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個最完美的緣起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個最完美的緣起
阿彌陀佛的教化,久遠以來利益著無量的人天,在阿彌陀佛久遠的呼喚、愿力的作用下,使這些無量無邊的有緣眾生一生成辦。
這個一生成辦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在佛教漸次教法中,一生成辦也就是所謂的一生成佛之說。若不是依究竟的教誨,是不能達成這樣一個事實,或者這個說法都不可能安立的。
一生成佛的教法,是究竟徹底的。雖然我們不斷在提示究竟與徹底這個名詞,但我們怎么在這一生中不辜負這樣徹底的教法?真正地一生能成就無上的菩提?這是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
一切諸佛出世,他們根本的愿望不異于此——那就是希望我們一生能成就無上菩提,成佛,來真正完成自他的二利,乃至在未來相續(xù)中把這樣殊勝的教法傳播于有情。正如《無量壽經(jīng)》所宣化,若眾生得聞這樣的教法就一生成佛,乃至轉(zhuǎn)相教化,轉(zhuǎn)相度脫,如是輾轉(zhuǎn)無有窮盡。
這個法是一個究竟的相續(xù),一個徹底的教法,也是諸佛出世的大事因緣,是世尊以無問自說安立的一個教法。因為這個教法是無所啟問的,所以稱為無問自說的教法,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詞——暢佛本懷,是暢佛普度眾生的本懷的教法。
這沒有絲毫過譽的言詞,十分準確地表達了這樣一個無問自說的、究竟徹底的、能令眾生一生成辦的一個極為殊勝的功德。這個功德是一切諸佛所贊譽,所守護,一切菩薩所敬仰,所頂戴,一切護法所追隨、擁護的一個真實的無上教誨。所以一生成辦,我們一般稱為無上心,無上教誨。
這樣一個教法,充滿了透達、無遮、無蓋的一個真實,能令無量劫一切智者、一切得方便者、一切修法的實踐者、一切言論、一切宗教、一切理論去審思它。剛才來了幾個國外其他民族的人,我跟他們談這個阿彌陀佛思想。佛教這個彌陀教法,是破除了宗教義的一個特定的思想,這個思想是人類的一個歸宗之處。它不是宗教了,它是以宗教的形式在住世,在傳播,但它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不管是什么樣的種類,不管是什么樣宗教所攝,或者什么樣的社會背景。
我們講過——二百一十億佛土是阿彌陀佛成佛的背景;我們也談過——三乘佛教由于區(qū)域性與社會背景帶來的痕跡,每個區(qū)域的人受到某些局限或者有某些優(yōu)勢,但都不足以稱為極為殊勝。而凈土教法——信順阿彌陀佛的殊勝愿力,能令我們自身及有緣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說一生得不退轉(zhuǎn)這樣一個提示、教法,其究竟性與徹底性都是不可思議的,是令我們無愧于傳達或言說的。
你說我是個普通的人,我對這個法尚未抉擇。沒有抉擇的時候,你可能是有疑慮與徘徊彷徨,若一旦了解了這樣一個無上的教誨,我們作為一個彌陀的使者、受加持者,就會無愧地、無保留地把這個法益?zhèn)鞑ソo自己周邊的有緣,乃至說不管是親是疏,或者是敵是友等等,乃至是同類與不同類的眾生,我們都可以傳達給他們,使他們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乃至你的信心尚不具足之時,你在表述這個無上教法之時,你也會受到這樣無上教法加持的確認與成熟。這是一個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不單單在佛陀施教上是大事因緣,在一切得遇眾生的現(xiàn)緣中也是大事因緣,何以故呢?暢佛本懷故,能令眾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這是一個十分暖人心,十分召喚、震撼人心的一個大的故事,一個超世的法則,是由阿彌陀佛的超世愿所建立,以超世的功德與成就來回施到無盡的法界中。我們娑婆世界是這個無盡的法界的其中一份,我們這個人類也是其中一份。
我們有幸于遇到這樣一個殊勝的、究竟徹底的教法,如果有一念慶幸的感知,或者感恩的感知,或者隨順的感知,乃至說不誹謗的感知,那你的福德善緣是不可思議的。實際是令十方佛菩薩都會有震驚的這樣的實質(zhì)內(nèi)容,他們可能是以法眼、佛眼、慧眼、天眼所見,他們會受到震撼,說何以福德能令此眾生得遇此無上教誨乃一生承辦?!
如此教法,為十方一切諸佛所贊嘆,所擁護,是一切諸佛攝受之法門。我們因為念一佛名,而受一切諸佛之贊嘆、守護及攝化,其功德與作為,其善緣之不可思議!因為我們在凡夫心地中可能不知道這種廣大究竟的善緣的周遍與真實,一旦了解了,我們自身也會生起真正的感激,或者心地的光榮。
我們經(jīng)常會讀到說有一些人因為果報生到邊地或者說生到邪見家等等,但在凈土教法中泯滅了一切眾生的差別,它這種平等、廣大的心胸給一切眾生帶來了愉悅、安樂,一切親疏敵友之稱在彌陀這個無礙的光明中、智慧的光明中自然會散壞。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有許許多多的積攢,我們稱為親疏啊、敵友啊,而阿彌陀佛這個教法,給我們結(jié)了極大的善緣,這個善緣入一切眾生的佛性、心性中,能喚醒一切眾生最究竟的心智,即佛性,也就是說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會讓它成熟起來,讓它發(fā)揮作用。
我們在這樣一個教法、這樣一個善緣因緣的引導下,那無始以來一切惡業(yè),一切迷失的對立的作為,在有意無意中就會散壞。所以面對這種極大的殊勝的善緣,我們?nèi)粲辛酥?我們會情不自禁地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安住在這種光明、光明的相續(xù)中,來自他二利,來照耀這個幽暗的世間、對立沖突的世間,讓這些世間人本具的光明同樣地成熟起來,浮生起來,來照亮自身,照亮周邊,那就是一個光明海、智海,也就是諸佛如來會之海。
這種教法是我們心地里的善的絕待的成熟,那是一種很深邃的呼喚,呼喚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渴望——就是成佛,或者說圓滿,或者說清凈,或者是真實的具足悲智的力,具足威德的力,具足神通變化與不共之力。雖然是不共的,它的本質(zhì)是無差異的。這個呼喚不是我們要求的,是我們沒法要求的,所以世尊與我等做不請之友,來展示一個諸佛如來親證的最上乘法益。
認真地去觀察、去審視這樣一個稀有難得的法,那會使一個念佛人真正地回味無窮,真正地生起一種感恩的心,一種慶幸的心,或者說我們會遠離世俗的疑慮、對立,世俗的迷失與糾纏,使我們真正感到了我們?nèi)烁竦姆鸶瘛谌烁裰袌A滿的那一面事實的力量,而遠離了人類的自我卑劣、自我卑賤、自我扭曲傷害的世俗習慣,使我們走上一個健康的、完美的、覺悟的人生這樣一個主題的道路。
我們有這樣一個主題,那在這個世間,在這個時代,就是一個無愧色的人。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令人充滿了自卑的驕慢,驕慢的自卑——驕慢的負重給我們帶來了自卑,因為你不能承受;又因為自卑的反抗,給你帶來了驕慢的掙扎。我們在這兩個極端中帶來了許多迷失、痛苦、對抗、沖突與傷害。
那么這個時代,有這樣一個佛陀無問自說的法則,直指一切眾生的心地究竟的光明,究竟地的真實安住、安樂,我們怎么去面對它?我想作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個普通的人,遇到這樣一個稀有的法則,必然也能令我們出離這種業(yè)習的掙扎與迷失,業(yè)習的不斷積攢這樣一個陋習。
所以這個教法是很稀有的。曇鸞法師的文字中,講到一切未凈心菩薩,因為往生彼國故,與這些寂滅平等者是功德相等的。那我們這些尚未稱菩薩的,乃至說在凡愚類惡習深重的有情,或者說于習氣尚不能覺悟的有情,我們往生彼國的利益是什么呢?——若是我們隨順著佛愿,那就九界同歸。
九界同歸對我們來說,實是我們學習佛法,尤其凈土法門的最完美的一個緣起。因為九界同歸正是阿彌陀佛的愿力所使,實際也是揭示了眾生的佛性,他以愿力來揭示了佛性的作用,這個佛性是九界眾生同有同具的。所以“九界同歸”這種平等教法泯滅了我們所有的仇恨、親疏,所有的對待、對立,二元就在此處散壞,使我們能有平等的安住。
平等的安住,也就是所謂的圓滿的緣起。我們用圓滿的緣起來修行,來作為,來審觀周邊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這樣一個空間,那我們所謂的無始以來的業(yè)力的掙扎、習慣的掙扎,就會散壞。你可以去使用它,可以去觀察它。
因為我們對立的習慣造成了這個娑婆世界,所謂的二元世界這樣一個堅固的、對立的一個有情無情的認知。而九界同歸,是佛愿力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同樣是我們佛性的一個印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怎么讓它起作用呢?——我們在隨順著佛的愿力回施的對應(yīng)的狀態(tài)下,或者用佛的愿力來印契它,也就是所謂的九界同歸這樣一個平等緣起與平等安住下,二元的業(yè)習、業(yè)力,二元的堅固性造成的沖突,傷害,迷失,對抗等等惡業(yè),它就會散壞。
我們一日中,或者一生中有沒有這樣運用呢?這是我們念佛與不念佛的一個明顯的分水嶺。若是念佛者,一生中有一次這樣的運用,那會給你留下一個永恒的啟迪,即一個真實的啟發(fā),這個啟發(fā)永遠地在鼓勵著你,因為這是你未曾有的。在世俗的對立、對待的習氣下,我們造成了很多所謂的善惡無記業(yè)的積累,或者相續(xù),這里面沒有什么啟發(fā),只有習慣,不斷地去相續(xù)這個東西,那就是所謂的輪回。
我們這樣去實踐過,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者,一個憶佛者,一個隨順佛者,我們就會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這個力是愿力所使而造成的佛性作用的激活,就在憶佛念佛中把它激活,使它起作用。什么樣的作用呢?我們就要去實踐。我們過去提倡一念、十念等等,或者說常時修,無間修,畢命修等等,無外乎是從種種角度、種種方式上來引導我們能真正了解九界同歸這個平等安住,或者說平等緣起,或者說平等發(fā)心,即法性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內(nèi)容,只是不斷地換角度、角色,使我們真正地對它有個認知運用,運用認知,來啟迪我們遠離惡業(yè)惡習這樣一個殊勝的發(fā)心。這個作用就是所謂的發(fā)心。說發(fā)心,說緣起,說安住,說散壞,說所使,說同歸,說作為,說憶佛念佛,都是同樣一句話——就是來啟發(fā),來印契我們,使我們每一個凡夫有情不再沉淪,不再迷失,不在業(yè)習中掙扎,使我們真正地邁出這一步——邁出娑婆世界,邁出二元世界,邁出我們習氣的自我埋沒與自他傷害。
這個教法的稀有,你越是深入地去了解它,你越會受到不斷的震撼。我們往生彼國實際是九界同歸,何以故呢?依佛愿故,皆生彼報土。在善導大師這個教言體系中,整個的根本安立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佛力住持故,阿毗跋致,得不退轉(zhuǎn)。這是佛力住持的事實,也是乘佛愿力往生的事實,即九界同歸,同生報土。
其他這些傳播凈土法門的善知識各有所說,但是他們往往沒有深究阿彌陀佛的愿望,以及釋迦文佛、文殊、龍樹等等這些善知識在傳播阿彌陀佛殊勝教法中的根本立足點在哪兒?大部分是以所謂的業(yè)力、業(yè)見或者九界所習而認知,所以各自建立傳播凈土的體系,而不知此教法是佛與佛所傳達,聲聞菩薩是從生盲,在此處未有究達,未有圓成,若圓成必然成佛。所以乘佛愿力是這個法的一個焦點所在,也就是焦點問題,實際也是一個本質(zhì)問題。
我們現(xiàn)在在這個世俗世間,很多人把凈土教法九界化了。九界化雖然似乎有迎合我們,或者以欲勾乃至喚醒我們這樣的方便,但是若未于究竟處做真實的引導、增上、回歸,我們就會迷失在欲勾的過程中,把這種過程、這種啟發(fā)、這種修法的方便當成了根本守護,結(jié)果許多人修行多年而不得安慰,修行多年而不得徹底的回歸,修行多年而不知這個法是真正依佛愿而成熟的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緣起與善根。
這個佛愿所使,佛力所使,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在九界的作為中,真是言說無量,作為無量,意識差別無量,果報差別同樣是無量,所以眾說紛紜,不能徹底地抉擇。為什么呢?就是雜說熾盛故。凡愚有情自有凡愚之說,賢圣有情自有賢圣之說,善良有情自有善良之說,罪惡有情自有罪惡之說,入到圣位的自有圣位之說,菩薩次第中的自有菩薩之說,所以皆不是諸佛如來究竟圓滿之說。這個差異就在于佛以一真法界之真實功德,與九界各有其說,各立其說,各用其說。
要是對這個差別認識不清楚,我們雖然說是在憶佛在念佛,而實質(zhì)的作為是把憶佛念佛的內(nèi)容給改變了,把它善惡化了,世俗化了,把它圣者化了、菩薩化了。沒有真正地在這種究竟圓滿的、如實的依佛愿力,依佛親證的果地這樣一個究竟的法則上去隨順,去觀察,去安住,去作為緣起,去作為印契,去作為守護,去作為傳達,而迷失在某一個眾生的某一個階段,某一個自身所安立、所熟悉、所抉擇、所認知的這樣一個層面,一個次序上,所以一法界顯九法界泯。
諸佛如來透達于十法界,透觀于十法界,方便設(shè)立于十法界,而超出于十法界,那我們還在自己的一法界顯九法界泯的冥暗過程中自以為是,或者說有種種自以為是一些智者、圣者、菩薩、凡愚有情等等,在改造著憶佛念佛法門,而沒有究竟地在這個教法上徹底地隨順佛愿,隨順諸佛親證果地的回施,去感恩諸佛所圓成的這樣一個究竟的教法。
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有這樣的話,是對阿逸多講的——阿逸多呀,勿住珍寶成就牢獄。我們知道阿逸多是一生成辦者,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將要成佛的一生補處的菩薩。這個菩薩我們常念叨他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兜率天的兜率內(nèi)院,現(xiàn)在也在宣化著種種的教法,利益著種種的人天,在凈化著這個世間。佛對這樣一個菩薩講“勿住珍寶成就牢獄”,世尊怎么能說這樣的人有珍寶牢獄呢?這一類的菩薩已經(jīng)證到什么樣的位置了呢?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過56億7千萬年,阿逸多菩薩將要成佛,是我們賢劫中的第五世尊。其成佛之時,大地是七寶所成,人壽命八萬四千歲,人只有兩種疾病,死亡與便利,再也沒有其他的障礙,都是整壽正寢,不會夭折,不會出現(xiàn)任何其他的障礙。這樣的菩薩他會有什么珍寶牢獄呢?在釋迦文佛的眼里,乃至在一切諸佛眼里,這樣的菩薩亦有他們從生盲的珍寶所設(shè)立的法執(zhí),這個法執(zhí)就是世尊眼下的牢獄。我們眼里一定是很高尚,很神圣,很完美,不可思議的境界,在諸佛世尊就是珍寶牢獄。所以世尊這樣告訴阿逸多——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汝等應(yīng)知,諸佛如來所作、應(yīng)作,已做,汝等安住無疑。這是對一生補處的菩薩這樣的殷勤教誨。
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講,世尊應(yīng)該怎么講呢?他只能這樣講——舍利弗呀(舍利弗是我們大家的代表,是智慧者的一個代表),我于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反復地這樣講——我于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一切世間,就是十方九界之稱謂,他只能這樣說——于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難就難在我們未證果之間,即我們從初發(fā)心,或者說從一切有情生命的感知中,一直到等覺妙覺這樣的次序中,皆是不能了解的,或者皆是不能究竟了解的。若是究竟了解,那就是佛陀世尊。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上反復地講,說此處啊,菩薩與聲聞猶如從生盲。就是說即使菩薩聲聞用他們的智慧,他們的修行去看這個教法,就象盲人一樣。
菩薩,我們不能不謹慎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認真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去反復地觀察它!我們不能把這個事情當成小事,很粗糙地一帶過去了!若帶過去了,那我們可能真是會喪失一個大利——就是一生成辦的真正的皈依。真正作為一個憶佛念佛、隨順佛愿佛力的這樣一個念佛人,往昔的福慧也好,我們聞到一個究竟的教法也好,那真是不可思議!是佛力相加!佛力相加,倘若我們沒有這樣的細膩與作為,與這個利益擦肩而過,那你這個可惜,用什么樣的詞匯來表達這種呢?所以過去的善知識一再地鼓勵我們所謂的念佛人憶佛人來“專復!钡匦蕹,唯恐我們丟失了這樣一個勝緣。
象善導大師這些歷代的祖師們,他們不惜自己很多勤苦來證實這樣一個法則的殊勝與絕待。在我們凈土法門這些祖師的事跡中,我們可以回去查看,有的人為了使我們在這個法上生信,幾十年不下山,如遠公大師;有的人為了使我們生信,修種種三昧,最后以持佛名號作為回施,如善導大師;有的為了使我們真正地生信,摒棄一切作為,單行于般舟,如承遠大師;有的為了我們的抉擇,真正地投入念佛,令一切眾生得見方便,口出光明,乃至說出世尊形象等等稀有功德,如少康大師;乃至在這些相續(xù)中的法照大師,一直到我們近代的印光法師,這些祖師各立威德方便,各以自己的優(yōu)勢,若證悟,若圓滿于教,若圓滿于戒,若圓滿于自行等等作為,在成熟之時,開悟之時,苦行到極處之時,莫不回向于憶佛念佛!
很多人都讀過省庵法師的《勸發(fā)菩提心》,他在阿育王的佛舍利前燃指供佛,來發(fā)這樣一個殊勝的愿——遠離偏、小、狹等等的心地,發(fā)起廣大殊勝的菩提心。這些善知識從種種角度、種種作為中認真地、細膩地、孜孜不倦地導引著周邊的有情,趣向于這樣一個憶佛念佛隨順佛愿的抉擇的關(guān)口,給我們這樣一個抉擇的推動,抉擇的一個方便,一個認知。
象在印光法師之前的徹悟禪師,那是聞名于大江南北的禪宗泰斗,威名遠播,證悟無礙,向法者猶如云集,所到之處皆是受人頂戴敬仰,但他后面在北京紅螺寺,就立這樣一個規(guī)定——凡到我道場者,勿壞我規(guī)矩,但依念佛作為方便。那其他的一定是出院的。回過來看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我們所了解的藕益大師,觀其作為某不如是。
我們都知道蓮池大師那是一帶“佛事中王”,他的焰口,就是這些佛事作為是當時沒有可比者,但他后面就住到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這個地方有虎災,他就去住到那個地方,老虎就掩沒了。沒有雨水,他什么也不求,敲著個魚子走在田埂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就降雨了。后面就建立了一個大的念佛道場。
我們從這些祖師的點點滴滴中,可以看得到一點——他們最后的歸結(jié)就歸結(jié)在憶佛念佛,隨順佛愿,佛力來住持我們自他共有的業(yè)力,在業(yè)力產(chǎn)生作用的當下,用隨順著佛力,隨順著佛愿,隨順著佛智,隨順著平等住、平等歸這樣個一個法則,來完成自己的人生,來供養(yǎng)天下之有情。其內(nèi)容其功德其效果為后人所稱譽,稱譽他們什么呢?這是凈土法門的第幾祖第幾祖,這就是對他們的贊美。這贊美是什么呢?因為他們真正地憶佛念佛,真正地回歸了阿彌陀佛的這樣一個清凈國土,真正地在究竟安心處徹底安心,真正地超越了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真正地在九界同歸的這個廣大抉擇上徹底地做了抉擇,而不是偏于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層面,去盲目地自大,盲目地認知,盲目地自詡。
我們接觸了這樣一個法則,在不斷的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真正地依這些善知識們作為我們憶佛念佛學佛的楷模?做這樣一個追隨者,這樣一個實踐者,那我們就會投入念佛的法流之中,就會省力地在這個法流的的載負下去完成無上菩提,去脫離我們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迷失,散壞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執(zhí)著。對這樣一個法則,這樣一個勝緣,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言行,我們自己要覺察了知,要善于審觀。
(歲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