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糾纏
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無寸塵 糾纏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纏,來自身體內(nèi)的、身體外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生活的、工作的、學習的、家庭的、團體的、信仰的等等。就算是被人看成一帆風順的人也會被很多的糾纏所包圍,不得解脫。比如愛情、人際關(guān)系、宗教信仰等等,豈不見閑來無事的人還“怨清風”!最沒事最沒事的人也會有老、病、死的糾纏。所以我們就像是作繭自縛的蠶一樣,被這些糾纏所困,不得解脫。
四祖道信大醫(yī)禪師在12歲的時候就感受到了人生的各種糾纏,從而向三祖僧璨求解脫,演出一段驚天動地的“誰縛汝”公案:
四祖道信見到三祖僧璨時候說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三祖僧璨說道:“什么綁縛了你?”四祖道信回答:“沒有人綁縛我。”三祖僧璨說道:“那么何必更求解脫呢?”四祖道信于是有省。
四祖道信得到解脫后,一生不斷努力,六十年肋不至席,不但自己演繹了解脫的榜樣,還幫助我們后人找到解脫的方法。為禪宗這一脈的延續(xù),也是佛教的延續(xù),解粘去縛,使我們今天聞到佛法,并因此而解脫。
沒有人綁住我們,為什么我們還會感受這么多的糾纏呢?這是我們的心在作怪,我們的心在作繭自縛。我們知道要陷入一場糾纏中,必然是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自己,另一個是他方。蠶就是自己,繭就是他方,那么他方的繭是怎么來的呢,就是自己一口一口吐出來的絲堆積起來的。如果我們放棄掙扎,不再從口里面吐絲作繭會怎么樣呢?一定會死,但是作了繭后也是會死的啊!有生必然會有死,這是因果規(guī)律,不管如來出不出世,法爾如是。那么我們何必要多此一舉作完繭再死呢?不如隨順自然規(guī)律,不與生死對抗,不參與作繭的糾纏,也就是不與糾纏相應,那么我們就不會被繭所縛,生活一定會是另一個樣子。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掌握了糾纏的主動權(quán),我們不與一切糾纏的對象相應,一切隨順因果的規(guī)律發(fā)展。那么我們就不會陷入糾纏,就會得到解脫。這就是善護念,善護自心,使自己不要陷入糾纏。即使是因為以前的事情,現(xiàn)在糾纏到頭上了,也可以用善法去解決,用自己的定力不與糾纏相應。那么這個糾纏完了,也不會發(fā)生新的糾纏,從而很快脫出糾纏的圈子。這樣最起碼會使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提高,深入之后甚至能解脫生死。
脫離糾纏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他,不與他相應。比如有個淘氣的小孩,你以前和他有隔閡,現(xiàn)在他來糾纏你。你一直不理他,他所有的糾纏方式你一概不理,不與他相應,那么他糾纏的手段有限,他用盡糾纏的手段后也會黔驢技窮,無法與你繼續(xù)糾纏。再比如醫(yī)生治療一種沒有見過的病,他一定是先用某種藥或者叫治療手段,然后看看治療結(jié)果。如果你所顯示的是安然不動,不理它、不與它相應,那么醫(yī)生的治療手段是會有盡的,它也會對你束手無策。這種方法,祖師有句名言:“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
比如前幾天有一個病人問我,如何脫離病痛的糾纏?我說不要和病痛相應!因為病有業(yè)障病和四大不調(diào)病兩種,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要和它相應。不要老想著自己病了,因為總是想著生病那么就是和病相應。就算是被蚊蟲咬了,也不要去撓它,我們都知道越撓會越癢,這就是與病相應,不撓它就不與它相應,那么痛癢還能快點消失,何況錯綜復雜的業(yè)障大病。所以不與病痛相應,這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當然這也要包括醫(yī)院的治療,因為醫(yī)院的治療,是用善法解脫過去的糾纏,不與病相應,是斷絕新的疾病糾纏。這樣雙管齊下就能很快得到解脫。
自己曾經(jīng)見過這么一個人,實際上你們注意一下自己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總是懷疑自己生病了,不斷地跑醫(yī)院檢查,然后醫(yī)院也實在是查不出所以然,然后找更好的醫(yī)院,找更好的設備,結(jié)果一直也沒有查出所以然。這樣一直查了四年,有一天查出結(jié)果了,他得了輕微的尿毒癥。當他知道自己得了這樣可怕的病后,卻又不再跑醫(yī)院了,練起氣功。認為練氣功能治好尿毒癥,這樣幾個月病情惡化,醫(yī)生建議進行透淅,但他還是在練氣功,不去治療。結(jié)果從檢查出尿毒癥到死亡,只過了半年的時間。這個教訓實在駭人聽聞,但這是發(fā)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事情。
其他的愛情糾纏、法律糾纏等等也是一樣。我們要用善法去面對現(xiàn)實的糾纏問題,然后再不與這個糾纏去相應,這樣就能很快地擺脫以前的糾纏,而且不再陷入新的糾纏。很多人會說,這樣說說容易,做起來可是難于上青天。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有一定的修為,要有一定的定力,至少要有臨事不亂的心態(tài)。那么這種心態(tài)從什么地方來,怎么來?佛教里面教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方法。比如念佛、念觀世音菩薩、打坐、持咒等等。
為什么念佛、念觀世音菩薩、打坐、持咒等等手段能很好地對付糾纏呢?因為佛有實、德、能*的作用。佛的加持力量真實不虛,佛的功德真實不虛,修行佛法能夠得到解脫真實不虛等等等等。通俗一點講,我們的心只有一個,當你百分之百的心在修行(念佛等)的時候,你就沒有心力去想別的事情,也一樣沒有心力去和糾纏相應,這樣無形中你就跳出了這個糾纏的圈子。更何況佛的其他功德,從這方面也能知道佛的功德之高貴。
現(xiàn)在自己身邊就有好幾位病人,我都是教他們用這種方法對付疾病。有的因為這種方法病情減輕;有的因為這種方法病情減輕出院了,在家里治療。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建立了信佛的實、德、能的信心,沒有了恐懼的心理。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不再陷入新的糾纏,那么舊的糾纏會因為你已經(jīng)用善法去面對了,而且也接受了以前的果報,而這些糾纏是有盡的,果報受完了,沒有新的糾纏也就不會繼續(xù)受報。
我們修行道路上,也一樣會有各種各樣的糾纏,自己也同樣親身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糾纏。通過自己的實踐,無論是什么樣的糾纏,用同樣的方法,都能夠得到解脫——不與它相應,不理它,它有千般伎倆,我都用一法——不理!這樣我們就能最快地脫離糾纏,得到解脫。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 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