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六日(三):孰可取孰不可?

  安居第五十六日(三):孰可取孰不可取?

  我們在這樣一個業(yè)力浩蕩的法界中,沒有阿彌陀佛這種大愿力的攝化,我們靠著自己那種迷失、掙扎與習慣的自卑與自慢,怎么能自救呢?怎么能自度呢?怎么能利人呢?怎么有善緣呢?我們在早期講課的時間經常提到在這個五濁惡世減劫之中多有惡緣,善緣稀有,若珍惜于善緣、多予人于善緣,實在是世間的芬陀利花,人中的難得之好人,殊勝之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你都應該隨喜。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我是體會十分深的!你認認真真的看自己的身心世界中所遇到的善緣,你所發(fā)出的善緣,你所展示交往的是不是真誠?是不是真正的自尊尊他的善緣呢?這個善緣的成分又有多大一個比例呢?

  我接觸過許多居士團體,一旦學二十年,三十年,或者學佛很久的這些老居士們,就跟出家人的很多作為很近似了,就很容易昏沉,群體性的一個共業(yè)。為什么呢?他認為我也不傷害別人了,別人也不需要傷害我,我也不需要太多造作,他認為自己這樣就很好很好了。所以減劫中有一個無記業(yè),大家都認為自己很好了,很了不起了。

  憶佛念佛這種廣大的善緣,乃至與十方諸佛所結的善緣,你知與不知,此善緣都是極大的,是輝宏的,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廣大功德,是殊勝的多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少善根,不是少福德。這個少善根少福德講的是娑婆世界我們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造作,若是憶佛念佛,一定是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為憶佛念佛必然會受十方諸佛所贊嘆,所護佑,所存念,所知,我們念佛人為一切諸佛知啊!這個善緣是什么樣的善緣呢?是極為廣大的善緣,是不可思議的善緣!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一定會意樂于念佛的!

  我們真正了解這個五濁惡世是惡緣熾盛的世間,那我們一定會擯棄我們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糾纏,去念佛,去憶佛的!為什么呢?你可以做個對比,一個是惡緣雜緣熾盛,一個是善緣廣大究竟,你當做什么呢?很多人不服氣,那你就在世界上去奔波吧,去尋求吧。在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中我們只要去掙扎糾纏,一定是惡業(yè)熾盛,善緣稀少。

  在憶佛念佛這個功德中,一旦我們抉擇,就是廣大殊勝善緣,與一切諸佛如來結最上緣,即成佛緣,印契我們的佛性與心地。所以《阿彌陀經》中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詞匯,就拼命地去放生,去印經,去做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所謂的善根福德,不是于憶佛念佛這種最殊勝善根福德因緣中真正地去契合與實踐,而以世俗的貪婪心、世俗的大小心去作為,即攀援世俗的功德來有所作為。

  一個是讓我們來憶佛念佛,讓十方諸佛來可知我們這個憶佛念佛人,來存念我們,來攝受我們,一個是我們憶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那點滴之善與眾多惡緣,我們當擇取什么呢?你自己不會給自己一個提醒嗎?!我們自己的覺性,我們自己的善心,我們自己的認識,我想也會起作用的。

  諸位菩薩,這個話是反復講,但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要反復去認知,讓自己的良知,讓自己的真誠,讓自己在自我尊重與尊重有情的作為上,做一個真正的,從心底的、究竟的、仔細的、反復思維的抉擇,造成一個顛覆不破的一種法則的認證,那我們這樣真正地會拿出自己所有能作為的時間去憶佛念佛的,你會好樂于此,為什么呢?與諸上善人,與諸佛如來作菩提勝友,告別五濁惡世種種雜緣惡緣。

  諸位善知識,你抉擇不抉擇我們不知道,但提示,我們在一起是必然需要提示的。我們可以細細地回顧,從我們的記憶海中,回憶回憶這個娑婆世界的不論是親人、朋友、同事,不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事關系,你這一生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交往中,是雜緣多?惡緣多?善緣多?

  這一面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十方諸佛菩薩,我們憶佛念佛他們知,他們曉,他們來攝化,我們來跟他們結這樣憶佛念佛的緣。這邊就是娑婆世界,我們能憶念的、能覺的、能知的、能觀得到的在這個減劫中我們的雜緣惡緣乃至說點滴的善緣。孰可取孰不可取?我們現前的人、現前的善知識,或者聽聞善知識,或者說應該觀察的善知識們,都應該在心中這個天平上去做自己的選擇,去尋找、去成熟自己的抉擇。

  這不是一個勸慰,這是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現狀,這是一個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去向的選擇的關鍵問題!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乃至在無量世界中的沉淪與糾纏是久久的相續(xù),也可以說無始以來,我等就在這里面沉淪,沒有過出期。那我們慶幸這一生能遇到這樣一個究竟,這樣一個簡潔,這樣一個明快、可以實踐的殊勝的法則,我們當不當抉擇呢?我們應該不應該對自己生命的歸向,對意識作為的根本皈依有一個選擇呢?有一個清晰的選擇呢?或者說有一個究竟的尊重的選擇呢?我們大家可以各人去反思自己心靈深處的需求,觀察自己智慧的需求,觀察自己業(yè)力的徘徊,觀察自己念佛的抉擇,觀察念佛為諸佛如來所攝化所憶所知背后真正的內容,觀察我們在這個自我業(yè)習他人業(yè)習共有業(yè)習糾纏不清的這種惡緣熾盛的五濁惡世的沉淪。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會選擇。

  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隨順佛愿往生彼國,即得不退,住不退轉。隨順佛愿,佛力住持故,即得不退轉,憶佛念佛故,即得不退轉。另一方面我們又都有業(yè)力的機會——我們的習氣、他人的習氣、共有的習氣,相互地糾纏,相互地傷害,相互地負面影響與牽制,無始以來的乃至繼續(xù)的沉淪。哪個當取?哪個不當取?我感覺就是麻木的人,就是一個很愚癡的人,或者說一個障礙很大的人也應該警覺了!不要說我們長期學佛憶佛念佛,我們有這樣的學佛的善根,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我們更應該抉擇,細細地抉擇,認認真真地抉擇,不折不扣地去選擇、去評判內心世界真正的需要,或者說對生命在過現未來有一個整體的大的認知,真正地完成所有生命的主題作用,也就是說一個生命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呢?那我們作為一個憶佛念佛者,得遇了這樣一個法門的福德因緣者,這時候真正的自尊心應該生起來了,這時候心底應該真正地、深深地觀察,這時候麻木不仁的東西我們也應該覺知了。

  我們以前的麻木,是我們沒有遇到這樣殊勝簡潔明快的法則。我們以前的沉淪,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法!那我們遇到這樣簡潔明快一生能成辦的教法了,我們還是沉浸在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五濁惡世中,還選擇這樣的習氣,還蕩漾在這樣一個迷途中,或者使自己使他人在這個迷途中繼續(xù)這樣去徘徊,這樣去沉淪,那起碼說你喪失了自尊心。

  每一個人的良知良心,智慧的心,或者說悄悄捫心自問的心,都會給自己一個答案的。但你要反復地去自我審思。大家在下面交流,我們交流的是什么?是這樣的善緣嗎?是這樣的提醒嗎?是這樣的抉擇嗎?是讓我們告別五濁惡世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糾纏與迷失的嗎?我們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這種五濁惡世的糾纏,還不夠久嗎?還不夠多嗎?還不夠痛苦嗎?!我想大家都會去思考的。

  要是我們過去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教法,或者說曾經這樣去實踐過、觀察過,我想這一生我們不至于再去需要這種迷失。減劫中的人們遇到念佛的法門,實在是萬幸之萬幸,萬苦中之大幸!是或不是,你可以觀察,你可以在你自己心靈的天平上去衡量它。

  我們究竟是憶佛念佛隨順佛力,來安住在這個清凈無染的法界,來印契我們的自性,讓自性起到一個覺悟的作用,作用在每一個身口意的當下呢?還是繼續(xù)沉淪在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這個五濁惡世中相互地糾纏傷害,相互地去制造迷失?這可能是我們現緣中最大最大的事情!我們不談那么多高尚,也不談那么多華麗不實的言辭,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需求,我們不能不去認知它。

  人生到底有多么短暫?不管是年輕人、身體好的人、年紀老的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我們都有觀察的,只要你愿意觀察,只要你不愿意麻醉自己,你都能觀察得到的。凈土這樣的一個至簡至明的教法啊,的確是一切諸佛所稱贊,的確是暢一切諸佛普渡眾生本懷的一個殊勝的結晶之教法,一個頂級的教法,一個尊勝的教法,一個無以倫比的教法,一個普攝一切眾生不遺漏一個眾生的真切的大慈大悲的教法!我們人人都有機會,我們人人都可以選擇,我們人人這一生中都能決定的,若成就若不成就,若往生不往生,我們自己都能決定!因為這個教法是公平地償還給我們了,供養(yǎng)給我們了,回施給我們了,印契給我們了,沒有分群體,只說九類有情,沒有說善惡親疏,只是平等回施真實抉擇,令一切眾生依自己心地的天平來做自我決斷,來成熟我們心地那一剎那的善念,一剎那的真誠,一剎那的如實的回光返照,那就可以真正使我們回頭是岸了。

  佛教這個名詞說——苦海無邊,這個無邊的苦就是對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糾纏,以及自己習氣他人習氣共有習氣同流合污性的傷害作為!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了多少自然界的傷害,戰(zhàn)爭的傷害,種種事故的傷害,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互挫傷?我們久久的已經沉浸在這里面了,我們骨子里面就是減劫的這些緣,這些點滴的善緣,這些廣大的惡緣,觸目皆是啊!我感覺這樣來審觀,那我們這個憶佛念佛是勢在必行的事。我們只要悄悄地問過自己何去何從?我感覺你心底里會悄悄地抉擇的。

  阿彌陀佛對我們心地的呼喚與印契,十方諸佛對我們心地的呼喚與印契,釋迦文佛對我們的呼喚、推助、教育、引導與印契,都會成熟我們的善根,成熟我們那種良知的抉擇。憶佛念佛與自力修持天大的差異,就是這個凈心與不凈心的分水嶺。阿彌陀佛愿力住持故,攝化十方九界眾生同得這樣一個不退轉的法益,能令一切隨順眾生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知道佛力住持是重要的,隨順佛愿是根本所在。放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糾纏是我們憶佛念佛的最殊勝方便!我們糾纏在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中,糾纏在五濁惡世的種種業(yè)習中,那我們欲得一個究竟的大利——即念佛憶佛與十方諸佛作為菩提道友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的機會,就丟失在你憶業(yè)力念業(yè)力,在業(yè)力沉淪的結果下,就丟失在這里。

  所以相續(xù)的意樂,我們自己怎么來決定?我們自己怎么來觀察?我們自己怎么來審思?這一定是現前大眾聽聞有情刻不容緩的一個大的作為。

  我們看曇鸞法師的文字。凈心菩薩,可以在此世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極樂世界等等世界中無用心地在一念一時一處遍游法界,于種種諸佛前作平等供養(yǎng),于一切眾生前做平等守護與法施。未凈心菩薩,需作意用功,才能達成這樣的殊勝功德。凡愚有情,仰仗佛力,隨順佛愿,一生亦得不退轉,往生彼國亦必然成為事實,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亦必然成為事實。所以凈心菩薩與未凈心菩薩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教化之殊勝廣大真實,就是若登地菩薩、若未登地菩薩、若凈心菩薩、若未凈心菩薩、若一切凡愚等,仗借阿彌陀佛的愿力,隨順阿彌陀佛的愿力,依佛力住持故,此等眾生一生平等成辦于無上菩提,這是十分感人的!尤其是在凡愚有情迷失糾纏于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這樣一個社會狀態(tài)下,在惡緣熾盛的這樣一個減劫時代,此教法實在是應該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應該啟發(fā)著我們的心靈,應該成熟著我們的無上菩提心。

  2012這樣的話題我們不談它,但我們面臨著生老病死與無常,死是必然的,死的方式我們不知,死的去向不知,死的什么樣的狀態(tài),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真是不知。如果我們在憶佛念佛上真正隨順佛愿,真正得到安心與安住,那我們活著一定是安詳的,不求死,不求速死,也不求長壽。求一個什么呢?在這種清凈安住下會活的安詳,真正壽盡之時撒手從容。這是凈土法門自利利他、現利、未來利、究竟利的一個事實,這樣就一定是活的十分從容,撒手的十分瀟灑自在,為什么呢?——他沒有什么顧慮。

  凈心菩薩未凈心菩薩、登地未菩薩登地菩薩、一切凡愚有情等皆依佛的平等回施故,依佛的愿力故,同生彼國,這樣一個大機大用,我們人人有機有分有緣有抉擇的能力。這樣一個法則,對我們來說,下面就是我們自己愿生不愿生的選擇——愿意沉浸在自力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五濁惡世這樣一個業(yè)的糾纏中?還是愿意憶佛念佛隨順佛力住持安心于當下,在每個身口意三業(yè)中清凈回施,清凈安住,在憶佛念佛這樣一個若已生若未生若當生皆得大利的究竟心中認知這個教法?這就是我們大家面臨的話題,面臨的功課,面臨的憶佛念佛的一個實質的內容!這個內容對大家來說是大是大非!

  所以曇鸞法師在此處提到凈心菩薩與未凈心菩薩之差別,來提醒我們,來喚醒我們對我們現緣的真正的抉擇與認知,這是你自身心靈的抉擇與認知,不是說假設一個樣子,或者說給任何人第二者看的,是我們與諸佛契合,還是與六道輪回的眾生業(yè)力契合,這樣一個重大舉措!

  已證凈心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不假于用心,但行自在方便,平等法身如實安住,這是凈心菩薩所成就。八地以里需作意方便,才能實施教化,分身無數,度化眾生。一切凡愚有情皆依佛愿故而得往生彼國,依佛力住持故皆得不退轉。這是一個區(qū)分,你可以判定自己是什么樣的菩薩,是登地不登地的,是八地、七地以下,還是凡愚有情等等。依佛愿故,平等給予利益,皆得不退轉,皆得阿耨三羅三藐三菩提。

  利益是平等的,作為有別。如果觀察不到這個作為之別,我們的作為就會出現問題。所以看到,包括《般舟三昧經》中也講——凡愚有情因念佛故做八地事,很多人就很興奮,說這太好了,凡夫有情可以做八地事,但他忘記了有佛力住持、有佛愿住持這種真實的加持,使一切凡愚有情雖未凈心,但是依佛愿故,隨順佛力故而得凈心作用,而得凈心之結果,而成就一生不退。他把這個依佛愿依佛力給丟失了,盲目地去說做八地事了,結果八地事沒有做成,沉淪事又做起來了,錯認了門頭,自詡自認,把內容給丟失了,把包裝給拿起來了。

  那些真正走般舟的人,一步一步的常行道者,當下一念一語一作為皆是與道業(yè)相應,道不可須臾離,離不開這個道,什么道?——憶佛念佛,擺脫了自己見聞覺知的糾纏,隨順了清凈的法性,隨順了佛愿的召喚,洗滌了清凈的心靈,運用了清凈的心智,做一個平等的安住者,步步踏著蓮花,步步踩著平等,步步安住在如實的心智中,這個如實,那就是常行道。所以那些走般舟的人,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九十夜,如彈指傾。何以故呢?心智一如故。清凈相續(xù)故,隨順佛愿故如實安住,不做增減。

  但現在所謂的有些修行者,或者一些行般舟者,張嘴說的什么呢?——我這一次感受很好啊,我這一次沒有睡覺,我這一次走般舟,我上一次走般舟……,如果你聽到說憶佛念佛贊佛,隨順佛愿,清凈安住,遠離自業(yè)他業(yè)的糾纏,擯棄自己見聞覺知的糾纏,這樣的人我們都要頂戴他,我們應該隨順他,應該稱敬他,那是人間的或者人天的眼目,那是出世的善知識。要不然你談你的見聞覺知,他談他的見聞覺知,你談你的感受受用,他談他的感受受用,又沉溺在自己他人共有的業(yè)力上相互糾纏,相互贊,相互謗,相互地迷失,而不是隨順佛愿,贊嘆佛的功德,擯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糾纏。

  我們對自己現有的心理狀態(tài)要有個認知,這樣作為一個憶佛念佛者,那是十分明快的,而不去誤導自己誤導他人。因此作為這個時代的憶佛者念佛者,是幸福人,是福德人,是諸佛所贊美的人,我感覺到大家都是需要諸佛贊美的。

  (歲次辛卯六月十二 2011年7月12日)

精彩推薦