戒」只能是一種工具性手段,故日「戒具」。
、鬃:挖。
、剡:兩邊、邊緣。承上文,意指凡夫總是處貪生或怕死的兩邊,不得生死之超脫意,不能跳出生死的局限。
13闇愚品
譯文
闇愚品的大意是要開啟蒙昧,陳述闇愚的本相及其原因,目的是使闇愚之人重見光明。
失眠之人倍覺夜長,疲倦之人倍覺道路漫長: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輪回漫長,不知正等的大法(方才如此) ㈠
癡意常常是昏暗無光,(不知)逝去的歲月猶如流淌河水(一去無還)。寧可獨處獨行走,不與愚人作伙伴。㈡
愚隨之人看重命運,憂慼生命歷程漫長無涯:與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憂苦無樂,對於生命自我任憑怨恨指使。 ㈢
既有子女又有家財,闇合之人卻整日憂心仲仲:(生命)之「我」況且不是真正的屬於我有,哪裏還有什么子女家財?(四)
夏天住在這裏,冬天也住在這裏,愚闇之人以為常住人間,徒懷千歲之憂,從來也沒有思考過未來的變化。(五)
愚闇蒙昧到了極點,反而自我認為智慧聰明,堅決認為愚闇的人勝過智者,這便是極頂?shù)挠廾痢?㈥
愚闇者親近善知識,猶如(木)瓢斟酌各種有味之湯,即使是長久地親嘗習(xí)學(xué)味道,但卻不知瓢中的羹味。(七)
開明通達者親近善知識,猶如舌頭品嘗味道,即使是片刻的品嘗,立即便知其羹味美無窮。(八)
愚闇之人實施行動,(往往)自身招來罪禍;暢快心意肆行惡事,自我招致深重罪殃。(九)
行為不善,事後必生後悔心,以致眼淚縱橫流:這一報應(yīng)終由往昔惡習(xí)導(dǎo)致。(十)
行為有德且善,事後無悔心歡喜:未來報應(yīng)必將受福,喜笑顏開愉快地從事人生事務(wù)。(十一)
惡業(yè)未到成熟之時,愚闇之人以為恬淡無事:等到過罪報應(yīng)到時,自然承受巨大罪苦。(十二)
愚闇之人所見所及,并不認為是趨向苦境;及至深臨墮入危險之地,方才知曉(當初所求)乃是不善。(十三)
愚蠢之人犯下罪惡,不能自解自覺,禍殃焚燒自我,罪惡之火熊熊燃燒,經(jīng)久不滅。(十四)
愚闇之人喜好美食,日甚一日不斷在飲食方面追求美味:達到極頂在十六分的追求中,未曾有一分思念(佛)法。(十五)
愚闇自然產(chǎn)生顧慮念頭,從生到死皆無一利:自我招致刀杖之苦,報應(yīng)猶如圖章印盡於紙,毫爽無差。(十六)
觀人所處即知其愚,既不布施卻又廣求,其人必將墮入無道無智境地,往往伴隨惡行出現(xiàn)。(十七)
遠離大道靠近欲望之人,為了謀生而在沽名釣譽:因為貪戀在家的緣故,廣泛地索取以供異姓(之教)。(十八)
習(xí)學(xué)大道切莫墮入「三望」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貪戀家庭違背圣人教旨,日後必將自我匱乏,此種行為與愚闇之人同行同處,只是徒增各種欲望。 (十九)
求利的愿望往往適得其反,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與愿違(此世清苦,其後得福),因此見識高明之人,出家去做佛門弟子:舍棄恩愛舍棄世間所有行為,終生不再墮入生死輪回之苦。( 二十)
原典
闇愚品第十三二十①有一章
闇愚品者,將以開蒙,故陳其然②,欲使窺明。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③,莫知正法。㈠
癡意常冥④,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獨而無偶。 ㈡
愚人著數(shù)⑤,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由怨。 ㈢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⑥;我且非我,何有子財?(四)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yù)慮⑦,莫知來變。(五)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㈥
頑闇⑧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xí),猶不知法。(七)
開達近智,如舌嘗味,雖須臾習(xí),即解道要。(八)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九)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⑨,致涕流面,報由宿習(xí)⑩。(十)
行為德善,進覩歡喜,應(yīng)來受福,喜笑玩習(xí)。(十一)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十二)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十三)
愚蠢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然⑾。(十四)
愚好美食,日月滋甚,於十六分⑿,未一思法。(十五)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⒀。(十六)
觀處⒁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⒂,往往有惡行。(十七)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xué)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十八)
學(xué)莫墮三望⒃,莫作家沙門;貪家違圣教,為後自匱乏;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十九)
利求之愿異,求道意亦異,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舍世習(xí),終不墮生死。(二十)
注釋
①此品雖標二十一章,實際只有二十章。十九章和二十章各多兩句,故爾在章目數(shù)上少了一章,整體句數(shù)不少。
、陉惼淙:陳述生命的本來意義,即佛教的出世觀點。
、塾奚篱L:愚昧之人覺得生死輪回這一生命歷程特別漫長。
④冥:昏暗。
⑤著數(shù):粘著於命運。數(shù),命運。
、藜臣:憂心忡忡的樣子。
、哳A(yù)慮:即多余的顧慮。預(yù),同豫。這是因為愚闇之人不知塵世無常而生發(fā)的塵世憂慮。
、囝B閣:極度頑固的愚昧,糊涂而近乎天真。
、峄趷:後悔。悋,通吝,羞愧之意。
、馑蘖(xí):以往的行為。
⑾熾然:火燃燒旺盛的樣子,喻罪過特別嚴重。
⑿十六分:謂極點,無以復(fù)加。
⒀報有印章:此為省略語,即報有如印章;意謂果報絲毫不爽,如同印章刻在紙上,一模一樣。
、姨:即人所處的位置,所做的事的總稱,即某人當下的所作所為。
、訜o道智:邪智也。相對佛教人生智慧而言。
⒃三望:古代祭祀的一種名稱。望,是心中所想而不能親自到達。古人對山川、阿海、星宿的祭祀稱三望。此處引伸為只是心中有所想而實際上不踐行。
14明哲品
譯文
明哲品大意是講,習(xí)學(xué)(控制)心念和行為的人,應(yīng)當修煉人生福報而精進於大道,以佛法作為人生的明鏡。
透徹地審視善惡(之報),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報)而不犯(邪惡),終身吉慶了無憂患。 ㈠
所以世間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緊跟行動(毫不放縱):善於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幸福與財富加倍增長。㈡
深信善(報)廣行福(事),積聚善德毫不厭倦,深深相信陰德(之報),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顯輝煌。 ㈢
經(jīng)常避開無義之舉,不去親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隨賢德之友,親近依旁上等有識之上。(四)
喜悅(佛)法之人睡眠安穩(wěn),心情和悅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義),智慧常使行為快樂。(五)
仁德智慧之人,堅守戒律奉持佛法,猶如星空之中明月,(光華)普照世間。 ㈥
制造角弓的工匠調(diào)理牛角,船夫掌舵調(diào)理航船,智巧工匠調(diào)理木料,智慧之人調(diào)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憑大風(fēng)吹刮毫不動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穩(wěn)固,任憑毀譽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傾斜。(八)
譬如深不見底的澗淵,澄靜清明:智慧之人聽到大道(精義),心意澄凈心情歡悅。(九)
大德之人身心無欲,所處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樂,(但對這些苦樂的無動於衷)并不能高尚顯赫其擁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賢之人了無塵世事務(wù)(擾亂),不愿擁有子女財產(chǎn)政權(quán)種種(俗務(wù))之累:經(jīng)常堅守戒律智慧與佛道(法則),從不貪求邪欲富貴。(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動搖,猶如生長在沙土中樹木(極易被風(fēng)搖動):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強固,就會隨順塵世各種習(xí)氣現(xiàn)象而污染自己清凈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沒於(人欲)深淵,很少有人度過深淵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來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來(叩問佛法)。(十三)
確確實實熱愛大道,認認真真接受端正之義的教誨: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脫(生)死之苦便為上等(之人) 。(十四)
斬斷五蘊之苦的假相,靜靜思考尋求智慧;不會再回到(人欲)的深淵之中,拋棄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將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斷絕(世俗)快樂莫要放縱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脫離世俗苦海),驅(qū)使意(念)進入智慧。(十六)
學(xué)習(xí)應(yīng)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諦,(雜念)不起便是快樂:煩惱消盡陋習(xí)除盡,這樣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 上一篇:法句經(jīng)卷11—21(中)
- 下一篇:法句經(jīng)卷1—10(下)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