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個層次與主題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個層次與主題
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十七種依報莊嚴做了一個提示,現(xiàn)在我們學習阿彌陀佛正報莊嚴的八種功德。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都揭示了我們心地真正的皈依處。因為我們的生命意識生滅變化,人的心智身心總要有個依止,要不然任何人都會產(chǎn)生迷茫。極樂世界給我們這樣一個心地的這樣一個參照,讓我們有個認知。
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反襯了阿彌陀佛這樣一個令人瞻仰的絕待的法位。十法界中,佛法界一真,阿彌陀佛在這個位置上就表現(xiàn)為住持一真法界的一個主持者。
這個“主”與世俗概念不一樣。世間就有大小的理念,而這個“主”完全是由心所顯的,以此泯滅一切眾生的諍訟,直接給予一個平等的絕待、象法印一樣的真實,不讓我們的心智再來去對比高底什么的,就是一個一真的抉擇,一真的一個描述,來讓我們認知這個一真,也就是所謂說的對法性最貼切完整的描述。
這個住持,十方九界所敬仰,就是讓我們來真正地簡單化自己的思想,簡單化我們的意識。我們要在十方九法界中去捕捉、去認知,實際上是很煩雜的一個大工程,這里直指這樣一個主功德的內(nèi)涵——阿彌陀佛為十方九界一切眾生所頂戴,所禮敬,所隨順,那我們就知道念佛這樣一個唯一的事實、一個事實的修法,在此處就能得到一個究竟的抉擇。
因為我們對法的迷惑與徘徊,使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大量的身口意三業(yè)的變異的作為,每天的思維念頭是無量無邊的,唯有真正地瞻仰于佛、念于佛、皈依于佛、供養(yǎng)于佛、隨喜于佛,這是真實不虛的事實,是可行的。其他行為是變異無常的,自己的、他人的、周邊共有的,那是無量無邊的,我們?nèi)绻谶@個唯一的事實處有一個休息,那么三業(yè)顯現(xiàn)之時我們就能休息,能不去隨它流轉(zhuǎn),也就是說用這個事實的心智來觀察無量無邊的法界,我們就會在這個無量無邊的變異法界中得到安穩(wěn),即所謂的主功德的安穩(wěn)。
這個“主”,是不動的一個安樂,唯一的一個事實。如果我們在這無量無邊的身口意三業(yè)的變異中不休息,在這里面去捕捉,去迷失,那我們很辛苦的,即使一天的心所,或者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交織就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疲憊。這個疲憊是很痛苦的一個事情,讓人就疲倦不堪。如果我們在這些地方能休息了,了解了這個事實與這個不動的住持是我們心靈真正的皈依處,那我們就在這無量無邊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三業(yè)中得到安樂,或者說能透視這樣一個無量無邊無自性的變異的法則,或說無常法則,在這無常的本質(zhì)中得到安樂。
所以這個“主”對本性、本質(zhì)的一個完整形象的表述,所以為九界所瞻仰所頂戴。這里的“天人”是一個代名詞,代表了十方九界眾生。你若做這樣的頂戴,就會產(chǎn)生安樂的休息的抉擇。這是一個過渡,即依阿彌陀佛的成就,來令一切眾生虛妄的業(yè)習、虛妄的作為、虛妄的語言得到休息,令我們回入一真法界,得到一個真實的安住,這樣主功德就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九界所皈依、所禮敬。
“天人丈夫眾”,這里把天人和丈夫這個兩個詞聯(lián)系到一起,實際是對九界同歸者,對皈依者的一種贊美;蛘哒f阿彌陀佛所攝化的這些天人丈夫,是九界眾生,這些九界眾生往生彼國皆是天人丈夫,以此來贊揚彌陀不動的功德。這個不動功德是一切眾生心智所成,是一切眾生的不動心智的一個真正的描述,以此讓我們能得見得用。
阿彌陀佛這個主功德,不是說折服眾生,實際是讓我們認知,來啟發(fā)或者說來完成我們一切有情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我們怎么來認知這個的德相呢?——依阿彌陀佛這個主功德來真正地表達出來,若是一眾生在這個主功德如實安住,那十方九界就同歸。所以在任何一個人的意識法界中,這個一真的事實都能統(tǒng)攝九界,自身法界與九界的有情同歸,使其無疑地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的利益是我們應該觀察的,如此得到究竟的休息,得到安樂住,使我們的法身慧命得以康樂,使我們的煩惱業(yè)習得到了消融。
“恭敬繞瞻仰”,是我們在這個法界中選擇的一個過程。瞻仰,是一個恭敬心的回歸。恭敬這個名詞,在我們學佛的這個角度,真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生中的這幾個次序:
(一)物質(zhì)的。一般的人生,對物質(zhì)的感觸是十分直接的,我們吃的用的住的車子等等,我們認為自己很需要,就會對這個東西很在意。物質(zhì)若增若減,所以我們說物質(zhì)是一個增減的角色。
(二)精神的。伴隨物質(zhì),就有精神的變化或者精神的適應與不適應,或者說精神的一種生活的內(nèi)容。我們在每天逆順健康不健康吉兇中,這個精神上會有很多的變異,所以我們說精神是一個多變的角色。
(三)宗教的。實際這可能就說到恭敬的問題了,一般的宗教理念,它作為一個回歸,就會使我們生起恭敬心,它就是一個安樂的平臺,能令人在恭敬心智的培養(yǎng)下有一個安穩(wěn)的、逾越了物質(zhì)與精神的歸宿。一般宗教給人一個歸宿感,因為它不是依得失、多變增減來審視的。很多人現(xiàn)在也學習宗教,學習佛教等等,但他依增減心、真假心去搞,一樣會變成世俗的這種多變與增減,結(jié)果就失去了信仰的這種安穩(wěn)與如實,即尊重、恭敬。這個恭敬,它不依得失大小人我來看的,它是依自己心理的安樂安穩(wěn)來作為事實的,所以作為信仰崇拜,許多宗教有祈禱贊美供養(yǎng)懺悔這些內(nèi)容。佛教的普賢十大愿王徹底揭示了一個宗教的實際內(nèi)容,也是一個宗教的智慧的內(nèi)容,有實際的意義。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學習宗教也出現(xiàn)了問題,同樣追求物質(zhì)與精神的功利,那人就得不到這個安穩(wěn),雖然有這樣的生活,但要是不升華,那這個宗教也會變成世俗。所以它有個升華的東西,就是有智慧的認知,或者智慧的升華。
(四)智慧的。智慧是一個升華的過程。
(五)證悟的。我們一般說就是一個覺悟者的生活,他就有一個果位,一個安穩(wěn)的位置,一個法則。智慧的升華給人帶來一種自我提升。
這是我們?nèi)祟惖囊粋觀察角度,我們嘗試著看能不能來找一個主題性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主題,生活就沒有次序。有的人有物質(zhì)了,有精神的感知了,有宗教的接觸了,他都不知道升華自己,不去證悟,結(jié)果就會迷失在世俗中。有的人就真正地去使自己得到了所謂的升華,安定下來,有一個真正的抉擇。
大部分人都會停留在第二或第三個主題上,對第四、第五的過程了,往往就擯棄了。很多人接觸了宗教,但他不安穩(wěn),他沒有恭敬,他沒有在這里面只是付出尊重休息的這樣一個過程,而是挑剔這些宗教、宗教人士、宗教教言的矛盾,或者說他們的不足,結(jié)果又變成世俗的精神的的多變與物質(zhì)的增減,這樣來衡量宗教,也就把宗教變成世俗了。
如果我們用智慧升華的過程去審視宗教,提純宗教給我們帶來的安穩(wěn),有一個安穩(wěn)以后的升華,一個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會真正地去證果,體會到人生的真正的回歸。為什么說是回歸呢?實際上對本來的面目我們應該有個認知。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思維,或者說有方法沒方法的思維,這樣提示一下了,也可能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方法,大家可以嘗試著觀一觀自己在哪一個狀態(tài)下去生活。你若是真正在這個智慧升華中了,那就是依無染的心去觀察這個世間,智慧一定是無染無對的這個心智,證悟一定是究竟的安樂。大概就這樣提一下,我們這樣審視,要明白自己人生現(xiàn)前的一個狀態(tài),你要了解自己了,就有進趣的方便,或者你就有認識自己的方便,若是進步或者退步,若是恰當或不恰當,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
現(xiàn)在我們這個人類大部分都困在增減多變上了,有的人了去接觸了宗教,但是他又用增減多變?nèi)ズ饬孔诮?結(jié)果又退到世俗上去了。那么一些有恰當?shù)姆椒ǖ娜?他就無染地用這個恭敬心,得到了一個無染的安住,那再來審觀物質(zhì)與精神,他能升華自己,他能真正地去證悟這種究竟的安樂,得到一個徹底的解脫,這個主題,希望大家有一個認識。阿彌陀佛不過是這個主題的成就者,他在究竟的安樂上親證了,我們稱為主功德成就,所以“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瞻仰他的什么呢?瞻仰他這個親證的究竟安樂。這個升華層次我們大家都會有,大家不妨去觀察。
要是我們從這個宗教的生活退到物質(zhì)與精神的多變、貪婪、染著上,那我們一定是不得當?shù)摹H绻覀兺ㄟ^宗教的恭敬,得到了無染的升華,即智慧的升華,得到究竟安樂的親證,那我們一定是恰當?shù)。人生的主題那你就找到了,起碼說你做這個作為是有意義的。
我們現(xiàn)在看見很多人會徘徊,接觸了佛教以后,他在安穩(wěn)與恭敬這個無得失的平衡上不去升華自己,而去在多變的精神上、增減的物質(zhì)上索取,或者在這個多變中尋求精神刺激,結(jié)果就丟失宗教了給他帶來的恭敬的安穩(wěn)、真誠的安穩(wěn)。
宗教的安穩(wěn)中主要是真誠、恭敬。它不是依得失多變來審視的,以此走出來一種所謂的安穩(wěn)。因為真誠、恭敬,會使人有把握,這個把握遠離了得失與變化。世間再變,我是個信仰者,我就會尊重這個東西,就會真誠地面對,那這樣的佛教徒也好,宗教徒也好,心理就會升華,就會過著一個證悟者的生活,就會真正地去親證這個究竟的事實,就會給世間帶來安樂,給出世間帶來一個真正的結(jié)果。要不然我們就會反復在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圈子里面——雖然了解了物質(zhì)精神的多變性、無自性性,接觸了宗教或者接觸了佛教等,但是在接觸以后有返回到世俗的多變、染著、增減的這種得失的衡量上去了,把宗教又世俗化了,結(jié)果就得不到這種所謂的智慧的升華與證悟的一個結(jié)果,那就會迷失在現(xiàn)實生活的這種多變與得失之中,那就是一種世俗的狀態(tài)。
那我們的現(xiàn)狀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xiàn)狀,不需要別人評價,需要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反思自己,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一個如實的認知。
為什么我們說阿彌陀佛的這個主功德成就是能令“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的呢?就是因為他有真實的親證,得到了這個究竟的安樂,不光是有這個究竟的安樂,他還把它回施給十方九界一切眾生,他這個回施的心是真誠的,因為他徹觀了這樣一個回施的大愿的真實,所以我們說,佛陀的愿望就是把他親證的果位、實質(zhì)的究竟安樂回施給眾生,于一切眾生作大安,令一切眾生離苦,這是他的一個主題。那我們瞻仰他什么?禮敬他什么?——我們來學習他這這種作為的精神、作為的力、作為的效果,那我們?nèi)松闹黝}也就變得簡單了,或者說我們?nèi)松闹饕繕司筒簧摹?/p>
現(xiàn)在許多有情修行作為容易迷失的是什么呢?在繁雜的業(yè)緣中,他是擇取不清晰的,他不知道怎么來擇取,大量繁雜的意識思維交流就把他淹沒了,他沒有一個正面的審視,沒有一個簡單的抉擇,沒有一個主題的、主流的動力,結(jié)果就會散壞。所以我們?nèi)松幸欢ㄒJ知自己的主題、主流。象我們現(xiàn)在這個念佛人,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現(xiàn)下與佛陀的心智印契,若舍報往生彼國得究竟安穩(wěn)等等,這一定是我們念佛人的主題。這個主題認識清楚了,那我們在智慧的升華與證果的這個過程中很清晰,一旦回到世俗的多變的追求與增減得失的染著上,那我們就會懺悔,就回到宗教的安穩(wěn)的虔誠上來、真誠上來,會去無染地升華自己,使我們在究竟安樂的這樣一個果位的進趣的上,會清晰地、穩(wěn)健地邁著修行的步履,來完成我們這樣一個短暫的人生,在這個究竟的法益上有一個真正的認識與事實的作為。
凈土一法,它徹底,它把人生的所有內(nèi)都涵含納在內(nèi)了。
有的人說我現(xiàn)在就貪求物質(zhì),這是我的現(xiàn)狀,我就貪求一種精神的多變的享受。很多人都知道,現(xiàn)在很多娛樂場所就是多變罷了,好比燈光啊、舞臺啊一些設置,大家在尋求這種多變的一種精神的刺激,刺激之后回去了又感覺疲憊不堪,就那一刻鐘有一點喜悅,但一下去就會疲憊,為什么呢?這個多變給人帶來的不適應。當時的多變給人帶來一種豐滿,所以造成了精神上多變的一種習慣。
又比如物質(zhì)增減給人帶來的一種刺激,許多人在追求事業(yè),也就是一個物質(zhì)的增減罷了,事業(yè)大了,錢多了,這都是一個增減的加減法罷了,一個數(shù)字的變化,但它實際的作用力并不是這個,最主要是人在這個增減中得到了安慰,好比說他從十萬掙到了一百萬,一千萬,掙了十個億八個億,掙到了更多的錢,或者說把事業(yè)做的更大了,只是增減的一個感知,它的實際的內(nèi)容是沒有什么的,對于生命價值的安慰實際沒有什么。大部分人都認為事業(yè)做的越大越好,寺院蓋的越大越好,我說也不盡然,要是一個人成就了,那是最大的事情,這么多無量無邊的人都在學佛而沒有成就,也真不是大事情。
所以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個主題的認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現(xiàn)狀。阿彌陀佛的主功德成就,“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我們瞻仰的是什么呢?——原來在這個究竟安樂上的認知與回歸是我們真正所瞻仰的。人人都有佛性是這個究竟回歸的動力,阿彌陀佛不過是佛性的一個親證者、一個完成者、一個安住者、一個回施者,來接引我們這些有情。這種大安的接引,這種大愿的接引,這種回施的給予,實際在召喚著我們,或者喚醒著我們、印契著我們的心,并不是說他比誰高誰低,他是一個事實的安慰,一個事實的果的親證,一個究竟安樂的表達,令一切眾生皆有歸趣,不再迷失在散壞的法界、變異的法界,或者說痛苦迷失的這樣一個娑婆世界及種種世界。
我們每一個人一定要覺悟自己的現(xiàn)狀,你這個現(xiàn)狀是一二三四五,你自己可以找的,是一二三四五哪一個都沒問題,但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來做人生的一種自我審視。
(歲次辛卯六月十三2011年7月13日)
- 上一篇:安居第五十五日(二):凈土教法超越三乘
- 下一篇:安居第五十四日(三):隨喜上首功德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